HAD 发表于 2024-4-11 19:25:51

凌云 —— 世界没有从1973年的危机中走出来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4-4-11 23:48 编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6456959/answer/3453274073

特朗普上台的时候很多人知道了一个事,美国的黄金时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实不单是美国,欧洲和广大的所谓“第三世界国家”的“黄金时代”其实同样也是。1960年“非洲独立年”后到70年代前期,非洲的GDP增长率接近4%,虽然不是太高但也算是一个“希望之地”,其中“优等生”科特迪瓦一度号称“Ivorian miracle”,在60年代增长率达到9%,70年代前期也有7%;巴西经济在1968-1973年的增长率是奇迹般的11.1%,其中工业部门的增长率是13.1%——跟中国00年代一般无二的增长奇迹;墨西哥人均GDP以不变价美元计算,从1960年的360美元飙升至1981年的3800美元。当然也不只是第三世界国家,西欧、日本在这一时期也在快速发展,大幅拉进了跟美国的差距。甚至东方阵营的苏联也在同一时期达到国力的巅峰。到70年代初,世界从战后初期美国一家独大的格局发展为西方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苏联四面出击,第三世界也欣欣向荣。然而1973年石油危机引燃。70年代后半段开始,各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美国先是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然后,利率推高到惊人的水平;英国1978年是一个“不满之冬”,福利国家体系陷入危机,撒切尔夫人上台搞大下岗;拉美陷入了“失去的十年”,整个八九十年代停滞不前;仍然非常贫穷的非洲大陆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的二十余年间,人均GDP实际上是在倒退,内战政变动荡层出不穷;最终连石油输出国也未能幸免,各国经济的垮塌导致了1980年代的石油过剩、油价崩塌(oil glut),苏联在这波冲击中垮了下去。

在富裕国家,后沃尔克时代意味着通胀下降、严重衰退和失业率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1979 年至 1982 年间,木材的平均价格下降了 40%,铜的平均价格下降了 25%,咖啡的平均价格下降了 20% 以上,糖的平均价格下降了约 10%。17但贫困世界的痛苦可以说要大得多。蓬勃发展的大宗商品周期陷入混乱,数十个经济体陷入停滞。建立在强劲增长假设基础上的扩张性财政计划很快就陷入了危机,而较高的借款利率则大大增加了以美元计价的债务的偿还成本。巴西就是一个典范:从1960年到1980年,实际人均GDP增长了140%以上,而从1980年到2000年,实际人均GDP增长了不到20%。18类似的减速、衰退或萧条在贫穷世界各地都发生过,造成了持久的损害。危地马拉2018年的人均GDP仅比1978年的水平高出20%;科特迪瓦仅高出 16%。有些地方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在刚果民主共和国、海地、尼日尔、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中非共和国,2018 年的人均产出显着低于 40 年前。沃尔克冲击引发的二十年可以概括为发展失去的两个十年,持续的危机取代了稳定的增长。在整个贫穷世界,深度衰退导致财政破产、社会和政治崩溃以及大规模流血。在西半球,这一时期发生的事件包括拉丁美洲的década perdida(“失去的十年”),导致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陷入长期停滞;秘鲁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光辉道路叛乱的兴起;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的内战;哥伦比亚贩毒集团、左翼叛乱分子和哥伦比亚政府之间不断升级的内部冲突。与此同时,像俄罗斯这样的后共产主义国家在西方的指导下接受了创伤性的“休克疗法”,使大量人民陷入困境,摧毁了苏联的大部分工业遗产,同时使廉价武器大量涌入贫穷世界,进一步加剧了冲突。蒙古等欠发达的后共产主义国家经历了埃里克·赖纳特(Erik Reinert)所说的经济“原始化”:许多工业停止运营,产业工人回归放牧等传统活动。在非洲大湖地区,一场转移性的军事传奇展开,其次要情节包括乌干达布什战争、卢旺达种族灭绝、刚果蒙博托政权的崩溃以及随后的“非洲大战”。西非同时发生了围绕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战争的危机,而艾滋病则抵达南部非洲,导致博茨瓦纳、斯威士兰、莱索托、马拉维、南非、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的预期寿命大幅下降。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新非殖民国家也爆发了血腥冲突。几乎没有哪个地区能幸免于血腥战争,例如伊朗与伊拉克、苏联与阿富汗之间的战争,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宗教间暴力的加剧。19拉丁美洲、中东和亚洲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巨大损失。但非洲受到这一系列危机的打击最严重,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人。乔瓦尼·阿里吉 (Giovanni Arrighi) 将其称为“非洲悲剧”。


这波危机在90年代末到本世纪00年代逐步化解了,但实际上完全是因为两件事——信息技术革命和中国工业的极速发展。前者的红利大部分被美国吃下;后者则拉动了一波大宗商品繁荣。但实际上两者都并没有让大多数国家建立内生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体系。
无论这些危机有多么可怕,1980-2000 年期间的核心结构转型最终将具有更深层次和更具破坏性的性质:贫穷世界意外地出现了去工业化。 20 世纪 70 年代后席卷全球的去工业化浪潮接连不断,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西部海岸、美国铁锈地带、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以及法国北部。但去工业化是一种全球现象,几乎触及地球上的每一个经济体。事实上,1980 年后,贫穷国家经历了一场相对去工业化的过程,其程度与较发达经济体所经历的程度一样强烈,而且往往更为严重,其主要原因相同:中国工业巨头的出现,取代了墨西哥和伊朗。工人的态度与美国或法国的工人一样激烈。因此,去工业化席卷了那些以前似乎正在迅速攀登发展阶梯的国家。巴西于 1986 年达到制造业就业高峰水平,印度于 2002 年,哥伦比亚于 1970 年,墨西哥于 1980 年,秘鲁于 1971 年,印度尼西亚于 2001 年,加纳于 1978 年,尼日利亚于1982 年达到高峰——所有数据均按制造业就业率和人均 GDP 计算明显低于西方国家制造业鼎盛时期的水平。22(制造业就业通常是比产出更有用的工业化衡量标准。23 )拉丁美洲国家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几乎没有工业下降的底线,而在许多亚洲国家,情况更像是一个长期的平台期。许多非洲国家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失去了制造业基础,根本谈不上工业化。

除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从70年代以来的长期停滞同样是瞎眼可见。很多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国登月是假的,一个很中国特色的说法是“美国六七十年代能登月,怎么今天反而不行了?显然是假的嘛!”——然而都不说登月了,70年代有协和客机从伦敦飞纽约只需要三个小时,在2024年的世界上伦敦飞纽约反而需要八个小时。这里的点在于,国人对于科技进步的印象基本上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的爆发在中国是同时发生的——80年代末中国一半以上的客运列车都是蒸汽火车,二十多年后大家都开始坐高铁了。所以大家会发生混淆,其实真正在进步的只有信息技术,其他很多方面的技术都是停滞不前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凌云 —— 世界没有从1973年的危机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