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标题: 台湾左派谈台湾社会 [打印本页]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1:54:50     标题: 台湾左派谈台湾社会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2-4-6 22:28 编辑

作者 社會主義台灣 寫於不同歷史時期 整理於二零二二年

二零一二年

臺灣總統選舉:雙英之爭 人民無份

2012總統選舉與立委選舉將於一月十四日舉行。這次國民黨主打黃金十年,不再像四年前一樣,強調經濟成長掛帥的633一類口號,而是在辯論、造勢等場合不斷強調任內落實「居住正義」、「土地正義」,縮小貧富差距等等。而民進黨則緊抓國民黨治下貧富差距與薪資成長停滯、房價飆漲等議題,強力主打「公平正義」,並且端出多項明顯具有泛左色彩的公共化政策,譬如公立大學過半、社會住宅等等。兩黨在選前向人民靠攏,我們早已見怪不怪,畢竟在資產階級民主下,我們每四年也只有這麽一次機會,但這次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卻是不同於以往的,向來以自由主義自居的民進黨提出了不少社會民主派的政策和批評,而老牌右翼政黨竟然開始跟著唱起「居住正義」一類的自由派概念。當然,這並不代表國民黨開始向左轉或者民進黨將轉型成改良主義政黨,而是代表臺灣社會的政治氛圍正在轉變。

過去數十年來,除了五零年代的臺共以及解嚴初期的極少數左翼運動,左派力量以及論述在臺灣基本上是缺席的。除了戒嚴的的血腥鎮壓、洗腦教育,八九零年代蘇聯、東歐斯大林主義政權的解體與中國的所謂「改革開放」,都對臺灣左翼力量的形成造成了不利的因素。而近幾年連續的經濟危機,隨之而來世界性的反抗浪潮,以及臺灣本地貧富差距與各種問題都徹底摧毀了過去官方所建構的神話。

我們看到大批曾經在媒體報導中被捧上天的「電子新貴」工程師們被資本家操到過勞死,而這些金字塔頂端的勞動者為了改善自己的勞動條件(也或許只是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命)竟然開始組織工會,另外醫師與教師也都正在討論是否該爭取納入勞基法保護。雖然這些事件對一般臺灣人來說似乎非常超現實,但它們都是真的。即使是這些金字塔頂端的工人都面臨著嚴峻的勞動條件,其他各種職業的工人自不待言。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工人階級中無可避免地提出了大量的改良要求,而兩黨為了選舉所提出的改良政見,雖然隨著本身屬性有多少不同,但實際上只是反映了工人階級無望的現況而已。雖然社會的氛圍起了變化,但群眾顯然還沒有發展出明確的階級意識。少了階級觀點,我們只能看到一個一個帶著各種各樣個人特色的候選人和他們五花八門的政見。

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我們認為任何政黨與候選人所代表的並不只是候選人「個人」或「黨」的意誌,而是社會上一定階級與階層的利益與意識形態。為了持續發展群眾的階級意識,我們必須對這次選舉及其意義提供左翼的觀點與分析。

過去四年,國民黨藉前總統陳水扁弊案與選製改革之力,不但得總統之位,並且在國會取得絕對多數,行政立法權緊握手中,當然毫無疑問地必須對任內作為負起完全責任。現在,讓我們來檢視過去四年國民黨的執政成果。

失業

馬政府時期,即使已拋出大量就業補貼與公共就業方案,但年平均失業率卻也一度高達5.85% (2009年)。根據主計處2011年11月的數字,失業人數達到48萬,其中又以青年失業問題最嚴重,20-24歲勞動人口失業率達到12.49%。當然,這些都是經過粉飾的數字。馬政府用以美化數字的政策工具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22k、「立即上工」、「就業啟航」一類只能提供短期就業機會的政策,也包括以無薪假合法化隱藏失業人口、4+1方案將畢業生留在學校以免沖擊數字、以振興經濟為名趁機通過減稅條款等等。2008年,臺灣放無薪假的人數一度逼近24萬人,但是這種獨步全球的「放假方式」卻不計入失業人口之中,難怪吳敦義院長會說想出無薪假的人「應該得諾貝爾獎」。勞委會的短期就業方案也十分令人玩味,以「黎明就業」計劃為例,勞委會預計提供一萬五千個公部門就業機會,但「工作期間最長為六個月」。政府大量提供這些雖然可以緩解一時失業之苦,卻不知道半年後該何去何從的工作,大批工人只能隨著政府官僚每年想出的不同「計劃」而在不同的短期工作中打轉。

貧富差距

2010年,臺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10.88%,為近年來最高一次,政府官員們一致拍手叫好稱成績亮眼,但一般人民看到的不是GDP年成長百分之十的亮麗前景,而是必須面對「什麽都漲,就是薪水不漲」的窘境。2011年,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計入物價調整之後)只有34402元,再度倒退回十三年前水平,相信不論是白領、藍領的工人都很好奇我們的經濟成長究竟進了誰的口袋。盡管政府一再拿各種統計數字出來說嘴,馬先生也在辯論中強調「任內縮小貧富差距」,貧富差距仍然是臺灣目前最嚴重的問題之一。2011年12月,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多由先進工業國家組成)發表報告,警告其會員國貧富差距為三十多年來最高,最富有的10%和最窮的10%差距達到9倍,其中差距最小的是西北歐等國,約6倍左右,差距最大的國家是智利和墨西哥,超過25倍。那麽臺灣的狀況呢?根據公平稅改聯盟依財政部統計資料所作的計算,臺灣最富有的10%和最窮的10%在稅前的差距是28.36倍,稅後則是24.95倍。相信數字的對比已經十分清楚,不必多做解釋。雖然我們已經面臨這樣的困境,但馬政府依然減稅不遺余力,從營所稅到遺產稅的大幅減免,都更加擴大了貧富差距。

房價泡沫

營建署去年十二月公布的數字顯示,2011年第三季,臺北市整體購屋平均總價是2356.6萬,每坪62.2萬元。臺北市房價所得比達到14.3倍,意即臺北市的平均收入家庭,要購買臺北市平均價格的房子得耗去14.3年的收入。雖然比第二季的新高16.2倍為低,但依然遠高於過去水平,這樣的房價配上臺灣人的薪資水平,除了荒謬之外似乎很難找到別的字來形容目前房價的泡沫,但這其實並不荒謬,投機與炒作是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根據主計處的數據顯示,2010年臺灣的空屋率達到19.4%,空屋達到156萬戶,即使不看統計數字,任何人只要親自到新北市周圍的那些新建案走一圈就完全可以理解目前的泡沫,資產階級經濟學者最喜歡講的供需法則與消費者決定市場等等空話在現實中完全瓦解,壟斷和投機成了唯一的教條。

勞動問題

臺灣工人被資方壓迫絕對不是只在馬政府時期發生,而是從臺灣邁入資本主義以來持續的情況。臺灣工人經歷過各種各樣的打壓與毒害,從RCA女工到洋華、鴻海,無一不是赤裸裸的工資奴隸製。但是在馬政府時期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般勞動者的痛苦,而是連過去曾被認為是高階工作,幾乎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工人的工程師以及臺灣社會地位最高的醫生等等職業,都時常因為過勞死、中風或手術中昏倒等等情況登上社會版面,這些年輕的生命日夜勞動,直到資本家吸幹他們最後一滴血。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命跟勞動條件,竹科工程師開始組織電資工會反擊資本家,而醫師更在2011年首次組團參加「秋鬥」,向社會發出怒吼。長久以來,大部分的臺灣人總是拒絕受壓迫的工人階級的標簽,而稱呼自己是「中產階級」,試問當醫師、電資工程師都面臨「有錢也沒命花」、「沒辭操到死,沒死操到辭」的時候,到底還有多少人能稱呼自己是「中產階級」?

而在一般勞動者方面,我們看到派遣、外包、約聘製的大量增加,使得一般白領工人幾乎很難找到穩定的工作。一般的大學畢業生初入職場,等著他的不是經濟獨立、實現夢想的人生,而先是一筆就學貸款,還有22k的薪水。政府一直以來對資本家違法的無視,導致大量白領工人加班不但不可能有補休假,甚至領不到加班費,獨步全球的「上班打卡製,下班責任製」已經不僅是在電子電機等產業才有,現在在各種行業都屢見不鮮。

隨著貿易進一步去管製化,產業是否會大量外移還有待觀察,而新自由主義的去規則的雇傭就業發展、短期非正規就業和雇傭移工不斷增加,藍領工作機會也正在逐步減少當中,在低端行業重現血汗工廠模式。

農民問題

馬政府任內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和「土地征收條例」都被農民團體稱為「滅農」條例,而臺中中科及苗栗所發生的大埔事件,挖掘機強行闖入田中破壞作物和田地以利征收等等行為,表明了政府為資本家服務的決心。為了興建科學園區,為了給資本家便宜的土地,原先生活在當地的農民以及農田只能是必須鏟除的對象。當然,科技業對土地與農作物帶來的汙染更是無法估計,環評也越來越像是橡皮圖章。(關於土地征收問題請見本期其他文章)

馬先生四年來搞了些軍教課稅、米酒限價、ADSL降價跟健保鎖卡等粉飾太平,貌似關註民生;行政院長吳敦義對房價問題從「不能打房,人民的財產會縮水」,到「積極落實居住正義」,雖然貌似有些改變;但實質上各種政策背後的思維似乎和過去差異不大。譬如所謂為了「居住正義」而興建的「合宜住宅」,實際上就是過去「國民住宅」的翻版,商品售出之後就進入市場,繼續成為炒作的目標,過去臺北市政府在精華地段興建的國宅無一幸免,國民黨為討好選民又不能擋人財路,只好故技重施。其他政策也和過去大同小異,不同的只是新的、漂亮的、意義不明的口號,譬如「居住正義」、「土地正義」等等。

反觀民進黨,提出了不少看似進步的政策,譬如公立大學過半、托育公共化等等,乍看確實有歐洲式社會民主的影子,部分改良主義政策其實也是我們社會主義者爭取的。但是,進步的口號未必等於進步的政權。

往昔民進黨打著「民主進步」旗號上臺執政八年,民進黨除了強推「優先發展經濟,社副暫緩」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公然背棄廢核環保等主張外,陳水扁家族官商勾結貪腐嚴重,堪與國民黨時期的黑金政治媲美。蔡英文時任行政院副院長可曾身體力行推行過多少進步政策呢?

我們必須仔細審視民進黨的政見。首先要看到的就是,在大量的公共開支背後,錢從哪裏來?打開十年政綱,在財政與稅製一項當中,只看到「合理化」、「改善」,卻不見稅製改革的具體目標。國民黨降的營所稅,民進黨有沒有勇氣調回來呢?國民黨給的租稅優惠,民進黨是不是能不給呢?當然,合理化、改善、加強財政管理能力聽起來都是對的,但請不要忘記國民黨將營所稅、遺產稅降低,實施產創條例等等租稅減免的時候,國民黨也宣稱他們在「合理化」、「改善」稅製跟投資環境,也別忘了民進黨(尤其是蔡英文本人)一再強調簽訂FTA(自由貿易協議)的重要性,期待民進黨大刀闊斧改革稅製,實際上是緣木求魚。

國民黨的階級屬性似乎沒有討論的必要,不論是解嚴前還是解嚴後,國民黨始終是保守的資產階級政黨。我們完全同意這個政權應該被打倒,但問題是由誰來打倒。民進黨曾經擊倒過國民黨,不只一次,而民進黨任內最大的成就則是向人民證明,自己和國民黨一樣是個資產階級政黨。九零年代民進黨向議會路線的過渡不只是所謂「街頭路線vs.議會路線」之爭,而是民進黨拋棄過去工農運動的開始。國民黨對臺灣的泛左翼來說,向來是個大魔王一般的存在,但我們必須指出,國民黨的作為也許看起來真的像大魔王,但真正的問題不是國民黨作為一個統治集團,而是背後的資本主義。資產階級永遠可以創造下一個馬英九、吳敦義或是蔡英文、蘇嘉全,不管臺上插的是車輪旗還是臺灣旗,不管國號叫做中華民國還是臺灣共和國,都是資本家的國,資產階級的政黨輪替不過是一場戲。

我們社會主義者認為,國民兩黨任何虛飾性的改革都不能真正解決普通群眾的民生,要實現社會的根本改變,必須要根本性的廢除資本主義製度。而首先需要立即從對大型企業公有化與民主控製開始,除非經濟能被工人階級民主控製,否則所謂的福利國家只能是短暫的泡影,歐洲過去的改良主義實驗已經給了我們太多悲慘的例子。

我們正處於人類歷史以來最大規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邊緣,歐債與中國泡沫尚未完全破裂。隨著危機的擴散,失業潮與各種沖擊將接踵而來。不論是臺灣還是其他國家,現在以及不久之後的未來都是發展左翼運動的契機,左翼青年決不能丟兵棄甲投靠披著改良主義外皮的資產階級政黨。工人與青年們該積極組織起來建立真正獨立的群眾性工人政黨才能夠真正改變現況。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1:56:10

臺灣總統大選:「資產階級贏了」 — 代表財團利益的國民黨勝出

2012年臺灣總統大選,國民黨馬英九成功連任,向媒體宣稱「我們贏了!這是臺灣人民的勝利」。而我們清楚知道,「我們」——臺灣人民——沒有勝出,而是「他們」——資產階級——贏了,「我們」還會被推到剝削更嚴重的新自由主義深淵裏。

臺灣政治長期被兩黨壟斷,缺乏左翼與基層力量,臺灣普羅大眾沒有出路。每四年一次的總統及立委選舉,資產階級政府都會利用「選舉熱」來朦糊民眾視線,而今屆選舉也不例外。我們只能看到藍綠親商家財團的兩營,選舉贏家非藍即綠,而我們必須強調,兩黨所服務的皆是財團及大商家的利益,而不是普羅大眾的生計!

群眾意識薄弱,左翼力量缺乏

國民黨在是次總統大選勝出,在立委議席中也得到議會裏的過半議席(113席裏得到64席)。馬英九在這次選舉得到689萬張票,得票率51.6%,以80萬票數贏過民進黨的蔡英文。值得註意的是,比較上一屆的結果,馬英九失去了八十萬票的支持,馬英九在08年選舉得票765萬,得票率58%,較當時民進黨候選人高出221萬票,贏17%,而在立委議席中也失去了十七席,和上屆81席相比。這顯示了國民黨親商政策導致支持度下降。

馬英九以拼經濟之名為財團護航,而事實上其過往執政四年提出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令臺灣人民生活越來越艱難。2010年GDP增長10%,臺灣人民反而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我們此時此刻面對的是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對勞動者變本加厲的剝削,通貨膨脹的時候所有東西都漲,唯獨勞動人民的工資不漲,去年臺灣平均月工資只有$34000,跟13年前的水平一樣!房價泡沫化令人民買不起一座房子,去年臺北市平均房價達2400萬。

國民黨與財團唇齒相依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但似乎群眾被馬英九及其商家支持者的「經濟恐嚇」嚇得不似人形,深怕一旦財團不再投資,人民的生計便岌岌可危。在國民黨的選舉工程期間,中小企業及大財團的代表已經陸續公開宣布支持馬英九,呼籲選民投票支持維護財團利潤的國民黨。其中包括億萬富翁鴻海集團郭臺銘、長榮集團張榮發、遠東集團徐旭東、「臺灣首富」宏達電王雪紅等。

公開支持馬英九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更為國民黨站臺,對臺灣民眾威脅說道:「假如選舉結果對未來引起任何變化或不明確性,所有人都得付出代價。」全國中小企業總會更在選舉前兩日喊出「沒有九二共識,臺商穩死!」。財團代表也曾表示「沒有九二共識便不投資」,臺中市商會理事長林山下甚至說「憂心財團被打壓」,張榮發說「如果有人當選之後說沒有九二共識,臺灣的經濟會很淒慘。」

這些都分明是跟全臺灣的勞動人民作出威脅。郭臺銘更於選舉當天及前一天兩天包幾架飛機,讓派駐大陸員工回臺灣投票。他們再一次恐嚇人民,臺灣不寬容這些資本家,就沒有就業機會,人民便餓著肚子!

正如同世界其他地方正在進行的選舉一樣,資產階級從未放棄過利用經濟危機來進行恐嚇的機會。而由於缺乏左翼替代性的政治選擇,勞動者為了生計似乎只有遵從資本家們的說教,「有資本家,才有工作」的神話得以大行其道。沒有群眾性的工人政黨,這樣的話術就無法打破,而人民只能是任資本家宰割的魚肉。

臺灣貧富差距日益嚴重

國民黨執政期間,臺灣雖然經濟增長,但面對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臺灣勞動人民的工資非但沒有半點增加,還下跌了2.5%!(2008-2011年9月臺灣平均薪資)臺灣全體受雇者薪資占GDP的百分比從1990年的51.71%,下降到2010年的44.55%。臺灣的實質經常性薪資跌至3萬4380元,收入跟13年前的水平一樣!

09年最窮5%家庭平均年所得只有5.1萬元,最富有5%家庭平均年所得達382.2萬元,在這12年從32倍拉開到近75倍,不僅再一次創歷史新高,更遠高於08年的65倍(財稅數據中心統計)。

由於08年金融海嘯所造成的高失業率,政府為了在表面上減低失業率的數字,推出帶頭降低薪資的22k方案,使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價格頓時下降。而所謂培育優質人力,卻花錢請大學生作管理員、警衛等,似乎不需政府花大錢培育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這計劃只是減低了資本家的人事成本,對創造「真正的」工作機會毫無幫助。「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劃」透過政府補貼企業最多26,190元,參與計劃的大學畢業生在扣除自負的勞健保費用之後,只可以拿到22,000元左右的超低薪資(2009年9月26號,工商時報)。而對勞動大眾變本加厲的剝削也在新聞中經常看到,包括工程師、保全、醫生因工時過長而過勞死的情況是近年來愈見嚴重的。

而房價泡沫化也令到很多臺灣人民無法負擔擁有自己的家,臺北市的房價與年收入所得比動輒在14、15、16之間,傲視全球,房價完全與消費力脫鉤,也可謂一絕。去年臺北市平均房價2400萬,而全臺空屋,空屋率達到19.4%,換成戶數高達156萬戶。(自由時報,2011年10月26日)

去年的東部開發條例表面上聲稱促進發展,但實際上是容許發展商及土地開發商合法地用無法無天的手段任意將土地打造成任何幫其賺取利潤的模樣,條例中排除土地相關法規,將大量國公有土地快速釋出,毫不顧慮這對當地原住民的文化將產生什麽樣的沖擊,只為使財團更方便地把本來屬於人民的土地變成幫自己賺錢的私有財產!包括將海岸變成私人地方,興建豪華飯店及設施,只準付得起錢來光顧消費的人才可享用。這已經引發東部原住民的抗議,反對財團進駐大家的土地,侵吞其獨特的自然特色及文化。

國民黨必定走向更右

因為馬英九沒有連任的壓力,在過往執政四年所作的種種惡行都被忍受,包括簽訂ECFA, 提出降低稅賦,通過《產創條例》為財團減免以千億為單位的租稅,以及助長大規模征收土地。這些一切都被群眾默默忍受的時候,國民黨定必更肆無忌憚提出更右翼,對勞動人民剝削更多的的新自由主義政策。

我們可以預想目前所有的狀況不會有任何改變,臺灣接單中國生產的三角貿易模式不可能倒退,紙上GDP會繼續成為資本家利潤的來源以及政客宣傳的工具,而臺灣的勞動人民將享受不到任何的勞動果實。土地征收條例的羞辱式修法被說成是土地正義,我們當然也可以預期未來會有更多更多的農民因為「原本精神就有問題」(前行政院長,下任副總統吳敦義語)在田地被破壞、征收之後走上絕路。我們可以預期未來核電廠絕對會繼續運作,否則將會「為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我們也可以想象未來四年的勞動條件將會垂直下降,現在已經形同虛設的勞動檢查,將來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

一場資產階級獨贏的遊戲

民進黨在這屆選舉中失去了很多財團的支持,包括原來支持民進黨的長榮集團的張榮發跳槽到國民黨,所以民進黨的選舉經費也有明顯的下降。蔡英文當然利用二分法批評馬英九背後的都是財團,而站在她後面的是臺灣人民、勞工及農民。但事實是民進黨雖然利用民粹及接近社民主義的口號(例如公立大學過半、住宅政策)來掩蓋自己資產階級政黨的本質,但其支持FTA等等的清楚立場意味著不會動搖任何資本家的利益!民進黨未來發展的方向將值得我們關註,是為迎合資產階級和財團的需求而與國民黨比新自由主義,或是走所謂草根路線而利用社會民主主義口號和民粹主義成為資產階級反對黨。

同時,我們也可以從這次選舉中進一步看出所謂「 資產階級民主選舉」的虛偽性。從總統選舉開始,候選人就要提交嚴格規定的聯署名單(26萬人以上)和巨額保證金。而立委選舉中5%的立委黨派計票起點,更將缺乏資源的所有真正基層小黨派徹底排除在遊戲外。這次得以晉升為「立委關鍵少數的」臺聯黨(3席)和親民黨(3席),與其說是獨立小黨,不如說更像是民進黨和國民黨的「黨外助理」。這進一步揭示了選舉成為了赤裸裸的拼資源的「金元選舉」。

再清楚不過的是,人民不需對兩黨存有任何的幻想,在非藍即綠的框架下,藍綠兩黨所服務的是財團及大商家的利益,而不是普羅大眾的生計。我們迫切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力量,建立代表勞動人民的群眾性工人政黨!

我們的要求:

反對藍綠政治,反對金錢選舉,建設群眾性工人政黨,勞動人民自己當家作主!
提高最低工資,調低最高工時,保障勞動群眾生活
廢除政府官員特權,與基層工人同薪同酬
民主公營化大企業、所有銀行,歸於公共民主擁有及管理
以工人代表、農民代表、失業者代表及青年代表組成真正的民主政府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1:57:32

臺灣:《土地征收條例》強硬過關,及其所帶來的啟示

選前,臺灣主流媒體爭相報導壹蘋果傳媒邀請國民黨立委邱毅和前總統陳水扁之子陳致中的辯論,以及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被指控涉入的「宇昌案」。然而就跟以往一樣,這些媒體關註的東西只是隨著選舉起舞的,無聊的兩黨惡鬥。鎂光燈以外,臺灣土地征收的惡法卻又更前進了一步。2011年12月13日,就在立法院一年的會期即將結束的時候,國會一如以往的進行「法案大清倉」,在立院占多數的國民黨黨團,匆忙趕工之際把土地征收條例的政院版修法案,徑付三讀。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委員們平常看不到的效率,復雜的法案以相當快的速度完成修法程序。在這過程當中,委員們不僅違背了先前送交公聽會討論的承諾,對人民的許多要求也沒有納入修法中。簡而言之,這次的修法只不過是黨團要在明年大選前作勢改革,而推動了幾條換湯不換藥的條文來作秀給人民看。國民黨團當然根本不想修法來刺激在背後支持它的財團大老們,然而選舉在即,總得做個假惺惺、看似進步的修法吧!並故意趁一堆同黨立委不在,先算好正反方人數,把整個過程搞得好像經歷了一場充份的「討論」,完全發揮國會的「效能」。但立委們都心照不宣的是,若通過民間版的草案將是他們政治生涯和金援上的一大危機,更不敢按照之前政府承諾的召開相關程序委員會審理和舉辦聽證會,二話不說徑付二讀,然後簡簡單單每個條文念一遍就三讀通過。同樣,在隔天看到馬英九總統大言不慚的說著:「土地五法通過,邁向社會正義大突破」這樣惡心至極的言論,也就令人不足為奇了。

現在我們就來逐一解釋,這次的修法到底哪些地方欺騙了人民:

市價估定爭議:

臺灣農村陣線等團體的民間版本中,待征收之不動產的價值的估定由較為客觀的民間估價師估定,然而最後行政院提出通過的版本卻是由地方政府上的地價評議委員會決定。這將造成球員兼裁判、強性買貨自行喊價的奇特狀況出現。政客和財團炒作地產不遺余力,若真按照市價收購將會大幅增加購地成本,影響他們的既得利益。甚至可笑的是,官方自我誇口的「市價征收」,都改為另由行政院訂定施行日期。換言之,行政院遲未訂定,這個條文過了也等於沒過。

另一點需要思考的是,臺灣不動產市場近年不當炒作與日俱增,最誇張的估計產值53%都是炒作出來的結果。因此,即便能夠得到與現值等價的補償,在這個房價地價標高的今日,幾乎可以確定日後難以真正買到和從前居住質量相當的住宅;真正施行完全市價補償也是一龐大而不必要的開銷。治本的方法還是有效壓低房市價格和打擊建商炒作,讓房子以它真正的價值賣出,這樣征收的補償價才能趨近於房地產的市價而不需勞民又傷財。

安置爭議:

既然是政府強製拆遷房子、征收土地,自然有義務安置這些無家可歸的人民。畢竟又不是居民自願賣給你的,現在發一筆連一間廁所也買不起的補償,難道是想要他們流浪街頭?然而即使修法過後,也只有中低收入戶者或調查有需求者才會給予相關安置計劃,那麽其他同處弱勢地位,只是沒有慘到中低收入戶的人呢?原本民間版本是無屋可住者就有安置計劃,十分明確,但通過的版本,所謂調查有需求者操作空間就很大了。因為公益關系必須犧牲少數人的財產權或許合理,但是自己的房子被拿走還不夠,之後還要人民得自己花錢、花時間,再去找另一個住處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聽證會爭議:基本上任何一種類型的征收案系關當地居民一生,都應審慎經過完整行政程序舉辦聽證會才對。然而最後通過的版本當中,只有以「重大建設」為理由征收的土地有爭議時,才需要舉辦聽證會。其它阿貓阿狗的普通建設就沒有甚麽專門的陳情和咨商的管道。把土地征收當成一般開罰單之類無關緊要的行政處分實在是一種輕視當地居民的態度。就算是重大建設召開聽證會,民間與專業代表也從民間版的2/3砍到剩下1/2。

必要性爭議:

這是這次修法當中最大的爭議。到底甚麽樣的公益重要到一定要強製征收私人土地才行?政府的回答是:「提出計劃書,依舊由中央審議。」公益必要性是土地征收議題的癥結點。基本上之前的國光石化或者新竹科學園區的征收案件都有此疑慮。可以說,如何評估是一大問題。修正草案第二條雖言「明定需用土地人於申請征收前,必須就征收計劃個別情形評估其興辦事業之公益性及必要性」,但最後也只是列出一堆可以要求征收的事業;至於要如何界定是否必要合乎公益還是過於模糊。

由上述幾項例子可以發現,基本上修正過的土征條例缺漏依舊龐大,也因此對農民、農陣等民間團體來說無法接受,揚言繼續抗爭到底。而土地征收和一般非從事農業的市井小民的生活也息息相關,當然我們希望最好此生永不和它扯上關系,但從這幾年的眾多案例中可以看到,當征收通知寄來時,那是很突然,三十天內就得走路的事情。是以,關於土地征收的法案才會有那麽多的爭議。

在野黨的角色?

在土地征收條例修法後續流出的「同意修法案之立委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清一色的國民黨立委,相較之下,民進黨立委們全部做出了不同意的決定。然而,這能夠證明民進黨團在此案中所扮演的「守護者」的角色嗎?不爭的事實確實擺在那邊:民進黨團對於可以囊括更多選票的老農津貼,所重視的手段比起反對土地征收條例的修法確實來得更多。即便立法院中國民黨的席位占了優勢,但卻放棄了一讀到二讀之間的仔細審查修正權,二讀時也放棄了技術性抵製的的手段,到了最後一次的表決中,才全體投下反對票(反正一定輸,沒有壓力),難道這是真心的對抗土征惡法嗎?另外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當初在新竹競選總部成立的晚會上也曾經說過「要讓新竹科學園區擴大、再擴大,要從桃園的南端一直到苗栗的銅鑼、竹南,規劃一個最適合高科技人才聚集的地方」,然而科學園區的擴大不就是不可避免的要再來更多的土地征收嗎?甚至臺灣科學園區的用地早已過剩。那麽民進黨團和蔡英文要怎麽實現「土地正義」的目標呢?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對其抱持著保留態度的必要。

整個事件所帶來的啟示?

雖然在這幾年的土地征收案件上,以及這次立院場外的反對行動,農民都扮演了活躍的角色以及主要的受害者,但實際上,土地征收的爭議還讓我們看到了「政界與財團合作」的邪惡本質,從農村再生條例、土地征收條例,延伸到農村之外的產業創新條例、東臺灣的惡質土地開發、都市地區層出不窮的都更暴力,資本家與政府的結合是如此的昭然若見。並且透過這次的修法中,我們也必須看到「法律不過是保護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遂行其意念的工具」這個事實,即使法律修飾得再怎麽華麗,國家和資本家本身都還是未必會去遵守,我們不是已經看到,在臺灣如此「進步」的勞動法令下,勞動群眾並沒有多大的受惠了嗎?我們不是已經看到,馬英九總統明明簽署了國際兩公約(公民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但經常還是有迫害人權的新聞(甚至是舊聞)血淋淋的上演了嗎?

人民必須體會到,和資本家、和政府談法律、談修法是玩不過他們的,當他們擺明了就是要「黑箱作業」、「官商勾結」時,人民又該拿他們怎麽辦?明明就知道敵人是跟你玩假的,兩邊一切的基礎都是不對等,那麽又該期待什麽?在修法的過程中,農陣提出了「長期擬定」的民間版修法,甚至就連內政部邀請的專家學者,都破天荒的提出了七十多條讓人感到一絲曙光的新版本,但最後行政院版本出爐後,只願在原法案中修改一半條文,其中還大多只是小幅度的文字更動。所謂的修法最後只變成了原案的小更動。

在土地征收條例三讀當天,即使透過攝影機看見國會內部情形,人民卻被隔絕在外,沒有參與機會,只能任由委員密室協商的結果宰割。在政府的眼中,所謂的土地征收並不是一個關系到農民生計、傳統、家園的法案,而是與其友好的資本家維持更親密關系的「禮物」,並以「協助國家發展」美其名之。

再一次我們看到臺灣所謂「民主政治」的拒民於外的真面目,再一次我們看到政客與資本家連手壓榨弱勢族群猙獰的嘴臉。然而人民卻不應該是沒有收獲的,在了解到和財團勾結的政府是不可能體恤農民之後、在見識到了國家及法律的本質後、在見識到了警察所代表的國家機器,是怎麽在抗爭場合一次又一次地粗魯對待沒有武器的人民之後,都更能幫助我們提升革命的決心與意誌,人民不應該處於被動的位置,甚至不應該期待任何體製內的修法能帶來太大的改變,在敵人如此龐大的狀況下,我們所唯一能做的便是團結人民的力量而已。而這是,也必須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土地征收爭議中,所帶給人民最好的啟示。

我們社會主義者也主張:

1) 立刻停止目前所有爭議征收案件!

2) 已被迫遷、拆除者給予合理(高於市價)補償!

3) 由當地居民組成土地委員會,民主決定土地的用途!

臺灣經濟之前世今生: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臺灣總統選戰期間,國民兩黨花樣百出,空口許諾與相互攻訐漫天紛飛。為選舉勝利,國民黨的馬英九政府在民國九十九(2010)年拋出「黃金十年」的主張,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則祭出《十年政綱》的訴求,雙方爭相向2300萬民眾許下「甜蜜的謊言」。

但是,環顧天下,歐洲債務危機不斷、美國經濟停滯不前、日本蕭條復蘇無力、甚至連中國大陸經濟也開始趨冷。身處全球性危機中的臺灣,則如風雨飄搖中的一葉扁舟前途未蔔,未來十年何去何從?民主均富的榜樣Vs貧富懸殊的典型?

臺灣經濟自二戰結束後,一直是亞洲新興工業國家發展的模範,而且也曾經是國民黨津津樂道的所謂「民主均富」的榜樣。從1950年代末到1990年代,臺灣經濟(除若幹年)在40多年間一直維持著8%以上的平均經濟增長率,有些年的經濟增長率甚至達到20%、30%(按臺幣計算),人均GDP從1952年197美元增長到2000年13090美元,增長超過67倍。與此同時,臺灣貧富差距倍數也從1951年的20.47倍縮減到1981年的4.21倍(當年臺灣人均GDP2500美元),而此後臺灣的貧富差距不降反升,在21世紀擴展到6倍以上,經濟發展也日趨困難。

臺灣最高收入20%與最低收入20%的貧富差距倍數:

1951        1961        1964        1981        2002        2010
20.47        11.56        5.33        4.21        6.39        6.19
21世紀初,全球資本主義經濟正處繁盛高漲期,臺灣的資本家們更是「西進南下「雄心萬丈。2002年1月1日,臺灣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臺灣經濟也在2001年出現自1947年以來首次負增長-1.69%,當年人均GDP為13348美元。而2008年遭到金融危機打擊再次出現-2.14%的增長。2010年臺灣人均GDP為18304美元,十年收入增長39%,年均不足4%。而且,不僅是社會整體收入增長緩慢,更嚴重的是社會財富分配呈M型發展,也就是居於收入兩端的富有者和貧困者不斷增加,而位居中間的中產階級數量則不斷減少,社會階層撕裂明顯,階級矛盾加劇,青年一代反資本主義情緒日盛。

根據相關統計,2009年臺灣收入所得最高的族群,平均年收入近281萬元,但最底層的窮人全年所得只有9.9萬元,兩者相差28倍。全臺低收入戶為13.3萬戶;中低收入戶為18.3萬戶,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的涵蓋率為臺灣總人口的3.7%。

2010年臺灣每月平均實質薪資為4.3萬元臺幣,甚至低於12年前的水平。1990年代中期,當時多數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在3萬元臺幣左右,而如今多數大學生的起薪收入受製於「當局恩賜的22K」,甚至可能更低,只可勉強維持個人生活。在薪資降低的同時,青年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維持在12%左右。即使獲得工作的,也是合約條件極差而工時極長的臨時性工作為多。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出具的《世界競爭力年報》臺灣人均一年工作時數為2282小時,全球排名第一,甚至超過日本與韓國等以長時工作著稱的近鄰。

廣大基層民眾普遍感到收入低下,福利不健全,缺乏就業保障,缺乏法律保護,尤其是眾多青年(無論是大學畢業生還是普通工人)都感到毫無希望改變生活。根據《天下》雜誌發表的調查數據顯示,受訪民眾認為臺灣貧富差距嚴重的比例從2005年的77%上升到了2009年的93%。

僅僅十多年前還號稱「臺灣錢淹沒腳」的「均富」典型如何變成了今天青年無望與民怨沸騰的「被撕裂之島」呢?

國家資本主義與臺灣模式

臺灣經濟在1990年代前是典型的東亞國家資本主義模式,在臺灣也被稱為「黨國資本主義」模式。這種經濟模式廣泛存在於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和今天的中國大陸等東亞國家。即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初期,由專製(準專製)政府積極壓製底層民眾反抗和壓低勞動力成本,主導投資和產業方向,通過出口導向帶動生產和產業升級,從而維持長期高經濟增長率。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和市場養成並非是所謂利伯維爾場「無形之手」的結果,而是專製政府這個「有形之手」的操弄。

二戰前,日本殖民資本全面控製臺灣經濟,當時臺灣地區規模資本2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53萬家,臺籍企業家數量僅為總數的8.3%,占總股本的9%而已。國民黨政府接管臺灣後,全面接收日資企業,除1950年代為籌措資金,釋放少數公營企業股份允許民間收購外,長期控製臺灣90%以上的工業企業。如以國有資本占工業經濟比重比較而言,1950年代中期臺灣國有經濟比重甚至大於當時海峽對岸的「共產主義的紅色中國」。

1950年代,一方面,歐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的資本需要尋求勞動力成本低廉的邊緣資本主義經濟體體替代國內實體工業;另一方面,希望通過亞洲周邊資本主義國家政治聯盟和經濟發展,圍堵處於在亞洲擴張的「共產主義的紅色中國與蘇聯」,加之此後在東亞地區來連續發生的韓戰和越戰兩場戰爭帶來的軍事需求,所以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積極支持臺灣、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等資產階級政府的專製統治與經濟發展。僅從1950年到1965年,臺灣直接接受美國經濟援助達14.8億美元。所以,處於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的臺灣經濟之所以得到快速發展,在外部因素上很大程度受益於冷戰和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體系的發展。

而臺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內部主要因素包括廉價而缺乏組織與保護的勞動力(工人無罷工權、官方工會由一黨控製)、人為控製和調節的低匯率和金融政策(禁止私人擁有黃金儲備、外幣管製,人為壓低臺幣匯率)、政府主導產業發展和特殊優惠政策吸引投資(減免租稅、設立產業區,發展「十大建設」)及專製統治下強行降低的交易成本(無新聞自由、無結社權、無反對黨、禁止宣傳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大規模鎮壓政治異議人士)。換而言之,臺灣的經濟發展是依靠專製機器壓榨臺灣工農血汗而來的,資本主義市場秩序的建立也是依賴於黨國一體的專製政府推行的國家資本主義,而並非是所謂自由發展起來的市場經濟。當時臺灣的「均富」也並非是「民主下的均富」,而是赤裸裸的暴力威權下「資本主義發展」。

進入1980年代中後期,隨著臺灣資本主義市場的日漸成熟,舊的官僚主導的產業模式與日益強大的本土資產階級的發展需求不相適應,黨國資本主義相伴的僵化控製、官商勾結、貪汙腐敗和世襲壟斷等弊病導致額外的交易成本和貿易障礙,這已嚴重阻礙資產階級建立利伯維爾場和資本自由流動。

與此同時,由英美肇始的在世界範圍內出現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和政策的全面擴張,於是臺灣的政府和公營資本逐漸退到後臺,成就了1980年代到1990年代所謂「民營化(私營化)的歷史背景。從民國78年起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至99年底,臺灣大部公營事業已經轉換為完全私人資本或者含有私人資本的產業。迄今計完成38家事業民營化,結束營業17家;目前尚有經濟部所屬事業5家(臺電、中油、漢翔、臺糖及臺水)、財政部所屬事業1家(臺灣煙酒公司)及交通部所屬2家(臺灣鐵路管理局及中華郵政公司)等8家列於推動名單。

國家資本主義和官僚體製開始逐漸放松對資本的管製,但其實不過是當初與國民黨官僚官商勾結的那些資本家將原本掌握在官僚手中名義上的公產「名正言順地」鯨吞蠶食,合法轉化成他們的私產。而且,也正是在這個轉型階段,黑金政治與官商勾結瓜分公產的消息不絕於耳,為了填補所謂秩序維護者的角色,黑社會開始大行其道。

也是從1980年代後期和1990年代早期。民進黨雖然通過「民營化」和「追繳黨產」打擊了一黨專製的國民黨,但同時其自身也日益從街頭運動的半群眾性帶有改良主義色彩的政黨日益變成體製內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精英政黨,與眾多資本家和財團關系緊密,從私營化中分得一杯羹。21世紀初,在民進黨八年任期內,臺灣的貧富差距也是有增無減,所謂建立福利社會的承諾,被一句「優先發展經濟,社福暫緩」而拋擲腦後。仿照美國兩黨製的臺灣特色的資產階級兩黨製逐步建立。

尤為值得關註的是,雖然名為「民營化」,實質就是「私有化」。廣大的底層民眾並沒有得以在這場官商自肥的遊戲中真正參與公有財富的分配。隨著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發展,臺灣基層民的處境反而愈加艱難,大量產業出走,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臺灣(高收入20%與低收入20%之間的比例)貧富差距從4倍多重新擴大到6倍。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1:58:58

經過兩次政黨輪替已充分表現出,無論誰上臺,都是采用類似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為資本家大佬服務。無論是「黃金十年」也好,還是「十年政綱」,除了一些空口許諾「社會公平」和「促進就業」外,仍然堅持利伯維爾場經濟和推動融入全球化貿易。差別無非是側重點依靠對象和手法不同。國民黨強調要更為專註通過ECFA與中國大陸經濟融合,而民進黨則強調要多元化的國際貿易,雖然也時常唱唱「在地經濟」的高調。其實只要在現行資本主義的利伯維爾場經濟和全球化貿易體系下,這些政策既無助於解決臺灣基層民眾的民生痛苦也並不可能帶來經濟上的所謂自強與獨立。

成也全球化,敗也全球化

全球化分工,名義上是使各國有效利用自身資源,但實質是資本將由政治與民族邊界劃分的相互區隔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整合成同一大市場,以尋求最低成本和最高利潤。由於資本主義建立在私有經濟的基礎上,這種分工和對於市場競整合,一方面使各國經濟依賴緊密相連,而另一方面又促使各民族資產階級國家與資產階級間為利潤和市場份額展開激烈爭奪,弱肉強食,叢林規則。在這種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所進行分工,往往是以犧牲勞動人民為代價,尤其是那些弱小經濟體的最底層工農群眾。

臺灣的經濟體系自清末以來就是典型的外向型貿易。今天,臺灣的進出口貿易額總和約是GDP的140%,進出口分別相當於GDP的70%左右。在日占時期,臺灣是向日本出口大米和蔗糖的典型殖民地農業經濟。即使在二戰後,1960年代以前日本一直是臺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居其次。這是因為臺灣的工業和技術發展一直嚴重依賴於相對更為發達的日本。從1961年開始,美國取代日本成為臺灣第一大貿易夥伴,日本則退居臺灣第二大貿易夥伴,這一格局持續了近40年。

隨著冷戰結束,特別是1980年代後期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復辟和日益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國大陸迅速取代美國成為臺灣的最大貿易夥伴,美國和日本退居成為臺灣的第二、第三大貿易夥伴。假如將中國大陸與香港特區的出口份額相加,占臺灣的出口貿易額達41%以上。而且,同時中國大陸也是臺灣資本家的最主要投資目的地,目前臺資在大陸約有10萬家企業,臺灣常住中國大陸人口達到150萬以上,多數為在當地投資的中小資本家和中層技術與管理人員及其家屬。

於是,島內有人擔心,臺灣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逐年攀升,中國對臺灣的出口依存度卻逐年下降,兩岸貿易呈現不對稱關系。中國不斷復製臺灣經驗,挾其低廉製造成本,可能跨越臺灣,讓臺灣日益邊緣化。因此提出要限製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融合和對其投資,改變「西進政策」,或是「南下」投資東南亞或是強調「在地經濟」促進島內生產與消費。

民進黨政府任內也提出過「戒急用忍」政策,對中國大陸的高技術和巨額投資進行限製和審查,但這並沒有改變與中國大陸進一步緊密的貿易關系。事實上在民進黨任內(2000-2008)臺灣對大陸貿易增加了2.8倍,投資增加了3.8倍,2006年對中國大陸投資占臺灣對外投資達50%以上為歷史最高。

雖然這一發展與民進黨的政綱和島內傾向獨立的民粹主義意識形態發生沖突,但是資本主義全球化下產業西移不過是全球生產分工下資本逐利的必然現象。譬如10多年前原本支持民進黨和本土意識的眾多臺灣資本大亨,諸如奇美集團和長榮集團等,為登陸中國大陸分得一杯羹,早已改換門庭與中共當局眉來眼去。臺灣資本家這種朝秦暮楚的逐利行為毫不奇怪。正如列寧指出,資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資本,「資本從來無祖國」,其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追求利潤。只要世界上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繼續維持現有的全球化的國際貿易格局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這一趨勢就很難根本改變。

2010年臺灣對外貿易格局

主要出口夥伴:                  主要進口夥伴:

中國大陸             26.6%              日本            20.8%     
香港特區        14.4%        中國大陸          14%
美國        11.6%        美國        10.4%
日本        7.1%        韓國        6%
新加坡        4.2%        沙特阿拉伯        5%
同時,假如從全球化貿易的大視野中進行分析,目前中國大陸與臺灣的經濟關系很難簡單地描述為臺灣單方面依附中國大陸經濟,更確切的說法仍然是全球生產鏈中中下遊間的關系。首先,中國大陸和香港尚不是臺灣出口的主要終端消費市場,消費市場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為主體格局沒有改變。只有700萬人口的香港本身消耗的臺灣產品數量非常有限,香港主要是作為自由貿易的中轉港存在,多數輸往香港地區的製成品往往是直接出口到歐美。而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的產品中約75%是中間材,也就是用於在中國大陸進行再加工,然後才能銷往終端市場,其中大部分也不會在中國大陸市場銷售。而且這些中間材往往是相對先進技術的高附加值產品,主要是生產各類IT設備和電器的電子部品。

如以鴻海為蘋果代工的IPHONE為例,,2010年蘋果每賣出一部iPhone,就能拿走利潤的58.5%,原材料供貨商能拿到21.9%,勞動力成本在蘋果全球產業鏈中的所占比例還不到6%,中國以外的勞動力能拿到iPhone利潤的3.5%,中國的勞動力只能拿到1.8%。每一部售價數百美元的iPhone中,估計支付給中國工人的薪水部分只有10美元或更少。

目前臺灣直接對美出口約為總出口額的11.6%,但如果考慮加上經過中國大陸等第三地再加工然後出口的美國的產品,則要占到臺灣出口額的20%左右,由此可知對中國大陸出口的中間材,其最終消費市場並非是中國大陸本身。

其次,中國雖然具有全球範圍內第二高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但現行的血汗工廠模式對工人壓榨非常殘酷,人均收入遠遠落後於臺灣(2010年尚不足4500美元),其內部消費占GDP的比例也不過35%左右。而貧富差距和少數資本家壟斷財富的部分更是遠勝於臺灣,這也意味著中國大陸的勞苦大眾在短期內根本沒有能力消費更為昂貴的工業品,也根本無法提供一個足以大規模消化臺灣產品的消費市場。譬如為鴻海集團生產蘋果IPAD和IPHONE的中國大陸工人,往往需要2個月的工資不吃不喝才能買1臺IPHONE手機。所以,對這些工人而言,是依賴於臺灣資本在大陸的投資就業維生。

再次,中國大陸大量從臺灣進口中間材和生產設備的企業往往是臺資企業,並非中國大陸本地企業。這些臺灣資本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而西進轉移到低成本的國家,不僅是中國大陸,也包括越南和柬埔寨等國;只不過因為大陸同文同種,加之有一黨專製的中共政府執行和當年國民黨類似的黨國資本主義製度,壓製工人自我組織和抗爭,極端親資方和提供各種優惠體檢,所以臺灣資本家更樂意前往當地投資。

即使臺灣政府能出臺相關政策或者成功限製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也並不能使這基礎加工業回到臺灣,而是很可能會轉向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其他東南亞的低成本國家。所以,臺灣的輸出資本對於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實質是對廉價勞動力和血汗工廠模式的依賴,而並非是臺灣產品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

另一方面,由於全球生產鏈根據技術水準和資本而實現的上下遊的分工,直到今天日美兩國仍然是臺灣進口先進設備和技術依賴的主要對象。日本仍是臺灣的第一進口來源國,占進口比例的20.8%,從美國進口也占總額的10.4%,兩者合計也達到了31.2%。而且,最主要的是,臺灣從日美進口的都往往是核心技術設備和高技術產品,也就是不可替代的進口 ,且日美兩國對臺投資總和達到臺灣吸收的外國投資的40%以上。此種投資和進口格局恰恰與臺資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和中國大陸從臺灣進口中間材的格局相類似。

如從具體產品的生產鏈分析也是如此,如計算機生產,位於上遊的是,日美等國生產核心部件(計算機芯片),臺韓等經濟體生產周邊部件(硬盤和內存條等),並將之與核心部件整合,然後發往中國大陸等低技術低勞動成本地區進行最後裝配。最終,生產的製成品則還是主要銷往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

所以,從島內經濟構成而言,臺灣在資本、技術和裝備上仍然受限於美國和日本,這意味著臺灣所謂實現獨立的「在地經濟」的不切實際。只要無法實現真正的「在地經濟」,即使削弱與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度,也無法根本改變臺灣嚴重依賴國際貿易的局面。

目前臺灣經濟在整個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猶如是階級社會中的中產階級。向下它依賴剝削其他欠發達經濟體的廉價勞動力和資源,而向上必須要仰賴於技術更為先進和資本更為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正由於其經濟地位處於上下隨時變動中,也使臺灣經濟變得更為敏感而脆弱。而且隨著經濟危機的發展,因為處於頂端的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可以向下轉嫁危機,而處於最底層的經濟體因為本身經濟權重而影響有限,中間地位的國家必然會是受沖擊最為明顯的,而且這種沖擊往往是其單純依靠自身政策很難得以擺脫和抵禦的。

臺灣民眾出路何在?

民進黨宣傳臺灣發展真正的「在地經濟」,但是,在經濟危機的條件下,缺乏資源與核心技術,而內需市場有限的臺灣很難得以真正依靠「在地經濟」實現經濟增長。若通過與中國經濟保持距離,而繼續依靠國際貿易的發展,在今天同樣難度巨大。

中國大陸作為新的世界工廠,整體經濟處世界第二位,且與日美等國有著極為密切經濟聯系,而臺灣在中國大陸投資超過1500億美元的情況下。而且,由於中國和東盟的經濟關系日益緊密,即使尋找亞洲其他國家如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剝削當地的廉價勞動力而完全替代中國的生產基地也變得愈加困難。並且這種轉移,會與中國大陸在經濟上形成對抗局面,在現實中加劇兩岸的民族主義對立情緒,帶來更為嚴重的沖突局面。

在當前條件下,資本是逐利而行的;要禁止資本自由流動,就意味著至少要限製資本家和私人企業的投資決策權利,也即「侵犯私有產權」;要維護島內社會福利,至少要通過增加稅收調整島內的收入差距;要確保就業和民眾生活條件,需要國有化關鍵產業以確保就業,加強工會和其他工人組織運作以抗衡資本。這些措施都意味著嚴重損害資本家的利益,並會招致資本家的嚴重抵製。

在不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下,這就意味至少要重新恢復政府強製管製資本,並且與日美經濟進行割裂,推行政府獨大的國家資本主義政策。這對於與資本家關系密切而且篤信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民進黨而言,無疑是天方夜譚。

至於國民黨提出降低稅賦、促進對外貿易和與中國大陸經濟融合實現市場共享的方式也許會成為極少數資本家的福音,但也絕不是臺灣普通民眾的出路。在經濟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當全球多數國家的需求開始下降後,主要仰賴大量國際貿易的臺灣經濟無可避免地會出現大幅經濟衰退。而以現行模式繼續與中國發展經濟融合,其結果只是有益於海峽兩岸的資本家與官僚。

臺灣資產階級通過對中國大陸和其他周邊欠發達經濟體的數億勞工進行剝削而大發橫財,會進一步激發中國底層民眾對於臺灣人民的敵視情緒,因為他們會將殘酷剝削的臺灣資本家視為臺灣的代表,助紂為虐,並可能最終貽害臺灣民眾自身。

而在島內,由於臺灣資產階級在中共專製當局協助下肆無忌憚地剝削中國大陸的勞工, 從而可以以轉移產業要挾島內工人階級,比照對岸的工人狀況被迫接受人為壓低的收入和惡化的工作條件,從而在海峽兩岸形成「競次效應」(Race to bottom)。即使所謂維持經濟增長,其實不過是加大對海峽兩岸勞動人民的共同剝削而讓資本家得利罷了。

所以,國民黨和民進黨所提出的兩種貌似相互對立的經濟政策,都不可能真正改善臺灣青年和民眾的狀況。對於臺灣勞苦大眾而言,要根本性地改變自己的生活與命運,就必須徹底推翻資本家和其藍綠政客代表在島內推行的資本主義製度,並聯合海峽對岸飽受資本主義壓迫的勞苦大眾推翻中共當局的專製統治。從而在海峽兩岸都建立起由勞動人民當家作主,不進行內外剝削和壓榨,實現完全民主與自決,滿足社會絕大數需求的民主社會主義製度。只有到那時,海峽兩岸人民才能避免因分化而相互敵視,並真正實現海峽的永久和平。

對於臺灣勞苦大眾而言,要根本性地改變自己的生活與命運,就必須徹底推翻資本家和其藍綠政客代表在島內推行的資本主義製度,並聯合海峽對岸飽受壓迫的勞苦大眾推翻野蠻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和國家資本主義專製統治。

臺灣:空降臺灣的美國牛肉與臺美自由貿易協議

才剛組完以財經為導向的新內閣,馬政府再度為了「拼經濟」向美國開門。二月一日馬英九總統接見了美國在臺協會(AIT) 理事主席薄瑞光,薄瑞光代表美方意見,表示希望臺灣能夠重視亞太區域以外的貿易關系,首先解決美牛進口問題,是使區域貿易自由化更進一步,以及重新開啟在2008年中斷的TIFA(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的關鍵。

不只是「瘦肉精」的問題

這次會面再次地拉高臺美之間的美牛爭議。 美國牛肉除了因為爆發狂牛病而成為禁止引進的肉品,背後還隱藏著大規模農牧業為了增加產量,用違反動物生理的方式縮短牛只上市時間,而衍生出更嚴重的問題。

根據一份報導「美國牛肉問題不只是瘦肉精」的文章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貿易外銷衰退,加上為降低成本大規模生產的玉米過剩,從那時開始,玉米變成美國餵養牛只的飼料的主原料,這使反芻動物本來就適應以草類纖維質為主食的生理結構造成了病態。玉米飼料再配合了瘦肉精、抗生素、蛋白質補料,強製治病,並改變了牛只的生理,除了使他們肉質比草食牛嫩,上市時間更縮短為十四到十六個月,比起草養牛所需的四到五年,經濟效益是大大增加。

所以不僅僅只是「瘦肉精」的問題,美國大規模飼牧業為求提高利潤,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求成本降低,使用玉米飼料餵養病態牛,整個生產鏈都出了問題。此外,一般俗稱的狂牛癥,之所以大規模出現與擴散,早已經被證明是因為在牛只的飼料中添加以牛羊屍體製成的肉骨粉,導致疫情擴散。資本家為了圖利,降低成本、增加產量、出售獲利才是他們的當務之急,產品質量自然是擺在後頭。當美牛強勢扣關進口之後,消費者只能被迫賠上健康。所以,才會有「瘦肉精」的美牛爭議焦點。

美牛背上的臺美關系

其實,這些年美牛引進與否的議題,與政府一直想增進跟美國之間自由貿易緊緊相扣。從2003年底美國被劃入狂牛病疫區,臺灣開始禁止美牛輸入,到2006年,臺灣才有條件開放三十月齡以下去骨而且去除危險部位的牛只進口。馬政府在2009年未經立法院,擅自與美國簽署《臺美牛肉議定書》,同意三十月齡以下帶骨牛肉、牛絞肉及風險部位輸臺。這動作造成國內大規模民眾及立院反彈,立法院修法禁止美國牛絞肉和內臟進口,美國因此不滿,指責臺灣破壞誠信。加上2011年被驗出瘦肉精的美牛遭下架,都成了美國不願跟臺灣政府重啟TIFA談判的把柄。

這次馬政府剛完成連任,似乎是想急於找到解決辦法,主動承諾將處理美牛問題,並且動作連連。不僅在2月1日接見美方代表薄瑞光,而且外交部與衛生署也動作連連,經濟部與農委會也針對美牛跟薄瑞光進行非正式的討論,事後衛生署與農委會召開多次的專家會議(而受邀專家名單及是否預設立場也受到各界質疑)。博瑞光一貫將美牛進口議題與是否讓臺灣加入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以及重啟TIFA談判緊聯系在一起。

雖然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強調絕對沒有預設立場,卻在2月8日表示日本開放瘦肉精肉品進口,日本業者自律不用並跟瘦肉精肉品做區隔,臺灣為什麽不能跟日本一樣? 2月6日行政院長陳沖「指點」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的「專業考慮,風險控管」八個字,其實早已經顯示出官方要開放美牛進口的立場。

而部分所謂專家學者,此前從未表態反對禁止瘦肉精,在美國壓力之下卻傾巢而出,一夕之間,瘦肉精就從飼料中的禁藥變成了人畜無害的「添加物」。更有甚者,農委會在2月10日召開跨部會會議,表示應該將美國使用的瘦肉精-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與瘦肉精分開,以後萊克多巴胺就不是瘦肉精,農委會這番白馬非馬的邏輯也引來知名毒物學專家林傑梁的駁斥,直言農委會會議的結論「不可思議」。

如帶有瘦肉精的美牛輸臺,將來勢必會被要求開放帶有瘦肉精的美豬肉,這不僅只是瘦肉精的使用在臺灣從禁止到雙重標準,消費者食品安全受到極大威脅的問題。

美帝工業化大規模飼養,使用瘦肉精低成本生產的所謂「優質牛肉」,將會霸道的搶占臺灣市場。我們將再一次看到大資本肆無忌憚的摧毀小資本,美國工業化的肉類生產摧毀本地小型的肉業生產。

臺灣政府篤信新自由主義政策,為了財團資本家爭取自由貿易,完全無視於大眾的食品安全及傳統產業的生計。再一次,我們看似可以用消費自由選擇市場上商品的去留,但其實我們沒有選擇,這個市場機製是完全掌握在資本和其代理人資產階級政府手上;小農生產看似被政府用另一個標準保護著,其實是被隔絕在市場之外甚至生存之外。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00:39

財團專有的自由貿易

其實整個美牛事件對於馬政府,美牛引進造成的問題從來不至關重要,而只是為了達成重開跟美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議的條件 「解決美牛問題,穩固臺美關系,我們跟美國很多關系就可以推展下去。」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直接表示了觀點,也可以代表了馬政府的立場與意見。

美國也早就看準這一點,把美牛跟TIFA、TPP緊緊綁在一起;為何美國政府不想辦法使自己國家的肉商改變飼養方式,改善商品質量,消費者不買單,就用外交手段要求其他國家放寬標準強行叩關?

而美國政府所兜售的TPP跟TIFA,實際上只圖利了美國的財團、大型農企,而絕非美國的勞動人民。從北美自由貿易區協議到裏斯本條約,再到臺美之間的TIFA,我們看到資產階級政府為了資本流動而用各種「自由經濟」手段來打擊工人階級。TIFA綁架美牛,顯然無利臺灣工人階級,而所謂的「自由貿易」將加速美國的產業外移,更嚴重的打擊了美國的工人階級。美國牛肉和TIFA議題所代表的絕對不是單純臺灣和美國之間的對立,而是臺美兩國勞動人民和大型農企、金融資本的對立。從拉美、非洲到亞洲,美國農業資本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能源乃至生物基因等多種生產要素血腥掠奪,對弱國市場攻城略地予取予奪。

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現代國家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管理委員會,美國政府當然汲汲營營為背後那些動輒市值上百億的農企財團捍衛市場。口口聲聲表示增進雙方自由貿易,實際上只是帝國主義綁架弱國市場,把過剩且質量低劣的產品強製傾銷到弱國市場。雖然這不是赤裸裸的軍事殖民,但又何來自由二字?

從歷史來看,美國農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之間一直是共生共存的關系。美國工業化農業與畜牧業的發展與輸出,從來不是單一的農業問題,也不是所謂利伯維爾場開放的問題,實質是強大的資產階級國家政府與金融資本的神聖聯盟強迫弱勢和後進經濟體大開國門開放市場,實質就是資本為追求高額利潤而破壞自然與壓迫民眾。

光是美牛進口這件事的處理上,就可以看出所謂「以財經為導向」的內閣,以「拼經濟」為優先的馬政府再次違背民意,無視於百姓生計生存權益,就為了達成美帝霸道無理的條件。之後開啟TIFA、加入了TPP ,市場開放之後,得到自由的是掌控著市場的大財團,他們可以自由擴張海外市場;而在國內的傳統產業不僅受到擠壓,以小農經濟維持生計者被迫接受大國排山倒海進口商品的競爭 ,勞動人民不僅要面臨失業的問題,還要面臨瘦肉精、狂牛癥的威脅。自由貿易的這杯羹不僅我們分不到一點殘余,最後受害的還是只是為了能生存下去的平民老百姓。

作為社會主義者,我們主張:

全面停止美國牛肉進口!
反對政府密約和新自由主義市場政策,重大貿易議題經充分辯論後由公投決定!
拒絕只為資本家服務的各種世界性與區域性自由貿易協議,包括TIFA和TPP等!

臺灣:超過5000人走上臺北街頭,反對核能發電

「我們一定要立刻停止核能發電…我們要求民主的公共管理與控製臺灣電力公司。」

工國委(CWI)臺灣支部成員之一,謝翔宇在遊行宣傳車上向遊行群眾演說。發起單位綠色行動聯盟估計有超過五千人參加這次遊行。工國委(CWI)臺灣支部也是50個參與組織遊行的團體之一。這次遊行也是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發生的最大的災難一周年。其他國家如日本、法國、德國、瑞士、西班牙、比利時以及澳洲也在周年悼念這一天發起類似的反核遊行。

去年的3月11日,一場震央在海底、震級達9.0級的大地震為日本東北岸帶來大規模海嘯沖擊,造成了一萬九千人死亡和福島核能發電廠(Fukushima Daiichi )的嚴重破壞。這是自1986年車諾比(Chernobyl)災難以來最嚴重的一場核災難。一年之後,仍有34萬人住在庇護所中,其中超過16萬是從核電廠附近區域疏散而來的民眾。昨天日本參與反核抗爭的達數萬人,其中有約一萬六千人是來自距離福島(Fukushima)約60公裏的城市郡山(Koriyama)。

臺灣的「核四」醜聞

昨天在臺灣的反核抗議遊行主張「廢核」–廢除所有臺灣的核電廠.一些遊行的人帶著他們自己的黑白大頭照舉辦著「自己的喪禮」,象征核災帶來的後果;另外也有人帶著紙做綠色風磨象征幹凈能源。反核運動中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被拿來儲存一部分核廢料的蘭嶼-臺灣原住民泰雅族的故鄉,當地人跟核能工廠的抗爭達三十年以上。僅僅只有45平方公裏的小島上,就有超過九萬桶的核廢料儲存在這裏。隨著無數的健康威脅,島民控訴臺灣電力公司一直以來掩蓋真相的行為。

這次的抗議民眾特別關註核四-位於貢寮的龍門核能發電廠,臺灣第四座預計在2016啟動的核能發電廠。這計劃從一開始就伴隨著大量爭議。臺灣跟日本一樣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屬於地震高風險區域。正在蓋發電廠的國有企業臺灣電力公司,已經多次拖延計劃,因次耗費了大量的預算。世界沒有真正安全的核能發電存在,但在龍門發電廠的建造中,臺電工程師混雜了美國跟日本的設計,引來了強烈的討論跟批評,有人稱它是個拼湊發電廠。

「這個做法是不和常理而且非常令人擔憂,」綠盟的發言人說。「這造成了非常多整合的問題,需要不斷無止盡地修復改正。」

在去年日本發生核災後不久,臺灣做了一個意見調查,58%的人希望廢除興建核四計劃。龍門發電廠距離有六百萬人的大都會臺北市中心只有40公裏。兩個現存的核電廠則距離更近。在福島,日本政府劃定距離受損的廠區半徑50公裏以內的區域為自願疏散區;20公裏以內則要強製疏散。如果類似的意外發生在臺灣任何一個核能發電廠,後果將不堪設想。
核能工業的反擊

既去年的災難之後,盡管許多國家明顯存在著對核能強列的反對聲浪,如德國、意大利、日本跟印度等。有高利潤和受政府保護的核能工業將再次聚集世界各地的推進勢力。 法國核電巨頭法國電力公司的執行長文森特•德•裏瓦茲(Vincent de Rivaz)說:「火車並沒有出軌。盡管火車的進展可能已經放緩,但仍然在軌道上。」

世界核能協會報告,全球目前有60個核反應堆正在建造中,超過163已訂訂單或計劃中。這些數字跟福島事件發生前一個月,2011年2月的報導的情況:62反應爐在建造中,156在訂單中或計劃中比較起來沒有差多少。如《華爾街日報》的評論說:「這些數字揭穿,核電工業在福島核電廠危機後停止在其軌道上的看法。」

日本引起福島縣災難的企業,在這一波新的全球核能反擊行動占了主導的角色。 「盡管在日本有對建造核電廠的嚴重反彈,但全球對核能的需求並沒有下降,」三菱重工業的大宮英明宣稱日本三個建造核電廠的企業仍正汲汲營營得運作著:「東芝公司目標在2015年之前賣出超過25個核電廠;日立目標到2030年,要銷售38個新的核電廠。而三菱公司稱其在2025年達到一年賣掉兩個核電廠的銷售量的目標只會受到些微的延遲。」(《華爾街日報》2012年3月11)

盡管在日本及一些其他經濟體系先進的已發展國家,如德國和瑞士,漸漸有遠離核能的轉變,但這轉變並沒有發生在發展中經濟體系。尤其是在中國,已經計劃建立超過100個核反應堆,而且到2020年將成為世界領先的核能發電國家。福島核災效應已被證明只是暫時的。在這一周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中國年度「議會」),核能工業的領導人對媒體表示,前一年強製推行的禁止建設新的核電廠的規定,將很快被解除。正如《華爾街日報》指出的「未來核電的成長,很大一部分將取決於北京。」

中國的核能麻煩

盡管中國境內對核電安全和環境問題上的反對日漸上升。批評者,包括黨國內部的學者都戲稱政府的計劃「核能大躍進」。在去年11月,甚至在安徽省的一個地方政府(彭澤縣),向省政府提交了一份請願書,請求停止(臨省江西省)建造新的核能發電廠。

他們警告說,中國缺乏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和對這樣迅速擴張的核工業的國家監管準則。有鑒於惡劣得令人震驚的工業建設和煤炭開采安全記錄,以及中國政府對所有事項的保密,人民的擔心害怕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談到核廢料,其中一些對人致命的核廢料危害會持續25萬年。去年七月奪走40條人命的溫州動車事故,也是一個警告。如同核能工業,這涉及昂貴的〝號稱最先進〞技術、頗具聲望的「樣板工程「。核能工業和高速鐵路都仰賴著國家對於引進的先進技術的運用。

中國和亞洲正逐漸成為未來反核抗爭的前線。越南、孟加拉國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都有發展核能工業的計劃。除了中國的大型核能擴展計劃,韓國、印度、臺灣和巴基斯坦都有在建設中的核電廠。在福島核災的創傷直接沖擊之下,這些國家的政府被迫慢下腳步面對核發展的後果,並宣布較慢且更安全謹慎的做法。但現今核發展的勢力正再度攀升中。

即使是產業內部人士,都對世界上這個新的發展趨勢提出了質疑。 「對於把核反應堆出口到第三世界,如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我覺得非常擔憂。」擔任臺灣原子能委員會核規部主任的陳易彬告訴《華爾街日報》, 「我總是對日本人民說,把你們日本的反應爐出口到越南是不道德的 – 他們根本連操作的基礎設施都沒有。」

魯莽的新自由資本主義

過了一年,福島災難仍給日本蒙上一道很深的陰影。政府的反應總的來說,太少且為時已晚。從一開始,獨立的專家批評政府設定20公裏的疏散區是不夠充分的措施。美國核能專家阿尼-岡德森(Arnie Gundersen)是個直言不諱的批評者。他在地震和海嘯發生後的幾天之內飛到日本,他說,當他現身CNN跟大家說福島核災是跟車諾比災難一樣的7級災難,日本政府發言人還持續稱這是只有5級。日本政府才在後來被迫升級為7級。

「最直接的後果是,忽略這一個嚴重性等同車諾比事件的事實使他們置很多人的生命於危險之中,並且只有時間會告訴我們確切影響的人數會是多少,」岡德森告訴CTV新聞(2012年3月11日)。 「在未來20年內,我們很可能會看到有一百萬人罹患癌癥,但他們會有一個潛伏期,所以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發現。

更令人震驚的是擁有福島核電站的亞洲最大私有化的能源公司,東京電力公司的角色 。最初,該公司希望拯救其「投資,因而拖延了將海水引入核電站的時機,從而加劇了災難。後來,東京電力公司高管想使所有在工廠的應急工作人員撤離,對東京地區的疏散來說是必要的行為。 「控製」福島事故發展的鬥爭很大程度上由(該公司的外包就業結構下的)分包的臨時工完成的。這些福島的英雄中大多數並不享有公司的養老金或醫療保險。

前首相菅直人在稍後宣布遏製核能工業的措施,停止14個新的反應堆的計劃。但他的接任者,野田佳彥,屈服於核能資本家的要求,在這個問題上完全掉頭改變政策。彭博新聞社(Bloomberg)住在東京的記者皮瑟克(William Pesek),指責野田的掩避事實,並問說為什麽沒有人去坐牢?日本政府反而要求全民一起「分擔痛苦」。

社會主義替代的需求
反對核電的鬥爭是更大範圍的保護環境和防止利潤製度破壞我們世界的鬥爭的一部分。核電曾經被譽為「潔凈」的石化替代能源,但這當然不是,「處置」毒性極高的核廢料的問題已經證實一切。福島縣的災難,以及全球核能工業持續盲目的擴張,顯示能源產業不能置於資本主義的控製之下。

國有營運的臺灣電力公司的例子顯示,遵循資本主義路線國營事業只會再現私有企業管理不善和環境破壞的問題,利潤總是擺在人民安全前面。這些國有企業應當撤出股票市場,置於民主控製之下,並由其員工,消費者和廣大的工人階級共同管理。我們需要一個社會主義的能源政策,將重心轉移到幹凈的能源,如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這只能在真正的公有製、對大企業的控製和一個民主的生產計劃下才能夠達成。

臺灣:寫在311反核大遊行之後

遊行概況

2012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災一周年,由臺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主要發起,串聯臺北、臺中與高雄的大型遊行與祈福晚會,大聲了喊出「告別核電!核電歸零!」的口號,希望臺灣人民重新思考零核電的可能。在臺北有五千多群眾參與,在臺中和高雄各有千余群眾參與。

臺北場次在龍山寺集合,經西門町、臺北車站館前路至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主會場,遊行隊伍中除了臺灣環境保護聯盟、荒野保護協會等環保團體參與之外,像是主婦聯盟、臺灣人權促進會、國際勞工協會、人民民主陣線、綠黨與輔大黑水溝社等非政府組織、社運團體、政黨與大學異議社團也一同加入行列,而令人註目的是,飽受核廢料恐懼壓迫的達悟人也穿著傳統服飾遠赴首都臺北表達對核廢殘害他們家園三十年的憤怒。

核電在臺灣

a. 險惡先天環境

身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界地帶的臺灣島,本身即是在兩大板塊長期互相擠壓下形成的蕞爾小島,頻繁的斷層活動不時輕輕顫動著土地,而長期蓄積能量有時則突然一瞬錯位撼動整個島嶼,造成許多建築崩塌人們傷亡,在這樣的先天地理構造上,三座核能電廠分別坐落在北臺灣的石門、金山與南臺灣的墾丁等海岸線旁,興建中的第四核能電廠則坐落在臺北貢寮,其中石門、金山廠分別距離臺北市僅28、22公裏之譜,若以去年福島核災30公裏疏散範圍來看,如果北臺灣發生地震或海嘯而遭致核災的話,作為首都的臺北市將受到無法想像的巨大災害沖擊,南北縱長僅約四百公裏的小島也將籠罩在輻射陰影之下。

b. 隨石油危機而來的核能電廠

臺灣經濟早期以農業生產為主,後在國民政府經濟政策之下,從早期1960年代的加工出口區輕工業,1970年代推動十大建設後發展鋼鐵、石化等重工業,到1980年代催生高科技產業聚落科學園區的大肆興建,產業結構在這樣的發展過程裏逐漸由高耗能工業主宰,對於能源的渴求連帶越來越高,而電力來源漸從早期水力發電為主轉至以火力發電為主。然而,臺灣本身缺乏能源礦產,必須仰賴從國外進口發電燃料,在這樣的處境下,1970年代因中東戰爭動蕩導致的石油危機時,國民政府為了確保產業能獲得穩定的能源供給與未來發展,臺灣第一座核能電廠於是在1970年被列為政府十大建設之一。臺灣首座核能電廠的蒸氣系統采用美國奇異公司(GE)所承造的沸水式反應爐架構,汽輪發電機由美國西屋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承造,裝置容量1272百萬瓦,後於1979年正式商業運轉。

後來興建的核能電廠二、三兩廠則並入1980年代的十二大建設計畫之中,其中核二廠采用奇異公司沸水式反應爐、西屋公司的汽輪發電機組,裝置容量1970百萬瓦,1981年開始商轉,核三廠則為西屋公司輕水型壓水式反應爐、奇異公司汽輪發電機組,裝置容量1902百萬瓦,1984年開始商轉。

三座核能電廠的主要機組都是美國奇異公司與西屋公司販售。這並非是巧合,而是必須放在二戰後國民政府與美國政府的東亞防線下來理解,早期美援鞏固了臺灣作為美國帝國主義在亞洲與中國共產黨史達林主義勢力敵對的模範生的地位,而19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則是美國核能產業資本植入臺灣的絕佳機會。

c. 昂貴的核四拼裝車

而位於臺北龍門的第四核能電廠,在1980年便已提案,反應爐為美國奇異公司的進步型沸水式,汽輪發電機組則由日本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HI))製造,然而經1986年烏克蘭發生車諾比(Chernobyl)事件後暫緩,1992年預算結凍,1999年正式動工,2000年民進黨政府宣布停建,隔年在立院反對壓力復工,至今仍在興建中。最近,臺電再提追加預算563億元新臺幣,如果追加成功,將是第四次最追加預算,累計興建經費將達3300億元新臺幣,以所規劃裝置容量270萬瓩計算,每瓩建造成本高達4000美元。

去年七月底,原能會召開的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會會上,曾參與國內外許多核電廠計畫的核安委員林宗堯發表了〈核四論〉,詳細指出核四興建過程的諸多結構性問題, 從臺電擅自變更設計;工序紊亂,設備過早到廠而至臺風嚴重泡水;原先的統包規劃改成分包給數十個不同包商承做,導致諸多設備介面高度復雜化;包商施工品質低下;到試運轉程式由毫無經驗的人員與主管計畫擬定…等,負責監督核能建廠安全的原能會更對臺電強硬指出核四可以停工了。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01:57

d. 便宜工業電價與雨露均沾的民生電價

臺電說,核四如果停建,加上使用年限將到期的其他三座核能電廠一旦退役,電價將從每度2.62元新臺幣飆漲至每度4元新臺幣,然而,正如前所述,臺灣電力產業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以確保穩定供給產業用電為主要目的,電價必然以支持產業發展為目的設定標準,因而我們要問的問題並非單純在電價上面打轉,而是必須就產業用電本身的需求結構及其與民生用電兩者之間的電價差異兩點提問。

據臺電網站公布的2010年世界34國電價比較表,臺灣民生電價為每度2.7606元新臺幣,工業電價為每度2.3649元新臺幣。自1983年至2005年電價並無調漲,直到2006年和2008年因發電燃料價格上漲才分別調漲5.8%與25.2%, 民生與工業電價排名分別為第二及第四低,在這能源幾乎完全仰賴進口的海島國家,能有如​​此便宜的電價著實不可思議,表面上看來政府似乎為減輕人民生活負擔而自行吸收國際燃料市場波動所增加的發電成本,然而,再仔細看看各國的民生電價和工業電價,我們會發現工業電價普遍較民生電價便宜許多,而這不外乎是各國為使自身工業資本在其發展過程中能負擔較低用電成本以在國際市場上取得優勢競爭的結果,而長期以出口導向的臺灣產業政策必然需要有持續而穩定的廉價能源供給,在這樣的脈絡下,民生電價勢必不能太貴因而雨露均沾。

然而實際上,在這樣的補貼政策之下,臺電年年虧損百億,而擁資本額3300億元的臺電,截至2011年底累計虧損已達1179億元。近日,經濟部長施顏祥在立法院委員會表示,因近年發電用的燃煤、天然氣等燃料價格飆漲,發電成本不斷上漲。如果臺電持續虧損的話,預計到五、六月,虧損金額將達臺電資本額的一半,如果不適當反映發電成本的話,明年將面臨破產的威脅。就在作者撰稿的當天,政府拍板定案電價將於五月及十月分兩階段調漲,民生用電分漲7.2%,加上工業用電,平均漲幅達20%到25%。據統計,工業用電占總體用電量53%,民生用電不過18%,而臺電之所以年年虧損正是因為長期補貼工業所招致的惡果,一來臺電作為國營產業將全體納稅人的錢倒貼私有資本企業;二來政府的產業政策錯誤地促進了低產值高耗能產業的發展,使得產業的能源需求不斷的上升。

因此,廢核電電價就會上漲本身是個假議題,真議題是資產階級政府不斷盜走人民的財富以補貼追求利潤的產業的電價政策,必須同時指出這問題才能不被臺電恐嚇,廢核訴求才能深刻。

e. 蘭嶼的黃色桶子與階級壓迫

標榜潔凈低碳發電的核能電廠一直是各國政府夢寐以求的發電方式,特別在近年來大眾對全球暖化議題與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現象的高度關註之下,政府更在推動上獲得一定助力,然而,核電神話其中始終模糊的一部份是,那些與核廢料生活一輩子的人們在物理與心理上承受了多大的威脅恐懼,而在臺灣被人們遺忘的一群則是與核廢料比鄰生活已三十年的蘭嶼達悟人們。

今年2月20日蘭嶼人第四度發起了「驅逐惡靈」行動,遊行聚集在核廢料儲存廠前,要求政府實現立即遷出核廢料的承諾及提出永不續租土地的訴求。從1982年第一批核廢料登陸蘭嶼至今已30年,1989年第一次「驅除惡靈」,1995年「一人一石」阻擋由臺灣出發、運輸核廢料桶的「電光一號」,到1996年成功封港,此後蘭嶼核廢料貯存場不再運入核廢料,而臺灣三座核能發電廠自身代謝出的廢物也就只能暫放在各自的廠區內。

人口僅三千人左右,族群以達悟族為主的蘭嶼,早期作為監禁本島重刑犯的「蘭嶼農場」,而後則成為放置本島核廢料的貯存場地,一直以來都被島上的政府視為化外之地,島上不要的東西就往這裏丟。如同島上的山地原住民們所遭遇的情況,經濟文化與島上迥異的達悟人飽受現代化浪潮沖擊,年輕人離鄉遠赴島上都市工作,族群的傳統文化與價值不斷流失,必須指出的是,這現代化進程的發展手段是從對達悟人的民族壓迫漸趨融合經濟層面上的階級壓迫,核廢貯存廠則是這雙重壓迫的具體表現之一。

值得關註的是,曾被臺電列為核廢料最終貯存場址的八個候選場址之中就有五個在原鄉,背後緣由跟普遍缺乏就業機會的原鄉,必然在政府為取得核廢料最終貯存場所設置的鉅額回饋金利誘之下被有效分化,進而在公投上表達支持有關。再次地,民族與階級的雙重壓迫施加在經濟弱勢的原民身上。

奪回人民的能源掌控權

在這次311反核大遊行之中,許多關註不同議題的團體都到場聲援表達拒絕核電的態度,而工人國際委員會(CWI) 臺灣支部也參與了這次遊行。 ,作為社會主義者,我們指出興建核能電廠本身與核電財團利益的緊密聯系、電力發展與產業結構的關系、核廢料的安置與資產階級政府的階級壓迫本質。環保運動必須連結反資本主義的運動,必須依賴群眾性的自下而上的行動,才可能深刻而實際;只有當人民奪回對能源、經濟和社會的掌控權, 資本主義對於環境的壓迫才能消除。

社會主義者的訴求:

1) 立即停建核四,中止所有核能發電

2) 反對政府補貼財團電價,民眾選舉委員會決定電力政策和定價,工人民主公共管理電力公司

3)發展再生能源和環境友善的民主計劃經濟

臺灣:金山山腳的未爆彈

2011年3月11日(周五)下午兩點四十六分,我和其他臺灣大部分的中小學生一樣,靜靜地坐在教室內上著下午第二節課,渾然不覺北方二千多公裏外的另一個國家正遭遇一場驚天動地的恐怖災禍。半小時後的社團課,同學陸陸續續透過手機從網路上得知這場日後被稱為三一一東北地震的災禍消息,然而對於整件事情的嚴重性似乎尚未有人知情。那時,大家最擔心的是,這場地震產生的海嘯,會影響到我們臺灣嗎?又過了一小時,當新聞報出抵達臺灣的浪潮不過十來公分時,大家(尤其是家住基隆、東北沿海者)都松了一口氣。

日本福島核事故震驚世界

但是,日本東海岸海嘯導致超過十公尺以上的滔天巨浪,日本東北部沿海地區遭到毀滅性破壞,數萬人死亡與失蹤。海嘯已經退去,但災難並未結束。人們開始發現另一場貽害更甚更久的禍端正在醞釀著。由於地震還有之後的海嘯,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六個機組中有四個發生了冷卻系統失靈的危機,其中三個地震時尚在運作;接下來的四天中為了冷卻而灌入反應爐和用過核燃料池的海水,不可避免地產生過量氫氣而使得一至四號機組反應爐建築物爆炸,三號四號的用過核燃料池也發生了超過臨界狀態(放射物質持續外泄)的危機。

所幸這場核災最後並沒有演變成車諾比那般嚴重的大規模放射物質外泄和輻射塵四逸的狀況,這得感謝當時的季風尚不明顯。但是這次事件所造成對核電安全的疑慮卻是無法再掩蓋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設計原可抗規模7.0級地震,蓋在海濱其中一個考量便是萬一地震來臨冷卻系統故障還有海水可以使用;但在一場矩震級規模9.0的大地震外加15公尺高的海嘯幾乎同時席卷而來,同時把冷卻系統震壞又把備用發電系統淹了。

接下來的一個月內成為自車諾比(ChernobylNuclearPowerPlant)核爆之後人類最恐慌的一段時刻,國際原子能總署更將此事件列為核能事件分級表中最嚴重的第七級(和車諾比事件同等嚴重),全世界的人們忐忑不安地觀望日本的東電公司和政府要如何解決這場危機。而日本官方直到2011年12月,才宣布事故處理第二期工作結束,而以後至少還需要數十年時間才能完成清除汙染的任務。

反核之歷史緣由與影響

日本等許多發展核電的國家長期刻意回避向民眾告知這些可能風險的義務而只專註在宣傳核電的好處。這種作為在這一大型災難發生之後,使得人民終於發怒了。僅德國一國就在3月到4月連續發生4次大規模示威遊行,共有24萬人走上街頭抗議核能政策。由於民眾反核壓力,德國綠黨在各地民意代表選舉得票率大幅增長並宣布關閉7座1980年以前建造的核電廠。義大利公投以94%壓倒性的反對力量封殺了重啟核電發電提案,瑞士宣布將在2034年關閉所有核電廠。歐洲聯盟對總共143座核子反應爐進行壓力測試。世界各地人民反核示威風起雲湧,亞洲諸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香港、馬來西亞都發發生反核遊行與抗議,臺灣也不落人後,各種環保團體持續為最終全面廢核而作奮鬥。臺灣工國委(CWI)的支持者們也參加了臺北去年430反核大遊行。

反核運動並非在福島核災之後才開始。早在1945年廣島和長崎遭受美軍投放原子彈之後,核能的應用就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議題。不過當時二戰「邪惡軸心國」思維未歇,戰勝國如中國、美國、西歐境內民間輿論並沒有太多回響。邱吉爾甚至說,日後那些質疑美軍使用原子彈提早結束戰爭的人們都忘了先輩的浴血奮戰;若他們還記得就不應責怪美軍雲雲。

隨著冷戰後核武競賽和核威懾,將人類社會推向毀滅的邊緣,公眾開始日益關註核問題。反核武的浪潮隨著核能發電廠事故頻傳,也漸漸把議題焦點放到根本廢核的訴求上。 1979年發生於美國本土的三哩島核泄事故雖然沒造成傷亡,然而整件事情卻顯示即使在人員毫無疏失的情況之下,依舊有核災發生的可能。這可說是公眾對核電看法的一次轉折;總共有超過二十萬人該年在紐約集會要求加強核電安全。當1986年烏克蘭車諾比核災發生之後,世界各國政府基於成本和公關壓力逐步減少核電廠建設案和核電使用率。但是,在資本家追求利潤的目標和影響下,資產階級政府仍然故態復萌繼續推動核工業的發展。直到2011年福島核災爆發,公眾對核電安全的信心全然喪失,才再度進入目前這一波全球性的廢核浪潮。

臺灣核電謊言與核四廠

雖然民眾數十年來抗議不斷,但是世界各地有許多國家政府與臺灣一樣,不願意真正放棄核電或者具體承諾逐步放棄的時程表。不論是資本家還是資產階級政府,都會用最恐怖的語氣警告大家,若是沒有了核電,臺灣將面臨怎樣的跳電危機和黯淡無光的前景。政府和臺電像個廉價商品推銷員般不斷告訴我們,核電是目前所有已知使用能源當中最廉價的一種,也是運轉效率最高的一種,刻意塑造出核能發電是兼顧兩者的民族救星。

首先,是所謂的跳電危機。臺電跟我玩模擬城市的公共事業顧問一樣,常常用電量還不到發電量的九成就會叫嚷沒電。 2010年臺灣地區電力的備用容量率(最高可發電量扣除當年最高用電量剩余占最高可發電量的比率)是24.3%,而核電占臺灣地區的發電量額也才11%吧,即使馬上停掉正在使用的三座核電廠核一核二核三,我們也還有10%以上的備用容量率。即使跟世界其他國家比較起來,這樣也還算安全範圍,真不知道臺電窮喊跳電幹嘛。

其次,政府或許常常跟我們說要節能減碳、隨手關燈,那他們自己苦心栽培的重工業又是怎樣的表現呢?臺灣地區工業用電占總用電量50%以上,其中又有一半被鋼鐵、石化等高耗能產業吃掉。為了培養這些高汙染工業,政府除了對給予他們減稅優待以外,電價也是超低補貼(臺電網站電價表怎麽只列了民生用和營業用電價?是怕引起民怨嗎?),還比臺電發電成本要低。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說法,2007年到2010年三年形同全民補貼他們1500億元。這些產業吃了那麽多電,也只生產了不到十趴的GDP,還不都是因為他們的部分公營或者大資本家掌控的性質才得以得寸進尺;所以啰,想要減少我們的電力使用?工業用電最需要被檢討!

再次,所謂核電最便宜純屬可笑說詞。我們承認,當一座現成的核能發電廠用唾手可得的鈾料進行絕對安全的運轉而剩下的核廢料就地解決,這樣一算下來核電每度發電成本的確只有0.66元,但這個假設有一個先天性的謬誤。第一,核能發電廠不是「現成的」,臺灣的核電廠從建廠到所有反應爐完全運轉,至少需要七年的時間,而一座火力發電廠大概只需要三年;其中建造核電廠所需技術和風險評估絕對比一座傳統火力發電廠還高許多。再者,假設我們的核電廠好不容易蓋完了,核電所需的鈾料也絕非「唾手可得」;鈾本身就是一種稀有的金屬元素,開采之後還不能直接使用,臺灣目前的核電技術還必須將原鈾中大部分的鈾-238去除,提煉出只占原鈾中0.7%的鈾-235來使用。這樣的過程臺灣每年就會排放120萬公噸的溫室氣體及各種汙染物質,損失944萬立方公尺的純水(別以為核電廠都蓋在海邊就可以使用海水)、金屬礦物額外開采成本920萬美元以及化石燃料成本44億美元。運轉過程不能出現絲毫錯誤,成本十分高昂,而且核電廠運轉過程中所產生的核廢料的處置也所費不貲,運送儲存都是一筆開銷。林林總總加起來,核能發電成本其實已經達到2元/度。

而且,核電廠本身會造成立即性和永久性的汙染。一座核電廠能運作的年齡大約三十年,當然我們用最佳的情況來看,大概也只能延長到五十年左右的壽命。在這段期間即使沒有任何事故,為了冷卻所進行的處理方式也將對附近海域造成嚴重的熱汙染——看看墾丁那些白化的珊瑚!所謂發電效率較高,也只有三分之一的核能最後被有效轉換成電能,剩下的全部變成熱能汙染鄰近區域。而五十年停止運轉過後,原本設置核電廠的位址也不能再被利用,必須等至少再三百年才能回復到未設廠前的放射劑量,而核廢料所需儲存的時間也大致相似。核能發電所能帶來的好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者「低成本」廉價能源,這些都可以在各種再生能源、汽電共生和提升能源效率的方案中做到。核能看似成本低廉,實際上那只是刻意忽略了這些環境代價所得出的宣傳數據罷了。

多年來臺灣核四廠能否停建一直個未定數,自1999年3月17日正式動工後其也依舊在沸沸揚揚的爭論當中持續興建。核四的反應爐形式為美國奇異公司(GE)所設計,福島第一核電廠使用的沸水式反應爐「Mark 1」也是奇異(GE)的產品。但是在福島核災發生之後的2011年6月13日,立法院審查100年度總預算附屬單位營業及非營業部分預算案時國民黨多數黨團依舊否決停建核四,以及核電廠不得延役的提案,通過了核四的140億追加預算。按照這個行程表發展下去,核四大約可以在2015年以前完成商業運轉。事實上十數年來,民間反對興建核四的呼聲不斷,但因為核電開發涉及眾多國際和臺灣資本家的利益,所以未能得以停工。特別是,作為主要設計和供應商,美國奇異公司(GE)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而得以向臺灣歷屆政府施加壓力,罔顧民意而推動核四建設。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03:22

反對資本主義與環境持續發展

核電開發其實就反映了資本主義製度下,資本家們不惜犧牲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而追逐利潤,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繼續著禍及子孫的勾當。電力的生產剩余是各種資本主義工業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是他們可以持續取得充足廉價的能源以完成整個資本主義的生產和消費鏈的基礎。現代資本主義製度是過度生產與有限消費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製度為了延遲這一矛盾帶來的危機,用過度消費的方式進一步扭曲真實的生產與消費關系,而使矛盾進一步擴大。
而能源做為整個生產過程的原動力,無序的過度生產與消費也就意味著無序地濫用能源。資本家為了賺取利潤的最快方式,是不會在乎這些產品的消費是否必須,或者是否存在真實消費;生產過程中造成的外部成本是否值得。這就是造成今天地球環境惡化與資源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利潤為驅動的資本主義製度是沒有興趣真正促進對環境友善的技術。但是全球範圍內群眾的環保意識正在日益上升,僅以受到嚴密專製控製的中國大陸為例,每年有超過1萬起關於環境議題的抗議活動。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期間有超過1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群眾參與抗議示威。

就像資本家與政府經常宣傳的核電技術是幹凈清潔能源,用於取代傳統的火力發電。事實上,正如上文所述的核電開放是絕不可能是真正能環保的技術,而且由於其對資金、技術和原材料(鈾)的需求與控製,也就意味著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只可能有極少數財力雄厚的大資本集團和資產階級政府才能操作。而且在技術上,核能發電也無從取代傳統發電,因為地球上已探明的鈾礦儲量根本不足以替代今天所有的傳統發電產業,而且每年的市場供需存在嚴重缺口。強調核能發電,事實上資本家避免在其他真正幹凈清潔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上進行投入,從而將繼續維持大資本們對於能源生產與技術的壟斷。

而與此同時,普通消費者中或許有一股新的道德觀浮現,這種道德觀和他們習慣的浪費和奢侈互相沖突。為了解決這種沖突,聰明的資本家發明了一種新的名詞:「綠色消費」,讓群眾得到一種平衡兩種道德觀的幻覺。綠色產品或許真的對環境沖擊比一般的產品較小,卻無法磨滅任何一種生產過程都是對既有環境沖擊的事實,也不代表綠色產品不能被大量消費的資本主義文化所操控。只有在環保議題影響其公關形象,間接造成產品販賣的阻力時,他們才會裝模作樣地做「綠色產業」的樣子。

但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資本主義消費文化從來不可能是綠色的,資本主義市場絕對不可能為了某種至高無上的「永續發展」概念而限製自己的發展。這個市場的邏輯就是誰累積的資本效率最高誰最能生存。任何結合資本主義的環保運動都註定是失敗的,因為資本主義文化的本質就是要我們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累積資本。資本的累積就是剩余價值的累積。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不可以在環境保護和尋找清潔可替代能源的議題上,依賴各國資產階級政府和資本家。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不願意反對資本主義和強調通過市場手段進行調節的環保團體和政黨最終將不可避免地背叛運動。德國綠黨在1998年首次進入聯邦政府時,他們就與一些商業公司達​​成所謂的「核妥協」,即在核電戰略上實施長期漸進式的「退出站略」,也就是說德國綠黨為了獲取政治權力,而放​​棄了基本的反核原則。

三月十一日,是日本東北地震滿一周年的紀念日。這一天,臺灣的環保團體將聚集凱道,為群眾堅定的反核立場發出怒吼。我們除了認同他們的重要訴求並與以支持以外,更呼籲人們看清事實:沒有資本主義,才有永續發展。絕不可信賴大資本會將社會安全置於利潤之上。因此需要將所有能源工業國有化,置於普通勞動人民的民主控製下。擺脫對於傳統火力發電行業和核電的依賴,而發展真正可持續的清潔的能源,諸如太陽能、風能和潮汐等。同時,需要家裏一個真正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自己的政府以發展出一個滿足多數人的需求的能源綱領和計畫生產方式。

全世界的勞動階級啊,你們應該為自己而生產,不要再被資本家控製付出不需付出的勞動力!

全世界的受薪階級啊,你們應該為自己的真正需要而消費,不要再被資本家綁架,用自己的價值換取資本家想要你換取的產品!

只有這樣,才得以實現真正的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臺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籌備會前往勞委會抗議

4月27日(星期五)早上十點,臺灣基層護理工會籌備會以及工傷協會、團結工聯、工人國際委員會(CWI)臺灣支部等聲援團體、護理人員、家屬和聲援民眾等聚集在勞委會大門口,發起抗議以及遞陳情書的請願行動。

這次行動針對其實已經存在多年,但在這半年才被爆出的護理人員惡劣的工作待遇。包括:醫院為節省人力,導致人力嚴重不足,剩下的護理人員承擔了混亂且不正常的班表。新進人力流動率大,資深護理人員同時要兼顧照顧病人、帶新進員工、大小醫護行政事務;受責任製不當約束使護士們長期超時、超量工作,導致他們身心無法負荷,需要藥物維持工作時的身體運作,甚至走上自殺一途。這些醫院不僅無視於自己員工超負荷的處境,也無視於連帶對醫療質量的影響,只為了得到經費,對高標準評鑒虛應故事,加給護理人員更重的負擔。

現場約五十位群眾,舉著牌子,拿著布條,聲援團體包括團結工聯、工傷協會、 TIWA、日日春、還有我們工人國際委員會臺灣支部拿著我們的旗子,重複呼喊口號「我要命、我要假、不要錢」。十點半,參與訴願行動的開始演出醫院強迫護理人員接受畸形班表的行動劇。之後,陸陸續續有護理人員以及團體代表出來表達訴求。經過一陣呼口號以及喊話,十一點左右勞委會派了代表出來接受基層護理工會籌備會代表的陳情書,並邀請訴願民眾進去參與勞委會開會。

這次抗議行動,提出的陳情書其中有一項被不斷提出來強調-廢除勞基法84條之一的責任製。法律的改良當然是必要的,但我們認為這一切不僅僅只是在法律上將責任製廢除了就可以解決,主管機關從未落實對醫院以及其他產業的勞動檢查,今天的狀況完全是長期放任的結果。整個醫療體系的資源都被貪圖暴利的財團、以及掛勾的官員壟斷,所有的利益都分配不到下面的員工,以及改善醫療品質。下面的員工拼命工作,卻只是在幫上面的資產階級賺取利益,自己卻連休假的權利都沒有。不僅只是護理人員,很多產業的勞動者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勞動者應該一起站出來!反抗資產階級的壓榨,不當得利!

我們社會主義者支持:

組織基層的、戰鬥的工會!
消滅目前的畸形班表與超時工作,全面落實勞基法!
大型醫院收歸國有,由醫院勞動者工會和一般民眾民主組成的委員會共同管理!

臺灣:「五一」——勞動者怒吼抗爭的日子

艷陽高照的晴日下,臺北凱達格蘭大道傳來要求社會正義的吶喊。五一勞動節這一天,臺灣勞動者聚集在一起,要為過去一年來不見改善,甚至日益惡化的勞動環境而抗爭。

「崩世代」運動會

上午,由臺灣勞工陣線、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公平稅改聯盟等團體,發起了「崩世代」運動會,藉各項競賽項目以諷刺稅製不公、教育商品化、青年貧窮化等問題,表達出對國家未來的憂心與憤怒。

其中,除了延續去年就提過的主張,例如房價飆高導致人民無力負擔、勞動彈性化導致的派遣泛濫,今年更特別凸顯了醫護人員的勞動權益問題。因為不論是醫師或護士,都面臨工作過勞的處境,因此也特別呼籲政府不要以責任製為由,將醫護人員和病患的性命當作玩笑看待。

現場也有不少學生參加這次的「運動會」,在學貸賽跑、房價舉重等項目使盡力氣仍覆沒一地,表現出畢業後必須面臨的苦境。最後,群眾在路上設置的大型總統臉書墻上,留下各自想表達的怒言,但由於總統府拒收,之後將改以照片寄給馬總統了解真正的民意。

五一反剝削遊行

下午,則是主要由團結工聯和自主工聯發起,聯合全臺灣各大學院校異議性社團和學生自治組織、各產業工會與社運團體的五一遊行。

中午十二點半,各團體三千余人在自由廣場集合,之後出發走中山南路一路向北,途中學生團體和工會組織分別在教育部及臺大醫院、立法院前集合抗議。

學生大隊中值得註意的是兩面大旗,一面是全國高等教育產業工會,一面是臺灣大學企業工會,站在這兩面其背後分別是各大學院校裏的老師與學生,二者在高等教育商品化下同樣受到來自資產階級政府與資本家的壓迫,高等教育在資本掠奪下成為一種「賺錢產業」,大學淪為資本家的「產業廉價後備勞動力生產工廠」,「學生」與「勞動者」的身分日益重叠成為套在受教者身上的雙重鎖鏈。因此,老師和學生們在五一這屬於勞動者們的節日裏一同走上街頭,要求政府必須向資本家課稅作為高等教育經費來源,拒絕新自由主義下的大學法人化與私有化,奪回屬於學生與老師的真正的高等教育!

另一方面,我們在工會大隊裏看到了護理人員也一同走在遊行隊伍之中,她們是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的成員,是一群在面對日益惡劣的醫院護理勞動環境下的基層護理人員們自發組成的戰鬥工會組織。先前投書CNN控訴所謂世界進步的臺灣健康保險製度不過是建立在壓榨剝削基層護理人員的「血汗醫院」之上的護士林美琪小姐即是基層護理工會的成員。

在護理勞動力吃緊的 現實醫療環境和惡劣的勞動環境下,面對大夜班小夜班的輪調,過度勞動加上作息不正常導致身體內分泌失調,許多護理人員甚至因而在醫院裏倒下;這更造成護理人員流動率高,惡性循環就這樣不斷的劣化護理勞動環境。為合理化壓榨剝削護理人員,被資產階級神聖化的南丁格爾護理精神成為施加在血汗護理勞動之上的虛假意識與謀殺幫兇。因此,群眾必須和護理人員們一同站在一起,不只是捍衛護理人員的勞動權益,更是捍衛我們所有人的健康,從財團與官僚的手中奪回屬於公眾的醫院!

在遊行中,我們還看到了臺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印度尼西亞勞工在臺協會(IPIT)與臺灣移工聯盟(MENT)的移民勞工朋友們。他們在臉上塗滿了鮮艷的色彩,開心地與同是千裏迢迢來臺灣工作的同鄉朋友一起參加五一遊行。面對來自資產階級政府的本勞外勞薪資脫鉤政策,勞工們必須不分本國外國,認清資產階級的分化手段,堅決站在同一陣在線同資本家進行鬥爭!

工人國際委員會(CWI)臺灣支部的支持者也參與了當天的二場示威活動。在活動中,我們高舉代表國際社會主義者的工國委(CWI)的旗幟和橫幅,並發布了我們最新一期的《社會主義者》雜誌,廣受示威群眾歡迎。

今天,來自資本家的壓榨剝削依然不斷地鞭笞在廣大的無產階級身心之上,勞動者們必須團結起來,向資本家做鬥爭,奪回屬於勞動者的勞動果實!

臺灣:高等教育商品化與「學生工」的雙重壓迫

日前,教育部與各大學拋出了將調漲學費的消息,全國各大學院校的學生會與異議性社團以及工會組織到教育部前抗議,要求政府不應該調漲學費,而應該透過對企業課稅來逐年降低學費,最終達到免學費的教育公共化目標。

另外,以全國大學院校受雇者為組織對象的全國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在今年初正式成立,臺灣大學的研究生們也發起籌組以臺大研究生為主要組織對象的臺灣大學企業工會。我們看到了學生與勞工一同站出來反對學費調漲,大學裏的教授及研究生也開始自我組織爭取勞動權益,臺灣高等教育市場化已是事實,學術研究工作者是日益深刻感受到自身所受到的壓迫與剝削。

全球遍地烽火的反高學費抗爭

2011年11月,一位劍橋大學博士生歐文-荷蘭(Owen Holland)在英國高教司長大衛-維萊茨(David Willetts)在劍橋大學的演講前以吟詩方式抗議劍橋大學調漲學費,後來劍橋校方決議將他強製休學兩年六個月。6月,韓國學生在首爾進行大規模抗議,要求李明博政府兌現其競選承諾「大學學費減半」。智利學生則是發起了多次的罷課行動,二十多萬名學生上街遊行要求智利政府進行教育改革,回復1960年代公立大學教育免學費政策。今年3月中旬,加拿大魁北克省(Quebec),二十多萬名大學生罷課湧入蒙特婁(Mont Royal)市中心抗議其政府將調漲多達75%學費。

在歐洲、美洲和亞洲都同樣上演著抗議學費高漲的學生示威遊行,然而全世界各大學都說必須調漲學費才能維持運作,才能在世界舞臺上同其他所謂的一流大學競爭。亞洲主要國家政府則無不積極投入改革自身高等教育體製,希冀以國家財政重點補助特定大學在世界高教競爭裏占有一席之地。這些現象背後的共通點為何?

新自由主義下的高等教育

在階級社會中,教育也從來是階級性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與意誌的反映。在歷史上,高等教育一直是歷屆統治階級培養統治精英和其統治機器/工具的方式。平等普惠的全民受教育權,如同選舉權和其他社會福利一樣,是工人階級與勞動人民經過百多年勞工運動與社會抗爭贏得的改良成果。但為了追求利潤和維系階級統治,只要時機成熟,資產階級就會采取各種手法直接或間接地剝奪勞動人民的改良成果。

前陣子上映講述英國前首相戴卓爾(Margaret Thatcher)人生經歷的電影〈鐵娘子〉(Iron lady)裏沒提到的是戴卓爾本人在上世紀八零年代冷戰時期同美國前總統裏根(Ronald W. Reagan)舉起的「新自由主義」旗幟,這套政治經濟哲學反對國家幹預國內經濟市場活動,主張市場自主運作才能達到最佳利益分配與效率最大化。雖然,國家和資本家無法在法律上禁止普通勞動人民享有教育的權利,但通過竭力推廣教育商品化、私有化、市場化,使用貨幣價格杠桿將勞動人民排除在精英教育之外,同時牟取暴利。

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展現即是,一方面崇尚新自由主義的各國政府們開始削減對本國高等教育的預算補助,另一方面鼓勵相關教育研究機構透過與企業在教學研究上緊密結合產學合作,來獲取企業資金贊助,最終達到能在市場機製的冶煉下自我運作,不再依賴政府預算支持。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04:27

廣設大學背後的市場化邏輯

過去,臺灣在政府松綁大學設立政策之下,許多原本的公私立技術學院一個個升格為大學,高中升大學錄取率不斷上升至近幾年來的百分百錄取,高等教育在人人都要受到良好教育的教改要求下逐漸成為普及教育,從「滿街都是大學生」到「滿街都是碩士生」,大學生、碩士生甚至是博士生都已不再擁有社會過去想象的菁英性質,反而在現今出現了「大學任你玩四年」和「死大學生」等諷刺與批判,企業開始以「草莓族」標簽出生於民國七零年代的七年級生,形塑這批拜大學普及化所惠的青年的軟弱性格,大學文憑不再擁有過去相對優勢的高薪工作保證,反而普遍成為就業的必要條件。

在這波廣設大學風潮中,可以清楚看到的是多以設立電機、電子與資工等工科為主的大學技術學院,在臺灣高科技產業日益升高的高等勞動力需求下,普及教育口號隱而不表的是一個以市場趨勢為依歸的買方心態反應─人人都想要成為科技新貴,於是市場就多增加相關大學科系,這需求卻一路從對大學生沖到對碩士生及博士生的需求,不只大學林立,研究所也持續設立,在市場過度反應造成高等勞動力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加上政府系列的青年促進就業方案「幫忙」下,於是社會上出現了22K(月薪為22000新臺幣,約5500港幣)大學生,35K(月薪為35000新臺幣,約8400港幣)碩士生,以及到近來的55K(月薪為55000新臺幣,約13800港幣)博士生,這一場普及教育戲碼至此終於暴露出其背後真正操控的市場化邏輯。

作為」產業」的高等教育

根據英國政府於2006年的統計,英國高等教育每年為英國創造高達450億英鎊產值,對大學每投資1英鎊,可獲得1.52英鎊的經濟效益。2007年澳洲高等教育產值達七億美元。2011年美國由外國留學生創造的高教產值達210億美元。全球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千億美元高產值高利潤的新興「產業」,各國政府因此積極推動高教改革,希望透過有計劃的扶持國內優秀大學成為國際知名學府,進行教育輸出,向外國學生收取高昂學費,獲取高額利潤,而每年的世界大學排名做為一個爭取曝光的宣傳平臺也就因運而生。

棒子與蘿蔔: 大學法人化與五年五百億
近十年來,亞洲各主要國家為推動科技發展,無不投入本國高等教育改革。在中國,1995年江澤民於北京大學校慶上提出了「985工程」,重點補助像是北京、清華等大學成為國際知名大學;在韓國,1999年金大中政府提出了「Brain Korea 21」(簡稱為「BK21」)發展世界一流大學計劃,預計在1999年到2005年間投入1.7億美元改革韓國重點大學成為國際一流大學。在臺灣,2005年政府提出了「五年五百億」計劃誓言要讓臺大、成大、清大、交大等研究型大學擠進世界百大行列。但這些資助並不是為了使廣大民眾更易於接受高等教育,而是為了培養和固化社會精英階層,並通過市場化(產學合作)使學術精英與資本家進一步勾結。

而為爭取五年五百億經費補助,成大含淚答應接受作為附加條件的「大學法人化」,之所以含淚是因為法人化即意味著政府補助款將逐年降低,學校必須自行另辟財源。然而推動法人化過程需要復雜的修法過程,同時也遭遇大學裏教職員對於自身公職權益損失的疑慮反彈,於是在政府鼓勵之下,成大開始試辦成立作為「大學法人化」過渡階段的「大學自主治理委員會」,在學雜費調整、系所增加整並等校務決策上試辦自主管理。以成大的「自主治理委員會」為例,總計共15到19位的委員人數裏,校務會議代表3人(共有1票),教師代表1人,學生代表1人,校友代表3到5人,企業及社會公正人士5到7人,教育部代表2人,代表校園組成的學生、老師及校方行政人員代表的意見份量在這19人會議裏僅只3票而已,而校友與企業社會人士卻擁有8到12人過半數的壓倒性優勢,充分顯示大學必須脫離政府財政支持,由資本家(校友及企業社會代表)介入校務決策發展方向的新自由主義思維。

「學生」身份與「勞動者」身份的雙重壓迫

一位目前就讀某國立大學研究所碩士班的W同學表示,對於指導教授將他們學生辛苦工作的產學合作成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新瓶裝舊酒向教育部、國科會、工研院等政府機關申請計劃補助感到非常反感,而學生們領的錢則是完全出於教授個人主觀意願決定。W同學表示,研究團隊裏的博士生負責系所網站上所標示的教授個人研究領域,而由教授向其業界朋友延攬而來的產學合作計劃,則是碩士生們的日常實際工作,W同學打趣地說,如果他們這些碩士生學生罷工的話,這些產學合作計劃鐵定會開天窗,因為實際上教授自己並不掌握產學合作計劃所需要的技術知識,教授只要負責開會、寫計劃拿經費、跟業界朋友打打球,就有產學合作找上門來,再分給他們這些碩士生完成這些計劃,就可以拿到豐厚的報酬。

而在研究所階段,W同學就體認到了工作責任製的精神。每個碩士生同時都有兩個計劃擔在身上,一個做完了,就做另一個,然而同時又會有新的計劃加進來,充分體現了業界物盡其用的責任製奧,而教授義正詞嚴的表示這些實作經驗是非常寶貴的,學生們應該要認真地從實作中學習才是。W同學表示,就教授所給於他們的實際訓練來說,真覺得自己完全是拿薪水上班卻沒有勞健保保障的勞工。

W同學表示,同學們普遍對於這種研究所「血汗工廠化」的求學方式感到不滿——學生成為被學術精英教授與資本家剝削的廉價勞工,而並不是真正從事於有益於學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學習與研究。大家也曾想過要一起罷工抗議,但想到在保守的校園氣氛下,而且大多數的學術精英都是這種剝削體系的收益者,其他教授完全可能拒絕接受因與教授沖突而被趕出研究團隊的學生,而面臨無法畢業的窘境。所以,不少研究生們思慮再三後還是只能摸摸鼻子無奈地繼續在這樣荒謬的求學環境中「實習」。

認清壓迫,反抗資本家

在殘酷的市場經濟競爭中,各國資本為生存,一方面無不竭力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並帶動全世界的高階勞動力需求日益升高;另一方面作為高階勞動力生產的高等教育成為一種新興產業,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無不重點培養國內優秀大學加入爭食全球高教產業高產值大餅的廝殺。

以新自由主義為核心驅動力的教育改革下,政府逐步減少對大學研究機構的補助,學校必須調漲學費及緊密地同企業作產學合作才能獲得經費以求生存,既將大量缺乏財力的普通勞動人民家庭出身的學生排除在精英教育之外(排名優秀的學校與專業),又將市場力量得以進入大學,將大學改造成教學研究都符合市場需求的產業後備勞動力生產工廠。「學習」變成了「實習」,「學生」與「勞動者」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來自兩方面的壓迫與矛盾不斷加強激化。

面對學術殿堂裏日益惡化的教學與研究環境,受教者與授教者必須體認自身所受壓迫與剝削的來源對象,是那一手拿著皮鞭(世界一流大學),一手拿著毒蘋果(產學合作)的勢利資本家,必須認清自身的階級位置,自我組織起來,與工人團體團結進行抗爭罷工,同資本家做鬥爭,才能奪回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的管理權和自主權。

學生們的反學費鬥爭、全國高等教育產業工會與臺灣大學企業工會的成立已經為臺灣的高教勞動者們的新鬥爭吹響了戰鬥的號角!

作為社會主義者,我們要求:

反對調漲學雜費,應課征資本稅賦為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實施免學費政策!
反對大學法人化,由學生與老師民主控製大學校務決策!
全力支持成立臺灣大學企業工會的鬥爭,一校一工會,自我教育勞動意識!
支持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的鬥爭,為學術工作者的研究自主而奮鬥!

臺灣: 華隆抗爭不孤單,勞動階級團結座談會

下午一點多,群眾陸陸續續抵達位於捷運麟光站附近的座談會會場(感謝反M型化社會聯盟(W聯盟)襄助會場)。工人們和我們早已到達會場,大家心中充滿期待,而又忐忑不安。很快兩點十分座談會開始時,現場早已擠滿了關心華隆罷工的民眾與學生。
座談會主要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是工人發聲,後半部是民眾提問,同時進行華隆罷工資金募款。

今天參與座談會的華隆工人們,包括工會幹部在內共有八人―兩名男工與六名女工。工人們向民眾說明了,從6月6日開始罷工到今天已是第47天,和罷工期間與 資方及政府談判斡旋的艱辛經歷。年過半百的阿姨們迫切地跟民眾們訴說在華隆十多年來所受到壓榨與剝削,諸如在長期以來資方設計許多扣除薪水的名目下,薪資 連基本工資都不到,必須靠這份微薄薪水養活兒女們,甚至必須兼差三、四份工作才能養家活口,然而現在連養老的退休金一毛錢都拿不到!

民眾 們的提問相當踴躍,大部分是就現行勞基法對勞工保障部分提出疑問。而工人則是無奈地表示,在經歷過6月兩次北上向政府勞委會陳情無效後,及四次勞資談判會 議破裂後,罷工將屆滿兩個月。他們對於政府非常失望,希望社會大眾能給整日處在烈陽下的工人們支持,幫忙在網路上宣傳華隆罷工工人們所受到的苦難,到罷工 現場跟工人們聊聊天為他們加油打氣。

座談期間,同時進行了華隆罷工募款,民眾非常踴躍的掏錢來實際支持罷工工人們,現場共募得新臺幣六千多元。

除了工人與民眾之外,出力最多支持華隆工人罷工的勞動黨縣議員高偉凱議員也參與了座談會,希望大家能透過聲援華隆罷工自拍活動持續宣傳,讓越來越多知道華隆工人在罷工。

發 起座談會的工人國際委員會(CWI)臺灣支部同誌也在現場親手遞交工人們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市議員Mattias Bernhardsson給華隆工人們的聲援信,希望透過各國工人們的串聯聲援與抗議資本家的行動要求臺灣政府正視工人們的權益,並提出了國有化華隆紡 織,由華隆工人民主管理華隆紡織等訴求。

除工國委(CWI)臺灣支部與勞動黨外,參與座談會的聲援團體與記者還有臺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師大學生會、師大人文學社、北大翻墻社、W聯盟、香港FM101、公視、立報、苦勞網、新頭殼等。

在 過去一周內,工國委(CWI)發動國際聲援,在一周內得到了來自英國公共與商業服務工會(PCS)工會和英國、瑞典、希臘和以色列4個國家的聲援。周一 (7月23日)工國委(CWI)瑞典支部社會主義正義黨(Rättvisepartiet Socialisterna)還將前往臺灣駐瑞典代表處舉行抗議活動。

很明顯地,工國委(CWI)發起的國際聲援給政府帶來了壓力。在發起國際聲援之後不到一周,華隆工會幹部接到了自稱檢調單位的電話,表示:總統已經接到了陳情,希望工人等待總統府回應,不要把事情鬧大到國際上。

我們當然清楚地知道,檢警調絕對不是工人的朋友,沒有人會忘記警察在翁大銘家外是如何鎮壓罷工工人和學生。這樣的說辭只不過是在試圖浪費工人的時間跟影響工人的鬥誌。實際上,我們很快就看到了所謂「來自總統府的回應」。

事實證明,政府只是再一次地戲弄了工人,所謂的回應只是再一次地表達了他們堅持袖手旁觀的決心。而「檢調」在國際聲援活動發起之後的緊張 反應,更顯示出他們重視「國際觀感」更甚於「人民觀感」。華隆工人北上臺北抗議,換來了官員的敷衍。我們發動國際聲援,雖然在一周內得到了來自4個國家1 個工會的聲援,但也只換得檢調的威脅電話跟一張來自總統府的垃圾回函。這告訴我們,目前的努力還不夠,我們需要更多的行動與動員工人和青年支持,來反擊國 民黨政府的挑釁。

團結、鬥爭,直到勝利!

臺灣:反對旺中金權控製輿論,青年與媒體工作者團結抗爭

7月31日,不顧臺風和滂沱大雨,為了對新聞自由被抹煞表示抗議、反對旺中並購中嘉寬頻,超過七百名學生到中天電視臺外參與反旺中行動。風雨中,抗議者除了不斷呼喊「媒體專業、回去做仙貝」等口號,還高唱改編版的勞動者戰歌。中間大家繞著中天電視遊行一圈,回到廣場,持續有學生抗議者上臺帶大家呼喊訴求。整個行動在12點,發起人帶大家念完學生宣言後結束。工國委(CWI)的成員也積極參與了本次抗議行動,並利用這次廣大激進青年參與的機會,在活動最後還向現場群眾發表了呼籲大家能到頭份去支援華隆罷工工人的訴求。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05:58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4-6 22:06 编辑

旺中集團操控輿論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於7月25日有條件通過旺旺集團並購中嘉寬頻一案當天,旺旺集團旗下中天電視臺爆料前往NCC審議委員會抗議的所謂學生走路工事件,所引爆的一連串旺旺集團動用旗下電視電子​​及平面媒體,連日炮轟長期反對旺中並購案的指標性人物中研院法律所黃國昌研究員,以及威脅提告轉載疑似旺旺所屬時報周刊副總編輯林朝鑫出現在學生走路工人群的清大學生陳為廷,旺中集團是迫不及待地宣告自己所擁的龐大資本與所以可支配的輿論工具份量。在未能順利擴張其「輿論領土」的挫敗下,早已成形的媒體巨獸發狂地攻擊起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旺中集團能有今天龐大的媒體板塊,不是決勝在7月25日的旺中並購案的過與不過。旺中並購案就算不過,旺中集團所擁有的媒體一樣有機會在今後像近日一樣,動員龐大與論工具攻擊與自己持不同意見的聲音。

媒體巨獸利潤至上

去年,英國的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 旗下的《世界新聞報》(News International)因爆發竊聽女童Milly Dowler手機案而被迫關閉,擁有龐大政商影響力的梅鐸帝國因而動搖。梅鐸集團所屬的新聞國際集團(News International)旗下所有的報紙占英國報業市場的百分之四十,《世界新聞報》、《太陽報》(The Sun)、《泰晤士報》(Times) …等平面媒體皆屬其下。梅鐸旗下的《世界新聞報》和《太陽報》多以挖掘名人醜聞為報導焦點吸引讀者的報紙,常常透過警方、雇用私家偵探…等非法方式進行電話竊聽名人私生活,像是名演員休葛蘭(Hugh Grant)也是受害者。而新聞國際的執行長,梅鐸長子James Murdoch赤裸裸地表示,「唯有利潤才是耐久又經得起考驗的獨立保證」。

像梅鐸長子這樣的直白的信念,一定也是日夜苦思如何擴大媒體板塊的旺中集團所抱有的。如何賺取、積累、擴大資本,一直都是大資本家腦袋裏的課題。旺旺從製作仙貝到媒體事業,跨足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業背後的驅動力是資本對利潤的競逐以及可能的傳聞許久的政治目的。

團結基層新聞工作者組織抗爭

在抗議行動中學生們不斷從「媒體專業」、「新聞自由」的角度,以「爭自由」為主要訴求來撻伐旺中集團。但缺少的是質問這集團為什麽可以這樣任意的並購其他企業、用資本控製媒體。在抗議現場,也出現幾位中天新聞的員工,出來對抗議學生發「澄清」傳單。從她/他們臉上不情願的表情完全可以看出,許多旺旺集團旗下媒體工作的員工,並不願意被旺旺這樣控製,而且有很多的不滿,但沒有一個管道能讓員工出來對他們做抗爭,他們需要的是組成一個戰鬥的工會!

如果今天只是以抵製旺旺商品的方式反抗,沒有對背後資本家跟政治力做根本的揭露,粉碎資本對媒體的操控,我們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新聞自由」。從臺灣本土的HTC到跨國的可口可樂、NIKE,全世界有無數的大財團被民眾「自發抵製」過,但實際上這些財團依然屹立不搖。

跨足多領域,本身即是廣告主並且即將成為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旺中集團更是已經站穩腳步,少數人發動的而沒有紮根於工會和群眾組織的拒看、拒買行動未必能對旺中的利潤產生多大影響。

反觀鄰近的韓國,同樣是為了爭取新聞自由,他們采取了相當不同的手段。

從今年一月開始,韓國第二大電視臺的MBC工會為了抵抗韓國總統李明博安插的代表理事金在哲(Kim Jae-chul)幹預媒體自由,刻意刪減有關反對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相關新聞,以及為總統李明博的醜聞擦脂抹粉,決定以罷工做為反擊。不久之後,韓國最大電視臺KBS以及YTN的工會也在不久之後加入這場保衛新聞自由的鬥爭。

MBC的這場罷工成了韓國歷史上最長的媒體罷工,直到七月十八日才結束,長達170天。雖然工會並沒有直接造成金在哲的下臺,但也得到了董事會承諾在八月初將會對事件展開處理。更重要的是,僅僅MBC一家電視臺就因為這場罷工而直接損失了超過八億新臺幣的廣告收入。罷工不但造成了資方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引起國內人民、媒體工作者乃至其他國家人民對韓國新聞自由問題的註意,這不是一個小規模松散的拒看行動所能達到的。

而在臺灣,旺中集團的追殺、抹黑等等無恥行為不但威脅著一般人民,更直接壓迫著在旺中集團內工作的勞動者。直接受到老板壓力、被迫放棄新聞自由、必須挑戰自己內心道德底線的,是這群仍留在旺中無法離開的勞動者。組織起這批勞動者,建立挑戰資方的獨立工會,才能組織真正有效的反擊,並對於到底是誰(老板還是新聞從業者)控製與運作新聞媒體機構提出質疑,從而挑戰資本主義製度下金元控製新聞的體製。

我們現在需要的,絕不僅僅是對記者個人的道德批判或者溫情訴求,冀望「有良心的」記者離開旺中。而是要在旺中集團的媒體中,由內部員工自下而上地民主組織工會、組織對資方的反抗,將保衛新聞自由的鬥爭與保衛勞動權益的鬥爭連結在一起。

臺灣:華隆罷工– 政府發出打壓的警號

8月11日(星期六), 正當來自臺灣各地的學生和青年​​組織成訪調隊伍到苗栗,訪問及支持華隆罷工的工人的時候,下午時分苗栗副議長陳明朝親自去到華隆頭份工廠總廠,第三度向工人發出惡意的警告,標誌著華隆資方及國民黨政府對罷工已經失去耐心,要將打壓的行動提升到更高層次。

陳明朝跟工會分子及工人警告,不要把事情鬧到媒體上,否則8月13日(星期一)不排除會有「行動」。這可能是暗示政府會動員警察暴力打壓。無論屆時警察真的動用全面暴力摧毀罷工,還只是少數警察來到展示鎮壓的能力,或可能是純粹空口喊話以圖嚇唬工人,工人一定要準備星期一最好的政治動員,包括華隆工人、其他工廠的工人以至學生及青年堅守工廠,向資方反擊。

上星期國民黨在動員立法委員到華隆跟工人「談判」,企圖軟化工人的立場而令其妥協。今天苗栗副議長的態度不但揭露地方政府與資方的互相勾結,而談判只是,亦表現國民黨害怕罷工運動蔓延至臺北以至其他城市,甚至鬧大到國際上演變成政府醜聞。國民黨臺灣政府在國際上經常表現出「民主大國」的虛偽形象,但一個打擊罷工權利的政府,已經徹底違背民主原則。

華隆工會不能猶豫,必須向工人解釋國民黨在是次罷工的鎮壓者角色,並將國民黨的恐嚇宣揚開去,令政治打壓變成提高工人意識和反抗鬥誌的工具。工人應該展開討論盡快前往苗栗副議長的家門外抗議的行動,將其惡言曝光。

勞動黨定於8月14日(星期二)動員五十名華隆工人以及青年進行第二次遊行至臺北,今次是在總統府外向國民黨怒吼,抗議其對華隆工人軟硬兼施的打壓。這遊行可以將華隆罷工的抗爭宣揚至沿途及臺北,而主流媒體不得不去報導事件,亦借以向政府施加壓力。如果政府恐嚇或鎮壓工人,只會有更多群眾站出來反抗。整個行動要全面規劃,工會同時必須在星期一已經動員其他所有工人及青年堅守工廠,以防警察摧毀罷工。

地方政府與資方是利益共同體,不能對國民黨有幻想,我們需要積極反擊。

工國委臺灣認為: •動員工人及青年堅守華隆工廠,在星期一讓政府了解如果鎮壓工人的後果
•向公眾揭露苗栗副議長的腐敗角色,絕不信任資本家政黨國民黨
•所有工會、工人及學生青年全力支持華隆罷工

臺灣:8月8日「全國關廠工人連線」占領月臺

由15年前因為資方的惡性關廠,而積極抗爭,促使勞委會撥經費代償資遣費和退休金,卻在15年後面臨被追討償款的聯福製衣、東菱電子等工人所組成的「全國關廠工人連線」,於8月10日接近中午,發動300多位受害工人占領臺北火車站的北上月臺,要求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前來與工人磋商,並撤銷勞委會對這些工人的告訴,停止對這些工人討債的行為,否則將集體臥軌。

工人國際委員會(CWI)臺灣支部亦趕到現場參與,到現場只見大批警力手持盾牌,將通往臺鐵月臺的入口層層封鎖,並且仍不斷有警察增援。只是,下午勞委會仍只派出副主委郭芳煜到場協商,並聲稱王如玄主委有要務在身今日不克到場,但願意在兩周後與工人們好好協商。最後,在勞委會願意停止針對工人的訴訟和王如玄願意撥空與代表對談這樣的條件下,「全國關廠工人連線」宣布暫時結束抗爭,從臺鐵月臺撤離。

這次抗爭的「全國關廠工人連線」,成立有16年,主要是因為1990年代臺灣出現惡性關廠、歇業的風潮,造成如聯福製衣、東菱電子、福昌紡織、東洋針織等許多工廠工人紛紛成立關廠自救會,1996年串連組成「全國關廠工人連線」,開始相互支援,並以激烈的手段如臥軌、絕食,既向資方追討被積欠的資遣費與退休金,也要求政府「代位求償」。最終,在1997年迫使勞委會訂定《關廠歇業失業勞工創業貸款辦法》,從就業安定基金中撥出部分經費先行替資方償還。而這筆償款,當時雖然名義上是貸款,不過當時勞資爭議處處長陳伸賢卻向工會幹部許諾:「不會向工人追討這筆錢。」包括21世紀初,時任民進黨政府勞委會主任的陳菊也親口答應工人,這筆錢不用歸還。也就是說,這是筆無限期借給工人的款項,是勞委會以「貸款名義」行使的「代位求償」。

然而就在15年後,勞委會卻發函催繳欠款,他們認為這筆錢「是貸款、不是社會補助,也沒有所謂的代位求償」。並且委托律師向法院申請支付命令,勞委會認為,除非經確認沒有還款能力,像是中低收入戶或是65歲以上,他們在取得債權憑證後,可以依法結案。法院假如認定仍有還款能力的工人,就只能要求他們「連本帶利」償還。

對於勞委會這樣的舉動,那些被追討的工人自然無法接受,因為他們實在不明白,他們只是爭取自己應得而被積欠的資遣費和退休金,要求負責勞工權益的勞委會幫忙,最後卻演變成欠政府錢,而他們本來就該得到的薪資,竟然成為必須償還的欠款。因此,「全國關廠工人連線」只能再度集結,他們在7月4日夜宿勞委會,7月5日先後轉進行政院與監察院,甚至派代表到總統府遞交陳情書,但是這樣的努力卻得不到官方的重視。 8月8日工人企圖在忠孝西路天橋上抗議,爭取大眾關註,卻遭到警方強力阻擋和驅趕,他們只能再次在勞委會前的廣場夜宿,要求政府停止對關廠工人的司法訴訟,並向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喊話要求她出面協商,盡速立法推動「勞工債權優先受償權」,否則將進行臥軌抗議。只是這樣的喊話,仍然得不到任何回應,於是工人們決定在8月10日到臺北車站進行激烈的抗議,原本打算是要癱瘓臺北捷運系統,不過最後決定占領臺鐵的月臺,並企圖重現1996年聯福製衣工人的臥軌抗爭。

因為大批全副裝備的警察封鎖現場,雖然最終工人們並未跳下月臺臥軌, 固然勞委會也派出了副主任到現場,但這並不代表勞委會釋出了足夠的善意。主委王如玄還是沒能立即出面,訴訟也只是暫停而非撤銷告訴,就連勞委會勞資關系處副處長王厚偉也強調暫停訴訟並不代表撤告。目前「全國關廠工人連線」似乎寄望著兩周後的協商。

不過由過去的經驗,尤其是現在關廠工人們自身被勞委會反咬的教訓告訴我們,對於這個應該正名為「資委會」的勞委會絕對不能抱有任何美好的幻想。更進一步說,奢求這個為資本家服務的政經體製的政府與工人階級站在一起,根本是過分的天真。也許他們會在一時表現出幫助工人的姿態,暫時滿足工人的需求, 也主要是為了維持統治和製造社會和諧的假象。可是一旦經濟轉壞,或者財政的虧損,哪怕始作俑者多麽明顯是那些大資產階級,政府第一個開刀、強迫共體時艱的總會是工人階級。

在聯福等關廠聯盟工人占領月臺的抗爭中,華隆工會幹部及勞動黨黨員舉起支持華隆工人的標語,是嘗試連結臺灣各地的關廠工人以至其他工人鬥爭的開始。聯福等廠的工人受到政府「貸款基金」的欺騙,至今天方被與資方勾結的政府秋後算帳。華隆工人亦不能依賴政府信誓旦旦的假保障,今天罷工要求的退休金和資遣費,必須要華隆資方親手償還,不能接受任何法律形式上的「貸款」。而華隆工會及工人可以連結聯福工人進行鬥爭,共同行動向資本家及國民黨政府反擊。

因此,「全國關廠工人連線」需要擴展鬥爭,與其他抗爭工人一同團結,勞委會不停止追討行為、不撤銷告訴,就絕不罷休,更進一步要促使勞基法第28條的修正,迫使資本家優先償還積欠的薪資。最重要的是,必須藉由這樣的抗爭機會,讓廣大工人階級認清資本主義下的政經本質,讓他們在一次次的鬥爭中聯合、壯大、組織起來,最終堅定地為建立替代資本主義、由勞動者自下而上民主管理的新社會而奮鬥!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07:26

臺灣:向陳明朝反擊阻擋機器拆卸搬出

8月23日,華隆工人承受著苗栗縣副議長陳明朝來周一動員警察搬出機器的要脅,投票決定是否接受五成退休金及資遣費,結果193票反對、148票贊成。華隆工人酷熱天氣下艱苦鬥爭八十天,資方欺壓工人的詭計層出不窮,而工會多數派的妥協取態未能領導罷工行動升級。逆境下依然有五成六工人支持鬥爭的投票結果,已經展現了其剛毅不屈的天性。

工人堅定的鬥爭意誌令國民黨政府忐忑不安,要加快動手搬出機器的節奏。投票結果公布後,有報導指陳明朝要脅工會,若果動員工人抵擋機器搬出,將直接把總廠那邊的工會辦公室整個敲破。資方強硬囂張的態度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華隆罷工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鍵時刻!

上周陳明朝宣告拆卸總廠之時,工國委(CWI)警告,絕不能信任地主陳明朝「不搬機器」的空口承諾,並指出下一步就是將機器「五鬼搬運」轉賣至華隆越南分廠,並順道奪取華隆原總廠的土地。我們當時強烈要求工會必須動員華隆工人及各地青年阻擋拆廠,而在罷工棚下高喊「總廠不能拆」、「機器不能搬」的口號得到了全體工人回響,隨即要求工會啟動投票,讓工人決定是否阻擋清拆總廠。然而,工國委的投票建議最後遭到工會否決,我們宣傳自己觀點的言論自由亦受到學生抵製。翌日工會讓工人目送總廠磚崩瓦解。

今天華隆工人愈來愈了解到工會妥協派退讓的立場根本不能換取資方的同情,肯定的是有更多工人認同我們呼籲阻擋拆總廠的立場,華隆工會必須站在工人一方,動員青年及工人阻擋搬出機器(包括機器的管線),向陳明朝作出反擊。只有保衛總廠的機器,才能保住手上的籌碼,爭取更高的退休金和資遣費。工會亦應政治上汲取教訓,今後絕不再信任國民黨任何政客的空口承諾(包括苗栗縣立法委員徐耀昌)。

8月27日淩晨12點半,在華隆總廠尚順廣場出口,工會便發現約二十名警察進駐,承載廠房設備的貨車則已駛到大門,守衛者學生躺在貨車前手勾著手抵擋車輛進出,迫使貨車將物品卸下。

8月27日,苗栗副議長陳明朝動員警察及動用貨車進駐華隆總廠房,企圖保護貨車運出價值上億的設備,兩百多名華隆員工與聲援團體聞訊後立刻集結,靜坐在總廠房大門、尚順廣場出口阻擋貨車進出。華隆員工用活繩結綁住脖子,串聯彼此,向警察宣示一旦動手,就是逼他們集體去死,現場更擡出棺材,象征絕不讓資方拿走棺材本。

。陳明朝受壓力底下未能於當天運出設備。工人目前以輪調方式持續駐守總廠房各個出口。及後幾天,陳明朝將工會辦事處斷水斷電,而斷水那天工人沖進廠區,警方帶走兩個常務理事。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天受訪時一句「我不是仙女,無法一出面就解決所有問題」更是激怒華隆工人。動員警察護送出貨可以是短期內發生的事情,華隆工人及工會正在奮戰到底我們支持作出最好的政治準備和動員,讓大眾同情關註華隆罷工,向政府施加群眾壓力,以製衡警察暴力鎮壓、減低衡突造成的受傷。工國委(CWI)認為,不但必須組織抵擋行動,政治上采取積極反擊更是當務之急。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才是華隆主人,丟掉幻想,準備鬥爭,捍衛華隆罷工。

工人國際委員會的訴求:

■動員華隆工人及各地青年阻擋機器搬出

■要求全數賠償工人的退休金及資遣費,不能妥協

■絕不信任國民黨政客的任何承諾,全面向資本家宣戰

在中日島嶼爭端背後隱藏了什麽?

發生在東海關於有爭議的島嶼上的沖突,觸發了中國和日本(分別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的經濟體)兩國邦交正常化40年以來最嚴重的外交沖突。在9月,大規模而有時暴力的反日抗議行動席卷中國,由此造成了日資企業嚴重的經濟損失。兩方的政客都以主戰論調發表了保衛國家主權的言論。在日本強烈的極右翼的壓力下,日本首相野田佳彥通過向據稱破產的「島主」購買爭議群島中的三座島嶼,將它們「國有化」,由此挑動了北京和東京之間緊張的政治神經。

中國所稱的釣魚群島或者日本所稱的尖閣諸島,是無人居住的小群島(只占6.3平方千米)。該群島自1972年之後其「行政管轄權」移交日本被日本控製,但在「國際法」下未定主權歸屬。中日之間在1970年代達成協議,將釣魚群島/尖閣諸島主權歸屬爭議無限期擱置。日本打破協議而激怒了中國政權。故此,兩國於2008年達成協議,共同開發島嶼周邊能源。這協定現在已處於垂死狀態。

這些島嶼位於富裕捕魚區,並且很可能有石油儲備,但是這些都不是今天沖突的主要動力,而是由於中日統治精英的威望和在該領域的野心。這些島嶼在中日關系中有很敏感的象征性意義。因為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取得對沒落的清王朝的得勝利,而首次獲得該群島。這場戰爭標誌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建立,並使其先吞並臺灣(福摩薩),然後是朝鮮,之後在20世紀30年代入侵中國大陸,在這場戰爭中兩千萬中國人死亡。最近發生在中國的反日遊行(香港和臺灣也有相對較小規模的遊行),日期正好碰上歷史事件的周年紀念,例如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標誌著日本軍隊占領中國東北(滿洲)的開始。

「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馬克思說。歷史對亞洲國家之間的關系有重大影響,是因為由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造成的歷史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種族主義的東京都知事石源慎太郎首先提出購買釣魚島/尖閣諸島,因而激起現在的危機,從這事可見歷史引起爭執的可能性。

帝國主義勢力之間的緊張局勢

當前在東海發生對峙,以及在南海較大的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上的同類爭端,都是更大的地緣政治鬥爭的一部分——在美國、中國和日本之間關於對亞洲的經濟主導權的爭奪,而且牽涉到俄羅斯和印度的「勢力範圍」,另外還有該地區的澳大利亞、韓國、印尼、越南和菲律賓作為配角。

南海的緊張局勢不僅基於就捕魚場地和海底礦場的爭端,而且包括軍事戰略議題,比如對關鍵貿易通道的控製權和美國軍艦是否有權駛入中國的兩百海裏專屬經濟區。北京宣布整個南海是「國家核心利益」——地位和臺灣、西藏和新疆等同,而中國、菲律賓和越南在南海一些島嶼上存在爭議。

不少於七個政府宣稱對全部或者部分的南沙群島擁有主權,有三國對部分或全部西沙群島宣稱擁有主權。這些領土爭端在近幾年越來越頻繁和激烈,為各國政府的軍備競賽添加了燃料,國防預算急劇上升(社會支出受到擠壓),特別是海軍預算的增加。今年4月,根據參議員安東尼奧•特裏拉呢斯所說,菲律賓和中國就斯卡伯勒礁(中國稱黃巖島)的沖突「近乎開戰」。他被派到北京代表菲律賓總統阿基諾進行秘密會談。

「我們都磨拳擦掌,準備一場在該地區的國際拉鋸戰。」在東京的軍事安全評論員道下德成說。 「每當權力分配發生戲劇性的變化的時候,人們就開始重劃邊界。」(《紐約時報》,2012年8月22日)

世界經濟的重心東移,這在2008年全球資本主義危機爆發後更加明顯。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除去了日本、澳大利亞以及其他「發達經濟體」之外的二十七國)在全球GDP中占有17.9%,超越有17名成員的歐元區在全球GDP中占16.9%的比重。十年前這些亞洲國家只占全球GDP的8%,而歐元區則占20.8%。這是一個驚人的徹底轉移。

然而資本主義製度下,過去十年的經濟快速增長不僅沒有令階級分化得到緩解,反而將之越拉越大。各國之間的競爭亦如是。日本資本主義相對其主要競爭者(特別是中國)的衰退被稱為「失去的十年」,而日本降為全球第三大的經濟體,這些都給地區局勢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日本統治階級希望維持世界列強的地位,越來越尋求更加強硬的外交和軍事政策。這意味著修改(二戰結束後製定的)「和平」憲法,而帶頭提出這項要求的是日本三大城市的極右翼領導人。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08:48

美帝國主義「戰略重心轉向亞太」

除此之外,美帝國主義通過五角大樓的「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希望重新奪回在該地區失去的地位。十年來美國的註意力被「分散到」中東的戰爭,美國現在要抑製中國不斷增加的影響力。當美國發動了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戰爭時,中國是世界第六大的經濟體。而到了「戰略重心轉向亞太」的2011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

美國新的策略會在2020年前將60%的海軍力量部署到亞太地區,並在這一地區建立新的軍事基地和簽訂新的協定。例如,美國部隊和海軍剛剛宣布在澳大利亞的部署(從達爾文到珀斯),以及在新加坡更大的海軍,是為了保衛麻六甲海峽和南海的「航海自由」。這些部署的真正目的在於,一旦爆發全面武裝沖突,控製中國從中東和非洲運送石油的戰略通道。這些輸油線路對中國和日本都至關重要。華盛頓與日本右翼民族主義者有共同目標,急需日本加大軍事角色,作為美國戰略包圍中國一部分。

中國經濟力量的提升意味著,北京當局擁有強大的「軟實力」對整個亞洲和全球的經濟和政治施加影響。但是即使北京兩位數地增加軍費,它仍然無法企及美國的「硬實力」——其強大的軍事優勢。特別是在海軍方面,即使中國近年來快速建設海軍。總部設在倫敦的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估計,美國每年的軍費開支超過1萬億美元,超過在它之後42國的國防相關開支的總和。相比中國的每年大約花費1,110億美元。

美國「戰略重心重返亞太」和中國的海軍建設,都在煽動亞洲軍備競賽。根據國際戰略研究所指出,亞洲的軍事開支今年將超越歐洲,是現代史上首次發生。去年菲律賓政府幾乎將防衛開支提升一倍至24億美元。在馬來西亞的軍備支出在2005到2009年間翻了八倍,而涉及南沙群島爭端的印尼的則在同期上升84%。各國政府正在獲取和提升潛水軍備的能力,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越南。東南亞國家的軍事開支總和在2011年上升了13.5%,達到245億美元。根據亞洲發展銀行的資料。相比之下,只要每年80億美元就可以確保整個亞太區有安全的飲用水,但現在有5億人得不到安全的飲用水。這一例子表現了資本資義的浪費罪行,將公款用於軍備支出而無視急切的社會投資。

亞洲經濟快速擴張,使得階級矛盾達到無法忍受的程度。特別是在中國,社會不滿達到爆炸點,而且經濟調整至個位數增長的「新常態」,使得政權面臨革命爆發的潛在危機。到2020年,世界二十棟最高的建築幾乎都將處於亞洲(僅中國就有九棟),作為富有野心的統治者的紀念碑。然而,世界61%的貧民窟居民也是生活在亞洲,每年有超過50萬亞洲人死於環境汙染。亞太地區現在號稱比歐洲和北美有更多「高凈值資產」的個人(即以美元計算的百萬富翁)。每個地方,貧富差距都在拉大,資本主義全球化讓臨時合同工作取代穩定工作。

即使在日本,有210萬人由於工資過低領取國家補貼,創下日本記錄。最近富有國家的經合組織(OECD)認定,日本為其成員中貧富分化第六大的國家。在這一地區出現了反對全球化惡果的運動,例如最近在印尼(反對外判和提高最低工資)和印度(反對向跨國公司開放零售行業)的大規模罷工。面對群眾反對,各國政府紛紛轉向民族主義以轉移他們自己政策所造成的民眾憤怒。

亞洲的海域爭端都由來已久,那麽他們為什麽會在當前突然爆發呢?政府和民族主義政客故意利用這些島嶼爭端煽動民族主義以火中取栗。韓國和日本就獨島/竹島爭持不下,而俄羅斯和日本最近出現關於南千島群島的爭端,該群島在日本稱為北方領土。 7月,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參觀了這些島嶼,而遭到東京譴責。兩國政府都聲稱這些島嶼是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臺灣在地理上最接近釣魚群島/尖閣諸島,同樣抓住當前外交危機,再次聲稱其對該群島的主權。臺灣聲稱的主權與北京的互相重疊,又互相競爭(兩地政府都聲,該群島屬於「中國」——但是對「中國」的定義卻不同)。

臺灣和其他地方一樣,在馬英九上擺出高調的軍事姿態的背後,釣魚島問題是包含著國內政治的議題。馬英九和他的國民黨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出現分裂,而其支持率在最近一些民調中降到只有15%。馬譴責日本國有化這些島嶼,並派出軍艦到有爭議的海域,和日本海岸警衛隊展開全面的「水戰」。但是馬同樣拒絕和北京組成共同陣線。他試圖平衡兩方,一方式來自其黨內和軍方的反日民族主義者,另一方是美帝國主義。美帝國主義警覺到東京和臺北出現潛在分歧,而兩國都是美國戰略包圍中國的戰略盟友。

新冷戰?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沖突可能破壞整個地區的穩定。一位資深的的中國評論員和海事法專家傑羅姆A.科恩對此表示憂慮,指這一沖突是「超過半個世紀以來,對這一地區的和平最嚴重的挑戰」(《南華早報》2012年10月5日)

9月份,美國國防部長萊昂•帕內塔(Leon Panetta)訪問東京和北京時也警告說:「某一方判斷錯誤可能導致出現暴力,而可能演變成軍事沖突……而沖突有擴大的可能性。 」

帕內塔的偽善的聲明,並不能掩蓋美國軍事「重心轉移」是這次爭端的重要原因。日本右翼煽動家如東京的石原慎太郎知道,只有美國軍事機器的「背後支持」,他們才可以進行反中國的極端行動。但是帕內塔的言論顯示華盛頓希望沖突冷卻,害怕經濟受影響和其他不確定的後果。美帝國主義不希望被卷入關於這些小島的軍事沖突,因此它保持在釣魚群島/尖閣諸島問題上的「中立」,美日間有長期的美國支援日本的軍事協議。但是如果中國出動軍隊奪取這些島嶼的控製權,美國將被迫幫助日本維持在亞洲列強的地位。

盡管中國和日本之間(特別是在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軍事沖突,但是長期的「冷戰式」的經濟保護主義和外交製裁會進一步打擊全球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Lagarde)以此表達了對全球資產階級的恐懼。她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東京的峰會上說世界「無法承擔」中國和日本的沖突。

北京和東京之間的談判正在幕後進行,雙方都急於解決目前的僵局,害怕經濟損失會很快增加反政府的情緒。現在還有待看是否可能達成某種保留雙方面子的妥協方案。這一協議至少包括日本承認釣臺島/尖閣諸島的主權歸屬具有爭議。盡管不太可能發生軍事沖突,這一僵局很可能會持續下去,可能引發新的外交沖突、民族主義抗議和報復性的經濟製裁。

民族主義政客

即使不計算造成的經濟損失,煽動該地區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意味著他們正在在玩火。右翼民族主義的思想和運動正在獲得支持,特別是在沒有真正的左翼政黨的情況下。這顯示出需要各國群眾跨國界的共同鬥爭反對掠奪該地區財富的腐敗精英。

最近在中國、日本和韓國,民族主義的上升和即將來臨的政府換屆有明顯的聯系。這些政府都是弱勢和不受歡迎的,而且內部出現分裂。無論是政府自身(如韓國)或者資產階級反對派(如在日本)利用這些由來已久的領土爭端來煽動民族主義,把註意力從不受歡迎的經濟政策和親資本主義的政治綱領上移開。

在日本,最近關於釣魚島/尖閣諸島沖突的幕後「主使」是極右翼民族主義的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這個「老式的排外主義者」被紐約時報稱為「日本勒龐」。他和另外兩個主要城市(大阪的橋下徹,名古屋的河村隆)一樣是「歷史修正主義者」,否認日本在二戰中的暴行,包括強迫10萬韓國和中國女性成為名為「慰安婦」的軍妓。河村隆所屬城市為中國南京市的姐妹市,他曾發表驚人言論,指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從未發生。石原慎太郎立即捍衛河村隆的立場。

這些頑固的民族主義者利用東海的危機,讓自己成為日本政治舞臺上的「新興」力量。大阪市長橋下徹發起組建了臭名昭著的日本復興黨(Japan Restoration Party),該黨的黨徽上印著釣魚島/尖閣諸島和獨島/竹島的地圖。而新當選的自民黨領導人安倍晉三是另一名狠毒的民族主義者,如果他如預期當選,可能會尋求與極右翼組成聯盟。這些勢力代表了日本資產階級最危險的一派,無論是在國際事務上,還是與日本工人階級對峙的時候,他們希望解除「和平主義」的束縛。即使「跛腳鴨」野田佳彥和他的民主黨的領導如此失敗,自民黨在民意調查也只有35%支持。一半人口不支持任何政黨,展示了裂開的政治真空以及日本出現真正左翼替代的可能生。

當前石原挑動和中國的沖突,不只是針對釣魚島/尖閣諸島,而且是要推動右翼政治綱領。他利用其代表東京都政府購買島嶼的運動,不僅在於顛覆危機重重的野田政府,而且要推動其讓日本軍事化和擁有核武的計劃。很不幸的是,中國官方媒體發怖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資訊恰恰只是說明了石原等人。

其中一個例子是,中國將領和學院呼籲把現在的爭議領土的範圍從釣魚島「擴大」到整個琉球群島,包括有130萬居民(和美國大型軍事基地)的沖繩。這些呼籲基於一個可疑的論斷:琉球王國在成為日本的一部分之前,是明清兩朝的番屬國。甚至在一些中國的反日遊行中,也出現「收復琉球」和「奪回沖繩」的口號。盡管沖繩人由於文化和語言不同而在日本受到歧視,但是只有少數人支持該島獨立,更不要說支持中國接管。不論北京官方立場是怎樣,但是中共在和日本的宣傳戰中鼓勵這些極端言論。這些口號不僅不反對帝國主義,反而傳達了擴張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意識。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曾經對美國進行煽動性攻擊的石原慎太郎(他在20世紀80年代參與寫作反美暢銷書「日本可以說不!」),現在卻樂於在美國軍事保護之下逗弄中國。石原像其他民族主義政客(包括自民黨的許多領導人)一樣,說日本必須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換句話來說即是「正常的」帝國主義大國,擁有不僅僅註重「自衛」而且向海外伸延的強大軍隊。

中華帝國主義的崛起

中國公司日益遍布亞洲和全球,而中國帝國主義的崛起越來越成為不爭的事實。和日本一樣這反映在中國當局的政治議程上。同樣,政府的民族主義宣傳,雖然繼續利用人們對日本侵華時期的暴行的憤慨,也越來越強調中國的「超級大國」地位。

根據曼谷的《國家報》(The Nation)(2012年10月6日)報導:「中國不再把自身看作一個發展中國家,而看作一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作用的主要大國。這一前所未有的自信帶來更加強硬的外交政策。」

中國資本現在在亞洲和全球扮演重要角色。中國每年對外直接投資從2003年的30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580億美元,增加了將近20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因此上升到世界第五位。 在北京「走出去」戰略下,和政府關系密切的公司如聯想、華為、寶鋼和中石油「積極」進行國外並購。在非洲和拉美,中國國有的中國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在過去兩年向當地政府的貸款比世界銀行(中國也是世界銀行的第三大股東)的還要多,而在世銀中國是最三大股東。其中大多數中國貸款牽涉基礎建設專案,而這些專案交易的背後涉及能源和其他原材料。

列寧發現資本輸出是帝國主義的一大特征。不過當今,帝國主義關系往往只是間接地通過經濟支配和「新殖民主義」表現出來,而不是標準的殖民主義。但是資產階級和大公司最終還是需要軍事力量和將權力延伸跨越海陸邊界線的能力,以保衛其投資、市場和原材料資源。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09:59

韓日緊張局勢

但是,韓國最近發生的事件表示,政治動亂在美日軍事化計劃的基礎上隱若呈現。 7月,親美國政府的總統李明博被迫在其與日本計劃簽訂的軍事條約上恥辱地變卦。 日韓原定簽署的《軍事資訊總體安全協定》(GSOMIA)原本將是1945年日本結束侵占韓國後,兩國間首個軍事協議。但是在立法機關內所有政黨(包括他所屬的右翼大國家黨)的反對下,李明博被迫在正式簽署儀式的不足一小時之前,使計劃中途夭折。

這次的變卦解釋了為什麽李明博之後到訪獨島,這是韓國領導人首次到訪該島。獨島被韓國實際控製,但日本同樣聲稱擁有主權,並稱之為竹島。李明博和其執政黨的目的,是要在12月總統大選前利用反日情緒的高漲。這一議題甚至蔓延至足球場上,在倫敦奧運男子足球銅牌賽,當日本敗給韓國的時候,韓國選手樸鐘佑因為舉起「獨島是我們的領土」的標語牌慶祝勝利而被罰失去銅牌。

首爾東京軍事協議的瓦解對美帝國主義來說是一個挫敗。美國一直作為中間人促成該協議,與韓國和日本組成三方聯盟以壓製朝鮮,並間接壓製中國。 「即使美國想重返亞洲,它〔美國〕對其首要地區同盟國之間的關系失望。」《經濟學人》(2012年8月18日)局勢甚至緊張到一個地步:9月份日韓聯合軍演時,一只日本軍艦被拒絕駛近韓國的釜山碼頭。東京強烈抨擊該決定為「極端失禮」。這表明了在亞洲爆發的權力博奕的復雜性,它不會由華盛頓或任何一方全盤設計的。韓國資產階級基於顯示其作為上升的地區大國的實力。臺灣與日本之間在釣魚島/尖閣諸島上的爭端同樣顯示了美帝國主義試圖在日本重新軍事化的同時調和亞洲國家間關系的問題。

李明博政府的煽動性的民族主義立場是充滿諷刺意味的。韓國精英們都背著1910至1945年間殘暴的日本殖民時期「日韓合並」的歷史包袱。在朝鮮戰爭開始時期,韓國國家的核心在美國的保護下得以組建,極其依賴服務過日本殖民軍隊的韓國軍官。這包括前獨裁總統樸正熙,其女兒樸槿惠是大國家黨的總統候選人。她為她父親的鎮壓統治的紀錄辯護,顯示出韓國統治階級的反民主傾向,這是整個地區的資本階級統治者的共同特征。

緊密交織

遍布中國120多座城市的示威,有些甚至演變成騷亂。最近關於東海的島嶼沖突升級,給在中國的日資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中國對日本資本主義至關重要:中國是日本第一大的出口市場,又是日本跨國公司的主要生產基地。但是日本經濟對中國也同樣至關重要,作為中國第二大的出口市場,又是最二大的直接外來投資國。日本公司在2012年前八個月在中國大陸投資51億美元,僅次於香港。大約70萬中國公民現居於日本。雙邊貿易在過去十年間增長兩倍,達到3,450億美元,遠遠超過任何釣魚群島/尖閣諸島附近的石油和其他資源的預期收益。

島嶼爭端總的來說,使日本汽車製造商在這個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對日產公司來說,其在中國的銷量達到其全球銷量的27%。日產報告其僅僅在9月反日遊行爆發的一周時間裏就損失了2.5億美元。示威中多家汽車展廳被砸,生產設備而被迫關閉,其他日本品牌的汽車也受到攻擊。

豐田汽車銷售在9月較去年同期下降了49%,而本田銷售下降40.5%。 《金融時報》報導日本在中國汽車市場所占的份額從2009年的26.6%下降到22.8%,使得德國汽車製造商的銷量首次超過其競爭對手日本。韓國汽車製造商也漁翁得利,其占中國市場的份額也增加了。

抵製日貨並不純粹是自發行動,中國當局利用這些行動向東京施壓。但是在保護主義擡頭的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中,中國公司自己越來越多地面臨貿易壁壘,抵製日貨是一個充滿風險的策略。

因此,中日危機以及其他地區沖突可能成為嚴重拖慢地區經濟的毒藥。亞太區經濟己經受到了歐洲和美國的金融和債務危機的拖累。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查瑟(Chase)警告,釣魚島地區的領土爭端讓日本第四季度的GDP損失0.8%,使整個經濟陷入衰退。中國經濟今年很可能是13年以來增長最慢,也同樣可能為此付出沈重的經濟代價。

除此之外,抵製日本企業可能讓中國經濟自作自受。 「這可能是世界上投資和貿易聯系最緊密的地區。」美國前駐韓國大使斯蒂芬•博斯沃思警告說。例如去年,日本發生的海嘯和核災難後打亂了整個地區的供應鏈和工廠產量。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經濟學副教授龔炯說:「今天兩國經濟如此緊密相連,甚至很難去定義一個日貨。日本生產的零部件可能滲透到每一個先進的電子產品中。蘋果的iPhone手機、聯想筆記本、海爾的電視,僅舉幾例,所有這些電子產品都有零部件是日本生產的。」

許多日本品牌的產品實際上是通過合資企業在中國製造,利用中國資本和中國工人。特別是在汽車行業,大多數豐田,日產和本田的汽車通過有國有股份的合資企業生產。龔認為:「抵製日本汽車實際上等同於抵製這些中國企業。」

反日遊行示威

鑒於日本在戰爭時期的暴行,不難理解在中國群眾中對於日本政府單方面的挑釁行為的憤怒和恐懼情緒。日本政府的這一行為受到來自美帝國主義支持的極端民族主義者的壓力。這些抗議同樣反映了更大問題:社會中不斷增長的不滿和挫折感。但是中國當局利用這種情緒,將其表述成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的語言,目的在於推動自己成為超級大國的目標和支撐國內對政權的支持。

香港《英文虎報》認為9月中旬的抗議潮是自從1989年民主運動以來中國最大的。日本「共同社」報導,抗議遊行在多達125座城市發生。中國當局利用這些抗議遊行向日本和美國施壓。盡管當局批準了這些示威,一些企業甚至讓工人放假以便參加遊行,而安全機關則「指引」人群,但是這場運動並沒有完全受到政權的控製。在一些城市,遊行帶有明顯的反政府特征,但是是以一種混淆、矛盾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帶有極端民族主義但同時敵視中共及其親資本主義的政策。由於這一原因,示威只在短期內被當局容忍了。

中國自由派博客寫手「安替」對日本《朝日新聞》(2012年10月16日)說:「因為〔遊行〕一直都是禁止的,但是現在又開了一個視窗,所以就有各種人會去參加了……』反日』是一種混雜著階級對立的復雜的遊行。出現了這麽多的』毛』,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中國人也都非常吃驚……存在著支持被開除黨籍政治家〔薄熙來〕的團體是非常令人驚訝的事情。 」

毛像在遍布全國的示威中出現令當局尤其是其中的自由派感到震驚和尷尬。許多人抱怨這些遊行(其中出現了對日貨商店的洗劫和其他暴力行為),稱其「和文革差不多」。薄熙來在黨內的派別支持者和安全部門很明顯利用這些遊行讓中央政府處於尷尬,並譴責當局對日本的「軟弱」。這事實上可能令中共內部在如何處理薄熙來的問題上的平衡被打破,在遊行潮不久後,中央領導集體就足夠「團結一致」將薄熙來開除出中共,並提起刑事訴訟。

薄熙來雖然是百萬富翁,但是卻被許多激進人士(特別是青年)視作插在當前北京的親資本主義領導人身旁的一根刺。許多積極參加反日遊行的新毛派,認為薄主張以更民族主義和更強硬的采態對待外國資本主義。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大連市作為薄熙來政治生涯的跳板,據報導沒有發生反日遊行。大連市三分之一的外資企業是日資,也是有超過20萬學生的日語教學中心。然而恰恰是薄90年代任大連市長期間大力吸引日資。

在遊行中出現毛澤東頭像,同樣反映了復雜的政治進程。毫無疑問,舉毛像是表達對當前中共領導層不滿的流行方式。但是毛主義的回潮並不一定意味著支持左翼或者社會主義思想。很多人把對毛的支持聯系到呼籲對日宣戰。

當局的麻煩並不只是來自毛和薄熙來的支持者。廣東和深圳的一些抗議這舉起呼籲「政改」和呼籲更多民主的橫幅。在據稱遊行最為暴力的深圳,存在諸多社會問題,特別是經濟危機深化下,該市的移民工的問題。抗議者試圖闖入政府大樓,與深圳員警發生激烈沖突。有人認為暴力是由薄熙來和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派別精心策劃的,目的在於讓廣東省委書記和自由派旗手汪洋難堪,破壞他升遷政治局常委的機會。
很明顯,中共政權的殘酷的內部鬥爭的影響遍及反日遊行,使其帶有混亂和矛盾的特征。這顯示了當前政權在政治上的脆弱和中央「控製力」的局限。而這使得當前領導集團更加小心翼翼,也更希望將人民的不滿通過「官方」管道發泄。無人能保證這一做法會產生效果,也無人能排除會發生新的動蕩(可能由內部派別沖突引發)。

在評價任何群眾運動的時候,社會主義者必須考慮方方面面,區分進步的特征和反動的特征。這些遊行反映了當前群眾意識的極度混亂。盡管遊行吸引了許多反對中共統治的階層,但是反日抗議遊行把這些階層引導向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方向。而且反日遊行對亞洲其他地區的群眾意識也起到了負面的影響,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被當地統治階級和美國所利用。特別是在日本,反日遊行的發生不僅沒有削弱民族主義右翼,反而幫助了他們。只有通過在日本、中國和整個地區的工人階級鬥爭和建立社會主義替代,才能打敗各個國家的反動派。這些反動派在未來可能準備以戰爭行為作賭博。

所有在這一地區的國家都存在巨大的左翼真空,這是前群眾性左翼政黨的退化和崩潰的結果。值得註意的是,各個地方的前史達林主義政黨在當前的領土爭端中都忠誠地支援他們的資產階級政府。日本共產黨盡管和石原的挑釁行為保持距離,卻支持日本國有化釣魚群島/尖閣諸島以「平靜地堅守」這些島嶼。在菲律賓,流亡的前毛派領導人何塞.瑪麗亞.西遜在馬尼拉和中國的島嶼爭端中維護馬尼拉對斯卡伯勒礁/黃巖島的「國家主權」。

社會主義者的立場

社會主義者及工人國際委員會(CWI)的支持者不會支持這些領土爭端中的任何政府和國家。我們反對日本控製釣魚島/尖閣諸島,並反對野田政府的「國有化」措施。這些事件令局勢火上加油。

我們捍衛所有鄰國的漁民進入這些處於爭端的海域的權利,同時認為有急切需要一個全面的國際計劃去保護頻危海洋生物,並避免過度捕魚。我們反對國家海岸巡邏隊騷擾和拘留漁船船員,和利用捕魚船作為政府爭端中的掩飾工具。所有政府在這問題上都難辭其咎。

社會主義者反對日本資產階級和極右勢力的挑釁,但不是通過支持中國擁有釣魚島/尖閣諸島主權的口號達到這訴求。中國政權也利用此議題,以及利用中國人對日本軍事主義的合理恐懼,以滿足自己更大的政治野心。當局發表的民族主義的辭令以及種族主義和主戰言論不但不會弱化日本的民族主義力量,反而會淪為他們的籌碼。

釣魚島/尖閣諸島無人居住,因此這不是捍衛受到壓迫人民的權利的鬥爭。而在南海的爭端中,主要是基於對海域的戰略控製、對海底下的資源的控製權,以及與島嶼控製權連帶的軍事意義。

社會主義者和工人國際委員會(CWI)警告,目前受到各方領導人煽動和操縱的民族主義浪潮會被利用來推進加大鎮壓、反民主和反工人的政策。日本的右翼民族主義者反工會、反移民、反女性權利和反性少眾(LGBT)權利。他們代表著對日本工人和青年的利益的威脅。橋下徹支持征兵製度,並模仿中國領導人的說法,指日本需要受選舉監督和製衡的「獨裁」。他們的政策會大大增加軍事開支,不惜加大日本群眾現在的經濟負擔。

但是打倒日本民族主義者和好戰分子的方法是通過中日韓乃至整個地區的工人和青年共同鬥爭和團結,例如最近日本壯大的反核抗議正是一個好例子。

社會主義者反對這一地區各國政府推進軍事化。他們燒錢裝備武器並將海軍升級的同時,各地的勞動人民卻欠缺可負擔的房屋、有保障的工作、有質素和可負擔的教育和醫療。我們要求大幅削減軍事開支,將資源用作滿足真正的社會需要。社會主義者和工國委(CWI)要求關閉美國軍事基地,例如長期受到當地人民反對的沖繩軍事基地。我們要求美軍完全撤離亞洲,讓當區人民決定自己未來。

在資本主義框架下,今天的民族沖突是沒有解決方案的。有人呼籲成立新的(資本主義的)地區論壇,以對話去尋求危機管理和避免衡突;也有人指出以歐盟作為跨國合作的模型。但即使是諾貝爾獎也不能隱藏歐盟資產階級內部的極度的不統一和分裂。歐盟是統治階級精心策劃的,為求最大化利潤而掠奪群眾。同樣,由10個國家組成的東南亞國家聯盟(汶萊、柬埔寨、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盂加拉、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沒有能力解決自己成員國在南海中島嶼的領土爭端。

社會主義者認為,這些島嶼不應被某一國的盜賊控製,海洋資源和頻危漁庫應該共同所有,並被該區人民控製及民主管理。急於登上無人居住的島嶼和石頭上插旗,並因此而響起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的合唱,違反了各地工人階級利益的。社會主義者支援分享這些島嶼和附近海域的進入和使用權,並以建設由中國、日本和所有鄰國人民民主控製的「公共海域」取代國家控製。我們支持通過大規模工人階級鬥爭建立亞洲社會主義聯邦,以取代資產階級統治苦難和混亂。

香港的「保釣」運動

8月,滿載著保釣者的保釣船從香港出發,最後登上了釣魚島。這次抗議活動由保釣行動委員會組織。這一組織接受來自許多不同政治團體的捐贈,其中包括前左翼分子。這些前左翼分子在釣魚群島的立場受到70年代地緣政治色彩的影響。當時毛澤東的中國被視為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替代,雖然被稱為「社會主義」但是實際上是非常官僚和畸形的計劃經濟。但是現在已經完全不同了,中國正日益向資本主義靠攏。但是保釣行動委員會同樣從資深的親中共建製人物中獲得大量資助,其中包括政協委員、梁振英特首選舉時的主要打手劉夢熊。劉夢熊在過去六年裏向該團體捐助了四百萬港幣。正如英文有一諺語:「He who pays the piper calls the tune.」(付錢的人給笛手定調子)如果如一些保釣人士所說,這場抗議活動代表了某種對中共的挑戰,那麽為什麽這些民主權利的敵人還要資助這場活動?保釣征程明顯受到梁振英當局的幕後支持。根據《南華早報》(2012年8月17日),梁振英捐贈一幅畫給保釣委員會拍賣籌款,民建聯重量級曾鈺成議員也同樣如此。香港水警自從2004年之後每次都攔截保釣航行,然而此次卻沒有阻止保釣船離開香港水域。保釣船不僅攜帶四面中國、臺灣、香港和澳門的旗幟,而且還攜帶著來自親北京的鳳凰電視臺的攝製組。梁振英當局看到如果可以炒熱這一議題的話,當局就能從中獲利,特別是當時正是立法會選舉三星期前。而且這個議題可以用來抵消反對國民洗腦教育群眾抗爭的力量。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11:02

臺灣:歷史上最大的反核遊行

臺灣於三月九日舉行全臺反核大遊行,當天正值歷史上第二大311核災 – 日本大地震、大海嘯而使福島核電廠熔毀 – 兩周年前夕。亞洲是有著最大規模的核能擴展計劃,各政府們自福島災難以來因群眾極力反對而將其擱置後,現在正將之重啟。

周日的遊行是臺灣有紀錄以來最大的一場反核示威。估計有十二萬人參與在臺北市的遊行,其中包括了工人國際委員會的成員。報導指出,在南臺灣的高雄市有七萬人響應,臺中則有三萬人現身。而在東臺灣的臺東則有近年最多的兩千位民眾與會。臺東是臺灣放置三座核電廠核廢料的區域,遊行民眾要求移走放在臺東的有害廢棄物。

臺北的遊行盛大而充滿年輕活力。遊行中主要的標語包括「核電歸零」、「停建核四」,訴求主要是針對核能四廠。核能四廠已施工達14年,多次拖延時程且 不斷增加預算,預計於今年稍後運轉,目前為止已經花費超過100億美元。反對核四的人們指出,核四廠廠址半徑80公裏的範圍內,涵蓋高達六百五十萬 人口。

臺灣與日本情況相當類似,常有地震發生。在反核遊行前天,二月二十八日才發生了5.6級的地震,所幸無人傷亡。上一次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造成超過2,400人死亡。

向公投說不

周六的遊行要求停建核四,並將現存三座運轉中的老舊核電廠除役。遊行群眾知道大多數人是站在他們這邊,最近的民調顯示,有五成八的民眾支持停建核四,相比2000年的調查,當時有七成的人支持興建核四。

國民黨及馬英九政府支持度低落,醜聞纏身,在克服反核聲音上面臨困境。馬政府近日拋出將由公民投票來決定核四廠命運。絕大多數參與周六遊行的群眾反對公投,並視之為政治陷阱。此議題在多次演講被提及,其中一位更發言直稱此次公投是「陰謀」。

有幾個理由認定,由臺灣政府以這個方式組織的公投,完全不是民主的體現。首先,公投在架構上,題目就可以設定成偏頗的。而馬政府已經開始利用恐嚇戰術,說如果停建核四,承造此案的臺灣電力公司將會破產。而電價大幅上揚也必定會是其拿來恐嚇的論調。

此外,公民投票的門檻限製相當高,要成案,必須有五成以上的投票率及超過一半的同意票。這表示,政府可以提出超過兩個選擇,從而操縱議案結果。就臺灣過去的經驗,過去舉辦過的公投,還沒有任何一次通過。

另 一個反對公投的原因是公投是由在野的民進黨所推動的。親資本主義的民進黨雖然名義上反對核能,但無論在反核還是其他所有議題上,民進黨都有著含糊其辭的紀錄。民進黨過往常藉由其最大反對黨的政治位置,精明的操縱示威運動,將整場運動轉化為民進黨vs 國民黨的選舉對抗,而運動的核心訴求 – 針對這兩個資本家政黨的議論 -則被排擠於外。今次推動公投純粹是基於其選舉利益。

工國委在臺北的遊行中,與許多對社會主義有興趣的青年和學生討論,並得到了很好的回應,幾乎賣完了我們準備的所有臺灣版的「社會主義者」雜誌。

我們支持309遊行的無核臺灣訴求,在政府的計劃下臺灣電力公司註定被私有化。我們要求臺電由其工人和社區公共民主擁有和控製。社會主義者要求政府投資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及風力發電,並打破資本主義體製。因為在資本主義架構下,利潤總是優先於人身和環境安全。

二零一三年

反對教育私有化政策 訪問臺灣左翼學生

10年來臺灣背負學貸學生激增20倍

四月十七日,由不同學生自發組成的「反教育商品化聯盟」於教育部門外發起抗議,反對教育撙節政策。《社會主義者》訪問了參與運動的左翼學生林同學,解釋臺灣當前教育商品化的問題,以及左翼運動的必需。

1. 你可以說下這次「反教育商品化聯盟」的行動主要目標是什麽?

這 次我們到教育部前面抗議並演出行動劇,是為了反對教育部推出的「常態性大專學雜費調整草案」。該草案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針對今年8月入學的公立大專與 私立大學新生,學費將調漲6%;第二階段從明年8月開始,以GDP為門檻,前一年度GDP達3%以上時,最多調漲5 %,兩階段合計最高達11%。

絕 大多數公私立學生是來自於受薪家庭的子弟,但當臺灣的勞工被迫放無薪假,就學貸款辦理人數年年升高,教育部有因此降過學費嗎?又為什麽GDP成長率達 3%,學費就可以因此漲5%?這毫無邏輯的理由是無所不用其極調漲學費的藉口,這忽略了幾年來還不出就學貸款的畢業青年,也剝奪了家境不優渥的學生未來!

所以我們提出了三點訴求:

一、不撤案,就下臺!

二、廢除學費調漲方案,擬定學費逐年調降方案,並優先調降私立大專費用。

三、為修正並擴大教育投入費用,應立即面對教育系屬培育產業人才目的,課征資本利得稅。

2. 為什麽你們提出要課征資本利得稅?

這十幾年來,臺灣背學貸的人次成長近20倍,靠就學貸款念書的比率,高達31.7%,幾乎每三個學生中,就有一人要背債念書。這代表教育部在漲學費的同時,這些漲價的金額幾乎都要使這三分之一的學生全額負擔,但此同時,臺灣大專畢業的學生平均出社會的薪資,卻不停滑落。

據 主計總處統計,從1997到2006年,我國受雇報酬占當年度GDP比重從49.4%下降到45.6%,十年間降了近4%;另一方面,企業營業盈余占 GDP比重卻從33%上升到35%,且這現象更逐年加劇。以我國近十年平均每年GDP約十兆元來算,我國勞工薪資平均每年就有四千億的減少,而企業盈余卻 增加了約兩千億,這筆錢拿來辦百年免費教育都不成問題!

所以我們認為要達成草案中聲稱的「改善反重分配」,不該是拉高國立大學學費向私校的高學費看齊,而是該向占有越來越多經濟成長果實的資本課稅才能真正達到重分配的意義。

3. 臺灣政府近年來的教育私有化政策是怎麽樣的?

私 立學校在臺灣的教育體製中占有十分大的部分,而且越高階段的教育對私立學校的依賴越重。解嚴以前臺灣一直以來教育經費不足,因此特別依賴私人興學。解嚴後 政府在廣設大學的政策底下將原本的許多專科學校改製成為技術學院跟科技大學,以致於私立大學林立又浮濫(各類大學私立學校學生人數占所有大學學生人數約 73%)。教育部開始希望設立退場機製淘汰辦學不佳的私立大學(資本主義的市場想法)。

除了宗教團體以外,私立大學主要由大企業集團與立委把持,名義上學校是非營利性的、公共性的,但是可以藉由工程回扣、以人頭計領取幹薪等等方式匯出利潤。教育部相信引入市場機進入高等教育就會提升臺灣的私立大學水準,於是教育部著手把教育「商品化」。

私人興學在臺灣變成資本家「投資辦學」的工具,學校財團法人的董事蓄意將其身分當成營利性公司社團法人的董事一樣,把「捐資」當成「股份」在操作,讓學校餵飽了資本家。

教育部在這個時候出來表示要將高等教育「市場化」,商品化高等教育就能夠提升校品質,根本就是圖利私人企業辦學、而且讓資本較薄弱的較有理念之興學給逼上梁山。

4. 藍綠兩營對於教育私有化的態度是怎麽樣呢?

藍 綠在這幾年間的教育政策立場十分復雜,兩個掮客型(民粹)政黨提出的政策都常常反復。通常在大選前會開出比較有利於多數人民的政治支票,但是在選後則常常 受迫於財團的利益與壓力,沒有將原本開出的支票兌現,或是將承諾的內容分段實現(也會有教育改革中重要的那一部分留給下一任處理的情況)。

臺 灣的高等教育在1987年解嚴後開始因應市場需求(人民因收入提高而增加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而快速增加,於是李登輝政府修改了大學法,但卻也在同時放寬了 對大學的管理:逐步授權學校自行審定教師資格(讓私立學校可以圖利自己人),以及校務基金製度取代原有的公務預算製度等等(這使得後來學校更容易成為洗錢 的方式)。

而在高教擴張之後帶來教育成本增加與政府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高教機構的經費問題,教育部希望透過主導學費調整,增加 教育機構收入來達到目的。在1999年以前所有學費都是由教育部推定,以學雜費為教育經費的補充為原則來訂定較低的學費。但是在1999藍營結束執政之 前,教育部廢除齊一的學費調漲方案,改采「彈性學雜費調整方案」,由教育部訂定每年調整上限,各校自訂收費標準。

在之後綠營執政的八年 間,學生社群也舉行了許多「反高學費運動」,於是朝野協商修改了「資訊公開法」與「大學法」,讓各大學財政資訊盡可能的透明化。但是如今財務資料放置網路 並未經過有意義的整理與宣告,學校行政方之外的成員也難以影響學校決定,等於是沒有有效監督機製,放任董事會逕自搬運錢財。

因此此時許多學生社群發起「反高學費運動」,之後馬政府受迫於政治壓力自2009連續五年開始凍漲學費。但在近期各個大學開始喊錢不夠,於是出現了這次的爭議。

5. 臺灣的普遍青年人除了教育問題還會面對其他甚麽問題嗎?

其 實所有問題都是環環相扣的:在過去三十幾年以來,新自由主義當道,以為開放市場就會讓所有的人更為富裕,但卻只讓頂端10%的富人掠奪經濟成長果實,其余 的90%所得更甚至是負成長、失業率大為增加。臺灣青年失業率約15%,遠高於全球平均的13%與日韓的9%,而且社會福利製度近乎空白、勞動條件極其苛 刻,造就臺灣人口中的俗語「畢業即失業」。

而且因為沒有規劃好的高等教育之關系,大學畢業生供過於求、教育與產業需求脫節,造成許多青年 長期失業,自信心喪失更難找到好的工作。當工作機會減少時,年輕人只能到新興產業競爭有限的新就業機會,或者競爭舊產業中退休者空出來的有限職缺,而很難 把已經在工作崗位上的中年人擠下崗位來。但是90%人口的消費沒有擴張,新興產業的發展動能就不足,因此新興產業所能提供年輕人的就業空間越來越小。當經 濟成長越來越失去勞動階級的支持,富人對 90% 受薪階級的剝削使得放任的市場機製「竭澤而魚,自取滅亡」,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創造了自己的掘墓人。

而 臺灣經濟部劫貧濟富,股王繳稅5%且享受各種政府低利貸款等資源,而中小企業卻要繳的營業稅卻高達25%,以致於中小企業出走、衰亡,連帶使得技術工人的 就業市場與技職體系的出路一起萎縮。假如經濟部政策不改,只偏愛大企業,而大企業聘雇人才有限,當然青年失業問題也永遠不會獲得解決。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12:13

6. 你認為臺灣的學運跟工人運動需要連結一起嗎?

在 去年十一月的時候,學生、勞工、教師聯合行動舉辦了「工學鬥陣、拒漲學費」,抗議現任教育部長提出的「常態性學雜費調整方案」、抗議教育部違法下放學費決 策權,反對大學法人化等等。而在其中,除了各校學運社團與各校工會以外,也還有全國自主勞工聯盟、華隆工會、團結工聯等等來一同對教育部施壓。

勞 工團體在工學鬥陣的訴求中,扮演的是學生家長的角色(畢竟臺灣大部分家長都是受薪階級),在整個資源分配結構的不公下他們是受害最深的一批家長。勞工團體 聲援學生的同時,學生也常常聲援勞工團體,像是去年的秋鬥――「人民向左轉」――反對政府右傾偏愛財團的政策中,反教育商品由學生為主的隊伍也成為五個大 隊中的一隊。

雖然臺灣學運圈並未公開地著掛上左翼的符碼,但是其中許多團體在工運抗爭中都會出現。臺灣的學生身為被資本家壓迫的一群人,覺醒者必然跟工人們站在一起。而我也認為臺灣的學運跟工運必須要作上緊密的連結,希望學運圈可以成為臺灣社會公平、人民左轉的一支大助力。

7. 你為甚麽會成為一名左翼青年呢?

還 記得當年我還沒有啟蒙的時候,我仍舊是個雙十節會拿國旗在家裏吶喊、崇拜政府崇拜領袖的小孩子。但不知不覺……隨著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資訊、現實給青年的 壓力越來越大,我開始察覺真相:政府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麽大有為、我們的福利政策很隨便、資本家操弄著我們的政府,或藍或綠都一樣右偏。

政 府說:「經濟變得越來越好、GDP有上升」,我卻看到失業率越來越高,為什麽GDP上升,受雇報酬卻越來越少?我眼看著企業主越來越富有、我們的經濟成長 果實都被企業拿走,勞工的薪資越來越低,臨時工比定期工還多上好多。這個時候政府卻叫我們勒緊褲帶,要凍漲我們勞工階級的薪資,卻可以拿我們繳的稅拿去穩 定股票,把人民累積了很久的棺材本砸進股市。

這麽多荒謬的事情在我眼前發生,我不可能不發一語、我不可能當做沒看見,所以我漸漸進入了學運圈,汲取了許多左派的論述,也見識到了世界資本家的黑暗面。我知道雖然我一個人出來當左翼青年力量微薄,但是結合眾人之誌,我們可以讓世界更公平、更美好。

臺灣漁船槍殺事件:菲工成為種族主義的代罪羊

五月九日,在一名臺灣65歲漁民洪石成被菲律賓海岸防衛隊射殺後,臺灣政府開始鼓吹一股反菲情緒。在臺的菲律賓移民工首當其沖,承受這場外交風波的惡果。在過去幾天,發生了數次在菲律賓非正式「領使館」外的抗議,更令人憂慮的,是針對菲律賓移工的街頭襲擊。

兩 國政府處理危機的方法使情況火上加油。對於菲律賓阿基諾政府把槍擊事件描述為「意外」,很多人感到憤怒,事實上該臺灣漁船被擊中共45槍,可見沒有更多人 傷亡,已經算是奇跡。同時,民望極低的國民黨馬英九政府明顯藉著此事件,一方面強化其在中南海領土爭奪的位置,另一方面利用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以增加其支 持度。臺灣政府在巴士海峽(臺菲兩國各自主張的海域)進行軍事演練,明顯更進一步提升緊張局勢。一名臺灣海軍發言人表示:「(軍演)目標是彰顯我們維護國 家主權的決心。」

五月十五日,菲律賓政府在槍殺事件上作出道歉,但臺政府以不夠誠意為由拒絕,要求菲律賓駐華代表返回菲律賓、召回其駐菲 律賓大使,及對菲國實施一系列製裁。這包括終止菲律賓外勞的申請、發布菲旅遊警示為「紅色」、不鼓勵國人赴菲旅遊或洽公、停止雙方科技研究合作,以及早前 提到的軍演。這項措施增加國家的緊張局勢,無可否認激起了臺灣反菲律賓人的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

臺政府向菲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對洪石成的死亡作出正式(政府官方)的道歉,向其家人作出賠償,並將當時負責射擊的海岸警衛移交至臺灣進行司法裁判。

兩 國政府的反應均受到政治因素與聲譽的問題所影響。由於菲律賓在五月十三日的中期大選,令菲政府決定延遲這個可以來得更早的道歉。由於「一個中國」政策的復 雜性,令菲臺兩政府沒有正式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對臺灣政府來說這意味著道歉不夠正式誠懇。菲政府的道歉只代表其「人民」作出,並沒有提到「政府」。這給予 了臺灣統治者機會,並利用此作為其製裁的藉口,而受影響的卻是菲律賓工人而不是菲律賓統治精英。盡管阿基諾政府表示尊重「一個中國」的政策,中國的媒體並 沒有因此而停止對其的攻擊。

南中國海的沖突

中國的獨裁政府正假裝支持臺灣,事實上它所實際關註的是其兩岸關系(中國和臺灣),以及與多國在南中國海爭奪資源的混戰(包括中國,臺灣,菲律賓,越南和其他國家)。在中南海的領土糾紛上,菲律賓的右翼民族主義政客急不及待譴責臺灣為「北京的代理人」。

因 此,五月九日的槍殺事件實際上連系到背後該地區更廣泛復雜,和不斷升級的海事糾紛。南中國海是美國帝國主義在亞洲「再平衡」的關鍵焦點,其主要目的是監視 中國日益增強的勢力。菲律賓和臺灣是美政府的兩個關鍵盟友,其外交對峙正令美政府搖頭感嘆,但這也顯示了其行動正在挑釁蜂巢。在美國的慫恿下,所有政府都 在擴大自己的海軍部隊(但它們同時聲稱不能負擔學校,退休金和醫療保險等公共開支),並越來越多地利用捕魚船隊作為外交政策的工具。

上星 期,日本海岸警衛隊以「非法闖入」為由在日臺兩個政府都聲稱主權的爭議地區,逮捕了臺灣漁船的船員。這事件令臺政府尤其尷尬,因其在四月十日才剛與日政府 簽訂了在釣魚島附近區域的捕魚合約。這場交易惹起北京政府的憤怒,北京駁斥雙方政府宣稱擁有釣魚臺主權,並同時在此問題上與日政府陷入僵局。不同富豪精英 之間的地域權力鬥爭所導致的局勢緊張,使像五月九日的槍殺悲劇不可避免地發生。

社會主義者反對對所有國籍漁民不斷增加的滋擾,和對其生命 安全的威脅,這部分是由區域權力鬥爭所引起的,但也是由於嚴重耗損的漁資源(過度捕魚和因氣候變化使海洋變暖及酸化)。這導致了更強烈的競爭,迫使漁民航 行到更遠的地方及冒更大的風險,甚至非法行事。臺灣漁業界的產量為全球第六大,產量在2001年的773,000噸下降至2010年的688,000噸。 馬總統在2008年贏得大選,承諾要打破行業萎靡不振的命運,但並沒有成功停止產量的下降。

這些問題只能通過跨國的規劃機製來管理海洋的 有限資源,並采取緊急行動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化。但我們不能相信資本主義政府,從過去的經驗已告訴我們,它們對利潤的欲望將無法受到任何協議的規範。南中 國海和其無人居住的島嶼應該成為一個公共區域,由海上各國人民共同民主地管理。社會主義者要求受爭議地區的非軍事化,反對所有政府的軍事建立。漁業的工人 必須對其日益增長的危險作出反應,組織建立國際的連系,達成民主和集體的解決方案,反抗資本主義政府和經濟利益爭奪控製有爭議的海域。只有社會主義的鬥爭 和工人階級對經濟生產的控製,能提供危機的出路。

種族主義:對全體工人的脅迫

所有臺灣的親資本家政黨― 無論是執政黨或反對黨 ― 抓住此次事件,借此贏得其民族主義者的光環,並分散人們對其打壓勞動權利的註意力。數周前,年邁的絕食者露宿在勞委會前抗爭,政府已頗感棘手,兼有成千成 萬工人上街反對腐敗政府和其對勞保年金的縮減。因此,對統治階級而言,種族沖突頗能有效的分散人們的註意力。

移工是臺灣資本主義環境下最 大的受害者之一,他們沒有工作權保障,薪資低廉,工作條件惡劣,而此時人們對生活愈差的怒氣被誤導至移工身上,令他們淪為怒氣的標靶。已有媒體報導傳出餐 廳拒絕供餐給菲律賓人,也有許多雇主解雇移工。已有案例是雇主將移工禁錮在洗手間,以示對其政府行為的「懲罰」。88,000名在臺菲工在這個禮拜實在處 於絕望的狀況。

過去幾天,人力仲介公司已經發出警告,呼籲菲工只有在必要時才外出,並且遠離漁村,可見許多在臺籍漁船上工作的菲工的困 境。最近一則臺灣國際工人協會 (TIWA)的報導指出,自1992年來政府就藉由引進超過7千名印尼和菲律賓漁工,來替資方節省人力成本。因此政府突然「捍衛」起漁民的權益,只是虛予 偽善。實際上,過去二十年,政府不斷降低漁工薪資和勞動條件!

也只在數天前,工會的移工曾參與絕食抗議的遊行,以行動表示他們的支持。移工在到桃園的遊行中,推著絕食工人輪椅的畫面,就是對急需聯合所有勞動階級的明確提示。政府的卑劣技倆只是要試圖打擊工人的團結。

一 些工運評論者已經試著指出,禁用菲律賓移工對馬尼拉當局是無關痛癢的,因為在臺灣的菲律賓移工人數只占全菲律賓移工中很小的一部份。這個論點完全誤解了政 府當今作為的目的。社會主義者反對所有向菲律賓人民報復,反對只以臺灣勞動人民利益的民族主義論點。我們支持洪石成人求償的權利,也支持應成立包含臺灣漁 人代表和菲工代表的獨立調查單位,以檢視5月九日的事件。

無疑,臺灣的統治階級正利用這出悲劇和民族主義的浪潮來遮掩其對勞動階級的攻擊。這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 統治階級如何利用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來各個擊破。只有團結一致 ― 聯合包括臺灣人、菲律賓人和所有其他國籍的人― 方能擊退資方和政府,改變社會,改善生活條件。

工會和臺灣尚稱微弱的左翼力量,必須對這個問題有所回應。單單是從道德上反對種族主義是不足夠贏得爭論,並擊破政府分化工人的策略。我們需要建立工人抗爭的聯合陣線來對抗種族主義和資本家的剝削,來捍衛所有人的工作權、住房和公共服務。

臺灣: 緊縮財政削減勞保 分化公私部門工人

在第二任任期追求歷史定位的保守右派馬政府,從任期初始即拋出多項體製內的改良政策,其中或有立意甚嘉的構想,但即使是這些體製內的些微改良,也遭遇資本家的抗拒,淺嚐則止,很快就退縮成更無力的閹割版本。

而另一些所謂的改良政策,則是批著改良的口號,實際內容則是完全悖離了群眾利益。

為親資本家的官僚所把持、主管勞工事務的勞工事務委員會(勞委會),於去年(2012)底,主動發布了勞保基金的精算報告,精算報告內容直言,勞保 基金將在2017年開始,基金支出將開始大於收入,於2027年勞保基金則將會破產。意圖藉由偏頗的數字來恐嚇工人,塑造危機氣氛,再推出緊縮的勞保基金 版本,降低勞動階級退休保障,來縮減政府支出。同時資本家也利用傳播媒體作為其傳聲筒,將勞苦大眾累積的怒氣,轉移相對保障較明確的軍公教人員身上,煽動 工人階級內鬥和分化。

事實上,即使以目前勞退年資給付率1.55%,年資三十年,投保薪資四萬元試算,每月月退金也僅 20,088 元,若再考慮退休時的物價膨脹,這筆月退金很可能無法負擔起勞工階級退休後的生活支出,若是如勞委會所提之乙案,調降年資給付率到 1.3%,情況則只能更為惡化。

至於此次勞保基金破產事件中,被趁勢檢討的軍公教,其退撫製度也由設計上較為理想的確定給付製,逐漸同一般勞工次等保障的確定提撥製看齊。與去年相 比,中央政府總預算雖僅比去年減少0.4%,但內政預算減少了2%,作為獨立媒體的公共電視也降低了1.99%。但與這些數字比起來,民眾的感受卻是更強 烈,於2000年施行的《中央政府總員額法》,明定了中央政府的總員額上限為17萬3千人,使絕大部分的政府部門,在員額受限的情況下,不得不聘用了大量 的派遣人員,而有了身負保障勞工使命的勞委會,過半員工是約聘派遣人員的諷刺現象。

續往資本家傾斜 「民主」機製失能

而與私部門雇員(勞工)和公部門雇員(軍公教) 狠砍的福利和緊縮政策比較起來,馬政府對資本家的優惠,卻是毫不手軟。按照馬政府的規劃,涵蓋所得稅、關稅、貨物稅等,今年至少還要再幫財團減稅500億元。真是一邊體恤資本家,一邊勒緊勞苦大眾的褲帶!

除此之外,呼應財團對新自由主義的呼聲,供應人民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務,持續進行民營化、私人化。看顧人民健康的醫療院所則在醫院自主管理、卓越計劃等政策下,將醫院的管理權,更多得交由財團追求獲利,也難怪財團荷包飽飽,底層醫護過勞,人民接受的醫療品質下降。

在土地政策上,亦是相同景況,資本家仍是同樣的說詞,同樣的劇本。追求利益、擴大資本仍是其唯一目標,仍是推動所有事務的動力源頭。於是不管土地徵收,都市更新,人民的聲音皆已被淹沒,消失在資本主義下,轟隆隆的運轉聲裏。

美帝中帝 臺灣交鋒

爭議多年的核能四廠能否開動運轉,目前正處於關鍵的時刻,核四廠關鍵部件,主要由美商奇異等美國公司提供,美國的資本家,為了其利益,必定伸出爪牙,對軟弱的馬政府施壓。

馬政府積極運作加入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不只是全球化的一帖毒藥,更可視為美國帝國主義的延伸。在TPP架構下,臺灣自 身的立法權將受到限製,如果臺灣通過了損害外資企業獲利的法令,外資企業有權利提告要求保護其利益。TPP對智財權的保護也更嚴格,超過了《反仿冒貿易協 定》(ACTA)。同時TPP也限縮了網路自由,付予財團能直接取得個人資料,遮閉網站,甚至封鎖網路的能力。

臺灣如果加入TPP,不管政治上或經濟上,將成為完全的附庸國。

藉由《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已向資本家靠攏的獨裁國家 – 中國,對於臺灣的影響力, 相比起美國等也不斷提升。更由於臺灣與中國地理與歷史上的淵源,中國與美國在臺灣勢力互相拉鋸,則是可以預期的。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13:47

藍綠盡為財團發聲 急需工人政黨

創黨百年的國民黨,與曾經是中間自由派的民進黨,再數十年互相觀摩、學習和模仿後,除了統獨議題外,早已讓人分不清兩者的差別。前民進黨主席蔡英 文,對殘暴打壓工人的柴契爾夫人和獨裁者樸正熙之女樸槿惠都表達了讚揚。蔡英文認為「樸槿惠這次獲得過半韓國人民的支持,除了她個人因素外,也不能忽略韓 國政府及社會韓國社會在轉型正義上的堅持與努力」,對柴契爾夫人,她稱許「這位『鐵娘子』在80年代如何帶領英國走過艱難的轉型困難期,如何動用軍隊運煤 來對抗煤礦工人的大罷工」。在過去無論是在反核運動、蘇花高案、國光石化或者是其他勞動議題,民進黨只是個典型的資產階級反對派,他們也許會在議會內提提 反對聲音,或者是在面搞幾次遊行來爭取選票,但是作為財團所支持的政黨,他們根本不會也無意改變現在資本主義的壓迫。

由此可見,國民民進兩黨並不是跟工人們站在一起!迫在燃眉,工人們需要另立自己的工人群眾政黨,以社會主義為綱領,反對資本家的進攻!

馬英九政府深陷危機 需要反資本主義的鬥爭

「國民黨只懂操控政策來獲取經濟利益、剝削臺灣人民。現在血汗勞工還有劣質原料充斥著市面,而勞委會跟公平會大都在維護資方的利益,欺人太甚!」本刊訪問一名高中生,他對現時社會的矛盾表示憤怒。

馬英九政府統治危機 民望創歷史新低

社會問題深化,代表資本財團的國民黨政府在連任一年後根本無法化解危機,馬英九的民望創了歷史性的新低。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對馬英九感到滿意的人不足14%,而2012年5月的這一數字為20%(臺灣TVBS,05-2013)。其他電視臺的調查結果與此類似。《中國時報》最新民調顯示,不滿意馬英九施政的人增至70%(20-05-2013)。

此外,林世益貪汙案件導致整個統治階級陣營的威信受到民眾質疑。2012年6月,國民黨副主席及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被傳媒揭發涉嫌索賄,涉及賄款達6,300萬,其多名親戚也涉及在內。至今年4月,臺北地方法院審判處只將其輕判有期徒刑7年4個月,其多名親屬全部獲判無罪。這判決惹起社會民眾的憤怒,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再信任司法製度,並認為馬英九應為事件付上責任。

貧富差距惡化 工資退到十六年前水平

臺灣民眾的薪資處於極低水平。雖然政府從4月起將每月最低工資提高新臺幣267元,由每月新臺幣18,780元些微提高至19,047元,但這並不能解決貧富懸殊急劇惡化的問題。3月份國內第一季實質平均薪資為53,689元,倒退到16年前水準。食物價格持續高企,一般家庭購買頻度較高之消費品價格上漲1.64%。馬英九在去年當選連任後,更不斷實施打擊勞動人民的政策,包括提升了油價、電價,又以削減勞保來縮減政府支出、漲學費等政策,令臺灣的勞動大眾的生活更百上加斤。

貧富差距惡化的速度驚人。根據財政部資料,2011年根據綜所稅申報戶,最貧窮與最富有的5%家庭平均所得差距共超過96倍,續創歷史新高。2010年,最窮5%家庭平均年所得只有4.6萬元,最富有5%家庭平均年所得達429萬元。臺灣貧富差距在未來可能很快就飆破100倍。

而財政部官員也表示,實際的貧富差距更嚴重,因為真正的窮人的收入低到不用申報綜所稅,有錢人則有許多避稅管道或免稅所得不用申報,例如炒房、炒股的資本利得等,有錢人的真正所得遠高於財稅中心掌握的水平。

1998年所得最高5%與最低5%家庭,貧富差距只有32倍,2008年已翻倍達65倍,《自由時報》評論,這已形成「一個臺灣、兩個世界」(自由時報,2012-3-27)。過去三十年至今,在收入兩端的最富有和最貧窮階層不斷增加,階級矛盾加劇,這也令新一代的青年的反資本主義情緒不斷上升。

世界資本主義危機繼續深化

2013年,世界資本主義危機繼續深化,對臺灣的經濟有著莫大影響。臺灣作為出口導向型的國家,出口一直是其經濟的重要支柱,占GDP比重達75%。歐美及中國的市場對高度依賴出口的臺灣有著重要的影響。

去年爆發的歐債危機持續深化、美國經濟尚未復蘇、加上中國作為臺灣最大的出口國,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對臺灣的出口造成更大影響。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實施的「安倍經濟學」政策令日圓快速貶值,令原本在臺灣的外銷訂單轉向日本生產,大大影響臺灣的出口。臺灣4月份出口較2012年同期衰退1.9%,其中對歐洲減少18.12%。因出口及投資需求減緩,4月份整體進口也較2012年同期下跌達8%之多。

歐債危機持續及深化,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一月預估的2.4%下調至2.2%。臺灣的GDP增長預測也被大幅調低,由去年的3.57%降至2.14%(臺灣綜合研究院,14-06-2013)。國際信用保險業者科法斯(Coface)集團預測2013年臺灣GDP增長為2%。

面對經濟增長放緩,馬政府繼續嘗試刺激經濟,在5月底花費32.4億新臺幣,推出十多項措施,包括建議撤銷由一月份開始征收的證所稅等稅務優惠,意圖刺激投資;又向民眾提供補貼購買環保家電,嘗試刺激國內消費。可是,這些都不能真正解決臺灣勞動大眾的真正社會問題。

捍衛言論自由 需要不斷抗爭

一眾資產階級政府均極力壓製對其不利的言論。日前美國前CIA情報員斯諾登逃亡到香港,揭露美國政府監控民眾的惡行。多年來,數名揭發美國政府惡行真相的泄密者受到連串追捕被政治迫害(如維基解密創辦人阿奇和前美軍曼寧),這揭露美國資本主義「民主大國」的虛偽。

馬政府也不例外,早前草擬一連串封鎖言論自由的草案,包括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5月21日由公布將修正《著作權法》,阻止國內網路使用者連結至國外侵權網站,表面上打擊盜版,實際試圖上箝製網上的言論和通訊自由。這引起社會極大回響及反抗,民間發起了抗議行動,將6月4日定為「網路全黑日」,如「維基百科」等網站便在該天關閉以示抗議。雖然智慧局在期後確定不再推動,但可見政府嘗試封鎖不利於自身利益資訊的意圖。這不是什麽新鮮事,2011年美國眾議院曾提出SOPA(禁止網路盜版)法案,名為打擊盜版,實際上實行政治審查及打壓言論和資訊自由。最後因為受到群眾的抗議而被迫停止推行。可見言論自由和民主的權利從不是由資本主義政府賜予,而是透過群眾抗爭獲得!

馬政府利用種族主義轉移視線

五月初發生的臺灣漁船事件,給國民黨政府一個機會暫時轉移視線,將工人分而治之,並挽救馬英九的民望。臺灣漁民洪石成被菲律賓海岸防衛隊射殺,馬政府立即鼓吹反菲律賓的種族主義情緒,對菲國實行一系列的製裁,包括終止菲律賓外勞的申請。這些措舉激起臺灣反菲律賓人的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五月份馬英九的民望比四月微微上升。

馬政府對菲律賓進行貿易製裁,但另一方面不敢太過份導致其經濟受損。菲律賓是臺灣2012年第7大出口市場,有68億美元順差,而菲對臺的進口僅有21億美元,呈遞減態勢,所以對菲律賓進行貿易製裁實際上對臺灣的經濟損失更大。馬政府的製裁並不是由於關心死亡的漁民或其家屬,而是借此機會挽救其極低的民望。臺灣的統治階級利用這出悲劇和民族主義的浪潮來遮掩其對勞動階級的攻擊。所有臺灣的親資本家政黨均抓住此次事件,借此贏得其民族主義者的光環,並分散人們對其打壓勞動權利的註意力。

遷怒於移工並不能解決任何社會問題,只會中了統治者的圈套。臺灣大約有8.8萬名菲律賓移工,其中大多數為家庭傭工,以及製造業的流水線工人和工程師。移工是臺灣資本主義環境下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沒有工作保障、薪資低廉、工作條件惡劣,其利益與臺灣勞動民眾利益一致:工作保障、工資提高等權利。我們需要建立工人抗爭的聯合陣線來對抗種族主義和資本家的剝削。

資產階級政黨沒有出路 需要社會主義的鬥爭

國民黨親資本財團的臉孔已是眾人皆知,作為反對派的民進黨,並沒有任何比國民黨與別不同的政策,其資產階級政黨的本質,在2000-08年執政時已表露無遺,其執政時的貧富差距亦是有增無減。

民進黨多年來曾以統獨問題,將自己與國民黨顯得不同,但實際上,資本家的民進黨根本不能逆中臺資本融合的潮流,統獨問題只是民進黨的民粹空喊,掩飾自己與國民黨一樣的親商政策。中國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國,而中國也是臺資本家最主要的投資地方,目前在中國的臺資企業有10萬間,在中國常住的臺灣人口有150萬以上。大部分臺灣民眾目前最關心的不是統獨議題,而是更切身的民生和工作環境。

國民黨強調經濟上與中國更進一步融合,而民進黨強調多元化的國際貿易,實際上兩黨所代表的都是同樣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不可能改善臺灣基層民眾的生活。

全球資本主義危機在未來將繼續深化,臺灣經濟必定受到影響,代表資產階級的國民黨政府將繼續推出新自由主義政策,繼續實行私有化,打擊勞動人民的措施。臺灣政治上長期被兩黨壟斷的情況下,缺乏一個代表工人階級的左翼政黨,這正是我們現時需要的。要真正改變勞動大眾的生活,需要挑戰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藍綠兩黨,建立工人階級的聲音和政治工具-一個屬於工人的群眾性政黨。必須徹底推翻資本主義製度,實行工人民主的計劃經濟。

臺灣:818 兩萬民眾到總統府 抗議苗栗強拆迫遷 

八月十八日,兩萬民眾上街,到臺北總統府前抗議國民黨政府在苗栗大埔地區強行進行土地征收及拆除房屋,高呼「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的口號。行動以音樂會的形式進行,中間間以各團體的發言,聲援苗栗民眾。活動在十點結束後,有兩千名民眾,轉往內政部,聚集在內政部占領門口,一些民眾進行塗鴉,甚至在內政部空地種植蔬菜。直到隔日的周一晚上六點,才在農陣公開宣告「不是停止,只是開始」後解散。這天晚上的「把國家還給人民   818拆政府」行動,是承接八月十六日在苗栗縣政府的「守護苗栗音樂晚會」,當日苗栗有上千民眾參加。參予此次行動的,除了主辦NGO團體「臺灣農村陣線」外,包括因反對家園土地被征收而集結的多個自救會外,也有核能議題、反兩岸服務業貿議協議、關廠工人、秋鬥平臺、苑裏反瘋車、臺東紅葉部落溫泉飯店開發等團體。

這次集會是繼八月三號二十五萬臺灣民眾上街參加「萬人凱道送仲丘」後再度上街,總統馬英九曾經承諾徹底偵查洪仲丘事件,目前由一般法院接手,但是事件已滿一個月,仍沒有查到任何真相或結果,讓人民感到憤怒及更加不相信政府。這進一步激發了人民對馬英九政府的不滿。

工人國際委員會臺灣的成員到場參加這次集會,我們全力支持苗栗大埔區居民的抗爭。

工國委(CWI)臺灣的訴求:

立即停止征地及強拆!
劉政鴻立即下臺!由大埔居民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貪汙事件
大埔四戶地歸原主,被迫遷或拆除的居民組成委員會,民主決定安置及賠償計劃
由當地居民自願組成土地委員會,民主規劃土地用途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14:53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4-6 22:16 编辑

臺灣:另一個有利於財團的協議

臺灣和中國簽下了服務業貿易協定,兩岸將開放多項產業互相投資。如同2010年許多人反對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這項協議將僅僅有利於財閥。

臺灣將開放64種產業,運輸、洗衣、旅遊、中藥,理發、美容等給與中國投資。而中國則開放80項,包括出版、保全、金融、零售、電子等產業給與臺灣作為回報。

全臺各地湧現了憤怒和反對的聲音,尤其是在累積了國軍醜聞,土地征收等事件和議題後,對於像跛腳鴨的馬英九政府,以及執政的國民黨的不滿後。服務業在臺灣的經濟中占了巨大的分量,成千成萬的人會因這項協議收到影響。在立法院前曾聚集了憤怒的群眾,其中一些抗議群眾甚至嘗試沖進立法院。

臺灣的工人和小商家絕對有理由對服貿協議存疑。如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目標著眼在讓大財團有更大的空間來壓低薪資、最大化利潤,來分化勞動階層,讓工人彼此競爭,而陷入「競次效應」(race to the bottom)。這項服務業貿易協定,一開始就是為了資本家的利益而擘劃,而不是普通工人。

反對服務業貿易協議的力道反映了階級間的利益沖突。一些知名的企業領導人表示,如果中國資本進入這些解除中資限製的產業,將對他們獲利造成影響的憂慮。對於部分資本家,或許是。但無疑真正的受害者是工人們和小商家。工人們的工資會大幅下降,而大部分的協議所列產業中的小商家則會被徹底消滅。統治階級其中的部分人可能不樂於見到這樣的變化:臺灣和中國的資本家聯手為企業利潤打拼。

有些商界人士,尤其是出版業者,藉由民族主義的言論來掩飾,其實他們真正在意的是企業的獲利。他們暗示服務貿易協定背後真正的目的,是北京將借此能夠來臺出版、宣傳,而降低書籍價格,並且市場上將充斥著廉價、中國出資的書籍。而此其時,北京顯然並沒有這樣的計畫,這些指控只是出於出版商要隱藏他們真正的意圖。

大高雄總工會指出高雄的百分之七十的商業活動和工會百分之八十的成員是就職於列在服貿協議中的產業。但即使有這麽多勞工會受到影響,大高雄總工會僅僅是發布了一份對服貿協議的「聲明」。他們仍是以民族主義的論調,暗示服貿協議潛在的安全風險。工會領導人顯然認為這是安全的論調:一份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民眾認為服貿協議的簽暑是中國為了加強對臺灣的掌控。

有些工會,像是高雄市洗染職業工會,他們反對服貿協議,是因為馬英九政府無法保證中國工人不會來臺灣搶飯碗。新娘秘書發展協會則說如果馬英九政府不能明訂「不得引進中國技術師」,就不應該簽署協議。這些論點都認定是這次兩岸間的協議才帶來這些變化,但十多年前,臺灣的資方早就用低薪來聘雇外勞!許多產業也因追求低廉的工資,外移去了中國的經濟特區。服貿協議只是整道程序的最後一步而已。

工會應該藉由組織在地的移駐勞工來反擊外包和境外生產,如果勞動者有強大的工會和集體工作協議(collective agreements)作後盾,使所有勞動者同工同酬,就沒有誰取代誰的問題。而不是一味怪罪中國工人偷走了臺灣人的工作。工人應該把矛頭對準馬英九政府和臺灣的資本家,他們在議會中,為修辭學上的統獨民族問題吵得口沫橫飛,但實際上為了商業利潤之名,出賣工人可不會猶豫。

一些服貿協議的反對者,如臺灣教授協會,認知到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只讓少數人得利,而大部分群眾則蒙受其害,起來呼籲組織群眾遊行。但可惜的是,他們也僅只是要求重新協商,而這是遠遠不夠的。

在野的民進黨對服貿協議持反對意見,不過因為民進黨機會主義的性格,跟過往對比,抗爭的力道顯得薄弱了許多。現在在民進黨內部有為數不少的人認為要對北京展現更親近的態度─以迎合臺灣資本家所希望見到的。另一個原因是臺灣滋長的反政黨情緒,這在群眾遊行中可以看到,使得民進黨只能以「個人身分」參加。這個現象是全球趨勢,但除非這些反政府的鬥爭能夠發展出清楚的政治替代方案─建立群眾鬥爭的新政黨─否則現有的政黨,如民進黨,將會在未來的選舉中失敗。

馬政府和民進黨都不曾展現為臺灣的勞動階層改善現況的意圖。為資本家服務的政黨─不管名義上是傾向臺獨或反對臺獨─都不會為停止對勞動者的剝削出力,因為對資本家而言,更重要的是經濟上的獲利。在未來的選舉裏面,工人絕不能相信國民黨和民進黨能代表工人的利益。

來看看中國的情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班子在中國經濟的各個面向拼命私有化,私有化原是公有的經濟部門。這對中國的工人來說,看到的是工資的降低,工作崗位數量的減少,公共服務的收費提高而且品質降低。

要能讓臺灣和中國的勞動者能團結齊心聯合鬥爭,還有許多屏障要克服。多年來,兩個政府之間散播的不信任,讓這樣的聯合有很大的困難。服貿協議應該提醒臺灣和中國的工人、小商家,即使民族主義者的口號喊得再響亮再激情,當目標是要減低勞動者的權利,消滅小商家,最大化利潤時,這兩個政府是如此的合作無間。臺灣以及中國的勞動者,兩者都是資本家合作下的犧牲者。

民族主義─我們會在未來的七合一選舉中,看到國民黨和民進黨不斷提起的主軸─這並不能停止工資的降低,停止退休金的削減,停止產業的流失,停止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的廉價出售。民族主義是國民黨和民進黨用作分化工人的手段─不論是臺灣,中國或是外勞─彼此對抗,而資本家從中獲利的大旗。

臺灣的勞動者需要建立替代資本主義體製的方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社會主義替代,來取代泛藍和泛綠陣營。我們需要建立戰鬥性的工會,來為今日所有受困於資本主義牢籠下的人們剪斷枷鎖,而不僅僅只是幫助其他未得合理報酬的工人而已。

臺灣:國民黨內部分裂

2013年9月6日,臺灣檢察署下轄特偵組對外界公開監聽立法院長王金平與與民進黨立委黨鞭柯建銘的電話交談,被總統馬英九稱為「司法鐵漢」的檢察總長黃世銘此前於雨夜攜帶相關資料已向馬英九私下報告。

王金平「不法關說」案由此引爆,法務部長曾勇夫與臺灣高檢署檢察長陳守煌涉嫌關說,曾勇夫被移送檢察院調查。而民意支持屢創新低的馬英九及其陣營更是在王金平前往馬來西亞參加女兒婚禮之時,恰逢中常委開會,痛下殺手開除其國民黨黨籍從而免去其立法院院長之職。

現任國民黨總統馬英九一向標榜行事清廉、溫和猶疑,在黨內人事上也很少有鐵腕直斷的行為,曾被民眾與輿論戲稱為「不沾鍋」。而作為臺灣現任最資深立委和立法院長(擔任立法委員近三十年,擔任立法院長十三年)的王金平,由於出身高雄,代表著國民黨內的本土派勢力,且一向長袖善舞,善於調和國民黨與民進黨朝野兩黨間關系。而其名下登記的土地至少就有45筆,可謂「立院地王」。

「不沾鍋」下此重手意圖在國民黨內將「立院地王」斬草除根,卻是引來島內和國際輿論的關註,也使臺灣政壇爆發一場大海嘯。事件的影響不僅涉及國民黨本身,作為涉事方的在野黨民進黨和許多反對國民黨的人士將此事件歸為總統濫權和操弄司法從而導致的憲政危機,還有媒體人士將之比作中國大陸的「文革」。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和前民進黨副總統呂秀蓮已表示將集結力量討論彈劾和罷免馬英九總統職務。

9月12日王金平回到臺灣時,桃園機場有近兩千名聲援民眾到場,全國各地農會系統、義消、義勇搜救隊、婦女會、原住民團體等拉起一面面紅布條,高呼「王金平加油」、「馬英九下臺」。代表不同黨派和立場的政治人物也在現場出現,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國民黨立委林郁方、李鴻鈞、黃昭順、盧嘉辰、李慶華等十余人,臺聯立委黃文玲、葉津鈴,親民黨副秘書長劉文雄,無盟立委高金素梅都前往接機,連勝文(連戰之子,國民黨中常委)特別助理徐弘庭、國民黨中常委李德維現身力挺。

甚至還有在野人士呼籲王金平索性分裂國民黨,拉起人馬另組第三黨參與明年的「七合一」競選(即2014年底直轄市長、市縣長和市縣議員及鄉鎮村裏長及代表的改選同時進行,對於臺灣島內的政治格局劃分具有重要意義)。網絡上有不少青年也自稱為「保王黨」,以支持王金平和力挺民進黨來表達對馬英九的不滿,並在網絡上播放當初馬英九的公開演說視頻。馬當時指稱,前民進黨總統陳水扁民意支持率低於18%,已經失去統治合法性,應該下臺:「一個總統滿意度只剩18%就可以下臺了,不下臺就是沒有羞恥心。」以此來映襯馬英九的戀棧和所作所為。

馬英九支持率現時已跌至不到一成(年代新聞民調中心9/15),只剩9.2%,不滿意度高達80%,比扁任期最低的10%更差。而且有55%民眾表示不贊成撤銷王金平黨籍,使其喪失立法院長職位,只有17%贊成。連國民黨民眾贊成撤銷王金平黨籍的只有37%,而反對的高達47%。

09月15日的民調顯示六成民眾表示支持罷免馬英九(蘋果日報,15-09-2013)。民進黨也將發動立法委員彈劾。罷免總統首先需要三分之二的立委通過,現時國民黨的議席超過一半,只有民進黨不夠票數通過。但若果國民黨支持王金平的立委也支持罷免,則能夠過半數過通。

馬英九為何要在本人支持度已經極其低迷,痛下殺手進行可能導致國民黨分裂和本人名望進一步下跌的內鬥呢?

雖然早在2005年,馬英九與王金平兩人為競選國民黨主席的職位,而心生芥蒂,而且兩人行事風格和出身背景迥然不同,如馬英九被稱為「沒有朋友的總統」,而王金平被稱為「沒有敵人的院長」。但是馬英九一意孤行和頑固決策,顯然絕非是簡單的個人恩怨或者心懷嫉妒。

一種說法是,國民黨中的榮譽主席連戰、新北巿長朱立倫、榮譽主席吳伯雄和臺北巿長郝龍斌為代表的國民黨內世襲的大家族由於黨主席馬英九支持率過低,計劃拋棄馬,在9月底要他為明年「七合一」選舉結果負責,並由民意支持尚高的王金平取而代之。所以,馬英九為鞏固其權力,而對王金平痛下殺手。

不過,雖然連戰和其子國民黨中常委連勝文等曾公開指馬英九在王金平事件上處理不當,但作為國民黨內親北京的一線代表人物,無論連戰還是吳伯雄都不太可能沒有北京的默契,就為北京所猜忌的王金平密謀什麽「倒馬」。

但是,國民黨內大佬們力挺王金平足以說明國民黨作為執政黨,在總統支持率日低,執政乏善的情況下所謂的團結假象已被徹底撕破。 2014年七合一選舉在即,國民黨內地方勢力卻不以「馬首為瞻」,而紛紛「唯王是從」,使國民黨中央很難控製未來候選人安排,這甚至直接影響到馬英九是否還能順利第三次續任黨主席職位的問題(馬英九已經任兩任總統,為保持政治影響力,只有續任國民黨主席)。而如果馬不能續任,王金平無疑是目前黨內最具資格的人選。

此外北京因素和王金平主導立法院不聽馬政府招呼,及馬英九為博其歷史定位的想法,也成為馬英九堅決倒王的重要原因。

馬英九政府與北京政府簽訂《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定)時並未咨詢民眾和立法機構,甚至包括王金平在內的一些國民黨立法委員都不知道協議簽訂的內容,王金平因此公開表示「行政部門的專擅很要不得」。

這導致服貿協議曝光後臺灣朝野軒然大波。這份新自由主義的貿易協定只有益於兩岸上層的大資產階級,無論是對於臺灣基層民眾還是中國大陸的底層民眾都不會帶來實際經濟益處,而只是導致更多的競次效應,使民眾面對市場入侵失去就業保護和遭受更多剝削。而王金平主導的立法院機構要對協議進行逐條審核並舉行社會各行業的公聽會,這在事實上等於無限期擱置了協議在立法院的通過。

明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將在上海舉行,這成為馬英九在任內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見面的最佳時機。而「習馬會」也會成為馬英九在民意極低的情況下,用來確立其歷史定位的重要資本。所以,從這個角度考慮能否盡快通過服貿協議對習馬會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馬英九政府堅持要推動「核四」建設,雖然民間反核聲浪持續不斷,而王金平主導的立法院在此問題上也是態度曖昧,不與總統站在同一立場上。其實這些馬英九頑固單方要推動的決策無一不是有害於普通民眾,而利於大商家,所以雖然民意濤濤,但馬英九為個人權力卻可以不管不顧,難怪幾成最不受歡迎總統。

那麽,受打擊的王金平等是否就是人民之友?

其實恰恰相反,王金平與民進黨雖然對馬英九政府處處有所牽製,但是其牽製目的並非是為了替民眾出頭維護利益,而是為了在政治鬥爭中分得一杯羹。王金平在此政爭中,並沒有寄望普通民眾支持和回應民眾利益,反而是寧可支付高達近千萬臺幣的保證金,向法院上訴要求保留其國民黨黨籍和立法院院長的職位,以確保其在國民黨內的政治基本盤。而且王金平也是出身於臺南世家,其當選立法委員和院長就與家族支持密不可分。而臺下關說與密室陰謀更是王金平這樣的老道政客的看家法寶,是統治精英進行非民主的秘密而腐敗的少數統治的具體表現。

至於曾經執政的民進黨在核四問題與服貿協議上,更是態度曖昧。民進黨雖然一直以來提出「非核家園」的口號,在陳水扁執政前期曾嘗試停止核四計劃,但後來也因為種種因素最終讓核四復工。今天作為反對黨,可以高調反對國民黨與馬英九的種種決策,但如輪到其執政,則一樣服務於大商家的利益。譬如,關於服貿協議等涉中問題立場與現實態度就極為矛盾,黨團一直強調需要對協議逐條審核,但又並非反對協議本身。一方面希望以此攻擊執政黨撈分,另一方面,又要顧及背後金主態度,避免​​外界「逢中必反」的形象。就在民進黨在立法院內高調反服貿協議的同時,7月民進黨立委薛淩家族主導的陽信商業銀行在上海市開辦子公司,薛淩之子民進黨中常委兼臺北市議員的何誌偉到場祝賀,而何誌偉本人同時在媒體上又大喊反對服貿協議。

所以,馬王之爭的本質並非是誰「賣臺」的問題,說白了還是統治階級內部進行利益分配和權力爭奪的分配問題。即使支持王金平或者民進黨,也無法改變大商家和新自由主義政策控製臺灣政治與壓迫臺灣民眾的現實。

臺灣青年與基層勞動人民亟需的是一個盡快組建一個能真正代表廣泛基層民眾的獨立於國民黨與民進黨之外的群眾運動以反對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兩黨金元統治。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17:17

929多場反馬示威 萬人上街嗆馬

原定在九月二十九日的國民黨全代會延期,但民眾上街的決心絲毫未減,昨天單在臺北,便有三場不同形式的遊行、集會等抗議活動,昨日上萬民眾紛紛上街表達對馬英九政府的不滿。

上午九時半,約一千名民眾身穿白衣,參與由「公民行動倒馬聯盟」發動的「官邸散步笑英九」,遊行至總統官邸抗議,高舉「馬英九下臺」標語。官邸外圍被重重拒馬和警察包圍,民眾唯有以「散步」方式步行在總統官邸外圍的道路。

下午一時起,由「全國關廠工人連線」等數十個社運團體組成的「929社運連線」,在國父紀念館舉行嗆馬活動,約三千民眾參與。主辦單位向民眾募集家中不要的舊鞋,將會在國民黨全代會當天「萬鞋齊飛」。昨日民眾共捐出數百雙舊鞋,主辦單位表示將繼續,目標籌到一萬只。活動最後是「政府殺人、受難者公祭」,為大埔事件死者張森文、陸軍下士洪仲丘、以及5位關廠工人等受到政府迫害而死的受難者默哀。

下午四時,「929站出來」公民運動遊行至到總統府前凱道,舉辦嗆馬晚會。現場群眾高喊:「馬英九,下臺!」「特偵組廢掉!黃世銘回家!」等口號。約晚上六時,大會表示群眾人數超過五萬人。

工國委(CWI)臺灣參與了關廠工人連線的集會,在國父紀念館外擺設街站,掛起橫額,連署要求馬英九下臺、反對服貿、要求增加工資,立委議員領工人工資,建立真正屬於群眾的工人政黨;並在大埔事件中,要求由民眾成立委員會,獨立調查藥房老板張森文之死。我們的街站和《社會主義者》雜誌得到大批民眾支持。

剛發生的計程車司機跳橋自殺悲劇,令越來越多臺灣民眾走上街頭,反對國民黨服務財團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同時對曾經執政的資產階級民進黨沒有任何期望。工國委(CWI)臺灣會繼續建立新的群眾工人政黨為奮鬥目標,取代藍綠兩營的資產階級統治。

二零一四年

臺灣: 國民黨政府的恐同面目曝光

當性平權人士成功在世界各地向前邁進時,臺灣以至亞太地區的同性婚姻仍在持續抗爭中。

在最近的幾個月裏,這地區的LGBT平權抗爭經歷了一個混亂的時期。新西蘭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方。在澳大利亞的一個州份,也成功爭取到同性婚姻立法化,但後來在保守政府的幹預下又被扭轉了。

在臺灣,民進黨剛提出了一項修正案,牽涉到改變婚姻民法典(法律條文)的字眼,將「夫妻」改為「配偶」、「父母」 改為「雙親」。重要的是, 這法案亦包括改變領養歧視和遺產的法律,理論上可以令法院判決孩子監護權時,避開性別和性徵的規範。

自從2000年開始,國民黨曾經阻截兩條相類似的修法案。如今,該黨顯然地也已經感受到群眾對爭取LGBT平權的決心所帶來的壓力。過去的十月份,60,000人的遊行清楚顯示,他們竭力不願被民進黨搶去視線。群眾運動的力量迫使政客在這議題上擺出立場。

不過,國民黨根本上仍然反對這個法案。丁守中是國民黨的立法委員,他反駁:「家庭中男性和女性是社會穩定的重要的元素,不應該改變的。」

丁守中的言論赤裸裸反映出統治階級的惶恐。核心家庭(一父一妻製度)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石,臺灣的權力擁有者憂慮核心家庭的改變將會令外籍家庭勞工的欠薪、住房及兒童看護責任的問題都聚焦起來。

這個現象不只是限於臺灣,全球資本主義政府也懼怕傳統家庭架構的改變會影響他們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例如在俄羅斯,政府在大規模削減公共房屋的同時,宣稱俄羅斯的傳統是整個家庭住在同一房屋之下。這種虛假言論在各地資本主義政府的例子簡直是多不勝數。「傳統」是一個很有彈性的概念。俄羅斯政府的恐同政策惹起了世界各地的反感,是不令人驚訝的。

令人厭惡的是,國民黨立委在11月時參與大型的恐同集會去反對這法案。LGBT平權者被宗教暴徒追捕、推撞、壓製和「被禱告」。這些恐佈的境象顯示出,政府何等甘願為了防止任何一個機會會挑戰到緊縮政策。在政府眼中,負擔起經濟製度失敗帶來的成本的,是普通民眾而不是大企業。

政客只會在群眾運動迫使下,才會表態支持改革,正因如此,同性婚姻的抗爭關鍵在於運動需要建立於社區、工作場所、學校、大學校園以至街上。我們也要意識到婚姻平權只是LGBTIQ 的抗爭內的其中一環。

有很多參與同性婚姻抗爭的青年人,本身並不想結婚的。他們視這議題為歧視問題,就如同他們在生活裏所遇到的製度性歧視一樣,令他們憤而走上街頭。

LGBTIQ人士所承受的是雙重壓迫,因為他們同時在工作場所裏受剝削,和自己的身份、性取向、性別之下備受壓力。在這個資本主義製度裏,這種身份是不能被接受的。

LGBTIQ人士沒有婚姻權,也沒有領養權,同時也經常受到極端的欺淩和工作僱用時的歧視。很多時,例如削減醫療服務時,LGBTIQ人士受到的影響都特別大。

可負擔的房屋不足,也令LGBTIQ人仕受到特別大影響。言談舉止與別不同的青年常因被受欺淩和歧視,而被迫離開家庭或學校。

對於LGBTIQ社群人士,這種無日無之的困局如同撞進死胡同一樣,那我們應該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和將引領這場抗爭呢?

將運動的訴求擴大,例如連繋至醫療、房屋、欺淩和歧視,可以吸納更多人(尤其是無意慾結婚的人士)一起參與抗爭的運動。在反對歧視和爭取平權的同時,我們一定要認清一個事實,歧視和不公平是整個製度所製造出來的。

資本主義是一個利潤為先的製度。大部分人對於社會的運作只有很少的話語權。這個系統建基於不公平和全球剝削之下而拙壯起來。那些擁有並且操控著財富的人用書本上的技倆去分化普通人,令他們不去團結戰鬥,爭取更大份額的資源。

只有真正的民主控製我們的日常生活,分配社會上的財富,才能消滅分化,建立起一個真正公平的社會。

有了這個概念,去為LGBTIQ平權抗爭就會自然連結至爭取一個不同的世界-社會主義的世界。

工人國際委員會在臺灣乃至世界各地進行組織,在全球LGBT平權站在鬥爭的前線。在美國,我們的支部將低工資和恐同議題,連繫至卡薩姆‧斯旺特(Kshama Sawant)的選舉工程上(詳見《美國:社會主義者在西雅圖選舉勝利!》)。在俄羅斯,我們的同誌直接挑戰普京的恐同法案;在世界各地,我們的同誌也為公平製度和社會主義奮鬥。

同性婚姻的平權絕對有可能取得勝利的。但純粹呼籲資產階產政黨去改變法律是遠不足夠去贏得這個戰役。只有透過鼓動普通人一起去推動改革並指向社會主義為最終目標,才可以真正徹底地改變這個不公平製度。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18:30

臺灣:國道收費重新國有化 保障員工生計!

國道計程收費在去年底全面啟用電子收費機製,原本高速公路局的人工收費業務,讓大資本家徐旭東的遠東集團接手。但措施實行不到兩周,遠通電收的eTag就出現胡亂扣款的情形,民眾在未使用國道的情況下,收費器卻可能紀錄用戶開上了高速公路而扣款。在很短的時間,用路人就理解到公共服務私有化帶來的品質下降和收費提高。

國道收費私有化,遠東遣散九百多位收費員,集團曾承諾,在春節前將協助所有收費員轉職成功,但現時在所有失業的947人當中,僅有56人找到工作。即使遠通曾與高公局簽訂契約,協助收費員轉職並保障5年的工作權,但實際上,遠通只協助收費員投履歷,在網路上提供工作機會,公然違反條約。政府交通部卻未作出任何行動保障近千名被遣散員工的生計。收費員生活將陷入困境,去年底就有收費員因此燒炭自殺!

1月14日,近300位國道收費員出席在立法院舉行的協調會,爭取資遣費及工作權益。收費員怒嗆在場官員:「你們都是徐旭東(遠通董事長)的走狗嗎?」,這講法實屬無誤。

《壹周刊》報導,徐旭東與政府高層關系良好,交通部疑似放水,讓eTag草率過關。報導指出,政府包庇的手法包括:打9折全民買單、罰款拖延不罰、eTag無國外認證,及草率查核eTag準確率等。扣除成本,預估遠通每年穩賺5億元,20年下來進帳至少百億。報導指,遠東集團的eTag質素差劣,用便宜的設備和軟體來節省成本,才會頻頻發生錯誤,重復扣款的情況。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是臺灣富豪,身價390億臺幣。對多次違反合約,大賺其錢,以及遠通電收的差勁表現,卻態度高傲,表示「不滿eTag 想退就退」。高工局等政府官員卻只能唯唯諾諾,不願作出任何行動。這令民眾罵聲不斷,有人更發起退租eTag活動,引起社會回響。

我們反對國路收費私有化,認為要重新國有化國路收費機製,並由工人民主控製。政府必須保障遣散員工的工作權利,重新聘請所有失業收費員而不扣減工資的情況下,提供培訓及為他們安排適當工作崗位。

臺灣自經歷八月25萬人凱道悼洪仲事件、九二九嗆馬行動、十月份的雙十遊行和同誌遊行以來,近月大型社會運動似乎回落了下來,只有數千人的「秋鬥」和剩下的一些社區的零散抗爭,社會恍惚難得地得到幾分平靜。可是,民望持續低迷的馬總統應該並不能因此而高枕無憂,原因是社會積累的社會危機其實在不斷增大,臺灣指標民調(TISR)在12月進行的民調顯示民眾對於馬英九的信任度下跌到18.1%的新低!

食品安全風波

九月政爭未平,食品安全危機又起!頂新、泰山被發現在食用油中,添加了在高溫環境中有安全疑慮的食用色素銅葉綠素,藉由色素將一般的油品偽裝成高價的橄欖油等。銅葉綠素成分含有不可解離的銅,在食用油烹飪的高溫過程,有可能被分解而積累在人體中。

就連作為全臺前十大製造商的統一企業,生產販售的食品被檢驗出含有俗稱「毒澱粉」的順丁烯二酸,毒澱粉雖然成本低廉,而且能讓食物的口感更好,但卻可能對腎臟等人體器官造成傷害。另外統一的雞蛋布丁,則是被指出在製造原料中其實沒有真正的雞蛋,只是由化學原料混製成相近的味道。類似事件還有胖達人手感烘培,對外宣稱他們的面包是純天然手工製造,但濃郁的香味實際上是參用了人工香精,才這麽吸引人。

頂新、統一等大型資本企業的作為,絕不是無心之過,而是有意識的詐騙作為!在資本主義的體製下,資本家為了利潤降低成本、欺騙群眾,不時加入不知名的化學劑或基因改造的成分,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根本不將公眾的健康放在眼內。而與大資產家相互勾結的國家機器,要能為勞動階級的食品安全把關,也是不大可能的。類似的食品危機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一樣存在,比如去年歐洲發生馬肉事件,還有農化公司如孟山都(Monsanto)研製基因改造種子,以壟斷農業市場,操控農民的生計等。社會往往只能期待如林傑梁醫生等個人或個別記者的正直發聲才能使真相大白,但造成的傷害很可能已經不能挽回了。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的問題攸關公眾的健康利益,少數資本家往往為追逐利潤必然會壓低成本,甚至踐踏法律,鋌而走險地生產黑心食品。應當將食品企業公營化,由工人群眾民選組成的民主委員會管理食品的生產,才能保障每一個人的這個基本生活權利。

拆遷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臺灣全國的拆遷事件此起彼落,從2012年的士林王家事件,2013又有大埔拆遷、桃園航空城拆遷、臺南鐵路東移拆遷等事件。其中桃園與大埔的事件中更導致有居民自殺抗議身亡。拆遷的背後,政府除了「發展」基建項目來推動資本家的生意,就是直接將土地交給資本家「發展」,公然利益輸送!

其中桃園的航空城計劃,政府一直低調處理,當時住戶都是看到在桃園縣府網站的計劃公告,才知道自己的家園要被征收,沒有聽證會,連公聽會也沒有,根本不把居民放在眼裏。

政府的計劃中除了建造機場,還打算蓋4千多戶住宅,而其中只有2百多戶是社會住宅,其他由建商出售圖利!政府更首次進行「預標售」,就是土地的所有權還在居民手中的時候,不經居民的同意就直接將土地賣給財團,完標後就強迫居民接受。政府就是這樣帶頭無視私有產權!

而在民進黨主政的臺南,鐵路地下化東移的計劃使得407戶上千人遭到迫遷。政府明明可以在原本鐵路的下方進行地下化,卻偏偏選擇要選擇征收居民的土地,原來是打算征收的土地未來可發展新的6、7層樓的建築,讓建商又可以大賺一筆!

苗栗大埔的拆遷事件經過居民及群眾的抗爭,在一月初終於在臺中高等行政法院一審張藥房等4戶獲判勝訴,小勝一仗。但是其他居民的控訴被駁回,而且內政部隨即表示會考慮上訴。畢竟法律只是統治階級維護特權的統治工具,因此抗拆遷的鬥爭不能松懈,群眾需要繼續團結串聯起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居民自救會,並連同其他被壓迫的工人群眾一同反抗政府與財團的大魔頭。

物價上漲 民不聊生

臺灣貧富差距的現實已經觸及每一個勞動群眾的生活。根據TVBS的報導:「近10年臺灣受薪階層薪資維持冰凍不漲,反倒是物價飆漲…今年(2013)第一季六大都區會平均房價沖上史上最高…這個狀況甚至比南韓、香港、大陸都還要嚴重。」

年前馬英九政府新的油電調整機製,推動價格的市場化,變相導致油價電價飆升。政府提出十月加電費的理由是臺電向各私營電廠的成本增加。臺灣的幾家私營電廠過去12年來,大賺1132億新臺幣,相對國營的臺電近年卻錄得虧損2000多億,所謂的市場化根本就是用公帑利益輸送的財閥化。

拒絕藍綠 建立獨立的工人鬥爭

除了油電費的市場化,馬總統最近又表示大學學費可跟隨油電費的調整機製,將商品化的惡咒帶到教育事業上!面對民眾日益困難的生活負擔、商品價格上漲,政府卻與財團勾當進行更大規模的新自由主義市場化的政策。目前壟斷臺灣政治的藍綠兩黨皆是代表資本家的利益,事實上,群眾也開始察覺到這一點了。臺灣指標民調2014年一月最新的調查指出,民眾對藍綠兩黨的支持均只有大約兩至三成,反而現今民眾所屬意的最大黨派就是「無黨派」,高達40%的人拒絕支持藍綠兩黨。

民眾已經唾棄了藍綠陣型,但是新的替代還沒有出現,社會運動可能會面臨裹足不前的狀況。現在臺灣的工人勞動階級應當組織起獨立的政治力量,在各個領域和地區鬥爭中提出工人階級的獨立立場,包括充公財團土地並建造廉價的社會房屋、將財團及公共事業民主公營、提升工人的最低工資與通漲掛鉤等。來年社會將面臨更多、更復雜的社會危機,群眾要有所準備,需要更團結、更有組織、更具戰鬥性的鬥爭來擊敗壟斷臺灣的資本主義製度,實現真正由勞動者民主管理的社會主義替代!

十五年的核四 三十年的反核鬥爭

2014年,是核四工程的第十五個年頭,又是裝填核燃料的關鍵一年。全國廢核行動平臺發起「308全臺廢核大遊行」,繼續往年的反核鬥爭。去年2013的反核遊行全國有22萬人參加,為歷年之冠,全臺高達七成民眾反對核四興建。自1986年的車諾比事件,引發了臺灣的反核活動,反核抗爭踏入了近三十個年頭,不幸的是,核四項目不但沒有成功廢除,核一、核二與核三更被延役20年,核災威脅不減反加!今天,我們所有站出來反抗核電的人,都要反思一個重要問題:究竟群眾還需要什麽才能夠勝利?

臺灣「民主」之死

群眾排山倒海的壓力,一度讓擁核的國民黨政府提出「公投」議決的提案。我們社會主義者早前告誡過,「公投」不過是政府的操控策略,「公投」本身的逆向命題(公投是否停建核四),加上苛刻的《公民投票法》需要過半的投票率和同意票才能通過,還有政府與財團巨大的宣傳機器和政治恐嚇,使得「公投」不過是政府企圖一勞永逸破除所有反核聲音的舉動。

在民間巨大的反對和杯葛的聲音下,國民黨也就只能撤案,政府表面上提出要進行核四安檢,「安檢須全部過關、獲得民眾信任,才能公投」。但實際上馬英九回過頭來卻幹脆表示:「那就繼續建,我們本來就希望繼續建!」今年初經濟部更明言,核四安檢報告在六月底出爐後,就會申請插入燃料棒。不僅沒有回應公投的局限性,推動民主化,反而直接逆民意而行,完全暴露了臺灣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

值得一提的是,苛刻而不民主的《公民投票法》就是在2003年民進黨時期立法的,實際上藍綠兩黨都是在進行欺騙民眾的把戲。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33:59

誰在背後支持核四:財團

核四廠采用了較新型先進沸水式反應爐(ABWR)。在福島核災後,也為預防海嘯,預計增建防海嘯墻,以及備援電力,泄壓註水等等「斷然處置」救援系統。但以核四廠而言,多數工程是以外包的方式承包興建,即使有明確的規範,也不得不讓人起疑,施工品質是否能真正達到設計標準。對於現時科技仍無法處理的核廢料,在現有核電廠內廢料儲存槽即將用盡,且臺灣電力公司的替代方案,無法讓人滿意的情況下,是重大的難題。而即使在核廢料處理有更多經驗和技術的美國,也有能源部的核廢棄物隔離先導廠(WIPP)周圍輻射值過高的事件。

然而為什麽如此危險的核能,加上全臺灣七成的人口反對核四,面對全國一面倒的聲音,政府卻依然堅持計劃,核四究竟是為了誰的利益?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國民政府為了確保產業能獲得穩定的能源供給與未來發展,臺灣第一座核能電廠於是在1970年被列為政府十大建設之一。臺灣電力產業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以確保穩定供給產業用電為主要目的,而電價亦以支持產業發展為目的設定標準。

據臺電網站公布的「2010年世界34國電價比較表」,臺灣民生電價為每度2.7606元新臺幣,工業電價為每度2.3649元新臺幣。工業電價較民生電價便宜許多,在這樣的補貼政策之下,臺電年年虧損百億,而擁資本額3,300億元的臺電,截至2011年底累計虧損已達1,179億元。政府卻不斷恐嚇群眾,停止核四計劃將會導致民眾限電、漲電費雲雲,甚至更提出將臺電私有化。

問題是臺灣根本就不缺電!根據經濟部資料,臺灣核電占全部發電設備、發電能力10.2%,等於國民對核電實際依賴率只占1成,而現在核電占總發電量為16.8%。臺灣用電量最高的時候仍剩2成發電設備,即使馬上廢核也不缺電。因此,現在臺灣對核電的依賴是人為的,而所謂缺電、漲電費的恐嚇也是政府為了優先保障資本家們的廉價電力而強行付諸於民眾的災難!

難怪,就連代表美國資本家的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司徒文也公開支持核電,而私營的臺北捷運公司剛剛在本年二月份更強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將宣傳廣告中的關鍵文字「廢除核四吧!」刪除,明顯擺出財團的擁核立場。這些資本家大財團平時就享用著廉價核電來賺錢,發生災害時,有錢人能夠第一時間逃離臺灣,而要剩下的勞動者們承受一切傷害。

私有化民營化不是解決答案

臺電目前已與九間私營電廠(IPP)簽訂購電合約(PPA),部分電力供應由私人財團供應,未來臺電在經濟部的規劃下,更要進行進一步的分切,達成電力私有化(民營化,自由化)。

私有化並不能解決目前電價調漲、臺電的鉅額虧損,以及不回應民意要求等問題。是臺電作為國有企業,卻被官僚體製用來服務資本家的利益,且依賴著資本市場系統,令電價不斷調漲。可是,私有化並不能解決困境,私營財團將直接控製電力,將利潤最大化,問題必定更嚴重,電價必定更高。

臺電的鉅額虧損,先前提到的公共補貼正是虧損的主要因素,而由於目前是一視同仁的補貼,沒有使用量分級上的設計,用的越多,補貼越多,這導致全民以稅收補助用電最多的工業財團的不合理現象。而同時,私營電場以建置成本較低的能源種類電廠為主,著眼於能快速收回成本。這類電廠造價低,但能源進價高,販賣的電價自然也較高。私有化後,這樣的情況不會改變,臺電必然得繼續營運固定成本較高的電廠,並且需要高風險勞動力的輸電,電纜維護工程,也肯定會是臺電承接,而由於這樣的發電量不夠,很可能要購買更多的高價電。

臺電乃國有企業,但所有預算和決策都沒有通過民選議會的監督,群眾無法完全直接掌控臺電的狀況。這在國有化而被官僚控製的企業上,都有發生的問題。但私有化後的企業只更不受群眾監督。

再以英國鐵路私有化為例,為了最大化利潤,財團計算出了最精簡的人力,以及僅達最低安全標準的工程,使得服務品質下降,群眾並沒有因私有化獲的預期中的效率等益處。

而對於臺電工人薪資高於一般群眾,而必須加以削減的看法,僅是轉移群眾焦點,分化勞動階級的技倆。確實臺電工人大多數時候,並不站在群眾意誌這邊,削減臺電工人的薪資,只會為削減其他勞動大眾工資打開缺口。我們應該要求臺電工人站出,同所有群眾聯合,爭取所有人的權益,建立更進步和戰鬥性的工會,而不是群眾彼此分化,陷入競次效應的困境。

拒絕藍綠政治 建立勞動者的替代

如今「公投」已死,但工程卻未曾停止。三十年來反核運動難道最終是個失敗?一直以來,臺灣的反核運動都是與民進黨緊密合作。民進黨的行動模式,也就是每年動員群眾上街示威,但拒絕發動罷工等更升級的群眾運動,然後就在議會內表決,票數不夠也就所謂「我們盡力了」,周而復始,核四卻依然進行。單靠上街抗議並不足夠打倒核四方案,需要將行動升級至罷課罷工等手段,但運動要做到這點,必須打破民進黨的控製。

但事實上,民進黨自身與資本財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根本就無心廢核。2000年到2008年民進黨執政八年間,只有頭兩年有阻止核四的工程,其後的任期更兩度追加核四的撥款!2006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蔡英文在民進黨中常會表示核四廠一定要蓋完,「因為不蓋完會有安全問題,且要賠錢」。繼續相信民進黨的帶領只會是反核運動的窮途末路。

社會主義者反對核電,因為其對於所有勞動民眾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而現在堵在民眾面前就是擁核的資本利益。如今勞動大眾需要建立獨立於藍綠兩黨的鬥爭力量,發動罷工罷課等更具戰鬥性的運動,並聯結起其他所有被資本家壓迫的民眾,將企業、財團、資源一拼公營化,由民眾民主監督,才能真正地停止核四、全臺廢核,扭轉當前的核災難!

全臺十三萬人參與反核遊行

2013年的廢核遊行,呼喚出了臺灣環境保護運動史上最多的群眾。接著的這一年,在馬政府強力消抹下,對核能議題投入大量公關行銷,壓製活動的進行。由群眾和環保團體自發的宣傳、街頭短講,抵銷了力道,縱使在天氣不佳的狀況下,仍帶來了全臺十三萬遊行群眾,其中臺北就有八萬人上街。

遊行隊伍中人含載著高量的基層民眾,以及關註不同議題及面向的團體及政黨,包括核四廠附近的居民,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桃園縣教育產業工會等勞工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教育基金會、主婦聯盟等環境團體,臺灣同誌熱線、婦女新知基金會等性別團體,苑裏反風車自救會等土地議題團體,以及綠黨等政黨。

遊行中途,遊行隊伍曾以突擊行動,短暫的占領行政院前的忠孝東路道路,這是自2013年「把國家還給人民   818拆政府」晚會,群眾占領內政部一個晚上後,另一次占領行動。相關團體也宣告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不核作」運動。顯示群眾已經理解,僅只是上街遊行,不足以改變當前政策。

工人國際委員會臺灣支部亦參予了此次遊行,並提出「停建核四 立即廢核  民主管理能源產業」。我們認為,左翼的力量,必須溶入群眾,深入群眾,在生活中鬥爭,與群眾交流與反饋,以由下而上的民主,奪回對能源、經濟和社會的掌控權,由群眾民主決定,並建立起獨立的工人組織打破藍綠的資本主義壟斷,才能擺脫當前的困境。

臺灣:資本各派陣營沖突 工人階級需要反擊

馬英九政府一直以來不斷打壓民眾生活,食品安全問題不但多年來沒有妥善監管,縱容財團牟利而令民眾飽受毒食品折磨;然後又將國道收費私有化,由大財團遠東集團營運,民眾對現時官商勾結的憤怒一觸即發。最近勞動部更推動將派遣合法化,表面上保障工人工資,實際上卻是將同工不同酬合理化!

反對派遣,為同工同酬鬥爭!

勞動部最近推動《勞動派遣保護法》此次草案,以負面表列方式,列出「不得」雇用派遣勞工的職業別,包括醫事、保全、航空人員等7種,而未在限製內的職業別,則表示可使用派遣勞工。這間接是等於合理化並鼓勵派遣製度,令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加劇,打擊工人生活!早前十多個勞工團體已前往勞動部抗議,要求禁止派遣,而非提出保護派遣工的規定。工國委(CWI)臺灣支持完全廢除派遣製,直接聘請所有工人,並支持派遣工建設戰鬥性的工會運動。

新法雖然聲稱保障派遣工與正職工人同工同酬,可是,派遣工缺乏工作保障,例如無法在受聘擔位累計年資,更隨時可以被開除。工人在沒有任何職位的保障底下,即使受到資方不公平的對待,例如壓低工資,也不能發聲!

工資跌、工時加,臺灣民眾不滿

最近花旗銀行公布一項調查,指臺灣民眾對生活品質的滿意度、財務前景持樂觀態度、擁有完整退休規劃、每月固定存錢、投保足夠保險等比例都是亞太市場中的最末位。調查國家包括澳洲、印度、印尼、菲律賓、新加坡中。臺灣民眾對其前景顯得悲觀。

另外,美國3月份最新公布去年《全球人權報告》,點名指出臺灣勞動人權問題 - 臺灣勞工的實質薪資倒退,遠比14年前低,勞工工作超時情況普遍。

此外,同一份報告又指出,臺灣漁船公司虐待剝削外籍漁工、仲介公司剝削外籍家庭看護情況嚴重。

其中在「勞工權益」的報告段落中鉅細靡遺地指出:「外籍家庭看護與幫傭無法享有最低薪資,沒有加班費,沒有休假,沒有工作日或最低限度的休息保障。」外傭僅有15,840元薪資,扣除仲介苛刻的規費、高利貸與自行負擔保險費後,每月實際收到薪資可能低至1,000元。仲介經常利用鉅額違約金或高利貸威脅外勞,強製外勞忍受惡劣的勞動環境。報告指出,2012年一艘在新加坡海域作業的臺灣漁船被查到強迫菲律賓漁工每天工作18到20小時,夥食低於標準,幾乎沒有醫療,而漁工若要解約,就要付高額罰金。去年柬埔寨的非政府組織又查到三艘臺灣漁船剝削外籍漁工,外國政府指控臺灣漁船涉及大規模人口販運、虐待勞工與薪資過低。

本勞外勞 團結抗爭

文化大學勞工關系系副教授李健鴻也表示報告內容屬實,指出臺灣外籍看護目前的底薪過低,工時太長。外勞被壓迫的問題不是臺灣獨有的。在香港,對外籍家務勞工的剝削也是不相伯仲,仲介公司製度榨取每位外勞首七個月的工資,而且種種壓迫性條例令她們受盡折磨。近月香港演變成國際醜聞的印尼外勞Erwiana事件令全球震驚,「現代奴隸製」在資本主義底下仍然每日上演,而且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事件引發數千外勞上街爭取權利。

報告又揭發,勞委會(今年改成勞動部)僅有294名勞動稽查員,平均每10萬名臺灣勞工僅分到0.27名稽查員,遠落後於國際標準的1.5名,根本無法有效監督業者,而只會助長臺灣職場違法。

勞動部不會捍衛工人權益,更意圖將派遣合法化。勞動部只是用來平息工人的憤怒,本質卻是用以服務新自由主義的政府。

各國政府及資本家經常利用種族主義(如去年五月份臺灣漁民洪石成被殺事件),分化工人階級,借以掩蓋其打擊工人的政策,例如采用派遣製和引入廉價外勞。外勞與本勞的利益一致,需要團結抗爭,爭取同工同酬,建立跨種族的工會,為所有工人的權利而抗爭。

TPP、RCEP:中美建立亞洲政治勢力

繼馬英九政府與北京政府早前簽訂《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後,馬政府計劃爭取簽訂更多新自由主義的貿易協定,如《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及《區域性全面經濟夥伴關系》(RCEP),但這些實際上只是各地資產階級用作政治角力的協定,只有益於兩岸上層的大資產階級,卻打擊普通人民的生活水平。

TPP與RCEP是中美在亞洲地區勢力的鬥爭。歐巴馬政府欲拉攏日、韓、臺等加入TPP,以對中國形成包圍網。馬英九希望加入TPP和RCEP,則是為臺灣的資本財團打開市場。

TPP與RCEP都是以亞太國家為主的超大型經貿自由化集團。以美國領導的TPP目前已有日、澳、加等12個亞太國家參加,而北京則支持不包括美國的RCEP,其「十加六」架構則是東協十國加上中、日、韓、紐、澳、印度等共16個國家,與美國主導的 TPP抗衡。

加入TPP的資格是要取得所有成員國支持。由於北京不希望臺灣加入TPP,也令一些國家由於不想得罪中國而卻步。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的政治學講師傑弗裏威爾遜表示:「他們認為風險太大,對大家來說好處不多,讓臺灣加入會激怒中國,可能不值得。」

這些協定包括,消除國家間的關稅(接近零關稅)和法律上移除投資限製,讓資本更自由流動,為資本家減少交易成本,可是隨之而來的自由化政策,只會令財團更無節製地剝削工人。詳見第6頁《打倒TPP和新自由主義的貿易協定》一文。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35:22

兩岸關系成為馬唯一政治財產

由於馬英九政府民望每況愈下,國民黨可能輸掉年底的七合一選舉,甚至輸掉2016年的總統大選,因此「馬習會」成為馬英九的最後政治資本。

二月份,前臺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委王郁琦訪問中國,與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誌軍進行兩岸事務主管首次會面。兩岸的「王張會」,亦引起了外界及國際媒體的關註,被視為是「中國及臺灣內戰以來首度官方會談」。「王張會」結束後,緊接「連習會」,連戰及習近平二度會面。

這令外界廣泛議論,中臺兩地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和馬英九在APEC期間會面的可能性。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將於北京舉行,這成為馬英九希望爭取在任內與習近平見面的機會,試圖透過「習馬會」挽回自己在臺灣極低的民望。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這個具有主權象征意義的國際場合,中共將不讓產生「兩國國家元首」會面的印象。這也連系到北京向來堅持「一個中國」政策,與馬英九會面將承認「兩個中國」的意義。北京能接受臺灣以「中華臺北」的身份參加,於是目前臺灣產生建議各項「替代方案」的聲音,如由蕭萬長擔任馬政府代表出席APEC會議。

另一邊廂,臺灣民眾之間也惹起眾多反對聲音,民眾深怕國民黨若更靠攏中共、臺灣在中資財團的影響下,中共獨裁政權對臺灣的控製將會越來越大,而民主、新聞自由等權利會被剝奪。在王張會後,二月底一份調查顯示,高達七成年輕人(20-29歲)贊成臺灣獨立,七成六年輕人不信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目前馬英九的民意支持度極低。在一旁虎視眈眈的民進黨,有頗大的可能贏得年底的總統及立法院選舉,而北京不願意看到這情況發生,於是透過「王張會」和「連習會」,希望增加國民黨的權威。

而實際上,由於民進黨的本質為資產階級,沒有反對服貿,反而支持中臺的資本融合,所以黨內的反中聲音也屬於少數。民進黨內有不同派別,如以黨主席蘇貞昌為首的「反中派」;蔡英文的「和中派」;謝長廷的「親中派」,其中蘇的派別為少數,而其「反中」也只是叫喊式的口號。但北京始終不希望民進黨勝選,這將為它們帶來風險。

美國的「再平衡」戰略

美國推出亞洲「再平衡」戰略,將戰略重心重新轉向亞洲。這是為了恢復美國帝國主義在亞洲的影響力,並且監視中國。臺灣作為美國在亞洲其中一個重要盟友,扮演著關鍵角色。

可是由於經濟問題,2015年美國國防預算案將大幅削減陸軍兵力,削減瀕海戰鬥艦的采購數量,並且推遲部署航母。美國各軍兵種指揮官警告說,自動削減政府開支可能會令美國無法實行既定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政府財政預算連年大規模赤字,導致國債已逼近17萬億美元。中美政府為角逐亞太影響力,投放數以百億計的金錢在軍事競爭,卻無錢投放在國內的公共服務上!

對於臺灣年底的七合一選舉,華府有可能改變立場支持民進黨。雖然美國政府在過去兩屆臺灣大選支持國民黨上任,但由於國民黨與北京政府的關系轉變,美國轉向支持最大反對派的民進黨(另一個資產階級政黨)是一個可能性。

美國再平衡戰略將視臺灣為其中一個前線部隊,目的為向中國施加更多壓力。但各地的99%-普通勞苦大眾,將因為政府的軍費開支、國家間的緊張局勢而受罪!

踢走資產階級代言人 建立屬於工人的政黨

臺灣的官商勾結、拆遷事件此起彼落、貪腐問題嚴重。單至去年5月,已有39名高官遭起訴。資本主義製度下的官商勾結在全球比比皆是,因為政府及其官員正是資本家在政治架構中的代言人。

臺灣類似美國的兩黨製度是時候需要改變。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在年輕人眼中,超過一半認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好。六成美國人認為需要第三個政黨。這反映美國人民對於華爾街代言人的兩大黨已經受夠了,而社會主義替代(工國委[CWI]美國)的Kshama Sawant最近在美國西雅圖勝出市議會選舉,意味著美國民眾急切尋求一個為工人階級發聲的渠道。

臺灣的民眾和青年也是如此,不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都不是真正代表臺灣的工人階級。民眾在兩黨長時期的壟斷底下,眾多的社會議題被騎劫,令民眾沒有任何出路。例如在反核抗爭上,代表資產階級的民進黨只依賴議會內表決,但不敢號召罷工等動搖到資本家利益的抗爭。

藍綠兩黨均代表資本家的利益,其親財團政策已令民眾恨之入骨。我們現時的任務,是建立一個代表工人階級、年輕人和貧苦大眾的政黨!

臺灣:私有化新篇章 電子收費系統

經過了近二十年研議,以及投標招標等過程,國道電子收費系統(ETC)在去年(2013)年底正式全線上線,所有的人工收費站拆除,不再以人工方式收取過路費。高速公路局將這項業務,以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BOT)模式,轉由大財團遠東集團下的遠通電收營運。遠通集團正式接手後,問題接踵而來。因電子收費不再需要人工處理之後,所有的國道收費員失去工作。這些工人在原本的合約中獲得遠東集團保證,將會有新的工作,不過遠東集團並未實現諾言,這讓失去工作的工人,生活陷入困境,甚至有收費員因此而輕生了結生命。

接著這套系統不斷出現問題,辨識的功能常常出錯,也無法負擔大量的網路使用,使得整體服務品質下降,造成使用上的困擾。遠東集團對於這些問題展現了傲慢的態度,人民因此感到憤怒,出現了不少自發的行動,甚至在一月初舉行了一次遊行,質疑電子收費系統圖利遠東集團。

整個收費系統私有化的過程,包藏了許多腐敗的成分。比如,低下的辨識系統和極低的流量負載如何通過驗收,就不禁讓人起疑。而私有化中,財團降低成本,最大化利潤的部分也沒有缺少。這讓收費的工人沒有得到原本合約中保障的新職位,遠東集團用最低的價格,再外包給資訊廠商建置出,令人無法置信的烏龍系統。

藍綠兩黨推進私有化

整個電子收費系統私有化的進程,顯示了國民黨與民進黨共同的本質:為資本家服務,尤其是為跨國的大財團服務。民進黨陳水扁政府時,讓規格和技術相對落後的遠東集團得標,在遠東集團違約或遭受質疑時,就為財團辯護。國民黨馬英九政府贏得大選重奪政權後,一樣的故事再次發生,國民兩黨並沒有絲毫分別。

遠東集團的創辦者徐有庠當年在中國時,就是上海幫中的大財閥,在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鬥爭落敗後,跟著國民黨一同逃落到臺灣,而隨著臺灣、中國、香港等地對資本的流動越來越自由,遠東集團現在已是在兩岸都有龐大事業體的巨獸,折磨著兩岸三地廣大的人民。

九零年代能夠區別兩個資本家政黨差異的是,對中國(包含對中國人民)的好惡情緒,以及民進黨以新自由主義及私有化,企圖來拆解國民黨深厚裙帶關系的黨國資本主義,來切斷國民黨的「奶水」。不過在獨裁的中國資本市場擴張,對資本家張開雙臂擁抱以後,臺灣資本家與中國資本家的勾結就愈來愈緊密,包括民進黨自己,就有許多人在中國有龐大利益,使得民進黨對中國的態度跟國民黨逐漸靠攏。而國民黨的李登輝意外繼任總統之後,以私有化取得資本家支持,並以此鞏固在國民黨內的權勢,完成了「黨產信托」階段性目標。國民黨也學起民進黨,認可並提出了更多的私有化政策。

在私有化的進攻下,中華電信可能要將所謂的「最後一哩」便宜的送給財團。電業自由化,也並不進步的國營臺灣電力公司,之後進行被拆解,把發電和供電分拆後,未來將必須有更多支出,來購買私營公司「便宜」的電力。臺塑石油則是在中油逐漸私有化,進入所謂「自由市場」,緊貼著中油油品價格,完全體現自由市場的「自由」。中華郵政則在邁進私有化之後,成了典型的血汗企業。而即使是在私有化中,臺灣汽車客運由員工集資買下經營權,以所謂「合作社」的形式運作了一段日子,最後也不得不屈服於資本主義下的競爭規則,重新再被資本家取得控製權,而勞動條件持續下降。

中港臺三地人民在ECFA及CEPA等自由貿易協定後,面對的將是同一群資本家,這群資本家藉由私有化以及自由貿易,奪取最多的利益。我們必須聯合中國、香港及世界各地的工人,反擊私有化,企業由公共民主控製,取代以利潤為依歸的製度。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36:35

臺灣:打倒TPP和新自由主義的貿易協定

臺灣馬英九政府正忙於跟中國商談經貿協議,其急進的態度令焦點聚落在東南亞地區內眾多反工人的貿易協定。

經濟部宣布目標在年中前達成貿易協定。顯而易見而又被忽略的是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在群眾反對的壓力下,協議被行政院擱置。

民調顯示,近半臺灣人都對迫近的服貿協議抱有懷疑。他們憂慮協定會令生活水準進一步下跌,是完全正確的。在野民進黨利用此機會攻擊執政的國民黨,並希望在2016年當選,並借助反對貿易協議的民眾情緒來獲得支持。

去年底,政府也宣布計劃立法擴展自由經濟示範區(FEPZ)至蘇澳、基隆、臺中、高雄港和桃園航空城,並吹噓會為這些地區帶來豐厚的經濟增長,又主張擴展新自由主義政策是臺灣唯一的未來。

副總統吳敦義懇求臺灣人要「思想開放」,接受「自由經濟示範區」與各經貿協議的現實。面對著愈來愈大的聲音反對這些新自由主義政策,吳敦義卻要求民眾共同努力,實現(據稱是)必要的去管製化。

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同樣提出,臺灣的未來在於結束保護政策,並在更多行業引入國外競爭。江指出,臺灣的經濟問題並非意外,而是由於臺灣未能比鄰國更早接受市場自由化。

事實上,普通民眾並不會看到自由經濟示範區據稱會帶來的好處,反而是工人保障未來更受到瘋狂的去管製化,工資、工作條件因而下降。

行政院擱置服貿協議,是值得歡迎的短暫勝利,更指向更大的潛在可能。如果小規模示威和法律手段就能夠達到如此效果,試想下,若果群眾運動得以建立,以對抗這些在亞太區愈趨普遍的反工人協定,可以是取得什麽成果。

TPP的警告

臺灣人並不是區內唯一的國民面對新自由主義的黯淡前景。各國政府都正在參與去管製化的比賽。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TPP)是又一例子,說明若果沒有群眾運動去改變現況,情況會變成怎麽樣。這協定至少有九個國家參與,包括美國、新西蘭、星加坡、汶萊、越南、馬來西亞、澳洲、日本。而且,協定不單為了廢除關稅,更要強行開放公營項目,讓私人利潤得以進駐政府采購中,使得金融投機者能從新市場中獲得數以十億計的利益。這限製了政府為經濟中弱勢的行業提供補助的能力。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斥責政府補助為「貿易扭曲」。簡單來說,就是要加大市場、減少政府與公共領域的控製。

TPP包括了一個提議,是建立審查委員會來處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貿易糾紛。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影響了企業的利潤,委員會就可能會派上用場。工人權利的立法會變成簽約國的訴訟目標,而新自由主義成為強製的國際法律。

與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不受歡迎的貿易協定一樣,臺灣的普通民眾同樣對TPP深抱懷疑。在新西蘭,64%民眾反對協定;在澳洲,難以置信地,有90%民眾認為,他們應該參與國家在參與TPP上的決策。顯然,這協議不但會削減現在的工資和條件,更會讓資本家、金融投機者和各國政府得到另一武器,在未來打壓工人與貧農。

TPP - 一個政治同盟

不過,TPP的協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美之間的長期博弈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此外,正如服貿協議在臺灣被擱置一樣,各國參與TPP的政府都要考慮國內形勢。奧巴馬政權試圖將TPP推銷成一個政治同盟,用來排除並製衡中國,當然在正式場合他否定這一點。

TPP是美國2011年軍事「重返亞洲」政策的一個經濟補充,來重新建立美國在亞太區內的新舊同盟,例如日本、菲律賓、星加坡和澳洲。所有這些國家都與中國有著緊密的貿易投資關系,但同時也希望製衡中國在亞洲的壟斷,避免讓其經濟獨大。

群眾反抗可以結束反工人的貿易協定,而這運動需要連結起反對軍備競賽,以及對抗正在升溫的民族主義情緒。這些都是分化工人的伎倆,而資本家在背後卻「團結」起來,掠奪更多利潤。每個地區的政府都在玩同一把戲,提出要保護「國家利益」,但同時卻允許國內外的資本投機者去掠奪公共資源。絕大多數民眾也許懷疑著這些國際資本家的陰謀詭計,但這股疑惑尚未轉化成當前所需的反抗運動。

縱使服貿協議和TPP都會嚴重打擊工人權益,工會卻在這些議題前保持沈默,或只作出紙面上的反對。我們正在見證著,工人的權益被法律強製陷入大規模競次效應,而工人「領袖」們卻保持緘默。

顯然,我們急切需要建立一個新的政治替代,取代背後推動此等協定的大財團和政黨,包括民進黨。工會與社區組織需要聯合起來,建立這個替代力量,但這個鬥爭更是國際性的。各國的統治階級都在合作無間,打擊工人群眾的民生條件。因此,當務之急是,亞太區的工人階級要團結起來,永久廢除服貿協議和TPP,並為終結這個 - 授權資本家合法榨取利潤,而強迫普羅大眾掙紮求存 - 的製度鬥爭。

在東亞的工人國際委員會(CWI),包括在臺灣,會積極參與反抗新自由主義貿易協定和TPP的運動中。我們提出國際社會主義製度的替代方案,以計劃經濟與貿易來滿足社會的需要,不再為追逐利潤。

反服貿!學生青年占領立法院

3月18日(星期二)傍晚,超過200名學生與青年集結在立法院外,進行「守護臺灣民主晚會」抗議,要求逐條審查服貿協議、馬英九道歉、江宜樺下臺。事件起因是由於前一天,正當藍綠兩黨立法院審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而僵持不下之際,國民黨立委、內政委員會召委張慶忠卻來個「突擊」,突然宣布將全案送出委員會,企圖繞過審議,直接全案表決通過。

至18日晚,數百學生突破警察防線,如潮水般湧入立院,臺灣群眾史上首次占領立法院大樓!加上在院外聲援的群眾,第一晚總計超過2,000人到場參與,並持續與警察對峙至今。占領者堆疊椅子堵塞立院門口,阻止警察進內清場。在深夜期間,警察試圖進入立院驅趕示威者,幸而示威者迄今仍能撐住。

運動激起全臺乃至世界關註,國際媒體如《BBC》、《CNN》等都紛紛報導事件。在高雄市亦有上千學生站出來聲援,高喊「高雄反服貿,照亮美麗島」等口號。

民主之死

國民黨能夠在三分鐘內宣布內政委員會審議結束,並企圖利用立院的優勢,強行表決通過服貿協議全案,充分體現了執政政府如何看待自己所訂立的「民主程序」。《服貿協議》本身就是從未經過任何民主參與,就與中國大陸簽署。馬英九總統更指,事後再進行的公聽會是「浪費時間」,黑箱作業昭然若揭。即使超過七成五臺灣人要求逐條審查服貿協議,顯然政府代表的是大財團,為了滿足資本家,可以不顧一切強推協議。相反,有關民眾民生的議題,例如調升最低工資等,卻遲遲得不到落實。

政府蔑視民主,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三十年的反核運動,七成民眾的反對,也一樣未能阻止政府建造核四。這就是資本主義下「民主」製度的本質,要是「民主」妨礙了資本家的利益,親資政府則會視之為無物。

服貿的「不平等條約」

《服貿協議》就是資本與資之間的遊戲,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更指出,協議是「臺灣加入區域性經濟整合『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系』(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RCEP)的重要準備」。可以說,協議一旦生效,最大的輸家就是兩岸的勞苦大眾。勞動者與青年不會看到「自由經濟」據稱會帶來的好處,反而是工人保障未來更受到瘋狂的去管製化,工資、工作條件因而大幅下降。未來加入美帝國主義帶領的TPP也是如此。

占領之後,該如何走下去?

學生暫時控製了議會大樓,在行動上邁向勝利的一步。短短一天的占領行動,比民進黨團過去所有工作成就更多!民進黨對中共的態度曖昧,一直只提倡「逐條審查」,只是希望能令大陸在細節上有所讓步。在立院被國民黨操控下,依靠民進黨抵擋《服貿協議》,絕對不會成功。實際上,正是民進黨把臺灣帶入新自由主義世界壁壘的世貿組織中(WTO)。

但由於欠缺清晰的政治領導,尤其未有工會有組織地介入抗爭,有可能會讓各派資產階級政治勢力介入,將運動引領向自己的政治議程。運動雖然有著反資本壟斷、反工人剝削的進步元素,同時亦滲入了反中國大陸人的排外情緒,例如呼籲不要雇用大陸外勞、不要招收大陸學生等。因此,需要動員協議的最大受害者 - 工人階級,呼籲工會團結聲援乃至發動罷工,將鬥爭繼續升級,以增加完全廢除《服貿協議》的機會,並將運動推至反資本主義鬥爭的層面。

警察很可能會清場,占領行動即使無法無限期持續下去,但將會激起大批群眾反抗,令運動遍地開花。工人國際委員(臺灣)支持占領行動,並在當中宣傳獨立工人組織力量的必要性:

立即廢除服貿協議!
團結工人抗爭,反裁員、反剝削工人、反財團壟斷
銀行及企業公營化,由民眾民主管理,實現勞動者民主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

廢除服貿!占領立法院撼動馬政府與中共

鬥爭的下一步,是組織全臺罷課!

占領立法院的行動撼動了馬政府,整個統治階級正在瑟縮發抖。廣大群眾熱烈聲援運動,吸引了全球群眾的眼球。這場鬥爭必將寫進臺灣的歷史。臺灣群眾的反抗令中共政府寢食不安,不但因為《服貿協議》的兩岸政策受到威脅,亦因為恐懼「茉莉花式」的群眾鬥爭可以激勵中國大陸的勞苦大眾反抗。

馬政府受到群眾壓力,目前聲言不會驅逐占領立法院的群眾,但我們絕不能低估暴力清場的危險。當然,政府現在暴力清場,有可能激起大規模運動爆發,令運動遍地開花,就如去年的南韓、土其耳乃至巴西。去年六月,土耳其塔克席姆廣場的示威群眾被鎮壓後,公務員工會發動30萬人大罷工還擊;去年十二月,南韓鐵路工人反對私有化,進行罷工後受到鎮壓,韓國總工會聯盟發動全國總罷工,10萬聚集首爾示威。

組織罷課,繼而推動罷工

臺灣統治階級會竭力保護《服貿協議》,占領立法院如何走下去?罷工罷課是行動升級的重要武器。

罷課可以帶來震撼的輿論效果,並向工人示範,只有通過強有力的工會抗爭,才能打倒今天親富人的金權政治。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是首所宣布罷課的學校,對整個運動是一大鼓舞。各院校的罷課必須協調一致,並在停課當天動員學生集會遊行,展示力量。學生應該自我組織占領及罷課委員會,設定全臺大罷課一天的日子,進一步向馬英九施壓。

依循著市場的典範、模式和規則下,簽署《服務協議》等自由貿易協議,國家或區域間會造成大財團的壟斷。企業會利用兩地的貧富懸殊來壓低工資,因而帶來嚴重剝削、去規管化、資本寡頭壟斷的惡果,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工人階級。

故此,學生罷課後,將更有力號召工人為罷工一天作出準備,加入反政府的抗爭。工人罷工可以癱瘓經濟運作,威脅剝削工人的資本家之利益,是最有效的抗爭手法。目前,律師工會以及藥師工會已確定加入罷工行列,下一步是號召更多行業的工人參與,準備以全臺總罷工廿四小時作為起點,進一步迫使馬英九答允我們的訴求。

這場抗爭不限於反對《服貿協議》及馬英九親中共的政策,而是對整個馬政府乃至財團的強烈不滿,怨憤達至頂點。民主權利受到破壞,為了商界利益而犧牲;無論藍綠上臺,政府皆貪汙腐敗;房價高漲,青年與工人無法負擔;政府一意孤行強推核電,為了利潤妄顧人命。運動必須讓各廣泛社會團體參與,迫切回應更廣泛的社會訴求,將鬥爭提升至社會變革的層面。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38:20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4-6 22:42 编辑

藍綠兩黨皆不可信 需要工人階級獨立力量

群眾運動應該開放予所有想鬥爭的人參加,任何團體或者學生皆不能壟斷運動。學生啟動了運動,為群眾鬥爭作出示範,故然值得故舞,但單靠學生並不能勝利。 但是,民進黨長年以來「抹綠」大大小小的運動,將之轉化為撈選票的機會,因而激起輿論反彈,絕對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民進黨一直含糊其辭,只是要求逐條審議《服貿協議》,而不堅持廢除整個協議,更支持與美國簽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TPP)。民進黨一直與財團利益千絲萬褸。支持占領立法院的青年與工人階級,絕不能相信任何資本家的政黨,不論藍綠兩營。我們需要獨立工人階級的政治出路,取代國民黨、民進黨的金權政治壟斷。此工人的政治力量,必須以推翻資本主義製度為目標,以真正民主的社會主義製度取而代之。

臺灣反服貿:警察殘暴鎮壓 占領者呼籲全臺罷工罷課

臺灣反服貿占領立法院的行動,由上周三(19日)開始,昨日進入第六天,有突破性發展。馬英九昨日(23日)態度強硬,表明不會退回《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又指學生發起占領行動屬於違法,呼籲學生撤離。部分在立法院外聲援的學生,昨晚轉移占領行政院,大批民眾紛紛到行政院外,爬過圍欄沖進院內,並堵住不同出口的通道。行政院內外都被包圍,警察不斷調動全臺警員到臺北增援,晚上警察暴力清場,造成最少64人受傷。工國委(CWI)成員鄧美晶身在臺北報導事件。

民眾手無寸鐵靜坐 警察暴力清場

晚上九時許,大批民眾不斷湧到行政院,跨過圍欄爬進院內外。當時已有救護車到場,有傷者被擡出。院外不斷有大量警車到場,當局在淩晨後開始暴力鎮壓,利用水炮、盾牌和警棍毆打在場和平靜坐的學生和民眾,警察的暴力造成嚴重沖突,學生和示威者被打至頭破血流,造成最少64人受傷,37人被捕。

至淩晨三時,在行政院各側門外圍仍有數百民眾聚集,知道警察進行暴力清場的消息後,民眾情緒激動,一名夜市老板Sean熱淚盈眶,表示:「很想哭,很難過,我說不下去了」。大學畢業生Ann從晚上九點多進入行政院內,在深夜被警察擡出。她對本人說:「我不能相信我看到的事。警察都是先選人,然後拖出去打的,他們會先拉一個示威者到盾牌裏面,然後七八個警察一同毆打一個人。我看到我的一個高中朋友被毆打,然後其他的警察在笑!在場的醫生想要治療傷者,但警察連醫生也一起打了!」期後,水炮車到場,警察用高壓水炮鎮暴力清場。至24日清晨5時半,警方將3千多名院內群眾驅離。

占領者呼籲全臺罷工罷課

馬英九無視民眾訴求,又出動警察武力打壓占領運動,部分占領立法院的學生呼籲全臺發動罷工罷課。至今已有超過十間學校,包括臺灣大學社會學所已宣布停課一周;中山大學、成功大學等18校學生會昨晚已先串聯決議,發起全臺大學生自主罷課。

譴責暴力鎮壓!廢除服貿!

反服貿占領立法院的運動在星期天(23日)蔓延至行政院,行政院長江宜樺下令警方鎮壓,民眾形容,警察清場的殘暴程度是「解嚴以來最暴力的一次」。馬英九政府對退回服貿的訴求聽而不聞,態度強硬,加上這場鎮壓後,必定激起新一輪抗爭。占領學生已經提出,呼籲全臺罷工罷課。

民眾和平靜坐 五千警察暴力清場

三千多民眾在23日晚上占領行政院,江宜樺下鎮壓命令後,當局在全臺灣調動大批警察到臺北行政院,淩晨後開始暴力鎮壓,利用盾牌和警棍毆打在場和平靜坐的占領者,並用高壓水柱暴力清場,導致多人頭破血流,最少158人受傷,61人被捕。

在行政院目擊鎮壓過程的學生描述,因為民眾一直對普通警察進行遊說,當局深怕警察會動搖,不敢暴力清場,後期出動了特殊的鎮暴警察。在最後一場驅逐中,首先將所有記者趕離場,令無人可以紀錄鎮壓的最後階段。

目擊者表示,警察先選人,先拖一個示威者到盾牌裏面,然後七八個警察用警棍和盾牌一同毆打一個人。連在場的醫療人員也遭受警方暴力對待。

馬英九、江宜樺下臺!

鎮壓過後,政府立即大肆抹黑占領民眾,江宜樺召開記者會,誣陷占領者為「暴民」,又謊稱「警方是以擡人、拍肩的方式要求民眾離開」,令民眾反感。不少大學教授抗議警察對學生的暴力,要求江下臺。

馬政府暴力鎮壓占領行政院的學生,必定激起大規模運動爆發,令運動遍地開花。鎮壓過後,《蘋果》民調指出,64%的臺灣民眾表示反對政府清場。

去年的南韓、土其耳乃至巴西也是一樣。土耳其去年六月,塔克席姆廣場的示威群眾被鎮壓後,公務員工會發動30萬人大罷工還擊;南韓去年十二月,鐵路工人反對私有化,進行罷工後受到鎮壓,韓國總工會聯盟發動全國總罷工,10萬聚集首爾示威。

占領學生提出全臺罷工罷課的號召後,馬英九政府立即表態反對,江宜樺表示,「罷工、罷市嚴重幹擾經濟活動,呼籲各界理性、冷靜。」可見罷工的經濟力量,直接威脅資本家的利益。

鬥爭的下一步:組織罷課

罷工罷課是行動升級的重要武器。占領立法院的學生已經呼籲全臺發動罷工罷課,至今已有超過50大學系所連署響應,發起全臺大學生自主罷課:

各院校的罷課必須協調一致,並在停課當天動員學生集會遊行,展示力量。校方往往與利益集團關系千絲萬褸,學生不能等待校方同意,而應該由下而上,自我組織起民主的罷課委員會,民主地商討決策全臺大罷課一天的日子,進一步向馬英九施壓。

罷課後,號召全臺一天總罷工

罷課可以帶來震撼的輿論效果,並向工人示範,只有通過強有力的工會抗爭,才能打倒今天親富人的金權政治。這對整個運動是一大鼓舞。

依循著市場的典範、模式和規則下,簽署《服務協議》等自由貿易協議,國家或區域間會造成大財團的壟斷。企業會利用兩地的貧富懸殊來壓低工資,因而帶來嚴重剝削、去規管化、資本寡頭壟斷的惡果,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工人階級。

故此,學生罷課後,將更有力號召工人為罷工一天作出準備,加入反政府的抗爭。罷工停止生產,可以展示工人階級是創造社會財富的力量,而並非投機者和金融家!工人的經濟權是最重要的力量,只要組織起來,便可以迫使政府跪下!

目前,律師工會以及藥師工會已確定加入罷工行列,下一步是號召更多行業的工人參與,準備以全臺總罷工廿四小時作為起點,進一步迫使馬英九答應我們的訴求。

這場抗爭不限於反對《服貿協議》及馬英九親中共的政策,而是對整個馬政府乃至財團的強烈不滿,怨憤達至頂點。民主權利受到破壞,為了商界利益而犧牲;無論藍綠上臺,政府皆貪汙腐敗;房價高漲,青年與工人無法負擔;政府一意孤行強推核電,為了利潤妄顧人命。運動必須讓各廣泛社會團體參與,迫切回應更廣泛的社會訴求,將鬥爭提升至社會變革的層面。

藍綠兩黨皆不可信 需要工人階級的獨立力量

群眾運動應該開放予所有想鬥爭的人參加,任何團體或者學生皆不能壟斷運動。學生啟動了運動,為群眾鬥爭作出示範,故然值得故舞,但運動單靠學生並不能勝利。當然,民進黨長年以來「抹綠」大大小小的運動,將之轉化為撈選票的機會,因而激起輿論反彈,是絕對可以理解的。現在民進黨一方面假惺惺同情受鎮壓的學生,卻又與占領行政院的行動保持距離,政客的嘴臉表露無遺,十分可恥!事實上,民進黨一直含糊其辭,只是要求逐條審議《服貿協議》,而不堅持廢除整個協議,更支持與美國簽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TPP)。民進黨一直與財團利益千絲萬褸。

青年與工人階級絕不能相信任何資本家的政黨,不論藍綠兩營。現時臺灣急需一個左翼的替代,獨立工人階級的政治出路,取代國民黨、民進黨的金權政治壟斷。此工人的政治力量,必須以推翻資本主義製度為目標,以真正民主的社會主義製度取而代之。

工國委(CWI)訴求:

組織全臺大罷課,向政府反擊-在國高中和大學裏組織民主罷課委員會。呼籲工人與工會發動廿四小時總罷工,以示團結聲援
廢除《服貿協議》!
打倒馬英九,國民黨政府下臺!繼續將運動升級,迫使政府辭職,召開大選!
獨立公開調查3月24日警察鎮壓,嚴懲落命令的警察!
建立工人階級的政治替代,取代親資的藍綠兩營。建立新的工人政黨,以社會主義政策抵抗經濟危機和資本主義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2:42:34

臺灣:群眾占領立院運動 撼動馬政府

上星期,數以萬計的示威者擠滿臺北立法院周圍的街道。《華爾街日報》稱之為「臺灣史上最大型的學生抗議」。馬英九總統上臺六年後,經歷了一連串的危機與高層之間的分裂,還有民意調查的支持度跌至9%,現在可謂四面楚歌,為自己的政治生涯掙紮求存。

馬英九與國民黨政府倉促通過與不得人心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激起了群眾反抗。這協議去年6月由中臺兩地政府簽署,將會令兩地經濟的服務業失去規範,獨利財團,犧牲工作職位、工資和工人權利。

政治有句名言∶「a week in politics is a long time(政治,一星期已太久)」。尤其在政府無法抑製運動,並在星期日晚間至星期一淩晨(3月23-24日)命令警察殘暴鎮壓後,令示威演變成整體反政府的鬥爭,服貿本身反而變成次要問題。這情形呼應著去年土耳其、巴西和烏克蘭的鬥爭。一名部落客形容鬥爭「從反對不公義的服貿升級至捍衛臺灣民主的戰爭!」

反對新自由主義服貿

國民黨的議席數目遠遠大於其真正社會代表性,政府仗著議院的大多數,決定迅速批準《服貿協議》,令國民黨被視為走回獨裁的傳統。由於政府愈來愈與獨裁的中共關系緊密,社會廣泛存在一種恐懼,不僅由於經濟狀況,也由於新聞自由與民主權利被蠶食。

3月18日(星期二),當300名學生首次占領立法院大廳後,深受廣泛聲援。數以萬計民眾湧上臺北街頭,全國各地都有聲援行動。占領者將自己困鎖在大廳,抵擋警察初次驅散行動。

工人國際委員會(CWI)在臺灣小規模的力量,每日在立法院外積極參與抗爭,而我們一直都從階級角度,而非經濟民族主義的角度,反對馬英九的兩岸緩和議程,以及與北京關系愈趨緊密。政府的政策由中臺乃至全球的資本家所驅動,將經濟發展進一步傾斜富人而犧牲群眾。

《服貿協議》也不例外,如果實施的話,將會加快外包與臨時合約數量的上升,取代了真正的工作崗位。根據官方數字顯示,臺灣兼職、臨時與派遣工在2013年合共有539,000人,是十前年的7倍。實際工資比15年前更低。臺灣在這段時期曾執政的主流兩大政治陣營都受到責備,無論是以國民黨為首的泛藍(親中),還是其對手以民進黨為首的泛綠(反中)。

雖然藍綠兩營就兩岸關系在口頭上爭論不休,但實際上兩營都支持親資的經濟政策。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臺灣資本家利潤的重要來源,因此親資的邏輯就等同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系。《服貿協議》也是如此,民進黨並不完全反對,只想稍為修改。實際上,民進黨支持服貿的「輕量版」,這事實也為在立法院抗議的青年所知。很多人對民進黨領袖的矯柔造作感到憤怒,他們既想染綠運動,將之變為自己的選舉造勢,同時又不完全拒絕服貿。

國家暴力

3月23日(星期日),當年輕示威者闖入行政院,擴散占領行動時,政治危機迅速地升級。這行動是由學生之間的分裂發生,因為較激進的年輕人愈來愈不滿領導抗爭的主流學生團體,後者被視為采取調和路線,並用民進黨政客充當與政府交涉的中間人。

警察大規模動員驅趕示威者,造成158人受傷,超過60人被捕。這鎮壓並不是占領行政院後作出的反應,而是預先計劃好的 - 警察與政府計算過示威者人數會在星期日晚上減少,而進行鎮壓。總統馬英九同日較早時在電視上聲明,頑固地保護《服貿協議》,並警告學生結束「不合法」的占領行動,而要「尊重法治」,已經釋出了鎮壓的暗示。在講話後的數小時內,總統的突擊隊(據報導,有3,000名鎮暴警察)讓我們上了一課,學習到了資本家政客所謂的「法治」是什麽意思。

在警察鎮壓當天,美國國務院發言人Marie Harf盛贊「臺灣充滿活力的民主」。對在家收看新聞的年輕人與很多普通人民來說,鎮壓的暴力畫面就如閃回鏡頭,回望昔日殘酷的國民黨獨裁政權,並突顯了資本主義製度下真正決策權永遠由一小撮菁英壟斷,民主權利是如何脆弱。很多人將警察鎮壓與1989年北京屠殺相比較。當然,更準確的比較是鄧小平在1989年4月26日企圖鎮壓失敗,引起激烈反彈。

星期一警察的強致驅離維持了五小時,並以水車噴射胡椒水清場結束。社交媒體上有很多案例,是警察以抗議者的頭與頸為襲擊目標,包括對年輕女性。全程鎮暴警察總共有七次猛烈襲擊多數在靜坐的人群。有一位工國委(CWI)的女性支持者目擊行政院現場的情況,她在淩晨三時被拖出來。她告訴我們:「警察的策略是拖抗議者到盾牌後面,然後七至八個警察圍毆一人。而且有些警察在笑。」

人群中一位醫生懇求為警方人墻後的傷者做檢查,但被拖走。工國委(CWI)一位成員形容鎮暴水車在星期一淩晨4時半駛進去:「在場的群眾沒有挑釁警方,但水車就進來了。群眾以手勾手組成人墻阻擋水車。這讓在場群眾面對警方的情緒轉變成敵意,但幸運的是沒有因此而造成暴動。」

自衛與非暴力

這與2013年爆發的土耳其與巴西示威運動有很多相似地方,警察有意恐嚇並粉碎示威的決心而進行襲擊,但激起反彈,增加對馬英九的壓力。引述馬克思所說的「反革命的鞭策」,進一步激化形勢,將運動向前推進。同時,鎮壓與「反革命」的威脅仍然切實存在。鎮暴警察似乎收隊了一陣子,但與執政黨有聯系的黑幫分子在深夜出現,企圖製造混亂恐嚇。以民主委員會組織自衛團隊,以巡查並保護抗議陣地,現在非常重要。這任務應該連系至呼籲工會在抗議中扮演全面的角色。

不僅在臺灣,在當今所有的示威運動裏,就「非暴力」問題的辯論都有出現。甘地主義的「和平理性非暴力」理論廣泛流傳在學生領袖中。可惜,不太多人了解到,印度反英殖統治的鬥爭是革命性的鬥爭,而國際因素(例如在中國的革命鬥爭)扮演著關鍵角色,削弱英國實力。此外,也有一種趨勢,將戰鬥性的方法或挑戰法律的方法,與支持暴力或「挑動鎮壓」的行動混淆起來。這議題需要在運動中民主討論。社會主義者支持組織良好而有紀律的群眾鬥爭,反對故意破壞公物的行動,也反對那些讓政府占便宜的愚蠢行為。要達到這水平的組織力,需要有民主架構及清晰綱領,將運動推前邁進。這非常取決於工人階級能否成為鬥爭的領導力量,並推出他們自己的獨立政治代表。

罷課的號召蔓延

正在本文撰稿之時,全臺約有50間大學表示支持罷課與杯葛課堂。工國委(CWI)在目前運動的要點是提出需要全臺大罷課作為第一步,並轉向工廠及工作場所,推進工會罷工行動。現在,僅是師生正在推動罷課,連工人階級都開始有回響。因為下令警察鎮壓而被人民痛恨的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在傳出罷工號召的消息後立即回應,罷工會「幹擾經濟活動社會安定」,從這一評論可見,政府很恐懼罷工的形勢發展。

工國委(CWI)支持者強調罷課需要通過民主委員會與學生由下而上組織,而非因校方或學系菁英由上發動。罷課運動應該是集體的,以群眾大會解釋並積極爭取支持,而非一些學界團體提出的「自主」個人手法。

但是,正如江宜樺的話所示,工人階級才有真正的力量可以打倒政府。即使工會官僚的保守主義,加上工會存在一些弱點,工人始終是鬥爭取勝的關鍵。很多工會官僚公開拒絕號召罷工,親國民黨工會領袖甚至公開支持服貿。規模小的勞動黨(史達林派為基礎的政團)控製一些工會,並在正在抗議的學生支持下,於2012年領導過華隆紡織廠的罷工,但在今次的議題默不作聲。即使有這些障礙,強大的罷課運動如果有意識地轉向工人階級,爭取其支持,可以贏得對工人罷工的有力支持。

小地震波及中國

這場鬥爭代表著臺灣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有一點被刻意淡化的,就是這危機給予中共獨裁一個重大挑戰。對北京來說,風險超越了服貿,甚至超越了對臺戰略。對臺戰略包括了捧起現今嚴重毀壞的國民黨政權,並利用經濟協議拉攏臺灣資本家階級過來北京的政治軌道。表面上,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似圓滿成功,最近是於2月,兩地政府自內戰結束60年以來在南京首次會談。但另一方面,這過程令公眾深深覺醒到「中國化」的不僅是臺灣經濟,也是其政治體製,因為政客、大企業和媒體都爭相討好北京。

雖然無可能預見目前示威運動將帶來的所有結果,我們似乎會見到臺灣政治氣候的轉移,大大推高反中國、親獨立的情緒,並嚴重削弱對馬英九與國民黨的親中戰略的支持。

香港浸會大學的高敬文教授評論道:「北京害怕的是,與掌管臺灣的國民黨迄今仍然非常成功的對話,已經達到極限。」

對於群眾反抗在本國發展起來,中共獨裁一直相當敏感,中國害怕臺灣抗議的程度,就如普京與俄國害怕烏克蘭的抗議。在美國在2011年展開「重返亞洲」的軍事政策,以抑製中國在亞洲愈來愈強大的政經影響力之後,便尤其如此。最近廿年來,北京與華府在對臺問題上采取大致上合作的路線,兩國勢力都支持國民黨,並抑製獨立情緒。但是,這「三角關系」可能不會再持續得多久,美帝國主義愈來愈有決心抗衡北京,收復失地。

同時,臺灣的群眾鬥爭揭露了很多中國自由派與「民主派」的保守面目。他們在社群媒體上發文抱怨:「這不是我們要的民主」,並將抗議的「混亂」與中國文革作比較。

臺灣的事變代表著中共獨裁的政治地雷區,當中包括了國民黨於2016年總統選舉中有可能被民進黨打敗。臺灣資本家作為馬英九親中議程的主推者,民進黨在臺資壓力下,黨內展開分裂。尤其在2012年敗選,而民進黨自己的分析歸究於太強硬反中後,黨領導層中冒起了一派要淡化該黨「老舊」(即親獨)的修辭。即使如此,北京依然擔心未來民進黨可能重新執政,並非因為害怕民進黨的領導人,而是該黨會受到的群眾壓力 - 就像我們現在在運動中所看到的。

中共政權對臺方針主要是以「穩定」為中心,以防臺灣變得公開反對北京。臺海危機的對立深化,有風險會惡化中國大陸的地域、民族和宗教沖突。從三月份在昆明發生的恐布大屠殺可見,現在少數民族地區(例如新疆和西藏)的動蕩是是三十年來最嚴重的。北京害怕對臺獨的支持愈來愈大(這情況已在年輕一代中見到),會鼓勵了被壓迫少數民族爭取獨立或更大的自治權。

另一個關聯是,我們已看到了臺灣的示威如何威脅到中共政權在港的統治,此時香港在民主選舉製度上彌漫著與中共攤牌的情緒。臺灣的運動在香港獲得了大量同情,並對「占領中環」的資產階級領袖增加壓力。這群領袖一直設法取消運動,並尋求與北京妥協。這星期,臺灣警察的鎮壓被視為香港未來鬥爭的一面鏡子,令人想起建製派曾聲言威脅,假如「占中」開始實行,可以出動解放軍對付示威者。

作為全球抗議和占領行動鬥爭的一部份,這兩場鬥爭,以及中國群眾潛在變化都有著重要的經驗。工人國際委員會各國支部積極參與這些鬥爭,並通過從中總結這些群眾運動的經驗發揮了獨特的作用,透過馬克思主義分析的幫助,厘清和分享對未來行動的重要結論。

在運動中的工國委

自抗議行動開始,工國委在臺灣的成員以及在香港的支持者一直非常活躍。我們主張以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取代服貿等新自由主義貿易協定,主張民主公營化大企業和銀行,以打破臺灣富豪對經濟和政府政策的控製,包括兩岸政策。我們認為,唯有工人階級團結鬥爭,才能打倒資本家及其政府。這意味著要團結在臺灣受超額剝削的移民工,並爭取國際上工人的支持,包括中國大陸的工人,他們當中有700萬人受雇於臺資工廠中。

工國委(CWI)的社會主義訊息,在現階段運動中,雖然顯然只能算是少數派,但已經獲得了良好的反應。在短短四天裏,工國委(CWI)的臺灣雜誌《社會主義者》已售出超過400本,許多新臉孔都主動來我們攤位協助。其中一位活躍分子相當欣賞我們的雜誌及對鬥爭的分析,於是一口氣買下了50本,在她所屬的組織內分發。

近年,民族問題,以及與中國大陸關系的棘議題曾經退居二線,大多數臺灣人寧可「不去想這件事」。但是,最近的運動不免會將這問題重新聚於光燈下。這場示威運動、工人階級和左翼力量,都必須為此做好準備,提供一個指向群眾團結鬥爭的方案。工國委(臺灣)支持自決權,即如果臺灣人民以民主的方式選擇獨立的話,我們將予以支持。但只有作為國際社主義鬥爭、反對資本主義及帝國主義的一部分,這權利才能實現。我們以社會主義的反資路線對待民族問題,即完全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在亞洲的軍事外交遊戲,也反對其他列強(包括中國、日本乃至臺灣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野心。國際上與橫跨亞洲的工人階級,圍繞著社會主義的綱領動員起來,是有能力打倒資本主義及其戰爭機器的唯一力量。

工國委(臺灣)的成員及其支持者參與這場大規模鬥爭的主要焦點,是在於提出方案,將運動升級以打敗政府,包括關於綱領的重要問題,盡可能吸引最廣泛的人民加入鬥爭,並展示如何可以保證勝利。這包括以下要求:

組織全臺大罷課,向政府反擊-在國高中和大學裏組織民主罷課委員會。
呼籲工人與工會發動廿四小時總罷工,以示團結聲援
廢除《服貿協議》!
打倒馬英九,國民黨政府下臺!繼續將運動升級,迫使政府辭職,召開大選!
獨立公開調查3月24日警察鎮壓,嚴懲落命令的警察!
建立工人階級的政治替代,取代親資的藍綠兩營。建立新的工人政黨,以社會主義政策抵抗經濟危機和資本主義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07:09

反服貿 五十萬人上街 要求馬英九下臺

今天,臺灣群眾震怒了。在立法院及總統府外,50萬人湧上街頭,參加占領立法院運動號召的凱道遊行。遊行在下午一時開始,從立法院走到總統府外的凱達格蘭大道。主辦方本來預計會有10萬人參加,但早在中午十二點,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至下午約兩點,已有超過20萬人上街,遊行人士擠滿總統府外凱道以至其他道路!立法院外的青島東路和中山北路位置,由於人數太多,人潮一直被迫停頓,不能再進入,要從另一邊的善導寺站繞道進入。最後,大會宣布,今天人數超過50萬,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遊行!

全民上街 怒吼「馬英九!下臺!」 

在行政院血腥鎮壓,令群眾勾起國民黨40年獨裁統治的回憶,因此馬英九與江宜樺深受民眾痛恨。群眾的意識已經激進化起來,街上響遍了「馬英九!下臺!」的聲音,馬政府長年以來執政無能,群眾的憤怒在這場反服貿運動爆發。

不論是大學、高中生、退休人士、普通工人、帶同小孩的媽媽,都一同走到街上,高叫「退回服貿!」、「反黑箱!捍衛民主」等。國民黨為了財團利益粗暴通過服貿,「捍衛民主」當然是運動中的一部分,但社會主義者通過宣傳和鼓動,為這情緒賦予更清晰而準備的內容。

《服貿協議》故然是運動的爆發點,但激發數十萬人上街的,不只是服貿與黑箱作業本身,而對於國民黨政權積累多年的怨憤。一位高一女學生廖同學說「馬英九已經失去他的正當性」。

自由貿易禍害工人

遊行中,有一位曾在工會當秘書的謝小姐,舉著「反自由貿易」自製牌子的女孩謝小姐,表示反對服貿和國民黨,「但我覺得民進黨更可惡,因為他們裝作自己站在草根的一方。比如說,蔡英文她自己是支持簽署FTA的,她公開支持新自由主義,因為她偶像就是柴契爾!」因此,她對於現在臺灣只有親資的藍綠兩黨很不滿。「我當然是反黑箱,這也是很多人出來的原因。可是,我也反對自由貿易,我不認同將這場運動變成是純粹的學運,因為服貿最影響的其實是工人。」

當然,由於不少臺灣保守工會領袖都與資方站在一線,斷然拒絕罷工,甚至表態支持服貿。反服貿運動裏,有不少普通工人以個人身分參加,但未以有組織的方式介入抗爭。目前,參與工會只屬少數,但隨著這場運動激進化,加上學生罷課會為工會施加壓力,謝小姐的聲音將會迅速廣傳。

「反中」情緒高漲

《服貿協議》掀起了「反中」情緒。不少遊行人士恐懼北京政府操控臺灣經濟,也害怕的民主權利會被剝奪。但同時,「害怕中國人來開店」、「害怕中國勞工進入臺灣」等排外論調充斥於運動中。親資的臺獨勢力,例如臺灣團結聯盟,都在遊行中煽動反大陸人的情緒,藉以收割利益。

在欠缺強有力的工人組織以階級路線介入運動的情況下,這似不可避免。社會主義者必須強調,大陸與臺灣工人都是《服貿協議》下的受害者,只有聯合鬥爭才是出路。

下一步的行動

隨著運動日子越久,群眾情緒正在激進化,並超越了民進黨領袖甚至是學生領袖。「馬英九下臺」是遊行民眾喊得最多的訴求,超越了學生領袖的訴求,當務之急是建立民主架構與定期大會,令年輕人與工人討論前進的路向,才能避免運動走下波,甚至未能實現訴求。

工國委(臺灣)會繼續奮鬥,嘗試在不同院校宣傳成立民主罷課委員會,推動學生罷課行動,並爭取底層工人向工會施壓,要求工會領袖行動起來。全臺學生及工會組織並建立24小時的罷課罷工,將可以向馬政府施加巨大壓力,並展示工人階級作為社會變革的關鍵力量。

占院運動進入關鍵階段 - 運動需要內部民主,蔓延至學生以外的社會階層

反服貿占領立法院運動踏入第三個星期,這場運動撼動了臺灣和中國的統治菁英,當地的統治者都恐懼這將變成群眾反抗的示範。這場運動明顯不單單關於服貿協議,而是反映對經濟不公義、馬英九政府不民主的深深忿怒。馬英九政府在血腥鎮壓占領行政院後,又動用媒體抹黑運動,更以黑幫勢力威脅抗議者。可惜政府徒勞無功,330的凱道大遊行,超過五十萬民眾上街!

最新消息,萬泰銀行工會投票大比數通過罷工,並將會確定罷工日期,很可能在本月中下旬發生。單是這一消息就會鼓動起群眾聲勢。正如工國委(CWI)從鬥爭開始時就指出,工人罷工將會是反服貿運動的轉捩點,因為工人的經濟權力可以在實際利益上打擊政府與商家。

可惜,如果示威學生的發言人有強調以上這點,罷工罷課的聲勢會更大,尤其在3月24日占領行政院被鎮壓後,罷工罷課曾獲得巨大回響。可惜,由於學生領袖對自己的力量太有信心,對工人階級力量的信心太少,令這機會錯失了。當然,即使要組織全臺的罷工罷課運動,仍要跨過不少障礙(工會與校方官僚的打壓),但只要有清晰明確的方法,組織全臺24小時總罷工是絕對有可能的。

運動領袖會與政府達成協議嗎?

3月30日(星期日),五十萬人上街到凱道抗議,我們見證了臺灣群眾抗爭的歷史。但是, 在這波瀾壯闊的遊行後,學生領袖未能提出運動如何升級,向馬英九增加壓力,而且沒有譴責3月24日警察鎮壓行政院的暴力。相反,學生領袖的立場變得與民進黨政客愈來愈接近,並淡化對罷工罷課的號召。此外,由於學生領袖依賴學界菁英由上而下發動罷課,並強調個人式的「自主罷課」,而沒有在學生群眾間組織起來。罷課運動目前仍然相當零散。

群眾對流血的憤怒沒有被組織起來,強化運動。此外,學生領袖一直沒有與民進黨割裂,在民進黨的壓力下,其論調與綠營政客愈來愈一致,只要求對服貿「先立法,後審議」,這等同讓服貿小修小補後再「民主」地通過。我們不能排除學生領袖可以一退再退,與國民黨達成協議,輕則贏了半步退讓就結束運動,重則完全妥協、無功而返的可能。

但是,萬泰罷工,加上學生領袖愈來愈受到激進派的壓力,可以迫使學生領袖再走遠一點。甚至如果萬泰罷工引發連鎖效應,工人階級在運動的角色將會大大提高,取代目前軟弱的領導。

不要「黑箱」領導層 運動需要民主化

黑島青等學生團體沖進立法院,啟動了占領運動。這些團體都是規模細小的典型社運組織,他們可以在抗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並有權在運動中具占一席位。但這些小團體並未有準備進行大規模的群眾運動,更莫說自封為唯一領導。現在,有需要向工會與工人組織、學生組織、政黨與政團,以及想參與抗爭的人打開大門,建立廣泛的代表架構。

在數以十萬人的鬥爭裏,有必要舉行群眾民主大會討論鬥爭的策略,以及其主要訴求。所有與政府的談判,都需要有大會選舉產生的代表參與。因此,工國委(CWI)一直強調在每間學校、工作場所成立民主的罷課/罷工委員會,並定期在占領現場舉行大會。

學生領袖受到國民黨的壓力下,加上與民進黨合作,愈來愈淡化運動的訴求。在沒有民主決策下,他們有可能與政府達成協議,淪為運動的剎車掣。工國委(CWI)強調,任何與國民黨達成的協議,或者解散運動的決定,必須要在民主大會上決策。

運動要延續下去,必需要開放予社會各階層參與,召開群眾大會討論重要決定,並投票產生代表,建立民主的架構,確保可以有清晰的方向走下去。不幸的是,正如愈來愈多年輕參與者所批評,主導的學生團體以官僚的方式由上而下操控運動。這只限製參與者的行動自由,只會阻礙群眾自我組織的發展。組織工作控製在一小撮的學生手裏,很可能會令他們疲倦而無法繼續下去,縮窄了抗爭的規模。

甚至有聲音指,學生糾察隊禁止批評者在立法院現場派發傳單和發言。這在華隆罷工裏就曾經發生過,學生自恃為社會菁英,代替了工人決定罷工的策略,甚至以不民主的方式禁製不同意見的討論。

運動的民主架構不是奢侈品,而是致勝的基本條件之一。過去一個多星期裏,工國委(CWI)的刊物銷售與成員招募已經取得佳績,我們將會用參與這次運動所得的資源,宣傳將運動民主化為的當前任務,並積極連系任何對目前學生領袖持批評態度,並願意為此奮鬥的組織。我們亦需要集結學生支持者,在學校內進行街站宣傳,召開大會,全力宣傳全臺罷課。

反對學生領袖解散占院運動

學生領袖宣布將於星期四解散占領立院運動,接受王金平的立法監督條例的條件。可是國民黨占立法院大多數,在監督條例下,只是讓政客在立院行禮如儀地對服貿半推半擋,服貿經過民進黨的小修小補之後仍然可以通過,全無實質效果。

工國委(CWI)與社會主義者並非拒絕一切妥協。在運動裏有時並不可能贏盡所有訴求。但是,學生領袖接受了王金平提出的條件,實際上幾乎什麽也爭取不到。對一場歷史性的群眾鬥爭來說,這是慘淡收場。解散占領行動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警察無後顧之憂,發動政治檢控

占領運動冒然解散,政府看到群眾手上再無籌碼,就會準備政治檢控報復。警察已經準備政治檢控或逮捕超過90名占領行政院的示威者。在未確保政治檢控被撒銷前,達成協議並解散運動是不負責任、令人遺憾的。要受到懲罰的應該是江宜樺等國民黨政客,而不是非暴力的示威者。

學生要回校考試?

有學生及教授表示,學生要回校考試,因此要解散運動,這是只望見幾棵小樹而看不到森林的狹隘目光。即使學生有學業壓力,需要回校考試,但在占領現場還有社會其他階層的參與者的,應該吸納他們繼續占領立法院。正如工國委(CWI)一直強調,單靠學生並不可能贏得鬥爭,需要擴大戰線至年輕工人、中學生乃至最重要的工人階級。若果組織工作控製在一小撮的學生手裏,他們會因為身體疲倦或學業壓力而無法延續下去。

群眾不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

可惜,學生領袖啟動了運動後,並沒有預視到這場鬥爭會持續之久,規模之大。群眾運動並不是自來水的開關掣,可以隨時開關。運動在解散後,要再重新動員起來就會倍加困難,尤其是今次是以妥協收場,令不少欲抗爭下去的參與群眾信心受到打擊。政府準備新一輪打壓措施,並加強政府大樓的保安,以防占領行動再次發生。行政院會變得紫禁城般防衛森嚴。

當然,我們並非指這場鬥爭已被打敗,但打倒國民黨的歷史性機會的確被浪費了。國民黨的政治打壓與親商攻策,不免會激起新一輪的群眾憤怒與反抗。這場鬥爭未來可以重現,但只有在今次汲取重要的教訓,才能確保未來真正的勝利。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08:35

學生受民進黨影響

學生領袖與民進黨緊密合作,因而直接簡接受到綠營領袖的影響,要確保運動限製在「安全」範圍。如果運動的政治方向激進化,會挑戰到整體藍綠兩黨製,即是挑戰到臺灣整個資本家陣營,民進黨是不欲見到的。民進黨只想收割運動作為今年11月選舉以至2016年總統選舉的選票利益。工國委(CWI)主張,任何團體(包括民進黨)都有權動員支持者參與運動,但絕不能以幕後手段不民主地操控運動,騎在運動上用作選舉資產。

學生領袖是否害怕運動過於激進,失去自己的控製而超出民進黨的範圍,因而急於解散運動?

運動民主化,決策權交回群眾

工國委(CWI)強調,任何與國民黨達成的協議,或者解散運動的決定,必須要在民主大會上決策,應當向工會與工人組織、政黨與政團,以及想參與抗爭的人打開大門,建立廣泛的代表架構。目前,學生領袖在議場外舉行的所謂「公民憲政會議草根論壇」,根本沒有實質的決策權,最重大的解散運動的決定,在論壇上完全沒有提及。

如果運動有開放予社會各階層參與,召開群眾大會討論重要決定,並投票產生代表,建立民主的架構,就可以有清晰的方向走下去,不會造成今次解散運動的不民主決定。不幸的是,主導運動的學生團體以官僚的方式由上而下操控運動,阻礙了群眾參與決策。解散運動的決策過程是不民主的黑箱作業。

拒絕妥協,我們可做什麽?

如果在未來48小時內向學生領袖施壓足夠壓力,是可以迫使他們重新考慮,改變這個錯誤的決定。為了表示拒絕妥協,反對解散運動,要求徹底拒絕服貿協議,結束國民黨的不民主統治。請到黑島青臉書上留言發聲,更重要的是到達占領現場表示抗議。

工國委(CWI)反對這次妥協,我們要求抗爭繼續下去:

拒絕妥協,繼續抗爭爭取勝利
組織全臺大罷課,向政府反擊-在國高中和大學裏組織民主罷課委員會
呼籲工人與工會發動廿四小時總罷工,以示團結聲援
廢除《服貿協議》!
打倒馬英九,國民黨政府下臺!繼續將運動升級,迫使政府辭職,召開大選!
獨立公開調查3月24日警察鎮壓,要求下命令的江宜樺下臺!
建立工人階級的政治替代,取代親資的藍綠兩營。建立新的工人政黨,以社會主義政策抵抗經濟危機和資本主義

團體反對撤出立法院

占領立法院運動的學生領袖林飛帆昨(7日)晚宣布,將在周四(10日)晚間六時撤離立法院。在宣布解散後,不少在立法院外聲援的學生及年輕人感到錯愕和失望。

「我覺得現在根本沒有達到任何訴求,什麽階段性成果阿?我也看不到!也沒有退回服貿,他們就突然宣布退場。其實運動從頭到尾都沒有民主,只是裏面指令外面,就是很黑箱阿。」

聚集在「賤民解放區」的一些示威者反對不民主的退場決定。「很生氣!為什麽都沒有問過我們的意見?我從第一天(318)就來了,直到今天,他們說退就退,我反對阿,但又可以怎樣?」

今日(8日)下午一點半,由基進側翼青年政團、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公投護臺灣聯盟等16個公民團體組成的「自由臺灣陣線」宣布成立,批評占院運動代表將在星期四(10日)撤出立法院的決定。「自由臺灣陣線」認為,馬英九和江宜樺昨日重申不可能退回服貿,令運動訴求落空,並沒有完成學生領袖所指的「階段性成果」。召集人陳子瑜表示,將會繼續留守立法院正門廣場,但不會進入議場。

基進側翼成員王奕凱昨得悉學生領袖公布撤場後,不滿場內的退場決策不透明不民主,與其他持同樣意見的民眾嘗試進入議場理論,但被糾察隊禁止進入。

王奕凱今日出席記者會時表示,不認同退場的決定,認為政府在「先立法,再審查」上沒有任何實質的承諾,所以不同意「同伴」(指林飛帆、陳為廷等)決定退出。王又舉出多例,證明運動內部欠缺民主,與工國委(CWI)一直所警告的不謀而合。他表示,不滿決策小組不透明的決策:「這是一場全民運動,而不是只有幾個代表的運動,我認為他們不夠民主。對於比較大的決議,譬如退場的決策,他們是在決策後才告訴大家的。」

「我覺得有很多聲音被埋沒,一直有很多團體在參加,但當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時,他們只是聽取意見,然後說『尊重,謝謝』。我覺得看到一個我們曾經對抗的體製,現在又再產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時,往往影響不到決策層,或得不到決策圈的回應。

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副總召劉敬文(妖西)曾經是占院的決策成員,他因為決策小組無法容納其他人建議而在330後退出,也曾警告運動因此而前景堪憂,僅剩三成勝率。他今天出席記者會時表示,將堅持留守。

學生領袖退場的決定散播了混淆,對整場鬥爭來說是一大沖擊。任何團體若果反對退場,並主張運動應該升級,都應該立即行動起來。應該盡快召開民主的群眾大會,開放予所有欲抗爭下去的團體參加。在大會裏宣布新一次的遊行日子,並討論如何將行動升級。

工國委(臺灣)認為,服貿未沒有退回,運動訴求並無達到,加上警察準備以政治檢控反擊,現在應該繼續抗爭,並推動全臺大罷課、總罷工24小時,而不是接受不淪不類的協議。

臺灣:24天的占領立法院運動結束

臺灣見證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群眾運動,由3月18日,200名學生占領了立法院,阻止臺灣與中國簽訂一項具爭議性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一些媒體評論員形容此次運動是「亞洲之春」的開始。

這場運動被倉促結束的方法引起了許多問題,包括此次運動究竟達成了什麽訴求、以及哪一種社會力量可以真正挑戰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和貿易協議。

我們采訪了負責協調工國委(臺灣)參與此次運動的成員鄧美晶。

臺灣「太陽花運動」的領袖宣布結束占領立法院行動,這代表什麽?

國民黨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承諾「監督條例立法前,不協商服貿」後,立法院內的學生領袖表示他們將於4月10日星期四退場。

我們(工國委)並不認同學生領袖解散占領運動的決定,以及他們不民主的決策方式。

這場反政府運動由3月18日開始,發展成一場歷史性的運動,動員了超過五十萬臺灣群眾上街遊行,期間更一度號召罷工罷課,要求馬英九退回服貿。這引起了大學間廣泛討論,甚至一些大學某程度發動了罷課。可惜的是,如這場運動沒有被倉促解散的話,是可以爭取到更多成果的。

由於政府並未真正在服貿問題上讓步,因此抗議行動必定會繼續下去。但由於立法院的占領被視為運動的核心,要重新凝聚動力將更加困難。對於接下來的行動,很多人充斥著疑惑。

是否代表運動戰勝了政府?

不是,並不能視為勝利。政府作出的讓步是極小的,而且相當含糊。

我們在過去三周,見證了的群眾運動,可謂驚天動地,330有五十萬人參與遊行,寫下了歷史紀錄。

全臺灣的大學共有84個系所或社團表示支持罷課,盡管並未協調,實際上也不是集體性的罷課,而是傾向於自主行動。盡管如此,群眾的意識依然前進了一大步。而罷工罷課作為一種抗爭的策略,正被社會廣泛討論。

最重要的是,有工會開始討論要不要發動罷工。盡管許多工會受到國民黨控製,並表示支持服貿,但仍然有萬泰銀行工會於上周投票通過罷工決議。可是,由於現在立院已經宣布退場,罷工是否實行成為未知之數。很可惜的,確實是浪費了一個大好機會。

這場群眾運動本來可以贏得真正的勝利,能夠迫使政府廢除服貿、甚至迫使政府高官下臺,包括總統馬英九在內-他的支持度只有9%,是臺灣民選以來民望最低的總統。由此可判斷,學生領袖的決定放過了馬英九政府,錯過了寶貴的機會。

現時必須做的,是重新凝聚動力、組織起來,並汲取教訓。

可否解釋一下占領行動結束的細節?

退場的決定是基於王金平所作出的承諾,王金平是執政國民黨的其中一位領導人物,在黨內與馬英九陣營進行權力鬥爭。也許馬英九私下也同意王金平提出的協議,以結束占領運動,但馬從未親自作出任何承諾,為了保住面子,他一直堅持的服貿也被保留。

即使王金平提出「先立法再審查」的條件非常有限,但也可能會被執政黨中其他派別所推翻。我們不同意學生領袖接受這些空洞的條件,然後宣布退場。

我們認為,學生領袖過於依賴民進黨,民進黨支持這次運動,但與大多數人的立場不同,他們並不主張廢除服貿。

一個主要的退場理由是「學生要回校準備考試和讀書」,而不能永遠占領立法院。你可以這樣說,但在退場前應該宣布新的集體行動、新戰略,並且民主地辯論如何持續對政府施加壓力。

我們(工國委)從不認為占領是唯一手段,事實上我們曾經警告,占領行動是有局限性的。

占領是全世界常見的抗爭手段,是一場抗爭必須的,它可以成為群眾運動的召集點,就如今次臺灣的運動。但只靠占領的話,是永遠不夠的。它必須作為下一個階段的踏腳石,例如將行動升級至罷工罷課。但今次學生領袖並未提出任何具體建議,他們說「轉守為攻,出關播種」,將這場抗爭「帶回到全體人民手上」,並以「另一種形式」持續下去。但究竟是什麽呢?現階段這些都只是空談。

因此這惹來很多批評的聲音。16個團體組成了聯盟,在本周召開了記者會。

一些原本在立法院內占領的人表示退出決策小組,因為不認同學生領袖不民主的決策方式,尤其是關於退場這樣重大的決定,他們認為應該與所有的民眾公開討論。其他的團體雖然不同意未爭取到實質訴求便退場,但表示尊重學生領袖退場的決定。很遺憾地,反退場的團體也無信心提出其他替代的方法。

那麽工國委有什麽替代的方案?

我們主張全臺灣的大學和國高中罷課,並以此發展為二十四小時的總罷工。

如果學生領袖沒有決定退出占領,再發起罷課罷工,之後才退出占領立院的話,那麽結束占領立法院本身就不是一個決定性的問題。

但是未表明「下一步的行動」就結束抗爭,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造成很多混亂,並且讓政府拿到主導權。

在學生領袖宣布退場的同時,媒體正在大力抹黑示威者,警察正起訴參與曾占領行政院的學生和民眾。

我們認為,政府正深陷危機中,他們命懸一線,只需推它一把便會下臺。占領行動需要升級,我們認為,罷課罷工是關鍵的。在這種狀況下:「不進則退」,這就是要汲取的教訓。

如果能迫使馬總統及國民黨中止服貿,將嚴重打擊他們的權威。這是絕對可能發生的,因為政府和統治階級非常擔心這場運動的規模及政治影響。雖然許多團體不滿退場的決定,卻也的確沒有堅定的主張。

現在不清楚立法院長王金平的承諾會否兌現,而且國民黨在立法院占大多數席次,故盡管民進黨提出一些修正案,服貿仍然可以通過。

我們認為,修正案是次要的:他們並沒有改變服貿協議新自由主義和與勞工對立的本質。

有那些團體參與此次占領行動呢?

主要的學生組織是黑色島國青年陣線。他們受「泛綠」的民族主義陣營影響,他們所支持的臺灣獨立,越來越受到年輕人歡迎。

在這議題上,工人國際委員會支持臺灣的自決權。我們拒絕中共獨裁政府所宣傳的「大中華主義」,但我們同時也反對種族主義-現時掀起的反大陸人浪潮。

若果沒有團結的工人抗爭,是不可能擊敗資本家的貿易協定,民族主義由資本家所煽動,因為此種族主義情緒幫助資本家去分化工人階級。

學生之間,包括立院內的「黑島青」學生也發生不同的分裂。主導運動的領袖以非常不民主的方式運作,是一種由上至下的官僚的方式,而這也是他們結束這場運動的方法。

在示威遊行期間,學生糾察隊曾經沒收其他團體批評學生領導的傳單。

進入議場的人需要被嚴格挑選,他們指這是要避免政府派出的間諜混入。但其實可以有其他方法。

臺灣的占領運動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所看到的並不是那麽不同。即使他們表示反對領袖及抗拒政黨,在這些自發性的抗爭中,這些領導運動的小型團體可以急速走向官僚化,尤其是如果這些組織產階級為基礎。

在臺灣,並沒有任何工人階級政黨,以民主架構和辯論作為傳統。

兩年前,在香港反對國民教育的占領政府總部運動時,亦曾經發生類似情況。

自發的學生團體主要透過社交媒體冒起,在媒體吹棒下意外地成為這場運動的發言人。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10:00

運動缺乏真正的民主,領袖想要防止這場抗爭變得過於激進,也避免明確提出政府下臺的政治訴求。

在臺灣,黑島青在臉書上擁有超過30萬個「贊好」,但在現實中仍是一個小組織,而且領袖們的決策都沒有經過投票或真正的討論。

這不只是我們的觀點,在過去幾周,一些占領立院決策小組成員因有不同意見,而退出了議場。這些不民主的決策方式也是其前成員所抗議的。

有人說這些分裂會分化整場占領運動,不是存在這個風險嗎?

是的,324占領行政院行動便是一個例子,當千名學生民眾嘗試占領行政院時,鎮暴警察殘暴鎮壓。占領立法院的領袖並不支持占領行政院。占領行政院是因為很多年青人開始鼓燥起來,認為立法院的領袖太過由上而下,且傾向妥協。

警察鎮壓後,當時的學生領袖應該更集中在譴責警察鎮壓,並以這例子作為警告,告訴群眾:政府為了打壓運動,可以不擇手段。

媒體試圖歪曲事實,令學生看起來是違法的「暴民」。在這場鎮壓行動之後,政府動用外圍勢力,委托與國民黨有關的黑道、流氓(飆車族)、「白色正義聯盟」等,發動反遊行和嘗試騷擾占領運動。

工人國際委員會(CWI)認為,這表示了需要工人更直接地參與抗爭,呼籲工會到來幫助組織糾察隊與自衛隊。 我們以土耳其為例,當地去年的公務員工會發動了罷工,抗議警察暴力鎮壓占領運動。

下一步將會發生什麽?長遠來說,太陽花運動會有怎樣的影響?

現在的任務是組織並汲取教訓。

占領結束後,政府一定松一口氣,然而對於群眾來說,是失去了一個機會,但並不代表情況會倒退到318前的情況。

正如列寧所說:「一盎司的經驗勝過一公噸的理論」,過去三周以來,群眾持續累積了龐大的經驗。

而現在已經有抗議繼續進行,這場運動所產生的效果對政府來說是很大的問題。

這場鬥爭帶給了許多人向體製挑戰的自信。

也許更重要的是,這場運動令社會廣泛討論全臺罷工罷課的議題。

盡管沒有發生,但現在它成為社會中討論的一部分,令討論的層次比過去更高。

這證實了我們一直所說的,學生可以在發動抗爭中扮演很好的角色,但他們永遠不能完成抗爭,尤其是當抗爭只停留在學運的層面,而這卻是占領學生領袖所希望的。

這令社會主義者更容易地解釋,工人階級是抗爭中最重要的力量,這也是為何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工人政黨,以對抗資本主義與民族主義(親中VS反中)的陣營。

臺灣:上千民眾包圍警局 不滿警察驅離‏

今天(11日)晚上六時,約百名民眾到臺北市警中正一分局外,抗議警察昨日曾承諾「柔性勤導」不退場的民眾,卻在清晨突然進行驅離,又將集會團體公投護臺灣聯盟本來已批準至19日的路權突然廢止,群眾要求分局長方仰寧出來面對群眾,道歉及下臺,還路權給人民。

民眾高舉標語「國家暴力」、「仰寧說謊」,又高喊「方仰寧出來面對!」、「警察執法,帶頭違法」、「我要報案!仰寧違法!」,情緒高漲及憤怒。在半小時內,人數已由一百人增至超過一千,青島西路和公園路已被人群占據,車輛無法通行。警察舉起警告牌,指現時集會違反遊行集會法,遭民眾痛罵,大喊「路過!路過!」、「還路權!」。

約七時許,大批警察到場,一輛警備車嘗試駛進,但被人群包圍,最後被迫倒車。一群鎮暴警察由公園路到場時,人群大喝「警察回去!」,期間雙方發生推撞,最後鎮暴警察被大批民眾包圍,被迫暫時撤退。警察曾第三次舉牌警告,表示可對集會進行驅雜。青島西路和公園路期後被封。

直至八時,分局長方仰寧曾出來回應,但引起群眾鼓噪不滿,高喊要求下臺。最後方仰寧在十時許再度回應,願意為早上的驅離誠懇道歉,口頭請辭現職,靜待上級調查,以及公投盟的集會許可將「從寬處理」。臺北市長郝龍斌公開回應說,支持方仰寧驅離的決定,不會要方仰寧下臺。民眾憤怒不止,繼續抗議,高喊「誰下令,誰負責!」、「歸還路權!方仰寧下臺!」。

方仰寧發表聲明後,有人逐漸散去,有人持續與警方對峙,更多人移往立法院。

上千民眾由警察局到立法院正門外,在中山南路馬路上集會。立法院正門外鐵門貼上了「持續占領,還政於民」、「要求國會遵循民意 立法監督 退回服貿」的標語。大批鎮暴警察在場戒備。

太陽花運動揭穿民進黨不能帶來出路

歷時三周占領立法院的行動,以及歷史性的反服貿大規模抗議,再次挑起一個問題:反對黨民主進步黨(DPP)是否能成為執政黨中國國民黨(KMT)的替代方案。馬政府的民望創下歷時新低。經過多年的幻想破滅,在三月至四月的事變裏,情況已逼近爆發。然而,民進黨並無法從中獲利,甚至在民意調查上,有支持度下降的傾向。。再清楚不過的是,數以百萬的臺灣人,尤其是年輕人,正在尋找兩大黨以外的替代方案。

雖然一些民進黨政客象征性地站在「太陽花運動」一方。但現實是,該黨的立場與大多數參加抗議的年輕人是相差甚遠的。

民進黨盡管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但其在獨立的議題上,並沒有如其選民想像中如此激進。盡管在民進黨的平臺上,始終包含著對於臺灣法理上獨立的一節,但由於大資本家,例如長榮集團與鴻海/富士康科技集團等,傾向與獨裁中共和中國經濟更緊密合作,民進黨在這壓力下已經軟化了。現在,許多民進黨政客都公開主張逐漸向國民黨所擁護的「九二共識」立場靠攏,其中指出,雖然只有一個中國,但是大陸和中華民國都可隨意的以不同的方式來解釋這一點。

雖然,民進黨早年會提及一些社會民主主義的傳統用語, 現在該黨就像世界各地的社會民主黨一樣,無疑是擁抱著新自由主義政策,伴隨而來的是私有化、放寬經濟管製、自由貿易區和貧富之間差距的拉大。

在陳水扁任職總統的2000年至2008年間,我們見證了其幾乎無法與國民黨分辨的經濟政策。這包括部分銀行業、電訊及公用股的私有化,以及對退休金的打擊。許多在這行業工作的工人,回憶起民進黨的執政時代,就是一個失業、經濟不確定的和政府持續貪腐的時代。選民在2008年將民進黨拉下來,不是出於對於國民黨的喜愛,而是對這些經濟政策作出懲罰。

在2014年的今天,民進黨的經濟政策比以往執政的時候更右傾。在許多問題上,黨的立場是幾乎和國民黨相同的,而且往往他們在立法院的反對姿態僅僅是在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例如,他們在立法院對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抱怨,是建基於於監督機構的技術性問題,而不是反對寬松的經濟管製將帶來的就業、工資和生活條件所構成的威脅。

同樣地,2010年當討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時,民進黨反對協議,並不是基於協議將會讓大企業降低工資,而是提出技術性的立法監督問題。就像今天的《服務貿易協議》(CSSTA)一樣,民進黨關註的是利用對ECFA的反對聲音,用來在選舉時擺姿態。今天,他們的「反對」所包括的,僅僅是要求重新審議協議這模糊的承諾,就像以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時候一樣。

事實上,民進黨立委有一次又一次表示願意與國民黨肩並肩的成為臺灣的新自由主義「開放」的盟友。在二月,他們踴躍地參加了專責立法院監督臺灣經濟管製放寬的「跨黨派財政聯盟」,由立法委員柯建銘滔滔不絕地說:「民進黨不是站在絕對對抗的立場。」

內部分裂

民進黨知道ECFA和CSSTA都一樣會對臺灣勞工的生活標準、勞動條件和薪水有負面的影響。民進黨自己的研究就顯示,因為簽訂ECFA的關系使得貧富差距加大。黨內有些人認為應該要在選舉期間利用這一點,作為馬英九和國民黨的缺點。但是民進黨也不能過於批評國家的青年就業危機、薪資和退休金下滑,因為他們自己也促進了這些情勢發展,或者沒有作出反對。

民進黨發現自己陷入危機。太陽花運動沒有提升他們的支持度,反而暴露了他們的內部分裂。盡管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院抗議現場出現並發表演說,但是在占領立法院後,他們的民調顯示從原本的32%下滑至28%。這並不讓人驚訝,這場運動的訴求迅速發展得比民進黨所提倡的要激進的多。自從占領結束,黨內就有指控,不滿該黨未能妥善回應這場運動。

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表示,太陽花學運「照亮民進黨心中過去原有的獨派角色」,更精確的說,這個運動沖撞了民進黨內部在臺獨問題上混亂矛盾的定位。黨內有人相信需要在臺獨立場上更激進,但也有前主席謝長廷呼籲臺獨不再是「選舉議題」。

民進黨將2012總統大選敗選的原因歸究為「對中國過於強硬」。民進黨大老謝長廷曾公開提倡與國民黨近似的兩岸政策。他在一月時表示:「如果民進黨想重新執政,必須盡快調整對中國的政策。」謝長廷的言論似乎直接針對黨主席蘇貞昌,指責他不夠快速的去軟化民進黨的兩岸政策。

三四月份爆炸性的事件後,蘇真昌及謝長廷宣布不競選下屆黨主席,唯一的參選者是蔡英文。她在臺獨的立場雖然模糊,但謝長廷及大批資本家階級認為仍不足夠。這些內部矛盾似乎會持續困擾著民進黨。

近來的情勢發展肯定令中共獨裁政府緊繃。真正讓他們害怕的,不是民進黨的領導人,而是如近來這次的群眾運動向民進黨領袖所施加的巨大壓力。從民進黨立委的表現可見到,他們在臺資(其利潤主要來自中國)的壓力下,願意放棄臺灣人的生計,但也因為需要群眾的選票來打敗國民黨,所以對群眾壓力相當敏感。在學生占領運動後新立法的《兩岸協議處理及監督條例》草案裏,民進黨使用「一邊一國」的說法令北京感到惱怒。但是,兩派民族主義陣營雖然在措辭包裝上有沖突,他們大體上都支持這資本主義協定的內容。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11:04

需要工人的替代方案

國族主義的政策並不能解決兩地民眾所面對的問題,無論是臺灣或中國亦如是。臺灣的政局被躲在臺灣民族主義或親中的民族主義後面爭權逐利的資產階級政黨所壟斷,但都共同支持著實際上反工人的政策。對於群眾來說,包裹在「中華民國」或「臺灣」裏面的私有化、去管製化、派遣化和工資下降都是一樣的。

從反服貿及反馬政府的群眾鬥爭可見,泛藍泛綠陣型皆在向北京的經濟議程面前低頭(縱使速度步伐不同),如今急需一個兩黨以外的替代政黨。在欠缺一個工人政黨下,2016 年的大選等事件,將會被新自由式政策,以及(與中美等列強簽訂的)親資本家協議所壟斷。

社會主義者和工國委臺灣的支持者強調,需要建立一個新的工人政黨,此黨要完全獨立與資本主義,組織起街頭和工作場所的鬥爭,反抗兩黨建製陣型的經濟打擊。

反服貿的五一勞動節

五一勞動節是國際工人階級展示力量非常重要的一天,在今年的臺灣尤其如此。就在五月勞動節前,臺灣經歷了史上一場震撼的反政府群眾運動,反對打擊勞動大眾的服務貿易協定。全臺灣數十萬群眾湧上街頭,占領了立法院內外24天。盡管占領運動告一段落,但服貿的危機依然存在,除了服貿本身未被廢除外,兩岸監督條例的立法能夠作出的修改也只是少修少補,並不能改變服貿打擊工人的本質。馬英九政府必定企圖將服貿再一次通過,繼續其親資政策。因此,五一勞動節是繼占領運動後再一次動員群眾的最好時機,將全球工人階級的力量凝聚起來,提出反對服貿等新自由主義的貿易協定,向資本家和馬英九政府反擊。

工人階級是反服貿抗爭中最重要的階級力量,五一勞動節,正是讓工人階級發表獨立聲音的時機,因為勞動者正是資本主義自由貿易下最大的受害者。十七個工會團體號召五月一日勞動節走上街頭,旗幟鮮明反對服貿,是非常正面的。而曾經主導占領立院的學生也會參與支持。

政府試圖安撫民憤 阻止群眾再次上街 

馬英九政府的權威在反服貿運動中深深受挫,這個「九趴」總統,除了因為連「鹿茸」也不知道是什麽,成為民眾的笑柄外,也由於堅持保留服貿,令整個國民黨政權遭受打擊,在年底的七合一選舉中,必定流失大量支持。

國民黨政府為了安撫群眾在反服貿運動後的情緒,防止群眾再次上街抗爭,於是口頭上聲稱要實施幫助民眾的政策,如打擊房價,因為難以負擔的房價正是令臺灣勞工民眾非常煩惱的問題(見表)。

正值五一勞動節前,臺北市副市長張金鶚在4月22日與財政部長張盛和,表達想讓房市「消風」,提出擴大非自用房屋稅,張金鶚建議將目前1.2% ~2%的非自住房屋稅提高至3.6%,又表示目標在2年內將房價減3成。

行政院長江宜樺又開腔,對政府打房,提出具體目標和措施,強調想要讓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可以些從租得起房子,再到買得起房子,不只要再推合宜住宅以外,還希望能把房價所得比,壓低到10倍以下。

事實上,政府經常采取這種策略欺騙群眾。正如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莊孟翰指出的,國內房價自2010年6月央行祭出房市謹慎管製措施、2011年6月奢侈稅開征,盡管政府看似盡全力打房,但臺灣房價卻還是越來越高。而實際上,民眾也因為被政府多次欺騙打房,已不再相信這些謊言。

《蘋果》最近一項民調指出,僅約2成民眾相信政府調高非自用住宅房屋稅率會對打擊房價有幫助;58%受訪者認為沒有用,「房價還是會飆」。僅20%的受訪者認為這對降低房價有幫助有信心。

長年的房價高漲,也令很多民眾不滿,4月22日,「無殼蝸牛聯盟」等多個團體到財政部門口抗議,高喊:「打擊囤房!禁止炒房!」,批評不動產稅製改革多年,卻沒有任何結果,要求政府官員不要再虛偽,如不再改善,將號召買不起房子的無殼鍋牛族走上街頭。

工資不及16年前 房價所得比世界第一

眾所周知,臺灣越來越高的房價導致民怨沸騰,而實際工資在過去16年來沒有上升,這令很多普羅大眾除了生活艱難外,連最基本的住屋權利也被剝奪。但同時,臺灣的空屋率驚人,2012年的空屋數高達86萬,為11%,比香港、新加坡、倫敦的3%至6%水準更高。外資湧入,房地產投機炒賣嚴重。

最新去年(2013)第四季房價的所得比中,臺北市高升至15倍,也就是說,要不吃不喝15年才買得起房,超越香港,成為全世界第一!根據世界銀行定義,一般標準的房價所得比應低於5倍。同時,貸款負擔率更高達63%,民眾所得有超過6成都拿去繳房貸。

房價所得比,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一方面房價高漲,另一方面,人民薪資沒有增加。主計總處統計今年1到2月經常性薪資為3萬7736元,是歷年同期最高,也較去年同期增加1.27%;實質薪資6萬3103元,雖較去年同期增加5.95%,但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幅達17.58%,高於同期間的薪資漲幅13.74%,實際上工資仍不及16年前的水準。

「反低薪、禁派遣」

派遣工是是資本家用來壓低工人工資的手段,是令大家十多年來工資沒有上調的元兇。三月的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零三,較前一個月微降,雖然是「亞洲四小龍」之尾,但實際上,沒有很多是「真正」的工作。而越來越多的派遣工,也自08年金融海嘯後,在臺灣大幅增加。臨時性或派遣勞工人數從02年的7萬多名,暴增7倍,到去年的57萬名!工國委(CWI)指出,需要透過由下而上,有戰鬥性的工人和工會運動抗爭,不分種族,包括聯合在臺的四十萬名外勞,團結抗爭,要求同工同酬。

今年五一勞工遊行主題為「反低薪、禁派遣」,發起的工會及工運團體要求立法禁止勞動派遣、派遣勞工直接雇用、完整勞動三權(工會組織權、爭議權、協商權)、保障工會自主、保障老年退休權益、反對自由貿易、反對國營事業私有化等進步訴求,工國委全力支持。

工會表示,資方仍恣意打壓工會運作及迫害工會幹部,而現時的工會法並不保障勞動三權。工會法第35條明定禁止雇主對於工會運作及勞工、工會幹部參與工會活動有「不當勞動行為」,並於勞動部下設裁決委員會,審議相關爭議案件之申請。工會指出,因裁決機製不具有最終的的司法效力,資方往往聲明不服,轉向行政、民事法院上訴,使勞方當事人陷入漫長的司法體製程序中,最後也是削弱工人面對資方打壓起來反抗的意誌。工會要求修正工會法。

受下層壓力 全產總恢復五一遊行

今年的遊行由大高雄總工會、團結工聯、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全金聯)、臺灣鐵路工會、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全國關廠工人連線、非典勞動工作坊、人民火大行動聯盟、臺灣勞工陣線等數十個工會、工運團體發起。

去年參與發起五一遊行的「全國產業總工會」(簡稱全產總)早前在4月10日發文給全國各大工會組織,禁止工會會員於5月1日勞動節走上街頭。全產總明顯退縮,受到親建製一方的施壓,不想與當時正鬧得熱烈的太陽花反服貿運動扯上關系,避免在服貿問題上擺出立場。這立場之後卻受到下層不同工會的批評和反對,令全產總最後改變了初衷,再表示將會參與五一遊行。全產總被迫改變立場,證明工會的上層官僚是可以被由下而上的工人壓力所挑戰。

其他一些不少臺灣保守工會領袖都與資方站在一線,表態支持服貿。

另外以往也參與五一遊行的勞權會,也在今年缺席。勞權會(及相關的勞動黨)介入了許多工人運動的進展。諸如早年的遠東化纖罷工,到近期的華隆頭份廠罷工,協助組織各地工會等,都有勞動黨參與的痕跡。對於美國及日本對東亞的政經上的宰製,勞動黨多有批判。但唯獨遇到中國問題總是會轉彎,在對服貿協定上,支持通過服貿,聲明稿甚至言明,服貿帶來的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可以為勞工帶來益處。勞動黨重覆同樣的錯誤,沒有選擇站在獨立工人階級的立場上,卻走到親中的臺灣資本家的陣線中。

「全產總」則是聚積了各方的努力,才於2000年五一勞動節成為官方承認的全國性工會組織,借以取代早已官僚化的全國總工會(工總)。新建立的全產總,與民進黨關系較為親密,在陳水扁政府執政時,為扁政府宣揚政令。

面對低工會組織率的情況,我們該怎麽做呢?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加入工會!如果自己所在的公司沒有自己的工會,那就先加入產業工會,並且跟自己的親人、朋友、同事宣傳,讓更多人加入工會。在臺灣普遍工會官僚化的情況下,工業行業往往是工會底層工人迫使工會領袖發動的。反服貿期間,各工會裏就發生了領袖與成員之間的角力。工國委(CWI)認為,需要將欲抗爭的工人的聲音組織起來,向工會領袖施壓,推進工會運動。

面對統治階級及資本家聯手打壓普羅大眾(包括勞工、學生、老人、家庭主婦、貧窮人士和失業者等)的生活水準和民主權利,群眾必須組織起來,工人需要積極加入工會,建立由下而上的戰鬥性運動,為自己的權利抗爭。而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依賴資產階級的藍綠兩營,只會繼續其新自由主義的議程,現時需要的,是由勞苦大眾去建立屬於工人階級的政治工具,為社會上的99%發聲。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

工國委(CWI)訴求:

廢除派遣工!直接聘請所有工人
建立工會運動,團結本勞外勞,要求同工同酬
保障勞動三權(工會組織權、爭議權、協商權)
向有錢人征重稅,反對新自由主義的服貿協定
充公所有空置單位,禁止房地產投機炒賣,大量建立社會保宅,保障所有人的全屋權利
公營化大企業及銀行,建立藍綠以外的工人階級政黨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12:20

臺灣:五一勞動節 兩萬人上街包圍勞動部

今年的五一勞動節遊行在滂沱大雨中展開,兩萬勞工和群眾在這天冒著大雨走上街頭,中午時分在總統府外的凱道集合。

今年的五一遊行主題為「反低薪、禁派遣」。臺北市產業總工會理事長蔣萬金在遊行起點宣讀遊行宣言,表示臺灣長期高工時,薪資16年來不漲,政府與資本家聯合推動經濟自由化,用各種措施幫資本家減稅,簽訂自貿協議幫助資本流動,卻犧牲了99%人民的公平正義。大會主張全面調薪、縮短工時、落實勞動檢查與周休二日,且不分職業,全面用《勞基法》保障。

遊行訴求包括捍衛勞動條件、反對自由貿易、禁止勞動派遣、完整勞動三權(團結權、協商權、爭議權)、保障工會自主、保障老年有退休權益、停止公股釋出、反對國營事業私有化等六大訴求。

政府嚴陣以待 防止再有占領發生

下午兩時許,遊行隊伍出發到勞動部。雖然雨勢不斷,但群眾情緒高漲,高喊「反低薪、禁派遣」口號。政府亦嚴陣以待,將勞動部的鐵閘拉上,又派多名警員在戒備,似乎是為了防止再有占領行動發生。由於遊行人數太多,勞動部外廣場不夠容納,隊伍到達後,人群一直擠到馬路上。隊伍也與警察爆發兩次推擠沖突,沒有人受傷。

今年的五一遊行由約六十個團體發起,早前宣布不參與的全國產業總工會,在下級工會的壓力下又重新加入。而除了各個企業工會,產業工會等傳統工會以外,包括國道收費員自救會,華隆自救會,以及基護工會、電資工會等新成立的工會也參與其中。

工國委(CWI)臺灣也參與了這次遊行,舉起「全世界勞動者聯合起來 廢除服貿 廢除派遣 馬政府下臺」布條,並在遊行中售賣新一期五一勞動節的《社會主義者》雜誌。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首次有消防員加入,提出「要工會、減工時、補人力、減少不當派遣」的訴求。成立一年多的「壹電視工會」也參加這次遊行,舉起「還我勞動節」標語,他們表示,由年代集團並購壹電視後,多次違反勞資相關條例,削減員工福利如勞動節不能休假等。

年輕新面孔加入勞動節遊行

工會以外,也有不少社運及學生團體參與,包括臺灣酷兒權益推動聯盟,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等性別議題團體,專註住宅議題的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學生勞權組織臺大工會,政大勞促會,以及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黑色島國青年陣線亦參與其中。在太陽花運動、反核運動後,今年的五一遊行也有不少新面孔加入,包括曾在占領立法院成立的「賤民解放區」、「二樓奴工」,也有數百人高舉「支持警察組工會」的布條。

太陽花運動對香港的影響

臺灣示威者坐言起行闖入立法院示威,激勵了香港抗爭者的士氣,並爭取了普遍群眾的同情。占領中環還徘徊在無了期、無結果的商討,令群眾的熱情減退。相比之下,香港民主空談家相形見拙。

臺灣群眾看到香港簽訂CEPA後,經濟與政治更受大陸政府控製,是為太陽花運動反服貿的因素之一。倒過來,梁振英為了鞏固其統治勢力,近年大舉引入中資財團進駐香港,而十年多自由行政策優惠香港財團、公共服務私有化以吸引大陸市場、豪宅林立炒高樓價,群眾早已對中港資本融合深感憤怒。太陽花運動對港人有啟示作用,反對新自由主義的貿易與商業協定。

占中三子受盡壓力

在香港「占領中環」由去年開始激起熱烈討論,卻因為領袖的猶豫不決而暫時走向低潮,但臺灣占領立法院行動激勵人心,令香港群眾看到占領行動不是遙不可及的。群眾心急如焚,質問占中三子為何不行動走來,為其造成不少壓力。

占領中環作為公民抗命的手段,本來就是打破政府的遊戲規則。但是,戴耀廷的回應「占中尚未有爆發點」,是因為「特區政府把那『爆發點』拖後」。占中三子一直依循政府所謂的「政改五步曲」,被中央牽著鼻子走,脫離了群眾運動的脈搏。

政府故意拖延政改諮詢,並在期間發動輿論打擊。率領「政改三人組」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發表「一錘定音論」,加上中共護法強硬表明任何公民提名的方案都是「違反基本法」,獨裁者的攻勢可謂來勢洶洶。

占中三子的回應是七一不會「全面占中」。面對各方批評,戴耀廷的回應是,臺灣占院運動是「多元」的,因此香港其他團體可以先占,換句話說是「有本事你們自己做吧!」這態度是傲慢而不負責任的。

臺灣占院運動也有類似教訓,因為在議場的學生領袖排除更激進的聲音,令部分學生不耐煩下與主流派別分裂,繼而沖進行政院。如果議場內能容納不能的聲音,經過民主決策而共同行動,運動就能更為團結。

在占中提出不久後,議題壟斷了社會輿論,占中三子在資產階級媒體吹捧下掌握了運動大權,面對激進聲音的批評時,卻不以開放態度討論,反而指「我決定了這樣,你不接受就不要來參加。」戴耀廷「你們先占」的立場實際上是分裂運動。

無錯,在爆發點來臨前,帶領討論運動策略與目標是必須的。但占中掌握了話語權後,卻沒有動員群眾上街支持,又暗示可接受不民主的提委會,占中三子就是拖延運動爆發點的始作俑者。試想如果臺學占領者在闖入立法院前就表示不會堅持退回服貿,還有人會冒流血的風險去抗爭嗎?

可惜,正因為占中三子不敢與中共對抗,以致沈醉在「三軌製」、「提委會組成」、「公民推薦」、「學者方案」等繁瑣的詞語,令群眾望而生厭。六月的電子公投並不能凝聚民意,尤其如果投票選擇模糊不清,只會更難動員群眾鬥爭。

回望五區公投之所以能促成香港廿多年來最進取的民主運動,是因為「落實雙普選,廢除功能組別」的口號清晰明確,號召群眾與港府和中共一決勝負。製定今天爭取真普選的口號,號召堅決的鬥爭,就不如清脆俐落「取消提委會,公民直接提名」吧。

臺獨意識升溫 醞釀港獨情緒

臺灣太陽花運動的一個重要元素是對中國的恐懼,尤其是中共對臺灣的經濟與政治上的控製。近年,中資財團收購臺灣媒體,威脅了島上的言論自由;加上馬英九愈加與中共互相合作,讓中臺資本家更大力剝削兩地的勞工。綠營背後的資本家勢力也爭相投靠中國,開發大陸市場,因此民進黨領袖近年不斷淡化臺獨言論,但為了在11月的七合一選舉撈選票,民進黨有可能會再打臺獨牌。反服貿運動與擺脫中國控製緊密扣連,令沈寂了一段日子的統獨議題重新熾熱起來。

太陽花運裏出現「今日香港,明日臺灣」的口號,表示臺灣人若不想步香港人後塵,生活被大陸控製,就要起來反抗。

這反倒過來激化了港人的自治甚至是獨立情緒。普遍港人揭穿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謊言後,對中共的憤怒轉化成抗拒大陸的情緒,當然可以理解。臺灣實際上已為獨立國家,而香港在中國底下統治,臺聯等右翼臺獨勢力雖然有介入運動,試圖煽動反中國人的國族情緒,但似乎效果不大。臺灣具臺獨意識的激進青年,很多都支持與中國受壓迫群眾團結抗爭,在最近臺灣聲援中國東莞裕元罷工的行動就可見到。相反,港獨情緒為小撮右民粹分子主導,他們舉港英旗散播對殖民地的幻想,並具有強烈的反大陸人意識,甚至主張杯葛一切與中國大陸有關的群眾運動。

未來香港民主運動相信離不開復雜的港獨問題,將令泛民主派進一步分裂。社會主義者支持各地的自決權,如果港人大多數認為需要獨立,我們亦支持香港有獨立的權利,但是,唯有中港受壓迫群眾團結抗爭,挑戰中共一黨專政,才能確保真正的自治權。

訪問新成員:為何加入工人國際委員會?

我是Charles,25歲,目前是生物醫學所的碩士生。我第一次真正參與抗爭是這次太陽花學運。因為這幾年政府發生太多事情,同時也是近幾年第一次公家機關被占領。反服貿一開始是因為「三十秒通過」,之後深入的了解服貿只是增加相關從業人員的競爭,好處只有看得到吃不到的大陸市場。

但是這次運動卻在還沒真正達到訴求就結束了。中間沒有把握機會升級成更大規模的運動,才會到了不得不退的地步。退場時又沒有實際的下一步。我很不滿意這點。目前藍綠兩黨都很爛,向錢看的法案不斷出現。應該要發展出完全不同於兩黨的政黨。而當政府做出違反民意的政策時,只能藉由社會運動來發聲。社會運動是民主國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次遇到工國委是在立法院旁邊。在此之前,對於現行的利於有錢人的製度就有不滿,使原本就很有錢的少數人更有錢,對於一般大眾並無好處。而民主社會主義是個對於實際上有產出的勞工比較好的一種製度。這就是我決定加入工國委的原因。

我是馬建鈞,19歲,學生。在反服貿運動中,大致有這些聲音:反黑箱、反中國要臺獨、反自由貿易、反政府、反圖利財團。由於臺灣缺乏左翼的力量,因此反自由貿易的聲音還是相對地小的。我認為,右翼臺獨勢力在這場運動最註重「反中國」,大搞狹隘民族主義,他們將反中國的獨裁政府與反中國人民混在一起,分化中臺兩地的勞動者,在多數臺灣人民心中是不同意那樣的觀點的。真正的獨立必須透過兩地工人的團結運動來實現,反對資本主義的剝削。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自由貿易、資本主義全球化,令貧富差距嚴重加大,形成了兩大陣營:握有資本的資產階級,與出賣勞動力給資本家的無產階級。而這製度下,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維護少數大財閥的利益,這一點,在太陽花運動當中,許多人已經對資產階級政府的反動本質獲得了初步的認識。我為什麽加入工國委呢?因為工國委認識到一個事實:社會主義不能只在一個國家裏運行,它必須被推動到全世界。

我是Ben,今年17歲,是一名學生,一開始參與社會運動,是因為看到有學生發起陳情教改議題的活動,那時我只有15歲。參與社運開始後,對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產生興趣,也接觸到了社會主義。

我是在網路看到工國委(CWI)的資訊,對社會主義和工國委所參與的事感到好奇,所以我加入了。反服貿運動爆發時,我也參與了,希望能參與這場歷史性的運動。

我對於臺灣的社會感到無奈,馬英九,當然很希望他下臺!而且,我對藍綠兩營長年壟斷政治非常壓惡,我認為,臺灣需要更多新的政黨和左翼組織,為左翼的聲音作更大的宣傳。

反對自由經濟示範區

近日立法院經濟、財政、內政委員會審查《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朝野兩黨立委爆發口角及肢體沖突,導致會議中斷。

自經區的審核程序可以說是《服務貿易協定》後的另一個「黑箱作業」。就在反服貿占領運動結束後不久,4月28日,國民黨召委黃昭順在21秒內,通過《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3條文。此舉惹來社會眾多不滿,國民黨政府在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定》遇到群眾反擊後,立即試圖急急通過另一條有利於財團的新自由主義協定。

「自由經濟示範區」是馬政府於2012年提出的又一項新自由主義政策,而《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現時正在立法院審議。馬政府聲稱,需要透過開放市場和法規松綁,大幅度松綁投資限製,吸引更多外資企業來臺投資,目標使整個臺灣成為「自由經濟島」。

事實上,對於上層少數的資產階級來說,自經區是一個賺大錢的好機會;但對臺灣的大多數民眾來說,將會是一場社會性的災難,開放市場將令臺灣的公共事業如醫療、教育等領域大幅私有化,醫療作為基本的需求,人命將會更大規模地變成一盤牟利生意。而教育也是一樣,自經區將會容許更多「學店」成立,教育變成商品,導致學費大幅上升。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13:35


學校變學店 醫療變成生意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反教育商品化聯盟等團體,要求教育領域應從「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全面退出,避免加速大學「學店化」。臺灣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主張,教育不是商品,自經區將造成像是學費高漲、高等教育即高等商品的高教階層化。

醫生和醫界人士也發起了「臺灣醫界與公衛界反醫療商品化聯盟」,主張醫療屬於公共的利益,反對在「自經區」中開放國際醫療營利醫院,希望落實醫療去商品化等原則。「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召集人黃淑英認為,醫療是非營利的行為,國際醫療納入自經區將造成健保資源分配不均、自費費用高漲、醫師被剝削的現象。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黃嵩立表示,自經區會讓醫事人員選擇到利潤較高的商業服務,除了讓國內健保醫事人員人力不足的問題更加嚴重。

更多強製土地征收 相等於廢除環評

第一波示範區園區包括基隆港、臺北港、臺中港、高雄港、蘇澳港、安平港及桃園航空自由貿易港區,以及屏東農業生技園區。面積相當於三個臺北市,3,123個大安森林公園那麽大!

「自經區」的成立將導致近年的強製征地,如苗栗大埔等強拆迫遷事件只會更易和更多地發生。這包括利用去管製化的形式來進行征收土地,以及簡化環境評估程序,「臺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吳麗慧指等於是「廢了環評製度」。

跨國性新自由主義協定 打擊工人階級

政府聲稱的「創造更多國內就業機會」乃滿口謊言。自經區的「法規松綁」,將會令工人保障未來更去管製化,工資、工作條件因而大幅下降。正如臺灣勞工陣線所指出的,自經區條例,是政府為了協助財團掃除任何障礙,以自由經濟之名行圖利財團、侵蝕公共利益之實。不少公民團體也對自經區草案涉及農業、環境、勞工、醫療、教育等有很多疑慮。

不只臺灣面對新自由主義的打擊,各國資產階級政府都在積極去管製化,加強簽定新自由主義協定,如南韓近年與歐洲、美國、澳洲等國簽訂FTA;美國政府又在亞洲大力推動簽訂TPP。

「自經區」跟服貿和TPP等協定一樣,將會嚴重打擊工人權益。但同時,在立法院內的口角沖突並沒有為群眾指出任何方向。實際上,民進黨本質上並不反對自經區,就如在服務貿易協定的爭議上一樣,民進黨的立場只強調「程序」問題,要求開公聽會審查,而非本質上反對新自由主義對勞動大眾的打擊,只是在鎂光燈前裝模作樣,為年底的選舉爭一點支持。面對臺灣政治光譜上的左翼真空,現時需要建立一個屬於工人階級的政治替代,取代背後的資產階級政黨。

在反服貿運動後,群眾對自由貿易協議禍害的意識有所提高。現時需要凝聚群眾反抗運動,以工人階級(工人、學生青年、家庭主婦、老人、失業者等勞苦大眾)為核心力量,反對自經區。社會主義者強調,這個鬥爭是跨國性的,自由貿易協定令不同國家的工人陷入競次效應之下,亞太區的工人階級需要團結起來共同抗爭。我們提出國際社會主義製度的替代方案,以民主計劃經濟來滿足社會的需要,不再追逐利潤而打擊勞苦大眾的生活。

工國委(CWI)訴求:

立即廢止「自經區」方案
反對醫療、教育等公共事業私有化
向有錢人征重稅
建立跨國性的工會運動,團結本勞外勞,要求同工同酬
建立獨立於藍綠以外的工人階級政黨

臺灣國道收費員抗爭

國道計程收費在去年底全面啟用電子收費機製,原本高速公路局的人工收費業務由大資本家徐旭東的遠東集團接手。國道收費私有化,令近千名收費員失去工作。縱使集團曾經承諾,協助所有收費員轉職成功,但事件最後不了了之,至今道計程收費半年,仍然多人處於失業狀態。

這些收費員中,一些是從高中畢業即任職於收費站服務至今,年資有​​多達20余年。但是政府全面性的以7個月的薪資作為資遣費用,全然未依據《勞動基準法》規定辦理。現時政府「用完即棄」,受到廣大社會批評。根據國道收費員自救會5月底的統計,目前有超過半數人失業,高公局宣稱成功媒合207人,可是實際上在職者不到100人。遠通現時公然違反條約,政府交通部卻未作出任何行動保障近千名被遣散員工的生計。收費員生活將陷入困境,去年底就有收費員因此而燒炭自殺!

收費員「占領」林口交流道

國道收費員自失業後組織自救會抗爭,在過去半年,曾向交通部、勞委會等請願,但政府官員都沒有提出解決方案,反而不斷包庇遠東公司,為國道收費的私有化辯護。

收費員自6月8日起發動一連串的抗議,數百收費員夜宿交通部,在交通部前紮營輪班夜宿超過4天,要求交通部長葉匡時出面回應,但葉拒絕見面。至6月13日,四百名收費員沖上國道旁「占領」,占領了國道1號林口交流道,導致林口交流道南下匝道大約在中午開始封閉。

事實上,早於民國96年的ETC(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合約中,就載明收費員應受到全面性地安置,該合約表明,遠通公司必須於102年10月,將所有收費員轉換至該公司或相關企業任職,並保證5年的工作權,薪資並不得低於收費員之薪資。此一保證乃是取得優先議約權的重要關鍵。高速公路局最終在2004年,將國道電子收費系統向外投標,最終由遠東集團得標。現時遠東違背承​​諾,但政府卻處處為其辯護。

遠東違背承​​諾政府包庇

自救會會長林碧煌批評,對於接受媒合無法適任而離職的收費員,遠通僅需支付五個月補償金,是不合理的條件。自救會要求,遠通必須提高補償金。根據契約規定,遠東若在6月底前無法全數安置收費員,每日必須罰款50萬元,根據目前狀況,遠通肯定違約,但交通部卻表示要「再給遠通一個月寬限期」,明顯為遠通護航,要求交通部一定要依法裁罰。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是臺灣富豪,身價390億臺幣。每日罰款僅50萬元,對徐旭東來說,等於是在口袋丟了一些零錢!

6月24日,交通部長葉匡時受到社會極大輿論壓力,終於與國道收費員自救會會面。葉匡時狡辯表示,收費員是一年一聘約聘人員,2006年起,高公局每年簽約都會說明進入計程收費後就須轉置其他職缺,而轉置後的工作權益,交通部會盡全力保障,但「國家安置是不可能的!」。

反對國路收費私有化重新聘請所有收費員

我們反對國路收費私有化,認為要重新國有化國路收費機製,並由工人民主控製。政府在這次事件責無旁貸,必須保障遣散員工的工作權利,重新聘請所有失業收費員而不扣減工資的情況下,提供培訓及為他們安排適當工作崗位。

臺灣:以組建警察工會為第一步

警察工會的問題在近日被社會廣泛討論。三月份反服貿占領立法院運動期間,年僅45歲的苗栗縣警員柯雄飛因加班執勤而過勞死亡。這引發社會爭論,爭議警察「過勞」的問題,一些社運組織及學生認為警察應該有組織工會的權利。社會主義者和工人運動組織者的立場應該是什麽?
太陽花運動中警察的角色導致社會上出現了兩個矛盾的意見。一方面,由於警察暴力鎮壓和平的學生與民眾,更廣泛地被認為過度使用不必要的武力去驅離示威者,故意阻嚇民眾參與反抗運動。警察被政府和統治菁英作為政治工具,去鎮壓示威者,而且鎮壓手法越來越強硬,這令群眾對警察失去信任。

同時,前線警員被要求不斷加班以致某些過勞死事件的發生,也令社會上產生了對他們的同情。底層的警員在前線工作受著極大壓力,面對著日益增加的群眾示威和反政府運動,警員必定被上級要求加班,在超長工時下當值。

臺灣工時長過勞死嚴重警察也不例外

警察過勞的問題並不是因為反服貿運動,而是一個長久的製度性問題。在太陽花運動執勤的警員柯雄飛,曾工作長達34小時,期後數天曾在派出所執勤12小時後,再2度北上支援,因身體不適回家休息,期後中風不治;曾在2013年過勞死的一名警員王琮郁,平均每​​日工作15小時,在死亡前1個月至少加班100個小時,死亡前1天雖為休假,卻仍被長官要求回去受訓上課,否則將以規避訓練記小過1支;去年一名女警曾向記者表示,長達半年都無法請假,否則就被記申誡,而且差不多每天要24小時待命。

亞洲地區的極端超長工時問題已不是新鮮的事,臺灣工人去年平均的全年工時便高居全球第三,僅次於新加坡和香港,過勞死的事件頻頻發生。在2011-2013年三年半內,臺灣有111名勞工過勞死,製造業、運輸倉儲業和保全業最多。 2011年官方統計指出,平均每7.6天就有1人過勞死,比前一年成長3.4倍,超過3成企業違反勞基法。

警察過勞死政府借此抹黑示威

臺灣的警察工時長和過勞死現象,是整體社會過勞現象的其中一部份,如果工人被資本家違法剝削,那麽警察就是被其「老板」即政府要求超時加班。在2012年期間,就有半年平均每月一例的警察過勞死事件現生。曾有警眷走上街頭抗議,要求政府正視員警過勞問題;也有警察眷屬組成了「中華民國警察警聲會」,支持警察組織工會。

警察出現過勞死,但警政署長卻是第一時間出來反對警察組織工會的人,可見國家的本質,只需要由上而下,命令下層或前線警員執行任務,而一點也不重視底層警員的性命。而且警察在過勞死後,統治者更將事件扭曲為「群眾運動是警察過勞死的元兇」。

國民黨曾經動員遊行,利用警察過勞問題來攻擊反服貿的占領運動。國民黨新北市議員李新也曾發起「反反服貿」遊行,聲稱「警眷因為加班而長期見不到家人」,呼籲運動解散。

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在警員柯雄飛去世後表示:「希望抗爭活動早日落幕,不要再因社會紛亂,造成員警沈重負擔」,企圖利用事件抹黑群眾運動。事實上,正是國家統治者剝削警員,調配警力去暴力鎮壓群眾的命令,正是江揆下的!

巴西、德國警察及其工會

一些社運團體及學生支持警察組織工會,網路上也有一些群組成立,其中一篇文章《警察工會與「警察保護示威者」的童話故事》被廣泛傳閱。文章作者認為,在3月30日於德國法蘭克福「聲援凱道示威」中,警察在「保護示威者」。該文作者認為,這是由於德國的警察有了「獨立於政府」的工會。

這是完全不正確的描述。在德國的確存在警察工會,在1950年已成立,但他們並沒有因此對示威者變得「客氣」。事實上,德國警察經常對示威者使用武力,並打傷許多示威民眾,不論是在「法蘭克福占領行動(Blockupy Frankfurt)」或是「斯圖加特21(S21)」運動中也是。
工國委(CWI)德國支部成員,也是科隆的市議員Claus Ludwig表示:「德國警察在過去三十年也變得越來越軍事化。他們嘗試避免被媒體拍到示威者被打至血淋淋的照片,所以改變戰術,利用大規模逮捕、利用『圍堵』(Kettling)、胡椒噴霧和水炮車等鎮壓群眾。尤其在反法西斯的遊行中,警察對左翼示威者的暴力更為嚴重。」

在德國有兩個警察工會。一個較小的是「DPolG- Polizeigwerkschaft」,屬於較保守的「公務員聯盟」,可以說是一個右翼的民粹抗議團體而非一個工會。另一個較大的是「Gewerkschaft der Polizei(GdP)」屬於「德國工會聯盟」,它參與公共服務中整體的工資談判,提出警員和行政員工的訴求。在這個層面上,它是一個真正的工會。警員們為自己爭取更好的工資和工作待遇,可是他們從來沒有批評過警察的角色以及其政治功能。工會要求「更好的裝備」和更鎮壓性的法律,要求給予警察更多權力來「保護警員」。這工會為挑釁性的警察行為辯護,而且在遊行發生暴力沖突時,往往斥責左翼示威者。

在1980年代,一些團體曾批評警察GdP工會的領導層,也提出反對國家鎮壓,他們主要是工會內的年輕派系。那些活躍分子其後受到騷擾,最後被踢走。在今天再沒有任何內部批評警察工會的聲音。

一些左翼認為「任何警察都不應參與工會」,並要求GdP警察工會應被「德國工會聯盟」踢走。工國委(CWI)反對這種宗派主義的極左立場。但我們對警察工會持批判的態度。工國委(CWI)德國支部的同誌支持警察組織工會和罷工的權利(德國警察並不容許罷工),警察工會的存在可以令鎮壓機器更易分裂和兩極化。但正如德國警察工會的經驗反映,單是警察工會本身並不能保證群眾的反抗運動不被鎮壓。

巴西第三大城市薩爾瓦多(Salvador)近月發生了軍備警察的短暫罷工,而其他某幾個州份的民事警察也在討論罷工。在巴西,警察被禁止擁有任何組織工會和罷工的權利,只有一些相關的警察組織。有時候他們像現在地非法進行罷工。這些組織在政治上並不激進。

巴西的警察非常腐敗,也經常被民眾指責濫殺無辜,巴西警察是全球其中殺人最多的警察。英國《獨立報》曾在09年報道,巴西第五大城市累西腓平均每日都有12宗謀殺案發生,當地人指當中其實有不少是警察所為,殺死被視為社會問題的街童。社工德梅特裏奧指,死者往往是一貧如洗的黑人或青年兒童,因家太窮或逃避家庭暴力才露宿街頭,「這些年來有六百名街童被殺,其中六成就是被小組除掉。」。這些少年在街上行乞﹑偷竊﹑搶劫和賣淫,有警察認為他們是社會問題,私下組成行刑小組將這些少年趕盡殺絕。當地警察承認,警隊確實存在行刑小組,市內最少1/3的謀殺案都是他們做的。

工國委(CWI)巴西支部「自由-社會主義-革命」(LSR)的同誌主張警察應該去軍事化,也支持警察的工會和罷工權利,並且與工人運動連系起來,而且更重要的,是由社區民主地控製。

警察去軍事化由社區民主控製

工國委(CWI)認為,警察應該有組織工會、罷工和遊行的權利,並且隸屬於工會聯盟,連結至廣泛的工人運動。底層的警員應該由下而上地組織工會,民主地選舉警察工會代表,不應該由上而下地由上層的警官操控。

警察工會的問題不能純粹是一個「勞工」議題,不單單是工時、工資和工作待遇的問題,在社會上同時需要建立起一種壓力,去教育群眾關於警察的鎮壓性角色,例如在罷工中作出武力鎮壓、在群眾運動中拘捕民眾等,而且在今日的資本主義危機深化之際,社會動蕩和反抗示威必定再度爆發,這些鎮壓將會加劇。

社會主義者必須指出的問題,是警察擔當越來越多政治角色。國家就是壟斷的暴力,而警察就是資本主義私有製中作為國家的鎮壓機器,其任務包括鎮壓工人運動和群眾反抗運動,為了保護資產階級當權者的地位、利益和財產。這就是為什麽工人運動必須爭取對警察的民主控製權,在每個城市,通過民選的委員,在警察不同事務上進行討論和決策,即使是高級任命、資源調配、警察的策略方向等等,委員會都有權決策。

社會主義者支持工會的權利,這是作為基本的民主權利之一,但正如德國的例子證明,即使警察組織了工會,也不能反抗由國家統治者所下達的命令(鎮壓群眾運動),更重要的,是警察需要由社會民主地控製。工人運動需要警告資本家如何使用國家機器,包括警察、軍隊、法院、秘密警察和監聽系統等等,目的是打壓工人、社會運動分子,尤其是打壓群眾抗爭。當我們積極地支持警察組織一個真正民主工會的權利,鼓勵其底層和前線警員為自己的工作權利抗爭時,工國委(CWI)同時認為警察需要由人民民主地控製。

歐巴馬的TPP政策:將新自由主義提升至新高度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TPP)目前正處於磋商階段,成功通過後會是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協定之一。 TPP起初只是數國之間「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卻由美國接手,並將其規模擴大並徹底重塑。如今TPP不再只是關稅豁免的協定,更是歐巴馬政權「重返亞洲」方針中的經濟核心。 TPP有可能會將新自由主義轉為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這是前所未見的。

想了解TPP,就必須著眼於政治大環境,即中美之間始終存在的對壘關系。歐巴馬政權刻意將TPP打造一個政治聯盟以牽製中國,並倚賴新舊盟友來重建美國的地區勢力。雖然許多參與國在經濟上非常倚賴中國,仍希望能夠減慢北京在亞洲日益增長的主導權及其獨斷經濟條款的能力。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15:18

TPP的協商談判包括美國、汶萊、智利、新加坡、紐西蘭、越南、秘魯、墨西哥、馬來西亞、日本、加拿大、澳洲。協商的過程是最高機密,能參與其中的只有貿易部官員與代表團,以及從夥伴關系中緊咬利益的大公司代表。

由於TPP實施的範圍廣大,且對一般勞工、農人、窮人有毀滅性的影響,因此協商過程的保密可謂令人厭惡。這些會議將決定參與國的勞動者的命運,但勞動大眾卻完全被拒於門外。

TPP不只豁免特定產業的關稅,更強行為金融投機行為開拓新市場,終止政府對經濟體的弱勢部門的補助,削弱國營企業的角色,授權企業去懲罰政府多種形式的管製。盡管細節大多是機密,但有些東西我們還是知道一二。

很多人都會感到驚訝,當世界尚在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災難中驚魂未定,TPP卻要解除金融管製,銀行的風險投資就無法踩剎車。就算沒有被TPP禁止,資本管製之類的事情也會嚴重受限,使得政府無法遏止狂熱的金融投機活動以預防下一次的危機。

TPP會大大擴充著作權與專利法的範圍。這並非為了保護個別創作者的權利與收益,而是意在提升大企業在製藥、媒體、科技產業的巨大利潤。資本家為了維護壟斷地位要求而要求更多管製,但當事關公共部門、勞工權益、工作機會時,他們就想大規模地取消管製。這恰恰是一個例證。

舉例來說,TPP限縮國家管製市場的權力,所以在TPP之下,控管藥品價格的行為就算不是完全非法的,控管的能力將會遭到嚴重打擊。藥價想必會飛漲,等同是以法律確保了大型製藥公司的無盡利益,卻危害一般民眾的健康。

政府的采購規範也是TPP的重大議題。 TPP會令任何公司,無論是國內或國際公司,只要在當地有設廠,就能在政府招標流程中享有平等地位,像是要決定哪家公司可以經營公共服務或承包基建工程。實際上,讓本地公司優先的規範將會變成違法。

政府保障弱勢經濟部門的能力將大為限縮。例如,以後要是想扶植像是製造業這種能增加當地工作機會的產業,是絕無可能的。 TPP會強行敲開以往受保護的經濟領域的大門,讓資金炒作與投資長驅直入。無庸置疑,工作職位會流失,勞工權益的立法會疲軟不振,薪資會有向下降低的壓力。

TPP也針對農業相關的補助與關稅。而這正。 TPP也有很多針對一般人民的惡劣打擊,但對農民的打擊是最為爭議之處,也最受媒體關註。如此現象並不難理解,因為在一些TPP參與國,例如日本,農民是國內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

TPP的目標是把農耕補助和農產品進口關稅完全廢除,或是至少廢除一大部分。在許多國家裏,無力與大型農業公司競爭的小農將被逐出市場,這等同是以法律保障大企業的支配地位。

然而,最令人不安的是,TPP提議企業可以享有和國家政府近乎同等的法律地位。如果政府實施的管製被視為是削弱或威脅了像是孟山都或沃爾瑪這樣的企業,企業可以起訴政府。

政府對資本家的潛在威脅包括,讓一般民眾買得起藥的藥價管製、最低薪資法案、勞工權益的立法、對小農與小企業的保障。但在TPP之下,若是政府受到國內政治運動的壓力而實行這些措施,企業可以在國際法庭提起訴訟。

TPP表現出前所未見的野心,企圖扭轉過往鬥爭的成果,合法地讓逐利動機淩駕於國家環境保護、勞工權益、福利、人權之上。眾所皆知,「競次效應」是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特征,而TPP旨在讓這樣的競爭變成依法強製執行的事情。

TPP的協商尚在進行中,而且充滿意見分歧。與會政府都有各自的國內情況要考量,因為這事關政客們自身的政治前途。例如,安倍晉三所屬的自由民主黨去年競選的政綱是維持現有的農產品高額關稅,但這與TPP的方針不符。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也受到來自國內的壓力,被要求退出會談。馬來西亞股票市場的半數市值乃屬於國營企業的,在TPP之下這些企業都勢必被私有化。

國際緊張局勢持續升高,也影響與會國政府甚巨。中國日趨跋扈,而TPP旨在鞏固以美國為首的聯盟,「新冷戰」的輪廓正在浮現。日本、越南都與中國有越來越多領土爭端,而且態度強硬。最近日本針對中日之間的釣魚島爭端,采取了積極措施,不但宣布建造一座鄰近臺灣的軍用雷達,還和澳洲有潛艇交易。中國在有領土爭端的西沙群島附近部署鉆油平臺,讓越南政府相當憤怒,甚至對至少四人死亡的反華暴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沖突日益增加,東京和河內就更不得不向TPP靠攏,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政治聯盟。至於日本,政治聯盟的重要性似乎已超越國內的民眾關註,例如,日本正研議廢除保護稻米小農的「減反政策」(獎勵農民減少稻米耕作面積以維持稻米價格),盡管減反政策之前一向號稱絕不改變。

然而與此同時,一些候選國很明顯地在為自己保留多個選擇,以備未來之需。比如,數個國家之間自行簽訂貿易協定,保留高額關稅,違反了TPP的中心方針。例如,最近日本和澳洲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激怒了TPP的其他與會國。

中國面對美國刻意的圍堵,在建立經濟影響力面對著困難。最近中俄之間有一筆4千億美元的天然氣交易,交易額為史上最龐大,除了重創美國與歐盟牽製俄國的企圖,也讓中國變相大大奚落了其他競爭者。另外,中國政權面對圍堵,也試圖以《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CSSTA)擴張經濟影響力,卻激起太陽花運動。

目前,主要是商業利益—不論是支持或反對TPP——對政府施加壓力。勞動階級尚未在這場紛爭中發聲。但就如同太陽花運動曾有可能終結反工人的《服貿協議》,大眾的反對也能終結TPP。

在環太平洋區域,軍備競賽、民族主義越趨激烈。各國政府呼籲維護國家利益及「主權」,試圖分化不同國家的工人。但同時,同樣的資本主義政府也正聯合起來,允許投機客擄掠公共資源與建設。

能夠成功擊敗TPP的運動尚未出現,工會領袖為此負上部分責任。對於這場工人權益與生活條件的大災難,他們不是講些象征性的發言,就是一聲不吭。

此外,這地區的各國普遍缺乏政治替代選擇,所以無法建立運動來打敗極度反工人的TPP。所有參與協商的國家的主要政黨都和財團掛鉤。

勞動大眾必須進行國際合作,才能終結TPP這種新自由主義的極端模形,並永久消滅之。我們也必須共同奮鬥,終結資本主義體系。資本主義想以法律保障財團利潤,卻罔顧勞工權益和愈趨嚴重的貧窮現象。

工人國際委員會(CWI)活躍於許多國家,未來會持續堅定反對TPP及其他大型貿易協定,並將此連結到反對資本主義和軍國民族主義。我們是為了一個國際性的社會主義替代方案奮鬥,朝向民主的計劃經濟前進,如此才能符合社會整體的需要,而非迎合鉆營利潤的需求。

臺灣:民進黨計劃凍結臺獨綱領

臺灣的統獨問題一直纏繞著主流政治的討論,自三月份「太陽花學運」反對與中國的服貿協議後,此問題更變得敏感。根據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在六月最新一輪的民意調查顯示,民眾對於臺灣人的認同創新高,達60.4%。相對而言,認為自己兩者都是或只是中國人則持續下滑,只有32.7%和3.5%。在同一個調查關於統獨的部分,雖然過半民眾支持「先維持現狀再決定」或「永遠維持現狀」,但支持臺獨比例也上升到23.8%的新高。而根據「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在2013年的報告,「假如臺獨不會引起戰爭」的話,20-29歲青年人的支持率更高達74%。盡管如此,作為傳統「獨派」的民進黨,近來其黨內的異動,甚至有言要這時候凍結黨的「臺獨黨綱」,違背目前的民意,實在是耐人尋味。

民進黨作為臺灣歷史上反抗由外省人為主的國民黨專政的反對黨,其支持基礎主要由臺灣本土民眾所組成,因此其「臺獨黨綱」與政治一直被視為關鍵的綱領,也奠定了臺灣主流政治中「綠營」的獨派定位。

然而,正正是民進黨蔡英文在2012年總統選舉的失利,讓民進黨內出現危機,有相當的意見認為民進黨的臺獨綱領窒礙了民眾的支持。因此,早在去年十二月的時候,民進黨立委柯建銘在黨內會議中建議凍結臺獨綱領。而至今年六月份,陳昭南等人連同四十多位黨代表連署,正式向黨中央提出凍結臺獨黨綱的提案。而連署書的內容,則主要為「民進黨總統或候選人已經以行動接受中華民國,否定臺獨黨綱」、「兩岸和平發展已成主流,臺獨黨綱導致民共交流障礙,民進黨因此自絕於兩岸議程之外,坐視國共兩黨壟斷兩岸主導權」、「臺獨黨綱主張建立臺灣共和國,形同反對中華民國、追求改變現狀,徒增國際社會誤會疑慮,導致民進黨難以爭取國際主流支持」。

所謂「臺獨黨綱」,則是指民進黨在1991年通過的綱領,主張「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及製定新憲法」,並「應交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

對於凍結臺獨黨綱的提案,所引發黨內外的爭議巨大,甚至被視為背叛其過去一直的「獨派」角色。黨主席蔡英文也不得不在此立場上解畫,其在七月的網上回應中指「認同臺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但同時「民進黨希望兩岸有更穩定、更優質的互動,能增加彼此了解、建立互信,所以,我們在作法及態度上,會更自信、積極、務實」,避重就輕地冷處理凍結提案。

雖然,民進黨難以在短期內拋棄臺獨綱領,但相對「臺灣已經是主權國家,因此不需要臺獨」的技術問題,社會更關註民進黨內提出凍結臺獨綱領背後的真正原因。很多人都已經察覺到,民進黨眼覬2016年的總統選舉,而黨內認為臺獨會嚇跑中間的多數選民,凍結臺獨綱領正正就是為了執政。

這徹徹底底就是資產階級政黨典型選舉至上主義,要在資本主義的選舉中贏得執政權,則必須要得到資本家與財團的「祝福」。與其說民進黨凍結臺獨黨綱是為了爭取中間選民支持,不如說是要「安撫」財團,向他們這證明民進黨不會「破壞」兩岸資本的關系。事實上,民進黨在陳水扁2000年參選總統的時候,也曾經對「臺獨」作重新詮釋,於1999年發表「臺灣前途決議文」,變相承認中華民國,民進黨上臺後不會宣布臺灣獨立。

當然,民進黨要贏得資本家的支持下執政,凍結臺獨綱領只是其中一個姿態。被視為民進黨新星,臺南市長賴清德上月訪問上海,乃民進黨高層最近一次訪問大陸,雖然此行並沒有接觸中共官僚,但到訪了當地的臺商,就是要安撫他們的利益。這也是為什麽民進黨在三月「太陽花學運」時對兩岸貿易協議的態度曖昧(同時亦與國民黨一樣支持參與西方國家的TPP)。說穿了,民進黨的舉動「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要靠攏財團的資本利益,而進一步脫離群眾。

社會主義者原則上支持臺灣人民的自決,而這包括工人群眾民主決定臺灣獨立的權利。不過,我們亦必須明白現時在資本家與中共的恐嚇下,相當部分的工人階級害怕「臺獨」所帶來的危機,包括失業、經濟危機、甚至戰爭的威脅。統獨的問題是為了回應工人階級對國族的訴求,從而站在團結最多的勞動者向資本家抗爭,從而解決民眾更根本的問題:工資、社會保障、財團圈地、反核等社會民生問題。對此,民進黨甚至公開支持「臺獨」的臺聯,其社會經濟綱領也是親資本主義的,對工人階級來說也必定會延續今天的壓迫。

正如活躍於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馬克思主義者詹姆斯.康諾利(James Connolly)一針見血地道:「即便明天趕走了英國軍隊,在都柏林城堡上空升起了綠色國旗,如果不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你們的努力都將白費。英格蘭仍然會統治你們。他會通過資本家,金融家以及位於愛爾蘭境內的商業和個體機構統治你們。」

統獨問題被單純地切割開來,正正就是臺灣主流資產階級政客的把戲,用以分化群眾並掩蓋社會的階級矛盾。社會主義者支持民族自決權,而這亦包括臺灣獨立。但是我們必須要強調──正如康諾利所解釋那樣──在資本主義的狹窄框架所能實現的只是虛假的獨立。民眾與勞動者要得到真正的自決與進步,首先就要擺脫傳統的藍綠政治,並建立工人階級自己的群眾政黨,推動社會被壓迫者的集體抗爭,將民主自決的權力用以推動社會主義的真正替代。我們的替代,就是建立獨立的社會主義臺灣,作為在中國以至整個東亞反資本主義鬥爭的一部分!

頂新集團食品安全事件

九月初,屏東的一位老農因為看不下田地附近的地下工廠,排放出來的惡臭、噪音還有廢棄油漬,由於屏東縣環保局相應不理,只能自行搜證,最後向臺中警方舉報,才終於在臺中警方行動下,查獲這間劣質油廠。 而采用這間油廠產製出的劣質油品的,包括了頂新集團等大型食品企業。連同2013年混參銅葉綠素橄欖油,及今年稍後的飼料油事件,頂新集團在一年內被查獲了三次重大疏失,三次都是因為劣質的廉價原料造成的。降低成本是維持利潤或是提高利潤的基本手段之一,不管是藉由大量生產壓低原料進價,還是進用價格更低的原料,這是現今資本主義市場的運作法則,只是頂新集團將此做到了極致。

財團霸權

從近來這一連串的食安事件,雖然頂新集團前董事長魏應充已被收押,不過這是頂新集團行事以及公關操作上過於粗糙,並且是仰賴屏東老農個人鍥而不舍的堅持,才能將這些勾當曝光,當中層層環節,如果有一件錯失,黑心油我們可能還得再吃上十年二十年,無有終期。

而另一個更龐大,事業旁根錯節深入臺灣各個角落,同時合理懷疑也是此道箇中高手的統一企業集團,依然紋風不動。我們可以看見財團在政治,在媒體、在法律上的巨大影響力,我們甚至可以說國家是財團的禁臠,媒體是財團打手,法律為財團服務。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食品良好作業規範(GMP) 如空氣般存在,消息傳聞跟到統一企業就會嘎然而止,之前的食安事件,明明是欺騙大眾的眾家財團,會列在受害人席次上。原來人民會吃到黑心食品,都是他們的錯啊。

小農食安並非根治之道

臺灣目前有許多朋友正在努力推廣選用在地食材,自己下廚替代外食,支持當地小農,甚至更進一步,推動合作社,青年返鄉等不同於全球化思維的工業化食品、大資本農場模式。而且自己下廚必須有時間自行烹煮,對高工時的勞動大眾可能不是這麽容易,更何況自己烹煮需要有廚房等進行的空間,在外租屋的朋友不見的能有這個空間。由於有機耕作產量較低,有機食材價格高昂,這對受到財團剝削的而經濟上沒有太多余裕的勞動大眾來說,是奢侈的享受。而合作社模式發展到最終仍得面對大資本的市場邏輯。在資本主義下,尤其是今天的壟斷局面,合作社的經濟模式只能占整個經濟體的極小部分。

要解決現時食安問題,就要結束私人財團生產食品的模式,因為私人財團利求利潤往往不擇手段,又能窺避法律監督。因此,只有將食品生產公司民主公營化,由生產者及消費者民主管控,才能解決問題。

工國委臺灣認為關於頂新食安事件:

由消費者成立獨立調查會議,討論及實施食安檢察各項措施
要求頂新味公司賠償受害群眾
食品將頂新味全公司民主公營,由消費者及生產者民主管控

臺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 臺灣在求變

十一月二十九日的臺灣九合一的地方選舉,選出了從市縣長到地方議會、原住民代表等九個職級的公職。在選舉之前,各項民調已經預計了藍營選情將大為不利,然而國民黨慘敗的狀況比預期更為嚴重,在六都市長中幾乎全軍覆沒,包括喪失了藍營傳統根據地的臺北和臺中,而僅僅保住以兩萬多票險勝的新北市市長朱立倫。而在全國二十二個縣長中,國民黨由此前的15席只保住6席,民進黨則拿下13席。市縣長選舉,民進黨總得票率達47.55%,較國民黨40.70%多了近7個百分點。最終,行政院長江宜樺請辭,而總統馬英九也辭去國民黨主席的職務。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16:24

國民黨大敗 意義豈止地方選舉

雖然九合一選舉只是地方選舉,而並沒有觸及中央立法院或總統的位置,但這次國民黨大敗,其意義遠比過去的地方選舉要大。

首先,國民黨大敗,首先就是反映民眾對國民黨馬英九中央政府的不滿。馬英九執政以來,民望支持率百分比已經到了個位數字,尤其是年青工人對未來絕望,面對高房價、高物價但低所得的狀況。加上,國民黨一貫親財團和中國資本的政策,引發了三一八的太陽花學運、占領立法院事件,而這也讓一整代的年青人開始政治覺醒。在最受觸目的臺北市長選舉中,國民黨派出了前副總統連戰的兒子連勝文參選,其作為官富二代更突出了藍營官商勾結的印象。以往為國民黨站臺的財團老板的經濟恐嚇都會收到選舉效用,但這次卻反而成為了民眾聲討的對象。

在這次選舉中整體年青人投票率非常高,達到78%,成為了國民黨敗選的關鍵。如此高的投票率,反映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求變心態,踴躍地尋求踢走國民黨,甚至在選舉期間網上流傳著一句口號「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

這次地方選舉,影響的不單單是地方的事務,而是整個臺灣的群眾都拋棄了國民黨的迷思,而國民黨內也出現了領導危機,馬英九辭去國民黨主席一職。展望2016年的總統和立法院的中央選舉,以及之後的一段長時間,國民黨很可能會一蹶不振,改變了臺灣過去藍強綠弱的局勢,也使得未來臺灣新一代的獨立意識的提高。

柯文哲:一個菁英主義的技術官僚

這次選舉其中一個最令人觸目的部分,無疑是臺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柯文哲以無黨派參選並受到綠營支持,舉起「打破藍綠」的口號與國民黨連勝文對決。他的勝利,除了因為民眾尋求對國民黨的懲罰,也因為他的諸多民粹口號得到許多年輕人的期望,希望能夠帶來實際改變。問題是,他是否代表真正的改變、是否為「左翼」改革派?

表面上,柯文哲提出政策的透明化與民主化,包括市政府預算中列100億臺幣、以及勞工局局長一職交由民眾票選決定,感覺讓人耳目一新,與過去國民黨的執政大相逕庭。但實際上,這些民主實驗的規模卻非常有限。首先,臺北市政府2015年的已編列預算為1,590億臺幣,當中100億其實只占其總預算少於百分之六讓公眾「票選」,而且所謂的「方案」會由專家首先遴選,公眾實際只是擔當諮詢的角色。至於民選勞工局局長,同樣會先由政府委任的「遴選委員會」推出一份名單才讓公眾選擇,也就是類似於今天香港雨傘革命中反對的「提名委員會」製度。在柯文哲當選後出臺的遴選委員會27名單由學者教授與工會代表,但當中的「工會代表」大多為工會官僚,甚至包括黃色工會「全國總工會」的領導,當中更有的人實際上為公司總經理。而原本的名單中只有一人為女性,完全讓人質疑當初柯文哲在政綱中讓女性優先擔當公務的承諾。所謂的選舉倉促進行,從公布「候選人」到投票只是短短4天時間,根本無法擁有有意義的民主辯論,而外勞也無法參與投票。菁英主義還是脫離不了,「民主實驗」最終淪為民主花瓶。

柯文哲最主要的社會保障改革有兩項:公共住宅與公共家庭保母製度。無疑,這些政策都是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但是,柯文哲只是保守地承諾四年內提供五萬套公共房屋,而公共保母製度則沒有提出政策的規模。在柯文哲不主張大規模改變並增加社會預算,這樣社會保障可能只會是杯水車薪。

綜觀柯文哲的政策綱領,幾乎全部都是在現有的資源投入下提升所謂的政策效率,而非主張加大社會投資與保障。例如在學前教育議題上,柯文哲主張自由派推崇的「公私合營」幼兒園,並讓其「自負盈虧」、「家長與政府負擔營運成本」,相對而言國民黨連勝文反而主張免費教育伸延至4歲。

因此,柯文哲可以說是只是個崇尚精英主義的高效官僚。當然,柯文哲和其背後的民進黨勢力由於跟大財團的勾結程度不及過去的國民黨,但他最多只能輕微改善的貪腐狀況。不過,民進黨與國民黨的經濟政策多是類同,都是主張開放資本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民進黨甚至因為臺資想親近中國,此修正自身的臺獨立場。在服貿爭議上面,民進黨只是要求逐條審議,而非原則性反對資本的協定,在對大陸開放資本的立場上,藍綠兩營的分別只是開放速度的快慢而已。在未來,雖然藍營大敗、綠營大勝,甚至持續到2016年的總統選舉,但在藍綠兩個資產階級政黨支配下,民眾生活的實質改變將會十分有限。

打破藍綠 需要獨立的工人群眾政黨

柯文哲在臺北的勝利,其中一個主打的口號是「打破藍綠」。雖然柯文哲乃無黨派競選,但其本人受到綠營的全力支持,並與民進黨關系非常密切。可他依舊是用這口號的因由,是為了爭取那些痛恨國民黨,但也對民進黨失望,即對主流政黨失去信心的年輕群眾。這個現象在爆發資本主義危機的歐美也非常明顯,不論是西班牙左翼的Podemos、意大利民粹組織「五星運動」、英國極右派英國獨立黨等等,都是因為建製政黨失去群眾信任,造成巨大的真空,一些不論是進步還是反動的新政治組織或人物冒起。

不過,柯文哲的「打破藍綠」卻非打破資產階級的政治,而是嘗試平衡藍綠兩派的資本利益,他勝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訪現任臺北市長國民黨的郝龍斌,邀請他作為其顧問。

這次選舉被主流媒體遺忘的是獨立於藍綠的小黨的勝利。這包括了綠黨和勞動黨在縣市議會各拿下兩席,創下各自的選舉紀錄。主張臺獨的基進側翼從太陽花運動中冒起,這組織比太陽花運動的領導組織「黑色島國青年陣線」較為激進,但同樣沒有清晰的經濟立場。他們今次第一次參選,雖然沒有勝出,但5個候選人全部都過了拿回保證金的門檻,更在高雄市拿到1萬票。

這些獨立勢力要在資產階級選舉中(柯文哲選市長公布的花費是5,000萬臺幣)勝選,靠的是臺灣各地不斷升溫的社會鬥爭,尤其是綠黨和基進側翼在太陽花運動中的活躍,而勞動黨乘著地區抗爭運動冒起,包括苗栗的罷工和新竹的霄裏溪反汙染的運動。

要真正地打破藍綠,達到勞動群眾實際的改變,民眾只有建立獨立的工會、工人階級組織,並且聯合各左翼及工人力量成為群眾性的工人政黨,更公開地主張社會主義的替代綱領,包括社會保障、民主公有化財團、反對新自由主義政策等,以挑戰藍綠壟斷的臺灣資本主義。臺灣的工人鬥爭將會是整個東亞終結資本主義,並建立社會主義邦聯的一個部分。

臺灣:國民黨選舉慘敗,政治版圖改寫

臺灣11月29日的九合一選舉結果,被各界形容為「政壇地震」述。選舉結果對國民黨構成重大打擊,其曾在22個縣市中取得的15席執政權,如今只保住6席。最大在野黨民主進步黨則取得13席;無黨籍人士取得3席。

這場政治版圖變動對於中共專製政權與臺灣資本菁英都深具意義,雙方皆熱烈擁護國民黨總統馬英九,因為他的新自由主義及兩岸經濟整合(此為臺灣大企業的主要獲利來源)兩大政策。本次選舉既揭示了對馬英九的親中路線之普遍反彈,也無疑反映了「太陽花運動」的後續效應。無獨有偶的是,中國把伊朗式選舉製度強加於香港,激發了雨傘運動,加強了臺灣選民對中共及其盟友國民黨的反感。

藍營的《中國時報》指出:「國民黨輸到只剩總統府。」選舉結果出爐後,行政院長江宜樺立即請辭,他在今年春天下令警察鎮壓示威者,成為眾矢之的。三天後,馬英九請辭黨主席,並行禮如儀地躹躬道歉。總統大選將於2016年1月舉行,眼看距離只剩一年,本次選舉成績標誌著民進黨屆時或將奪回執政權。這是北京與華盛頓試圖避免的,因為擔憂兩國爆發沖突。

民調早已預見國民黨會遭受挫敗,但勝負之懸殊卻遠超過權威人士的預測。國民黨的得票率從2012年總統與國會大選時的48.1%,崩盤至今次九合一大選的40.7%。國民黨在此過程中,失守了它昔日北部的權力大本營,包括首都臺北與臺中市。唯一仍在國民黨控製下的大城市是新北市,現任市長同時也是國民黨「明日之星」朱立倫。雖保他住了職位,卻比4年前少15萬票。

年輕人的角色

投票率為68%,當中尤以年輕選民投票率特別高,達到78%,此為國民黨潰敗之關鍵因素。在3月反服貿運動後,激進化的年輕人在網上以「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的標語,在網上動員投選。馬英九的支持度本來已經長期低迷,最近微幅提升(!)至11%,但多場群眾示威的確將這股情緒拓展起來,達至要徹底國民黨。問題在於,過去65年來大多數時間都在臺灣執政的國民黨(大約前40年是一黨專政),還有辦法復原嗎?

本次選舉結果是民進黨自1986年建黨以來的最佳成績,令其突破過去偏南的勢力範圍。該黨已經轉右傾並擁抱新自由主義多年。最近,則在資本家的壓力下,對中國採納溫和路線,表示這是贏得下次總統大選的必要代價(呼應美國帝國主義的立場)。然而,民進黨之所獲得增長,是因為它是反對國民黨的現成工具。

近來,特別是在「太陽花運動」中,可見對國民黨為首的藍營(親中政治聯盟)與民進黨為首的綠營(獨派)的懷疑。綠營在太陽花運動中,如同香港泛民派在「雨傘運動」中一樣,被大大邊緣化。另外,本次臺北市長選舉中獨立參選的柯文哲大勝,擊倒了身價百萬的投資銀行家兼前黨主席連戰之子的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從中可見人民對民進黨愈來愈具批判性。對很多人來說,連勝文象徵著國民黨與財團腐敗守舊的製度。

柯文哲是少數喚起真正熱忱的候選人之一。原因是他自外於藍綠的形象(雖然他受到民進黨的支持),與他「推倒藍綠對立高牆」的口號,表示要提供兩黨以外的選擇。但是,柯文哲的政策將無法實現這一政見。

不平等加劇

在馬英九六年的總統任期中,可以見到貧富差距擴大,與年輕世代對低工資、職涯慘淡與房價飆漲的不滿。隨著這座島國的製造業遭掏空,外移至中國等廉價勞力國家生產,20至24歲的失業率高達14%。食品安全風暴亦籠罩這場選舉,其中最新的醜聞是「地溝油」,有企業被揭發回收後充作食用油,銷往餐廳與食品製造業的工業用油。

房產投機令房價飆漲,多數年輕人難以負荷,公寓平均價格是平均年薪的15倍,數字比香港更高。隨著中國及其專製製度與臺灣的政商菁英愈來愈緊密,群眾認知到「有產者」與「無產者」之間愈來愈大的鴻溝。有部落客形容,此乃「有中國特色的1%比99%的戰爭」。因為馬英九與中國簽署了不下21道經貿協定,國民黨被視為與共產黨專政有密切結盟關系。

新的政治選擇

「太陽花運動」令學生與公民團體的影響力和追隨者增加響,而它們在本次選舉的參與,無疑對國民黨敗選的慘烈程度發揮關鍵作用。同時,這些團體將其競選主軸定調為反國民黨,而未轉向獨立參選。因此,我們看不見與西班牙類似的發展,那裡的激進反建製政黨「我們可以」(Podemos)從2011年憤怒者運動(Indignados)中崛起,與過去政治精英決裂的,目前在民調的支持度為28.3%,成為該國最大政黨。民進黨管如同香港泛民派,鼓吹支持資本家的政策,迴避群眾鬥爭,與藍營的分別只有在親獨的立場上。儘管如此,臺灣的激進學生組織目前並無準備公開挑戰民進黨及綠營。唯一例外是一個學生團體「基進側翼」,在高雄市派出4名左傾臺獨立場的候選人,獲得令人振奮的27,277張選票。

上述的部署令民進黨與泛綠收割了反國民黨風潮下的成果,實在非其所應得。然而,仿彿山雨欲來風滿樓,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選後隔天,便飛往華盛頓,表示「不能解讀選舉結果為馬政府兩岸政策的失敗」(Taipei Times,12月7日。)民進黨自己的選舉分析中,極力迴避國民黨今次的挫敗和其兩岸政策之關聯,隱瞞本次選舉的「本土」色彩。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最有可能成為該黨2016年總統候選人,她表明想改變該黨傳統的獨派立場。她爭論臺灣在60多年自治後「已經獨立」,蔡的領導團隊希望與北京和平共處,以確保馬英九兩岸政策將會(在些微調整下)持續推行,從而符合兩岸企業精英的要求。這將使民進黨領袖與「太陽花運動」中冒起的臺獨情緒相牴觸——臺獨的支持率自3月的25%(1994年時只有10%)上升至9月的30.1%。9月的民調中,有47%受訪者傾向「維持現狀」,基於擔憂正式宣告獨立等同向中國宣戰。僅有8.9%受訪者支持與中國統一。

特別是在「太陽花運動」後,中共政權也明白到,政局不免轉移,且民進黨愈來愈有可能執政,於是打破禁忌,開始與民進黨代表進行非正式會談。儘管美國政府希望透過其軍事與經濟上的「亞洲再平衡」圍堵中國,但並不樂見意料之外的沖突在臺灣立即爆發(因為美國已向臺灣承諾協防)。特別是,現在美國將焦點放在中東、以及由它一手毀滅的伊拉克與敘利亞之際。

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讓挑戰藍綠兩營的「第三勢力」曙光乍現,但柯文哲民粹式的競選修辭也許很快就會令人幻想破滅。他承諾「民主化」市政府,獲得廣大迴響,但具體而言的改革極為有限。其中一項改革是投票遴選勞動局長(從事先篩選的候選人中選出)。柯文哲也打算以公投決定部分公共支出的用法,但金額只有總支出中的6%,並且只能從經「專家」篩選過的提案中選擇。與其說柯文哲「打破」藍綠資本陣營的宰製,不如說是想以混合藍綠的資本主義政策,從中取得平衡。他在勝選後立即與泛藍要角宋楚瑜會面,並邀其擔任「首席顧問」,就可見一斑。宋楚瑜是狂熱中華民族主義者,曾經在國民黨內挑起右派勢力的分裂。

唯有社會主義替代方案,反對資本主義的危機及貧富兩極化,以群眾鬥爭(特別是工人階級)為依歸,才能真正取代藍綠重商機器的宰製。近年來,年輕工人、學生及其他參與群眾鬥爭階層,可提供新左派勢力的原動力。但唯有與綠營的徹底決裂(尤其是學生),公開挑戰資本家政治陣營的前提之下,這才會實現。一個新的工人階級政黨會攻擊資本家的親中立場,但是以階級立場而非民族主義的論述,從而尋求與大陸工人建立反抗資本主義與專製統治的反抗陣線,同時也堅決捍衛臺灣人民自決,並以社會主義獨立臺灣為第一步,作為全亞洲的鬥爭去消滅資本主義。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17:27

對中國的反響

本次選舉標誌著臺灣政治版圖的轉型,對中共專製政權是嚴重的警示。這年先有臺灣「太陽花運動」,後有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雨傘革命」,現在則是國民黨的選舉落敗,為今年中共的週邊接連遭受重大挑戰作結。甚至向來寧靜的澳門,也被主權移交以來最大的反政府示威所撼搖。該政權「以商領政」的長期戰略如今面臨危機,在諸此社會遭到排山倒海的反對聲音,民眾日益鄙視北京與本地財團的結盟。眼看整個資本主義都無力改善群眾的處境,特別是年輕人,過去一年的鬥爭是未來的前兆。連串的政治動盪也警示到,接下來中國自身可能面臨爆發,因為在中國的群眾(特別是年輕人)的憤怨也是極奇相似。

二零一五年

臺灣:論中油臺電私有化

在臺灣,這幾年來,由資本家掌控的新聞媒體們,不斷批判攻擊國營事業的年終獎金遠高於私人企業,並且渲染國企工人待遇過於優厚,並指國企明明有龐大虧損,卻仍發出績效獎金/年終獎金,企圖使臺灣群眾厭惡國營企業,藉此推動所謂的民營化/私有化。在馬英九政府主導下,臺灣正加速推動著中油、臺電等國營企業的私有化,企圖將攸關民生的公共事業交在少數資本家的手中。按照經濟部規劃,2017年底前私人持股將逾50%,完成民營化。

開宗明義的說,我們為什麼反對國營企業私有化,論點有四:

其一:許多國營企業,例如臺電,中油,其性質是人人皆需的民生能源產業,又佔有壟斷的地位,緊緊牽繫著物價,一切生活必須都與之相關。若將其交予少數資本家,將是使這些掌控能源的資本家們,可以以此為籌碼,要脅政府以便謀取私人商業利益。

在私有化的過程中必然帶著貪汙腐敗,例如官員收受利益,把國有資產平賣財團。在私有化後,官商勾結式的貪腐不會中止,甚至反而會變成合法化。

其二:再者,雖然在親資政府的控製下,國營企業越來越以受到全球市場左右,運作也趨向以市場利潤為依歸。但是,臺電、中油目前還是部分以服務國內能源需要為目標,而不像私人企業般一切利潤至上。

私有化後,只要是無利可圖的服務,即使能服務民眾,企業也會將其關閉。例如偏鄉地區的加油站,將會被迫關閉,偏鄉地區的人們將無油可加。此外,政策性補貼若被刪除,公共運輸費用將隨之調漲。而漁船用油、工業用油等等補貼若被刪除,更直接沖擊民生消費和生產。

其三:私有化後油價就會更直接反映國際價格,特別現時全球市場動盪不安,社會民生容易受到波動。支持私有化的新自由主義者會強調,現在國際油價下跌,私有化後電費必然下跌。但是,這只是暫時的,石油短缺危機長遠會反映在價格上。在2014年9月,臺灣石油工會進行抗議,反對中油公司私有化,理事長莊爵安表示,現時中油身負平穩油價的國營企業角色,如果民營化,油價不可能不隨著市場化而大漲。

不論是私有化部分釋股還是完全釋股,都有其嚴重後果。若是部分釋股的話,在官僚內部運作不受監督的情況下,官僚可與資本家勾結成為利益共生體,資本家大可影響企業政策,從中掠奪利益。若是全面釋股,國家更無法有效落實能源政策,不能以政策限製油電價格,才市場波動時保障民生。

更重要的是,所謂「市場競爭」根本不會解決臺電虧本的問題。資本家對於虧損2千多億的全盤臺電生意並無興趣,他們只要臺電公司下的賺錢業務,例如好地段的房地產,能賺錢的發電廠,剩下賠錢的金門、馬祖、澎湖及蘭嶼繼續由國營部分經營。

其四:在私有化後,可預見的就是大批的正職勞工將被解雇,勞工權利將被打壓,福利將被削減,薪金將被減少,勞動保障被削弱等。例如:現在的國道收費員就是一個可以參照的例子,一旦,國營轉為私有後,掌控企業的資本家們犧牲勞工權益,大量開除基層勞工,轉而剝削大批的約聘臨時工或派遣工,大幅增加正職勞工的工作量,並且縮編人力支出,實質就是減少勞工們應得的報酬,與私有企業的低薪無縫接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反對!

資產階級對私有化的謊言

從馬英九政府上臺後,官商勾結更為緊密,再因著08年的金融風暴,以及從中催生的22K政策,製造出大量的失業人口與低薪的血汗勞工。無產階級固然更加痛苦,許多中產階級也淪為「新貧族」。物價飛漲、新鮮人起薪逐年下滑、22K的天花板籠罩在許多年輕的勞動者頭頂上。對於多數人的我們而言,低薪資高物價、貧困與負債、高房價與貧富差距,成為這幾年來這島上的共同憤怒,資本家掌控的媒體工具,又作何反應呢?

它們轉移焦點,模糊問題本質,強調如今的低薪與貧窮,是年輕人吃不了苦,缺乏競爭力,但真相是什麼呢?真相是在過去十四年來,臺灣總的GDP經濟是不斷上升的,企業獲利是不斷成長的,但勞工薪資卻成了反比。企業利潤不斷提升不斷突破,但勞動者的待遇卻一年不如一年。

資本家貪得無厭,財富不斷膨脹。然而,資產階級媒體卻將矛頭指向國營企業,指著它們沒有共體時艱,沒有與民共苦。但在這矛盾的根本上,是私人企業的勞動待遇太惡劣,但報導合理化私人企業的低薪。

反對私有化 國營企業要民主管理

社會主義者從不否認現時國營企業內部有許多弊病腐朽,亟需改革:官僚架構架床疊屋,造成浪費公帑;製度僵化,造成效率低而成本高,電費高昂卻仍在虧本;然而,由資本家掌握企業後,只會更加不受公眾監督,牟得的暴利只會變成資本家在金融市場投機的資本,而虧損時則要國家以公帑拯救。根據很多私有化的經驗,實際上私有化後管理層依舊是同一批官僚,他們坐享的薪金和分紅只會更高。

真正解決的方法,就是將國營企業管理民主化,由工人階級和消費者選舉產生民主委員會,直接由下而上管控能量企業,打破現時官僚的操控。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進行大力的改革,包括將油價透明化、提高生產效率、減低成本等。

臺灣新世代的窮忙族

去年,太陽花運動展現了新世代對社會不公的憤怒,抗議者除了抗拒中國在經濟上控製臺灣之外,年輕人面對的貧富差距、勞工剝削、房價上漲和就業前景黯淡等,也是太陽花新世代的助燃劑。五年前金融海嘯爆發,臺灣政府為了掩飾失業人數上升的現象,又助長資本家乘機剝削,推動企業22K雇用大學畢業生的政策。那時,政府親手播下太陽花的種子,直到去年,這朵抗爭之花在憤怒中的土壤中開花結果!

畢業即失業、薪資低、工時長

經濟壓迫令臺灣青年奮起反抗。大學畢業生的薪資倒退了15年。勞動部資料顯示,2013年大學生起薪2萬6915元,比1999年的水平更低。這14年期間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近1成6。最近,準官方部門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卻指「臺灣學生沒有太多技能,只能用低薪競爭」!今天覺醒的青年還會聽這些陳腔濫調嗎?

大學學歷不是找工作的保證,反而被老板以「無經驗」、「無競能」等藉口壓低薪資,甚至出現大學畢業即失業的情況。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數字,去年十一月,臺灣大學程度失業率更達5.58%,大學以上程度失業率為5%,比整體勞動人口的失業率3.89%為高。其中,大學以上程度失業者18.7萬人,占整體失業者逾四成。

臺灣每月月薪在2萬元以下的勞工數目,長期維持在100萬人左右,月薪3萬元以下的,占就業人口比例高達42.8%,有350萬人。國內所得最低20%的家庭,也就是160萬戶人家、約523萬人必須借錢或吃老本過活。

根據臺灣主計總處調查,臺灣勞工全年工時全球第三高,平均每名勞工工作2,140.8小時,僅次於新加坡(2,402.4小時)和香港(2,392小時)。換言之,臺灣勞工平均每周工時比勞動基準法規定的法定工時(即每周平均約42小時)更高!整體來說,臺灣每名老板都違反勞動法,只是政府縱容違法剝削的惡行,令法律淪為一紙空文!

教育商品化 畢業負債

臺灣大學公私立的比例是三比七,因此只有三成以下學生就讀公立大學校。私立大學生平均每年學費為11萬臺幣,就讀四年就要44萬,加上部分學生從國中就開始申辦就學辦款,很多畢業生要還款40-50萬臺幣。

但馬政府並無就休罷休,要進一步將教育私有化。政府正在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其中一項的「自經區推動教育創新」計劃,就是為了推動教育去管製化和商品化而設的。計劃包括在國內大學推行海外大學課程,其學費完全不受限,與美國大學合作可收一年100萬以上,與英國大學合作可收一年50萬以上。富裕學生可以在臺灣輕易取得海外大學畢業資格,貧窮學生則更難向上流動。

隨著教育私有化而來的,也是教師的勞工權利受到打壓。現時教師法的保障下,教師不能任意受解聘或不續聘。但是,計劃明文規定,加大學校決定解聘、停聘或不續聘教師的權力,貶低教師法的地位。屆時,5年以內的定期聘約成為常態,教師朝不保席,教育質素必然下降。

此外,學校停辦後可將財產私有化,那麽學店生意。投資者不顧教育質素,巧立名目舉辦一些謀短途利益的學位課程,然後掠奪一筆財富後不了了之。在琳瑯滿目的宣傳廣告裏,學生容易不知就裏而受騙,浪費金錢和時間去就讀一些沒認受性的課程。

推行自經區計劃的學校在「市場競爭」上將獲得優勢,逐部吞並受管製的教育業務。學校為了逐利和生存下去,自然會加入商品化教育的行列。所以,這計劃絕不會讓學生「有多一個選擇」,而是迫使學生走上畢業負重債的死路!

青年工人組織起來,打倒資本主義!

在太陽花運動後,兩大黨都強調要有新政和開明政府,準備做些門面工夫安撫激進化的青年,避免在「新世代參政」的潮流中,出現真正挑戰商家財團的政治力量。但這是徒勞無功的,青年很快會看穿政客的修辭和技倆。而柯文哲盡管強調「新政」和「開明政府」,推出了一些引人註目的改革,甚至面對財團時言辭激烈,得到了一定的公眾支持與期望。但這位坐擁超過1億元資產的臺北市市長,始終沒有綱領和願景去打破現存經濟製度── 資本主義!

訪問林佳瑋:華航員工抗爭

訪問者:矛盾(工人國際委員會)
受訪問:林佳瑋(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

矛:工人不滿華航降低年終獎金,發動了1,000人的抗議,可以講詳細一點?

瑋:降低年終獎金,只是公司打壓工人的冰山一角。更惡劣的狀況是因為兩岸直航,還有日本航線加開班次,造成紅眼航班的超時過勞問題。還有人員遇缺不補,造成人力吃緊,個別員工勞動量加增超過負荷的情況。雖然在去年9月2日有提出向市政府提出調解,但問題並沒有被得到根本的解決。再談到年終獎金的問題,今年華航的盈余有1,500億,原本員工期待今年的年終能有所成長。但沒想到,卻不如去年的年終獎金,而且去年的盈余是更少的。這些盈余都是基層工人超時加班,承受大量工作量所換來的,卻沒有得到合理的回饋。

矛:公司怎樣打壓工會權利?

瑋:白色恐怖的方式與氛圍,打壓出來抗爭的基層勞工。在去年9月2號的抗議紅眼航班行動中,公司就向內部發動了整肅的行為,頻繁的恐嚇與威脅。工人不得出來抗爭,否則就會遭到懲處,也多次的以約談的方式,施加給工人壓力,造成工人極大的心理負荷。連聲援的地面修護員,也遭到公司的打壓。簡單來說,只要公司掌握到了抗爭的計劃、人員,就會頻繁的施加壓力。也有許多工會幹部面對被開除的威脅,甚至是已經被開除,例如卓棕偉。停飛也是常見的打壓手段,例如前幾天華航的懲處,就連剃發抗議的張書元,也在行動前,被資方電話騷擾。更甚直接以電郵警告張書元,不得出來抗議,否則就要懲處他。及至行動時,資方也派了管理階層的人員到現場,試圖出面阻止他的行動。

矛:現在工人的抗爭訴求是什麽?

瑋:一、年終獎金必須有合理的金額,工會進行年終獎金協商 。二、要解決紅眼航班的問題。三、解決缺額不補人力吃緊的狀況。四、拒絕加班過勞超時工作。五、要求公開透明的勞工董事選舉。六、臺灣當局應就華航可能的觸法行為產開調查。七、華航應與工會展開談判,解決勞資爭議。

矛:工人不滿原工會與公司達成協議,為什麽造成工人與工會領導的沖突?

瑋:因為華航公司會以懷柔政策收編工會幹部,這樣的狀況長達十幾年。最主要的抗爭力量是由第三分會先開始。總會原與資方談判提出來加薪7.5%,年終獎金5萬元,加上考績獎金,但談判後的結果卻是加薪2.5%,年終獎金2萬元,造成基層工人極大的反彈。因為實質的盈余,沒有回饋到工人身上,超時加班過勞等等問題也沒有得到正面的積極改善。第三分會向總會提出抗議,總會卻予以拒絕,再次與資方談判。因此第三分會才聯合機師工會發動抗爭。

矛:桃園產業總工會如何支持工人今次的抗爭?

瑋:桃產總最主要是協助第三分會的行動,還是會以第三分會的計劃為主。未來行動還是需有第三分會的決定,除了目前的黃絲帶行動持續到幹部復飛為止,還有協助第三分會向公部門提出申請調解、裁決,幫助第三分會還有遭打壓的工人走完體製內的程序抗爭。未來將持續爭取年終獎金和機組員勞動問題。

矛:發動罷工的機會大不大呢?

瑋:要看第三分會的內部如何決定,不過目前沒有這個計劃,但是在未來不排除,還需要看未來的事態發展(廣泛的勞方態度以及資方應對),以及與其他分會的聯系討論。

補充資料:華航工會總會與第三分會之間的鬥爭

華航企業工會理事長也是國民黨中常委李昭平,上層官僚自然追求與資方共存。今次華航工會的第三分會繞過總工會出來抗爭,是在臺灣鮮有的例子。工人難以忍受工會上層與資方達成妥協,早在總工會內形成反對派勢力。第三分會是以空服員為主體組成的三分會,不滿早已安於勞資並存的總工會。前年,三分會常務幹事卓棕偉遭到解雇,總工會在公司人評會中不予相挺,但三分會至今仍保留卓棕偉的位置,與公司和總工會對著幹。

全面廢核,不要重啟!

馬政府在去年決議核四停工後,將在7月開始封存核四計劃,預計封存3年,再視決議是否運轉。對比過去三十年來沒有多所回應的無數公聽會、陳情、抗議,近年大型的廢核遊行迫使政府作出核四封存的決定,可算是取得了關鍵成果。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18:41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封存的決定,僅只是由於近兩年群眾展現強大的反核意誌,而逼使馬政府作出的緩兵之計。因為封存之後,核四廠仍然保有運轉的能力,只是閃避當前群眾的要求和壓力,延緩三年之後,才再應對社會氣氛決定是否真正運轉。臺電表示,會以2018年1月啟封為目標。而臺電在二月中旬招標核燃料處理,真正的意圖,是核一廠的用過核燃料池即將填滿,透過委外處理,可以空出部分用過燃料池空間,從而延續核一二廠的運轉,可見馬政府只是虛與委蛇,廢除核電仍不在藍圖之中。

若果沒有群眾抗爭的壓力,政府的承諾可以是一紙空文。2000年時陳水扁政府宣布停建核四,但當時不僅體製內的議會廢核聲音居於少數, 體製外的群眾,也不如現今有龐大的動能,體製內體製外沒有互相拉拔,使得停建核四的決議在隔年就被撤回。

日本在福島核災後面對大規模的群眾示威,一度承諾關閉核電廠,但去年年底開始準備重啟川內核電廠。可見臺灣的反核抗爭不能松懈。首先體製內的程序尚未完成,目前代表「民意」的立法院,並未作出停建及廢核的決議,而立法院產出的「公投法」只是裝飾用的吉祥物,公投法設定高達百分之50投票率的門檻,對於投票議題的正方,使用公投法可是要倒大黴的。

緊接是經濟上的沖擊,及能源政策的論辯。核電廠的引進,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當年的石油危機,資本家趁機開拓核能市場。官方數據宣傳核電成本較燃煤發電低,恐嚇廢核會造成電價上漲。事實上,核四廠發電裝置容量只占臺電發電裝置容量的 6%,透過現有各種省電、節能的技術與設備,臺灣可以輕易的省下超過核四發電量數倍的電力。德國電費價格比臺灣高昂,與是否使用核電根本無關。再者,根據德國綠黨2013年的一份分析報告,德國的電價因為再生能源的普及化而逐步降低。而再生能源可以幫助國家避免受到國際石化能源價格上漲的波動所造成的沖擊,產生穩定電價的重大效益。

僅僅是核四的投資總額為93億美元,而綠色能源大國德國每年發展風力發電的投資金額也只是18億美元。今天我們絕對足夠的科技和金錢發展潔凈安全的再生能源,但是由於此前錯誤的將財政資源大量投入核電,使得改善現有發電方式及綠色能源的發展不足。而由於發展綠色能源方案的遲緩,廢除核電後,即使實際未必會有缺電情形產生,對關於這方面的辯論便不會停歇,財團資本家很可能藉此發動撲天蓋地的反宣傳,屆時必定是一場艱難的鬥爭。

安全疑慮依然無解

核災一旦發生將是大範圍且長時間的傷害,臺灣地小人稠,並且處在歐亞大陸與菲律賓版塊的地震帶上,完全沒有容許核災發生的空間。而無論再如何縝密嚴謹、設想周到的工程和設計,沒有任何一個系統,在各項天然和人為因素交織下,能夠保證完全百分之百安全。加上超長的施工期也造成承包商倒閉及品質上的疑慮。而技術更為落後,設計安全系數更低的老舊核一二三廠,更應一並廢除。

小心謊言!電業自由化不會廢核

坊間有些論點認為,廢除核電可以經由電業自由化來完成。

電業自由化與廢除核電並無任何關連。以80年代在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主政下,推行電力自由化、民營化的英國來看,於福島事件後,英國只是決定更新核電機組,而拒絕廢核,同時在民營化後,電價不但沒有下跌,2012年與1990年相比,電價還成長了一倍。而日本早在數十年前就開始進行電力公司民營化,並於1995年開始,推動更進一步的自由化,但關閉核電是由於福島核災後群眾抗爭的壓力,並不是自由化所導致。

只有推動安全潔凈的再生能源取代燃煤和核能,才可以真正做到廢核。臺電私有化後,能源產業的老板只會利潤至上的邏輯運作,是否廢核只會視乎燃油價格。當國際燃油價格未來再上升時,核電有「市場需求」論調會再甚囂塵上。再者,電業自由化後,資本家更會服務軍火商對核能的需求。只有打倒利潤至上的市場製度,建設民主計劃經濟,才可以發展安全潔凈的再生能源,避免核災難和空氣汙染繼續破壞全球。

全臺五萬人遊行 反對核能發電

三月十四日(星期六)是一年一度的反核遊行,是日本福島核災四週年紀念。馬政府在群眾壓力下,宣佈核四封存至2018年。這可算是多年反核運動的一小步勝利,但距離全面廢核仍有一段距離。群眾要求直接停工,全面廢除核電。

全臺灣估計有五萬人參與遊行。臺北遊行於凱達格蘭大道集合,有約三萬人參加,大會主題是「告別核電、能源新願」,較過去更強調使用節能技術及再生能源。這是回應政府說廢核會令供電不足的謊言。此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擔憂,現時無處存放的核廢料送至國外處理後,有核武價值的材料會被抽走,其餘部分最後還是會送回臺灣。

年輕學子、青年工人及至整個家庭都有參與此次遊行,其中以青年人為多數。參與的團體有許多非政府組織、學生團體,政黨,例如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黨、樹黨等,提出「廢除核電」、「發展綠能」、「投資再生能源」、「核電歸零」等。還有蘭嶼居民的團體到場聲援,拒絕臺電公司將核廢料存放於蘭嶼上。

工國委(臺灣)今年在遊行中舉著「全面廢核 不要重啟 反對臺電私有化」的口號。臺電公司目前的弊端,是因為管理官僚化造成,令經費浮濫編列,貪汙腐敗,沒有效率。資產階級媒體、學者及政客藉此推動中油臺電甚至臺水私有化,以此讓財團圖利。但是,油電若落在財團手中,資本家會把持權力操控政府及社會,長遠來說電費只會增加,而資本家會迫使政府推出各種優惠財團的政策。臺電公司應該由工人和消費者組成獨立的委員會從下而上民主管控,打破現時的官僚製度。只有建設民主計劃經濟,才可以發展安全潔淨的再生能源,避免核災難和空氣汙染繼續破壞全球。

聲援韓國Hydis工人抗爭 團結鬥爭無國界

就在今年二月,5名首爾京畿道Hydis勞工赴臺抗爭,訴求元太董事會撤回關閉生產線與解僱勞工的決議,並與勞工代表進行對話協商。二月來臺期間獲得臺灣部分團體的支持協助,在二月十二日遊行抗爭,一行有上百名聲援群眾支持,當中有工會團體、學生團體及至支持抗爭的運動者。

實質上跨國資本對基層工人的剝削其實不分國界,勞動者們之間必須努力團結避免分化。此次韓國勞工來臺行動,得到臺灣學生及勞工的聲援,正是亞洲的無產者實踐跨國連結。

工人被剝了三層皮

原屬韓國現代集團的Hydis,在1998開發廣視角(FFS)技術,取得專利權,是一個營業額約為新臺幣288億元,擁有1,719名勞工的企業。在02年的企業倒閉潮之下現代集團拋售Hydis給中國京東方(BOE),京東方在06年賺飽後宣布Hydis破產然後落跑,營業額暴跌到僅剩約52億臺幣,並使得600名勞工因此失去工作。

緊接著在07年臺灣永豐餘集團旗下元太科技(E ink)併購Hydis,持有95%股權,入主後向工會立下「絕不會賣掉廣視角專利」及「即使賣掉股票都要好好經營公司」的承諾。

但是,就在今年,永豐餘集團的元太科技突然在臺灣的董事會片面通過關閉韓國Hydis生產線的決議,但卻要繼續占有廣視角專利技術。工會指出,元太科技併購Hydis後,依靠Hydis的專利授權獲取利潤,卻不願將所得投資於提升生產設備與勞工身上。從2008到2014年,Hydis在生產線的支出僅佔銷售額的2%,只堪作汰換維修,無法更新設備。工會指控資方是計劃性的惡意關廠。元太科技只要專利權,罔顧工人的工作權、生存權,全面關閉生產線將會沖擊Hydis的400名受雇者和400名Hydis外包勞動者。工人被剝了三層皮──被剝奪專利技術、工作權,還有勞動者家庭的生存權!

第二波升級行動

在二月的第一波抗爭結束後,隨即三月底擴大動員規模,有30多名韓國工會代表來臺抗爭,聲言若行動沒有具體成果,不願輕易離開臺灣。此次有連續數波的行動,其中又以26日的遊行抗爭規模最大。沿路更經過永豐餘董事長何壽川住家,因遭警方阻擋,群眾將印有何壽川臉孔的標語貼滿了豪宅的圍牆。當天夜宿在永豐餘總行前,並於隔日突襲位在臺北市信義路上的永豐銀行東門分行,以佔領行動大喊口號:「撤回關廠」、「撤回解雇」,並搭配韻律舞蹈,維持二小時,試圖讓永富餘無法再對勞工的訴求視而不見,並讓臺灣方面的勞工認知到資方本質,要逼永豐餘總裁何壽川出面面對問題。在行動尾聲,韓國工人們一同合唱中文版《勞動者戰歌》後宣佈結束此次的佔領行動。在臺抗爭期間,在韓的Hydis工人也同步進行抗爭中,Hydis位於利川的生產線將於3月31日關閉,來臺韓國工人27日下午也將返韓回歸抗爭主場的隊伍中。

資本剝削無國界 工人團結鬥爭無邊界!

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今日,跨國資本對於各地勞動者的剝削隨著資本流動四處肆虐,不分國家民族。以臺灣資本為例,在中國,東南亞都為著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將資本大量輸入其中,壓榨當地勞動者,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再將這些暴利輸送回臺炒作房地產,炒作各類投機事業,並掌控臺灣政治發展,造就了臺灣今日高房價、低薪資。

如此脈絡發展,豈能說與我們無關?跨國資本透過剝削廉價勞動力,將其利潤再輸送回本國炒作本國投機事業,受害的都是無產階級。

資本的剝削是跨國性的,因此我們必須在世界各地建立工運及工人群眾政黨,以社會主義綱領武裝國際的工人鬥爭,結束這個壓榨世界絕大多數群眾的製度。

工人國際委員會(CWI)的訴求:

反對關閉Hydis公司,反對解雇Hydis工人
國有化Hydis公司,收歸工人民主管控
國際團結聲援韓國Hydis工人

中國正走向一場新的天安門運動?

中共面對經濟獨裁體製正面對經濟放緩,黨高層權鬥尖銳化,陷入最困難的時期之一。八九民運裡,中共於六月四日橫蠻屠殺和平示威者。六四週年是中共心緒不寧的一天,而今年比過往更甚如此。中共政權陷入前所未有的問題:經濟債臺高築,房產泡沫爆破,工人及貧農愈來愈心神不安。

八九民運經歷了七星期,數百萬學生和及後的工人投入政治鬥爭,示威遍及400個城市,把中共獨裁者推向倒臺的邊緣。六月三日晚上,軍事鎮壓開始,根據官方數字241人死亡,但可靠的非官方數字估計死亡人數數以千計。隨後一波又一波的鎮壓開始,當中工人比學生受到更苛刻的懲罰。大部分的「罪名」是組織罷工和企圖成立獨立工會──當時這些行動令原本的學生運動提升到另一層次,開始對政府的存亡造成嚴重威脅。

今年的中共領導應該會特別留意到一點:八九民運是在經濟急促惡化,通漲率升到三成,大量工廠關閉,激起全國工人的不滿。加上中共最狂熱的市場派(特別是中共時任總書記趙紫陽,當時他受到鄧小平支持)推動強硬的經濟改革,令經濟動盪進一步惡化。趙紫陽比他自己主張走資政策活得短命,在八九血腥屠城後,新的領導人繼續並深化這樣政策。

八九會重臨嗎?

每年六四都有悼念活動,特別在香港有大規模集會(去年就有18萬人參加),愈來愈多人問另一場類似的群眾運動會在今天的中國爆發嗎?

過去廿六年來,中共獨裁者琢磨了自己的鎮壓工具,利用軟硬兼施的手段驅散示威者。當大規模示威爆發時,當局立即關閉當地的互聯網,實施嚴謹的媒體管製,有效隔離「被感染地區」。過去幾星期裡,在四川鄰水縣有群眾抗議將鐵路改道(5月16-17日),在廣東淺水鎮,有群眾示威反對興建垃圾焚化爐(5月20日)。這些運動都聚合了數萬人,並受到嚴厲鎮壓。最近幾月,在中國其他地區也有些一定規模的抗議。大部分個案裡,當局都作出了一些退讓,但都不是重要的讓步,很多時候都是空口承諾令示威者散去,然後再違反承諾。

GDP快速增長(軟的方面,但只有少數人實際上受惠)加上愈來愈高科技的鎮壓手段,是自天安門屠殺後阻止全國或跨地區示威運動爆發的主因。當局政權的維穩手法成功將示威維持在地區性並短暫性的,很多時候運動都沒有領導層,或者沒有可持續的組織方式。但隨著經濟快速增長這個軟的因素消失,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共將不能解散或鎮壓群眾運動?

去年我們看到中國週邊地區爆發了群眾示威浪潮。有香港的雨傘運動,這場運動比八九天安門運動持續更久,還有本來作為「穩定」模範的澳門,都出現了歷來最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臺灣太陽花運動的政治震盪,當中發生過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的遊行,共50萬人參加。太陽花運動改寫了臺灣的政治版圖,親中共的馬英九政府在11月大選受到重挫。這些運動都預兆著中國正等著發生的事,在中國社會和政治怨氣的潛在爆發性會更大。

危機的訊號

中國最少有三個主要的訊號表示危機正在加深,這危機最終可以招致一黨專政倒臺。第一是經濟表現是三十年來最差,令全球很多評論員指出中國經濟將會「硬著陸」,是對全球經濟的主要威脅。礦產業有七成的礦產企業報告虧本,正面對嚴重的蕭條,已經感受到經濟正在放緩。製造業也是如此,這行業的就業數字連續19個月下跌。

政府公布的7%經濟增長被廣泛視為造假,真正的數字跌至大概一半左右。根據Wigram Capital的Rodney Jones表示,在2015年第一季,中國的省份裡有三分之一的經濟在萎縮。他向《金融時報》表示:「經濟下滑在貧困省分的感受最嚴重──出現最大的財政赤字,並最依賴投資推動增長。」政府連番減息,並多次放寬貨幣措施,企圖刺激經濟增長,但今年這做法主要刺激了股市增長,增加了資本外流去其他國家。

危機的第二訊號是黨高層之間的權鬥。上星期宣布,前政法委書記周永康的審訊被延遲,可見事情並不如習近平及統治集團計劃般發展。可能周永康推翻了之前的證供,而周永康作為黨高層,手上一定有很多打擊其他中共領導人的資料,因此他可能威脅如果他要被判死刑(目前似乎可能會如此),就會上庭公佈這些資料。

目前並不可能肯定幕後發生的事,但明顯的是,周永康被審判和鏟除是習近平鞏固權力的重要一環,對習近平鞏固獨裁體製,令其更集中化和個人化,脫離鄧小平時期以來的集體專製模式。如果周永康違背早前的協議(在黨高層貪腐案中這種協議很普遍),那麼就要問這是他個人的舉動,還是背後有其他未背習近平清洗的高官和退休領導的阻力。經濟危機出現,加上有一種愈來愈普遍的觀念認為北京失去以前「點石成金」的決策,令政權內部分裂更尖銳。正如《金融時報》的Gideon Rachman(2015年2月9日),「可能習先生很完美地控製著政製,令他可以針對一些強大的利益集團。但北京一些與高官有來往的人現在估計,有可能有人企圖踢走國家主席。有人留意到之前發生群眾動盪(例如1989年)都剛巧遇到中共黨高層的分裂。

第三點很受首兩個因素影響,是愈來愈多的群眾反抗。鄰水縣的運動是極為重要,因為這發生在依賴耕種和礦業的貧困區。這是一個警告,如果經濟下滑至蕭條狀態,會有更多同類的抗議。在當局決定高鐵由經過鄰水縣改道至廣安(鄧小平的出生地)後,大批群眾出來示威,(有些報道指達10萬人),喊著「還我城際鐵路」的口號。廣安已經有一條鐵路及機場,鄰水縣的當地人認為鐵路繞道會對當地經濟帶來嚴重挫敗。中共統治者不會不留意到,1911年夏季四川的保路運動在推翻清朝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同年稍後清朝出現士兵譁變。

根據目擊者表示,鄰水縣的激烈沖突是由警察暴行挑起的,令人聯想到天安門事件的小規模版本。有些未經確認的報告指有四人死亡,包括一個年輕女孩。社交媒體的圖片顯示很多示威者流血,不論男女,也有目擊者指被徵召到當地的鎮暴警察坐車裝甲車,並一度使用催淚彈。可見武裝齊備的警察不僅用於非漢族區(新疆和西藏的很多地方現在正處於變相的軍事統治)。今年首季的罷工數字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同樣也面對愈來愈大的鎮壓。同時,政府正加強對非政府勞工組織的打壓,這些組織很多時候幫助工人組織工業行動。

雖然硬的鎮壓會在短期內幫助政府驅散示威,但代價是大大累積憤怒和不安,將無數鎮壓的受害人(傷者、被解雇的工人代依、被逮捕的女權人士)推向尋求替代現存製度的新方向。就如北京的刺激政策製造了經濟高舉債務的計時炸彈,鎮壓手段會製造一個政治計時炸彈。引爆只是時間問題,當爆炸的時候,中國會出現比八九民運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群眾鬥爭浪潮。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19:45

臺灣:反對洗腦的民族主義課綱

在教育部指示成立下的所謂「檢核小組」大幅度的修改了原有的歷史課綱,尤其以臺灣史的部分為重,且並未召開正式會議討論,而是由檢核小組內部通過後,付交教育部召開課審大會審查通過才公布。各界人士和民間團體針對資訊不透明、黑箱程序與內容爭議提出強烈質疑和抗議。

七月三十日,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發言人林冠華自殺身亡。他在自殺前一星期沖入教育局抗議而遭受政治檢控,飽受精神困擾,另一自殺原因是他想「以死相諫」引起公眾關註。事件引起廣泛的同情和義憤,不少公民組織在當晚再次沖入教育局抗議。八月二日下午,教育部周圍被上千名公民團體成員包圍,民眾高聲呼喊口號:「挺學生、護民主、撤回黑箱課綱、吳思華下臺!」八月五日,臺北市教育局宣布採用舊課綱,並開放臺北市內所有高中重新選書,若有採購上的損失教育局將負擔必要費用。學生撤離教育部解散抗議。

在新課綱之中,大量的灌輸以中華民族主義為中心的歷史觀點,試圖將此國族認同強加在高中生之中。有教科書更誇贊「中國國民黨是健全、民主、清廉的政黨」,令人想起2012年香港政府在國民教育的教材中提到中共是「團結、無私、的執政集團」,臺灣學生可說是受到2012年香港反國教運動的啟蒙,發起課綱運動。現今的馬英九政府想利用教育來抑製臺灣年輕人追求獨立的情緒,合理化與中國的商貿來往和新自由主義政策。由於愈來愈多年輕人抗拒中華民國的愛國主義,新課綱反過來激起年輕人對臺灣獨立的渴求。

這個新課綱的製定,從未有過廣泛的民意基礎,也違反了今天臺灣青年及多數群眾的意識。教育部長吳思華堅持不退回課綱的立場上,馬政府強硬執行,姑且不論未來事態如何發展。可窺見的是,今日的馬政府仍試圖透過各種方式來推行與中國更加緊密的自由貿易政策,教育便作為今日的工具之一。

藍綠也不是反課綱的政黨

馬英九政府及國民黨藉此批評民進黨利用學生搞鬥爭,企圖指控民進黨在背後操弄這場運動,從而令群眾誤以為這只是藍綠兩黨的權鬥。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則利用事件引發的同情獲取政治資本。從過往太陽花運動及其他社會抗爭都知道民進黨不會真正支持運動抗爭到底,今次蔡英文與學生會面期間也只是勸學生盡快平息事件。在民進黨執政期間,課綱的歷史觀也會美化民進黨的角色,掩蓋其新自由主義的反工人政策,反無視美帝國主義對臺灣的經濟操控。

兩大資產階級政黨都想在此爭議中,攻擊對手而為明年的選舉鋪路。但從民進黨今日的態度上我們可以看見,在臺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獨立意識愈發高漲之時,蔡英文作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在未來兩岸關係表示仍會「維持現狀」,與她想爭取的年輕支持者的想法完全背離。

民進黨的階級基礎是臺灣資產階級,這些人都想加強與中國的商貿來往,令民進黨在壓力下淡化臺獨訴求,不敢得罪中共政府。那試問我們怎能期待民進黨能在反對這中華民族主義的課綱上鬥爭到底呢?怎能期待民進黨可以實現臺灣民族自決的願景呢?在這個新自由主義的路線下,臺灣的資產階級高度依賴中國市場,民進黨作為其政治代表之一,又怎麼能在民族問題/統獨議題上得罪中國呢?一旦得罪了中國民進黨就同時背叛了自己的階級利益。

民主製訂教育課綱

以臺灣資產階級歷史舉例,忘卻了二十世紀中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對臺灣群眾淪為廉價勞動力所承受的壓迫,跨國資本/重工業逐利式的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危害,也將過往臺灣左翼的歷史輕輕的ㄧ筆帶過,在社會類的教科書中也將許多右派論述正當化於其中,企圖將每個受教育的學生培養成資本主義市場的擁護者。這些都是資產階級在意識型態上奴化受壓迫群眾,對其作出柔性壓迫。那試問我們如何翻轉這樣的關系?

在資本主義統治下,統治階級往往把教育作為政治工具,灌註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意識形態。不論是今次課綱的中華民族主義歷史觀,還是擁護資本主義市場製度的經濟學,還是保守忌諱的性教育都是如此。工人國際委員會(臺灣)要求全面取消新課綱。教育課綱應由學生及教育人員成立民主的委員會,由下而上民主製訂。第一步是需要由下而上組織戰鬥性的學生會,學生組織起來加強對校政的影響力,在必要時發起抗爭。

工國委中港臺支部第二次大會完滿結束

10月10-11日,在香港舉行了工國委(CWI)中港臺地區的第二次大會,是一場極其重要的會議。與會者相當年輕,而大會討論以三語(普通話、粵語和英語)即時傳譯,表現了工國委在中國和該地區的跨國性。在大會最後,來自從臺灣到印尼八個不同民族的與會者,以不同語言合唱《國際歌》,本身已可算是一種成就。此外,大會募集了港幣$4,990的捐款,也強烈表現出工國委中港臺的工作是認真的。

對於社會主義者而言,過去的一年充滿著動蕩,有香港雨傘運動的結束,也有波及全球的中國經濟危機。

鄧美晶就香港局勢發表引言,她表示「雨傘革命是自八九六四以來香港最大的群眾運動」,而「在這場鬥爭結束後,社會危機進一步惡化」。她說:「香港最富有的25名富豪共坐擁1.5萬億港元的財富,比香港政府的財政儲備還多。」政府一邊說貧窮人數正在下降,但在職貧窮的人數卻不斷攀升,那是因為官方把貧窮線設定得相當低。

雨傘運動沒有贏得真普選這目標,因為運動若要成功,必須要由一個革命運動推翻中共專政和資本主義製度。雨傘運動中的主要領導人,無論泛民黨派、學生組織還是非政府組織,都沒有提出一個從根本上去變革的綱領,而單純的占領策略也不足以完成這個任務。

自運動平息以來,對立的局勢依然繼續。政府以打壓的手段進行「消耗戰」,例如在港大副校長的任命上阻撓陳文敏上任。但就如鄧美晶所指,政府擔心會再度觸發群眾運動,因而沒有信心在短期內通過廿三條立法。

來自香港的Nathan報告了社會主義行動支持外勞和難民的工作。最近外籍家勞再度發起抗議,突顯了香港雇傭條例的不平等和歧視性。 Nathan解釋道:「外勞團體在九月爭取加薪至每月$4,500元,這比本地工人的最低工資每月$6,630元仍有一段距離,外勞的情況更為嚴重。由於現在香港未有標準工時立法,外勞每星期工作60-70小時非常普遍。但政府最近公布只願意加薪$100元至每月$4,210元。事實上,外勞工資過去17年來只加了$250元。」

「去年中國每五天就產生一個億萬富豪,同時每五天就有41,000名農民失去土地,22,000人因空氣汙染相關的疾病死亡,930名工人在工業事故中喪生。」

中國的討論是大會中最好的一節,帕莎就此題目發表引言。而中國大陸的同誌也通過視像會議參與了大會。

帕莎解釋道,中國龐大的民工群體工資在2013年只增加了13.9%,而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了21.7%,後者的升幅主要來自於住房開支。住房開支目前占農民工總生活費的50%左右。這是在今年經濟危機全面襲來前的情況。他亦指出,2015年首九個月的經濟衰退令勞資糾紛大幅增加,總共爆發了1,642宗罷工,相比之下,2014年全年罷工數字為1,379宗,而2013年則是656宗。超過75%的罷工事件是由於拖欠工資所引起。

帕莎亦概述了股市崩塌的情況,過程中蒸發了40%的市值。債務、產能過剩和通縮水平都是有紀錄以來最高,是更深遠的經濟困境的癥狀。

工人罷工

一位任職店員的年輕人Gary說,中國官方工會只是代表公司利潤或國家「維穩」。因此官方工會的威信極低。 2010年廣州佛山本田工人的罷工年是一個轉折點,官方工會獲得「黑色工會」(指他們與警察勾結)的稱號,這比「黃色工會」(與資本家勾結)更不堪。

他引用一個訪問廣東省工廠工人的民意調查,表示82%的工人不知道誰是他們工會的領袖,而95%的工人從未參加過工會選舉。這數字駁斥了中共宣傳聲稱工人可以選擇他們的工會分會理事長的說法。

非政府勞工團體經常支持工人鬥爭,為他們提供意見,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非政府組織說過,只要工人不要激進起來,不要與政府發生衡突,就不會受到鎮壓。」Gary說:「但現在改良主義的非政府組織也受到鎮壓和禁製,所以除了激進化外別無選擇。」

大會的另一個討論焦點是,社會主義者該如何對待民族主義以及日益升溫的自決訴求。這點與近年世界的事件不無關系,包括烏克蘭的內戰、克裏米亞被並入俄羅斯、工人階級因反緊縮而令蘇格蘭獨立情緒升溫、加羅隆尼亞的事態發展等。來自香港的Jaco解釋道,若果列寧和托洛茨基這樣的革命領袖沒有對俄國少數族裔的民族訴求采取敏感的態度,工人階級並不能在俄國革命中取得勝利。俄國革命領袖依據群眾的意願保證分離權,將​​受壓迫民族爭取到自願社會主義聯邦的理念之下。

他說:「在中國,習近平為了鞏固統治權而推動大漢民族主義。中共在西藏和新疆進行文化壓迫、監視宗教場所、禁製各種衣著服飾和宗教儀式,這些對少數民族的鎮壓令局勢緊張,為恐怖主義製造土壤。」中共大肆破壞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環境,例如修建大水壩,也令獨立的支持度增加。

大漢民族主義

習近平推動大漢民族主義,加上中國經濟力量擴張,為臺獨情緒提供養分,尤其在年青人之間。同時,尤其在今天資本主義危機的時代,民族問題不能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解決。 「今天臺灣已經接近資本主義框架下的獨立,但仍持續受到中國的壓力。」Jaco表示:「獨立派,即使是當中的左翼,都欠缺反帝國主義的目光。他們集中在修改國號和憲法等次要的問題上,但沒有指出哪個階級、什麽國家行使權力、怎樣的運動才能帶來出路。我們認為只有社會主義運動才是出路。」

來自臺北的Vincent概述了臺獨陣營裏的不同流派,各派的思想往往都非常混淆。他說,有親獨的右翼力量只是想追求「正常化的國家」而爭取美日帝國主義的支持。他們當中有些帶有種族主義成分,利用反中國人的論述爭取支持。

Vincent說,以年輕人為主的左獨勢力正在增長,他們正確地批評馬英九的親中經濟政策,提出一個泛左或反資的論述。但這批左獨團體中,有些誤以為日本軍事化可以製衡中國,因此在這方面的立場就顯得雙重標準和混淆不清。社會主義者強調,只有工人階級獨立於所有資本主義國家和政黨進行鬥爭,並在國際上團結起來,才能打倒資本主義,為真正的自決掃平道路。工人國際委員會支持臺獨的民族自決,作為全亞洲乃至全球反資鬥爭的一環,為東亞的自願社會主義聯邦奮鬥。

大會其他部分亦討論到社會主義行動在香港深水埗區議會的選舉運動,以及建立黨組織的關鍵要點。工人國際委員會(CWI)的國際書記處秘書Tony Saunois通過視像會議就國際展望發表講話。與會者都感到大會的討論令我們的政治分析更為尖銳,為建立中國乃至更廣泛地區的真正社會主義力量打好基礎。

八萬人參加臺北同誌大遊行

此次第十三屆同誌遊行,主辦單位預估約八萬人參與,主題是「年齡不設限-解放暗櫃・青春自主 No Age Limit.」,主辦單位指出:青少年與老人都因社會對年齡的期待與要求,以及未符合生育標準,而被忽略情慾的需求。社會對於「可生育」的情感追求,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因為性多樣社群不可生育或選擇不生育的狀態,也被視為一種不合理的存在。

工人國際委員會在遊行裡提出:群眾團結鬥爭,反對歧視LGBTQI,打倒父權資本主義。我們社會主義者認為:LGBTQI在社會的不平等地位根源自資本主義家庭私有製,作為鞏固剝削製度的一種手段,這包括維繫異性戀霸權及核心家庭概念。因此,臺灣的性平權運動必須連繫至反資本主義的鬥爭,並與國際上的性少數團結,更進一步推動社會製度上的變革,才能真正消除對性少數的壓迫。

這次,民進黨仿效美國歐巴馬吸納粉紅選票,首次參與同誌遊行,蔡英文也發佈了一則支持婚姻平權的短片。此舉的確吸引了不少LGBTQI群眾的關註,但究竟未來能否實際落實,仍是未知之數。民進黨立院黨團也始終未有明確表態,僅有四位立委支持多元成家。

在遊行中也可見到時代力量、自由臺灣黨與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動員支持者參與。綠社盟也強調推動婚姻平權法案的立場絕不改變,並以文宣短講懇請遊行群眾投票支持。

社會主義者認為,要徹底消除社會對LGBTQI的歧視,就必需令捍衛LGBTQI權利的運動變得更具抗爭性,向群眾宣傳和揭示性傾向平權與性別平權的意義與同誌族群所遭受的壓迫,拒絕資本財團使運動商業化,拒絕淡化運動的政治色彩,將所有受壓迫者團結起來,為反對父權資本主義的運動共同鬥爭!建立民主社會主義的替代!

臺灣:抵抗荒誕的恐同勢力

近年來,臺灣的群眾肯定對於護家盟之類的團體不陌生,尤其是LGBTQIA的朋友們,更是熟悉這類團體。護家盟這類團體總是高舉著宗教倫理、傳統婚家製度,甚至以偽科學來攻擊同誌運動的訴求,又用一些荒誕的恐嚇言辭(例如:社會崩壞、人獸交、異性戀會變成同性戀)來恐嚇不了解議題的群眾,但又時常以偽善的態度說他們尊重同誌,但卻要將傳統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的家庭價值強加在同誌朋友身上,更甚至想透過宗教手段讓同誌朋友改變性向,委屈自己做個異性戀,這是什麼樣的尊重?這是虛假的、歧視的,並非是真正尊重同誌朋友的自主性與需求。我們社會主義者支持宗教自由,但反對右翼教會勢力拿著宗教倫理的大旗來壓迫歧視他人,這樣的保守勢力是為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型態服務呢?

父權資本主義家庭私有製

這些保守勢力不一定真的曉得他們擁護的價值到底代表了什麼。出發點可能是因為宗教教條,可能是因為傳統觀念束縛,更有可能是出於自身對於同誌的歧視,或者更可惡的是對於少數族群的惡意打壓。姑且不論這些區別,他們最終的表現都是反對同誌運動的訴求,造成了什麼效果?鞏固了現在的父權資本主義!例如他們反對同誌婚姻,令同誌以家庭單位申請社會福利及服務就更困難。私有財產製度需要婚姻製度來進行財產繼承,以鞏固資本主義的社會基礎。這些反同誌的言論往往支持著保守的政治和經濟政策。

多元情欲自主與同誌運動的方向

不可否認,現在婚姻平權的訴求已成為同誌運動的主流。我們社會主義者當然支持婚姻平權,多元成家等訴求,的確有不少同誌朋友也想要結婚成家,我們不能忽視。只要是在雙方或多方的自主合意下,我們都不應禁止又或汙名化,而應該給予尊重。婚家對於部分人來說是歸屬是支持系統,對於部分人來說是壓抑與束縛。我們都應看見他們的需求,並給予保障。

同誌運動又或者說性別性向的平權運動更應該與世界上的勞動者、少數族群,以及一切的受壓迫者團結一致共同鬥爭,為什麼呢?因為都有共同的敵人:父權和種族歧視的資本主義製度。它壓迫我們的自由,剝削我們的生活,竊取我們的勞動成果,荼毒我們的未來(環境/食安),也因為我們都有共同的利益:一個平等自由的社會主義世界。資本主義活一天,受壓迫者的痛苦就多一天!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20:46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4-6 23:22 编辑

12月9日南山罷工現場訪問

受訪者一:W先生(化名)──
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往後的人!

我在南山服務超過十三年了,我是少數有賺到錢的業務員,很幸運的可以在臺北有個房子。但是現在新進的業務員很可憐,很多做不到兩年就離開了。每次都被公司的業績競賽壓得喘不過氣,結果也沒有賺到什麼錢,而且公司在E化後大量的裁撤內勤員工,把內勤員工一個人當兩個人在用,很可惡。真的要站出來對抗潤成集 團,才可以爭取我們應有的權益。而且現在公司瘋狂的要求業務員要販售躉繳型商品,企圖藉此美化財報,博取上市許可。在我看來現在的潤成集團簡直就是把補足社會保險不足的私人保險當作金融炒作工具來藉此牟利!

而且(潤成集團背後的大老板)尹衍梁良好的政商關系人盡皆知,之前還在媒體上沽名釣譽,結果背地裏就是這樣壓榨勞工,政府也只會互踢皮球,沒有任何作為,逼得我們不得不出來捍衛自己應得的權利!我會站出來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往後的人,為了要讓他們得到應得的保障!

受訪者二:J先生(化名)──
不怕抗爭,堅持到底!

我從民國87年就加入工會了,當初會加入工會就是因為當時的資方AIG集團要片面的更改勞動契約,惡化勞動條件,試圖將我們的身分從雇傭關系改為承攬關系,因此我們發動了上街抗爭。後來在跟資方談判的時候,調解的立委就說我們可以組織工會,資方代表竟也表示樂觀其成,因此我們就開始籌組了工會。

後來在民國94年資方故技重施,又弄出惡化勞動條件的新合約,想要規避勞保勞退等責任,藉此省下大筆支出。潤成入主後,問題仍然不能得到解決,潤成更用大批的法務人員來控告工會幹部,甚至不斷提高考核標準藉此來開除業務員,真的很可笑。潤成一方面說我們是承攬關系,一方面又用雇傭關系來要求業務員,哪有承包商需要考核的?

考核是只能用在雇傭關系中的資方權利事項。潤成需要承擔責任的時候就說業務員是承攬關系,潤成想要更多收入的時候就把業務員當雇傭關系看。現在的潤成就是只想賺錢不怕臭名,逼得我們不得不出來抗爭罷工,不然這麼冷的天氣誰要出來啊!過去南山人壽說的「誠信第一,服務至上」,現在早就被新資方潤成集團糟蹋得一文不值了!只要資方不出來面對問題,不出面解決問題,我們絕對抗爭到底!我們抗爭的強度取決於資方的態度,資方如果繼續這樣坐視不理,我們絕對會升高對抗強度!

受訪者三:C先生(化名)──
南山是我們的成果!

去年公司賺了212億,竟然也不分給我們一毛,已經非常久沒有調薪了,103年資方更一次裁撤了內勤員工225人。很多內勤員工身心俱疲,一人要承擔超量的工作,時數竟然也沒有算進加班費!資方現在仍不斷透過各種手段分化業務員,分化內勤,更透過派遣工來壓低內勤的勞動條件!我的談來的CASE大部分都是我的親朋好友,如果沒有我,南山哪有這些錢可以賺!我們這些年資高的業務員,每個都像流動銀行一樣,能力都很強,南山能有今天,是我們打拼出來的!

勞動群眾在臺灣的困境與出路

距離民進黨可預期的勝選,已不到一個半月。身為關心社會議題的你,可曾問過自己:民進黨將把臺灣帶向何方?勞動者和青年的生活能有什麼改變?不要意外!蔡英文將來要做的事情也相去不遠,朱立倫當然也是一樣!新自由主義是他們信奉的教條!在這一教條底下,勞動階級和基層青年都將是陪葬品。

臺灣勞動者陷入貧困

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10月失業率為3.90%(45.5萬人),這代表了45萬個家庭。在臺灣政府的計算底下:許多非典勞動者都非失業,許多打零工的甘苦人也不是失業,許多因為就業環境惡劣而不願就業的人也不算失業,經過修飾後的數字都是45萬人了,那真實的數字是更高。

引用財政部於今年六月的「大數據薪資分析」報告,2014 年有近 2 成受雇人口年薪在 25 萬元以下,有約6成5受雇人口年薪在 55 萬元以下,但王如玄炒作軍宅就可以輕松獲利1380萬,朱立倫光是現金存款就已有2,567萬加上珠寶及證券就身家破億,2011年郭臺銘透過剝削中國血汗工人輕輕松松就像買菜一樣買了4億的私人豪華飛機,以及10億的豪華別墅。這樣的例子罄竹難書,身為勞動者的你,難道不憤怒嗎?身為中產階級,生活卻越來越困頓的你,難道不憂愁嗎?你老老實實的做人做事,非得努力工作才能換得溫飽,但那些資產階級以及他們的禦用政客卻踩著我們的血汗享盡榮華富貴!勞動群眾仍必須做得要死要活,中產的工程師犧牲健康丶血汗爆肝換得一個相對高的薪資,結果是拿一生的健康當代價。

在臺灣,還有許多家庭不堪負荷照顧重病長者的精神與經濟壓力,因而發生令人悲嘆的人倫悲劇。這是階級性的問題,富有家庭可以將重病長者送到高級療養院,中產家庭將此重擔交給家庭照護工,基層家庭只能自己扛起擔子,悲劇也多發生在為數最多的基層家庭中。公共的醫療資源和護老服務匱乏,因為政府將這些服務市場化,將長期照護的責任丟給個別家庭。藍綠兩黨推出的方案也只是畫大餅,空泛而看不見牛肉,仍然不願把長照的責任由國家透過向富人課重稅承擔起來,藉以建立長照的優質公共化。在藍綠兩黨的這種騙票政策下,受害的將是所有的基層家庭,以及月薪只有15,840的家庭移工。

臺灣經濟步入衰退

今年由於中國經衰陷入衰退,臺灣出口也以連續下跌十個月,為未來做了一定程度的預示。臺灣出口貿易高度依賴中國,位居世界第二,兩岸雙邊貿易占臺灣所有對外貿易的40%,對中國的投資也占所有對外直接投資的84%。根據財政部最新的進出口數據,今年前10個月臺灣出口同期比衰退9.6%,至總額 1,158.9 億美金,11月出口比起去年同期衰退 16.9%。在這背景下,臺灣綜合研究院最近將經濟增長的預測下調0.98%。

臺灣高度依賴的中國經濟市場成長也不斷衰退,成為亞太區乃至全球經濟的一個計時彈。如果你認為臺灣只要不依賴中國就能躲過沖擊,那就錯了,資本主義在今日已經是全球化的共同體,美國的次貸風暴波及全球,歐洲接連陷入金融風暴,全球性成長衰退至今仍陰魂不散,在08年看似躲過危機的中國其實是以大量債務驅動成長,只是將危機的時程表向後推延,代價是更大規模的債務危機和產能過剩。未來經濟危機來臨時,資產階級及其政府將會進一步打壓工人,要工人階級做這場經濟危機的替死鬼!現在中美與臺灣政府都以拯救經濟為名,推動TPP和貨貿等新自由主義協定,就是為資本家掠奪工人財富作好準備。

TPP是美國向勞動者施加的桎梏

藍綠兩黨的領導人也都喊出臺灣一定要加入TPP,但TPP是什麼呢?TPP會強行敲開以往受保護的經濟領域的大門,讓資金炒作與投資長驅直入。無庸置疑,在TPP的協議下,臺灣政府要承諾盡一步打壓工人權益,國企會被私有化而裁員,工作職位會流失,非典型勞動會上升,薪資會有向下降低的壓力。

TPP限縮國家管製市場的權力,跨國企業有權控製政府造成經濟損失。所以在TPP之下,控管藥品價格的行為就算不是完全非法的,控管的能力也會遭到嚴重打擊。藥價必會飛漲,等同是以法律確保了大型製藥公司的無盡利益,卻危害一般民眾的健康。政府的采購規範也是TPP的重大議題。TPP也幫助跨國公司更容易在招標流程中獲得經營公共事業或基建工程的合約,助長跨國資本壟斷。政府保障弱勢經濟部門的能力將大為限縮。例如,以後要是想扶植像是製造業這種能增加當地工作機會的產業,是絕無可能的。

TPP的目標是把農耕補助和農產品進口關稅完全廢除,或是至少廢除一大部分。在許多國家裏,無力與大型農業公司競爭的小農將被逐出市場,這等同是以法律保障大企業的支配地位。簡單來說TPP就是:讓跨國企業自由逐利,國家任何對於勞動/環境/人 權的保護,只要阻礙了資本家的牟利,都將被跨國企業的手拿下,管理民生必需的國有能源企業以及公共資源也都將走向私有化,由資本家掌控牟利。資本將更自由 的轉移流動,勞動者終將成為自由貿易下的犧牲品,一言以蔽之,這些區域自由貿易整合都是成就資本家的牟利自由,不是勞動群眾的自由,更是勞動者的桎梏。

拋棄藍綠兩黨,向資本主義說不!

未 相當有可能執政的蔡英文,曾多次公開表示她所崇拜景仰的政治人物是英國首相柴契爾(戴卓爾)及德國總理梅克爾。但我們要說:柴契爾(戴卓爾)在任時期大量的推行鎮壓工會及壓迫工人的法案,將英國帶向新自由主義。主張遵節政策的梅克爾,則令希臘等歐債小國陷入赤貧。她最主要的作為就是將資本家們一手造成的經濟危機,要人民群眾來承擔,來當資本家們的替死鬼。你意外蔡英文崇拜這樣的人嗎?

「英派」是絕對不能給臺灣帶來出路的,能帶給臺灣出路的是一個真正能代表勞動群眾的左翼政黨!這需要勞動群眾和先進青年組織起來,投入這場反剝削丶反壓榨的戰爭,組織一個代表工人利益的群眾政黨,以民主計劃的經濟取代為資本家的利潤服務的資本主義。

服務業工人如何受到剝削?

在我們這些七八年級生小時候,通常都會從長輩那邊聽到「他們」那個時代的故事來當做期許,不外乎「只要好好讀書將來出社會就會有知名的公司願意聘用你/妳」丶「只要努力工作25歲買車,30歲買房根本不是難事」丶「只要一間公司待久了,職位就會越升越高,薪水也會越升越高」,但當我們實際踏入了社會,我們才發現現實與夢想的差距。

很多勞動者(尤其是青年)因為身為派遣而待在一個位置五年無法升遷丶加薪,又可能跟隨一個自行創業的雇主在勞動上受到剝削,我們為了畢業而不失業而領22k,我們為了避面私人企業壓榨而將大好的人生托付於公務員考試,我們忍受甚至失業;這一切看似悲哀,卻已經是大多數七八年級生的日常。

派遣製度的剝削

在派遣製度下,簡單來說,派遣是一種由A徵人,然後派與B使用的製度,從公司的角度來說這是為了逃避勞工法令的規管以及更容易裁員,造成了一些例如中間剝削丶雇傭的不安定與勞工間的差別待遇。

中間剝削:派遣公司藉由徵人後將人員送至不同的公司,而其中派遣公司收取多少傭金,卻是不會公開的;由目前派遣公司林立削價競次時有所聞,犧牲了到派遣員工的福利。
雇傭的不安定:派遣工由於為其它公司之員工,相對來說沒有資遣費的問題,故沒有相關法令保護時,資方裁員從不手軟。從2008年12月奇美電宣布提前解除轄下八成的派遣員工,估計約有三千名派遣員工失去工作,就可得知如果政府沒有相關法案保護或是沒有組織工會抗爭,那派遣員工的福利根本無人保護。
勞工間的差別待遇:即使同工同酬,在福利和獎金上,正式員工仍比派遣員工有著更大的優勢,例如在三節獎金丶旅遊補貼上;甚至是職災賠償上,由於正式與派遣員工資方資本額的差異,賠償金額可能添差地遠,而兩者的對立更會造成該公司勞方的難以團結。
工會籌組面對的挑戰:由於派遣工難受勞動法令保護,雇傭不安定而且流動率高,加大了籌組工會的難度,因此削弱了勞工在職場上的議價能力。但近年美國快餐店工人罷工,以及香港前年碼頭外判工的罷工,都可見到零散化工人組織起來抗爭是有可能的。
薪金和工時的剝削

工時過長:這裏想特別指出的是工時超過正常時數的剝削。勞動基準法第30條規定:「勞工正常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八小時,每周不得超過四十小時。」。但雇主仍有許多方法使其超時:

交派上班後或下班前的工作:例如有些工作內容刻意規定於上班前後完成,又或者工作時間九小時明定中間有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但卻常因客人過多而沒有實際休滿。
責任製: 原本為完成工作即可,不用固定上下班的工作模式,但引進臺灣後老板常常安排過量的的工作內容造成員工在沒有加班費的情況下加班。此製度在勞基法的規範下本受84-1條規範其限定職業,但目前已泛濫至科技電子等行業。而有業績壓力的門市人員主管也常常以「業績不夠」來要求同仁假日上班。
金錢:目前勞動市場上的低薪,一般可回朔到2009年4月開始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那時由政府補助兩萬兩千元(也就是俗稱的22K)給企業聘請大學新鮮人,此後一般企業習慣以22K當作大學畢業起薪。
鬥爭才是出路

臺灣服務業工人受盡剝削和壓榨,工人國際委員會(臺灣)支持調漲基本工資,支持真正落實八小時工作製,反對派遣製,應該給予同工者相同的薪水丶獎金丶職災補償,結束強製性的加班製度。我們支持工人(尤其是年青人)加入工會,強化階級團結的力量,對抗資本主義的剝削。

二零一六年

南山工會投票通過罷工

11月28日,南山工會決定發起罷工,將是臺灣工運史上第一次的保險業勞工行使罷工權!工會為了奪回全體員工應得的報酬,抵抗資方片面更改勞動條件,反對不斷調降員工薪資,於是發起甲級動員,號召全國會員投票支持罷工及訴求。這在經歷了一周的全國會員投票後,南山工會得到了75%會員的支持(4,167/ 5,516)投票通過罷工,於12月9日開始罷工。

工會以高度團結為罷工開啟序幕。許多工會會員表示,在投票期間受到資方恐嚇,而資方無所不用其極的抹黑工會,打壓會員投票權。但是,工會會員仍展現高度團結。

根據工會於11月20日發出的新聞稿,罷工有兩項訴求:第一,反對南山人壽片面提高資深區經理的考核標準,其提高幅度達3倍之多;第二,南山公司章程中規定,如有盈餘應至少提撥1%作為員工分紅,而103年南山人壽稅後獲利達212億,今年獲利亦持續成長。南山企業工會要求內勤員工全面加薪1萬元,年終獎金加發1個月;外勤會員各項產品傭金率皆增加20%,年終獎金上限由原本的11%增加到15%。

工人國際委員會完全支持南山工會的訴求,我們會站在勞工一方展示團結。

南山工會邱副理事長表示:其中一項重大爭議,就是資方片面認定南山人壽的業務員屬於承攬關系,並非雇傭關系,試圖以此規避相關勞動法令,逃避應當承擔的退休金提撥等責任。在經歷了南山與勞保局的行政訴訟,最高行政法院也判定南山人壽內外勤員工,不論職位皆屬雇傭關系。但潤成集團南山人壽不承認此判決,透過民法提告137位員工,藉此來否認雇傭關系,並聘雇有國師之稱的陳長文律師來打壓工會的訴求,打壓員工的勞動權益保障。許多被告員工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在法律訴訟上的資源不平等,使得許多業務員處於弱勢,再加上當時的判決法官也不具主動調查的責任,只憑雙方舉證來做判決,許多業務員從未想過會與資方對簿公堂,因此舉證相當困難。

在經歷了二三十場的民事訴訟,南山人壽對外宣稱勝訴,並以此來否認雇傭關系。工會也曾與地方勞動局官員求助過,但地方勞動局官員態度相當官僚並親向資方,令工會相當氣憤也感到求助無門。

可見,法律訴訟往往是資本家打壓勞工的工具,因為資本家的財大氣粗可以用上許多資源在訴訟中壓垮勞工。單靠法律根本不能爭取公義,只有勞工組織起來發起群眾抗爭,才有可能改變不公的現狀!

工人國際委員會支持工會的訴求,要求資方承認雇傭關系,不能規避勞動法令及退休金等責任!

在民國98年時,AIG集團因為金融風暴而處分海外資產,將臺灣南山人壽向外招標,最後由潤成集團得標,掌控南山人壽。潤成集團向金管會承諾會保障全體南山人壽員工的勞動權益,但是之後卻對南山工會的訴求置之不理。工會代表和資方談判的過程中,資方更一直利用法律等手段試圖打壓工會,並在未經勞方代表同意下片面更改勞動契約,實在可惡至極!

從潤成集團接手後,南山工會經歷了18次街頭抗爭及示威遊行,但資方仍擺出高傲態度無視工會訴求。

南山企業工會依法與資方進行勞資協商,但多數訴求都遭資方拒絕,團協宣告破裂。南山人壽資方無視勞方的勞動權益,迫使工會必須「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今天南山員工已經不能再忍受漫長耗時的談判,因此,團結一致發動罷工鬥爭!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23:27

我們工人國際委員會(臺灣支部)支持南山工會的罷工訴求,也將與南山工會勇敢的抗爭者們站在一起。唯有當勞動者們團結起來,意識到我們團結一致的強大力量,堅持到底,才能為我們的勝利開辟道路!南山人壽能有今天,是南山人壽的勞動者們共同打拼出來的,只有由勞動者們民主的掌控管理南山人壽,才能徹底解決潤成集團的惡質打壓與剝削,奪回勞動者的果實!

周子瑜事件:捍衛言論自由與民族權利

在臺灣總統選舉前幾日,韓國女子團體的臺灣成員周子瑜,因在電視上公開表示自己來自臺灣,並曾手持大韓民國國旗與中華民國國旗共同出鏡,遭到黃安的舉報。事件延燒至中國各大網路論壇,以及臺灣的電視媒體上,周子瑜的演出機會也被中國的地方電視臺一一取消。最後韓國經紀公司JYP為了挽救下跌的股價,及在中國的演出機會,向周子瑜施壓,要求她公開出面道歉。周子瑜拍攝道歉影片,表示:「中國只有一個,海峽兩岸是一體的,我始終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影片在臺灣廣泛流傳,使許多臺灣群眾對於中共更加不滿,即便不是支持臺獨的群眾,也對此事感到十分憤怒,對於支持臺獨的群眾,更是如此。雖然青天白日旗代表國民黨徽號,但由於國民黨長期以來的親中政策,令國民黨被群眾與中共政府劃上等號,成了懲罰的對象。從結果看來此事更催高了反國民黨的選票數量,尤其是民進黨,更成了反國民黨的最佳政治選項。

黃安近年因前往中國發展演藝事業,為討好中國執政當局,並配合中共反臺獨的政策,從去年九月開始不斷的舉報所謂的臺獨藝人,國臺辦ㄧ開始也站在鼓勵的態度支持黃安這樣的作為。也讓黃安食髓知味,狐假虎威,黃安並在網路上公開國臺辦給予他的感謝信,對於這樣充當中共民族壓迫的打手,絲毫不感到慚愧。周子瑜事件後,不少網民號召在黃安從中國回臺當日包圍機場抗議,令黃安抗議。

資本主義下言論自由不屬於每個人

對於周子瑜來說,表達臺灣人身分是她個人的言論自由。中共高度壓製國內的言論自由,演藝圈作為公眾關註的平臺,更是如此。藝人只要發表違背中共政策的言論,通通都會遭到封殺。即便是中國境外的樂團,藝人,只要對於中共稍加批評,也都會遭到取消表演機會,甚至拒絕入境,這例子不勝枚舉。中共為維持對內的高壓統治,不單單是嚴格管製電視平臺的言論,更是高度管控網路世界的言論,尤其是具公眾知名度的人物。

韓國經紀公司JYP也為了要維持在中國的市場,以及股票市值,維持利潤收益,周子瑜的言論自由也不得不被犧牲。即便是在一般的工作場所,勞動者的言論自由仍會受到資方及管理階層的打壓,舉個例子:假設你的公司沒有工會,你明天到辦公室大聲說要組織工會,資方管理人員就會馬上準備打壓你了。但如果郭臺銘對於政府的哪一項政策不滿意,他的意見馬上就會進到政府高層的辦公桌上,或者會成為今天電視媒體的一則新聞。這社會因為千百萬勞動者的付出才得以順利運作,但這個社會的主人卻不是廣大的勞動群眾!

民族認同是個人自由,不該被打壓!

周子瑜事件反映出臺灣人對國家自主權的渴求,抗拒中共對臺灣的政治和經濟抗控,加強了反壓迫的民族意識。不論是臺獨認同也好,或是中華民國認同也好,又或者是中國認同也好,民族認同理當是自由的。我們社會主義者支持任何民族的權利。我們反對中共對於臺獨認同的打壓,也反對大中華或大臺灣的沙文主義,因為後者等於剝奪其他民族的權利。不論是本國或外國政府都不應打壓禁止表達民族認同的自由。這類打壓不單是對民族認同的壓迫,更是對基本民主權利的壓迫。但同樣的,在臺灣仍存在著其他的民族認同,作為個人基本的民主權利,不論是怎樣的民族認同,都不應被打壓歧視。

現時挖角周子瑜的其他財團也只是利用事件作為炒作賺錢,在周子瑜聲淚俱下道歉時,它們是完全沒有批評中共的。周子瑜事件證明財團對民族權利和言論自由並無興趣,正因為它們為了開拓市場,令演藝文化成為統治階級的宣傳工具和搖錢樹。只有將演藝文化企業、出版企業和新聞媒體民主公營化,由公帑民主營運,擺脫財團的操控,才可以捍衛真正的言論自由和表達權利。

從南山和大眾談起:金融業工運的啟示

金融業工運開始冒起。南山保險業員工罷工即將兩個月,工人團結起來,克服了資方分化工會的各種困難,成功迫使資方作出些許讓步,工會領袖都表示罷工強化了工會的成員數目、戰鬥經驗和工人的自信。資方於一月刑事控告六名工會領袖「普通傷害罪」、「妨礙罪」、「誣告罪」等,試圖打壓罷工,鎮壓工會。

此外,大眾工會於一月初舉行罷工投票,凝聚著1653名(84%)會員的支持;以及相應的高組織率,全臺大眾銀行約有2600名員工,工會會員就佔有1971人。原擬訂於2/1~2/5的警告式罷工,後因勞資雙方達成共識,罷工遂行取消。在大眾工會的團結抗爭下,成功的迫使元大金控放棄優離準駁權,不得濫行資遣解僱,加發留任獎金及保留工會保護條款。

金融保險業數位化與南山罷工面對的挑戰

資本家要實行金融保險業數位化的目的之一,是要進一步分散工會團結的力量,而且有藉口大幅裁員減低成本。在這波金融數位化的沖擊到來前,南山工會因過往種種勞資爭議的累積,因而發動史上第一次金融保險業的罷工抗爭。南山工會的罷工由去年十二月開始已持續一個多月,成功取得資方些許的讓步。

因其營收皆依賴個體分散的業務員的保單收入,不同於一般廠場具高度集體性及明確生產場域。集體勞工較服務業罷工將更容易集體行動,並終止整個資方的生產營運。再加上金融業科技應用的發展,過往由業務員實體代收的保費,如今已由銀行自動扣繳取代,使得如今南山工會更難以透 過罷工立即影響資方的營收。再加上南山資方對於內外勤的各種打壓分化,企圖阻止南山工會凝聚內勤人員對於多以外勤組成的工會的支持。

在未來更大的沖擊是金融壽險業的去中介化,資本家將逐步透過數位科技取代業務員。在現今南山資方已將保單商品外包給銀行通路販售,試圖從中降低對於業務員的依賴,主要目的便是縮減/規避未來對於業務員退休金、年資、勞健保等等責任,但更可從中發現資方明確的去中介化策略。

雖說保險業為政府特許行業仍有許多法規約束,但作為保險業的管理單位-金管會如今對於南山人壽的重大勞資爭議的不作為以及公開宣示推動金融數位化下,未來法規的鬆綁勢必也將一落實。

但此一案例並非個案,全臺灣的保險業務員將近三十萬人,光是南山就佔了三萬多人,近十分之一,如果南山工會的抗爭可以帶來一定程度的勝利或迫使資方妥協,那將為未來金融/保險業的工運力量帶來鼓舞及示範效應。

如果南山資方打壓工會,控告工會幹部,以及一切剝削勞工的行為得到默許,那也將使得其它壽險業資方群起效尤。在未來可預期的經濟衰退下,資本家們正規劃著如何壓縮成本,剝削勞工,維持獲利。那勞工若不要成為代宰羔羊,就勢必要加強工會團結和抗爭力量,建立跨企業的工會乃至跨行業的工會聯盟。

大眾工會:團結,迫使資方妥協

大眾工會的勝利主要是依賴工會的高組織率,八成四會員支持罷工這數字足以嚇怕自以為是的資方。再者,罷工不同於南山工會,雖同為金融產業,但銀行業的運作仍有一個集中的工作據點,工作模式更為集體化,勞工更能有效透過團結的罷工、集會行動阻礙資方運作。再加上合併案在即,使得大眾工會的抗爭可以在不久的時間內取得一定成果。

我們可以說金融數位化是當今推動銀行業逐步整併的重要因素,未來臺灣金融業的寡頭壟斷已看見跡象。元大金控併購大眾銀行便是一個例子,在併購後,元大將從全臺第十大私人銀行升到第七大,資本規模將從7,513億元擴大到1.2兆。隨著金融數位化,規模較小的銀行其分行價值將逐步縮減,未來銀行也必須提高對於數位化發展的投資,此項投資則需具備更大的資本規模,規模較小的銀行並無法順應此趨勢,未來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金融銀行業合併的案例一一發生。資本壟斷在臺灣將更嚴重。

在併購過程中對於勞工權益的打壓,也引起了大眾工會的反彈,揚言發動罷工,原因是元大處處打壓大眾工會的權利和工作條約,合併後對員工權益最重要的「工會保障條款」竟全部刪除。而就員工退休方面,資方握有優離方案準駁權,可以規避對員工60億的退休金。

金融數位化促進企業整並

於去年九月開始,金管會正式宣布推動破壞性創新,意謂著由國家之手開始配合金融業資本家們著手進行金融業的數位化,數位化本身代表著對於人力需求的大幅度縮減,以及實體營運單位的裁撤,更重要的是,數位化的進程並非小規模資本的銀行所能推行,這同時代表著,新一次的金融業整併已經開始。

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表示:破壞性創新,對於銀行業的沖擊最快,保險業沖擊最大。在破壞性創新(金融數位化)的推動下,銀行業的整併以及縮減分行將開始一一出現,保險業的去中介化也將開始成為趨勢,這同時代表著更多的金融業勞工將失去工作。工人階級需要討論下一步如何擴大組織和強化抗爭。

工會聯合組織、政治罷工、工人政黨

不論是南山工會的罷工或者是大眾工會的抗爭,皆是個別企業內部勞資力量的對抗;也都是企業內部的勞動者為爭取經濟利益/勞動條件的改善而發動的經濟罷工。但一個企業中勞動條件的變化,是受到政府整體產業政策及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階級力量的對比。

勞動群眾為眼前的經濟利益而投入鬥爭,能推動階級運動的發展,提高勞動群眾的階級意識,甚至進而衍生具有政治覺悟的勞動群眾,經濟罷工在階級鬥爭的發展中能產生提高勞動群眾階級力量的作用。

目前,臺灣的企業工會理應透過工會聯合組織尋求更強大的聯合抗爭。以南山工會為例,共同對抗潤成集團及其背後的母公司潤泰集團,或者透過相同產業的聯合工會,共同對抗金管會長期以來與保險業資方聯手打壓勞工的態度及官商勾結的積弊。更需要大幅度降低工會的組織門檻。經濟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臺灣,高達八成的勞動者皆在中小企業任職,中小企業平均雇用人數4.6人,現有的30人門檻扼殺了大多數勞動者組織工會的權利。

工會聯合組織將使得鬥爭力量更為強大,令工人更有效協調和組織鬥爭。但在今天的臺灣,工會聯合組織仍沒有發動總罷工的權利,資本家有各種聯合性組織及強大權勢可要求政府配合其私利,全體勞動者們卻沒有一個可以發動集體鬥爭的工具,藉此團結各產業各類別的勞動者共同對抗剝削打壓。

但在臺灣資本主義危機的狀態下,工人運動開始會面對更多政治問題,將經濟訴求連繫至政治訴求,甚至提出政治罷工。經濟衰退狀態下,未來工運將會面對政府更大力的打壓,甚至剝奪工人部分的民主權利來加強鎮壓力度。

臺灣將來如果面對政府的撙節政策打壓,工運開始提出總罷工的問題時,本身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政治罷工仍是不被法律允許的。前年十二月比利時全國150萬工人總罷工,部分工會就提出「不要比利時柴契爾」以至「打倒政府」的口號,因此歐洲工人已不能再忍受長年的撙節政策,罷工開始走向政治方向。

但更為重要的是,勞動群眾整體階級力量的發展,需要有一個實踐鬥爭的政治工具,上述的過程更需要有這樣一個政治工具來推動其發展,進而作為勞動群眾及一切受壓迫者團結鬥爭的凝聚點。臺灣資產階級有藍綠兩黨來代表他們的利益,勞動群眾在對抗資產階級的壓迫時,也必然需要一個工人群眾政黨。藉由這個工人群眾政黨來團結所有的受壓迫群眾,提出徹底改造社會的政治訴求:社會主義的政治綱領。

這個政治工具不是新社會的縮影,而是作為勞動群眾階級鬥爭的武器,更要成為勞動群眾奪取所有權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武器,藉此建立真正屬於所有勞動群眾及一切受壓迫者的民主,將一切資本收歸勞動群眾的民主管控,徹底消滅這個資本主義剝削製度。但如果沒有一個工人群眾政黨,徹底的社會改造,完全無法實踐。

電業私有化不是反核的出路!

核能發電帶來的危險性已經由車諾比核災至今無法挽回的生態浩劫,福島核災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海洋汙染所證明,不論是距今已久的車諾比或者幾年前的福島,輻射汙染至今仍無法消除。「非核家園」一直是民進黨所主張的能源政策。反核當然是正確的方向,但是民進黨提出的方案是什麼?是臺電的私有化!這不會解決核電所帶來的能源及環境災害,反而只會令其惡化。

回顧兩千年民進黨剛執政時宣稱要推行的停建核四,最後礙於國民黨的反對壓力,更是由於核四興建過程背後的龐大跨國資本利益(美國奇異公司丶石威公司;日本日立公司丶三菱公司,以及在臺電分包興建工程時承攬包案丶由國民黨控製的中鼎公司)當然更牽涉著臺灣工業資產階級對於低廉電力成本的需求。在美日帝國主義及臺灣資產階級的壓力下,作為資產階級政黨的民進黨又如何能不妥協呢?

蔡英文的承諾是否真能兌現?

即便是十六年後的今天,臺灣資產階級多數仍高舉擁核大旗,在近幾年的反核聲浪中仍不時能看見許多資方團體及資本家站出來表態支持核能發電,並斥責反核運動;在各樣政策上都向資產階級靠攏的民進黨,又如何能堅持其反核立場,更有待檢驗。不論民進黨未來是否將會改變立場,最為根本的是如果要將廢核運動進行到底,需要的是廣泛的群眾運動,而不是一個資產階級政黨的政治承諾;電業自由化與廢除核電並無直接關系,許多國家電業私有化的例子已證明將電業交給私人資本經營,不但不能解決核能問題,反而還讓一般群眾承受更昂貴的電價。

在民進黨亟欲推動的TPP當中,國營企業的私有化也在協定的要求事項之中。民進黨以廢核之名高舉電業私有化之旗,真實的政治目的就是要將臺灣推向美國主導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區域整合,藉著反核的名義,實質的推動能源電力的私有化政策,以迎合美國帝國主義的需求,並為面臨著資本主義衰退利潤減少的臺灣資產階級開創新的市場。為一般的受薪階級,將成為這場私有化進程的犧牲品,如果今天的反核運動沒有與反對私有化的訴求連結起來,臺灣資產階級將進一步接管民生必須的能源用電,在你我身上多扒一層皮!在今天,我們就該舉起反對私有化的訴求,對抗資產階級對於群眾進一步的剝削!

為什麼我們反對電業私有化?

如果照民進黨所言,承襲馬政府的電業私有化政策,那未來將是由少數的大資本家聯合壟斷臺灣的電力供給。臺電國營的壟斷跟私人資本的壟斷是有著極大的區別的,前者肩負的是供給社會必須能源的公共服務責任,只是今天臺電中油在國營化下沒有民主監督和控製,才造成官僚化下低效率丶高浪費的問題。如果國營能源公司由民主控製,將可以由民眾製訂生產和合理的價格。但後者並非如此,作為私人資本,它的目的不再做為供應社會必須能源,而是營利的最大化!一旦私人資本掌控了臺灣多數的電力供給,那我們將面對的是更高額的電價,更加劣質的服務。

七十年代至今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所倡導的公共服務私有化政策,在各國的實踐已經證明,它不能帶來更好的效率及優質服務,它帶來的是公共服務的破產,價格的高漲,甚至是群眾生活的大災難。以80年代在柴契爾夫人主政下,推行電力私有化的英國來看,電價不但沒有下跌,2012年與1990年相比,電價還成長了一倍。我們必須承認現有的臺電內部有許多亟需改革的積弊,但解決方法並非私有化,然而私有化也不能帶來好的轉變。

電力作為民生必需品,在私人資本的聯合壟斷中,我們可以看見的不會是各大資本集團為了競爭而提升品質減少價格,而是形成少數人的寡頭壟斷,聯合議定平均價格,藉此保障各集團能夠擁有的最大利潤,即便在這少數人的壟斷中產生了競爭,意圖獨占市場,那最後結果也將是一個大資本家決定你我的用電價格。臺電私有化後,掌控電力的資本家將以利潤至上的邏輯運作,是否廢核只會視乎燃油價格。當國際燃油價格未來再上升時,核電有「市場需求」的論調會再甚囂塵上。

核電與煤電的選擇題?

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邏輯下,利潤決定一切,利潤就是一切!在今天已經有許多潔凈能源的替代方案不斷的被發明出來,但仍不能成為主要的發電來源,為什麼?正是因為這個市場經濟的邏輯,潔凈能源方案如果不能比現有的汙染能源帶來更大的利潤,「市場」不會接受,資本家不可能傾力投資發展。如果廢除核能的前提是提高石油煤炭的發電量,那結果也終將是加速地球的氣候極端惡化。我們今天需要的是一個徹底的潔凈能源發展方案,這將會與這個資本主義利潤至上的邏輯背道而馳,如果不這麼做,我們將面對更加嚴峻的氣候極端惡化,又或者是核能發電的高危險性與核廢料的汙染問題。在現在的資本主義發展底下,已經沒有任何真正的出路!為了人類社會與地球環境的永續發展,反對核能與環境保護的鬥爭必須對抗現在的整個經濟製度--資本主義!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25:01

廢核也要廢除資本主義!

面對核能的威脅,不單單是國家政策的一意孤行,更是由於資產階級對於低廉電價的需求,然而核能卻使我們活在高風險之中;電業私有化的推動,根本性的是要為資產階級開創新的牟利市場,然而你我卻要承受更昂貴的電價,更劣質的服務,核能的存廢卻也是未知數。廢除核電與反對電業私有化的運動,都是勞動群眾對抗壓迫和剝削的鬥爭,面對現在民進黨政府的上臺,我們反對核能發電的訴求一定要跟反對電業私有化連結起來!因為電業私有化能否達成廢核之目的並非必然,卻會先給我們帶來更沈重的生活負擔!

要廢除核能發電,最為根本的是必須讓群眾民主的管理能源發電,將臺電收歸為群眾及工人的民主監督控製,徹底解決臺電內部的官僚弊病,並且積極發展潔凈能源,來取消造成汙染的一切發電方式。這不是一天就能達成的目的,需要一場廣泛的群眾鬥爭,對抗整個政府的親資政策,並且提出民主管理監督能源發電的訴求。就像在日本福島核電事故發生後,之所以能夠迫使當時的日本政府停止一部分的核能發電,就是因為有一場持續而大規模的群眾示威。

但在近期因為日本安倍政府親向資本家的態度,為了提供給日本的大工業資本家更加低價的電力而重啟核電廠。日本重啟核電的例子已足以證明,只要電力企業掌握在資本家手中,他們可以在核電廠關閉後重新推出,為盈利作出破壞性的政策,奪回群眾鬥爭的成果。在抗爭中我們不單單迫使政府廢核,更要奪回屬於勞動群眾的能源民主權利,不再讓核能發電繼續威脅我們的安危,不再讓造成空氣汙染的一切發電方式破壞我們所居住的環境,要讓能源電力的發展走向我們可以與環境永續共生的方向!這一切都需要將電力能源及主要經濟部門收歸在勞動群眾的民主管理下,實行民主計劃經濟,大規模投資發展再生能源,以潔凈能源取代核電和石化燃料。

臺北七千人上街要求廢核

今年是福島核災五周年,臺灣多個NGO組成的「全國廢核行動平臺」,在剛過去的周末於臺北市凱達格蘭大道發起反核大遊行,以「告別核電丶面對核廢」為主題,要求政府全面廢核並妥善處理核廢料,共有逾7千人參加。

工人國際委員會亦有參與臺北的遊行,打著「終結資本主義丶廢除核能發電丶反對電業私有化」的口號,是唯一個在現場反對電力私有化的團體。我們認為藍綠兩大黨都在反核名義下推動電業私有化,但兩者根本沒有實質關系,而臺電作為公共事業變賣給財團後,電力政策將會一小撮資本家控製,將會造成更多對民生的禍害。

蔡英文指目標要在2025年前令臺灣成為非核家園,先不論這十年內臺灣發生核災的可能性,加上屆時的政府很可能不會遵守承諾。經濟部對反核訴求的回應是「保留廢核時程方面的政策彈性」,就可見端倪。目前核四封存,但兩年後會否重啟仍未知之數。日本已經重啟多個核反核爐,而中國丶南韓及印度等國家為了資本家的利益已經在加速擴建核電廠,臺灣民眾又怎會安心將性命交給同樣為財團利益服務的政府?

經濟部表示,現階段再生能源(包括太陽光電丶風力發電)屬間歇性電源,未能全面取代傳統發電,又恐嚇電力需求成長會在未來造成缺電問題。這不過是一個藉口,因為在財團和政府的既得利益下,才沒有加大投資迫切需要的再生能源。福島核災的嚴重破壞並不會喚醒當權者,在災難後資本家及政府還是為了經濟利益而走回核電的死路。只有終結資本主義才能製止瘋狂的行為。

破壞性創新 金融業勞工的巨大海嘯!

2015年9月15日時任金管會主委的曾銘宗將該年定為金融創新元年,將對傳統金融帶來「破壞性創新」,來改變金融業面貌丶此舉將嚴重沖擊全臺金融業勞工。

而所謂「破壞性創新」就是將金融業實施所謂的去人力化,去實體化,運作服務線上化,例如以網路銀行取代實體銀行,或者以金融保險業為例:便是拿掉業務員這個保險公司與保戶的中介人身分,而以網路平臺直接連結保險公司和消費者,業務員在此破壞性創新中,便會失去工作。曾銘宗指出創新趨勢被沖擊最快的是銀行業丶沖擊最大的則是保險業,故此行為將一舉撼動全臺灣80萬金融從業人員的工作權益,這樣的政策本質上就是臺灣金融業的企業家們為了壓縮人力成本,減少營運經費,為追求更多利潤,將勞工當作犧牲品。在媒體和政府的吹捧下,破壞性創新實質上就是金融業的企業家們貪婪的遮羞布,以產業升級為名,行剝削勞工之實。

保險業公司裁減去了業務員後,單靠線上化的運作會令產品更不透明。

是創新還是壓縮成本?

在這政策下將徹底改變金融業勞工的組成結構,過往金融業勞工多以相關科系畢業的人員組成,在破壞性創新的浪潮下,現在金融業最需要的反而是產品設計師丶系統工程師丶數據分析師丶行銷與風險控製人員。但這都無法從相關科系直接培育,因此破壞性創新將會改變原有的就業市場,更會導致相關科系畢業生的失業率大幅提高,金融業原有的基層受雇者將面臨裁員,薪資下滑等沖擊。實際上,產業的創新升級與否從來都不是企業家們考量的重點,而是!利潤在哪?什麼方式可以創造利潤?如果創新/升級可以帶來龐大利潤,那他們將會徹底去做,如果不能,他們則會有百般的理由拒絕。

以歐洲為例,在破壞性創新的沖擊下歐洲十大銀行在去年下半年,僅僅六個月便裁員了十三萬名員工,整整超出金融風暴過後的2013~2014年的裁員人數總和。埃森哲諮詢公司預估2020年,全美國將有四分之一傳統意義上的金融機構將消失,而四成的消費金融業務將在線上完成。在全球經濟衰退和中國經濟危機的背景下,臺灣去年GDP增長已下滑至0.85%,加上所謂的破壞性創新,我們可以預想到對於臺灣的金融業勞工將有多大的沖擊,傳統的金融業勞工求職將更加困難,也有政府官員表示在今年將有外資銀行會裁撤在臺分行,勢必又會留下一批關廠勞工。許多臺資銀行也紛紛傳出人力縮編的計畫,保險業也開始出現去中介化的趨勢,2016年不是臺灣更好的開始,將是更多勞工失業的開始。

團結一致!建立金融業的戰鬥性工會!

我們社會主義者當然支持科技與生產力的進步,但我們反對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結構與這樣的進步本身自相矛盾,它將創造更多的失業人口,讓更多勞工失去工作,家庭陷入困頓;資本家們卻得到更多利潤,社會財富更加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科技與生產力的進步理當為全體人類的需求服務,但如今!在這個資本主義的製度下,科技的進步沒有降低人類做苦力的需要,反而加強這一發展,而推動資本家們發展和應用新科技的唯一動力就是減低成本!就如同破壞性創新,它的確能帶來便捷的服務,但在這個製度底下,它將犧牲全臺八十萬的金融業勞工,來滿足少數幾個金融寡頭資本家的貪婪!

我們社會主義者呼籲全臺八十萬名的金融業勞工在這巨大變革到來之時團結一心組織工會丶加入工會,建立具戰鬥性的勞工組織力量以共同抵抗資本家們的打壓和剝削,為勞動群眾共同的利益團結鬥爭,為自己勞動階級的福祉共同對抗資本家們的掠奪。如果沒有徹底的反對資本主義製度本身,如同破壞性創新這樣的產業升級政策,都將使得勞動群眾成為資產階級追求利潤的陪葬品!

座談會:南山保險業勞工的鬥爭

3月27日,工人國際委員會在臺北市景美舉行座談會,邀請南山人壽保險工會講解金融保險業勞工的困境與南山罷工的經歷。在場講者分別為兩位南山工會常務理事王尹彤及施少華,以及早前積極聲援南山罷工的工人國際委員會成員Vincent。

王尹彤常務理事談到民國98年AIG保險將南山股權賣出,最後二賣由潤成集團接手,不但不解決過去的勞資爭議,反倒更加強化對於工會的打壓,並透過各種法律手段打壓工會,並急欲規避應承擔的雇傭責任 。

南山罷工受到怎樣的打壓?

兩位常務理事都談到法律對工人的不公平。王尹彤憤憤不平說道,根據法律,如果資方要更改勞動條件,是必須要經過勞資協商,但資方片面更動南山業務員的勞動條件,也完全沒有被法律追究。工會在民事訴訟的官司上,由於資方有更多資源可以大量「舉證」,令工會節節敗退。施少華常務理事表示,南山工會罷工期間,只能設立罷工「糾察線」而不是「封鎖線」,勞工只能在公司門外勸其他人不要進入,但如果全面封鎖出入口的話會觸犯法例。公司也用法律打壓工會領導,王尹彤說:「現在除了我之外,其他理事都有罪在身,被控『妨礙自由罪』。」

南山資方也企圖動員一部分高年資的業務員來反對工會,刻意製造一些分化,例如說:動員下屬透過電話騷擾工會幹部。王尹彤常務理事:「我最不想見到的就是勞勞相殘!」

勞工抗爭的經驗

施少華舉出一些臺灣勞工抗爭成功的近例。例如,臺大的教學助理終於被承認是勞工的地位,可受勞基法保障,而世新大學也開始走向這個方向。之前高鐵工會宣布發動罷工,那些資方半夜開會也要談好條件,因為高鐵是全國很重要的運輸業,不能讓它停頓。」他又提到去年華航企業旗下的華潔公司,華潔工會發動罷工時設立糾察線,阻擋資方將貨運出,很快就迫使資方妥協。

王尹彤也分享到去年到訪南韓聲援Hydis電子業工人。Hydis工人曾經在2015年赴臺抗爭,反對臺灣永豐餘集團旗下的元太科技關閉生產線與解雇勞工。「當時韓國的工人叫我們穿雨衣,我們沒有在意,好吧就穿吧,豈料警察真的用胡椒水跟辣椒水和催淚瓦斯鎮壓。韓國工人保護我們,讓我們先撤退。」王尹彤表示:「為什麼南韓工會力量這麼龐大?因為工人真的受到很大打壓,知道一定要團結起來!就像近年臺灣工會好像興起了一點,因為臺灣勞動條件愈來愈差。」

施少華:「資本主義是什麼呢?唯利是圖丶為所欲為丶貪得無厭!」這句話由一位經歷過罷工的工人講出,的確是特別有說服力。他引用郭臺銘前年捐一百多億臺幣建設臺大醫院新大樓,但後來卻要占用大樓好一部分來作為自己的辦公室,建案也由自己的公司承包「就是左手轉右手丶沽名釣譽。」

工國委(CWI)Vincent表示南山罷工證明只要有具戰鬥力的工會,零散工人也可以組織鬥爭,令人感到很鼓舞。南山罷工也激發了大眾銀行威脅罷工,相繼的合正工會及豐裕工會勞工抗爭成功。工國委 (CWI)過去幾個月積極聲援南山罷工,舉辦了二十次街頭宣傳。Vincent解釋臺灣經濟依賴中國,將會因為中國經濟危機而受到影響,因此金融業與國家部門正在推動「破壞性創新」,就是以金融業數位化名義裁減員工,以節省成本。這將會打破無數工人的飯碗。「我們已經可以開始預示到未來如同元大並購大眾的案子將不斷產生……金融數位化的推動除了加速金融寡頭壟斷外,更是成為打壓工人階級的武器。」

「南山工人跑業務丶具專業知識丶服務客人,辛苦勞動,他們是實際運作公司的主人,資本家對公司運作卻一無所知,因此勞動者才是生產/經營公司的主人翁,也因此我們主張工人應該奪回經濟的擁有權和控製權。」

南海沖突──社會主義的分析

經過過去一年的升溫,隨著海牙仲裁庭公布裁決,中美在南海問題上的緊張關系會在未來幾周急劇激化。向常設仲裁法庭(PCA)提起仲裁的是菲律賓政府,屢次為爭奪島礁控製權而與中國爆發沖突的。中國當局則抵製這場自己毫無勝算的審理程序。

在朝鮮的核冒險政策及印巴關系持續緊張之外,南海沖突成了另一個重要的亞洲局勢爆炸點。全球兩大經濟和軍事力量在亞洲的碰撞是各區中最直接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南海已經變成太平洋東西兩岸之間「新冷戰」的前線。

沖突起因於雙方為控製無人居住的「巖石堆」——它們面積太小,不能稱為島──及其周圍水域。中國當局宣稱對「九段線」以內的海域擁有主權。這條向馬來西亞方向延伸的U形界線圈入的水面超過南海的80%。這一領土主權與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臺灣相沖突。

北京方面宣稱南海兩大群島——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完全屬於自己。而越南則聲稱對整個西沙群島(越南稱Hoang Sa)擁有主權。同時有另外四個國家聲稱擁有南沙群島部分島嶼的主權。

爭奪目的部分是為了海床下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而且南海還擁有全球十分之一的漁業資源——來自中國、菲律賓、越南和其他沿岸國家的五百多萬漁民以此為生。糾紛國家之間屢屢發生捕魚船隊和海警的武裝沖突:印度尼西亞(與中國在納土納群島存在糾紛)和臺灣逮捕過中國漁民,而越南漁民也曾被中國和菲律賓扣押。

中國的崛起

但更重要的是,南海沖突的核心在於南海的戰略位置。按美國地緣政治專家兼五角大樓前顧問羅伯特 D. 卡普蘭(Robert D. Kaplan)的話說,南海是「連結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這是中美爭奪經濟、軍事和政治霸權的鬥爭,在它們身後各自跟著一群較小的地方勢力。作為全球資本主義的關鍵區域,東亞創造了超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GDP。中國在這裏取代了美國和日本,成為主要的經濟力量,但現在也面臨著大力的阻攔。

中國控製著整個區域的貿易。即便美國最親近的盟友,例如日本、澳大利亞、韓國以及最近的印度,也以中國為最大的貿易夥伴。2014年,中國與東盟(ASEAN)十國的雙邊貿易達到4,800億美元,超過了東盟與日本(2,291億美元)和美國(2,160億美元)的貿易總和。東盟成員包括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其中四個和中國在南海存在糾紛。

中國當局最近警告美國不要把南海變成「地緣政治棋盤」。這一個準確的詞語。但是北京方面的行動已經引起整個地區的緊張情緒,因而也從根本上為華盛頓在亞洲的地緣政治目的推波助瀾。

兩個陣營相互譴責對方將南海「軍事化」——典型的五十步笑百步。這場海上圈地戰爭的受害者是整個地區的群眾。隨著軍費開始的驟增、右翼民族主義的發展,人民不得不承受更大的負擔。

帝國主義

一些敵對國過去也曾在南海出現過緊張關系,甚至發生小規模的軍事沖突,但今天的沖突具有不同的特征——這是兩個超級大國的實力較量。毫不意外的是,隨著全球資本主義經濟從一場危機滑向另一場危機,加上民族主義與經濟保護主義擡頭,沖突尖銳起來並不是偶然的。中美關系越來越緊張,兩國在一系列貿易和經濟問題上發生摩擦。我們從美國總統大選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一點,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特朗普(Trump)對中國的攻擊。但是即便獲勝的是希拉裏,美國也很可能會對中國采取強硬態度。

經濟鬥爭不可避免地會轉變為軍事競賽。正如美國作家托馬斯 L. 弗裏德曼(Thomas L. Friedman)解釋過的:「市場的看不見的手總是離不開看不見的拳頭。麥當勞的興盛離不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F-15戰機的設計者。那個維持世界安全讓矽谷科技得以繁榮的看不見的拳頭叫做美國陸軍、空軍、海軍及海軍陸戰隊。」

就像在其他部門所做的那樣,中國當局正在模仿老牌的帝國主義勢力。過去的中國作為一個弱得多的經濟體,側重於發展國內的工業基礎。那時中國政府盡管沒有放棄領土要求,但采取了更有耐心的非對抗性態度。鄧小平將此總結為「韜光養晦」。

帶有九段線的地圖最早是由蔣介石民族主義獨裁政權在1947年公布的,然後被在1949年取得政權的中國共產黨采用。中共建立的所謂「社會主義」政權事實上是官僚化的斯大林主義政權。它的立場很大程度上是民族主義的(保護統治階層的民族利益)而非國際主義的,盡管它有時也會對「國際革命」提供口頭支持。

在那時,大部分與中國發生領海糾紛的國家還在外國列強的占領之下。隨著群眾運動發展並趕走外國帝國主義者,中共政府為了和這些運動與政府建立友好關系(不是每次都那麽成功),便在南海領土問題上采取了低調姿態。後來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復辟,並在本世紀上升為超級大國,而整個地區的資本主義體製與野心勃勃的資產階級政權也獲得強有力的發展。這些情況改變了各國之間的關系。

因此,中共立場強硬,更積極的宣示對九段線內海域主權,反映出中國轉變為一個世界列強,在資本主義全球市場和亞洲鄰國市場上占有主要份量。這也解釋了中國的軍事建設和中國向境外部署的需要。自本世紀初以來,中國軍費增長了325%,超過其他任何一個主要國家(來源: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美國軍費同期增長了70%,但是它的起點高得多。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26:38

盡管中國正在軍事上追趕美國,並於2008年成為全球第二大軍事支出國,但它仍然落後於美國。後者每年的軍費支出幾乎是中國的三倍。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估計,美軍軍費為5960億美元,中國軍費則為2150億美元。

美國「再平衡」

美國統治階級意識到自己在亞洲的影響力遭到削弱,在經濟方面進行了反擊,但主要還是在於軍事方面行動。它改變了自己在該地區的軍事角色,將自己表現為「穩定」的維護者,而中國則被描繪成「不穩定因素」。

2011年,奧巴馬當局公布了自己的「再平衡」政策,宣稱將把美國大部分的軍事部署調配到亞太地區。與此配合的是極端新自由主義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後者將12個簽署國置於美國的控製之下,在今年較早啟動。盡管官方否認,但它確實是專為排擠中國而設計的。

奧巴馬在《華盛頓郵報》(2016年5月2日)上總結了創立TPP的原因:「美國應該書寫規則。美國應該發號施令。其他國家應該遵守美國及其夥伴設定的規則,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可能。」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舉措盡管是用更外交化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但也表現出相同的「我們書寫規則」的傲慢態度。

美國的「再平衡」包括建立新的美軍基地、將軍事同盟升級和啟動軍事競賽(為美國軍工聯合體提供巨大的財政紅利)。所有這些都是為了遏製中國。

據簡氏防務(IHS Jane』s)估計,2020年前亞太地區國防支出將增加23%至每年5,330億美元,與北美並駕齊驅。對於一個未能滿足大量迫切需求的地區來說,這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安倍右翼民族主義政府已經領導日本開始新一輪軍事化。這背離了半個世紀以來官方所遵循的「和平主義」。支持日本軍國主義(中日在東海存在領土爭議)是美國「再平衡」政策的重要一環。但是這樣做可能會打開潘多拉魔盒,釋放出美國無法控製的力量。

因此美國的政策可能會自製災難,就像過去15年裏中東發生的那樣——美國點燃了民族沖突,使這個地區陷入動蕩。美帝國主義發動戰爭的能力受到國內反戰群眾和脆弱經濟的限製,因此美國政客極不願意派出地面部隊。因此,美國限製中國的策略著重於軍火銷售和對「代理」勢力——包括一些南海沖突國——的支持。

如許多評論人士所說,這代表著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新冷戰」的開始,尤其是在亞太地區。但是它比美蘇冷戰更加復雜。今天的敵對陣營並不那麽穩定;聯盟關系頻頻變動,陣營內部分歧嚴重。以韓國為例,它是美國的盟友並駐有24,000人的美軍部隊,但奧巴馬當局鼓勵日本軍國主義復活,令日韓關系日漸緊張。

在另一方面,蔡英文當選總統後,臺灣外交政策出現了疏中親美的重大轉變。民進黨政府希望加入美國領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從而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盡管中國會阻撓或拖延這一進程。美國正準備向臺灣出售更多的軍事裝備,並推動臺灣壯大軍事工業,進一步惹怒了中國。

華盛頓和北京都在積極地向亞洲內外尋求支持。這使那些較小的資本主義政權面臨一個「選擇」——靠哪邊站?大部分國家不想站隊。北京向面臨貪汙指控的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拉紮克(Najib Razak)拋出一條救生索,為陷入醜聞的國有投資公司註入數億美元的資金。這一舉動被廣泛視為中國向美國的一個傳統盟友「購買」影響力。雙方都受各自的大國利益驅動,令該地區群眾的經濟和安全利益面臨越來越大的威脅。

奧巴馬在越南

當奧巴馬於5月份出訪越南時,沖突發生了新的轉折。此次訪問解除了美國對越南長達50年的軍事禁運,並為向河內出售巡邏船、反潛飛機以及可能更先進的武器(例如導彈和雷達)鋪平了道路。盡管奧巴馬表面否認,但如《時代》雜誌指出的,此舉「全是因為中國」。有人推測,美越可能很快會達成一項協議,允許美國軍艦使用金蘭灣(Cam Ranh Bay)——位於南海西部邊緣的戰略性軍港──越南戰爭時曾被用作美國海軍基地。

在美越協議之前,菲律賓最高法院於今年年初批準了與美國簽署的軍事協議,所謂的《增強防衛合作協議》。該協議允許美國這個前宗主國重新駐軍於於它在1990年代初迫在群眾壓力下被迫撤出的基地。

美菲軍事更緊密的紐帶引起了中國關註,因為美軍可能會得以進駐那些能夠監視爭端最激烈的南海海域的基地。自2011年以來,隨著南沙群島沖突激化,馬尼拉的政府機關開始使用「西菲律賓海」這個詞。美國正在增加對菲軍售,並加強兩國的聯合軍演,而且日本(另一個前占領國)也是如此。今年日本簽署了一項向馬尼拉出售軍事裝備和科技的協議,日本實施新軍事政策後的第一筆此類交易。類似的交易遍及整個地區,涉及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

《中國日報》英文版警告說,正在形成的美越同盟可能會點燃「地區炸藥桶」。但是中國外交部采取了相對比較緩和的態度。發言人華春瑩咬著牙歡迎解除美國武器禁運,她說這是「冷戰的產物,不應繼續存在下去」。

這個例子表明,盡管北京在民族主義媒體上虛張聲勢,但它迫於壓力要軟化自己的立場。一旦常設仲裁法庭宣布仲裁結果,中共當局很可能會經受更大的壓力。而且盡管中共已經威脅要加快在有爭議海域的填海和建設工作,甚至威脅要在南海上空設置防控識別區,就像2013年的東海那樣,但是北京方面的外交行動更有可能試圖減輕較早前政策所造成的反作用。與此同時,這裏的部分讓步很可能會被別處施加的壓力抵消和掩蓋——毫不意外的是,就在常設仲裁法庭即將對南海爭端做出裁決時,中日關於東海島嶼的糾紛逐漸升溫。

至今為止,中國堅持國與國的外交,拒絕就爭議領土進行多國對話——例如通過東盟。這種安排毫無疑問是不公平的。前駐美大使楊潔篪坦白地說:「中國是大國,其他國家是小國,這是現實。」

有跡象表明,習近平當局預期到海牙裁決的結果,正在改變自己的立場,從而減輕其政治後果。杜特爾特(Duterte )——帶有專製傾向的非主流民粹主義者——當選菲律賓總統可能在美國領導的陣線上打開了一個缺口。菲律賓華人富翁以及從阿基諾(Aquino )政府的外向親美政策中獲益較少的那部分資產階級都與杜特爾特有著密切聯系。這些人希望杜特爾特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濟紐帶,為他們提供營利的機會。

杜特爾特不贊成目前馬尼拉和華盛頓的立場。他說自己願意就海上糾紛同北京開展雙邊對話。但是反覆無常的杜特爾特不會輕易敲定任何清晰的政策。像該地區所有領導人一樣,他也在利用民族主義實現自己的目的。在選舉期間,他吹噓會開著摩托艇親自前往南沙群島,然後在那裏插上菲律賓國旗。

海牙法庭

常設仲裁法庭幾乎一定判中國敗訴。盡管法庭的裁決不具有約束性,而且北京也已經將審理過程斥為「非法」,但華盛頓及其盟友會將仲裁結果當作重大的輿論勝利。

北京將會加以利用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反對西方幹涉中國事務,企圖削弱中國(這說法也不是完全無理的)。美國及其盟友會用常設法庭的裁決來表明中國是一個不遵守「國際法」的流氓。該地區逐漸升溫的口水戰會向工人組織和左翼施加更大的壓力,使他們站出來反對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浪潮。

「真相是戰爭的第一個受害者」,這句話也適用於華府與北京之間的口水戰。美國聲稱對各國的領土要求保持「中立」,並反對任何國家使用武力。但是這種「不使用武力」的立場從擁有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戰爭機器的國家嘴裏說出來,完全是虛偽的。美國譴責中國的島嶼建設,但是所有聲索國都在進行類似的活動,只不過中國的建設規模更大一些。

海牙裁決的基礎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簽署了這項公約,但美國沒有。共和黨和一些民主黨右翼一直在參議院中加以阻撓,盡管在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擔任總統期間,美國獲得了其他簽約國都不享有的特殊條款,可以有一票絕對否決權。

這當然符合美國政府和右翼政客的雙重標準。他們的原則是「照我說的做,別照我做的做」。因此華盛頓藐視許多國際條約,例如此前關於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和反對戰爭罪行的國際刑事法庭。

同樣地,美國聲稱自己是在捍衛「航行自由」也完全是偽善的。每年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船只經南海通行,涉及到約5萬億美元的國際貿易。美國用這個數字為自己維護公海自由提供支持。但是這種說法是荒謬的,因為沒有哪個國家的領土主權本身會對通商航行造成威脅。而且這5萬億美元海上貿易中的大部分是往來中國的。中共當局犯過許多罪行,但是它不會想要擾亂自己的海上貿易路線。

「歷史權利」

北京拿出老地圖、舊文件以及——諷刺地——「西方國家」在二戰結束時就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簽署的條約,包括1943年《開羅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盡管兩個文件都沒有提到南沙和西沙,聲稱自己的領土主權是建立在「歷史權利」之上的。

中共當局的「歷史性」要求沒有任何實質證據的支持。爭議島嶼是無人居住的,所以那裏幾乎沒有任何確鑿的歷史證據來支持任何國家的聲索。事實上,南海最初由馬來漁民、阿拉伯漁民和泰米爾漁民共同使用。後來在公元10世紀左右,中國船只來到了這裏。因此這個地區的歷史代表著以合作共享的方式利用海洋資源,而不是為今天的領土瓜分提供支持。

這個地區的工人階級和所有真正的左翼力量必須站在獨立的立場,拒絕為任何糾紛國家充當打手或辯護士。社會主義者——真正的左翼——的立場以工人階級和窮人的利益為基礎。他們的利益是國際性的,而非局限在本民族之內的。

我們反對軍備競賽和軍事升級吞噬寶貴的公共資金。去年印度尼西亞的軍費支出增加了16%,菲律賓25%,越南7.6%。這些國家的絕大部分人民仍然十分貧窮。他們迫切需要住房、免費教育、醫療和迅速的環保行動。菲律賓有400萬名6-14歲兒童因為貧窮而沒有接受教育。在越南,超過四分之一的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潛艇對他們有什麽意義?

這是華盛頓和北京的帝國主義沖突,通過軍事和經濟壓力來保護他們各自在亞洲的利益。社會主義者反對美國「再平衡」,反對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等新自由主義的資產階級經濟集團。我們要求美軍撤出亞洲,同時我們也反對中國政府針對鄰國的軍事政策,這些對外政策與壓迫國內工人和窮人的強硬手段是如出一轍的。臺灣是南海沖突中的關鍵因素,社會主義者支持臺灣的民族自決權。中共針對臺灣的帝國主義政策和美日的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中共警告說,一旦發生了威脅其利益的政治危機(例如宣布獨立),中國會武力收復臺灣。這也是為了威懾香港、西藏和其他反抗地區的群眾。

國際社會主義

我們迫切需要采取跨國聯合行動,保護脆弱的環境並扭轉漁業資源的災難性耗竭。根據今年4月23日《海峽時報》(Straits Times)的報道,1970年代菲律賓漁民平均每日捕獲量為20公斤,但是現在已經下降到4.76公斤。同樣地,我們也需要國際合作來遏製氣候變化災難,否則南海周邊人民將會遭到嚴重傷害,特別是在沿岸低窪地區。諷刺的是,全球變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將淹沒南海所有爭議島礁。

在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基礎上不會實現任何有意義的國際合作。相反,這個製度只會把我們引向民族沖突和戰爭。只有工人階級不分種族和民族地團結起來,並圍繞在社會主義理念周圍組織起來,我們才能避免災難的發生,找出替代方案。

針對該地區反工人階級政權的領土爭端,社會主義者的解決方案是共同所有權和該地區人民的民主控製和管理。這要求我們摧毀資本主義和軍國主義,代之以建立在國際團結之上的社會主義社會。我們支持在中國和東南亞人民的民主控製下,通過亞洲社會主義聯邦,對爭議海域進行有計劃的共同開發。

反漲學費運動取得重要勝利!

六月十八日晚上,教育部公布學雜費調漲審議結果,在總計十四所申請調漲的大學中,共有十二所不得調漲!僅有兩所國立大學:暨南、臺北護理,調漲2.5%。這是一個重要的勝利,它可以鼓舞大學校園中的學生,讓他們明白──有抗爭!才有改變!

教育部明顯感受到學生抗爭的壓力──有參與反漲學費運動的學校,通通沒有調漲,而兩所調漲學費的大學都沒有參與抗爭。三所科大的部分科系學費調降1.44%,這讓我們看見了未來爭取學費調降、取得進一步勝利的曙光。

工人國際委員會(CWI)在這次反漲學費的運動中積極投入參與其中。我們就讀世新大學的成員,活躍的投入在世新校內外的抗議,於校內派發傳單、宣講,與校內學生說明反漲學費的原因、重要性,並透過舉辦座談會來擴大未來校內學生運動的能量。

面對新上任政府,今次鬥爭雖然取得初步勝利,但群眾鬥爭不能掉以輕心。學費調漲案每年都會有,爭取教育公共化都鬥爭還是路遙漫漫。因為蔡英文剛剛上任,可以忍讓一下以換取統治者短暫的蜜月期,但她坐穩總統位後,面對臺灣及全球資產階級壓力下,必然會更強硬推動撙節政策,屆時的抗爭必然更為艱苦。學生必須強化組織,由下而上建立紮實而民主的學運社團,民主選舉產生學生代表,把不同學校的學運組織連結起來,讓學生群眾有一個平臺商議及行動。學運需要連結工運,從屬於工人階級鬥爭,共同反對一切新自由主義政策,未來才有足夠力量應戰。

南海沖突:海牙裁決對中國不利

裁決的唯一受益者是軍火商

7月12日,海牙常設仲裁法院對南海仲裁案做出裁決。該裁決十分有利於提起仲裁的菲律賓。盡管仲裁庭沒有執行權,而且中國當局抵製仲裁,並事先聲明它將無視仲裁結果,事件仍對中國造成嚴重的外交沖擊。

這份長達500頁的裁決書涉及許多問題,但其核心在於判定中國的領土要求——也就是所謂的「九段線」——沒有法律基礎,而且中國在爭議海域侵犯了菲律賓的領海主權。仲裁庭認為中國對爭議群島和海域的歷史性要求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該公約於1994年生效,中國是簽約國之一。

盡管目前難以預計各個敵對力量的具體反應,但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仲裁結果一定會對東亞局勢和中美關系造成巨大的地緣政治影響。文森特·科洛(Vincent Kolo)在此闡述他的觀點。

仲裁結果意味著什麼?

仲裁結果當然沒有解決任何沖突。近幾年來,這場沖突變得更加嚴重,也更加軍事化。該地區有引發軍事對抗乃至戰爭的潛在可能,雖然短期內還不會發展至這局面。這份裁決火上澆油。唯一真正有理由慶祝這個裁決的是軍火出口商和希望獲得更多預算的軍方首腦。

作為社會主義者,我們對聯合國及其公約從來不抱任何希望。聯合國從來沒有成功解決過任何重大危機或者武裝沖突,甚至使之惡化。這份裁決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會給所有敵對勢力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南海是海洋上的巴爾幹。沿岸國家提出相互重疊並且激烈沖突的領土要求,它們單方面的行動可能引發無法預料的反應;沖突方有很多,不僅僅是中國和美國。

中國會怎麼做?

這是現階段最難估計的事情之一。甚至難以估計中共高層是否有一個明確的計劃,因為可能連習近平一夥人都對裁決的嚴厲程度感到震驚。盡管北京當局聲稱裁決毫無意義,但是它使中國在外交上更加孤立並給中國的對手——主要是菲律賓,但也會包括其他國家——予以巨大的外交和宣傳支持。這次毫無疑問的公關勝利能夠幫助美國帝國主義的「再平衡」戰略,讓它在東亞重新獲得軍事和經濟主動權。但是這場「勝利」也可能給它們造成反沖。

用「勃然大怒」來形容北京當局的反應,或許還是保守的說法。盡管中國選擇無視,但裁決結果還是給了中國一個大大的耳光,一次羞辱。這可能削弱習近平的力量,並給激烈的中共權鬥帶來各種無法預見的影響。甚至連一些北京當局的批評者都對壓倒性的裁決感到驚訝。許多人都預計裁決固然會對中國不利,但以為它會在雙方之間做一些平衡或者留下一些模糊的空間。但是結果仲裁庭完全否定了北京當局的要求。一位評論員說,這是1989年天安門大屠殺引發(短暫的)國際製裁後,中國政府所遭遇的最嚴重的外交挫折。《經濟學人》也認為裁決會加劇緊張局勢。它稱之為「迄今為止中國在挑戰美國對東亞的影響力的過程中所遭受的最大挫折」。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27:46

這份裁決會對中國的國內政治造成怎樣的影響?

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習近平有可能被視為一個軟弱的丶優柔寡斷的領導人,使四年來樹立的「強人形象」毀於一旦。「強人形象」對於他調整經濟和改組上層權力的計劃至關重要。習近平煽動起民族主義,現在可能會反過來受製於自己的「偉大祖國」宣傳。

砸爛蘋果手機和呼籲抵製蘋果產品(由中國工廠生產的!)的帖子於中國社交網絡瘋傳。習近平不希望街上出現抗議;前任領導人有時默許示威(比如2012年的反日遊行)從而讓群眾發泄怒氣,相比之下習近平有著更強的「控製欲」。如果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開始出現示威抗議,那只能說明中共政權陷入危急局面,上層危機正在激化。[在本文首次刊登後,在杭洲和長沙等十多個城市的肯德基快餐店後出現了小型抗議,但很快被當局停止。以總理李克強為首的共青團對抗議予以一定支持,可見中共政權內部緊張對立。]

所以,很明顯,仲裁結果會在中國國內造成重大影響。它向習近平施加巨大的壓力,迫使他一夥人做出反應。在香港,如果中共獨裁政權被視為無力應對南海局勢的「紙老虎」,在青年之間強烈的反政府和反華情緒就會獲得新的動力。西藏丶新疆和其他強烈抵觸北京統治的地區也面臨相同的情況。

仲裁庭將太平島降級為太平礁,使臺灣無法對周圍海域擁有主權。對於民進黨政府下的臺灣來說,裁決可能造成的影響更加復雜,因為作為「中華民國」的臺灣對南海也有著類似於中國的歷史性要求。仲裁結果同樣削弱了臺灣的領土要求,並使新任總統蔡英文陷入窘境。如果回應不夠有力,國民黨和「中華民國的民族主義者」就會批評她親美或親日而沒有對臺灣自身的利益給予充分支持。仲裁結果公布後,蔡英文立即受到國民黨的壓力,被迫前往臺灣控製的太平島重申主權。但是蔡英文也不敢采取任何可能破壞臺美和臺日關系的行動。

仲裁結果會對該地區造成怎樣的影響?

目前我們無法做出準確判斷,因為許多問題都取決於美國如何行動,包括它會否設法執行裁決的話,例如增加在爭議海域的海軍行動——這會是對中國的公然挑釁。局勢非常不穩定,而且可能爆發激烈對抗,因為每一方的國內政局和危機(美國即將舉行總統選舉)都會影響它們在沖突中的行動。

此前中國威脅說可能在南海上空設立防空識別區(ADIZ),這會使局勢升級並迫使美國做出回應。中國還威脅要在黃巖島上建設飛機跑道丶港口和軍事設施。這是美國的一條特別「紅線」,因為這將把中國軍隊和菲律賓美軍基地的距離縮小到只有幾百公裏。兩種做法都會加劇沖突升級的風險,任何一方都無法完全預料後果。

也可能中國會策略性地轉移註意力,增加在東海與日本有爭議的海域的行動。剛剛贏得國會上院選舉的日本右翼民族主義領導人安倍晉三,正打算繼續推進他的日本再軍事化計劃。習近平可能對日本采取更強硬的態度,從而掩飾在南海的軟弱。但是這種方案也包含巨大的風險。

菲律賓政府會利用裁決所激起的民族主義浪潮,但事實上新任總統杜特爾特希望和中國達成協議,至少也要緩解緊張局勢,並啟動更大規模的經濟合作。南海仲裁案的發起者是杜特爾特的前任阿基諾三世。阿基諾三世的親美色彩較為明顯。美國不希望杜特爾特和北京當局走得太近,而美國和菲律賓的親美政客可能利用裁決從中做梗。

我們能肯定的是,這份裁決絲毫不能緩解緊張局勢,只能起到恰恰相反的作用。它沒有「厘清」爭議,而是加劇了武裝沖突或者小規模戰鬥的風險。對於中國丶菲律賓和該地區其他國家的群眾來說,這完全是一個壞消息;民族主義政客和戰爭販子有更多的藉口把公共資金用於軍事支出,並煽動軍國主義情緒從而把人們的怒火從不景氣的國內經濟上轉移開。

社會主義者一直解釋說,像聯合國這樣的資產階級國際機構無論如何也發揮不了進步作用。沒有哪一個參與這場沖突的腐敗的統治精英給出了解決方案;他們全都是工人階級和窮人的敵人。我們支持國際團結,並認為現在迫切需要在東亞各國建立群眾性的工人階級政黨。這樣的政黨會反對資本主義和緊縮政策,對抗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

臺灣: 勞工鬥爭、廢除責任製、反對刪減七天假

2016年8月28日為蔡英文就職總統迎來百日,但滿意度跌幅已高達14%,不滿意度由就職兩周的12.5%攀升至7月底的36%。這是因為蔡英文選前的勞工政策不斷跳票,無法再隱藏她與民進黨親近資本家、擔任資方幫兇的本質。

在今年年初,蔡英文在一月的選前座談會明確指出「堅持周休二日」,也表示「不會讓刪除七天國定假日的法令通過」,借此哄騙勞工支持。然而,當選後卻轉身成為資方打手,背棄受薪階級的期待。雖然資產階級政黨本來就不該期待-推出了借由「一例一休」來砍「國定假日七天」的《勞基法》草案。

抗爭此起彼落

然而,這個法案有任何的民意基礎嗎?沒有。自7月起,工鬥已針對該議案自立法院絕食抗爭,而我們國際社會主義前進這三個月亦不斷在街上宣傳政府暴政,並得到廣大勞工群眾的認同,然而政府也不過是延後至9月再議,根本就不打算撤銷此一草案,完全漠視工人過勞之問題!
轉眼立法院新的會期將於下個月開始,在新一期的勞資角力上,覺醒的工人依然孤獨;大部分的工人依然沈睡而冷漠。我們只能用強烈的方式表現自身的堅決,以寄望沈睡大眾得以加入這個為了不為自己、為他們自身權益的抗爭。

我們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以及工鬥等團體以幹部的熱血書寫「保障工人權益、切勿砍七天假」,更在凱道上以針刺滴血於上,寄望群眾關註。而究竟為什麽藍綠兩黨惡鬥數年,在上臺之後不約而同的在這個法案上選擇圖利資方,不管勞工團體表現的多麽堅決;從國民黨時代的到勞動部噴漆、民進黨時代到行政院裸身抗議皆無法阻當這個法案?為什麽資方總是一再反撲,強力要求政府明顯的出賣勞方利益就範?這是由於這個案子的爭議在於觸犯了階級上的利益!

而什麽樣的東西觸犯了階級上的利益呢?大體來說集中在工時問題,也就是刪減七天國定假日改為一例一休和責任製,所謂七天國定假日:在這七天的假日裏面,勞工不用出勤即有薪水,如果出勤則是兩倍的薪水,如果這七天假遭到刪除,那全臺灣的勞工將會總共損失六百五十億,而這筆金額都會成為資方所省下的開支;而如果蔡英文成功通過充滿爭議的一例一休,則雇主可以在不違反單周40工時的情況下要求勞工於連續六天上班休息一天,只要出勤帳面合法!

但帳面下情況是如何呢?服務業雇主會要求你打卡後補貨、或是工作十小時中說你有兩個小時總是無法休滿的休息時間;勞工們或許不知道,去年至今年依照法令他們的工時一周該減少兩個小時,但實際上只減少了平均每周只減少0.38小時。不客氣的說:一例一休的通過絕對會讓勞工工作時數不減反增。

團結鬥爭反剝削

而責任製的可怕尤甚,臺灣這五年來又有163人死於過勞死,這是由於勞基法84-1條讓一些工作不受一般工時規範的限製,這完全給了老板剝削員工的一個的理由,也因為這個惡法造成了滿街都是加班沒有加班費的責任製人員,也讓從業人員只有製造業人員10分之一的保全業,過勞死的機率為所有行業之冠。

單一的個體只會被剝削宰製,只有團結成一個群體,我們才有辦法對抗資方;正如同南山工會的團結罷工終於最後取得罷工成果,而我們工國委也展現了對於勞動權益的支持辦了30多街頭宣傳、3000千多張傳單,而工會的成員也快速成長從4417人到7200人以上,而空服員的團結罷工更是在三天內就使資方低頭,對於國內不少抗爭起了示範性的作用。階級間的矛盾只會更加激化,工人需要大規模加入工會,由下而上建設民主的架構,共同商討鬥爭方向和策略,抵抗資本剝削。

LGBTQAI- 尋求解放,需要反對一切壓迫

同誌婚姻權開始在某些西方國家實現, 尤其是去年愛爾蘭同誌婚姻權的公投得以通過,也給國際上爭取LGBTQAI權利的朋友帶來鼓舞。雖然臺灣被譽為亞洲最同誌友善的國家,現今越來越多民調顯示對同性婚姻的認同,去年司法部的一項民調就顯示有71%的人贊同合法化。但同性婚姻合法化經歷了長年的抗爭仍然被跳票。最近臺灣立法院近日進行司法院大法官提名資格審查,可能是一個爭取婚權平等的機會。當然同運必須藉此發起由下而上的抗爭運動,不能寄望資產階級法院會主動提出改良。蔡英文在去年競選時,曾經高調支持同誌大遊, 但上任至今什麽也沒有做過,已經激起了不少同運分子的憤怒。

不只需要婚姻平權

然而更多LGBTQIA的朋友仍要面對著性暴力。在2014年的一份統計資料更顯示, 有高達29%的LGBTQIA因為承受不了社會的異樣眼光與歧視曾經有過自殺念頭, 然而這當中又有18%的人自殺未遂。既然臺灣社會觀念對待同誌愈來愈開放了, 為什麽壓迫仍然如此嚴重呢?因為對同誌的歧視不是自然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而是來自社會及經濟製度的壓迫。因此,單靠教育大眾「包容接納」並不是爭取同誌平權的良方,重點是被壓迫需要一場解放的鬥爭,挑戰整個壓迫同誌的製度。

LGBTQIA遍布各階級, 當然又以工人階級最為多數。LGBTQIA族群中的工人階級普遍有著貧窮問題,若是有色人種,更容易面臨失業,無家可歸的問題,甚至需要走入性工作才能生存,當中又以跨性別者處境更為艱難。爭取婚姻平權當然是今日的目標,作為公民權的一部份,不應當有性傾向上的歧視與分別,同樣也作為個人的民主權利的一部份。

資產階級政府害怕同誌婚姻平權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害怕下一步同誌為社會福利保障而鬥爭,這倒過來亦會強化整體工人階級的鬥爭力量。但我們可以看到仍有更多方向是我們需要更同努力的: 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通過同誌運動與工會運動結合起來,爭取保障就業平等、要求政府增加庇護場所、精神醫療服務、經濟援助等。

過往的鬥爭,今日的闕漏

LGBTQAI承受著保守宗教勢力與右翼政客的壓迫,都是來自資本主義父權體製。跨國企業為了進入粉紅市場,將LGBTAQI 營造為光鮮亮麗的中產,但是絕大多數的LGBTQAI都是來自工人階級的。除了面對一般工人經濟上的壓力、生存上的煩惱,在職場上同樣得面對雇主的剝削; 同誌更要面對被同事及雇主歧視。

然而我們的運動卻被中產菁英的形象所吸納、被既有的體製所吸納,我們的敵人不只是保守的宗教勢力、恐同反同的言論,更有著我們自身階級的敵人-這個資本主義製度還有整個該製度下的既得利益者。舉例來說:星巴克打出友善同誌的形象,藉此賺取「粉紅商機」,但星巴克卻是惡名昭彰的壓迫咖啡豆農民的跨國企業;利潤龐大,但在裏頭工作的店員卻是低薪高工時,工讀生只有每小時基本工資/新進人員每月只有23K。

打到資本主義父權製度

也因此,對於我們社會主義者而言-捍衛LGBTQAI權益本身也是在捍衛一部分工人階級的權益,同樣爭取工人階級的整體權益也是在為這些LGBTQAI工人階級群體爭取利益。回顧美國的同誌解放運動-從69年開始的石墻暴動爾後,同性戀解放陣線的成立,及至形成全國的聯合運動,並在各地紛設支部。

資本家為了打壓整體的工人階級,往往將社會少數群眾邊緣化及製造歧視,在經濟危機時針對他們先作出攻擊,這包括同誌、婦女、少數種族等等。這一方面是為了轉移群眾的視線,將社會問題歸咎於他們;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化對整體工人階級的打壓。

我們社會主義者認為,LGBTQIA的平權是工運中不可分割的一環,通過加入戰鬥性的工會,納入同誌平權的訴求,捍衛工廠/ 公司的LGBTQIA的權利。確保不得因為性傾向的差別而有工資上的差異。這種團結鬥爭的力量將會大力推進同運鬥爭。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在臺灣有越來越多的LGBTQAI的運動者也不斷開始專註工人運動,反思到如果要改變今日困境,就有必要挑戰既有的資本主義製度。

臺灣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正式成立!

11月12日國際社會主義前進(CWI臺灣支持者)在臺北中山區舉行成立大會,總共有30人參與。去年我們投入大大小小的抗爭,包括聲援國際難民行動丶聲援南山人壽罷工丶反對調漲學雜費丶同誌遊行等。為了在鬥爭路上更有效宣揚屬於工人階級的政治替代方案,現在我們正式成立為臺灣的一個社會主義組織。

民進黨準備向工人開刀

正如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代表Vincent提到,如今臺灣經濟成長衰退至2009年資本主義危機後最劇。代表資本家的民進黨準備向工人階級開刀。工人階級正奮力反抗,掀起加入工會和工會出現激進化的浪潮。現在更為迫切需要建立左翼的工人群眾力量來鞏固這股力量。他亦提到CWI的美國分部於川普當選後兩天內發動了4萬人的抗議。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未來也會擴大,像我們其他國家的盟友一樣領導群眾鬥爭。

社會主義行動的香港代表向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致以革命的問候。他提到習近平強硬對付香港反對力量,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在國內人民面前表現強人形象,從而壓製國內平民反政府的信心。中國未來的革命運動將會對全世界有極大的影響力,因此工人國際委員會在中國也進行地下組織,為未來工人階級的推翻獨裁的鬥爭作準備。

南山工會常務理事施少華恭賀我們的成立,並表揚我們在南山罷工期間的積極支持。他指國際社會主義前進的成立是必要的,請各位盡自己能力積極支持他們。最後,他引用華潔工會去年的罷工宣言中的一句:「我們要挑戰三個敵人,無良的資方丶黑心的政府丶習慣被壓迫的我們自己。」最後,大會在國際歌的歌聲之間結束。這是社會主義前進一小步的一天!

二零一七年

臺灣:進退失據的蔡英文政府

從砍七天假丶一例一休丶開放核災區食品丶婚姻平權丶電業自由化丶及至年金改革等,蔡英文政府上臺至今接連民意暴跌,臺灣民意基金會進行民調,有37.6%的臺灣人民贊同蔡英文,同時,有42.5%的人不表贊同,這是該基金會進行民調以來史上第二低。而上述各項重大議題,亦加深群眾對於蔡政府的不信任與失望。尤以現時一例一休政策來看丶當它越是滿足資本家們的要求,其政治信譽亦將進一步裂解。而在婚姻平權運動中丶它試圖在正反方之間采取折衷政策,卻是既不討好保守恐同的勢力丶亦大量流失青年與LGBT族群的信任。

不斷裂解的政治信譽

在各樣政策的檢驗上丶工運揭穿其是資產階級幫辦,環保丶性別丶原民等社會運動亦對蔡英文政府發出批判之聲。對於普羅群眾而言,因著各種原因都開始對蔡政府產生憤怒。蔡英文政府接下來的三年,勢必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來自群眾運動的反撲。

而工人運動將要(也必須要)成為未來挑戰蔡政府的領導力量,年金改革卷動了過往相對保守的軍公教階層產生激進化,而青年的政治化並未隨著蔡英文上臺而淡化。

長榮航空丶過往在資方的專製鐵腕下25年無工會的神話被打破了(4600人中2596人加入桃園空服職工),這是華航空服員罷工後的鼓舞戰果,而今天工人鬥爭意識的快速成長,可見如果有一個清晰的領導層和明確的綱領,是可以創建一個群眾性工人政黨的。

從前瞻計畫到臺資赴美

近月資產階級媒體吹噓臺灣經濟回溫,實際上只是全球經濟在數字上的表面小復蘇,但實質效果十分疲弱。製造業營業氣候點稍為回溫後現在卻是連續2個月下滑。普羅大眾工資沒有提升,感受不到生活有改善,內需也沒有增加。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刺激經濟方案於近日拋出丶預算額為八年8824億元,是蔡英文刺激經濟的另一招。但其中高達4241億元皆用於軌道建設。按臺灣公共工程的「慣例」,未來勢必進一步大幅追加預算,浪費稅收公帑。大量預算挹註在軌道建設上,將是為了推升房地產投資的熱度。同時亦作為2018地方縣市選舉的綁樁與吸票工具。

蔡政府一方面持續推動新自由主義的去管製化丶另一方面效法中國經驗透過國家預算來刺激內需。然而不論是扁丶馬政府時期,皆推動過類似的刺激方案,但都不見成效,工人生活並無改善。但面對退休保障不足的問題,蔡政府卻是充耳不聞並大砍勞動者年金丶可見政府即便願意舉債,也只願用於資本家的需要上。

而川普上臺後大興民族主義經濟政策丶試圖打擊他國對美出口(而頭號目標直指中國);臺灣四成出口仰賴中國(主要在中國加工後轉出口至歐美日等消費市場),但其終端消費市場仍在美國,若美國進一步在貿易上打擊中國,也將波及臺灣出口產業的獲利。就如央行所指,雖然近期經濟指標顯示全球復蘇動能逐步增強,但「經濟政策不確定指數」(EPU)卻升至歷史高點。

不論藍綠誰執政,持續對美軍購是不變的一件事。但在蔡英文上臺後,除了川普政府傳出有意擴大對臺軍售外;臺灣方面亦開始大動作的推動「國防自主」,「國機國造」已於2月開始,政府將耗資690億生產66架超音速高級教練機。而三月亦開始推動第一波潛艦國造計畫。

軍事化丶兩岸

而不論是對美軍購還是國防自主政策,都有著右翼臺灣民族主義作為其合理化論據;而同時國防自主的政策亦希望透過發展軍工業來給臺灣資本開拓新市場,並由政府來擔保其利潤。但兩岸資產階級的建製派都害怕局勢會影響他們的營商利潤。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28:51

今日臺灣大多數基層群眾反對統一丶傾向維持現狀,甚至四成多支持臺獨,其中一個重要的政治因素源自不願失去既有的民主權利;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支持社會主義的獨立臺灣,但對於臺灣島內的部分統治派別而言,它們正打算利用此一情緒去嘗試強化社會控製與剝奪民主權利,而這是它們面對階級鬥爭態勢的成長有意識的反應,左翼與工人階級需要意識到部分統治階級正準備進一步強化國家監控及至預備未來的打壓。政治兩極化及階級鬥爭升溫局面將至,工人階級需要建立一個獨立於藍綠兩營以外的政治力量,準備應對這場戰爭。

臺灣:不要血汗家樂福!支持工人抗爭 反對歧視工會

血汗企業榜上有名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發起「量販業勞工權益抗爭小組」,在各地家樂福賣場外進行抗議活動,反對資方剝削工人,並呼籲工人加入工會,群眾支持工人抗爭。

臺灣量販業龍頭「家樂福」是一間血汗企業!近兩年營收皆高達600億臺幣之上。並在去年宣布將投資100億元臺幣用以拓展據點和改裝店面。家樂福財報也指出,臺灣分公司2016上半年在營收、獲利與來客均維持強勁成長,在家樂福的全球版圖中成長速度僅次於拉丁美洲。但這都是建立在對家樂福基層員工的剝削之上。回顧近年,家樂福都名列血汗企業排行榜之中,但違法件數是只增不減,因為對坐擁鉅富的資本家來說罰錢根本微不足道!他們連青年學生也不放過,許多曾在家樂福工作的學生亦表示這家企業根本血汗工廠、無償加班是司空見慣。。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家樂福有錢耗資100億展店改裝,但基層員工的待遇卻變得更糟糕了。現時資方正開始推動時薪製員工的變相減薪──縮減時薪製員工排班時數的政策。很多時薪製的員工是基層的二度就業人士、中年婦女或半工半讀的年輕學生。這是家樂福為了增加營收而令員工收入減少、生存更困難!有家樂福員工表示,資方這樣的作法已經迫使好幾位時薪製員工離職,有的人一個月薪水少了足足五千元,而這五千元可能就是他扣除房租帳單後僅剩的夥食費。

縮減了時薪製員工的工作時數後,這就變相地導致了正職基層員工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同時資方為了避免增加加班費的支出,便要求正職員工在一個小時內做完三個小時的工作量,導致過勞,借此規避加班費。基層正職員工每月平均只有23K。這等於是得做的更多、薪水卻一樣少的可憐。現時的這種作法不僅是讓時薪製員工收入銳減、同時也是讓正職員工更加過勞。

為什麽家樂福公司要這樣做?只是為了沖高營收、增加獲利。我們看到家樂福有錢花百億展店改裝,卻不願改善員工待遇。量販業勞工權益抗爭小組反對這種血汗賣場剝削工人的作法,支持工人組織工會抗爭,向資方的剝削作出反擊!

囂張跋扈、打壓工會

工會乃代表工人的組織,團結工人抵抗剝削、捍衛權益。組織或加入工會是工人的基本民主權利。但資方的打壓與歧視工會,針對工會會員剝奪他們調薪的機會。而對於基層員工的考核評量過程也是非常黑箱不民主的,權力全權握在管理階層手中。同時對於工會的活動也多所限製與打壓,甚至要求其他員工不得與工會接觸。在去年更有媒體報導,工會發動勞檢檢舉資方的違法事宜,臺灣分公司總經理便囂張跋扈的回嗆:「如果你是不喜歡公司,那麽歡迎離開」。資方不願改善勞動條件遵守相關法令,卻還打壓工會、這又何嘗不是許多工人所共同面對的處境。

家樂福工人不是機器人!臺灣家樂福公司每年十多億的凈利,絕對能給予基層員工更好的待遇!家樂福的營收是員工創造出來的,沒有基層員工與時薪製員工的辛勞,家樂福一天也撐不下去,而資方的禦用管理層只是榨取血汗成果的吸血鬼!

量販業勞工權益抗爭小組呼籲各位消費者齊聲譴責家樂福,連署反對血汗企業。我們要求:

停止歧視工會會員,不得阻礙工會活動!
正職與時薪製員工加入工會,共同為工人權利而抗爭!
停止縮減人力!正職基層員工加薪三千元,時薪製員工每小時增加四十元工資!

臺灣:保防法與防滲透法-意欲何在?

在三月初、調查局推出的保防法引發社會嘩然,其法案內容賦予國家部門可以任意調查盤問、扣留文件物資及至定罪判刑,其認為「危害國安」之組織,被抨擊為民主倒退、白色恐怖復辟。但民進黨「英系」立委並未就此放棄,隨後又拋一個新的「防滲透法」,聲稱要防範假新聞、維護國家安全、防範敵國滲透。英系立委陳明文亦說:「自520新政府就職以來,由中國資金發起成立假新聞網站群不斷地對臺灣內政發動攻擊。」但這一切都只是為了給國家監控的強化予以一種國族主義的正當性。

臺灣統治階級意識到經濟危機愈來愈嚴重,階級矛盾將愈來愈激烈,工人階級的的反抗越來越積極,統治階級的憂慮加深。而這些年間工運帶來的鼓舞作用、加之民進黨的親工人假面被自身的實踐揭穿。臺灣的統治階級中有部分派別認識到需要強化國家機器對社會的監控,準備在未來的日子打擊工人運動的成長。

我們可以看到臺灣的政治真空不斷在擴大,群眾普遍的憤怒與不滿情緒並未隨著政黨輪替而消退。藍綠兩黨不斷在失去來自基層的支持,更多的是基層群眾對於兩黨金權政治的怨憤。這不是臺灣統治階級樂見的狀況,一方面它們試著支持與影響新面孔來填補政治真空,另一方面盤算著加強國家機器的武裝。

小心防諜!為了國安!這是什麽詐術?

過去國民黨一黨獨裁時期,所謂白色恐怖首先是為了鎮壓在臺的地下共產黨人,及至是一切左翼分子與一切反政府勢力。「反共防諜」的維穩宣傳遍及整個社會、紮入生活的各個細節,強化了國民黨對臺灣社會的控製,維持了當時的軍事獨裁體製。

而中共今日淪為資本主義一黨獨裁的政體。中國政府用「防範外國勢力」這種民族主義的說詞來推行鎮壓群眾運動、維持獨裁的政策,維穩經費至14年已達8000億臺幣。而這樣的套路並非首例,美國政府亦透過「反恐戰爭」的說詞,來強化對於美國國內的全面監控,反恐只是名義,實質是對內監控反政府的力量。

而今時,「防範共諜」也成為臺灣統治階級可利用的工具,因著中國多次發表強硬的言論與軍事恫嚇,這給了臺灣統治階級一個強化國家監控的理由。過去蔣介石以此維持獨裁,今日臺灣統治階級試圖以此來給反政府勢力扣上一個「共諜」的帽子。利用群眾對中國政治控製的憂慮感、推行反人權反民主的政策,這是統治階級為打壓群眾運動所做的準備。我們社會主義者反對中國對臺的政治控製,同時也反對臺灣政府任何反民主的政策!

部分統治派別他們以「中國因素」作為恫嚇人民的籌碼、同時指控臺灣國內遍布中國間諜與「假新聞網站」。但實際上它們最主要針對的並非中國,而是未來國內的階級鬥爭。早在過去扁政府八年,就有部分民進黨人將工人運動抹黑成「國民黨與中國政府的陰謀」,試圖借此分化工人,打壓工運。

群眾需要獨立鬥爭

近年日本安倍政府設立《特定秘密保護法》而引起十多萬群眾抗議,香港政府也將為《國家安全法》立法,相信引發五十萬人抗議。既有的民主權利不是從天而降、是群眾鬥爭的成果;同一樣的、當資產階級的統治受到挑戰之時,它也會想剝奪掉這有限的民主權利,包括工會組織權利、抗議集會權利、新聞自由等。只要有需要,他們可以把工人運動的活躍分子丟到監獄裏。而這取決於未來階級鬥爭的發展與力量對比。工人階級若能捍衛這些權利,對於反對資本主義的抗爭將會更為有利。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反對保防法和防滲透法,反對一切的政治審查,捍衛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主張打倒維護本國統治階級權力的臺灣國安部門。我們要求中共與其他帝國主義的情治人員滾出臺灣,但這只有一場獨立於統治階級以外、聯合兩岸群眾的團結鬥爭才能做到。

臺灣:撤回一中承諾書!討論統獨無罪!

在臺灣、數十所大學為賺取陸生學費,為此向中國官方簽下了「一中承諾書」,作為擔保中國學生不會接觸到中國專製政府不願意讓學生們聽到的言論。此事曝光後、引起許多大學師生的抗議、反對打壓學術自由。在國家高教經費逐年緊縮下,許多大學多以學費作為主要經費來源,而中國學生也在這樣的政策中成為讓臺灣高教賺錢營利的金雞母。因此中共結合金錢利誘和政治控製來打壓學術自由。

近年中共多次公開強調不容許臺獨,特別在川普上臺後兩岸局勢更為緊張,今次一中承諾書是中共自2014年開始加強的震懾措施之一。其簽署速度增幅最快期間便是在318運動後,簽署量最多的年份則是蔡英文當選的2016年。而事情爆發後,教育部清查全國各大專院校,總計有七十二校簽署相關的承諾或保證書,但僅是以「發函糾正」草草了結此事。學生必須組織起來抗爭,全面廢除承諾書。

過去臺灣開放廣設大學,卻又刪減常態型經費,將公私立大學轉變成自籌經費的機構,使各大學開始紛紛推動「開源節流」。原本應為公共服務的高教淪落為學歷商店。現行法規又以歧視性的政策容許各大學向中國學生收取更高昂的學費,並與臺灣學生學費脫鉤;也因此變相地導致中國專製政府得以用開放陸生來臺名額來施壓臺灣學術自由,同時亦是打擊中國學生在臺的學習與政治自由。陸生應有充分自由接觸任何政治主張!

兩岸團結反對資本主義和一黨獨裁

事件背後更是中國專製政府害怕中國學生對於中華民族主義產生懷疑,害怕中國學生政治化與激進化。中共國安部門往往派出監視者和告密者到臺灣各大學院,檢舉參與社運或發表批評政府言論的陸生,變相就是中共國安進駐臺灣監控陸生活動、就如過去國民黨遣派特務監控臺灣海外留學生一般。今日中國利用中華民族主義作為政權正當性的意識形態工具,並試圖利用民族主義來掩蓋社會分化與資本主義一黨獨裁的本質。同樣地,在臺灣的右翼民族主義情緒也常被資產階級政府用作分化臺生與陸生的工具,而我們社會主義者反對任何對於陸生的歧視性政策。

中共可以通過金權控製他國政治,就如泰國及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都多次試過配合中共打壓民運人士。可見資本主義與民主權利是對立的。社會主義者支持討論統獨的自由,陸生與本地生團結抗爭,要求撤回一中承諾書,捍衛言論與學術自由,中共國安滾出臺灣、拒絕監控在臺陸生。只有將教育全面公營並置於民主監督下,才能避免大專院校為利潤出賣言論自由的行為。

臺灣:婚姻平權終將勝利!

蔡英文欽點的反人權部長

同誌運動者、臺灣首位公開出櫃者祁家威提出的同婚釋憲案,在3/24就「民法婚姻篇章未納入同性婚姻是否違憲」進行公開辯論。辯論過程中,被蔡英文欽點的法務部長邱太三曝露了保守落後的反動觀念,他說出:「我國數千年來沒有同性婚姻的機製,同婚通過,未來的祖先牌位,會不會由考妣,變成兩個都考考或妣妣?」另有許多荒謬透頂的發言,激起了許多群眾的憤怒與批評。許多群眾諷刺邱太三:中國實行兩千年的帝製、難道你想恢復這樣的傳統嗎?

蔡英文在競選廣告中說表明支持婚姻平權,吸引同誌族群選票。對比她欽點的法務部長邱太三在辯論時的發言,也讓許多青年與同誌對於蔡英文政府更加失望與憤怒!

社會主義者支持任何的促進平權的鬥爭手段,包括司法手段,然而法院從來不是中立的機關,它往往反映著資產階級的利益。最重要的戰場還是發起群眾鬥爭向資產階級機關造成社會壓力。祈先生在15年前向法院聲請釋憲就不受理,轉向立院請願,立院以公文回覆他:「同性戀者為少數之變態,純為滿足情欲者,違背社會善良風俗。」因此,今天不論釋憲結果如何,最終都是群眾鬥爭力量的結果,而非政府官員、藍綠立委或法院變得仁慈了。

經過去年大規模的同婚平權運動後,恐同勢力陷入了分裂和孤立的狀態,可見群眾鬥爭的力量!若能實現婚姻平權、在未來將能鼓舞亞洲各地的同誌運動。臺灣婚姻平權將會打開缺口,鼓舞同誌伴侶為了實質的社福保障和勞動權益而站出來抗爭,威脅到資本家對於所有工人的壓迫。這是蔡英文政府不願意見到的局面。

我們認為,未來不只應當追求法律上的婚姻平權,更應爭取能夠經營婚姻的勞動條件與公共服務。今天資本家對於廣大勞工的剝削與公共服務的削減,使得許多人對於結婚生子感到恐懼與無力承擔;經營婚姻生活聯系著實質的休假、工資、公共托育長照、退休保障等,而這些都是維系情感生活的物質條件。而這樣的訴求,它將需要讓同誌運動與工人運動團結一致,透過群眾鬥爭打倒父權的資本主義體製,達致真正的平權。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支持

同誌婚姻全面平權,反對歧視和假包容。

建設工會鬥爭,消滅職場歧視。

完善保障同誌族群的社福資源與權利,包括退休保障、住屋保障等。

推翻父權資本主義製度,實現同誌實質解放。

臺灣:川普動蕩與世界危機

5月14日,國際社會主義前進(CWI臺灣)在臺北舉辦了一場公開座談會,主題為「川普與全球資本主義危機--臺灣群眾運動應如何準備?」

主講人為社會主義行動(CWI香港)Jaco提到,全球資本主義處在極不穩定的時期,由於各國政府過去幾年不斷打擊工人和群眾的權益,群眾對舊有的政黨政治感到極為不滿。在巨大的政治真空之下,極左翼與極右翼都可以從中壯大,而傳統中間的左右派都正在萎縮。因此,美國川普和法國大選作為例子。

在美國,川普的右翼政府不像過去那樣代表民主黨或共和黨的建製政客。他透過民粹支持掌權,他的上任代表華爾街建製對自己的政治工具失去控製。本來有兩大黨去保護他們利益的統治階級失去了他們在政府中的代表。川普將自己包裝成反對從前的政黨政治,卻不斷打壓公共服務與工資。但是川普上臺後同樣也是維護財團的利益。

在共和黨建製的製肘下,川普目前做出了折衷,淡化了他選舉時倡議的政治立場,也因此失去了一些極右派的支持者。但未來他仍然是難以預測並可以非常不穩定的。單單是他與習近平四月莊園會面時期間,在二人吃巧克力蛋糕之際轟炸敘利亞就可知道。川普暫時取消了美國與中國的對立,例如暫緩貿易及貨幣戰爭,也改口承認一中原則,與中國在經濟達成各種交易。同時,他在朝鮮地緣政治問題上一定程度成功向中國施壓,使中國向北韓加強製裁,暫時得到勝利。

但是在桑德斯的選戰中也可以看到左翼的崛起。我們不支持代表資產階級的民主黨,但我們卻能看到左翼政綱能爭取到群眾,也能看到民主黨在選戰時的內部分裂,可見組建一個第三的工人階級政黨是可能的。

在法國大選,兩大政黨都沒有進入次輪選舉,是第五共和成立以來法國首見的。勒龐可以說是法國的川普,她利用群眾對於社會黨與共和黨的兩黨製的厭倦來取得群眾。雖然後來是由中間派的馬克宏當選。馬克宏是一名前銀行家,雖然不是社會黨員,卻是過去社會黨政府中的經濟部長,與法國的高失業率不可能無關,卻因為他的清新形象而當選。但是法國的投票率是很低的,投給馬克宏的人之中,真的支持他的政策的人很少,多數人只是為了阻止勒旁當選,政治真空由此可見。法國將會繼續推行社會黨過去的撙節政策,雖然由於勒龐未能當選,脫歐可能暫時停下來了,但動蕩會繼續。我們需要建立工人階級的政黨,如果左翼如果沒有填補這個真空,會被右翼填滿。

在臺灣,蔡英文上臺後民望急速下降,資產階級兩黨製未來也會受到。我們不要重覆「兩害取其輕」的錯誤來支持「沒有那麽壞」的資產階級候選人,而應該建立工人階級的獨立政治力量。此外,臺灣工人運動亦需要面對愈來愈迫切的民族問題,需要一個清晰連給中國工人階級、反對中美帝國主義的綱領。臺灣的罷工等工人鬥爭越來越多,工人開始激進化,越來越勇於抗爭。Jaco表示對此前景非常樂觀。

亞洲金融風暴二十年

二十年前,東亞所謂的「小龍經濟」陷入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不單為從韓國到印尼的民眾帶來災難,更差點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1997年7月2日,泰國被迫將貨幣泰銖貶值,這一事件在亞洲的金融體系引發了連鎖反應,並在導致之後三年的經濟衰退和大量失業,數百萬計的人口跌入了貧窮之中。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30:03

泰國每天流失2000個工作職位,而南韓則有100萬工人失業。首爾許多男性「受薪族」每天穿著西裝外出呆坐在公園裏,原因是害怕讓家人知道他們失業。

在印尼,1998年的經濟產出下降了14%,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政策反而令狀況雪上加霜。15%的男性工人失業,而工資則下降了超過三分之一。另外,有8000千萬印尼人跌入貧窮線以下。1998年5月,印尼獨裁者蘇哈托被推翻。由於緊縮政策所帶來的生活影響,其他國家亦被群眾運動籠罩著,各國統治精神亦陷入嚴重分裂。

現在,資本主義的代表們會稱那次事件「證明」了資本主義雖然會出現「短期動蕩」,但最終仍能重整旗鼓,並使東亞經濟體強勢復蘇。不過,事實完全相反。今天整個地區的政局更加不穩,貧富懸殊不斷惡化,社會不滿與日俱增。印尼今天的股票市場是1997年的八倍,但其工人工資是區內最低之一的,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

首先爆發危機的泰國,經歷了長期的社會沖突,隨時可能導致內戰及國家的分裂。泰軍將領們在過去十年發動了兩次政變,現在軍方獨裁者巴育將軍透過修改憲法來維持永久的半軍事統治。鄰國的柬埔寨,獨裁者洪森自1997年掌權以來一直統治至今。

馬來西亞及印尼則飽受貪腐困擾,而統治精英為了自身的野心,不斷煽動族群沖突。在菲律賓,被稱為「亞洲特朗普」的杜特爾特上臺,反映了群眾對整個政治建製完全不信任,最終有可能發展成「泰國方案」那樣的軍事統治。

新興市場的危機

至於韓國,去年爆發了震撼的「燭光革命」,一千萬人上街抗議,並推翻了樸槿惠。工人運動和反資本主義運動占了韓國社運的重要席位。亞洲區內各地的資產階級政權正面對新一層次的危機與動蕩。飽受九七金融風暴蹂躪的香港(1998的GDP下降了5.5%)和臺灣,同樣受到長期影響。

九七危機是2008年全球危機及2011年歐洲危機的前奏,其相似之處在於骨牌效應,危機從一個經濟體迅速地蔓延至另一個經濟體。

上述問題遠遠還未得到解決,一場新的「新興市場危機」正在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之上徘徊,消失一陣子後以新的危機再次出現。這是因為全球資本主義的財務不平衡是空前的極端。過去十年亞洲經濟很多的「強勢增長」都是建基於西方國家中央銀行的廉價信貸政策。那些銀行為了在亞洲各國市場追求更高利潤而釋放大量投機性資本。資產形成了泡沫(在房產、股票與所謂債務產品方面),而他們始終會爆破,勞動人民和窮人被要求為此埋單。正如《南華早報》專欄作家David Dodwell指出:「我們在過去二十年間已經經歷了兩次『百年一遇』的危機,而又不能排除在未來數年還可能會出現第三次。」

IMF的角色

在亞洲金融風暴之際,IMF推動美名為「拯救方案」的殘酷緊縮政策,遭到廣泛群眾的反對。近年來在歐洲亦推出了類似的私有化、去管製與大幅削減政府項目開支的政策。不過IMF卻吊詭地質疑歐盟當局及其主導者(前「社會派」德國資本主義)的強硬立場。

二十年前,亞洲金融風暴使IMF推出了當時史上最大型的紓困方案。不過後來這金額被其對希臘、西班牙、愛爾蘭、羅馬尼亞及烏克蘭的借貸規模所超越。現在這些國家成了IMF最大的欠債國(這些「借貸」只是用來償還那些吸血鬼般的西方銀行,卻要當地民眾通過私有化、降薪和其他形式的緊縮開支來承擔)。

亞洲的「小龍經濟」曾是全球資本主義的經濟奇跡,在1980年代以來的每年經濟增長曾經高達6-8%。然而,在1990年代初,這種情況發生了重大轉變,這些國家開始揚棄「亞洲之路」,即不再以日本1960-70年代崛起(高度保護主義和國家幹預)的模式為基礎,並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壓力下放開對外國資本的管製,以及取消了其他的政府規管。地方資本主義已經「成型」,意思是越來越受到金融化和寄生性,而產能過剩和科技更大的使用,使其他具實體生產力的利潤來源被壓縮。

在1997年之前,IMF為危機提供了條件。它介入了危機當中,推行今天對希臘所采取的野蠻緊縮措施來「救市」,致使危機更加糟糕。在克林頓執政、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鼎盛時期,IMF也作為美國外交政策重要的延伸。IMF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的慘敗後改變了風格,被迫反思它的一些基本做法。然而,最終結論只能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泰國

IMF批判者、諾貝爾獎得主、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為美國財政部對IMF在亞洲的政策所帶來的影響感到哀嘆。斯蒂格利茨將美國財政部描述為「華爾街的女仆」,指出亞洲取消資本管製主要為了滿足美國金融集團的要求。

例如在1992年,泰國在IMF支持、鼓勵利潤豐厚的「套利」業務背景下成立了一個離岸銀行中心,從紐約或東京以低利率借款,並以較高利率存入泰國銀行。泰銖對美元的掛鉤使得這對投機者來說看似基本上是無風險的。1997年,有560億美元以這種方式存入,是1994年存入水平的三倍。

從1995年中期開始,美元開始急劇上升,使其在亞洲的衛星貨幣處於巨壓之下。泰國的經常性賬戶赤字飆升,擊穿了國家的產業和股票泡沫,導致私人債務激增。
危機隨後蔓延到臺灣、香港、韓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隨後拉下俄羅斯和巴西。1998年最受危機打擊的五個亞洲國家的資本外逃金額達到1,000億美元,即百分之十的生產總值。

韓國

1998年,在IMF的緊急救助下,韓國放棄了對外國所有權的限製,允許外資收購像汽車和電子這樣的核心產業公司。金大中政府在危機最狂虐的時刻當選,選擇了IMF的政策,包括比IMF要求更多、為快速的改革。韓國銀行最終被拯救了,但成本高達GDP的31%,而且許多長期工作崗位被裁減,並由低薪而廉價的短期合約工所取代。

IMF和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除了總是誤讀經濟信號,還犯上了其他明顯錯誤,包括製訂極高的利率和推行殘酷的緊縮措施,令危機更為嚴重。1997年7月,泰國危機之後,世界銀行認為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相對有能力應對」,受嚴重經濟沖擊的風險「當前非常低」。1997年11月,IMF的報告認為韓國「基本上是安全的」,因為它的經濟「基本面依然強勁」。不到一個月後,首爾簽署了有史以來最大的IMF的一攬子計劃。IMF對泰國的計劃是基於1998年3.5%的經濟增長預測,實際上經濟萎縮了百分之十!

IMF在亞洲危機期間的救援資金計劃——泰國170億美元、印度尼西亞330億美元、韓國550億美元、俄羅斯220億美元和巴西410億美元——象征一個新的起點,數目大且條件也比以前多得多。如同在過去七年更大型得多的希臘方案,政策依舊失敗,並未平息金融市場。

按照保羅.布盧斯坦(Paul Blustein)的暢銷書《懲戒》所述(公共事務出版,2001),當時IMF總裁米歇爾.康德蘇(Michel Camdessus)正在親自與韓國政府進行談判時,克林頓總統的財政部長羅伯特.魯賓(Robert Rubin)致電給康德蘇,向他「非常直率表示,美國不會接受一個軟弱的計劃」。克林頓當局代表華爾街利益進行施壓,引發了史無前例的緊張關系,亦成了今天地緣政治版圖變化、美國在亞洲的影響減弱的其中一個因素,而中國崛起加劇了這一情勢。

銀行倒閉

在IMF的政策下,泰國的失業率增加了三倍,城市工資下降了百分之八。經濟下滑的嚴重性促使IMF三思,並敦促泰國政府接納預算赤字。一個IMF的經濟學家說:「我從來沒有想到我們會這樣說」。1997年8月,泰國政府計劃推動存款保障計劃,以免銀行出現大擠提,但起初遭到IMF的反對。

最終泰國政府堅持己見。據一名IMF官員的說法,泰政府「避免泰國銀行體系完全崩潰」,與印尼的狀況截然相反。在印尼IMF反對采取類似泰國的方案,反而讓銀行倒閉,結果全國半數企業破產了。IMF的1999年度報告承認,其在印尼的政策「現在看起來是不明智的」。

泰國財政部長抱怨說:「終有一天,沒有IMF職員能來亞洲」。泰國和韓國政府最初在尋求日本緊急雙邊貸款之前,被迫尋求IMF的幫助時,日本資本主義打著「亞洲團結」的牌,將危機視為進一步擴展在亞洲大陸勢力的機會。但因為日本銀行業形勢嚴峻,擴充的野心被製衡下來了。

即使日本能夠為危機中的國家提出自己的「拯救方案」,其結果亦不一定有很大分別。在資本主義及其「利潤優先」的邏輯下,可能這會導致較為緩慢漸進的緊縮政策,但自日本的「失去的二十年」、多次經濟衰退和銀行危機後,我們看到工人階級最終都要為資本主義的失敗埋單,包括貧窮加劇、外判及短期合約工的爆炸性增加(到今天這個比率占總勞動人口的37.5%,冠絕全球)。

美日沖突

布盧斯坦在《懲戒》描述「當危機展開時,美日沖突將在未來數周內加劇」。華盛頓審慎看待東京的意圖,因為「擔心IMF在擊退危機中的核心作用可能會受到削弱」。克林頓政府希望阻止日本資本主義利用危機來將美國從亞洲趕走,成立一個由東京主導的地區性聯盟,就像德國主導歐盟一樣。日本的副財長、以「日元先生」著稱的柛原英資(Eisuke Sakakibara),當時已經準備好計劃推出一個「由中日等國把持的巨額硬貨幣基金,將動用數千億美元儲備中的一部分」。

這項設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AMF)」的建議遭到美國的激烈抵抗。「日元先生」在1997年9月向南韓、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和印尼亞發出了一個「非正式的」綱要。布盧斯坦評論說:「這些文件本來不想被美國看到的」。

克林頓政府堅決反擊。拉裏.薩默斯(Larry Summers,時任美國財政部副部長)警告柛原英資「違反了」美日盟約規則。華盛頓派員到亞洲各國首都,警告政府不要沈迷於日本的計劃。雖然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支持這一計劃,但澳大利亞以及至關重要的中國持反對意見。

中國專製同樣擔心日本在區內的野心。在1990年代,中國仍然非常依賴與美國資本主義的貿易和其他經濟協議。中國當時不斷尋求加入世貿,最終在美國支持下成功在2001年加入。當年的中國並不像今天那樣,有足夠實力推動自己為地區霸權。但自2008年危機後中、日、美之間的勢力平衡有所改變,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危機的轉折點是美國由於擔心危機會蔓延到自身,而在政策上作出了局部轉馱。轉折的爆發點是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CTM)的倒閉,LCTM的破產對華爾街和全球金融體系構成了無法估量的威脅。美國金融界鉅頭「巨頭信孚銀行」和「雷曼兄弟」也遇到了麻煩。

美國聯儲局(央行)主席格林斯潘當時判斷是:LCTM的崩潰「當時有可能會對許多國家的經濟造成潛在的損害,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這句話大體上是對十年後雷曼兄弟爆破的預視。但是,雷曼兄弟被任由倒閉,極大加劇了全球危機。

1998年,美國政府做了那些一直堅持亞洲各國政府不應做的事情,支撐著一個破產的金融機構。各國央行跟隨美國指不,削減貸款利率,並向金融市場註入流動性。 美國采取行動構建了一個「防火墻」來抵禦亞洲危機的蔓延(當時已蔓延到亞洲之外),避免了出現全球崩潰。但接下來發生了什麽?正如我們所知,資本主義在1997-98年的危機之後完全未能汲取教訓,也不能作出改變,所以在2007 – 08年陷入更大規模、更具破壞性的危機。

今天,全球資本主義猶如「行屍走肉」。資本主義透過空前規模的「印銀紙」(零息率下的量化寬松)避免了世界性的大蕭條,但卻無法刺激真正的復蘇,而各政府則在量化寬松政策上騎虎難下。政治動蕩、選民大舉反抗全球化新自由主義、所有資本主義機構(如IMF和歐盟)都名譽掃地,使經濟問題更加復雜。

與1997年一樣,最重要的發展乃對資本主義的群眾反抗正在升溫,以及工人組織的建立。只有社會主義才是出路。

臺灣──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

5月24號,臺灣成為了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宣告《民法》不允許同性婚姻的規定違憲,要求立法院在兩年之內製定相關法律,而兩年之後若無立法則可直接適用民法。同性婚姻7月起可跨區域註記。臺灣乃至同誌運動則因這項結果得到相當大的鼓舞。我們要記住這是同運抗爭多年來的成果,而不是蔡英文政府的恩賜。

同誌平權在象征意義上邁進一大步,但未來兩年正式立法的路途上,抗爭還會是非常艱巨的。釋憲的內容十分模糊,未決定透過另立專法或修改《民法》的方式來保障同性婚姻的權利。國民黨及教會等保守勢力希望立專法,製造歧視性的區隔,以免修改民法後會沖擊更大範圍的法律甚至是社會保障體製。而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與同運分子一樣支持直接修改《民法》。同運的抗爭要持續下去向立法院施壓,才能爭取到進步的方案。

在同誌婚姻釋憲後, 臺灣婚姻平權的運動鼓舞了中國、日本與南韓的同運,證明了群眾鬥爭的經驗能相互感染與學習。中國政府堅持臺灣為中國一部分,因而肯定相當尷尬,像是國臺辦面對記者:「中國人民來到臺灣和臺灣伴侶辦理婚姻登記,中國政府會承認嗎?」他們此問題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社會主義者支持同誌婚姻平權,但僅僅這樣遠遠是不足夠的。下一步更要為性小眾爭取更多的社會福利和保障、勞工保障等。保守教會及資本家最害怕同婚平權會進一步一環扣一環,繼而沖擊新自由主義製度。例如同婚家庭與下一代之間未必存在血緣關系,因此這會導致諸如撫養權、財產繼承權等問題,是資產階級不欲見到的。可見,同誌的徹底平權必然挑戰到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製度,正是如此只有在社會主義底下才有真正的同誌平權。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31:17

臺灣:青年鬥爭 捍衛女權

近日爆發了作家林奕含自殺案,引發了社會對於性侵害的憤怒。臺灣性侵害的問題嚴重,受害人往往難以受到社會和法製的保護。所以,國際社會主義前進發起「捍衛女權運動」,提高性別平權的抗爭意識。 我們在大學門外擺設街站宣傳,指出性侵害不是個人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父權體製下男女權力不平等所致的。

5月24日晚上,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在國立臺灣大學舉行《女權鬥爭與社會主義》講座,邀請了香港社會主義行動主席鄧美晶通過網路演講。令人鼓舞的是有很多青年及女學生參與。講者表明反對將女性商品化,因為這將女性身體被貶低為性工具,為性暴力製造土壤。另外,鄧美晶說道:「要消除性別壓迫,歸根究底要消除經濟不平等。很多女性面對貧窮問題,公共服務卻嚴重不足,為了照顧家庭而犧牲經濟自主權。」

艾欣在講座後決定加入我們,她說道:「臺灣社會仍然性別不平等,不管是在經濟和文化上都充斥對女性的壓迫……我的經歷仿佛就是在告訴我要當個女性主義者,盡我所能的打破現在製造歧視的社會製度。」

執政周年,怒火蔓延

蔡英文執政已滿周年,六月許多民調數據紛紛指出蔡英文支持度從上任以來迅速下滑。 TVBS公布最新民調,對於蔡英文總統執政一年多來的施政表現,民眾滿意度為21%,不滿意度為63%;然而最大在野黨-國民黨,也未從中得到任何的起色。

而其中不滿意度最高的便是勞動政策。這肇因於蔡政府六大勞工政策的選舉承諾完全落空,包括縮短工時、扭轉低薪、支持青年中高齡就業等。此外,她執意改惡勞基法,從砍七天假、一例一休及至民進黨籍立委奉資本家之命大力推動的「工時銀行」製度,充分暴露出民進黨/蔡政府從上到下,都是完全為資本家服務的政黨。而工人階級受到一連串打壓:砍假、變形工時放寬標準、退休金縮水及至現時的調高加班時數上限,都令整個社會對財團剝削和不公平政製的憤恨加深。而蔡英文推出前瞻計劃後,受到工人階級、自由派評論員以至國民黨的大力批評。這項計劃只會加深貧富懸殊。民進黨進一步流失來自基層的支持,臺灣兩黨製的政治真空將進一步擴大。

這一年來,蔡英文在資產階級之間愈來愈不受歡迎。在經濟危機愈來愈嚴重之時,資本家為保自身利益而提出苛刻的要求,即使蔡已經猛烈打擊工人階級還未能滿足貪婪的資本家們。同時,過去一年對勞工的開火已令她付出沈重的民意代價。

主計總處於5/26預估本年度民間消費實質成長僅有1.84%,是金融海嘯以來倒數第二差。民間消費力仍低迷不振,主計總處指出這仍是三大主因造成:少子化-人口紅利持續衰退、實質薪資不斷衰退停滯、高房價大幅排擠可支配所得。而蔡英文上臺至今所做皆是持續惡化上述三大問題。

今年第一季全臺1600多家上市櫃企業獲利是歷年同期次高紀錄,但普羅大眾完全沒有分享到任何經濟成果。這部份顯示在民調數字之中:八成受訪者認為國內整體經濟不好,四成受訪者坦言錢不夠用。不論是藍綠的民調機構也都顯示,高達六成以上的受訪者不滿意蔡英文執政後的經濟表現。其中關鍵在於:貧富差距。這都將在未來進一步促使蔡英文政府受到更多群眾運動的挑戰。

中共強硬 蔡外交威信受挫

臺灣統治階級在蔡上臺以來一直施壓,要求蔡的兩岸政策不能對抗中國,使得蔡英文必須打出維持現狀、和平發展的保守牌,來取得美臺資產階級建製派的支持。蔡這一年來試圖擺脫馬(親中)或扁(反中)的政治形象,試圖開拓出維持現狀(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前提下)的中間路線。但中共對於蔡英文的強硬態度──要她必須承認九二共識,以維持其民族主義的政治威信,相反臺灣群眾對自主權的渴求更為熱切,令中間路線的生存空間愈來愈窄。中共的做法只會令臺獨情緒進一步升溫。

在川普上臺後,蔡英文企圖在兩岸關系上樹立威信,挑動臺灣民族主義以獲支持,包括推動軍工業發展和購買美國武器。但在川普很快就重申了一中原則,而且在四月川習「莊園會面」後中美關系得到了暫時的緩和。蔡英文在外交上目前被孤立起來,在兩岸的地緣政治權鬥中大大失利。

此外,中共對臺的外交手腕不斷強硬化。最近的巴拿巴與臺斷交,而為與中國,在經濟上並沒有很大的實質影響,但中共在國際輿論上贏得了優勢並對臺施壓。前民進黨黨工李明哲遭中國逮捕及控告至今,臺灣當局完全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在WHA大會中,臺灣遭受中國方面的強硬打壓而缺席,也被視為另一個外交挫敗。蔡英文畏懼與中國過度交惡而影響經貿關系,在外交上處處示弱而削弱其政治威望。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不會站在中共或蔡英文的民族主義之任何一方。我們主張臺灣的群眾鬥爭並爭取中國底層群眾的支持,共同反對中共專製和資本主義,才能贏得真正的臺灣獨立。

而民進黨內亦是山雨欲來,現黨內各派系已在各方打起選戰、為在明年搶占最多政治資源。蔡因為政治及社會危機而失去了統治威信,必然會削弱自己在黨內的權威,使她更難壓服各地方派系的利益瓜葛,使民進黨內部分裂將會愈來愈嚴重。

這一年來蔡英文並未享有執政蜜月期,接踵而來的群眾鬥爭都正揭示著未來社會危機的進一步深化。工人與青年會繼續激進化、政治化,連過往較保守的工人上層(例如軍公教)乃至中產階級也不例外,正是等待著下一次大規模鬥爭的到來。勞動群眾也正一步步遠離藍綠兩黨,開始尋求藍綠以外的選擇。這個選擇必須是一個反對金權政治的工人階級群眾黨,才能讓未來的鬥爭找到一個團結對抗資本壓迫的出路!

反對炒地、迫遷、砸錢的前瞻計畫

今年年初,蔡政府通過《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預算近八千八百億,這還沒算到之後必將追加至上兆的金額。 推行的基礎建設投資計畫,包括綠能建設、水環境建設、軌道建設等。民進黨政府知道經濟成長疲弱,在未來危機進一步深化時,政府除了要推行撙節政策外,也要把更多的公帑輸送給財團製造利潤。

計劃自推出以來受到巨大的批評。 TVBS公布民調顯示,46%民眾不支持推動前瞻計畫,高於支持的28%。連民進黨幕僚陳博誌希望能暫緩計畫中占五成預算的軌道建設。

計劃編列了一半經費作軌道建設,令人質疑是為了炒作地皮和房地價。在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面對財政壓力加上本身的貪汙腐敗,必然會掠奪土地和迫遷居民。縣市議員與鄉鎮代表有70%從事土地開發和建築工程等產業,根本是既得利益者。政府在原地興建住房、商店等設施,來讓政客與營造利益集團分贓,同時使群眾流離失所,民團估計會有11萬名居民被迫遷。另外在水環境建設方面,很多環保團體批評,政府只關註硬件建設,但完全沒提及如何解決水資源流失等關鍵問題。這些工程只會是大而無當的工程。

政府吹噓前瞻建設創造4-5萬個就業機會,但被揭發誇大數字,而且可以預計創造的也是高風險、高勞動強度、甚至高工時的就業機會。況且如果將同一筆公款用於建設學校、醫院和公共住房,不是同樣可以創造就業嗎?真正捍衛臺灣勞工利益的工會應該反對這項計劃。

蔡英文一方面砍掉年金和公共資源,但八千八百億相當於三十萬余戶的社會住宅的經費。蔡英文將選前承諾的每年300億長照經費砍到剩177億,僅相當於前瞻計畫經費的2%!可見當政府說沒錢增加社會福利和保障時一定是騙人的!

前瞻計劃也是蔡政府來年選舉工程之一。民進黨執的政縣市得到比國民黨的較多經費,官員能借此勾結營造利益集團(許多官員已是其中一員),讓財團承接穩賺不賠的建設案,從而爭取資本家來年選舉的支持。親國民黨的前任官員與學者也紛紛站在瓜分利益的場上來攻擊前瞻計畫。

公共建設計畫帶來財政壓力,但政府卻不會願意向富人課重稅的政府,於是進一步撙節各項公共服務,向工人階級開刀。社會主義者支持有利民生的社會建設,包括免費而完善的公共交通網路、綠化及再生能源設施等。但只有民主製訂的社會主義計劃建設,才能朝這理想的方向發展。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訴求:

反對為利潤而施行的前瞻計劃
用公帑投資醫療與教育等公共服務、建設廉價而免費的交通。
公有化各項設施及銀行,交由工人民主管理。
由工人及居民選出民主委員會製定社會建設的計劃,以服務人民需要。

為移工勞權鬥爭!實現工人階級團結!

牢籠、奴工、盤剝

在臺灣的64萬名移工,是相當邊緣與受到歧視的群體。 這源自製度性的歧視與打壓,從移工引入臺灣開始,資本家與政府就將移工作為血汗勞動力來使用,一方面借此壓低本地工人勞動條件;另一方面煽動種族主義意識,利用移工語言與文化的殊異,而把他們在社會上孤立起來、甚至在工廠內利用種族主義來分化廠內工人,做到分而治之的管控。

而在薪資方面,許多製造業移工僅領有基本工資,扣除仲介費與各項資方苛扣的雜支後,往往剩不到一半的薪資可使用;而家務看護移工目前也僅有每月17,000元的工資,而根據臺灣移工聯盟指出:「外籍看護工至今依然被排除在勞基法之外,一半以上的外籍看護工365天全年無休,連基本的休假權都沒有。」在缺乏獨立住所、與雇主同住的情形下,讓她們近乎24h隨時待命,換算下來全年無休的外籍看護工時薪僅只有23.6元。

而法律上的限製,使移工淪為現代奴隸,政府與資本家蓄意的讓移工無法自由轉換雇主(就業服務法第53條)。這使得許多雇主與資本家得以透過這「合法」的權力肆無忌憚的壓榨與淩虐移工,因此對移工施暴、淩虐,甚至囚禁的新聞層出不窮。另一條迫使移工三年強製出國次的法例(就業服務法第53條),至去年年底才被廢除。這是因為移工組織長年施壓的成果。

而煽動歧視的主流媒體正是這一悲劇的共犯!主流媒體常將移工汙名化為高犯罪率的危險族群,但據警政署統計顯示:以104年犯罪嫌疑人數來看,移工犯罪人口率每10萬人約184人,遠遠低於國人的每10萬人中有1154人。可見,主流媒體是如何透過抹黑來煽動著針對移工的種族與階級的雙重歧視。

同時,臺灣與移工輸出國的仲介也在這過程中充當了現代奴隸販子。許多移工為來臺工作(或滿三年換約時)往往被收取高額的仲介費(十萬到二十萬臺幣不等),而這筆高額的仲介費兩地仲介坐地分贓。輸出國(印越菲泰)的仲介業者賄絡當地官員更是公開的秘密。臺灣政府亦始終保護著臺灣仲介業主對這樁暴利生意的壟斷權。

工人團結、才能打倒壓迫

移工在臺灣、比起本地工人承受著更大的壓迫,不論國籍種族,作為工人階級我們都同樣面對著資本與國家機器的剝削打壓。對於同為工人階級的我們而言,要爭取勞動條件的提升、終結剝削壓迫,都非得有不分國族的團結不可。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對於移工抗爭提出以下訴求: 1. 廢除私人仲介製度,強製國與國的公共部門直接聘雇。 2. 廢除就業服務法53條,外籍移工得自由轉換雇主。 3. 長照服務全面公營化,所有家務勞工由公共部門直接聘用,落實喘息服務,保障看護工勞動權益。我們反對種族主義,支持移工為擺脫現代奴隸製而團結鬥爭。支持本勞外勞應團結鬥爭,移工權益的寸步前進,也能使本地工人爭取更好的勞動條件。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認為,移工應與本地工人享有完全平等相符的權益。本勞外勞同工同酬、組織工會簽訂團協以及罷工抗爭的權益、普選權以至享有平等的社會保障,都不應以本外籍身分而有所區別!政府亦應大幅增加對長照和托兒服務的投資,減少家務勞動的負擔。而最受壓迫的移工若能奮起抗爭,亦能鼓舞更廣泛的工人階級起身戰鬥!

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早已不分國族,而工人的鬥爭更須國際團結。在藍綠兩黨輪番替著本地資本淩遲移工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代表所有種族的工人群眾黨,以國際主義的綱領來對抗種族主義!

釋放李明哲! 打倒中共專製

9月11號,遭中共逮捕的臺灣NGO工作者李明哲「被認罪」,成為了第一位被中國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公開審訊丶並透過網路直播過程的臺灣人。同天被審的亦有另一名同案人彭宇華。這場判決完全就是為了公開羞辱在中國境內的異議分子,警告在臺灣挑戰中共的人士,不要想踏進中國境內,以達到殺雞儆猴的目的。李明哲案不是個別案例,瑞典公民丶維權組織工作者彼得達林(Peter Dahlin)去年在中國大規模拘捕維權律師行動中被捕,後來公開在央視「認錯」,及後已被驅逐出境外。

李明哲自今年3月19日經澳門入境中國後失蹤,在5月底被證實控告「顛覆國家政權罪」。李明哲妻子李凈瑜曾經嘗試赴陸救夫,但抵達桃園機場時發現臺胞證被取消!從李明哲被未審先判地關押了177天,也見到中共的「依法治國」就是代表利用法院作為鎮壓工具。這段期間蔡政府什麼行動也沒有做過,口頭上的批評也軟弱無力,可見比起捍衛民主權利丶蔡政府更重視與中共當局的經貿穩定。

在中共十九大之前,對網路言論自由的打壓,反映了中共政權高度的政治危機,任何溫和的批評和獨立組織都不容許,實際上展現了中共對自身的統治是色厲內荏。在法院宣讀的起訴書與所謂「犯罪」事實中,包括「大肆發表抨擊國家基本政治製度,抹黑政府形象的言論」丶「大規模毀謗攻擊中國政府和國家社會製度的圖片違章」。李明哲與其中國友人所做的無非只是在網路上進行對政府的批評,並透過社交媒體進行串聯,實際上連真正的實體組織也未組成。

從這事件也證明,中共極權資本主義的鎮壓不限本國,也會將其打壓蔓延至其他地區以維持其統治;近年來中共將其鎮壓的鐵腕伸至境外與他國公民,這絕非是為了防堵顏色革命,事實上現在的歐美等帝國主義勢力都想中國保持既有的體製,這不僅是為了既有的商業利益,也是害怕中共倒臺後掀起的世界政治經濟動蕩,那將是今天的資本主義危機無法承受的沖擊。事實上,李凈瑜在5月曾經赴美國國會求援,但美國政府完全置之不理。

這場審判帶出非常重要的訊息,它向中港臺人民告知-不論你站在什麼立場,只要獨立於中共以外就會受到懲罰。此外,中共也要突出民進黨政府的無能,顯示自己在外交上的強勢形象,展示中方對臺灣的控製力。可見中共對臺的強硬外交手腕正是對國內嚴鎮鎮壓政策的延續。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反對中共對李明哲及所有的鎮壓丶我們要求立即無罪釋放李明哲及所有政治犯。只有當中港臺的工人群眾團結組織起來,終結中共的資本主義一黨獨裁,才能實現真正的言論與政治自由;這個政治任務,只有廣大受壓迫的基層群眾在社會主義的綱領下團結鬥爭,並終結中共獨裁與資本主義才能完成。

奴隸製與警察暴力屠殺移工

八月三十一日,越南籍逃逸移工阮國非因涉嫌偷車被警察圍捕時遭到射殺。這起事件引起了移工的憤怒,數個移工團體到警政署前抗議警方暴力執法,並要求廢除禁止移工自由轉換雇主的《就業服務法》第53條。許多資產階級把持的主流媒體,卻仍以「危險罪犯」的刻板印像來抹黑移工,合理化警察暴力,而掩蓋了移工鋌而走險逃離原先「合法工作」的原因。阮國非遭到射殺根源於政府與資本家對移工系統性的奴役。移工需要經過壟斷性的私營仲介公司,才能將他的血汗賣來臺灣。

移工需要向仲介公司繳交十幾萬的仲介費,因此許多移工因為當合約到期時仍無法還清債務或者未能改善家鄉生活而逃跑。許多雇主也利用移工不能自由轉換雇主的製度,強迫其從事合約以外的工作內容。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32:31

在臺灣,無論是製造業移工或家庭看護移工,也都沒有定居的權利、沒有投票權等政治權利。種種的無權以及在社會上孤立的位置,讓移工更加容易遭受奴役,加上在警察機關和政府部門中,充斥著對移工的汙名,移工難以向臺灣當局尋求救濟。

正是這樣施加在移工身上的現代奴隸製,才造成不只阮國非一人的「逃逸外勞」 ,以及伴隨著非法身分的悲劇。事件不久後的九月十一日,一位被聘為臨時工的非法逃逸移工,即死於宜蘭市下水道工程的意外。只要移工在臺灣社會還有一天受到政治與經濟上的奴役,那麽就不可能透過加強警察權力和法律約束的方式,去消除移工「非法逃逸」的現像。

只有透過本勞移工團結鬥爭,爭回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才能對抗資本主義製度對勞動者的各種壓迫。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主張:

• 由勞工團體成立獨立的調查組,調查阮國非被殺事件,小組有權懲治兇手

•允許移工自由轉換雇主,本外勞同工同酬

•自下而上建設工會,本外勞工團結鬥爭,打破歧視性製度

•廢除私人仲介,由公共部門直接負責移工聘雇,部門由工人民主控製

•移工政治平權:定居權、普選權、結社集會權

反抗父權資本主義 實現真正的同誌解放

今年同誌遊行將會是聲勢最浩大的一年,因為臺灣成為了全亞洲首個同誌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國際社會主義前進為此慶祝之余,亦主張有必要繼續為同誌平權抗爭下去。在大法官迫於群眾壓力釋憲後,婚姻平權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但民進黨仍沒有表態是否在立院中將其排入議程,這是因為民進黨不願激怒保守的恐同團體,同時畏懼婚姻平權立即通過會讓同誌族群更有信心爭取其他權益保障。

我們不能指望民進黨的施舍。蔡英文上臺後,口頭上支持婚姻平權,但卻是不斷地拖延婚姻平權的落實。釋憲後行政院讓恐同團體進入性平委員會內研議教育政策,實際上是向恐同的神權和保守勢力妥協。同時更有多位藍綠立委完全站在反同勢力的一方,可見他們在維護父權資本主義的立場上是一致的。

只有通過群眾的集體行動進一步向當局施壓,才能爭取婚姻平權在民法中落實,並阻止歧視性的專法設置。但是婚姻平權不能僅限於法律,同誌運動需要進一步團結起來爭取醫療、社福、教育、住房及勞動條件的改善,才能夠讓婚姻平權看得到、吃得到。

但不論是支持或反對婚姻平權的民進黨立委,都和蔡英文一起對勞工權益做出打擊。現時臺灣惡劣的勞動條件與昂貴的房價已讓許多基層群眾在組成婚姻的願望前卻步,而在職場和生活中深受歧視的LGBT勞工生活處境更加艱​​難,勞動條件更惡劣,當然也就離結婚成家更遙遠。

知名的Aniki同誌三溫暖,因為資方內部的經營權之爭,總計有九位員工遭到違法開除。資方知道LGBT勞工如果出櫃抗爭會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因此肆意打壓LGBT勞工。因此,今天的工會組織及工人運動需要將LGBT受歧視的議題扣連至勞工待遇及保障的議題,才能確保LGBT勞工可以與大部分勞工團結抗爭,共同反對資產階級的「分而治之」政策。我們需要以同誌運動的這一次勝利為基礎,團結起不分性別、種族、性傾向的基層群眾,為改善生活而抗爭,讓婚姻平權不只是法律條例的文字,而是每個人皆能實踐的權益。資本主義的壓迫不止於資方在職場上壓迫勞工,它還壓迫性別、種族、性傾向、宗教的少數群體。

資本家現在十分害怕同婚合法化後會打開一個缺口,讓同誌家庭爭取更多保障和福利時會打破既有的新自由主義製度,威脅著父權製度對資本家的政治權力與社會壟斷的保護。因此,同誌進一步的平權必然挑戰著資本主義製度,LGBT運動需要由工人階級的鬥爭來領導才能達致徹底解放!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主張:

•同誌婚姻立即全面平權,反對歧視和假包容•建設工會鬥爭, 消滅職場歧視

•完善保障同誌族群的社福資源與權利,包括退休保障、住屋保障等

•由工人階級領導同誌運動,推翻父權資本主義製度,實現同誌實質解放

臺北十二萬人上街,慶祝同婚平權勝利

2017臺北同誌大遊行,因著臺灣成為了全亞洲首個通過婚姻平權的國家,運動取得鼓舞人心的初步勝利,十二萬人站上街頭支持同誌平權,比過去多出將近五萬多人。遊行隊伍由凱達格蘭大道出發,分三條路線環繞一周並回到起點進行集會。本屆遊行也充滿了國際團結的景象在人群之中,來自世界各國的LGBTQAI站上街頭,也不乏中國大陸民眾參與,再一次的告訴了我們全球受壓迫者團結抗爭的重要性與力量。要知道在中國近年嚴峻的政治打壓之下,連宣傳同誌權利也可能會受到政治迫害。

同婚平權是群眾勝利

今年遊行共有160個團體報名,除了時代力量丶社民黨丶綠黨等政黨之外,還有呼籲同誌遊行一同關註支持移工平權的TIWA(臺灣國際勞工協會),以及臺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

我們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認為本屆遊行必須要高呼群眾運動的勝利,並且指出婚姻平權是群眾運動鬥爭的成果,而不是政府或法院所賜予的。我們在凱道外面擺攤宣傳,是遊行中唯一一個在遊行中以政治刊物作為宣傳品的組織。國際社會主義前進的布條打出「婚姻平權不容拖延丶繼續鬥爭對抗壓迫,反擊父權資本主義」的口號,鮮明的鬥爭色彩讓遊行中的許多群眾看見同誌運動應有的戰鬥性方向。

婚姻平權的議程被民進黨政府有意識的拖延,這是為了向保守恐同勢力做出讓步,並打擊同運的信心,因此本屆遊行民進黨的隊伍打破過去的慣例缺席了,只是派發彩虹貼紙作宣傳!這反映了由始至終婚姻平權不是蔡英文政府賜予的,而是群眾多年來鬥爭的成果。

那些出現在同誌遊行中的跨國企業,例如GAP丶Google丶花旗銀行等,只是為了粉紅商機而上街,在其他國家壓迫同誌的獨裁國家裏(例如沙地阿拉伯丶土耳其丶中國等),他們對政府壓迫同誌的行為都緘默不言,以免損害商業利益。美國丶西班牙丶歐盟等國的駐臺官員也出現在同誌遊行中,但這些國家也經常跟恐同政府進行商貿合作。

鬥爭尚未結束

這場鬥爭還未停止,正如同誌遊行聯盟指出,近來反同團體透過扭曲丶抹黑的手法阻止性平權教育推行,並施壓各地教育局處。此外,反同團體亦發動罷免立法委員黃國昌,只因為他支持同婚平權。群眾鬥爭必須繼續下去!只有工人階級成為同誌運動的領導,打倒父權資本主義,才能為同誌帶來徹底解放。

臺灣:同運尚未結束,鬥爭仍在進行

要記得今次的婚姻平權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群眾鬥爭,其中關鍵的是去年12月有23萬人集會爭取婚姻平權,而給政府施加壓力的結果。現在婚姻平權的落實被政府拖延,而且未來同誌權利實際有多少還未確定。蔡英文政府與保守教會勢力進行妥協,今年民進黨在同誌遊行也非常低調,與去年收割粉紅選票時的態度截然相反。

更多溝通或打擊?

護家盟丶捍家盟等恐同勢力害怕婚姻平權會打開抗爭的缺口,會讓同誌在教育丶醫療等方面都會挑戰到資本主義的既有秩序。他們要維護保守落後的性觀念,也要阻止同誌平權而挑戰到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例如同誌個人的公共醫療和住房保障。又例如同婚平權後,衛福部在群眾壓力下禁止了「扭轉性傾向治療」,令恐同勢力少了一個迫害工具。未來同誌成家後可能會享有更多社福資源,違反蔡英文政府的撙節方針。

目前性平權團體正在爭取把性別平等教育納入課綱,但遭到恐同團體極力反對。在各個小學丶大學裏宣傳反對同性戀與同誌婚姻,散播性別平等教育會導致「妨害風化」甚至「性變態」。然而,反對衛福部投入公共資源支持PrEP愛滋預防用藥的計畫,導致這樣具有公共醫療進步的計劃明年將不受政府補助。捍家盟的施俊宇甚至要求警察加強執法,逮捕在公眾場合中表達性自主的同誌!

在議會方面,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反對時代力量及黃國昌的新自由主義的立場,例如他們順應蔡英文分化勞工的技倆,倡議大力砍掉年金。但如果恐同團體成功罷免他們的話,將會鼓起反動勢力的信心,對於同誌運動會是一個挫折。

由於同運的勝利令去年還相當活躍的恐同小團體士氣低落丶分崩離析,它們只是利用建製的機關繼續施壓,根本沒有民意支持。現在同誌平權分子需要在社會各學校丶職場和社區上組織起來,抵抗恐同勢力的打壓。婚姻平權不能只停留在法律上的進步意義,我們需要落實向資本家課稅才能享有足夠的社福保障丶公共醫療丶長期照護等實質的平權,挑戰整個父權資本主義體製。

過萬人上街反勞基法改惡,青年群眾憤怒爆發,迫切需要行動升級方案!

萬人遊行

12月23日中午,五一行動聯盟於臺北舉辦反對勞基法改惡遊行,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前聚集了近一萬兩千人的遊行隊伍。這場鬥爭勢將成為蔡英文上臺以來最大的挑戰。其中既有工會系統的組織動員人數約占五成,另外五成是眾多無組織的青年學生丶勞工。現場集結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勞工,就連法警丶公部門雇員組織丶反年改團體(八百壯士)丶以及眾多學生社團皆參與其中。國際社會主義前進的隊伍亦參與其中,我們的布條寫上「拒絕勞基法改惡,需要建設罷工運動,建立工人群眾政黨,才能擊敗藍綠金權政治」。我們罷工的主張得到了不少群眾正面的回應。

占領抗爭

遊行隊伍於下午三點出發後,隊伍行徑至行政院前丶主辦單位即宣布開始占領行動。隨著時間的推進,在決定是否繼續占領行動的問題上,五一行動聯盟決策小組內出現了分歧,高教工會的成員主張繼續占領,在發言期間被其他決策小組成員阻止。最後在六點十五分左右,決策小組的部分成員決定推派總指揮黃育德正式宣布遊行解散。

然而,許多主張繼續抗爭的群眾,對這樣不民主的決定相當不滿而拒絕離開。正在激進化的群眾看到蔡政府及財團不會因為一次遊行而退讓,並渴望看到一個更有力量的運動。

我們訪問了下班後上街的洪先生,他表示:「我是覺得占領行動是不足夠的,而且大家都不知道坐在這邊要坐到什麽時候,我是認為是需要更多的討論,讓大家可以進一步的組織起來。」另一名參與者李先生與他的女友表示:「我們覺得很不滿,我不明白主辦單位為什麽要把占領行動搞的像嘉年華式的行禮如儀,我們要知道的是下一步我們要做什麽?要知道的是抗爭的致勝方向!」

主張繼續占領的高教工會糾集了現場的青年群眾,隨即在中山北路轉忠孝西路口坐下占領,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亦參與其中。現場近六百位抗爭者用行動來反對主辦方不民主的決定。

占領行動繼續進行期間,國際社會主義前進的成員許偉育上臺發言表示:「運動需要進一步升級,需要建設罷工運動,如此才能夠踩到政府與資本家的痛腳,才能迫使蔡英文政府收回這個打壓工人的政策」。隨後現場喊起口號:「全國總罷工!全國總罷工!全國總罷工!」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強調,需要由所有工運及社運團體召開會議,製訂罷工一天的日子以罷工一天作為開始,繼而才通過民主架構決定如何擴大鬥爭。

時間一路到了晚上九點,隨著鎮暴警察準備強勢驅離,現場的青年群眾在臺北西區街頭四處狂飆,部分人沖出馬路阻止交通運作。直到將近淩晨兩點,警方已將臺北車站陳抗民眾全部驅散。

運動需要升級

遊行和占領行動的目的是動員群眾,並作為讓群眾討論下一步行動的平臺。但單靠占領運動無法直接迫使政府做出退讓,數年前的占領華爾街丶太陽花運動丶香港雨傘運動就是例子。現在迫切需要將工人和青年民主地組織起來,建設罷課罷工運動。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支持工運最大程度的團結,為此工運必須建立公開而民主的民主架構,廣納各團體和個人民主參與,讓所有代表有平等的發言權和決策權,共同決定運動的下一步。而這是目前的五一行動聯盟決策小組所缺乏的。在今次占領中,許多群眾感到無從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未能共同討論抗爭的下一步該往何處去,因而紛紛離去。在太陽花運動中小圈子的學運領導層也同樣具有這個問題,最終不幸導致運動陷於分裂。我們必須汲取教訓──運動內部的民主架構是致勝的必要因素之一。

反勞基法抗爭是蔡政府上臺後的轉捩點,工人與青年愈來愈看清民進黨的親資本質。階級鬥爭進入新的階段。工人運動的領導需要將抗爭的情緒化做能挑戰蔡英文政府與資本家的鬥爭浪潮。

二零一八年

反擊保守反同勢力「安定力量」

婚姻平權運動在釋憲中取得初步勝利後,激起了反同勢力進行反撲。安定力量從「罷免黃國昌公投」運動中成立起來,過去一年在汐止區宣傳推動的罷免黃國昌公投,最終未達罷免成立門檻25%。他們的目的是針對黃國昌支持同婚合法化的立場。

盡管安定力量沒有成功罷免黃國昌,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在罷免運動之中得到增長,而投票結果也提振了恐同勢力的士氣。在這一年之間安定力量動員了將近7000人次上街逐戶宣傳,這些人力物力資源八成多都來自雙北地區的教會。

保守勢力為了擴大影響政策的能力,其家長介入臺北市性平會。盡管保守勢力鞏固的影響的範圍仍只局限於臺北丶新北都市,而其他例如信望盟丶東福盟等各地區的保守勢力仍未得到強力的鞏固,但保守勢力的影響力長遠來看並不容小覷。此外,因為反對年改的軍公教欠缺一個左翼政治力量,受到右翼官僚領導的情況下,導致反對年改的軍公教與安定力量合作。

現在,下福盟與安定力量合作提出公投案,企圖推翻去年五月同婚合化法的成果,並且禁止對未成年孩子實施同誌教育,並且以歧視性專法來為同誌成家立法。

可見,同誌運動不應依賴蔡英文落實去年的釋憲結果,而需要繼續組織群眾鬥爭向保守建製施加壓力。蔡英文在保守神權勢力的壓力下刻意延宕,讓反動勢力對同誌平權運動作出反擊。面對這場公投,同誌團體丶左翼分子及工運人士必須積極組織起來,反對保守勢力的公投聯署與宣傳活動。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33:48

組織起來,反對保守勢力

安定力量代表了保守宗教及中產階級,它是臺灣政局危機下產生出來的。因為工運迅速發展起來以及青年激進化的情勢,統治階級感受到鬥爭所帶來的威脅,而需要更積極動員落後的中產群眾進行反擊。

現時它們重點針對同誌運動,但未來它可以攻擊工人運動丶左翼分子甚至是少數族裔。左翼和工運要揭露他們宗教勢力是與財團勾結在一起的,是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打手。

抵抗社會的父權及厭女文化

關於#metoo運動,身為一位女性主義者的你有什麽觀點?如何進一步遏止性暴力的發生?

自2017年10月美國爆發一連串性騷擾醜聞之後,全球各地開始關註這項議題,據了解,美國男性長期以來利用職權來性騷擾女性,無論是在好萊塢或其他業界,皆有物化女性丶視女性為財產等現象。繼好萊塢金牌製片韋斯坦曝光之後,從媒體業丶企業界丶政壇,一連串位高權重的男性過去的醜事都在#metoo這浪潮下被揭發。隨著西方社會在此議題上的進展,臺灣也掀起了熱烈的討論。她們希望可以藉由#metoo這行動終止社會社對女性的性暴力丶同工不同酬丶遭遇的壓迫等等,創造更友善丶公平的環境,讓女性可以沒有負擔的展開自我。

#metoo最令人擔心的是討論的空間被壓縮,成為媒體嘩眾取寵的題材。類似這樣的事情總是被大眾認為這是不常發生的事,他們認為那些性騷擾丶性侵害的加害者不過就是少數精蟲沖腦的變態,沒必要將此事放大,卻不知道性暴力無論在哪個國家丶哪個場合都無所不在。

如同其他社會運動一樣,我們要不斷反思和檢討這項運動的意義,它不是僅僅反對女性遭受的暴力,而是文化上的反思,讓我們了解到性別權力的不對等,以及在這不對等的關系中,展現支配和控製的行為,性,就是權力展現的手段。

在愛爾蘭,我們發起爭取合法墮胎權的運動,你怎麽看臺灣方面相關的墮胎法令呢?

臺灣在墮胎權這方面還不夠完整,在這方面來看女性還是她伴侶的私人財產。首先,24周的胎兒並不屬於法律上的自然人,當然沒有權利義務存在,更沒有所謂的親權。而在要求身體自主權的臺灣,婦女墮胎與否卻需要配偶之同意,也就是說,女性在結婚之後,她的子宮完全不是她自己的,而是她的伴侶,這完全跟身體自主權是互相矛盾。我們可以再查看刑法288條,婦女如果沒有經過伴侶同意墮胎,婦女必須受罰,這樣剝奪女性身體自主權的法律必須被廢除!

對於臺灣網路常見的厭女現象,你認為根源何在?如何對抗?

如果把這個問題丟給一位本身厭女的人,他可能會告訴你「臺女就是問題很多才那麽惹人討厭」丶「臺灣女權世界第一,臺女還吵什麽 ?」。

臺灣一直以來都是父權社會,在家庭裏我們很常看到重男輕女的現象,亞洲父母大多數都比較偏愛男孩子,自然男孩子分配的資源相對比女孩子豐盛。在教導方面,男孩子要具有陽剛氣質,女孩子則要有陰柔的氣質,對女孩子的限製與要求相對嚴格,且教條比男孩子多很多。在父母的寵膩之下,這樣的陽剛氣質容易導致男孩子強盛不服輸丶自尊心強的個性,假如在他求學丶工作丶異性關系上的發展受挫(例如運動比賽輸給女性丶被女性拒絕約會),容易感到自卑感,就好比期望落空那樣的失落,久而久之他們只好把問題全歸咎在女性身上。而這樣厭女現象,創造了網路上熱烈回響的「母豬教」。

很多人(順異男居多)常會這樣說:「網路上的輿論看看就好,這些事情不會真的發生。」有這種言論的人,真的是標準的活在象牙塔裏。畢竟這些網路上的仇女言論,置之不理反而會變成一種強暴文化,網路上會出現厭女現象,代表真實世界就是有厭女現象才會用網路和大眾媒體來當媒介。

要進一步遏止性暴力的發生,就必須組織起職場丶學校與社區中的婦女群眾抗爭,挑戰這個壓迫女性的父權資本主義製度!不能單是網路上的輿論壓力,更需要有站上街頭的抗爭行動,才能改變臺灣社會長期低迷的女權意識!而今年三月八號的臺灣女性大遊行,就需要你一同站上街頭,為女性解放而鬥爭!

寸步女權增長,都靠團結鬥爭

女總統蔡英文上臺後,在女性貧窮丶家務勞動負擔和性暴力問題上,女權都沒有得到改善。蔡英文政府反而分化丶取消華航空服員罷工與國道收費員抗爭成果,這其中又以女性工人為多。全臺三百萬名月薪不到三萬元的勞工中,其中女性就占了57%。勞基法改惡後將導致女性勞工要提高工資更為困難,生活負擔必將更為沈重。在臺灣同工不同酬情況仍相當嚴重,如果男女要達到相同年總薪資,女生每年必須比男生多工作52天。

根據澳洲學者研究發現:單周工時如果超過39小時,勞工的精神健康就開始下降。女性工時一旦超過每周34.1小時,精神健康就開始下降。不論是松綁七休一,或是縮短輪班時數間隔,甚至是全年變形工時條款(加班費沒收條款),這都會讓平均每天要負擔4.22小時無償家務勞動的女性勞工,休息時間更少,身心更為疲憊。勞基法改惡,就是殘害臺灣女權。

婦女重擔仍未減輕

女總統上臺一年多,許多基層女性同樣活在長照資源匱乏的摧殘中。先前臺南麻豆52歲的婦人,就是因先後照顧夫家的阿嬤丶婆婆,之後為了省下一萬六看護費照顧公公,每天上班十幾小時,下班又要照顧公公,最終抑郁悶死公公後跳樓自殺,這樣的長照悲劇時常上演。照顧家中老人的責任八成為女性所負擔,蔡英文政府推行長照2.0,預算不到300億,但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過326.8萬,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3.9%。入住安養丶養護機構的重度丶極重度失能者,並不在長照大傘給付之內。家中失能老人,假如送去機構抑或請移工來照顧,都不能得到長照2.0的補助。而這樣照顧老人的責任,將會落入家中女性身上。

普遍勞工收入也不過三丶四萬臺幣左右,但私立幼兒園一個孩子平均每月就需繳付約15,000臺幣,等於普遍勞工半個月的收入。賴清德聲稱要把:「私立幼兒園公共化」,其內容是補助念私立幼稚園的學童一年2~7萬元學費,這政策實施後,將可能會造成私幼學費變相調漲。這種補貼並不會解決私營丶賺取利潤的性質,僅是政府撒錢給幼托業者和資本家牟利,並不能真正減輕基層育兒婦女的經濟負擔。

2017年,受到家暴人數有兩萬四千人,其中女性就占了70%。施暴者共有兩萬四千五百人,其中男性占了76%。根據2016年統計,受暴者與施暴者關系,其中有55%為婚姻丶離婚與同居之關系,可見在父權資本主義製度下,女性是家暴的最大受害者。全臺家暴庇護所僅有26家,離開庇護所的女性約有3至5成會脫離暴力的婚姻關系成為單親,然而單親媽媽經濟上去租賃房屋與生活丶扶養較為困難。

臺灣的家暴庇護中心缺乏長期丶自主的庇護服務,讓受暴婦女擁有足夠的時間與資源重建生活。舉例而言,2017年擺脫受暴關系的某位單親媽媽帶著三個孩子去花蓮生活,結果常常遇到上班時間需要請假回去照顧小孩,因此薪水常常因請假而減少了,這就是蔡英文政府缺乏對於受暴婦女庇護的例子之一。

2017年前三季中,通報受到性侵害的女性,占了性暴力受害者中的80%,然而在受暴女性中就有將近三千人受害者為學生。據統計,性侵加害人其中55%犯罪動機是為了證明自己擁有可以主宰另一個人的權力,並非性欲所驅使。可見,性侵害的根源在於父權製度,這證明我們需要響應#METOO運動,反擊父權社會對於女性身體的控製欲望,反對資本主義刺激消費欲望的女性商品化宣傳。

結論

不論是爭取女性的經濟自主,還是反對性暴力與家暴,這都不是一個女總統主政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基層群眾要求人人享有公平的退休保障,免費的公共長照與托兒,及至是更充裕的公共預算來扶助受暴婦女,這都代表需要向資本家們課徵富人稅丶並挑戰他們對於社會財富的壟斷才能做到。因此我們需要建設一個反資本主義的群眾性女權抗爭,在職場社區與學校中組織起來,挑戰父權社會對於女性的偏見歧視與這個讓絕大多數女性身處壓迫中的資本主義製度!

只有民主公營才能真正推動發展綠能

今年是福島核災的七周年,全國廢核行動平臺於三月十一日繼續舉辦反核遊行集會。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呼籲各位毋忘核災,繼續上街抗爭,並且反對蔡英文電業私有化的政策。蔡英文上臺後,宣稱2025年綠能會占20%的總電量作為「非核家園」的一步,但計劃根本是以電業私有化為主導,並推行實際上補助財團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243億的預算)。

綠能發展的資本壟斷

此舉吸引了數家跨國綠能大資本進入臺灣市場。然而,蔡英文政府的綠能議程除了不受到臺灣工業資本家的信任外,就連國內銀行資本都仍對提供綠電融資采觀望態度,由此可見金融資本家僅關心是否有利可圖,對於發展潔凈能源的需要則不再考慮範圍之內。

臺灣國內資產階級與蔡英文政府間在綠能政策上仍存有諸多分歧,而臺灣工業資本家最關切的是未來能否繼續享有相對低廉的能源成本,日益嚴重的空汙問題卻選擇視而不見。

在離岸風電方面,許多西方國家如德國(達德能源)丶丹麥(CIP,沃旭)和加拿大(北陸能源)的跨國能源公司挾其綠能資本,或與臺灣公司(中鋼,遠東,亞泥竹風,力麗)合資,要透過臺灣打開亞洲市場。綠能資本如同以往的美日核能資本,也需要開拓臺灣市場消化過剩的產能 。

在市場經濟下利潤是發展綠能的唯一誘因。這都意味著事關基層群眾迫切需要的電能丶潔凈空氣丶安全,仍由資本利潤來決定。然而太陽能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私有企業難再有獲利空間,因此能發展多少還成很大疑問。盡管蔡英文政府提出623億預算要來補助設置太陽能板並發展綠能,讓政府經費淪為企業分食的大餅。此外,綠能發展根本需要由整個社會統一規劃才能有效推動,但在市場經濟下,各個互相競爭的企業爭相進入零散的市場,不可能進行規劃和合作。例如,企業現時難以找到出租的屋頂廣泛設置太陽能板。

蔡英文的綠能政策變相的推動電力部門私有化。這樣一來雖看似解決了依賴核能發電和減輕了空汙的問題,代價卻是促使作為民生必需品的電力能源淪為資本家牟利的一門好生意。長遠來說,財團壟斷了綠能之後將會後患無窮,企業可以操控電價,尤其是太陽能業因為產能過剩丶薄利多銷的模式下壟斷程度不斷增加。

同時,燃煤發電丶交通排氣與工業廢氣等因素引發的空汙議題,開始受到熱烈討論。核能發電廠停止運作而綠電又未上軌的情況下,以燃煤補足供電卻加劇了空氣汙染。此外,綠電建設因為還在初步建置的發展階段,將在未來反映為電價上漲,沖擊基層民生。許多評論者與資產階級團體的代言人玩弄反空汙與反核丶電價與綠能的矛盾,暗示空汙與電價上漲是反核和推動綠能的必然結果,以保守的態度擁護重啟核電,但是如果不挑戰拉綠能後腿的資本主義,這樣的真實矛盾將可能被持續利用。

能源問題就是階級問題

要能讓空汙與綠能議題強化反核運動,就需使今年遊行的訴求,不再只是對政府的「政策倡議」,而是爭取對資本家課征石化燃煤能源汙染稅丶取消供應給工業資本的化石燃料補助,並要求大量投資潔凈能源的發展和建設節電儲電系統。要實現能源領域的徹底變革,就需要將全國能源與金融部門國有化,交由工人階級民主管控。只有如此整個社會才能為綠能發展作出民主理性的規劃,而不是由市場主宰。因此,追求能源民主與環境永續的訴求,是需要透過工人階級的反資本主義鬥爭才能實現!

親資政府並不能徹底解決環保發展的需要與資本逐利之間的固有矛盾。必須建設一個反資本主義的環保群眾鬥爭,才能避免發展綠能卻帶來私人資本對於電力部門的控製。只有基層群眾丶特別是工人階級組成的委員會,在能源部門掌握實權並予以民主監督,同時促使綠能科技無條件的共享丶並由工人階級民主控製的全國金融部門來為相關能源基礎建設提供充裕經費,綠能才能獲得最有效的運用與飛速發展,以解決空汙丶電價和安全等危機,並建立便宜且環境友善的供電模式。

建立工人群眾政黨 反擊藍綠財團專製

臺灣解嚴已三十年余,如今藍綠兩黨占據了政治生活的舞臺,不論是李登輝到陳水扁,還是馬英九到蔡英文,代表這些時期的字詞不外乎是:金權丶腐敗丶貪汙丶獨裁丶親資。這兩個黨派之所以共享這些字詞,源自於他們都是資本家的政治鷹犬。

民進黨全面執政至今,推行一系列反工人的新自由主義政策。越來越多的工人與青年拋棄了對於藍綠兩黨的幻想,選擇起身鬥爭反抗。在如今的全球資本主義危機之中,資本家透過藍綠兩黨對工人階級發動的打擊是更加猛烈,這表現在民進黨政府這一年多來對工人階級的打壓之中。臺灣工人階級並未仍陷於昏睡,這些年我們看到工會運動的顯著成長,青年一代的激進化(例:反資仇富意識不斷增長),藍綠兩黨製下政治真空的擴大,甚至是過往較保守的群體也激進化起來。然而,單是依靠僅局限於單一議題或是個別產/職/企業的工會組織,是無法進一步的挑戰資本家的藍綠兩黨製。

需要建立黨!

建設一個代表工人階級的左翼工人群眾黨,以爭取工人階級的解放並引領鬥爭,意味著它必須與藍綠兩黨及其背後的財團徹底決裂,並通過清晰的左翼綱領將工人丶青年丶女性丶LGBTQ丶少數族裔等所有受壓迫群眾團結在自己身後,一同反抗資本主義。它必須要爭取人人免費享有的公共住房丶醫療丶教育丶公共交通。它必須反對獨裁專製,也反對財團掌控經濟。堅定反對軍事化和帝國主義戰爭,反對中國和美國的帝國主義壓迫。

NGO很多時候都會接受財團或政府的資助,在政治上並沒有獨立性,而且往往不是以群眾鬥爭丶改變社會製度為重點,很多時候只著重於法律或技術上的問題。NGO是由少數學者或精英主導和決策,去「拯救」工人解決問題。但工人政黨要由工人自己組織和領導,由工人民主參與。即使是時代力量這種第三「進步」力量,也並非一個真正的替代方案。時力並非是一個建基於工人階級的黨派,僅將抗爭局限於國會內和媒體前。它們沒有一個反對資本主義的綱領,在政治上黨施加一點壓力以改變它,而不是建立一個獨立的工人階級運動。最近它在反勞基法改惡的鬥爭中它被許多工人和勞動法學者批評為打假球,其政治弱點被揭露出來。

一個代表工人階級的左翼工人群眾黨-它需要建設由下而上的民主架構,組織內部必須讓所有代表和成員有平等發聲的權利,領導由選舉產生並受到黨員監督。它要開放各個真誠支持群眾鬥爭的力量加入其中,包括工會和工運組織丶左翼組織丶女權組織丶環保團體丶性小眾團體丶少數族裔團體等,組成一個聯盟性的組織。當然,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認為,這個工人政黨若要成功領導鬥爭丶反對壓迫,需要有一個社會主義的綱領。

一個具戰鬥性的工人政黨,最重要的工作領域在於群眾鬥爭和工人運動,資產階級議會對工人階級來說是沒有優勢的平臺。因為資產階級議會往往有利於親財團的政黨,對工人階級來說是極為有局限的發聲平臺。過去不少新成立的左翼政黨雖然獲得迅速增長,例如90年代的意大利重建共產黨和2010年的法國新反資本主義黨,然而卻過於集中議會選舉而偏離了階級鬥爭的路線,最後失敗告終。工人政黨故然可以用議會平臺,為工運提供資源並發動鬥爭。但一個工人政黨的代表走進資產階級議會擔任議員,必須要受到工人的民主監督。他們只會領取普通工人的薪金,不會享有經濟特權。

當務之急

抗議的街道丶職場裏的組織會議丶罷工封鎖線才是工人政黨的主戰場。工人政黨在鬥爭中爭取群眾支持和運動領導權,為了團結工人階級而反對種族及性別分化是它的重要職責。工人政黨為工運提供正確的鬥爭經驗和策略,增加工人致勝的機會以提高其信心。同時在鬥爭中教育工人階級為什麼需要改變社會經濟製度,提高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過去臺灣工人階級只能選擇被國民黨或民進黨壓迫,或者成為資產階級政黨的啦啦隊及其愚弄的對象。現在,工人階級建設自己的政治領導是當務之急。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34:59

臺灣政局兩極化 階級鬥爭升溫

縱觀蔡英文上臺後的局勢,未來必然將產生超越馬英九時期的群眾怒火。民進黨政府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反倒是越來越多的暴露其反人民丶親資本的立場。

兩年前,民進黨挾著國民黨的全面崩塌的形勢得到全面執政的地位。兩年過去,民進黨上臺後的支持度迅速崩潰。據親綠民調機構(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調查顯示,自2016年6月到2018年1月,認同民進黨的受訪者比例從最高點的51.6%一路下滑到28%。就連親民進黨的支持者對蔡的支持也下滑了10%。

反資仇富意識升溫

在民進黨強硬通過勞基法改惡後,草根影響力基金會的一份民調中也顯示:六成受訪者認為這是勞權的大倒退,且受訪者越年輕丶越基層,對於勞基法改惡的反彈和不滿越大!

由此可見,青年工人和學生的激進化,將在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從1998年到2015年,全臺最富的5%家庭與最貧的5%家庭其年收入貧富差距從32倍增長到101倍,若算上窮到不須納稅的家庭與富豪們臺面下的資產而計的話,貧富差距實則更為嚴重。這也改變了臺灣工人階級的意識:過去臺灣人相信階級流動與白手起家的神話,現在中壯年及至青年工人之中,所常見的是素樸的反資仇富的意識,或只企求能安穩度日,向上流動的可能性正在被現實逐漸擊碎。

中共保持對臺灣在政治及經濟上采取強硬立場,以展示習近平的強人外交政策,煽動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M503航線案是新一次中共對於蔡英文政府政治威信的挑戰,以此打擊民進黨從親綠臺商當中取得的信任。此外,中共收編臺灣的「一代一線」新路線,意味著中共擴大資源收編更廣泛的臺灣基層和青年,而不只是拉攏上層的資本家。

反之,民進黨政府防範中共滲透與利誘臺灣的種種政策,最終效果並不是保衛臺灣民主,而是要用於對付國內階級鬥爭,它可以將「共諜」這頂帽子扣在任何反對者丶特別是工運分子身上。不論從保防法到防滲透法,從轉型正義到增強國防,還是陸委會2月2號表示要強加「法治防範共諜」,都預示著民進黨利用「中共滲透」作為加強國家鎮壓的藉口。臺灣的民主權利只能依靠群眾鬥爭來捍衛!

藍綠兩黨早已腐朽發臭,誰來取而代之?這將是一個攸關臺灣未來政治前景的重大問題。在反勞基法改惡的鬥爭中,過往被視為最「進步」的時代力量已讓政治意識較高的先進工人和青年看到了其軟弱無力。因此在工人運動中就成立新的工人政黨的討論正在熾熱起來。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支持成立一個戰鬥性的工人群眾政黨。

在政治真空擴大的情況下,各種反動的政治意識和組織也有擴大的危險。基督教極右派「安定力量」正在組織反同運動,甚至有可能組成政黨或近似政黨的組織。此外,保守工人與中產對於國家資本主義時期經濟榮景的懷念,現在已投射到中共與獨裁者習近平身上。

中美角力重燃

中美帝國主義沖突在冷卻下來一段時間後,現在有重燃的危險。特朗普展開了一些針對中國的保護主義政策,甚至聯合印度建立反中的帝國主義合縱連橫。如果中美角力局勢進一步升溫,特朗普將可能挑動兩岸沖突,以煽動臺灣國內的自由派與極右派臺獨勢力作為對抗中國的政治棋子。然而,特朗普絕非臺灣自主權的盟友,僅是想利用臺獨情緒來增加美帝在亞洲的籌碼。社會主義者認為只有中臺工人階級聯合鬥爭丶挑戰中共獨裁及中美臺的資本主義。

工人階級與所有受壓迫者必須建設自己的左翼工人群眾黨,透過清晰的社會主義綱領團結起所有受壓迫者,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正為著這目標而奮鬥!因為唯有此途,才能反擊保守神權極右派的興起,才能對抗藍綠兩黨的財團專製。致使極右派興起的是資本主義危機的深化和藍綠兩黨的親資政策下的惡果,而代表工人階級的左翼群眾黨將能為所有受壓迫者的團結抗爭找到一個共同的鬥爭綱領,齊力反擊資本家統治與中美帝國主義政策!

勞權公投──重點是建設群眾鬥爭

三月一號,民進黨勞基法修惡正式實行上路。這個號稱「過勞死版」的勞基法修惡,並不能使本外資本家感到完全滿意。商總理事長賴正鎰表示工人的加班費仍是太高,美國商會亦表示仍有九成會員感到勞基法「彈性不夠」。顯而易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島內資本家將再一次推動民進黨政府對全臺工人做出攻擊,企圖進一步松綁勞動權益法律。工人們不能坐以待斃!

在經歷了反勞基法改惡抗爭的失敗後,各工會及勞工團體成立了「勞權公投聯盟」,準備收集聯署發起公投,要求廢除勞基法改惡與討回七天假,期望能動員更多群眾組織起來,一同反擊民進黨政府將近兩年來對於工人們所做的打壓。這場公投有可能與今年底的大選結合起來,揭露支持勞基法修惡的候選人的醜惡面目。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歡迎公投運動,並會投入其中建設群眾運動,因為勞權公投運動可以是建立挑戰臺灣資產階級政府的全國群眾鬥爭的開始。現時公投運動需要在8月之前搜集到30萬份的公投聯署書,才能使公投成案。我們呼籲每一位讀者加入聯署與鬥爭的行列,一同建立群眾性的公投運動!

群眾組織與鬥爭

社會主義者理解到,公投只是工人階級可以運用的鬥爭機會。但資產階級的選舉並非真正的民主,工人階級在當中沒有天然的優勢,必須依靠積極行動才有可能打贏這場硬仗。不僅是在公投成案前後,民進黨與國內外資產階級的媒體在起初會極力淡化此事,邊緣化公投運動,當運動形成力量並威脅他們時,他們則會動用宣傳機器進行抹黑,以確保勞基法修惡不被取消。

即便公投選舉獲得勝利,民進黨政府也將可能不斷拖延落實,更甚至會暫時做出退讓-然後在運動退潮後重新推出打擊力道更大的勞基法修惡(資本家們的各種輿論恐嚇亦將蜂湧而出,來迫使群眾接受再一次的勞基法改惡)。單單憑藉公投本身是不足以挑戰民進黨政府及資產階級的反工人攻勢。工運需要更具戰鬥力的行動才能成功

建設公投委員會

公投的票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建設群眾運動。我們需要在各社區丶學校丶工廠企業,建立基層的公投委員會,將成千上萬的工人丶學生組織起來,成為挑戰民進黨與資產階級的大軍。各個公投委員會可以通過選舉代表,由下而上串連為一個全國公投委員會,建設全國工人群眾鬥爭。

我們認為,勞權公投聯盟有責任在全國各地推動與協助建立群眾性的公投委員會,不僅是工會與NGO或學生社團可以參與其中,任何活躍投入工人鬥爭的個人與組織都將可以成為其中一員,民主且團結的共同建設群眾性的公投委員會。

公投委員會可以讓各勞權團體丶工會丶青年及工人作為討論的平臺,民主決策運動的口號丶策略和鬥爭手段,並組織宣傳行動丶遊行集會,為公投運動造勢。公投委員會內部必須具備充分民主,讓基層參與者討論和決定鬥爭方向。這是它保有活力與爭取勝利的前提。

公投運動若要成功就需要升級鬥爭,以罷工罷課一天為開始,建設全國罷課罷工運動。而公投委員會將會是罷課罷工運動的組織平臺。正如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在去年反勞基法改惡的鬥爭中所指出的:「現在單靠遊行丶甚至是直接行動(例如沖撞官署和占領)並不足以迫使政府和資本家作出重大的退讓,因此行動需要升級至罷工作為鬥爭手法。工人階級的鬥爭力量在於其讓經濟得以運作的實力,而罷工可以癱瘓經濟運作,展示出社會是靠工人運作,而不是資本家,所以對資本家造成的實際威脅將比沖撞官署丶占領要大得多。」

左翼工人群眾政黨

全國公投委員會,將能成為建立一個左翼工人群眾政黨的跳板。近來關於籌組工人政黨的討論更趨公開,這是一個有助於強化工運的發展。但要建立一個獨立於藍綠之外的左翼工人群眾政黨,它的產地不會只是在辦公室的秘密討論中,或是字面擬定的綱領上,最重要的是在群眾鬥爭之中。當前公投運動正是與建立左翼工人群眾政黨連結起來的好機會。工運及社運分子可以在反勞基法改惡公投中面對廣大工人及青年,解釋建立一個左翼工人群眾政黨的必要性。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近兩個月持續在街上通過演說和刊物進行公開宣傳,而這是整個工運目前普遍所欠缺的活動。

即使在公投完結後,公投委員會可以轉化為工人階級的政治討論及鬥爭組織平臺,持續向資產階級政府施壓。在面對下一波對勞權的攻擊時,這個平臺可以運用積累起來的鬥爭經驗,再發起更有力的群眾運動。因此,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認為當前的公投運動的願景,不應僅止於「廢除勞基法改惡與討回七天假」,還要建設工人自己的黨!打倒藍綠財團專製!打倒資本主義!

反美帝抗爭行動-展現國際主義的旗幟

中美帝國主義沖突升溫之際,AIT(美國駐臺辦事處)於6月12號舉行新館落成典禮,特朗普政府派出助理國務卿羅伊斯一行人訪臺,蔡英文、賴清德與藍綠政要皆出席恭賀,時代力量黨也清晰地附隨民進黨政府,表達其親美帝國主義的政治立場。此行美帝國主義給臺灣政府送來的,將是要求增加更多的軍事開支、協助美國商會推動第三次勞基法修惡,並且對中共展示其對臺「宗主權」。

當前的中美帝國主義角力,使美帝進一步利用臺灣民眾對於中共軍事恫嚇的畏懼來要求臺灣政府每年增加1500億的軍購預算,以強化美帝在東亞的軍事力量,並且圖利美國軍火商。這些美國要臺灣政府買單的軍火,保衛的不是臺灣的自主權與和平,保衛的是美帝國主義的地緣軍事利益。然後犧牲了臺灣人民迫切需要的各項社福與公共服務資源。

為了反對美帝國主義利用臺灣作為角力籌碼與反對軍事化,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與其他勞工組織於落成典禮當天於場外進行抗議。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提出:「軍購只會激發戰爭,不要軍購!要公共服務,美帝中共滾出臺灣」。革命馬克思主義者需要同時反對中美兩大帝國主義,絕不能讓工人階級淪為美帝或中共的苦力。不提出反對中共的立場,只能變相地淪為替中國帝國主義擡轎。從砍掉七天假、勞基法修惡、年金改惡等政策,我們已可清楚看到蔡英文政府根本不會保護普通群眾的利益。如今她在「保護國民」的名義下推動軍事化只不過是為了權貴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博弈。

在落成典禮場外,臺灣民族主義者分為兩種聲音-一個是親美日帝國主義的極右派,到場恭迎美帝代表;另一個是要求美帝支持臺灣獨立的聲音。他們誤以為中美沖突會令美國支持臺灣的自主權和民主權利,事實上美國根本對此不屑一顧,而只是通過挑起兩岸沖突來向中國施壓。

具有黑幫背景的親中共極右派「統促黨」,在場外提出「美帝滾出去,和平統一臺灣才有幸福」等主張。但實質上,該黨站在中華民族主義的立場上反對美帝,為中共的帝國主義利益效勞,而不是為了兩岸勞苦大眾的利益。事實上美資與中共緊密合作,利用獨裁政權來鎮壓中國工人抗爭,以更方便資本家削弱和牟利。這是統派不願提及的事實。

新成立不久的「左翼聯盟」雖然正確的提出了「要民生,不要戰爭」的主張,但很可惜卻沒有針對中共對臺打壓與軍事恫嚇的批評,無視了當前臺灣群眾的民族獨立訴求,甚至不能清晰的在政治上跟極右派「統促黨」做出區別。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認為,工人階級必須要獨立於任何一方的帝國主義陣營以外,提出團結國際工人的綱領來反抗民族主義和資本主義。只有兩岸以至整個地區的工人階級團結鬥爭,反對民族主義分化,反對浪費資源的軍事競賽,要求將公共資源投放在醫療、教育及住房等有利民生的設施。只有挑戰資本主義製度才能反對中美帝美國主義對臺灣的經濟和政治操控,以及反對臺灣資本家對勞苦大眾的壓迫。

臺北同誌大遊行:13.7萬人上街,為平權公投造勢!

10月27日臺北舉行第十六屆同誌大遊行,創下13.7萬人參與的新紀錄,再次成為亞洲最大規模的同誌遊行。遊行人數上升主要因為婚姻平權公投將於11月24日舉行。挺同及恐同勢力分別發起公投。挺同陣營提出婚姻平權、性平教育2項公投案,而反對恐同團體提出的3項公投案。挺同陣營以「兩好三壞」作為口號呼籲群眾投票。

需要群眾鬥爭

在去年五月,因著群眾運動的壓力,臺灣憲法法院釋憲被迫將同性婚姻合法化,但並未明定是與異性婚家同樣平等的受到民事法律保障,還是另訂歧視性的隔離專法。蔡英文政府持續拖延落實法例,讓基督教會等右翼恐同勢力反擊,極力推動另立隔離式的專法,企圖落實假的婚姻平權。今次發起恐同公投的目的是為了施壓政府,推翻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初步實現婚姻平權的鬥爭成果。而釋憲後恐同公投還能通過審查,足以證明資本主義製度下的法製往往是維護或更有利於親資保守右翼的社會利益。富豪權貴資助這些恐同教會勢力製造社會分化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大部分上街的群眾都是無組織的。雖然工運組織沒有大力參與,但也有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工運出身的桃園市長參選人朱梅雪參加,亦包括了眾多社運NGO與學生權益組織。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亦有高舉彩虹旗,積極參與遊行之中。我們在文宣、演說及布條口號裏,呼籲群眾除了在公投中投票外,更重要的是組織群眾鬥爭。我們強調需要向右翼恐同勢力作出反擊,而不能期望無視他們就會使他們自動消失。我們指出同誌平權必須要挑戰整個資本建製,因為它是父權壓迫的社會基礎。

對公投運動的前瞻

目前來看,挺同和恐同公投都難以達到四分之一選民同意票的門檻(即約495萬票),似乎任何一方都難以大獲全勝。雙方的鬥爭在公投後很可能不會停止,而是會持續下去。當然這場公投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戰場,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一直全力呼籲群眾投票。然而,即使挺同公投的同意票較多甚至通過,也需要進一步的群眾鬥爭,才有可能落實修改民法的婚姻平權。相反,即使恐同公投的同意票較多甚至通過,而令恐同勢力稍占上風,政府也難以無視挺同群眾的壓力,直接且順利地推行歧視性專法。

臺灣大量群眾(尤其是青年)在公投中激進化起來。除了因為蔡英文徹底違背了選舉時挺同的承諾,也因為她大力打壓勞工權利和靠攏財團,令民眾利用公投表達對資本建製的憤怒。根據臺灣民意基金會的調查,20到24歲的受訪者,超過75%表示一定會或可能會投票,而25至34歲的受訪者則有52.6%可能如此。基金會亦提出一個合理的分析──同婚公投增強地方選舉投票誘因,提高整體投票率。這意味著選舉會更為政治化及兩極分明。藍綠兩營都充斥不少恐同政客,而一些面目模糊的親資政客也會被迫表態。同誌運動需要把握這個機會向選民揭露這些政客的真面目,懲罰他們、阻止他們當選。

激進化vs. 反動升溫

恐同勢力投放大量金錢,動員右翼教會、政黨地方勢力及軍公教官僚化組織系統等等在全臺各地散播恐同謠言,務求動員社會落後的保守階層投票。他們僅能利用龐大的官僚機器由上而下造勢宣傳,而根本不能由下發起一場活躍的恐同運動。

由於臺灣公投製度對青年和工人階級有很多製肘。例如不容許選民在異鄉的市縣投票,降低了離家上學或工作的青年及勞工選民的投票率。恐同公投很可能在這種不公平的情況下獲得可觀的票數,並使恐同勢力會提高信心和強化組織。至於這股勢力會否形成新的極右派,像美國川普式的政治運動,雖然在短期內似乎不太可能,但在更遠的未來可以是一個威脅。平權運動要準備公投後的持續戰鬥。

馬克思主義者如何介入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於9月開始成立「戰鬥吧!同誌」運動,作為一個讓平權人士由下而上民主參與的平臺。我們分別在九月進行了兩場抗議活動與在十月組織了一場掃街遊行來呼籲大眾一同贊成平權、踢走反同政客! 與官方的平權運動截然不同,我們主張將同運政治化,並且走階級鬥爭的路線。我們在反同公投的宣傳活動中作出抗議,組織抗議行動挑戰反同政客,呼籲群眾阻止他們當選。

同時,我們將當前同誌平權運動的訴求連結至更為廣泛的基層同誌與全體工人階級的生活保障之中。如果要實現真正的婚姻平權,單單是修改民法是不夠的,更是需要改善勞動條件改善與公共服務資源的擴張。因此,同運需要連結起工人運動的抗爭,促使工人階級跨越性別界線團結起來,打破這個壓迫性小眾及工人階級的資本主義製度!

二零一九年

臺灣馬克思主義學習營 社會主義者的歷程碑

在《國際歌》的激情演奏聲中,1月26-27日國際社會主義前進(CWI臺灣)極為成功的馬克思主義學習營順利閉幕。

成功的學習營

學習營地點在新北市的山邊民宿,有40名來自臺灣七個縣市及香港、澳洲、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參與者和國際來賓。這是自1949年蔣介石軍事獨裁政權敗退臺灣以來,臺灣第一次由國際社會主義組織舉辦的政治集會。15名參與者(其中一大半是工人)是第一次參加國際社會主義前進的活動,其中5人在學習營期間表示願意加入我們。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於2018年取得了很大成果。雖然規模仍小,但特別是透過11月平權公投前積極的性小眾運動,以及抗議政府的新自由主義勞基法改惡,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成員數量翻了一番。12月,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在臺灣成立了第一間辦公室。本次周末學習營籌得捐款新臺幣38,000元(折合1,234美元),表明我們能夠建設一個更加強大的力量。考慮到許多人來自離學習營很遠的地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成果。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36:09

不穩定的政局

「近幾個月臺灣政局劇烈震蕩,表明資本主義兩黨製的不穩定。執政黨民進黨在11月九合一地方選舉中遭遇慘敗,較親中的國民黨贏得22個縣市中的15個」,國際社會主義前進的許偉育在學習營開幕式上說。

蔡英文被迫辭去民進黨主席的職務,並且越來越人對她來年再次競選總統的計劃提出質疑。但由於1月2日習近平的強硬講話,情況發生巨大變化。講話中,習近平稱兩岸問題不能無限期拖延,並以香港為藍本重新提出「一國兩製」。在習近平政權強化對香港的政治打壓的情況下,「一國兩製」令大部分臺灣人(尤其是年輕世代)感到厭惡與警惕。

許偉育指出,蔡英文將習近平的講話作為民進黨的政治救命索,將自己裝扮為捍衛民主權利、反對中共輸出獨裁的「女強人」。她的策略暫時取得了成功,支持度明顯上升。

「80%的人支持蔡英文對習近平講話的回應」,他說,「這種轉變反映了群眾對中國獨裁統治的恐懼,而非對民進黨政府的支持。」

「許多人認為蔡英文在兩岸問題上的立場是捍衛民主權利,但實際上民進黨政府的政策,與在野的國民黨一樣,沒有改變:對工人和青年展開新自由主義攻擊,血汗工作,限製抗議權,背叛對LGBTIQ權利的承諾。」

學習營討論了在臺灣建立工人政黨和提出明確的社會主義方案以替代藍綠財團統治的需要,也討論了工人國際委員會(CWI)和馬克思主義的綱領與路線,及其與臺灣政壇上「第三勢力」(比如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和綠黨)的差異。「第三勢力」在政治上局限於資本主義框架內,在兩岸問題上支持其中一群或另一群資產階級統治者:美國和臺灣民族資產階級,或者同樣反工人且親億萬富翁的中國政權。

民族問題

學習營還討論了中國群眾鬥爭、國際前景、女性鬥爭和民族問題。關於民族問題,討論的關鍵問題是中美臺沖突;社會主義者支持在兩岸及全亞洲工人階級團結反抗資本主義和威權統治的基礎上建立獨立臺灣。本次學習營的一個亮點是請到社會主義鬥爭運動(CWI以色列-巴勒斯坦)的Shahar Benhorin來講述以巴狀況。

「蔡英文曾去過以色列,民進黨政府顯然將以色列視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典範」,Shahar說。

「像國民黨一樣,自由派的民進黨也沒有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沒有譴責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與壓迫數百萬巴勒斯坦人,這絕非巧合。臺灣統治精英奉行親帝國主義和完全反動的立場和角色,他們沒有辦法解決臺灣民族問題。」

參與者積極討論了馬克思主義對民族問題的立場,並討論了工人階級團結反抗飽受危機的資本主義是解決這些復雜問題的關鍵力量。

臺灣:總統大選前哨戰與兩岸危機

2020總統大選進入前哨戰,臺灣民意基金會在2月底公布了總統大選的民調,國民黨的韓國瑜目前在民調以34.4%,領先柯文哲的29.6%和蔡英文的28.2%。此外,如果蔡英文與朱立倫對決的話,也會輸6%。可見群眾對於換走蔡英文的渴求極為深切,更加突出了「兩害取其輕」而票投蔡英文的策略已經令民眾大失所望。

雖然一月蔡英文對習近平講話的「強硬」回應部分拉擡了她的民調支持度,但這種支持也只是暫時性的。未來一段時間她也會繼續用反中的言論爭取群眾支持。在傳統政治格局逐漸瓦解的背景下,親資政客裝扮為建製外的力量,收割群眾對現存政局厭倦的情緒。臺北市長柯文哲和高雄市長韓國瑜在此情勢下成為熱門人物。

兩岸政策

但他們的支持度都是不穩定的,尤其韓國瑜現時雖然獲得最高的支持度,但同時不支持他參選的有6成4,更代表政局的高度兩極化。

另一方面,國民黨已有6人表示會參選,並已就初選方式出現內訌。國民黨中央決定以「黨員投票三成,民調七成」進行黨內初選,爾後又拋出不排除二階段徵招,此舉將可能為韓國瑜參加總統大選打開更多空間。韓國瑜就如川普一樣,在群眾對兩黨政治厭倦下表現為建製外的新人物,營造振興經濟的強人形象,但實際上代表著財團的利益。

兩岸政策與中美關系成為當前總統大選前哨戰的熱門話題。蔡英文將會依賴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利用臺灣民族主義來將自身形塑為「護民主丶反中共」的政治選項。在中美沖突的背景下,親美路線會使臺灣進一步減少與中國的經貿來往。蔡英文為了吸引臺商回流臺灣,將推動更多優惠財團的政策,包括以國家資助扶助經濟項目丶減免財團稅項丶簽訂更多自由貿易協議丶打壓勞工權利等。這意味著工人階級會受到更大打擊。同時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情況下,這些政策的成效將會極為有限。

柯文哲主張在中美兩強之間采取平衡與不明確站邊的立場。他迎合了美國對臺政策的基本定性-「中華民國在臺灣」這一論點,亦即不認同臺獨建國丶亦反對兩岸統一。同時他又提出「兩岸一家親」的言論,高調批評蔡英文政府鮮明親美反中的執政路線,表現自己以經濟為先丶有能力解決臺灣民生困境的強人形象。

在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拋出若勝選執政,將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意味著與中共恢復緊密的外交與經貿關系,可謂現時最積極爭取親中資產階級支持的候選人。朱立倫與王金平現時雖未有清晰主張,但估計總體而言不脫離「承認九二共識,親美親中」的基本路線。社會主義者不支持親美和親中的立場,只有臺灣工人階級獨立鬥爭,團結中國以至世界工人階級,才能挑戰兩岸資產階級以至美帝國主義。

自去年九合一選舉以來,臺灣出現一股「網紅政治」熱潮。近期蔡英文製作了「小英去哪裏」,並且錄製溫馨的逗貓影片,打造親民形象,並自稱為捍衛民主權利丶反對中國打壓的「辣臺妹」。而柯文哲作為最吸引眼球的「網紅政客」,在今年2月初與多位當紅Youtuber合作拍攝影片,以提升網路聲量。這些網紅政客的影片往往淡化政治內容,突出娛樂性和「個人魅力」。

政治人物網紅化

政客學著當網紅的現象,反映著政治真空的擴大,政治版圖繼續碎片化。在全球資本主義危機下,藍綠兩黨以及新興政客都難以提出重大的改良措施來安撫群眾怒火。所以這些政客避談明確的立場和綱領,轉而通過社交媒體塑造個人形象,以期吸引對藍綠政治失望的年輕人。

柯文哲和韓國瑜在網路塑造親民形象,但不妨礙他們提出為建商和房產炒作大開門戶,讓房產老板們「賺大錢」。而且去政治化的網路宣傳本身也不穩定。

2019年,中美沖突下的全球與臺灣經濟增長減速,將推動更多工人走上組織抗爭的道路。蔡英文政府寄望使臺灣資本主義在中美平衡,甚至推動民族主義的經濟政策。但這意味著更多新自由主義政策丶軍事化和民族主義衡突,臺灣工人未受其利先受其害。工人階級必須組織獨立於藍綠以外的國際主義左翼工人政黨,並挑戰資本建製,才能讓臺灣擺脫受製於中美博奕與財團操弄的命運。

韓流與韓國瑜-資本主義危機孕育的右翼民粹派

「韓流」的勢頭正繼續發展下去。韓國瑜的民調支持度遠超藍綠兩黨有意參加2020年總統選舉的人物。他在民進黨執政20年的鐵票倉高雄出人意料地當選市長,瞬間冒起已比號稱「白色力量」的柯文哲更引人註目,甚至是柯文哲支持度衰落的部分原因。面對郭臺銘宣布參加國民黨初選,韓流激烈反彈,迫使國民黨主席宣布將征召韓國瑜參加初選。韓國瑜一直未表態是否參選,但他接連出訪中美,顯然是為此作準備。「韓流」為何能迅速冒起?它代表怎樣的政治力量?

韓流的誕生

自90年代以來,臺資工廠轉移到中國或其他勞動力更廉價、工人組織薄弱的國家,再加上2008年全球資本主義危機的沖擊,臺灣資本主義的發展漸漸的不再能夠維持「臺灣錢淹腳目」的經濟榮景。民進黨上任以來推動新自由主義政策變本加厲,惡化與延續了基層工人對未來的悲觀絕望與當下的貧窮困境,中產階級生活水平的持續惡化,而國內大資本家繼續大發其財。

以最新統計的105年綜所稅申報資料來看,國內最貧窮5%人與最富有5%人的當年度收入貧富差高達105倍,但這都還未算上未被計入在內的資本報酬:利息、股利所得及證券交易所得等。簡而言之,真實的貧富差距恐怕是乘以千倍萬倍。

對貧窮的恐懼與生活水平停滯下滑的不滿,是扁馬蔡三屆政府皆不能得到群眾穩定支持的重要因素。這也是柯文哲、韓國瑜等民粹政客興起的重要背景-在欠缺工人階級左翼政黨作為替代力量的局面下,他們被錯誤地視為主流藍綠政客之外的新方案。

民進黨政府上任後啟動勞基法改惡、年金改惡,而在婚姻平權方面則遲遲不兌現承諾並引起反同勢力的擴大和增長,多場大規模抗議和運動接連誕生。蔡英文的親資面目愈發清楚地暴露出來,再加上民進黨淡化臺獨立場,曾在2016年投票給蔡英文的許多選民和年輕人感到被背叛與失落,進而使民進黨聲望大幅跌落,引起中間選民支持民進黨的意願大幅下降,國民黨藉此收割廣泛的反民進黨情緒。

韓國瑜喊出「又老又窮」,「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整個臺灣資本主義的基層生活負擔沈重、薪資停滯微薄、青年人口外流的困境,前者企圖收割勞苦大眾的情緒。後者,民粹式的淺白回應了基層群眾對貧窮的畏懼。現在,他提出「臺灣安全,人民有錢」,蒙騙畏懼中共軍事恫嚇與受貧窮所苦的基層群眾的支持。很多韓流支持者緬懷國家資本主義時期強人政治所經歷過的經濟榮景,並將希望投射在中共獨裁與兩岸市場融合上。中共創作的經濟發展神話,藉由兩岸交流與親中媒體宣傳,使相當部分看不到出路的基層群眾幻想自身的經濟困境能在兩岸市場融合、甚至是兩岸統一中找到出路。

另一方面,右翼宗教勢力在反同運動中變得更加政治化與強大,韓國瑜為贏得反同勢力與選民支持,也迎合藍營既有的保守傾向,公開反對同婚合法化和攻擊性平教育。而原本支持民進黨的長老教會則因蔡英文在同婚問題上的模糊態度紛紛表示不滿,視她為反同勢力的政敵。在對民進黨的普遍不滿下,「轉型正義」和新自由主義的年金改惡政策一定程度上幫助國民黨重新收攏了自己的傳統支持者(例如軍公教群體)。「1124反東廠」這句藍營反對轉型正義的選舉動員口號,在大選期間在藍營選民中引起強烈回響。在自由派份子的施壓下,民進黨著手將轉型正義擺上議程,但它沒有能力徹底清除蔣氏父子在臺灣社會上下遺下的各種殘余。也因此引來藍營及其選民的反撲。

在這個基礎上,韓流席卷了右翼勢力、部分保守的中間選民與對民進黨感到失望的泛綠選民。結合起國民黨地方派系與親中資產階級媒體的造勢吹捧,韓流席卷全臺。

韓國瑜的主張

韓國瑜不同於傳統國民黨建製菁英,無顯貴出身。在國民黨機器中,從議員助理爬升至立委,2000年因於黨內失勢而連任失利,07年嘗試復出也未果。期間,依靠其妻之李日貴家族權勢於雲林鬥六興辦維多利亞學校。2013年,代表雲林張派出任北農總經理。韓國瑜此人,過去為黨國服務,爾後投靠國民黨地方派系,如今誓言做資本家們的好朋友與仆人。究其背景,雖無顯貴出身,卻也深黯欺世盜名與升官發財之道。

借助韓流,韓國瑜提出更加親中的新自由主義主張。他主張自由經貿區與大舉開放中資入臺。他支持九二共識。這個立場具體而言便是:掃除有礙於資本獲利的因素-勞工抗爭,勞基法,環保法規,賦稅-及一切對資本活動的約束。而在自由經貿區中,資本活動所受的管製將大幅減少,工人將失去相當大程度的權益保護,並將導致全國勞動條件的普遍惡化,資本逐利的最大化。

當然,韓流的興起也助長了中共在臺的影響力。作為公開支持九二共識且強烈反臺獨的國民黨政客,當前高度的公眾支持使中共在韓國瑜身上看到了誰是最佳代理人。

在韓國瑜勝選之初,他拋出開放中資來臺置產,實質意味著房地產的炒作。上任不久後,親中媒體吹捧捏造他爭取了相當多外國廠商的農產訂單,但實質上這些外銷農產訂單的受益者是盤商與富農,而非那這真正為生活所困的小農貧農。

簡而言之,韓國瑜作為一個右翼民粹派政客,他利用著資本主義危機所製造的群眾憤怒與自身的草根形象來推動一個親中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但當前基層工人的生活困頓與中產階級生活水平的下滑,正是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成果。

韓國瑜神話何時破滅?

作為國民黨當前最有可能勝選的選項,韓國瑜有意參選總統,過去他的不表態是為了醞釀積蓄向朱王二人施壓的韓流聲勢。朱立倫雖不願退出角逐,但在藍營內部施壓下也逐漸軟化立場以求政治生命的延續,王金平則仍絲毫不退,這便使他成為藍營內的眾矢之的。現在,在韓流的壓力下,國民黨中央表態將征召韓國瑜參加初選。

如果在藍營大團結拱韓的情況下,民進黨與柯文哲的選情都將極為不利。

看似是韓國瑜在改變臺灣傳統政治格局,但其實恰恰相反。政治版圖碎片化和政治真空為所謂的「非典型政客」提供了空間,柯文哲是更早的表現。但這些「非典型政客」亦無法為基層群眾提供真正的解決方案,因此往往是曇花一現。韓流冒起之後,柯文哲的光輝很快黯淡下來。

現在郭臺銘參加國民黨初選,也已開始挑戰韓國瑜的地位。目前郭臺銘的民調支持度僅比韓國瑜少不到3個百分點。

韓國瑜這種民粹政客反映著政局的兩極化,他現在雖然民調最高,但同時也受最多人反對參選總統。反對者主要是年輕人。就如柯文哲一樣,韓的支持度是極為不穩定的,他將會激起特別是年輕人的反抗,因此其未來聲勢還是有很大變數。世界各地這種民粹政客往往來得快、去得快。

在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期間,中共網軍的高調介入與親中資產階級媒體的全力吹捧,已讓人看見了在韓身後有著中共獨裁的支持,如今親中共勢力已展開進一步的網路戰。親臺獨勢力已經開始重啟抗中保臺的政治議程,包括動員反親中的遊行,以及發起反對親中媒體的運動。其內部雖仍有許多分歧,但一致的是將保衛民進黨連任視為總目標。他們虛偽地利用「護民主」來動員群眾,實際上民進黨幾年來親財團和反民主的政策正是韓流的製造者。真正反韓國瑜的鬥爭需要工人階級的獨立鬥爭,而不能依賴綠營勢力。

抵抗韓流-需要反獨裁護民主的左翼政黨

韓流既誕生於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惡果和獨裁遺毒之上,只有建設一個堅定反對藍綠兩黨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群眾性左翼政黨,才能終結新自由主義政策對基層與中產的毒害,才能阻擋右翼民粹派與親中共勢力的興起。藉由群眾抗爭,打倒政商權貴和反民主趨勢。

臺灣作為美帝附庸,部分群眾期盼要兩岸和平,承認九二共識或推動軍事化都是緣木求魚,只有終結中美帝國主義沖突與資本主義體製,才能結束中美兩國以臺灣做為地緣角力籌碼的局面。這將是社會主義民主製的臺灣獨立。

抵抗韓流與親中共勢力的民主抗爭,不僅需要反對中國帝國主義在臺代理人,更需建設一個橫跨中國與臺灣的反獨裁,反資本主義的群眾鬥爭—打倒中共獨裁,才能終結中共威脅與恫嚇;打倒資本主義,才能實現100%的民主權利-因為它必須鏟除壟斷財富與政治權力的財團專政。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37:23

臺灣:長榮空服員罷工

2019年6月20日,長榮空服員在空服員職業工會的帶領下正式展開罷工。截至目前為止,已有2100名以上長榮空服員繳交「三寶」(臺胞證丶護照丶員工證)參與罷工。據公開消息,當前長榮航空僅剩四成運量並損失營收8.2億元。總計至6月25號已經逼使資方取消1043個航班。事實上,當前罷工成效是顯著的!

相較華航在機師罷工中最少能維持八成運量。可見,今次長榮空服員的罷工力量更為強大!

因爲,長榮資方始終極為強硬,他們向工會提出法律控訴,不惜賠本也要對付罷工,因為害怕若果今次罷工勝利,會大力鼓舞整個航空業乃至工人階級起來反抗。
在社會上親資輿論的猛烈炮火襲擊下,可以想見已對許多罷工空服員造成巨大壓力。這反倒證明罷工具影響力,只要工會能抵抗輿論壓力,堅持下去,是能威脅資方利益,並有勝利的機會!

2016年華航空服員的罷工經驗也能使我們記取許多寶貴教訓,資方的秋後算賬丶違法解雇勢必在罷工後接踵而來,甚至手段將比華航資方更為粗暴。「不當勞動行為裁決」的法律訴訟曠日廢時,對資方而言充滿優勢和資源,並處處折磨著工會幹部
精神丶時間丶資源。堅持到底丶不輕信資方的任何承諾,是這場罷工抗爭取勝的關鍵。只有在這個罷工過程中展現出無比的勇氣和決心,才能有足夠的力量對抗罷工
後的整肅。

輿論戰爭

過去五天以來,長榮資方丶全國親財團媒體與各路「電視名嘴」一概將炮火打向罷工中的長榮空服員。

罷工第二日,交通部長林佳龍即立刻拋出政府應製定「罷工預告期」,企圖使本已很難發動罷工的工會組織更受箝製,對此勞動部的態度也未鮮明的堅決反對,而是曖昧不明。民進黨數位立委與國民黨更異口同聲地贊同這項反工會政策。資方製造且彌漫全臺的反罷工輿論成為了上述政策的強大推動力。

可貴的是,在網路上仍有為數不少的挺罷工輿論。許多同受血汗過勞丶低薪窮忙之苦的年輕人丶中年人丶老人也都在網路上發聲挺罷工。

但親資方反罷工的輿論所握有的是全臺各大報丶各大電視臺作為組織性的武器。因此我們必須集結起支持罷工的能量,走上街頭,才能展示我們的力量和聲勢。

擴大罷工 抵抗媒體抹黑

現在工會表示可以在勞工董事和禁搭便車條款上作出讓步。我們理解工會在罷工中有時不能爭取全部訴求,必須依據具體情況作出判斷。同時我們也要告知工人,資方現在企圖全力打垮罷工,不會因為勞方釋出善意而輕易妥協,甚至有可能工會讓步後跳票,並向罷工工人秋後算賬。現在的鬥爭必須要壓倒性的勝利,因此工會領導需要計劃如何進一步擴大罷工的支持和力量。

罷工中的長榮空服當前的挑戰是需要有更多的社會輿論支持,才能在勞資對抗的僵持局面中重振信心丶激勵士氣。進而使工會幹部確信能夠堅持到徹底勝利。全臺航空業工人,也需要透過工會組織(如華航工會)一同走上街頭集體聲援,展現航空業的勞工團結。

罷工(工業行動)的最大力量在於癱瘓公司的運作,展示工人階級才是真正運作企業的力量丶而不是那些老板。長榮空服員有約4200人,現在有2100名長榮空服正在罷工。為了擴大罷工規模,工會可以動員罷工工人以及支持者,在機場或員工集結的地方宣傳,招募更多工人加入工會和罷工。

各大工會與勞工團體丶以及所有支持勞工抗爭的人們,應該動員丶集結起來,以實際行動支持罷工。長榮空服員的聲援者丶親友丶支持勞工運動的個人丶組織已成立了一個網路社團來集結支持罷工的能量。這平臺可以在各地區丶職場和學校建立聲援小組,積極舉行街頭宣傳支持罷工。

現在,迫切需要有一場支持長榮空服員罷工的集會丶遊行。把各界工會丶勞工團體丶社運組織,還有那些散布在網路上的支持者集結起來。並贏得仍在觀望中的勞苦大眾的同情和信任。

航空業本來就是高度全球化的行業,工人也應跨國團結鬥爭。在全球航空業壓低成本的大趨勢下,世界各地航空業工人都受到攻擊。近年在法國丶德國丶愛爾蘭等的航空業都有發生罷工,工人甚至發動跨國罷工互相聲援。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支持世界各地工會的聲援臺灣長榮工人,共同對抗資本家的剝削。

對抗資本剝削的典範

這三年來,我們遭受了刪減七天國定假日的打擊,全國勞工頓失每年總額七百億的薪資所得。勞基法,勞工權益的最低底線,在2017年慘遭修惡丶我們進一步走向血汗過勞的深淵。

這一場罷工如果勝利,未來將能鼓舞更多勞工組織工會丶對抗慣老板壓榨與政府對勞權的攻擊。在中美經濟戰爭與臺商大舉回流的壓力下,下一任政府將有更大壓力去推動反勞工政策,來確保臺資利潤。長榮罷工是勞工的典範,所有勞工階級都應全力支持,對抗剝削。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主張:

支持空服員職業工會的全部訴求
反對親資媒體抹黑罷工
罷工無罪,停止提告工會丶罷工工人
反對政府提高罷工與組織工會門檻,捍衛罷工權
支持工會吸納未罷工的工人,擴大罷工力量
盡快舉行聲援罷工的群眾集會,召集所有工會,勞工團體,學運及社運組織
國際團結聲援臺灣長榮空服員罷工

臺灣:香港民主鬥爭影響下的臺灣大選

香港民主抗爭的擴散效應

延續至今破百日的香港民主抗爭,徹底地使中共對臺宣傳所羅織的美夢謊言被揭穿,也使眾多臺灣人民、尤其是青年人,同情香港民主抗爭並從中看到「統一」和所謂的「一國兩製」意味著臺灣既有的民主權利被送入火葬場。

與中共交好的國民黨以及在兩岸問題上搖擺曖昧的柯文哲,被視為反民主、親獨裁的壞選項民進黨則順勢收割了這股民意潮流,也因此其共主蔡英文的聲望也從去年12月的24.3%躍升到約45%左右。

在郭柯兩人宣布不參選總統後,多家民調顯示出蔡英文現在的支持度比韓國瑜高約12~15%。尤其在20~29歲的青年中,蔡將得到約63%支持、韓僅有約18%。韓的民望急轉直下,關鍵因素在於其親中形象與視「臺獨」為死敵的立場。

臺灣青年的民主與獨立意識

根據臺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臺灣20~24歲之青年高達7成9支持「反送中」抗爭(這場運動早已超越反對逃犯條例修訂本身,而是一場挑戰整個威權統治的運動,所以「反送中」並不是準確的描述)、在25~34歲青壯年中也高達6成5,並主張臺灣政府應給予港人抗爭更多支持。在統獨問題上,《天下雜誌》所做民調也顯示,支持統一者創新低從13.9%下降至6.5%,而在20~29歲青年中支持臺灣獨立者約60%。從中可見,在臺灣青年中具有一股鮮明的親臺獨、挺民主反獨裁的政治意識。但由於缺乏一個左翼工人群眾政黨,這股情緒被民進黨收割,令民進黨「起死回生」,雖然民進黨的政策與執政記錄遠非真的支持獨立和反對威權統治。

民進黨完全執政的三年多之間刪減七天假、勞基法修惡、同婚延宕;這些親資保守政策皆令具有民主與獨立意識的青年大失所望,是去年九合一大選中民進黨慘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如今在同情香港民主抗爭和仇視中共獨裁與畏懼國民黨復辟的情緒下,青年與多數民眾靠攏支持民進黨與蔡英文,乃是出於為了防止親中、親獨裁、或更為腐敗的政客勝選的情緒,並非是對民進黨和蔡英文滿意忠誠。

實際上,蔡英文政府對香港群眾鬥爭口惠而實不至(例如拒絕修訂難民法),而且早已實際上放棄臺獨立場,但在沒有真正代表工人和民主的替代選擇下,群眾在「兩害取其輕」的心態下選擇蔡英文。此外,由於同運領導層缺乏一個戰鬥性立場,在反同勢力的反撲下,民進黨也得以藉助半吊子的同婚合法化拉升聲望。

實現民主深化、不能靠民進黨

不論是在去年九合一大選,又是當前的總統與立委選戰中,缺乏一個足夠強大的「反獨裁、爭民主、反剝削、反壓迫」的工人階級左翼群眾性政黨,乃是雖然藍綠兩黨均受群眾和年輕人厭惡,但臺灣仍未跳出藍綠政治的首要因素。而柯文哲籌組起的臺灣民眾黨只是一個期望能從厭惡藍綠的情緒中獲取權勢的親資政客聯盟,它的根本立場與藍綠兩黨並無不同。柯文哲的由盛轉衰已經說明了群眾對他的失望。

民進黨雖然因著「民主派」的形象重獲多數支持,但這絲毫不妨礙它在未來重新推動維護資本專製、打壓勞工權利、民主權利與經濟福祉的政策。在明年大選後,扼殺勞工民主權的罷工預告期政策將由全臺各商會與立院各黨一同端上議程。民進黨也會繼續對黨國時代的反民主法令愛不釋手,諸如「集會遊行法」、「禁止政治罷工」、以及阻礙勞工爭取職場民主的「工會組織門檻」。指望民進黨保護臺灣現有的民主權利根本是認敵為友。

民進黨服務於臺灣資產階級的利益,所以它無法滿足那些為了防止國民黨復辟而投票給民進黨的群眾的訴求。民進黨的外交政策也反映出它和群眾之間的利益衝突。蔡英文政府越來越依賴美帝國主義的支持,而美帝國主義則希望將臺灣納入自己的「印太戰略」以遏製中國,但各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之間的鬥爭並不是民主與獨裁之間的鬥爭。美帝國主義自己也支持形形色色的獨裁政權(例如沙特阿拉伯和埃及),並為了銀行和大企業的利益去打壓民主權利。所以蔡英文政府跟在美帝國主義後面,無法捍衛臺灣的民主權利和民族獨立,只會帶來軍備擴張和經濟危機,令所有民族的工人階級背負越來越沈重的負擔。

因此,國際社會主義前進除了堅決反對中共獨裁與國民黨復辟之外;我們也不對親資保守的民進黨和作惡多端的美帝國主義川普政府抱有任何幻想。我們主張不願意屈服於中共獨裁和資本家專製的青年與工人階級們必須建立一個爭取百分之百民主權利的工人政黨,以此來挑戰為資本家專製服務的藍綠白三黨,聯合臺港中三地人民對抗中共獨裁,終結財團治國、資本專製。只有國際工人階級的聯合鬥爭,才能打敗臺灣統治精英和中美帝國主義幹涉,實現一個工人階級與基層人民在民主公有製和民主計畫經濟下「有錢、有房、有工人民主」的獨立的社會主義民主臺灣,並以此為跳板爭取一個以所有基層群眾的需要為導向的亞洲社會主義聯邦,消滅已經走入死胡同的全球資本主義及其孳生的貧窮和威權統治。

臺灣:庇護香港政治難民!共抗中共與財團專政!

早在今年六月,在臺港生向臺灣政府陳情時,國際社會主義前進(ISF)便在場提出呼籲爭取《難民法》,庇護香港政治犯。時至今日香港已有1600多名抗爭者遭拘捕,設立《難民法》與修改《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和《港澳條例》,庇護受中共迫害的香港抗議者,使其免為獨裁政權階下囚,已是刻不容緩!臺灣人民有責任用自己的力量迫使政府與立院即刻修法,告訴世界,「反獨裁、挺民主」的臺灣人民不會對香港抗爭者見死不救!

民進黨的虛偽面目

然而,高喊「撐香港」的民進黨政府,卻借口「避免挑釁北京」和「防堵中共間諜」,拒絕設立《難民法》。民進黨拒絕援救香港和中國的抗議者和異見人士,顯然選前高舉「捍衛民主自由」只是空談!

民進黨政府裝扮成「抗中保臺」形象、藉以拉升支持度,而現在卻荒謬地提出「不要挑釁北京」,更突顯出民進黨在民主和民族問題上的虛偽面目。他們借口說這是為了避免讓中共更加有理由說臺灣政府在幕後操控香港群眾運動。但無論民進黨怎樣做,中共早已將香港的鬥爭定性為「境外勢力指揮的顏色革命」。

同時民進黨聲稱設立《難民法》會便利共諜滲透。但最強大的共諜乃是親中共的財團與政商權貴,乃是那些為中共獨裁效勞的媒體、「叫獸」。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成員因抗議中天的親中共宣傳和假新聞,而被中天濫告「妨礙名譽」。而民進黨則只是以「防諜」為借口嘗試推動反民主法案、強化國家機器的權力,以圖打擊基層群眾的反抗。

臺灣民主權利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來自大資產階級,因為他們支持中共的威權統治。2012年,在中臺商包機送他們的臺籍雇員回臺為馬英九投票。所以我們需要民主控製臺灣的大企業,徹底公開他們和中國政府和公司的交易,而民進黨是不會這樣做的,因為它不想挑戰資產階級的利益。

民進黨拒絕設立《難民法》,實際上是為了避免觸發中共的經濟反擊,否則會令和中國存在密切商業關系的臺灣資產階級強烈不滿;同時也是因為川普政府的壓力──川普不想香港以及臺灣問題幹擾美中貿易談判。可見民進黨和美帝國主義最關心的是本國資本家的經貿利益,而非香港民主,當然他們也不會真正支持臺灣的民族自決權。

「個案處理」緩不濟急

為了應付要求設立《難民法》的呼聲,行政院長蘇貞昌稱依靠現行法律也可接收香港政治難民。但數十名已前往臺灣尋求庇護的香港抗議者至今懸而未決。目前未有明確法令及正式管道讓香港政治犯隨時可來臺申請庇護,所謂依「個案處理」的做法曠日費時、緩不濟急!至於通過《移民法》變相尋求庇護,現在只有領有月薪47971元以上的白領移工或是投資六百萬臺幣的人才有「權利」移民臺灣,可見只有專業人士與有錢人才有機會利用這一渠道,而香港抗議者大多數都是基層工人和學生。

亦有民進黨支持者說,立法接收香港政治難民將加劇住房短缺問題和就業問題。論住房,臺灣有八十六萬戶空屋。論財富,單單是臺灣前35大富豪便有高達2.6兆總資產。因此臺灣不是沒有資源,而是這些社會財富遭到少數權貴把持操弄。在臺接受庇護的香港政治犯應有平等工作權(以及其他所有民主權利)。在工人民主管控的公有製和計畫經濟下,打破少數富豪精英對財富的壟斷,我們可以創造出足夠的新工作崗位,不僅能夠滿足政治難民的需要,也能解決臺灣低薪、過勞、不穩定就業以及房價高昂的問題。

推翻中共獨裁是實現香港民主的前提,也是真正實現和維護臺灣獨立的前提。要捍衛臺灣既有的民主權利與實現真正的民主,需要依靠國際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主張,與爭取臺中港勞動群眾和年輕人抗爭團結起來,對抗中共獨裁政權和三地的財團專製,而非將希望托付給效忠財團的藍綠白三黨。ISF主張設立中國與香港政治難民皆適用的《難民法》,保障所有來臺政治難民在臺灣享有完全平等的自由與保障,壯大對抗中共獨裁與財團專政的抗爭力量!

聲援香港遭解雇反威權勞工

譴責匯豐銀行職場白色恐怖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ISF,今日在匯豐銀行仁愛分行發起示威,因為我們在香港姊妹組織(社會主義行動)成員 Nathan 梁禮邦,他同時也是匯豐銀行職員,卻只因參與九三罷工並在媒體采訪中提出需要建立銀行業工會,就在隨後遭到匯豐解雇。

梁禮邦的遭遇不是唯一一例,香港反威權運動爆發以來,多間大企業聽從中共指令,嚴厲打壓參與群眾抗議與總罷工的工會和工人。

匯豐是世界第五大銀行,而其 80%業務都在中國和亞洲國家,更與中共獨裁關系匪淺,「中國平安」這間中共把持的國有公司正是其最大股東!由此可見財團並非民主運動的朋友!

就像香港許多公司,匯豐刊登報紙廣告反對香港民主運動,而國泰港龍繼今年八月裁員四千人後又利用威權鎮壓開除包括空勤工會副主席施安娜等 20 多位航空業勞工──這都顯示財團有多害怕這場運動強化香港的工會力量和工人階級的民主意識。

香港人民要實現五大訴求,必須建設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民主革命運動,而不能寄望於親財團大國的「口頭援助」,必須尋求他國人民的同心支持。世界各地已有超過 16 個國家的左翼工人組織,至當地匯豐銀行抗議,聲援梁禮邦,其中包括北愛爾蘭哈蘭德和沃佛造船廠(Harland and Wolff)工人、葉門沙那的工會活躍人士、愛爾蘭國會議員 Mick Barry,以及澳洲政黨社會主義行動。而在臺灣的我們,也發起這場聲援行動,並向臺灣人民揭露匯豐銀行在香港職場施行的白色恐怖以及親中共獨裁的面目。

香港沒有合法的政治罷工權,反觀臺灣,勞工一樣不能為捍衛民主權利進行合法的政治罷工,更別說工會組織門檻比香港還高 (臺灣籌組工會須達 30 人,香港則是 7 人)。也因此,在臺灣的勞工運動也需要反對從黨國獨裁時代殘留至今的反民主法令。

香港民主抗爭現在已面臨著極大的威脅和挑戰,超過兩千名示威者遭到拘捕、超過百人遭到黑警謀殺、許多勇敢上街的香港勞工遭到財團打壓解雇。這場反中共的民主鬥爭不止是香港人民的事,也是臺灣人民必須大力援助的義舉。我們呼籲匯豐銀行與金融業的臺灣勞工,以及全臺勞工,與我們一起 #聲援梁禮邦! #譴責香港匯豐白色恐怖!共同反 對與中共獨裁合謀打壓香港民主運動的跨國財團!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38:43

臺灣:燃燒的香江,照亮臺灣:ISF援助香港民主抗爭

自今年6月起,為協助香港民主鬥爭的進展,ISF派員前往香港全天候協助在港姊妹組織社會主義行動的抗爭工作。香港民主鬥爭持續至今近四個月,ISF不間斷的舉行聲援活動來呼籲臺灣人民同心支持,並籌款援助在港抗爭工作。

在九月二十八日,我們舉行公開講座來讓更多心系香港民主抗爭的人們,能從中認識群眾抗爭爆發的社會因素與運動延續至今的歷程和發展,並記取當前抗爭的教訓與經驗。

為了援助香港民主抗爭者,我們於10月6日舉行抗議活動,要求臺灣政府與立院,即刻修法援助香港民主抗爭者,使所有恐遭迫害的香港抗議者能來臺得到政治庇護。除此之外,我們分別於9月29日的「撐港反極權」遊行中與9月30日至10月1日ISF所舉辦的悼念香港民主殉難者的獻花活動上,呼籲參與民眾同心對港政治犯伸出援手,連署要求政府修法援助庇護香港抗爭者。

香港人民的民主鬥爭不會就此完結,而將會是全中國反獨裁鬥爭的序幕。受香港人民鬥爭所鼓舞的臺灣人民,也需要推動深化民主的抗爭,對抗蔡英文政府和臺灣資本家對勞工民主權的剝奪與限製。

身處在臺灣的我們,不僅致力於對抗親財團的藍綠白三黨,並推動建設一個左翼勞工政黨與爭取獨立的社會主義民主臺灣;我們也致力於把群眾鬥爭蔓延到中國,團結中港臺人民共同對抗中共獨裁與財團專製。

意圖瓜分權勢的親資政客聯盟

在長年藍綠兩大親資政黨對抗的局面下,越來越多對藍綠失望的群眾尋求藍綠之外的新選項。根據民調,民進黨、國民黨與第三勢力的支持度各占有30%左右。為了瓜分上述之政治真空來取得權勢,崛起於2014年全國反國民黨浪潮的民粹政客柯文哲,如今已正式揭開自立山頭的旗幟,成立了「臺灣民眾黨」。該黨的誕生,反映了政治版圖的破碎化,臺灣資產階級及其代言人需要新的旗幟和面孔來確保對政治權力的控製。

親資民粹主義的大雜燴

民眾黨是親資民粹主義的大雜燴,其構成體現出它並不是藍綠之外的真正替代方案,同時也說明它無法幫助臺灣資產階級恢復穩定的政治權力,相反只會加劇現時的動蕩政局。民眾黨沒有一個明確的綱領,允許雙重黨籍,企圖以此拉攏藍綠之中的二三流人物到其山頭中。該黨高層包含曾為中共走狗旺中集團護航的親中學者賴祥蔚、在民進黨內失勢的職業政治幕僚張益贍(據報導,乃是替柯文哲與雲林張派牽線合作的中間人)、曾在臺哥大、金仁寶集團擔任企業高層的周鐘麒、以及出身於國民黨的親中共飯店業資本家林富男(曾經公開登報力挺九二共識)。

在該黨九月二十日所公布的第一批立委候選人名單中更可以看出民眾黨的腐臭本質。第一批的立委名單包括張睿倉(曾任國民黨地方議員助理)、朱哲成(為苗栗吳家之民進黨人吳宜臻之子弟兵)這類地方派系之徒孫,也包含反太陽花學運的前國民黨人、綠營政二代、地方派系代表、網紅。

為了讓民眾黨能獲取最多的政治資源,柯文哲無所不用其極的嘗試尋求與獨裁余孽-宋楚瑜、地方派系共主-王金平、黑心首富-郭臺銘合作,郭臺銘日前也已表示,將大力為民眾黨助選,並提供全方位的競選作戰團隊給柯文哲使用。

憑借著2 0 1 4年全國反國民黨浪潮當選的柯文哲,如今早已卸下了起初的「反建製」面具,露出了保守、親資、親中共、親獨裁的本質,曾經作為其主要支持者的厭惡藍綠的年輕人大多早已棄之而去。

在5年市政上,除了從挑戰弊案變成縱放弊案,從「拆蛋」變成「喬蛋」來迎合遠雄集團外,「四年兩萬戶、八年五萬戶」的蓋公宅政策也跳票,「打房」的口號收了起來,成了重視「房市穩定」!甚至在今年7月還打算放寬信義區對豪宅的容積限製,鼓勵全臺房地產最高價的臺北市繼續炒房。而柯文哲在6月接受工商大老邀請的演講上也明確地指出政府是用來服務企業,政府應該減少對企業限製,反對長榮空服員罷工。

柯文哲長期以來不斷有公開歧視女性的發言,並表態反同婚;反對挑戰中共獨裁的言論與立場,對香港民主抗爭態度曖昧,更甚至主張「兩岸一家親」,打壓臺獨與工運團體的集會陳抗並動用警察暴力,日前更公開煽動省籍對立。

也曾經為了掌握北農公司主導權和雲林地方派系大老張榮味聯合起來打擊民進黨委任的北農總經理吳音寧,維持了張榮味勢力對農業產銷體系的控製盤剝。甚至曾任用張榮味人馬許銘文來「喬蛋」,還推薦其擔任北農總經理。而後許銘文遭檢警查出曾於2011年(時任臺建中心執行長)違法替遠雄大巨蛋在防火安檢評定上「放水」,遭地檢署依圖利與偽造文書求處九年徒刑。

反對民眾黨與柯文哲

結合了藍綠二三流政客與地方派系,又想結盟宋、王、郭三人的柯文哲與民眾黨,絕非是一個基層人民與工人階級「反獨裁、反剝削、爭民主」的選項,而是另一個服務財團與土豪劣紳的政黨。

如今,臺灣人民對抗財團治國與親資政客的戰爭中,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真正獨立於藍綠白之外的左翼勞工政黨,對抗從中央到地方、藍綠白三黨的各種反民主、反勞工、反平權政策,爭取100%的民主權利與對抗資本剝削,要求課征富人重稅來建設優質免費的公共服務體系,並將臺灣帶向一個由工人階級與基層人民民主控製社會運作與財富的民主計劃經濟之中,終結財團與政商權貴對臺灣人民的剝削與愚弄。

對白色恐怖的控訴

翻拍自熱門電玩遊戲《返校》的同名電影近期在臺上映,5天便突破了9000萬票房,尤其在青年一代人中反應熱烈。因其以控訴國民黨獨裁統治為主題,也被面臨空前的群眾反威權運動的香港政府推遲在港上映。

電影之時代背景設定於白色恐怖的1960年代,翠華中學地下讀書會師生因教授與閱讀禁書而遭到憲兵處以死刑,故事圍繞著男主角在遭受警總刑求後的夢中,在驚悚且血腥與充滿鬼魅的校園夜晚和女主角一同尋找「記憶」與「答案」中展開,故事的每一個環節皆是控訴著黨國獨裁下血腥暴行,遊蕩在校園中的鬼魅不僅有遭黨國屠殺的師生、被戴上麻布袋遮住眼耳口鼻的學生、更有著象征黨國獨裁的嗜血妖魔。一幕幕血腥的場景都在提醒著觀眾,真實的歷史遠遠比電影來得更為驚悚和殘酷。

回顧歷史 控訴今日

電影中,著名的對白——「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以及作為黨國獨裁劊子手的白國鋒教官所說的——「事情都過去了,就當一切沒發生過,不好嗎?」是最有力量的控訴,控訴著今日所有仍為黨國獨裁辯護的政商權貴,控訴著黨國遺毒仍禍害臺灣。

如今,白色恐怖的歷史雖已不再是學術的禁忌,卻仍是藍綠白三黨避而不談或選擇輕描淡寫、選擇性敘事的過去。黨國鷹犬爪牙,仍然逍遙法外、作威作福。民進黨人選擇性的掩蓋白色恐怖中最受黨國迫害的左翼份子的犧牲與革命理念,轉型正義政策卻仍畏首畏尾,並選擇與獨裁遺毒共存共榮,例如受惠於黨國獨裁的財團家族,又或是曾服務黨國獨裁的政治世家。正是這些獨裁遺毒,害怕人民想起來,要人們忘記。並且不斷阻撓與反對轉型正義的任何微小進展,害怕其惡行遭到揭露。

令人發指的暴行,必須受到基層群眾公開、民主的審判。反獨裁的臺灣人民,不能忘記和放下!要牢牢記住,並用力建設革命性民主抗爭,讓受惠於黨國獨裁又與其共謀毒害臺灣人民的政商權貴付出代價、承受刑罰。

臺灣:重建平權運動 反擊反同勢力向前爭民法同婚!

四個月前同婚合法化,使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的國家,這是過去數年來平權運動支持者對抗反同勢力下所贏得的成果。此舉也在鼓舞中國、香港、南韓、日本等東亞國家的平權支持者對抗本國根深蒂固的反同歧視與落後保守偏見。

但在臺灣,反同勢力正準備進一步反撲。下福盟與安定力量已整合反同宗教組織與藍綠兩黨中的保守勢力成立政黨,宣稱要提名超過10席以上區域立委候選人,並可能將與國民黨或王金平勢力串聯,目標在立院內奪取席次推動反同立法。

反同勢力組黨

親資右翼獨派喜樂島聯盟也於7月20日組黨試圖將反同與親資政策勢力帶入國會。握有龐大資源和組織實力的下福盟,試圖重提公投和釋憲,並結合藍綠反同政客向下一任政府施壓,來取消同婚合法化,並推動反同誌政策。

如何才能捍衛當前同婚合法化的成果,並徹底擊垮反同勢力?並且使同婚合法不再只是局限於性傾向隔離製度的專法(此法中,同誌婚姻仍沒有共同收養權、被禁止人工生殖、被限製跨國婚姻),而是能夠落實在民法保障中,並且徹底終結製度性歧視與社會隔離?事實上,如今能有同婚合法化的成果(盡管仍受到許多局限),並非是民進黨的成就與功勞,而是這些年來由青年、工人、市民組成的群眾平權運動的成果。

2016年年底,婚姻平權運動的高潮成功使支持平權的聲浪暫時壓垮反同勢力。成就此舉的是萬人自發串連上街的婚姻平權小蜜蜂運動和歷時數月的激烈輿論對抗,最後則是舉辦於12月10日的25萬人集會。當時,民進黨政府無動於衷,搖擺於平權和歧視之間。但這股強大的民意壓力仍迫使大法官會議做出承認同婚合法、但同時不反對製度性歧視與隔離LGBTQ(專法)之解釋文(釋字748號)。

但釋憲之後,同運領導層無視依靠群眾運動才取得既有成果的事實,未能趁勝追擊要求即刻修民法保障同婚,反而是將事態主導權轉手相讓給政府和立院,讓人們誤以為可以單純通過法律實現平權,進而冷卻運動,致使曾於2017年上半年分裂崩潰的反同勢力得以在藍綠兩黨政客的協助下開始反撲。

民進黨面對群眾壓力,不得不裝扮出支持平權的姿態,但同時通過將同婚局限於專法來緩和反同勢力的不滿,以保住保守反同勢力的支持。因此,要對抗反同勢力,必須自下而上重建群眾性的平權運動,不能寄望於單純的法律手段,也不能寄望於與反同勢力眉來眼去的民進黨。平權運動需要建設獨立在藍綠之外的群眾抗爭組織、在全臺各地展開打擊反同勢力的宣傳與抗爭工作,這需要平權支持者能活躍且民主決策的發起集會、遊行、及至是街頭宣傳與群眾教育,要求政府與立院進一步修法使同誌婚姻受民法保障,不止步於製度性歧視的專法(748施行法),並且推動一個設立〈反歧視法〉的群眾抗爭。這也需要聯系到更廣泛的工人運動和其他受壓迫群體,一同對抗借助歧視與偏見分化群眾、打擊基層群眾生活水平及民主權利
的藍綠兩黨及其背後的大財團。

未來,下一步何處去

另外,面對今年立委與總統大選,需要在各選區采取行動來打擊反同候選人,抵抗藍綠反同政客及反同政黨的威脅,不能僅是支持挺同候選人,更要拉下反同候選人,才能清除立院內的反同代表。

因此,平權運動的未來是需要一個反壓迫、反剝削的左翼工人群眾政黨,才能挑戰為反同勢力保駕護航的藍綠白三黨,進而使平權能大步落實,並且拔除紮根於性別歧視與不平等的資本主義製度。

錢公司賺 風險我扛

這份工作的待遇雖然看起來只要勤勞跑單,是不會太差的,但如果扣掉加油錢、換機油換輪胎,以及維修,就差強人意了。而且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例如車禍。我認為公司不應該以承攬製來規避應給予外送員的勞健保、勞退與職工福利等必要人事開支。

團結才能改變

在上個月,我在外送期間被一輛車撞倒,雖然只有擦傷,但如果是嚴重車禍,我可能連小命都不保。其實我也怕擦撞到超跑。而且萬一在送貨的途中把貨品弄壞了,或是運送到違禁品,到時候麻煩會很大。而上述各種倒楣狀況,作為員工的我卻只能自求多福,公司一點責任都不用承擔。簡單來說,錢公司賺,風險我扛,太不合理了!

我認為公司既不給我們投保勞健保與提撥勞退,也不承認我們是員工,哪天如果公司倒閉,肯定更不會付我們資遣費。

這讓人想起當初我還在上大郵政的時候,上大不斷跟別人削價競爭,把郵務士的收入一減再減,最後關門大吉,把苦果留給員工!

我認為外送平臺工人應該要組織工會,爭取勞權、改善薪酬條件與職安保障,也要防止企業間的削價競爭導致員工背負更沈重的工作壓力,收入銳減。外送員還可以跨企業的團結起來,守護勞權與職安、反剝削壓榨,而且其實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外送平臺服務的使用者得到優質的消費體驗。

臺灣:外送員罷工 反對壓榨剝削

八月底的UberEATS外送員罷工,將人們的目光吸引到外送員所受的剝削與不公待遇。外送員控訴公司「獎勵新製」實際上是壓低外送員收入。過去外送員接一單平均70~80元;改成新製後一單平均40~50元,要連續工作12小時以上才能得到獎勵金。

誰的共享經濟?

即便是舊製,全職UberEATS外送員每日工作約10小時,每月最多也僅賺3萬,這還沒算上自己負擔的車輛保養、折舊費用。這也是整個外送業的普遍情況。資本家和媒體聲稱「平臺經濟」讓勞動者能「彈性」決定工時,但其實相當一部分外送員是全職工作,且許多兼職外送員每日也需長時間工作。「平臺經濟」主要是讓外送平臺公司更「彈性」使用勞動力,假借「夥伴關系」名義規避應擔負的外送工人職災保險及勞健保、退休金、資遣費等,並利用兼職勞動力來壓低工資水平,而且更容易將市場波動的風險轉嫁給外送工人。

為了在指定時間完成訂單,外送員經常被迫超速、闖紅燈或違反其他交通規則,因此車禍頻發,而外送員只能自己負擔工傷休養期間的收入損失以及車禍賠償。Foodpanda一名外送員說:「如果不缺錢不建議來,因為我們常在大貨車
旁,一沒註意就掰了。」

另一方面,與平臺合作的餐廳,有部分是很小的自營業者,他們不像餐飲集團有籌碼向平臺公司談條件。平臺公司會要求店家在不能提高售價的情況下付給平臺方三成的營收額,而這可能是自營業者僅存的利潤。這讓自營小店更難生存,連帶惡化小店員工的勞動條件。

「平臺經濟」確實便利了生活,也讓生產更有效率。但是在資本主義製度下這份科技進步不是為了提高普通勞動者和群眾的生活,而是為平臺業者及背後金融資本的利潤來服務,同時犧牲受雇工人(包括外送員與平臺公司職員)、小業主和消費者。

建設外送工會

外送員必須組織自己的工會,跨平臺聯合起來組織下一波罷工,要求平臺公司負起法定保障一切的職工福利和權利(無論全職還是兼職),大幅提高趟次傭金,保證所有外送員每周工作四十小時也可得到每月三萬元的基本工資。這場抗爭可以爭取自營業者、消費者為盟友,以工人階級為核心力量,挑戰掌握平臺來謀利的財團。

唯有將科技產業、金融業及其他大公司實行民主公有化,由工人民主控製和管理,才能充分保障勞動者權益,終結對工人的剝削,以及對消費者和小業主的壓榨,讓現代科技不只用來打造便捷的公共飲食服務,也讓勞動者真正彈性選擇工作時間和消費生活!

臺灣:臺塑集團的發展史與對環境的破壞

曾被國際黑星球獎公認環境破壞「首屈一指」的臺塑集團,今年六月被美國德州的地方居民與環保團體,在數十年努力蒐證下揭露一直偷排塑膠微粒汙染水質。目前臺塑仍謀劃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沿岸建立大型塑料廠。臺塑在臺灣和世界各地殘害社區居民和工人健康的罪行已長達數十年之久。它已成為臺灣石化汙染的標誌。

石化資本的石化臺灣

根據環保署於2 0 1 6 公布之調查中顯示,2 0 1 4年全臺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臺塑集團囊括其中四家,其總量占全臺碳排的23%。長期監督六輕、與之對抗的詹長權教授揭露了臺塑六輕的氯乙烯(一級致癌物、能引發肝癌)工廠氣體外泄對居民健康的殘害。他曾於2013年從六輕周邊村落的303位學童尿液中檢測出致癌物硫代二乙酸(吸入氯乙烯後的代謝物)。2018年,詹長權追蹤這303位學童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一出現輕度肝纖維化,四分之一肝指數異常偏高。

臺塑這樣一個汙染巨頭的誕生與壯大離不開臺灣資本主義政權的庇護(無論是過去的國民黨獨裁政權,還是現在的藍綠兩黨)。甚至在越南亦有反汙染人士因抗議臺塑汙染而入獄。透過臺塑的發展史,我們可以鮮活地看出一味逐利的資本主義正是現在臺灣環境災難的罪魁禍首。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39:51

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帝國主義為要圍堵革命浪潮東進,在東亞島鏈扶植獨裁政權,以美援維持蔣介石政權與協助國民黨收編臺灣地方勢力。

王永慶便是在美國與國民黨政府的促成下獲得近80萬美元的貸款並於戲獅甲工業區建造第一個PVC塑膠原料廠。至此臺塑集團日後的資本積累,建基於依附美國石化工業資本的國際分工所需,再者受到黨國援助下積極擴展外銷、內需市場下日漸擴大規模。這背後不被察覺的是,國民黨獨裁創造了無任何環境規管的條件供臺塑製造汙染以逐利,以及一個老板可以隨意壓榨工人的戒嚴體製。

當時臺灣工人不僅受到超額剝削並受到廠內及周遭工業汙染的危害,也是直到80年代黨國體製逐步松動才浮現臺面,例如臺塑集團的臺化彰化廠排放有害氣體汙染物,使周遭居民患上肺腺癌、心臟病、氣喘,至今仍未受到補償。

盡管當時臺塑集團在經濟上的特許地位而賺得盆滿缽滿,但在政治上仍被排除在黨國菁英官僚之外。臺塑要成為「石化帝國」還得回到70年代的時空背景談起,當時美國在環境運動越漸勝利的情況下開始「去工業化」,以及兩次的石油危機,都造成石化中下遊原料短缺。當時黨國菁英官僚為了要維持龐大的石化中下遊產業穩定,將石化產業列策略性工業並引入石化業上遊產業、大規模的建設起「輕油裂解廠」包含了二、三輕。而為了要吸收過剩的產能,甚至透過國、黨營資本轉投資成立許多石化中遊公司,並立下許多保護石化中遊產業的政策。

美國播種、黨國灌溉

臺塑除了在此時期更加富得流油,同時與這些黨國資本交融再一起,儼然形成一個具特權的石化業逐利集團。80年代,臺灣石化資本集團開始以各種遊說的方式企圖製定原料價格,並且不斷擴大產能來維持壟斷地位,要求更少的經商管製。石化資本對國民黨官僚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除了時任行政院長的俞國華及其內閣,大力推動四、五輕的建設外,亦包括李登輝、郝伯村(其二人於1 9 9 1年擔任總統、閣揆時強推六輕設立)等人。甚至石化資本集團不再只是透過向國家機器遊說的方式獲得利益,而是直接被國家機器咨詢產業方向,像是王永慶加入在1985年成立的「經濟革新委員會」。

這代表臺塑集團握有更多政治實權,更能肆無忌憚大肆開發,像是在1986年通過六輕的建設案時,臺塑隨即向工業局買下宜蘭286公頃的利澤工業區。

泛藍地方派系為六輕護航

當臺塑放出風聲在宜蘭要興建六輕時,宜蘭縣各議員馬上都積極拜會並表示歡迎,而這些議員有八成以上都來自宜蘭的地方派系。像是當時羅國雄議長就是宜蘭羅許派首領-羅文堂的兒子。此例說明了眾多地方派系政客過去樂意充當黨國獨裁的鷹犬走狗、在崛起的財團面前又樂意為其魚肉鄉民!

又例如,後來六輕確定落腳麥寮時,馬上得到雲林縣長廖泉裕(雲林廖派)、議長張榮味(先為雲林林派、後建立張派。如今韓國瑜背後的支柱之一)大力支持。其二人謊稱六輕將帶來發展與就業機會,並動員鄉民大力歡迎六輕設廠。但雲林地方派系早就向廠址預定地周遭的農民低價收購土地,再從臺塑購地或補償中謀取暴利,可謂「全然合法」的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六輕建廠運轉後,雲林地方派系再包攬六輕周邊工程與燃煤灰渣清運等工程,獲得「永續暴利」,並協助臺塑「維穩」地方不滿鄉民。

那麽是什麽因素讓宜蘭能夠免於六輕汙染;是哪股力量在對抗財團及地方派系呢?許多人會歸功於後來加入民進黨的中產階級政客、時任宜蘭縣長的陳定南,但實際上陳定南當初仍有派員與王永慶會談,表示「有條件歡迎」六輕於利澤工業區設廠。

雖然陳定南爾後改為堅決反對六輕並解釋為「因委托臺大報告有進展」,但那時自由派知識份子和宜蘭居民的草根抗爭才是真正擋下六輕的關鍵力量。那年代的大背景正是民主化抗爭與反公害運動的結合。

1980年代臺灣各地開始出現的反公害運動,包括揭露五輕及臺化彰化廠汙染,使得宜蘭居民變得警戒。同時由有組織的地方教師,透過動員、演講、集會、遊行抗議來深入基層做組織。這才是真正使陳定南轉向並獲得政治聲望的原因,同時說明了群眾運動也才是對抗地方派系的堅實主力,而非那些反對地方派系的議員、行政首長。

宜蘭反六輕運動的勝利,使臺塑嘗試轉往嘉義鰲鼓、桃園觀音設廠六輕,但同樣被地方草根抗爭攔下。臺塑便以此祭出資本出走的威脅;宣布停止在臺灣一切的新建與擴廠案,轉往於加拿大、美國、中國設立輕油裂解廠。此舉震驚分食石化產業利益的一眾黨國官僚與資本家和中小企業。

為此,李登輝後政府隨即推出「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免除六輕5年賦稅,以及修法使麥寮工業港得以歸臺塑集團持有產權。中共當局在1992年批準臺塑前往福建設廠時,國民黨政府更是將雲林縣7000公頃的農地變更用途,以配合臺塑興建六輕,並優惠土地收購價格、工業用水折扣、低利率貸款並配合威嚇手段以此挽留臺塑。

在反汙染的群眾抗爭中,資本家總會以「撤資、關廠」作為要脅並煽動工人為其保駕護航,迫使政府迎合其訴求、迫使抗爭就此停擺妥協。面對這樣的要脅,社會主義者的回應是「沒收充公、綠色生產、工人民主控製!」並借由群眾抗爭來實現它!否則等待我們的永遠只會是「失業或汙染」的死胡同。

2010年7月,六輕接連兩次的大火,有害物質隨著滂沱大雨降下,周遭的養殖場及農田損失慘重,引發附近村鄰大批群眾湧向六輕抗議。當時率領大批居民抗議的許忠富,後來成為了麥寮鄉長(2014~2018),曾直言不諱六輕透過「回饋鄉裏」讓麥寮鄉受到很好的待遇,從反六輕搖身一變為六輕代言人。六輕之所以能在地方上收編人心,乃是因為地方政府預算微薄財政困窘、難以供給公共服務、財團以「回饋」之名取代了賠償,用施予小恩小惠換來了與多數鄉民的「和諧」。

然而,對於2018年凈獲利3700億新臺幣的臺塑集團而言,每年3.3億元的回饋金、又或是臺塑集團誇口宣稱的已投入百億回饋鄉裏,比較之下都實在微不足道。鄰近鄉民們所遭受到的健康與環境殘害,又豈止是金錢可以計價?

六輕所造成的實質汙染遍及全臺,反六輕不該只是沿鄉居民的內心怨懟,應成為全國性的反公害運動。唯有將臺塑集團收歸民主公有化,才能對其實行「環保改造」使其告別石化汙染。也才能終結臺塑王家用小恩小惠收買人心、毒害臺灣牟取暴利的滔天罪行。並給予長年深受臺塑汙染所害的在地居民更為全面的賠償照料。

綠色計畫改造石化王國

全臺人民不能再坐以待斃、坐等氣候和環境末日,必須采取行動,接管與改造臺塑集團以及其他石化企業。

要徹底改變這個石化之島,我們需要一個左翼勞工政黨,透過革命性的群眾抗爭終結為了資本家的利潤而無視群眾和環境需要的資本主義製度,將臺塑集團及至其余的石化企業實行民主公有化,並在工人民主管控下建設全面的綠色計劃經濟,使石化業工人能在充分保障與職訓下轉入綠色生產,使臺塑集團與王氏家族富可敵國的私人財富轉變為民主公有的社會資金,用於綠能投資與綠色生產、使石化業發展所殘留下的種種後遺癥與創傷能夠在社會主義工人民主下得到治愈與挽救。

臺灣:從返鄉青年到社會主義者—為什麽我選擇加入ISF?

出身農村仕紳家庭的我,從小在生活條件相對優渥的環境下成長。遙想以前讀小學時,每當我拿到新玩具、看了新電影,同學都會投以一種羨慕的目光,仿佛這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求與渴望。隨著成長和教育,我逐漸理解到這是城鄉差異下的社會不平等。我的同學們大多生長在較為貧困的農民家庭,父母沒有良好的教育,也缺少足夠的社會資源。

還記得兩年前的夏天,當我秉著滿腔熱血,試圖從實務與研究來造福鄉梓時,一次田野調查卻從此改變我的人生:在2019年2月28日的社區訪視中,我見到了一對困苦的高齡婆媳住在一間墻面斑駁、充滿黴味的破屋中;一裏之外是一位失智的中年婦人,正饑餓地翻找垃圾袋中殘留的食物。諷刺的是,隔了幾個街區之外,是遊客最多、熱鬧非凡的觀光區。這種繁榮與困苦的強烈沖突在我心裏刻下一道無法抹除的印記,因為它們發生在我熟悉的社會環境中,繼續擴大家鄉的貧富差距,在現在的社會製度下我看不到如何能消除這一社會病痛。

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

在盡了所有可能的努力與嘗試後,我不得不相信在資本主義的大框架下,支持自由市場的政府組織不但無從解決貧富差距,甚至會使這個問題變得日益嚴重。而任何對城鄉差異、社會不平等的體製內改革,終究都只能是飲鴆止渴、徒勞無功的短效策略。

我不願再聽到又有同學為了承擔繁重的家計,被迫放棄自己的學業。我不願再看到家鄉同胞每日在垃圾桶中尋找那殘羹剩飯。

這促使我成為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一個社會主義者。而那個仕紳家庭出身、為了改變家鄉而四處奔走的年輕學生,早在2019年2月28日的田野調查中,就已經死了。

偶然在網路上得知社會主義組織ISF這個爭取平等、充滿奮鬥精神的政治組織。經過謹慎的觀察與長期的追蹤,最終我決定成為ISF的一份子,因為只有透過政治的實際鬥爭和行動參與,社會主義理念才有可能實現。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理解我的選擇、接受我們的思想,但我至始至終的相信:追求平等,向來都意味著對既有社會體製的挑戰,而ISF從來都不會畏懼這種挑戰,更不會放棄對抗社會的不平等。

加入ISF是我選擇的生活、我的誌業。ISF所矢誌追求的工人民主的社會主義社會也是每晚我閉上雙眼時,會帶以一抹微笑步入夢鄉的美好目標。

臺灣:捍衛勞工民主權利!反對罷工預告期!

為了報復長榮和華航罷工和扼殺工運潛力,全臺資方與藍綠親資政客、媒體,重新大力推動民航業「罷工預告期」立法。綠委葉宜津和陳明文分別提出7日和30日的預告期。國民黨則表示蔡英文政府對設立罷工預告期「責無旁貸」。交通部部長林佳龍立刻附和財團表忠支持。勞動部不斷對外表達「合法罷工」,卻沒有依照承諾提供實質協助,讓資方向工會追殺、求償,向員工秋後算帳,並建議罷工預告期由交通委員會討論增訂在民航相關法規中。

罷工預告期美其名保障消費者,實則是扼殺勞工民主權利。在臺灣罷工本來就受到諸多限製,合法罷工事前的流程冗長,工會要先向主管機關提出「勞資爭議調解申請」,若調解不成立工會才能舉行罷工投票,全體會員過半數同意才能罷工。這些限製讓資方有大量時間,通過威逼利誘和抹黑嘗試挫敗罷工。

捍衛勞工民主權利

如果設立罷工預告期,工人的抗爭力量更會大大削弱。桃園空服員職工會秘書長鄭雅菱說:「若明確預告罷工日期、讓資方提前進行人力調度,幾乎可預告罷工將以失敗收場。」曾介入關廠工人鬥爭的律師吳俊達也表示,設立罷工預告期就是想禁止罷工。現在親資政客只是提出在民航業設立罷工預告期,但一旦成功,資產階級和親子政客勢必嘗試將它擴展到其他行業,血汗過勞、資方專製跋扈等現象將更嚴重!。屆時航空業「消費者」也將成為罷工預告期的「受害者」。

面對來勢洶洶、反民主的罷工預告期立法,全臺工會和工人都需要起身反抗,並要求取消對罷工的所有限製,包括政治罷工合法化與降低工會組織門檻,以及取消其他壓製工運的法令。並需要從反抗中建立一個爭取工人民主,矢誌終結資本家治國的左翼勞工政黨,踢走服膺於財團的藍綠白三黨。

風雨前夕的臺灣

中美帝國主義沖突下的臺灣資產階級

中美帝國主義沖突下,臺灣站在各列強之間的「新冷戰」下的前線。這代表著自本世紀開始以來兩岸關系相對穩定的時期的結束,並進入一個更為動蕩的新時期,當中臺灣及其人民、經濟和政治都會被兩大帝國主義所脅持。

臺灣在多方面都會受到這場沖突影響,當然有經濟方面的,但更多的是作為中美帝國主義各自的戰略下的地緣政治棋子。美國決然地轉向使用圍堵政策阻撓中國的崛起。中國統治階級需要控製臺灣,不僅因為控製臺灣是中國「大國崛起」的重要象征,而且希望根本性改變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對美國的軍事力量平衡。在中國的「後院」裏,美國軍力仍比中國強大,但兩國差距正在縮小。

上述的地緣政治現實為臺灣政局的所有進程蒙上一層陰霾。如果中美沖突加劇,突發軍事緊急狀況、「事件」甚至「代理人戰爭」在這地區都有可能在下一時期發生。這些進程會為這地區所有人造成巨大的危險,而且可以波及臺灣政局,令不同的政黨和資產階級的各派別在這場沖突中站在不同位置。臺灣沒有任何一派的資本家可以有獨立的立場,而會爭相成為這個或那個列強的附庸。只有建基於強大組織和獨立政治立場的工人階級才能為在惡夢中的民眾提供出路。

高度仰賴中美的臺灣經濟已經受到極大影響。使高度仰賴出口的臺灣資本主義從「臺灣接單、中國生產、外銷美國」的模式局部地轉變為臺資各自為中美兩強提供獨立生產鏈。這一進程走得有多遠取決於中美沖突以至世界經濟逆全球化的過程走得有多遠。

政治上、臺灣資產階級難以再維持過往「雙邊平衡」的立場,雙邊平衡乃是中美沖突正式爆發前臺資之於中美間的主要立場,這建基於過去美國對中的合作政策。臺資依照其經濟利益將被撕裂為親美、親中、力保平衡三種立場。這代表著統治階級之間的對立和分裂會加劇,將成為臺灣資產階級內的政治角力主旋律之一。

蔡英文當選的話,兩岸的軍事威脅將會升溫。對習近平來說,這會是過去一連串經濟和政治挫敗之中的又一次,使他更有壓力作出「強硬」的回應。中共必然加強「反臺獨」的宣傳,試圖阻隔兩岸工人階級的團結鬥爭。而等待著未來臺灣的,是更頻繁的軍備競賽與威脅,蔡英文政府大力推動國防產業自主化是其一明證。現實上,這不代表民進黨采取「獨立的」立場,而是走向美國圍堵中國的戰略。美中臺三邊局勢表現更緊張。

面對中共對臺之政治與軍事威脅,在欠缺工人階級國際團結的情況下,催化了臺灣國內支持軍事化與臺灣國族主義之情緒,亦增長了對美帝之幻想。資產階級臺灣民族主義者往往在這一議題中表現得最為反動,可能使反中共運動走向右翼,例如支持和美日的軍事合作和國族主義。如果國族主義情緒進一步升溫,可能會為國際社會主義者造成巨大的壓力。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促進中臺兩國人民共同反對中美軍事威脅與兩岸軍事化的任務,並攜手走向團結打倒中共獨裁與資本主義製度的未來。

民族壓迫就如階級壓迫一樣,在資本主義下是必然存在的。馬克思主義解釋只有建基於國際社會主義綱領的工人階級才能解決臺灣的民族問題。在今天的世界裏我們看到很多例子,從加泰隆尼亞到蘇格蘭,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黨並沒有能力發起真正鬥爭,即使連他們自己有局限的民族主義綱領也實現不到。這些資產階級政客不同程度地與外國帝國主義連結,或者對其有幻想。只有如馬克思所言的「沒有祖國」的工人階級,才能為民族和民主權利的鬥爭提供領導,而民族和民主權利的鬥爭是反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鬥爭的一部分。我們主張社會主義臺灣獨立,作為我們地區反資本主義鬥爭的一部分。這問題不能單單在臺灣邊境內解決,也不能在深陷危機的資本主義的框架中解決。只要中美帝國主義主導亞洲,走向臺灣獨立的任何一步都會被阻撓。推翻資本主義後,各國的工人民主政府可以團結地連系一起,在我們地區實現自願性合作,所有民族都會得到自決權(包括獨立的權利)。

馬克思主義者必須理解,反對中共獨裁與兩岸統一的群眾情緒目前主要是建基於保衛既有之民主權利乃至自主權,不願重返黨國獨裁,而當中大部分人都視臺灣獨立為出路;而種族主義和沙文主義並非占群眾意識的主導地位。但是、在未來若沒有一個強大的左翼工人政黨以介入其中,提出團結兩岸工人階級及社會主義臺灣獨立的綱領,它將可能繼續為民進黨與其側翼、臺獨自由派、又或是臺獨極右派所利用,並成為美帝戰略中的馬前卒。承上述,甚至在中共對臺打壓加劇之時,變相使臺獨右派將反中共獨裁的情緒催化為沙文主義、種族主義。

經濟上,資產階級變得較為傾向民族主義的經濟方針,希望刺激本國投資和消費。民進黨政府也藉勢推動民族主義的經濟政策,形成鮮明趨勢的臺資返臺潮,為保持其利潤與市場競爭力,將進一步對環境、租稅、勞權、土地與金融管製展開攻擊和掠奪。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41:05

中國資本主義崛起的過程中,臺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今中國對美出口前二十大企業,十五家有臺資背景。據歷年平均、臺資對外出口額40%與對外投資額60%皆於中國市場。中美沖突使臺灣外貿走向「中消美漲」的趨勢,對中投資也衰退56.9%(今年前三季對比去年同期);新增的赴中國投資金額占整體對外投資比重,由2010年83.8%下降至今年僅為34.1%。長期而言,這可以削弱中共對總體臺灣資產階級之經濟影響力。雖然美帝享有在全球生產鏈中的霸主地位與多數臺資之依附(技術、資本、市場),中美資本主義曠日持久的鬥爭是難以預料結果的。這場鬥爭會有不同時期的起伏,暫時達成協議和再爆發沖突,令雙方經濟都會被削弱,對全球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隨中國資本主義的崛起,臺資中已形成高度依附於中共獨裁的臺資集團,建基於中國市場與勢力擴張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他們形成臺灣國內的「中共代理人」。以此我們將能看到在未來,隨中美沖突而進一步分裂,並趨向親美、親中、或留守夾縫之三極化的臺灣資產階級及其政黨。

在上述趨勢下,明年大選是中美沖突的戰場之一。在「一國兩製臺灣方案」論的威脅下,在香港民主抗爭的影響下,抵抗中共獨裁與國民黨親中勢力復辟、保衛既有之民主權利成為了一股強勁的群眾意識,民進黨與美帝收割此情緒在該戰場中取得壓到性優勢。尤其在短期內,缺乏強大的左翼替代方案的局面下,「反獨裁、保民主」的希望便被錯誤地投射在民進黨和美帝身上。

民進黨的連任,將使中共權威大受打擊,並加劇中共黨內對臺政策手段的分歧。另一方面,受製於中國臺商的壓力與依附於美國對中戰略,民進黨的連任並不會帶來更鮮明與進步的「臺獨政策」,就連過往主張臺獨的資產階級民主訴求(獨立建國又或更名製憲)也早就不是民進黨的施政藍圖。

臺灣資本主義經濟與即將來臨的衰退

全球經濟前景越來越暗淡,據IMF指出有近90%的國家都陷入「同步的放緩」。新一輪的全球衰退何時來臨雖然尚未清楚,但很可能不會重復2007-09年那次7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各國中央銀行及政府通過刺激政策和大規模放寬信貸以舒緩危機的能力比10年前相當的減弱,而債臺高築的中國很不可能會再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的「救星」。帝國主義之間的緊張局勢、像世界貿易組織那樣的全球資本主義機構之陷入癱瘓,以及全球走向民族主義經濟政策的趨勢,令資本家更難在新一輪的全球危機中合作得出解決方案。這使一場比2007-09年更嚴重、更長期的經濟衰退變得有可能。對高度依賴全球市場的臺灣來說,下一次衰退會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階級鬥爭將會大大加劇。

臺灣雖被聯合國報告指為中美貿易戰中最大贏家,但事實並非如此。籠罩在臺資眼前的是對前景的擔憂,工業總會在2019年白皮書中指出:「隨著美中貿易沖突升高,臺灣出口貿易導向的經濟,將因美中互相報復而遭受池魚之殃。」這並不誇大。

財政部報告指出,臺灣整體出口呈現衰退。雖今年前九月對美出口對比同期上升17.7%,對中下滑7.1%。但總體而言,自去年9月至今年9月,出口平均年衰退1.675%。中美沖突很可能加劇,這樣的話影響將更為劇烈。出口物價指數創十年來最大跌幅。其中,中美沖突導致全球市場需求下降是一大主因,一方面中國市場需求下降,二方面臺資出口必須面對中資競爭——例如鋼鐵業。

在此背景下,民進黨政府宣揚臺商回流投資已達6270億元(截至11月8號的152家)以上,並有望在今年坐7望8的「經濟政績」之際,另一面的景象是無薪假人數大幅攀升。在這場帝國主義沖突中,工人階級定是最先受害的,令階級鬥爭造成深遠的影響。

2018年全臺上市櫃企業,全年凈利2.19兆元(年減1.3%),至當年度第四季獲利已嚴重受挫年減36.3%,季減38.3%。至2019上半年,也年減21.31%。反映了中美貿易戰對臺資獲利的沖擊。這個獲利的衰退,也將在未來表現為各項親財團法令的出臺。上市櫃企業如此,中小企業自是難以幸免。受雇於中小企業的工人(占全臺受雇者八成)必將深受其害。

因此,即便雖可能有上兆資金返臺投資進行實業生產,但其特質多為資本密集之高階部門、能提供之崗位有限,據政府樂觀估計——1兆投資能造10萬就業機會。但世界市場上可圖利的實業生產已經萎縮,大量過剩資金更願意流向房地產和金融投機方面,以套利和製造經濟泡沫。長期的生活成本上漲(尤其是房價)令基層民眾可支配所得萎縮,遑論大幅提升消費能力以刺激內需。臺資返臺潮並不會使臺灣重返所謂的經濟榮景神話,尤其在世界經濟衰退、臺灣出口衰退的背景下,反而可能加劇國內資本集中與壟斷,並在中美沖突中壓垮無數中小企業。

根據中研院與政大統計調查指出:「臺灣全國財富有高達24%掌握在15萬人(財產登記之1%人)手中。64%則掌握在約150萬人(同上資料之10%人)手裏(平均持有4180萬)。」據瑞銀集團統計,臺灣富豪海外資產高達5千億美元,僅次於中美兩國1.4兆美元與7千億美元。如古諺雲:「不患寡、患不均。」這個貧富不均的事實與發展將成為使社會兩極化與對抗的深厚土壤。

自民進黨政府全面執政以來,以國家資本主義刺激股市和企業利潤並嘗試拉擡內需與推動產業升級,輔以新自由主義來吸引國內外投資並降低各項經營成本。

隨著資本主義危機加深,臺灣資產階級需要加強剝削和壓榨以維持利潤。但是,民進黨若順利連任,在剛上任時將可能延遲推行直接的反工人政策,以免刺激群眾反抗並從中維系民意支持。同時,政府轉向以「振興經濟」作為包裝,讓工人以為自己不受影響地推動間接損及工人利益的親財團政策來維持企業利潤,如推行《工輔法》、《海外資金匯回專法》,以及擱置《礦業法》。民進黨政府並保持定期釋出小修小補的些微改良,來維持民望與執政權威。

這是全球資產階級的新趨勢——經歷近十年的緊縮政策後,勞動群眾因生活負擔加重及工資下滑而令消費水平降低,經濟增長進一步停滯不前,陷入惡性循環。越來越多國家走向采取較多的國家資本主義及民族主義經濟政策,企圖刺激增長。但這些刺激方案雖然會包括一些公共服務和社會基礎建設,但難以逆轉上述的趨勢,反而因為信貸流向投機性領域,只會製造更多經濟泡沫和資源浪費,只是把經濟衰退延後及滾大。

以近期為例,備受關註之外送平臺工人權益、罷工預告期、消防員生命權保障,民進黨政府皆在進步民意的關註與壓力下,做出讓步。但較為不受公眾關註之礦業法、工輔法,便有意護航財團利益。

中美沖突惡化世界經濟前景的背景下,臺灣資產階級將對於各種改良政策呼聲更加難以容忍。三年多來各項親財團政策,即使面對工人階級的反抗,資本家和政府都展示強硬作風,沒有作出顯著的讓步。總體而言,資產階級政府越來越難以擺平各派統治階級的利益。民進黨政府無論執行什麽政策,不僅會引起工人階級的反彈,也將會更難滿足各對立派系資本家的要求。

勞保年金2026年破產一事已成為臺灣階級對抗的潛藏未爆彈,將可能在未來引爆更大的社會沖突——不論是改惡、改良、或者坐等問題爆發。這也將成為2020年後之執政黨難以回避的燙手山芋,回避不碰、坐等破產也將使未來的勞工反抗更為劇烈。

藍綠白三黨與第三勢力

在藍綠兩營盤據政壇的十九年間,藍綠兩營總體而言分別扮演了資本建製中開明與保守派的角色。由於兩黨都不是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以及群眾對藍綠的失望和厭惡情緒升溫,擴大了政治真空。在此形勢下,臺灣民眾黨以親資民粹主義的形式登臺,並拉攏藍綠的二三流政客拼合而成。客觀上一方面反映了資產階級需要一個新面孔來保持對政治權力的控製,而資產階級不同派別企圖在危機中擴大自己的利益,反映統治階級的權鬥加劇。可以預期,未來政局的三極化從此成形,但政治版圖不會像兩黨製在過去多年來的明確分野,而會陷入多變和動蕩的時期,黨派將出現更多不斷的分裂、新整合和新組織。

「第三勢力」,指涉著2014年後陸續冒起的泛綠小黨,其共同特征乃是選票至上、投機、並隨群眾輿情,而擺蕩立場。雖然政局出現巨大真空,但這些小資產階級黨派並不能提供真正的替代方案,因而大多只能程度不一的依附於民進黨,而難以有效整合來填補這一真空。例如,民進黨將在立委選戰和下屆任期中進一步收編社運和第三勢力,以鞏固其「開明派」形象,而多數第三勢力政黨(例如社民黨和綠黨)和親綠營的社運組織都大力吹捧蔡英文。從這點就讓我們預示到,第三勢力未來將會經歷更大的檢視與震蕩。

時代力量企圖以推動帶有溫和改良主義色彩的進步政策和親社運形象,來收編各種不滿藍綠白的進步群體。為了鞏固自己山頭而清洗了黨內親民進黨勢力的時代力量,正以獨立於民進黨之外的自由派政黨之姿來試圖接收其所流失的支持。不能排除,在未來的群眾反抗中,時代力量將為選舉利益而民粹主義式的采用更多左傾立場。但由於其欠缺紮實且活躍的群眾基礎,又抱持一個親資本主義綱領,因此它目前仍難以成為帶領群眾鬥爭的力量。

在歷經五年的蛻變與競合中,社民黨近乎日落西山,綠黨從社運NGO選舉機器蛻變為職業政客集團。基進黨則搖擺於自由主義和臺獨極右民粹主義來獲取綠營選民支持,其影響力在眾「第三勢力」中已僅次於時代力量。隨著臺灣民族主義升溫,不排除更鮮明主張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的極右翼勢力將崛起擡頭。未來政局將更為碎片化、零散化。各黨間的既定立場和競合關系將更為復雜與多變。以上態勢將成為臺灣政局的新常態。

我們必須立場清晰的反對中共獨裁和國民黨、民眾黨,同時揭露民進黨親資保守的本質。從中聯系至建立工人群眾政黨、走向社會主義工人民主的革命願景,從中建立一個有著靈活策略的堅實革命骨幹。這是最好的方法來對抗民進黨與第三勢力對先進工人與青年所帶來的幻想及其後的幻滅,並從中鞏固、擴大我黨之影響力。

先進青年與工人階級之意識與群眾反抗

2018年大選結果,在缺乏左翼替代方案的背景下,不僅懲罰了民進黨也使先進青年與工人再次擔憂國民黨的強勢復辟與中共滲透。《一國兩製臺灣方案》的出臺與香港的反威權運動的情緒感染,大大刺激起了保衛民主權利與臺灣自主權的政治意識。不能排除,未來將可能再次上演猶如「2004年兩百萬人手牽手護臺灣」的反中共、反軍事威脅的民主運動。

若民進黨順利連任,也將因選舉完結而削弱群眾之危機感與支持熱情。面對臺灣資產階級未來的政策攻勢,民進黨著實無抵製之能,只有奉行之責 當然,這並不代表民進黨會毫不顧慮執政名望而不會作出些微改良。這也將重新刺激先進青年與工 人,尋求新政治方案。但若韓國瑜意外當選,將使局面更為復雜,極右派可能得到更多發展空間。由於免於負上執政時打壓工人階級的責任,相比起作為執政黨,民進黨被群眾揭露的過程將會較緩慢。借此,淪為親資反對派的民進黨,仍有可能把持或間接影響反對中共獨裁與國民黨運動的領頭人,而這將使反國民黨和中共獨裁的鬥爭綱領受到相當大的局限與削弱。但蔡英文連任仍有可能使局面復雜,因此民進黨也會有統治危機。

在2016華航空服罷工勝利的鼓舞下,自此勞權意識有其明顯增長、尤其在青年一代之中,並推動了許多新工會的誕生。在工會運動中,交通運輸業的工會正扮演著相當程度的幫浦與鼓舞作用——華航與長榮空服罷工、臺鐵產工抗爭、華航機師罷工等。臺灣資產階級大力推動勞基法修惡與反工會法令,正是工運增長的顯著反面證明。

自臺商大舉西進造成產業空洞化與新自由主義政策廣泛施行至今,薪資長期成長停滯、甚至工資之購買力大幅倒退,血汗過勞與生活負擔沈重等問題在藍綠兩黨執政下未能有根本性解決(臺資返臺潮也不會反轉此現實)——與此同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財團惡行屢見不鮮。

今天的平均每月薪資不及16年前的40890元,僅有40773元。同時20年來,青年受雇者薪資平均僅成長了15%。全國房價所得比卻增長到了178%。而所得最低的5%家戶對比最富有的5%家戶,其貧富差從55倍增長至113倍。實然,真實情況必更為嚴重。

基層青年對「階級晉身」的幻想較之中老年基層更為薄弱。在2017年反勞基法修惡抗爭的大遊行中又或是近年來兩場大規模罷工(長榮&華航空服),其抗爭參與及聲援者絕大多數皆為基層青年便可見一斑。上述之客觀事實,是催生勞權意識增長與反資仇富情緒的堅實土壤。這趨勢將在未來的社會危機中給予左翼與工運重要的發展契機。

但由於缺乏群眾性的左翼工人政黨與工人階級欠缺組織,當前臺灣工運仍尚屬力量薄弱。除少數個別例子外,主要的工會領導都脫離群眾鬥爭並且官僚化與極為保守,未能吸引大量新投入鬥爭的年輕工人加入。不同工會尚未能互相協調和團結,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提出戰鬥性的全國總工會。馬克思主義者必須介入工運鬥爭並要推動工運激進化。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全力介入在長榮空服員罷工之中,一方面給予罷工工人支持,並獨立地提出致勝的策略和方案。在罷工期間,我們向工會提出擴大宣傳以爭取廣泛群眾支持的建議,並作出具體行動,並且推動長榮罷工連結不同的工會組織舉辦聲援罷工的集會。

臺灣社會運動仍陷於缺乏組織與清晰綱領的NGO小圈子領導模式,並非以有組織且具有戰鬥性的群眾鬥爭為主要路線,也沒有有意識的提高群眾運動之政治覺悟,從而成為運動的官僚障礙。中共打壓、資本剝削、反同威脅、黨國遺毒、環境破壞等因素,都將在未來刺激起社會上的先進群體采取行動對抗。但勢必將使既有之NGO化的社運模式與相應組織備受挑戰與考驗,例如2017反勞基法修惡的挫敗與2018平權公投的敗選。未來,民眾會吸取教訓並且會更多地挑戰這種「NGO領導模式」。因此,馬克思主義者提出與推動受民主監督且具有戰鬥性的左翼工人政黨。

在告別了「經濟繁榮-黑手變頭家」的時代十多年過後,臺灣工人階級的社會流動性已經大大降低,階級意識正在增長。而小資產階級的生活水平也正在趨近無產階級,因而也引起躁動,使政局變化與動蕩。社會運動將會愈來愈多,也會大量中產階級和青年的參與,例如環境議題、性別議題的運動等。

我們組織在這兩年介入同誌運動就是一個好例子。我們以反資本主義綱領和階級鬥爭的路線介入同誌平權運動,吸引了新一批來自工人階級或中產家庭背景的青年加人我們。今年興起的全球氣候運動在歐洲多個國家、美國和澳洲也吸引了數百萬名群眾參與,其中以青年為最多數。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從中爭取最進步與激進的份子,並為運動提供一個工人階級的鬥爭方案。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43:05

民主鬥爭與社會主義

保衛與深化民主權利的鬥爭,將在未來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群眾抵抗中共威脅與恐懼國民黨復辟的局面下,加上香港自六月以來爆發的歷史性反威權運動,民進黨在臺灣欠缺左翼替代方案的情況下,被視為「抗中保臺」的力量而重臨民望高峰。很大機會蔡英文將高票連任。隨著中美沖突的升溫而令民進黨更依賴美帝國主義,不排除蔡英文未來會因為有美國支持,更有信心采取更多以「民主」為名的反中措辭以收割支持,但其目的是為了在中美沖突中提高臺灣資本主義的地緣政治及經濟利益與民進黨的政治聲望。然而,我們知道作為臺灣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民進黨在對抗中共獨裁政權的立場上實際會表現軟弱,扮演群眾鬥爭煞車軸的角色。若果隨著臺灣親民主群眾進一步的激進化,民進黨的角色將會被揭露。例如在「轉型正義」的議題上,反對黨國殘余的情緒將可能更為廣泛甚至化為實際行動與訴求,甚至大舉脫離民進黨之妥協和解立場的局限。

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在這局面中,做獨立於藍綠白三派和中美帝國之外的「工人民主先鋒」,我們不僅需要捍衛既有的民主權利,更要指出兩岸工人階級團結是唯一能真正對抗中共獨裁政權的力量。更需要向前爭取工人民主權與社會主義臺灣獨立,對抗資本家專政。才能將黨紮根於革命青年與工人。

覬覦與依附中國市場利益的臺商,便是首屈一指的中共代理人。因此對抗中共代理人的鬥爭,必須是一場以工人階級領導的反資鬥爭,將民主訴求——包括民族獨立的訴求——與社會主義革命的綱領結合起來,才能取勝。中共擴張對臺經濟影響力的政策目前受到民進黨政府抗拒,在中美沖突升溫的背景下未來一段時間也可能會加劇。對臺的控製減弱的話將會損害習近平的統治權威,並且加劇中共的黨內權鬥,在一定條件下可加強中國群眾參與鬥爭的信心。但這發展進程同時是復雜的。綠營狹隘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立場,並且與美帝的反中戰略互相合作,並不會吸引到中國大陸群眾,反而會排斥他們。中共當然會利用這點來大造輿論宣傳,引導國內民意支持,並在此情況下借機利用更強硬的政治與軍事恫嚇來展示實力。

唯有依靠群眾鬥爭來捍衛並擴大民主,終結財團專政,才能使臺灣人民有效抵抗中共利誘與威嚇政策。只有將銀行和大企業國有化並收歸民主監督和管理,才能打破外資的操控(而這是中共的主要戰略)。否則,中共代理人在中共利誘政策的背書下,未來將可以成功對臺灣政局帶來更深刻與紮根的影響力。

右翼反同勢力的大舉擴張建基於其緊密集中的教會組織系統與堅實信仰和龐大的財政實力,在2018年公投大勝後,信心倍增。如今進攻國會,取得席次機率雖小,但意在打造反同宗教的政黨化之組織基礎。反同勢力的政治擴張,反映了保守右翼宗教勢力正在填補藍綠兩黨留下來的政治真空,對藍綠兩黨的絕望其中一部分,正轉化為保守右翼教派的政治力量基礎。

極右派推《反墮胎公投》和各種反動議題,是站在反同公投勝利,平權公投失敗,運動官僚沒有正確教訓下,因有可能取勝而再一次重挫民主平等權利。在當前的世界局勢中,在欠缺群眾的左翼社會主義替代方案下,我們也能看到各種分化工人階級與受壓迫者的右翼勢力在對女性、 LGBT、移民的攻擊中正在取得增長,例如在歐洲的極右政黨以及美國的川普,為資本主義危機找到代罪羔羊;但正如我們國際所展示的例子一樣,唯有戰鬥性的工人群眾運動才能做出有效地抵抗和進攻。以此,在愛爾蘭——我們贏得墮胎權、在美國——我們力抗川普的性別歧視政策、在南非——我們活躍的與排外主義做對抗。

臺灣社運組織欠缺對抗反同勢力的綱領和壯大抗爭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及堅定的鬥爭方法,給予了反同勢力機會擴張。正如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所警告,右翼反同勢力也會發展為性別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政治力量,從而分化工人階級的團結。

在世界和臺灣的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正步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和動蕩時期。這代表群眾情緒將可能會更為激進化,群眾鬥爭的規模很可能會有所擴大。這將對馬克思主義組織提出艱巨的要求,以建立我們的力量,並爭取群眾支持社會主義的理念和方法。同時,由於社會和政治危機加深,而群眾意識卻落後於形勢,群眾運動將會變得更為復雜。

我們組織規模尚小,而左翼在運動中尚是少數的聲音,因此將要花費更多力氣才能突出自己的聲音,爭取最優秀的工人和青年加入我們。我們必須更緊密留意政局的變化,隨著局勢的變化快速介入鬥爭,以訓練更強大的馬克思主義幹部。

二零二零年

2020大選——對中共獨裁與國民黨復辟的大力否決

2020年1月11號,蔡英文以817萬票之臺灣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取得連任。此次大選有著將近75%的高投票率,對比4年前多出將近9%。展現出了臺灣政局的三極化與沖突對抗將更多不同成分的群眾政治化起來,而香港的群眾鬥爭明顯提高了青年在今次選舉的參與度。

但民進黨在不分區政黨票得票數上僅獲得481萬票,趨近於國民黨的472萬票。在蔡英文的817萬張選票中有336萬不受民進黨與蔡英文大力號召所影響,堅持進行分裂投票的選民,毫無疑問的展現了對民進黨的不信任。對比2016年,民進黨流失了10%的不分區政黨票。

336萬

這336萬位選民中又主要由兩種群體所構成,其一是不滿甚至是憤怒於民進黨過往的保守與親資政策的選民——時代力量、綠黨、臺灣基進以不同的方式從中收割支持。其中,時代力量雖然因為較早前的分裂使其由5席下降為3席,但票數得到最大的增長(得票數近110萬,成長35萬票)並挺過了民進黨外圍勢力的圍剿攻擊,以溫和改良色彩來高舉「公平正義」的選舉策略毫無疑問是其增長關鍵——此策略相當程度收割了國內反對資本剝削與親資政黨的進步情緒。但時力未紮根於基層群眾抗爭與組織,也沒有大膽挑戰財團專政的政綱並仰賴個別政客權威名望的組織結構,使其只能以議會問政揭弊來突出其「進步清新」的形象,卻未能從中建立起強大的群眾抗爭以贏得重要的社會改良。

其二,則是在總統票上不願支持韓國瑜的臺灣民眾黨支持者——因為韓國瑜荒謬脫序且親中共獨裁的政治形象。

這場大選,雖然蔡英文強勢連任取得完全執政,民進黨蟬聯國會單獨過半最大黨。但,這並不是建立在群眾對民進黨的忠誠支持之上,而是建立在拒絕中共獨裁與國民黨復辟的基礎上。對照2018年年底,蔡英文與民進黨能夠在14個月期間大幅翻轉頹勢,最關鍵的因素仍是在於面對中共獨裁及其強硬的帝國主義政策的威脅,加上香港民主抗爭情緒渲染的背景下,臺灣青年與基層進步群體被刺激出了強勁的「保衛民主、對抗獨裁」的政治意識,相反的國民黨則被視為中共政權的代理人。其次則是國民黨陣營的分裂內耗、蔡英文政府打造了親民年輕化的政治形象與相形之下韓國瑜及其支持者的保守腐舊。

在臺灣政局中,因為缺乏一個真正能戰勝中共獨裁及國內外資本家親資政策的左翼工人政黨,因而使得表現為資產階級「進步派」的民進黨能從中以「抗中保臺」、「民主自由捍衛者」的形象來收割「反獨裁、護民主」的情緒維持完全執政。

此次大選中多數群眾所做出的是一種防禦性投票——拒絕親中共獨裁的韓國瑜。在立委選舉的戰場上,則展現出將近200萬選民嘗試在藍綠白三黨之外尋找一個取代民進黨的政治方案——因為民進黨的保守親資,使其信譽早已敗壞。這14個月的180度局勢轉變,也再一次的驗證了我們過去所指出的——由於世界政局的改變,而臺灣正站在中美帝國主義新冷戰的前線,其政局已經走向多變、不穩定且兩極化和版圖零碎的新局勢。

中美沖突的關鍵戰場

許多外國資產階級媒體紛紛將此次大選評論為是「民主自由」與「獨裁專製」的對決。對於許多投票反對韓國瑜的進步選民而言,他們的確是將此次大選視作民主保衛戰,並以此否決中共獨裁提出的「一國兩製臺灣方案」。臺灣如果走向「一國兩製」就將如在香港的狀況那樣,代表著中國帝國主義對臺灣的控製——為中國富豪及部分臺灣大資本家派別的利益服務,而犧牲中國和臺灣基層群眾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但對於世界政治局勢而言,臺灣大選並非是「民主自由」與「獨裁專製」的對決,而是中美帝國主義的臺灣代理人對抗。雖說兩種代理人(蔡英文/韓國瑜)尾隨的帝國主義勢力其特征和政製有所區別,但中美之爭從來都不是「民主」與「獨裁」的對抗,而是兩大帝國爭奪霸權的搏鬥——為了各自國內的統治階級權威與利益。而蔡英文和韓國瑜則是分別代表了兩種臺灣資產階級的政治傾向——中美帝國主義沖突中,臺灣資本主義該向誰靠攏——親美反中?親中友美?

可以說,美帝國主義是有效的利用了臺灣人民對中共獨裁的否定,來借此化作為反製中國侵蝕美國在西太平洋地緣政治與軍事影響力的戰略工具。正如蔡英文勝選後隔天立即會見AIT處長酈英傑時所表示的:「過去3年多雙方在各領域不斷深化合作,也已從雙邊夥伴關系,升級為全球合作夥伴,未來會不斷加強在全球議題上面的合作。」可以預期,未來蔡英文政府將進一步加深與美帝國主義之印太戰略的多方面合作,以圍堵中國帝國主義的擴張。

親美路線清晰且明確反對「一國兩製臺灣方案」的蔡英文順利取得連任,加上中共政權連番受挫,又面對日趨惡化的經濟危機,毫無疑問對其民族主義政治權威帶來打擊。因此,不論是《新華社》、《環球時報》還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也不令人意外的張牙舞爪做官樣文章遮掩其對臺政策的失敗。中共獨裁政權難以對蔡英文連任作出短期內的回應,但不代表它會改變政策方向或作出重大讓步。正如對香港一樣,中共的高壓政策會隔一段時期升級。只有一場獨立於所有資本主義政府之外的工人群眾運動,並連結中港臺兩國三地工人階級反對資本主義和專製獨裁,才能擊倒中共獨裁。

面對著外資撤出、經濟危機與失業潮和香港反獨裁抗爭並在中美帝國主義沖突中居於下風的中共政權,其執政權威的挫敗也促使了臺灣部分保守選民在投票傾向上對親中方案的興趣顯著下滑。

韓國瑜大敗,但泛藍將會從此一蹶不振嗎?

韓國瑜從14個月前,收割了廣泛的反民進黨情緒而作為全臺聲勢最強勁的保守民粹政客,如今、因著中美沖突與國內的反獨裁情緒而大輸蔡英文265萬票。此結果雖不令人意外,並有相當部分媒體輿論認定此結果為國民黨的衰敗末日,但事實並不一定如此。敗選後,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與一級黨務主管宣布請辭,可預期未來數月國民黨內部將有激烈權力鬥爭,重新組成新的權力核心並尋求新的政治明星來拉擡聲勢——不能排除郭臺銘可能趁此時機介入其中,擴大政壇影響力;又或是韓國瑜在忠誠支持者的擁護下接任黨主席。

對照2016年總統大選的得票數,韓國瑜仍是相當程度刺激起了傳統藍營保守選民的支持熱情與信心——比起4年前,國民黨總統得票數增長171萬票(7.57%)、政黨得票數增長144萬(成長6.44%)。這一個趨勢,也排擠了親民黨在總統與立委的得票數,正式將親民黨踢出立院舞臺;並且大幅壓縮了親藍營右翼小黨的得票空間——高舉「兩岸統一」的新黨,正式失去每年數千萬的政黨補助款。

憑借著柯文哲的個人聲勢與部分保守選民對藍綠兩黨長年權鬥的厭惡情緒,親資的臺灣民眾黨一躍而成第三大黨,並將成為未來柯文哲爭取2024總統選舉的入場券。可以預期,民眾黨未來將在立院內無原則的推動一些民粹政策以收割群眾支持(例如利用賴香伶來倡議親工人政策),但同時維持一貫保守反動的政治路線(例如對轉型正義施以阻撓、對中共獨裁曖昧不明),而它將作為第三個親資政黨來維持臺灣資產階級對政治權力的控製;可以看見,民眾黨的五席立委中,郭家軍高虹安、世界臺商聯合會代表邱臣遠都是色彩鮮明的資本家代言人。

這個現象,正告訴著人們——緬懷黨國、迎合中共獨裁、擁抱保守主義的政治力量仍不容小覷,對照4年前仍未有衰退;這結果,告訴著追求臺灣獨立、保衛民主權利與社會改良的青年與基層人民,對抗中共獨裁與拒絕國民黨復辟的真正出路絕非是寄望民進黨;而是需要動手打造一個真正能清除黨國遺毒、戰勝中美帝國主義、挑戰財團剝削的革命性左翼政治方案。面對資本主義的危機,民進黨政府的政策長遠來說有可能造就泛藍營保守勢力的回歸,下一個「韓國瑜、馬英九」將可能以不同的政治形態再次出現。

工人階級必須即刻備戰!

選戰完結,民進黨無可回避的勢將面臨來自臺灣資產階級排山倒海而來的親資政策呼聲——尤其是在中美沖突升溫下,相當部分臺資凈獲利皆呈現鮮明衰退,更是強化了資產階級推動反勞工政策的決心。而過去三年多的經驗清楚的告訴人們——民進黨最終只能奉行臺灣資產階級的政治意誌,無法違逆;對於改良性質的親基層政策,最多只能做到小修小補式的成果。同時,不排除蔡英文在美帝支持下會對中共以更強硬的措辭回應,企圖製造執政的蜜月期,同時加強軍事化和「國安」政策、強化與美日的軍事合作,以煽動右翼臺灣民族主義來獲得民粹支持,轉移階級矛盾所帶來的怒火。

選前,已有傳聞指出行政院正著手研擬第三次勞基法修惡,選後二日、資方代表團體再度拋出第三次勞基法修惡的呼聲,而部分的工運人士也表示已聽聞行政院準備再一次放寬加班工時上限、或甚至製定服務業專章來架空勞基法,打擊勞權。

面對未來四年的親財團政策,先進的工人階級與基層人民不能被動等待民進黨的進攻,將阻擋惡法的希望托付於個別立委身上,而必須建立一個獨立在親財團藍綠白三黨之外且紮根於職場、校園、社區的基層群眾抗爭,才可能有足夠力量來戰勝借由藍綠白三黨之手施行的反勞工、親財團政策。

反獨裁、反剝削的唯一出路

此次選舉結果與近十多年來的群眾政治意識發展清晰展示了——捍衛民主權利、臺灣獨立與對抗資本剝削將是臺灣先進青年與工人群眾的政治追求與抗爭使命。

2020大選的結果固然打擊了中共獨裁的政治權威與在臺影響力,但如果先進工人階級與基層人民在中美帝國主義沖突中淪為美帝國主義的魁儡馬前卒,將會是一場大災難。中美兩大強權所爭奪的,也僅是各自政商權貴的利益,無關乎中美臺三國的工人與人民福祉或民主權利;不論是川普、還是習近平,也都是迫害著各自國內基層人民的政商權貴首領代表。從香港到伊朗以至玻利維亞,兩大帝國主義強權都在進行著國家恐怖主義及破壞性的進攻。

而甘心淪為中美帝國主義追隨者的各路政黨,毫無疑問都是充當了中美政商權貴在臺拐騙基層人民與工人階級的江湖術士。臺灣,需要一個不受服務財團的藍綠白三黨與中美強權把持操控的群眾性工人政黨,主張中港臺兩國三地以至國際工人階級與受壓迫人民的團結一致,反對全球資本主義體製,建立一個勞動者民主管理社會財富與運作的社會主義臺灣共和國,作為反資本主義、反帝國主義的國際群眾鬥爭的一部分。

新型冠狀病毒沖擊工人生命安危!團結鬥爭反對資方趁火打劫!

新型冠狀病毒不僅成為了中共政權自1989年以來的最大危機,也為全球資本主義危機帶來更多的沖擊。臺灣資本家將會把因著疫情而來的經濟損失轉嫁在工人階級身上,對工人階級進行更多攻擊,臺灣工人階級需要為此準備,組織鬥爭。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44:20

疫情打擊經濟,真正受害為基層工人

因著疫情危機及恐慌,進一步沖擊臺灣各層面的經濟活動。已有跨國金融機構對臺灣今年的經濟成長預估下修到2.37%, 而臺灣主計總處則估計,若疫情長達三個月,經濟成長率將減少0.35%~0.5%。 由於在中國內高達80多個城市封城,造成大量臺商在大陸的工廠停工。而在臺的工廠也高度依賴對中進出口,例如化工及科技業也將面臨供應鏈斷裂的問題。占整體GDP比重超過六成的商業服務業,包括餐飲、零售,還有觀光、交通,也因為群眾恐慌、消費減少而大受影響。

面對資本家的利潤損失,政府 延續著自2018年初以來的勞基法修惡政策 在2月3號公告11個產業放寬七休一,這將會影響160多萬勞工的權益,使其更加血汗過勞。

就在近幾日,便有一名在「華新」口罩廠中任職長達14年的熟練女工因著壓力過大、過勞,而不慎遭到機器截斷手指。而網上亦有眾多藥局員工、藥師紛紛怒批口罩售賣的龐大業務使他們不堪負荷,並諷刺是在替政府「做功德」,而這只是在疫情沖擊下「過勞之島」的冰山一角。

同時政府也並不反對資本家借此時機讓工人放無薪假, (僅用政府資金給予無薪假勞工以有限津貼、或給予企業補助來補貼營運損失使其不施行無薪假。) 甚至允許企業不用向請疫情照顧假的工人給薪 (僅用政府公帑補貼「符合資格者」的部分工資損失;或給予照常給薪之資方租稅獎勵。) ,同時也未給予工人階級在家工作或彈性上班的權利。

可以看到政府正一方面嘗試著用公帑來替資方吸收營運虧損,另一方面將坐視資本家將疫情的經濟損失轉嫁在工人階級的身上,卻不強硬要求企業在職場上提供充足的防疫醫療資源,來保障工人階級的生命安全。

工人階級需要組織和加入工會,反對資方及政府趁火打劫,爭取所有因應疫情的勞動權益。應該為危機買單的應該是資本家,而不是工人!

在2月底,行政院將會提出了為期1年多的600億特別「紓困」預算來援助資本家與中小企業主的需要, 目前的預算投放計畫已經博得眾多資方的喝采,可見的確將能有利於臺灣資本家。

部分臺商及資產階級臺派期望,一部分產業的訂單會從中國回到臺灣的工廠,並加速臺資回流,振興本土增長,而這也是民進黨政府當局對未來的期望。但在中國經濟受到打擊,甚至全球經濟有陷入衰退的危機下,臺灣整體經濟受到打擊遠遠大於受惠。再者,回流的資本為了最大化利潤,趁危機發災難財,必然會進一步攻擊工人階級,因此其所帶來的新工作職位將會更為低薪、長工時、不穩定。

徹底防疫需要醫療部門民主公有化

臺灣相較其他中國周邊地區的疫情控製較為穩當,目前僅出現26個確診案例。蔡英文政府暫時似乎收割了疫癥所帶來的社會恐慌以及反中情緒,為她一定程度穩定了民意。但長遠經濟惡化的問題會使臺灣工人階級憤怒起來。

目前,全臺灣只有1100床的負壓隔離病房, 一旦不幸發生大規模社區傳播 ,肯定會不勝負荷。 因此,民主公有化醫療部門及醫護用品生產(並在充分保障勞權的前提下,致力加大產能確保醫護防疫用品能充足供應社會總體需要),交由工人階級民主監督並立即興建更充裕的負壓隔離病房,是解決潛在危機的迫切關鍵。

反對種族主義,國際工人階級團結打擊病毒危害

世界各國為了防疫紛紛封關,臺灣政府也在2月7號之後陸續全面禁止居住與旅經中港澳的人士入臺。在國民黨人徐正文包機案中,可以見到臺灣資本權貴享有特權,在封關後仍可以回到臺灣。而且,在該事件中也有好幾位是具有中國籍的臺商權貴,借由徐正文(或者是國臺辦)的協助,違法登上該次包機來臺。可見有錢人總是有他們的辦法找到特別通道,不會受國籍限製的。

社會主義者並不反對所有的封關和檢疫措施,但反對根據種族或國籍的不平等政策。病毒的感染是不分種族,如果要做到徹底的入境防疫,應當是不分國族 、國籍的一致防疫措施,只要是在疫區旅遊或居住者,皆須以同樣隔離方式處置。現時臺灣的封關政策還是包含種族或國籍的不平等,例如臺灣居民的中配子女只有選擇了中華民國國籍才可回臺,但如果選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就不能。此外,在現行邊境防疫政策下,在臺陸生一旦離境就會被禁止回臺,學業進度將會被打斷;但有臺灣居留證的外籍人士則只需要「居家檢疫」14天。

由於資本主義製度無法有效對抗疫情,在欠缺工人階級的左翼方案下,全球出現反對中國人以至反亞洲人的種族主義情緒,在臺灣針對中國大陸人的排外情緒也在升溫。可以預計在中美沖突升溫下,西方帝國主義的統治階級將會更有意識地煽動種族主義情緒,作為攻擊中國的一個武器,同時破壞工人階級的團結。社會主義者反對一切的種族歧視,反對破壞工人階級的團結。在疫癥下更需要工人階級的跨國團結,在醫療、公眾安全和經濟問題上互相協調和合作,這是資本主義政府不能給予的。

加入腐敗無能的WHO?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疫情中盡顯其腐敗無能與官僚主義,一直為中共淡化疫情的嚴重性,還稱贊「中國的體製」和習近平「卓越的領導力」。美日政府和歐盟近日表示支持臺灣作為觀察員身分加入WHO,只是想在中美沖突中利用臺灣反對「一中原則」作為攻擊中共的棋子,與臺灣自主權和對抗疫癥毫無關系。社會主義者固然理解臺灣群眾渴望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但加入世衛並不會有助對抗臺灣以至任何一個國家的疫情。工人階級不能信任各國的政商聯合體,而是需要靠跨國工人階級的團結,對抗專製主義和資本主義製度。

我們主張: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對民進黨政府的防疫政策表示不信任。工人階級需要自己組織起來,在職場上成立防疫委員會,要求企業提供口罩等防疫措施,爭取有薪防疫假、在家工作權以及彈性上班時間(以避開人潮),保障勞工的生命安全。

防疫委員會將是紥根職場的工人組織,在面對裁員和減薪等打壓時,可以團結各職場的工人共同鬥爭。事實上空服員職業工會爭取戴口罩及護目鏡等相應防疫期間的勞動權益,正是工會力量的表現,這更證明工人階級組織的重要性。

醫療部門應該民主公有化,大量增加對醫療的投資,確保疫情惡化時有充足的醫護人員和設施(包括負壓隔離病房)。醫療部門應該由醫護人員民主控製,防止官僚主義造成的災難。口罩和消毒液等防疫用品生產應該全面民主公有化,防止物資短缺及奸商圖利,並確保充足的產量並使得以人人廉價使用。

同時兩岸工人階級也應當團結鬥爭,聲援中國大陸的民眾和醫護工人,反對一切的國族歧視,並且支持中國群眾爭取言論自由,反對一切言論封鎖,打倒中共專政。

疫癥危機起初是由中共獨裁及資本主義體製造成,但臺灣以至全球也不會能獨善其身,臺灣以至全球工人階級必須不分國族的團結鬥爭,對抗無力終結對抗各式疫情的資本主義製度。

抵抗前臺灣首富打壓!ISF痛批蔡衍明無罪!

2019年6月16日,ISF發起抗議行動於中天新聞大樓前痛批蔡衍明與旺中集團為中共走狗、財團鷹犬,並舉證歷歷指出其「親中共獨裁、反民主權利」的罪行,反對旺中集團相關媒體與眾多臺灣親資方媒體對當時長榮空服員罷工的抹黑與醜化。隨後數日,ISF成員許偉育隨即遭到蔡衍明及其律師提告「妨礙名譽」。

在歷時數月的警檢調查後,於今年二月中旬,許偉育獲北檢判不起訴處分。不起訴書中亦載明——ISF與許偉育對中天集團與蔡衍明先生的批評,乃是言論自由與政治自由的行使,理當不起訴。

ISF成員許偉育能於此次中天與蔡衍明的濫告中獲得不起訴處分,事實上正是過去幾個月以來「反中共獨裁、親民主權利」的基層群眾壓力所贏得的成果——例如去年6月23日、反對親中共媒體的十多萬人集會——使檢調人員不願(或者無法)做出一個迎合前臺灣首富蔡衍明迫害言論自由的行徑。蔡英文在一月挾著反中共的民意一月壓倒性當選(而不是建基於對民進黨政策的支持)。在社會上強烈的反中共情緒之下,國家機關知道現在不是發動反民主攻擊的好時機。

這個結果顯示,在最終分析來說,民主權利不是由法院、國家憲法或官方機所保衛的,而是依靠群眾壓力。雖然我們慶賀今次的勝利,但鬥爭並不會就此結束。未來當再有人挑戰大企業或媒體的商業利益時,這些反民主的法例會再被用來迫人噤聲。在資本主義社會,國家機關(包括檢調機關)只是用來保護權貴利益的工具。

我們希望工會人士、社運份子、左翼抗爭者擁有一個捍衛言論自由的信心與鬥誌!這與改變社會、打破大企業操控的鬥爭是密不分可的。

臺灣:勞保年金修惡走入議程,工人階級組織抵抗!

依照最新勞保精算報告顯示,勞保年金即將在2026年破產,這也將成為蔡英文政府未來反勞工政策的重點之一。

依據精算報告,2017年勞保年金正式出現收支逆差,並且連續兩年短絀 200 多億,同時報告也指出勞保年金財務在 2026 年預估破產期將會背負 1300 多億的負債。依照蔡英文政府過去於 2018 年推出的勞工保險條例修正草案,該草案研擬的正是多繳少領延後退的做法—— 此舉毫無疑問將會使臺灣勞工退休保障更為捉襟見著,而政府現行每年撥補 200 億予勞保基金的做法,也不能改變勞保走向破產的事實。而現有的勞保改惡方案中,其成效也僅能使勞保年金破產年限延後兩年。

保險製沒保障

勞保年金為保險製及隨收隨付製所構成,依照勞工薪資高低來確定保費,意味著薪資較高者退休後可領取較高退休金,而更加需要充裕退休保障的低薪基層勞工,在此製度中,卻更加缺乏老年生活保障。「保險製」只會讓工人階級在缺乏退休保障下及被迫依賴金融公司販售的私人保險,使金融產業能借此大賺基層人民的血汗錢,並用這些錢投入房市股市炒作。而無力負擔私人保險的窮苦人呢 —— 在此體製下只能自求多福。

而隨收隨付製依賴的是穩定的薪資與人口成長才可能有收支平衡,但如今臺灣的高齡人口占比已達 14%,在亞洲國家中僅次於日本、與南韓相當。同時臺灣的實質薪資所得倒退整整 16 年,以上種種,都是隨收隨付製難以維持的因素。根據最新投保數據,臺灣仍有高達四分之一的勞工僅以最低薪資投保勞保,揭露了勞保年金入不敷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清楚洞見——長期的低薪過勞、生活水平惡化與之衍生的少子化——愈加露骨的資本剝削正是勞保年金破產的元兇。

在既定的勞保年金改惡方案中,政府計劃將費率逐年調高至 12%(可預期,12% 僅是階段性目標,未來也將逐步調升),並且將年金給付公式中的平均投保薪資計算從「平均最高 60 個月」擴大成「平均最高 180 個月」,這意味著勞工得負擔更多保費但卻變相的少獲得 18.54% 的勞保年金(據工運人士估計)。目前臺灣勞工平均領取到的勞保年金僅有 16179 元,改製後更降低至 13179 元,讓勞工的退休保障陷入在更加惡化的處境。而臺灣資方也不斷想借機趁火打劫,將未來勞保保費的負擔,更多的轉嫁在工人階級身上——早在去年中旬,多個資方團體又再次開砲表示,勞保保費負擔比應從現行七:二:一(資方:勞工:政府)調整為六:二:二。

根據勞動部於 2019 年的執法調查顯示 ——單是在 2018 年就有高達 3.7 萬家企業資方(12.1 萬名雇員)對員工勞保逕行高薪低報,借此節省資方保費開支。而真實的狀況必定更為嚴重不堪,在絕大多數的臺灣中小企業中、少有資方能夠遵循法例、依法投保。

不論民進黨政府是否將在未來大力推行勞保年金改惡,又或是雙手一攤留待下任政府解決,不願淒慘終老的工人階級與青年,都必須采取行動、組織起來—— 為由富人稅作為財源的全民退休保障而戰。

全民退休保障才是出路

我們支持將差別待遇且分化各類勞動者的職業年金製度統合為單一的全民退休保障,並課征富人稅、財團稅來為全民退休保障提供經費。2019 年僅是臺灣的上市櫃公司(不含金控公司)前三季稅前凈利就高達 1 兆 6398 億元。而金融業上市櫃公司 2019 年全年獲利則高達 3499 億元臺幣。不證自明,如果將這些企業全部公有化並置於工人民主監督,這些財富用於退休保障及至各項公共服務,基層人民與工人階級的生活將能有巨大的改善。

只有建基於富人稅、財團稅的全民退保才能真正確保所有人可以有體面、有尊嚴的退休生活,可以不用窮苦終老。然而,只要財富仍掌握在資本家手上,大幅增稅必然會受到他們的逃避甚至公開抵製,或者受到撤資的威脅。

因此工人階級需要組織起來,建立戰鬥性的工人運動與勞工政黨,將所有大企業和銀行民主公有化,交給工人階級民主管理,挑戰資本家們對工人階級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的控製壟斷。

臺灣:爭取香港抗爭者政治庇護權遊行!

一月十九日,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舉辦「支持香港抗爭者庇護權」的遊行,有近百人參加。前幾日陸委會被媒體問到此次遊行時依然避重就輕、不敢觸怒中共獨裁,絲毫沒有看到民進黨政府有意願「捍衛民主權利」與「庇護香港抗爭者」的決心。號稱「捍衛民主」的蔡總統盡管以高票連任,但在其連任感言中絲毫不提及香港抗爭。

遊行隊伍打出「立刻修法!給予香港抗爭政治庇護權」、「捍衛民主權利,不靠親資民進黨」、「中港臺兩國三地群眾團結鬥爭」、「支持香港工人組工會、總罷工」等口號。近百人參與此遊行,有許多在臺香港人與流亡者參與,在出發前,一位帶有右翼種族歧視立場的男子搗亂:「香港人滾回去!」但隨即被現場「中港臺群眾團結鬥爭!」「支持香港抗爭者庇護權!」此起彼落的口號聲響反擊趕走。

不是庇護,就是送死

在遊行中,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訪問遊行中的一位T先生,他的女友是香港反威權運動中的抗爭者。T先生的女友一個月前來臺灣,並告訴T先生在遊行中被警察拍攝到,回去極有可能會被捕。剛回港入境時,他與女友還有最後一次聯系,但至今已失聯「被消失」一個月。國際社會主義前進郭家瑋上臺說到:「蔡政府沒有給予流亡到臺的兩百多名香港抗爭者政治庇護權。這兩百多名香港抗爭者將可能會被迫回港,並且面臨通緝與入獄的代價。我們支持香港工人成立工會,準備下一場真正的罷工,來挑戰魁儡港府與中共財團專政,因為工人階級是運作這個社會的主人。」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的女性工人成員怡君上臺發言:「我們看到中共獨裁與香港黑警對香港抗爭者的各種殘害、鎮壓、謀殺、性侵、秘密關押、濫權拘捕與控罪,我們可以見死不救嗎?絕對不行!因為這樣將等於是縱容中共獨裁迫害香港抗爭者。」

香港社民連的前立法會議員梁國雄也為通過錄音為遊行打氣,他表示:「我們都是在中共一黨專政威脅下的。在香港的年青人過去幾個月奮勇的反抗。現在香港的警察每天都在用酷刑對付示威者,臺灣人民四十年前也是受國民黨的軍警鎮壓。四十年過去,當年在臺灣過去發生的事今天就在香港發生。希望大家都會支持香港來到臺灣尋求庇護的政治犯,全世界受壓迫的人民團結起來!」

而ISF在香港的姊妹組織社會主義行動亦通過電話發言:「香港的革命不能孤立在一個城市,因為中共害怕如果向示威者讓步,會造成鏈鎖效應,令革命之火燒遍整個中國。所以我們更要團結中國大陸的工人階級共同抗爭,打倒中共專政與財團統治!」國際社會主義前進的成員仲方和梓豪都批判資本主義的反民主本質。仲方說:「『沒錢、沒房、沒民主』,就是一國兩製對香港的最佳寫照。然而,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與國家資本主義模式,透過高壓的手段持剝削底層民眾。我們看到工人階級集體創造的財富遭到香港24個親共家族的剽竊與占有,香港境內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中共為維持政治經濟上的壟斷權,持續用蠻橫的手段修理任何異議者。」

團結鬥爭!

黃梓豪則說:「許多說給與香港抗爭者政治庇護權會帶來中共的間諜,根本是推拖搪塞的借口!中共最佳代理人,就是臺灣的財團,政府為了賺錢而打開大門,歡迎中共操控臺灣的經濟和政治。我們堅決反對中共代理人,但這絕不能依靠民進黨,要靠群眾團結鬥爭!」

最後,遊行隊伍停在立法院門口,我們進行貼連儂墻的儀式,有人寫上「別讓香港抗爭者孤單」、「支持香港抗爭者庇護權」,然而號稱「捍衛民主權利」的蔡英文政府,卻架了拒馬與派出無數警察將近百名群眾拒之門外!

可見,所謂「保衛民主」的虛偽,這只不過是民進黨的選舉口號!

現在不能等待蔡英文的「德政」,任何真正支持民主權利的團體和人民都要立即向藍綠白三黨及中共獨裁政權抗爭。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45:31

臺灣:基督教右翼政黨選舉失利,是否代表反同威脅不在?

2020大選後,兩股反同色彩鮮明的基督教右翼政黨分別以——安定力量與合一行動聯盟——0.67%與0.123%的政黨票,在不分區立委選舉及區域立委選戰中相繼落敗,相較於2016大選中同樣反同色彩鮮明的基督教右翼政黨「信心希望聯盟」的1.70%政黨票,看似少了許多選票支持。無疑,廣大選民在抵抗中共獨裁和國民黨威脅的同時,也拒絕了同樣會攻擊民主權利的右翼反同政黨。右翼反同政黨的挫敗固然讓親平權人士松一口氣,但右翼反同勢力的威脅就此消失了嗎?

敗選不等於瓦解

反同勢力選舉失利也有其偶然因素,因為今次藍營要集中票源救亡其主要大黨。縱觀總體選舉結果,2016年,藍營色彩鮮明的右翼小黨不分區得票率共有:15.84%;2020年則退為:6.14%。相形之下,國民黨的不分區得票率則從26.91%提升到33.35%。可以發現這次大選中,保守選民為了救亡韓國瑜與國民黨而普遍的排擠了其他藍營右翼小黨的得票空間,而綠營反同選民則在「抗中保臺」的壓力下重回民進黨的得票數之中。

若以選舉得票數來看,的確安定力量與合一行動聯盟未能成功移轉2018年支持反同公投的選民之政黨傾向,而安定力量與合一行動聯盟的親藍營色彩,這也使其若要贏得選票增長,勢必得著力瓜分國民黨選票。

因此,我們可以說、反同色彩鮮明的基督教右翼政黨雖遭逢選舉失利,但事實上龐大的反同勢力仍紮根在藍營、綠營、中間選民與各路右翼小黨之中——例如綠營反同議員陳信瑜如今已高升為臺北市勞動局長,而持有反同立場的賴清德則已成為副總統,並可能成為2024年總統候選人。

而2018年由安定力量等右翼基督教勢力領銜的反同公投能贏得勝利,也是建基於當時「跨黨跨派」的反同勢力大團結。因此,真摯支持性別平權的人們必須警惕的認知到——反同政黨只是資產階級統治用來打壓邊緣群體及分裂工人階級的其中一個工具。藍綠白資產階級政黨內裏本來充斥著反同勢力,他們可以改用其他渠道和工具發動反同攻勢,以圖將資本主義危機的罪責嫁禍性小眾及其他少數群體。

反同基督教右翼政黨的選舉失利,使眾多自由派NGO(如婚姻平權大平臺)紛紛展現了盲目樂觀的態度,誤以為恐同勢力的威脅已消失。而這樣的態度,毫無疑問是嚴重低估了基督教右翼政黨的危害與能耐。

不同於臺面上可見的多數黨派,臺灣的基督教右翼政黨因著其教會組織為龐大的動員機器。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夠於2017年底扭轉頹勢、借由「罷昌運動」來重整旗鼓,並順勢在2018年動員起龐大的保守群體來支持反同公投。

在未來,這類政黨及反同勢力,將繼續展開反對性平教育、廢除同婚、或甚至是「反對通奸除罪化」的攻勢——而藍綠白政客都將可能會采納更鮮明的反同、保守立場,企圖從中收割保守民意支持——借此展開對民主權利、性別平權的攻擊,並從中建立政黨與右翼教會。支持平權的人們必須謹記,在反同勢力過去的進攻下,LGBTQ在2018年失去了擁有民法保障同婚的機會,而只能屈就於歧視性專法。

更重要的是,右翼反同勢力在過去一段時間可以獲得增長,是因為民進黨政府執政下工人階級的生活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更推動一系列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在欠缺一個左翼工人階級的政治出路下,部分群眾被右翼民粹的政治勢力所吸引。現在藍營雖然在選舉中受到重挫,但新一屆的蔡政府服務大財團的政策也並不會解決工人階級和青年面對的窘境,長遠來說將可以陷入另一場危機。藍營勢力和右翼反同勢力在政治真空下是有可能重新振興的。

如何終結反同勢力?

要戰勝反同勢力與右翼基督教政黨對民主權利和性別平權的攻勢,就必須讓性平運動超越自由派NGO小圈子極具局限性的手法,更不應該是將希望寄托在對民進黨政府與立委的歌功頌德上。現在需要以工人階級利益為中心的群眾鬥爭,在職場、社區、校園中迎擊並戰勝反同勢力未來的攻勢,同時需要團結鬥爭對抗資產階級打壓工人的經濟政策。要徹底消滅反同勢力,就是消滅藍綠白三黨所擁護的資本主義體製。

臺灣:廢除通奸罪,不要刑罰與民事責任!

3月31日,大法官針對刑法239條(通奸罪)存廢與否,展開言詞辯論庭。女性及至性少數與男性爭取身體自主權的征途上,廢除「通奸罪」當然是無法回避的重要戰場!廢除通奸罪,只是奪回身體自主權和反對性別壓迫的第一步,但通奸罪的存在正是國家暴力的展現!

可恥的是,21世紀的臺灣,仍有極保守反動的言論在大法官言詞辯論庭說到:「就該用刑法規範,用國家公權力維護婚姻家庭製度!」而臺灣的離婚法令仍是規範——婚約雙方同意才可離婚!這意味著繼續將數以萬計的受到伴侶虐待、精神、肉體在該婚約關系中受到扭曲摧殘的人們繼續遭受法令捆綁!

必須廢除民事責任!

正如會議中的何效鋼法官所說,通奸罪不僅不能鞏固或修復已破裂的親密關系,甚至淪為婚約一方報復配偶的武器,而蒐證不僅侵害配偶性生活與情感隱私,而訴訟過程中的攻防更無助婚姻關系的延續。可見,就連資產階級法製的專家也得承認,通奸罪本身根本沒有適當性。事實上,這法律讓國家機關有權力介入婚姻關系,剝奪婚姻自由和身體自主權,對女性的禍害尤其大。

在通奸相關案件判決結果中,男性被告多於女性,但定罪卻是女性多於男性。根據婦團統計發現,每處罰100名女性,僅81名男性受罰。

在男權社會底下,男性多為家庭經濟來源的一方,且傳統觀念中,被「戴綠帽」有失男子性尊嚴、沒面子,導致在民事訴訟案件中,男性不願對外遇的配偶撤告,堅持告到底,而女性配偶多因經濟考量、子女扶養、社會對女性偏見等問題,為繼續維護婚姻關系,而對配偶撤告,只提告「相奸」者,通奸罪淪為報復「小三」的工具。

在訴訟過程中所涉及的蒐證技術與經費、社會壓力、律師費、精神壓力等更有利於享有經濟與社會地位優勢的男性,而不利於女性。可見,若僅是廢除刑事罪刑、而仍保有民事責任,受害最深的無疑仍會是經濟弱勢的女性。——婚約中的、無力負擔相應的龐大開支與社會壓力;婚約外的,淪為承擔巨額賠償、與「衛道人士」獵巫的受害者。

法庭是資本主義下的國家機關,其目的是維護製度穩定,因而往往反映保守反動的觀念,包括階級歧視和性別歧視。因此,我們社會主義者不信任資產階級法庭的判決,我們主張組織群眾鬥爭施加壓力。我們社會主義者認為,不僅需要廢除通奸罪的刑事罪刑、也需要一並廢除民事責任!與此相應的,婚約終止應改為全面施行單方面離婚權。婚約關系中「男主外、女主內」的保守思想,妻子往往承擔了無償家庭勞動的責任,加上女性整體的工作機會和待遇都較男性差,並且欠缺公共房屋和退休保障,迫使妻子在經濟上依賴丈夫。即使擁有形式上的自由離婚權利,使得很多婚姻中的婦女面對關系破裂時會害怕流離失所和陷入困頓而不敢離婚,或者繼續仰賴前夫、現任丈夫的支配/豢養。這令資本主義私有製下的婚約成為一張賣身契!

解放自主權

為爭取徹底的身體與情感自主權,廢除通奸罪只是一個很小的一步。我們社會主義者反對國家幹預婚姻關系。我們支持女性的墮胎權利、反對性騷擾和性暴力、反對性商品化。要消滅男女的經濟不平等,就要實現男女同工同酬、全民退休保障、反對職場的性別歧視,也要大幅增加公共托兒和長照服務,從而消滅女性的家務勞動負擔。唯有將銀行和大企業全面公有化,收歸在工人民主控製下,才有可能有財源支撐起優質免費的公共服務。因此需要打倒資本主義製度,才能消除男女在經濟上的不平等,從而展開掃除歧視女性觀念的道路。要實現這樣的願景,需要的是一個挑戰男權資本主義製度的社會主義女權主義鬥爭。

臺灣基進黨是一個進步還是反動的力量?

在罷韓運動中取勝以及國民黨受到重挫後,臺灣基進黨明顯贏得了更多支持,相對於民進黨,它的名聲及地位有所提高。從2018年大選前至今,它扮演著「反韓急先鋒」的角色——當然,這並不妨礙民進黨在它身後扮演著「總司令」的角色。這提出了「它是一個什麽樣的政黨」的問題,以及它會否發展為一個全國性力量,甚至開始挑戰民進黨,競逐臺灣民族主義情緒的支持?

臺灣基進黨的竄起

在這韓流興起及至趨於落寞低潮的歷程中,臺灣基進黨以「力抗韓流」的形象,從中爭取了許多仇視國民黨、中共與支持臺獨的青年與基層群眾之支持。並自詡為一個比民進黨更「獨」、更「本土」、更「進步」的本土政黨。

但,對於工人階級與基層青年而言——臺灣基進是否真是藍綠白三黨之外的替代方案?抑或只是親資本主義泛綠陣營的側翼?有些評論員定性它為「左翼」,同時也有人描述它為「右翼」,而後者更接近我們的觀點。社會主義者不會靜態分析一個社會現象(一個新政黨、運動和鬥爭),我們分析事物可能發展的過程及方向、趨勢。

雖然臺灣基進黨擺出「內政上溫和的自由派政策與外交上鮮明強硬的反中共、親美國」的立場,但它也只是另一個建製政黨,推動著親資本主義政策。並且也具有著反動的立場——包括對待中國群眾民主抗爭的態度,以及對待最近美國反種族歧視示威的立場。這政黨與香港本土派有著部分共同之處,是支持美帝國主義對中戰略的民族主義政黨。

它們有時會淡化自己種族主義的色彩,在關鍵的時候才會暴露出來,正如香港2020年初本土派的種族主義立場就更為突出。臺灣基進黨將中國人排拒在民主運動之外,貶低中國大陸人都被中共洗腦、沒有能力抗爭等等,本身就是種族主義的立場,但在中美帝國主義沖突不斷升溫的發展中,將可能進一步使其展現出敵視中國人的種族主義立場。

過去十年,我們在全球看到很多「新」政黨和政治運動冒起。這反映出深刻的政治危滿和群眾不滿情緒。舊的建製政黨越來越受到排斥。大部分新政黨在政治上非常不穩定,可以急遽由左轉右,欠缺民主監督和真正的活躍會員組織架構基礎,通常以一個或多個「明星」作為領導。臺灣基進正有著部分這樣的政治特質。

這一政黨運用著挺有技巧的策略來標榜自己為更「獨、基層、本土、護主權」的本土政黨並自詡為與民進黨進行政治分工、要做「臺灣的第二只腳」、做堅定的「抗中力量」。

他們借此突出與民進黨的不同,從中吸引對民進黨親保守主義、親財團、不推動「臺獨建國」、不與國民黨決裂到底而感到不滿的青年與基層選民的支持。由於臺灣政局的深刻危機,社會壓力使綠營內部會就不同方法來捍衛資產階級利益而出現更大分歧,故此將可能會迫使臺灣基進在未來試圖挑戰規模較大、但較「軟弱」的民進黨,以將自己定位為臺灣民族主義陣營裏的主要領導者。

擁護帝國主義沖突

最有可能的是,雖然不一定如此——它會更趨向更鮮明的右翼臺灣民族主義,有可能采納更公開的反中種族主義以及擁護美國對中展開「帝國主義戰爭」並將臺灣打造為美帝國主義反中軍事前線的瘋狂思維。

在任何地方的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都會對工人階級利益造成嚴重威脅。在各國,民族主義往往是資本家的統治基層人民與工人階級的工具,用來分化和打擊工人組織和工人鬥爭,包括對民主權利和自決權的鬥爭。

社會主義者是國際社會者。當我們為民主權利和自決權鬥爭時,我們不會用臺灣民族主義的旗幟。我們明白臺灣民族主義的歷史起源和它具有一定的進步的性質,但它代表狹隘和侷限在一國之內的綱領願景(即便是左翼的、反資本主義、親工人階級的臺灣民族主義),不能夠團結起必要的力量使民族自決權與社會革命的鬥爭取得成功。我們主張社會主義工人運動的國際主義,因為只有國際資本主義被擊倒,經濟困境和社會危機被消滅,才可以實現全面的民主權利,包括我們全力所支持的臺灣獨立——民族自決權。

用選舉實現「臺獨」?

在臺灣基進黨的政治實踐與主張中,它們強調首先要維護臺灣本土政黨(意即民進黨)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控製權,並同時在選舉中清除中國國民黨與親中陣營的勢力版圖。使臺灣政局可以以「選舉」實現兩個「本土」政黨的「左右競爭」,借此實現漸進式的「臺灣獨立」來建立臺灣共和國。

但這樣的觀點,也完全經不起陳奕齊本人在其節目「新一政經塾」對民進黨發展史所作出的分析之檢驗。陳奕齊在該節目中指出,是選舉與議會路線使民進黨走向「保守化」、為了贏得多數選票而向保守群體做出迎合和妥協——諷刺的是,臺灣基進的首位立委當選人,亦是仰賴民進黨人的「輔選造勢」才贏得席次。那麽,主張以「選舉走向臺獨」,反對「社會革命」的臺灣基進黨又豈能對抗這種保守壓力呢?

但事實上,要真正清除親中陣營與中國國民黨並實現臺獨,單靠「選舉」是不能達成目的——事實上,2014年~2016年以及2020年國民黨在選舉中的兩波大潰敗,皆是因為爆發了反中共獨裁的群眾抗爭,而非單純的仰賴「選舉運動」。如果沒有2014年318運動、2019年香港群眾抗暴,民進黨是不能贏得勝選的。正是這些群眾抗爭,擴大與拉擡了進步青年與工人對民主權利、獨立以及抵抗中共獨裁的認同和支持。

親中陣營與國民黨之存續,仰賴著從泛藍地方派系對臺灣社會盤根錯節的影響力、再到黨國時代庇蔭下茁壯且延續至今的臺灣財團、及至是剝削中國工人的臺灣各級資本家——若沒有革命性的工人階級民主抗爭,是不可能清除上述的黨國遺毒與中共代理人,並且拒絕給予與之調和、曖昧共存的民進黨以任何信任和支持。富有教育意義的例子是,近期民進黨政府提案由國民黨人黃健庭擔任監察院副院長——可見,民進黨人即便已二次贏得全面執政,也拒絕並且害怕對黨國遺毒、中共代理人全面宣戰。

這原因出於,站在民進黨身後的臺灣資本家與財團也是這些民主權利之敵的共犯、同路人。臺灣資本家與財團,需要國民黨作為其保守主義的代言人,更是不樂見基層人民挺起身來為擴大民主權利而戰。他們也無法徹底地與中共獨裁脫鉤——只要他們仍依賴中國警察國家來保障他們能剝削中國工人階級,榨取超額利潤。

清楚可見,臺灣基進黨這個不反對臺灣資產階級、不獨立於民進黨之外的「臺獨藍圖」,最終不僅不能清除島內的國民黨與中共代理人,也無法真正建立臺灣共和國、也無法真正捍衛臺灣基層人民的民主權利。最新鮮的證據是:6月6號罷韓運動的勝選,原先可以成為2020年全國反國民黨、反中共獨裁抗爭的新起點,令人遺憾的是在臺灣基進黨和民進黨的主導下,它被畫上了休止符,他們一同冠冕堂皇地宣稱:「回歸理性、放下激情」、徒留給國民黨復辟的生機。

該黨領導人陳奕齊認為(他的主張事實上就是該黨的綱領):中國的民主鬥爭跟臺灣人民無關、不要介入。臺灣人民只需顧好國內的民主權利來做示範給中國人民看「榜樣」就好。臺灣人支持中國的民主鬥爭就是染上「大中華膠」的毒害。中國人都長期染上民族主義毒害、因此根據此邏輯,民主化是對臺灣有害的。

這是將更為親近資本主義的政治勢力,例如「民進黨」的觀點以更公開和激烈的方式反映出來。資本家往往拒絕公開承認自己的真正立場——他們對中國民主化沒有興趣,甚至恐懼它會實現,因為這將會以革命鬥爭的形式發生,不但會威脅中共統治,也會威脅資本主義的權力架構,包括臺資在中國的巨額資產。

這樣的觀點是完全無視了中共獨裁事實上就是臺灣、香港及新疆等受壓迫群眾實現民族自決權的重大阻礙,可謂愚蠢天真。

面對剝削與壓迫時

臺灣基進黨的當前策略是避免與民進黨公開沖突,推動合作,以建立自己的支持。如果這成功的話,到一定階段就會準備展開更公開和對立的鬥爭。即使它不時措辭激進,但實際上他是右翼和反工人階級的。它不曾對於民進黨的親資政策作出鮮明尖銳的批評與投入實際的抗爭來反對。從而,在絕大多數臺灣基層人民的勞動權益遭受臺灣資方攻擊時,他們僅以同情旁觀的評論者角度坐看臺灣工人階級走向更血汗過勞的生活。

固然,陳奕齊雖曾於電視節目中說到支持公務員組織工會、支持組成全國產職業工會來面對資方公會進行集體談判、倡議建構勞資政合作協商平臺。

但現實上,面對臺灣長年的勞動條件惡化,他們提出的解方是隱晦的反對勞基法的一體性適用(這將讓臺灣資方歡欣鼓舞),在2016年反砍假抗爭爆發時、他們選擇公開支持民進黨政府砍假;在2017年反勞基法修惡抗爭爆發時,他們僅是溫和的以球評姿態來對該政策表示不認同——就連民進黨立委林淑芬都敢於高調的跪著控訴反對該政策,曾經自詡為左派政黨(真是公然欺騙社會)的臺灣基進卻在面對民進黨侵害勞權之時,也未有大力動員黨員與支持者上街反抗。甚至,他們也錯誤的支持年金改惡,迎合民進黨分化公私部門受雇者推動年金改惡的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目的,而非提出課征富人稅來建立真正能夠覆蓋全體勞動者的全民退休保障。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46:34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4-6 23:48 编辑

或許,蔡英文、陳菊、民進黨人對於臺灣基進黨的選舉站臺與公開支持,就是臺灣基進黨拒絕挑戰民進黨眾多親資政策、甚至為其行銷的政治獎賞。

面對美國群眾反警暴、爭取種族平權的BLM抗爭,陳奕齊對公然種族主義的川普及其國家機器表示支持,指控中共是BLM的幕後黑手、指控有民主黨在幕後挑撥、指控是ANTFA從中「撕裂美國社會」——從而與美國基層群眾爭取民主、反對種族歧視與警察暴力的抗爭為敵,而與鎮壓群眾反抗的川普政府、民主黨人、共和黨人為友。

陳奕齊含沙射影的攻擊美國工人和黑人要求結束警暴的民主鬥爭,與他對待中國群眾民主權利抗爭的不信任、懷疑主義的立場就如一面鏡子——映照著他的政治臉譜乃是種族主義的,是美帝國主義反中戰略的臺灣候選代理人。他否認美國自發抗爭的合法性,與那些呼喊「所有生命都是寶貴」(以反對「黑人生命寶貴」)的美國種族主義者同出一轍。因為中美民主權利都是反對「臺灣」(不是臺灣人民,而是臺灣資本家和菁英)的利益。陳奕齊的脫中路線並不代表當前臺灣大資本家的主流意見,但在中美沖突下越來越多臺資會走向這種脫中路線。

臺灣基進黨為誰所用?

與美國政府一道反對美國BLM群眾反抗,如同跟中共獨裁一道反對香港民主抗爭的藍絲帶一樣,是扮演著統治階級迫害基層人民的幫兇。罄竹難書、僅舉數例,已能清晰看見,對於追求徹底的民主權利、反對歧視與壓迫、反對資本剝削的先進青年與工人階級而言,臺灣基進黨絕不是你們的朋友和歸屬。

陳奕齊的這立場,對於他的黨將來會如何發展發出了重要的訊號——他們將可能會在未來,脫去當前現有的自由派襯衣和提倡社會改良的詞匯,進而成為臺灣民族主義陣營中更清晰的右翼、親美、反民主及種族主義的力量,類似香港的本土派。使其如此的,不單單是陳奕齊個人的世界觀與政治路線,而是整個中美帝國主義沖突的壓力與趨勢,這樣的壓力與趨勢也將會推動其他泛綠政黨和臺獨自由派社團、NGO/親中政黨、組織走向右翼、親美帝或親中帝、並且一同走上反民主一途。

2014年後、臺灣基進黨在陳奕齊的帶領下越發茁壯。在所謂「第三勢力」政黨中,可謂唯一能鞏固起來的政黨。也因此,我們並不能低估與輕視其未來的政治影響力。在中美帝國主義沖突已成世界政局危機的中心之際,臺灣基進黨與民進黨及全體泛綠政黨、臺獨自由派社團一同站在美帝國主義陣營。民進黨與臺灣基進都明白(如果不明白就是極其愚蠢了)這是一場赤裸裸的經濟和地緣政治鬥爭,而「美國捍衛民主自由」不過是欺騙群眾的煙幕。6月22號,川普再次用行動證明,面對新疆人民所受到的集中營迫害,他更樂意選擇無視並借此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以贏得選戰。在前川普顧問波頓出版的新書中,波頓揭露川普支持習近平建設新疆集中營的做法,並且認為自己應該學習習近平、廢除連任限製——臺灣基進黨當然明白,但其利益所在使它想維持這一錯覺以推動自己的政治目的。

面對中美帝國主義沖突,不論是選擇屈服中國的獨裁資本主義、又或是甘心淪為美帝國主義馬前卒,事實上都是拐騙臺灣及其他小國的工人階級與基層人民去充當帝國強權沖突中的炮灰。

綜觀臺灣基進黨的發展與政治立場,它雖然表面營造比民進黨更進步的假象,但並不是一個獨立於臺灣資本家與帝國強權之外的左翼政黨,而是將會代表著右翼臺灣民族主義,甚至發展成種族主義的方向,對工人和青年的群眾鬥爭造成威脅。在國際上,我們見過很多右翼甚至種族主義的政治力量,會機會主義地借用左翼的思想,營造激進的形象來建立自己的支持根基。在法國,種族主義的極右領導人勒龐表示支持黃背心運動,也是出於同一原因。意大利的五星運動是另一個較「溫和」的例子,它將反移民與支持全民基本收入捆綁在一起。

臺灣基進黨並不能給予臺灣工人階級與基層人民一個擺脫帝國主義強權操弄與資本剝削的出路,反倒是會惡化這個悲劇。它的臺獨黨綱也無法實現真正的「臺灣獨立」與人民自決,因為在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框架內是不可能的。它自詡支持「社會公平正義」,實質上則是迎合、不抵抗民進黨所推行的親財團政策。面對工人罷工抗爭爆發之時,插曲式的表態支持增添進步形象,也毫不妨礙它蠱惑臺灣工人階級在「民族團結」的大旗下繼續忍受臺灣政商權貴的壓榨與民進黨的親財團政策。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傳統角色,是利用民族主義作為壓製工人鬥爭的鴉片。

工人階級的出路在哪

工人階級與基層人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堅決對抗資本剝削與中美帝國強權、追求社會主義臺灣獨立的左翼工人政黨——社會主義臺灣獨立意味著,國際反資本主義的鬥爭,廢除資本主義,打破世上兩大資本主義列強的控製,使臺灣以至整個地區的群眾可以立一個自由的社會主義新社會。這社會建基於對社會生產和資源進行國際協作和民主規劃。建立這樣的左翼工人政黨,需要建基於群眾抗爭之上挑戰所有藍綠白三黨與臺灣資本主義。需要在國際主義的綱領上與各國工人階級團結對抗各國的資本主義政府,自然也包含著與美國左翼、工人階級運動一同反對「美國財團專政」。需要與中國、香港的基層群眾抗爭一同對抗中共獨裁資本主義——而非選擇與中國反獨裁基層群眾抗爭割裂。

農地悲歌

去年通過的《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案,放任2016年5月前所建的違章工廠不必即刻拆除。此舉無疑擺明著向各界財團、農地地主示意:「法律是用來服務於農地開發的利益」。導致一年來違章工廠新建速度越來越快,每年估計有多達將近兩百間。這擺明是遷就於汙染現況,甚至服務工廠主與地主的農地開發利益。

農地開發利益分贓集團

盡管一年來環團調查並檢舉多筆農地上的違章工廠,但地方政府並未強製執行拆除任何一間。被中央政府勒令「斷水斷電」的工廠,許多依然照樣運作。該被拆除的工廠,地方政府以「查無製造加工事實」、「沒有經費無法拆除」來推托;使得「即報即拆」淪為漂亮空話。如同彰化縣坊間傳出縣長保證不拆,全臺農業縣市地方政府護航違章工廠的意圖昭然若揭,私下早已暗謀讓2016年5月後的違章工廠也能就地合法,這正是因為農地開發存在龐大的利益,許多農地早已單憑鄰近工業聚集地帶,變更為「丁種建築用地」、「特定目的事業用地」,且變更地目所需繳納的補償金,預計從現行50%降到10%。

這吸引了各路財團、投機客紛紛前來新建違章工廠,反正先蓋再說、政府不拆就賺。此舉牽動了更多遊資,轉入農村炒作農地。包含炒作工業區所溢出的遊資,它過去曾經將小工廠排擠至農地,現在又來二次摧殘農地。

地方派系躋身於這個利益分贓的行列,控製著地方政府,使其淪為充當尋租活動的買辦,順便讓農地地主分一杯羹,犧牲的卻是關乎社會大眾的糧食安全與環境。如此龐大利益集團宰製下,立法院猶如一間「空談俱樂部」。

資本主義造就農地悲歌正是資本主義釀出了農地悲歌,而藍綠白都是這個腐朽製度的捍衛者。若要徹底解決農地工廠問題,少數環團與立委的倡議監督完全不足。唯有建立一個強化群眾抗爭的工人階級政黨,爭取土地、建築業與銀行公有化。並交由耕作者及消費者、輸配農產品的勞工,有組織地民主接管,才能撼動資本權貴們盤根錯節的利益。進一步以工人民主的計劃經濟,取代瘋狂逐利而使產業失序、汙染的資本主義製度,實現理性規劃的農地與工廠配置。

臺灣:反對屏基醫院解雇詹智鈞醫師!

5月20日,多個醫療產業的工會團體發起抗議,反對屏東基督教醫院「不續聘」擔任屏基工會理事長的詹智鈞。在4月24日,詹智鈞下班被院長約談告知不再聘任,只能留到六月底。詹智鈞反問難道是因為參加工會?余院長回答只是因為合約到期,醫院不再聘任。

然而,事後屏東基督教醫院對外說詞不一地表示:「未完成病歷數狀況嚴重,有礙醫病關系」才會不續聘,但工會理事長的詹智鈞並未有上述情況,可見這只是資方打壓勞工、解雇工會幹部的借口!而且,屏東基督教醫院長期下來人力不足,詹智鈞所待的神經內科更是如此,才導致住院醫師寫病歷的時間一再壓縮,顧此失彼只好選擇投入眼前實際的病患照顧工作,才會造成紙面上的未完成病例,對於加劇醫院人力荒的醫院資方,完全沒有理由解雇詹智鈞醫師。

全國工會聲援

在6月13日時,有60個工會團體、300人到屏東縣府遊行抗議,並喊出「全民防疫有成功!工會理事長失業中!」、「工會集結!保障勞權!」,「醫師納入勞基法!病人照顧穩搭搭!」等口號。臺灣目前的防疫成果,是站在犧牲許多醫療護理人員與基層勞工的血汗過勞之上的。然而詹智鈞醫師與屏基工會在5月23號向訪視墾丁的衛服部長陳時中陳情,卻被屏東縣警方以活動沒有事先聲請為由百般阻撓,無法見到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如果陳時中是真心誠意的關心臺灣的防疫工作,而非表演,是不會冷落對待被資方打壓、站在第一線抗疫與照顧病人的醫師的。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反對屏東基督教醫院對於詹智鈞「不續聘」的打壓,因為此舉將會造成醫院人力不足的現況更加嚴重。況且,過去屏基工會為了對抗新冠肺炎疫情,在職場上爭取進入負壓隔離房值勤前後采檢、爭取相關人員的防疫假,就像許多國家的醫療業戰鬥工會為全民防疫扮演的積極作用。現在醫療產業的工會組織遭到打壓,完全是在破壞臺灣迎擊新冠肺炎的防疫能力。

醫院不續聘詹智鈞醫師,明顯的是向屏東基督教醫院工會做出的重大打擊,目的是想連根拔除過去為醫院勞工爭取權益的力量,伐害工會並使之無法進一步向前爭取勞工權利。工會權是民主權利的一部分,蔡政府坐視不理,等於撕破了自己的民主假面目。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要求復職詹智鈞,反對屏東基督教醫院對於工會權的打壓,支持工會進一步的組織與抗爭。

臺灣:通奸除罪化告捷!下一步爭取廢除民事責任!

5月29日,大法官正式宣告通奸罪違憲,結束了八十幾年來國家透過刑法剝奪人民身體自主權的暴力。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歡迎這一決定。然而距離真正的自由平等——性別不再受壓迫、人人有身體自主權,這還僅僅只是第一步。

我們社會主義者支持通奸罪除去刑法罪刑,更認為民事責任也該一並廢除!婚姻關系和通奸是私人的事,本就不應由國家公權力(民事訴訟同樣是國家公權力的仲裁介入)介入,剝奪他人的身體自主權。在臺灣,離婚需要配偶雙方同意。同樣,我們支持單方面的離婚權,但不代表我們鼓吹離婚。而在資本主義男權社會底下,男性的社會地位與經濟條件普遍都優於女性,使得女性在婚姻中需要依賴丈夫,經濟因素、子女扶養、社會觀感等等考量,也會使得她無法輕易離開婚姻關系。要想打官司,整個過程無疑會對婦女造成更大的負擔(不論是經濟上或是精神上的),且有利的那一方同樣是男性。

民事責任也是國家暴力

民事法官同樣是資產階級國家機關的一部分,對案件的判斷也是考慮到涉案人的財富、學歷和社會地位等。尤其是基層弱勢的女性更容易面對不公平的打壓。很多時會受到「失婚婦女」的歧視性標簽,而且很容易受到前夫對生活的幹預甚至支配。因此我們認為婚姻終止應改為全面施行單方面離婚權,且通奸民事責任也該廢除。

要讓性別不再受到壓迫,每個人真正擁有身體自主權,就必須要有完善的公共服務,將銀行和大企業全面公有化,把資源投入到退休保障、免費的公共教育、醫療、托兒、長照服務等等,才能使人不再需要透過婚姻獲得所需,不再需要依賴於伴侶提出基本物質需要。實施單方面離婚權,廢除通奸罪民事責任,同時大幅增加免費公共服務,唯有這樣,才是真正能改變長期以來婦女受壓迫的境遇!所以女權鬥爭也是社會主義的鬥爭。

臺灣:居住條件惡化──資本主義是場大病,疫情還未完結。

在疫癥和中美沖突的夾擊下,經濟危機將使工人的住房問題惡化。政府想在疫情與中美沖突中「求穩」,意思是維穩目前房地產暴利占GDP高達48%共8.5兆的資本主義製度。最近內政部指「臺灣囤房問題有限」,拒絕進一步解決住屋問題。當資產階級媒體特意放大個別房東減租的慈善胸懷,苦求租處的多數勞工卻在疫情期間面對房租不降反升,尤其月租7千至2萬的搶手「低端」租屋。根據主計處統計,房租指數截至今年4月已連110個月上漲。資本主義用疫情將勞工甩到城市外圍耗時通勤,或陷在市區忍受悶濕租處。房東不拿幾次租金也能奢侈生活的同時,已有勞工被迫在窮困潦倒與流離失所間做選擇。

臺商回臺炒房

當建商稱頌房市信心復蘇並報復性上漲,無數勞工仍身陷房租工資雙重夾殺。被減班人數創新高,可統計到被無薪假的勞工可統計到的就有2萬人,20至24歲青年失業率在今年七月將超過14%。疫情或歷史上任何資本主義經濟震蕩,從未使房價與物價拉低到足以彌補失業與低薪,反而趁社會還未站穩時趁機打劫。臺商回流遊資正加速這一進程,今年1到3月,六都房屋交易比去年同期增加6.8%,房地合一稅比去年同期暴增一倍,這筆稅收不會換成公共住房,僅證明房貸低利率政策把更多遊資趕進房市套利。

蔡政府2016年競選總統時承諾的8年興建20萬戶社宅的目標原已少得可憐,至今新建的社宅卻僅5萬不到,其中超過一半還未開工。20萬戶目標中其中8萬戶是包租代管,這項措施是為了與房東折衷,但大量囤房的房東並不把它放在眼裏。現實是,臺灣官方的空屋數達91.6萬間(10.56%),但都市改革組織的彭揚凱與廖庭輝的一篇報告指出,實際數字最少是155.5萬間。該報告亦揭露政府玩弄歸戶統計數字,指出真正持有四房以上房子的多屋者擁有房子為176.9萬戶,占房屋總數的15.1%。持有越多房子的人,其持有的房子當中空屋率越高,四宅以上空屋率更高達15.9%。

政壇更不乏建商代表,因此立法院內沒有任何政黨會真正挑戰房屋問題。立院多的是和陳超明一樣整家族涉入營造業和建商的人物:民進黨立委的黃國書透過妻子與丈人投資市地重劃炒房;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嶽父正是曾是「立院地王」的前立委劉盛良,而現在立院地王則是民進黨鄭寶清和國民黨吳誌揚;擁有市值至少1000萬房產的藍委洪孟楷,其母親曾擔任宏泰集團獨董,該集團建造的「帝寶」正是地產霸權象征,其父親則擔任興富發獨董並躋身染指臺灣北中南房地的事業。參與318學運的賴品妤現已淪為綠委,其父親前立委賴勁麟近期又因身為神腦董事長並打壓工會聞名,其母則擔任民進黨大金主力麒建設的獨董。

為住房而鬥爭

在疫癥帶來的經濟危機下,基層租客應該全面免租。租戶需要在小區組織起來,甚至在必要時發起罷交租金的行動。我們主張大幅增建社會住宅,其資金由課征富人稅提供。我們主張實施租金管製,阻止租金不斷暴升。我們支持訂立囤房稅,但同時明白臺灣資本家總有避稅的方法,更直接的做法是充公所有空置的房屋單位,立即讓工人階級和貧困青年居住。然而,更重要的是把居住正義的鬥爭與各項反財團的鬥爭扣連起來,建立一個工人階級的政黨。真正的工人政黨會主張把所有銀行與房地產業公共化,收歸於工人及居民民主控製,才可以打破對抗建商、房仲、投資客、政客和銀行形成的龐大食利集團,真正遏止住房囤積和炒賣,解決房奴的問題。

臺灣:課徵富人稅,填補健保費黑洞!

據衛福部統計,健保的虧損數目在今年預估將上升至727億元,而2022年則會突破千億大關。衛福部長陳時中在今年五月透露將調漲全民保費,企圖將負擔壓在窮人身上。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反對這一決定。保費調漲必大幅提升基層民眾的生活壓力,幾十年來的薪資成長停滯更使問題惡化。健保問題不但不會被解決,只會為更大的貧富差距和醫療缺乏埋下種子。

臺灣過往享譽國際的醫療保健現在岌岌可危。參考歐洲各國近年的慘痛經歷,當調漲保費也不能解決虧損問題,再加上經濟危機更為嚴峻時,資產階級政府就會將公共醫療服務削減得破落不堪。臺灣工人階級要組織鬥爭,拆除這顆新自由主義的炸彈。

若要拯救臺灣現有的醫療保障,那麼提升健保收入以遏止虧損絕對是必要的,然而重點則在於應由誰來承擔?這個答案只能是富人,想拯救健保便必須要提高資方的保費,將他們從剝削勞動者而得的獲利用來回饋社會。

向財團徵富人稅!

陳時中說:「勞工、受雇者如果多出1元,政府及資方就必須多出3元,等於多享受3塊錢的健保利益。」這個說法忽略了臺灣財富集中在極小撮人手裡的事實——最高5%家庭的所得是最低5%家庭的113倍!

公共醫療製度僅僅以保險製作為基石是絕對不足的,由於社會成員的收入不均現象,而使低收入人士承擔的實際保費更多。現行補充保費根本無助拉近這一差距,以剛拿到鴻海56億股利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臺銘為例,現行製度下,最多只需繳納20萬元補充保費。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49:06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4-6 23:50 编辑

臺灣:疫情與內政──中美沖突升溫中的民進黨政府

在超過兩個月沒有新增新冠肺炎本土案例與僅有極少數境外移入個案的背景下,臺灣國內對於疫情的恐慌情緒已是大幅消退——固然全球疫情仍極為嚴峻。世界很多國家政府利用疫癥來呼籲所謂「國民團結」,即使防疫工作做得一團糟,民意支持度也能暫時增加。而在臺灣,防疫成效顯著固然使民進黨政府在過去兩三個月期間的社會支持有所增加,但現在明顯正在消退了。臺灣民意基金會調查顯示,對照上個月,蔡英文政府的民望驟降10個百分點。疫情恐慌的消退,工人的民生問題正在浮面,使得社會內各種對執政黨的不滿、重新萌現、滋長。

在疫情沖擊下,無薪假人數突破三萬人為11年新高。失業率高達4%。全球資本主義正在進入前所未有的危機,而且正在不斷惡化。疫癥不過是今次危機的觸發點,危機的真正根源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充斥寄生性,而且無能力讓經濟理性發展。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將今年全球GDP預測由下跌3%再降低至4.9%,並指出全世界因生產停頓而損失354兆元的財富。可惜臺灣工人也無法幸免於失業、無薪假苦難。臺灣社會和民進黨政府正在進入一場更大的新風暴。

在罷韓運動後,民進黨鼓吹社會和諧並解散抗爭運動。這種不願意真正挑戰國民黨及右翼勢力的態度將會愈來愈受到先進工人和青年的質疑。

具有性別平權進步意義的通奸除罪化之實現,也在社會上引起諸多保守、父權聲浪的反彈(高達六成以上的民意對通奸除罪化表示反對)——不令人意外的是,民進黨人選擇從中嘗試緩解、調和保守勢力對該法案的不滿,而非進一步的對性別歧視的勢力、文化偏見做出進一步的對抗。同時,國內的資產階級媒體也惡意的開始煽動社會對於通奸除罪化的保守主義反彈。這也醞釀著未來保守主義勢力的反撲,在先進青年中曝出民進黨不願意反擊及自身的親保守特質。

第二任期之初,已能窺見民進黨的政權蜜月期正出現諸種裂縫。

中美沖突下的民進黨反中牌

疫情的爆發、經濟的衰退,使中美帝國主義權鬥也不斷升溫,身處美帝國陣營中的臺灣政府、也因此走向更鮮明的「抗中」政策。民進黨政府不只是以反中策略巴結美國從而希望強化臺灣資本主義在國際的地位,但也要收割國內群眾反中共的情緒。在缺乏一個左翼工人政黨的領導下,使臺灣資產階級開明派——民進黨政府得以藉此鞏固政治聲望的工具。近期最顯著的表現便是陸委會正式頒布香港人道救援行動方案,正式宣告將給予香港反對派以政治庇護權和生活保障。與此同時,中共與美國雙方在臺海的軍事心理戰也更加頻繁。截至6月22號,中共戰機第8度繞臺、美軍也以巡航臺灣作為回應。美國參議員霍利更提出,設立《臺灣防衛法》藉此推動美軍在臺軍事化的議程。

中美帝國主義沖突的升溫,正將臺海推向更危險的處境之中,並且有加劇右翼民族主義和軍事化的風險。各國的工人階級需要團結起來,阻遏帝國主義沖突的升溫與軍事威脅。

面對疫情所帶來的失業、無薪假、資方趁火打劫。工人階級需要組織起來對抗資方打劫、並且爭取課征富人稅來建設充裕的、給予基層人民的紓困金。

中共持續不斷的軍事恫嚇,加上美國完全作秀地捍衛「臺灣民主」,其真正目的是利用臺灣作為反中馬前卒、炮灰的意圖。我們需要工人階級及社會主義的替代方案,包括清晰的反軍事化及國際主義立場——團結起中、美、臺等國的工人階級,對抗中美帝國對工人階級的剝削,也阻止為了私利而在臺海、南海的軍事對峙行動。疫情觸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展示,資本主義是一個浪費資源的製度,一個永續深陷危機的製度。這場危機的唯一出路是各國工人階級群眾建立工人政黨及工人政府,結束億萬富豪的統治,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公有製以滿足社會需要。

臺灣:庇護香港抗爭者!中港臺群眾團結抗暴!──6月13日聲援集會報導

為了鞏固其越發脆弱的政治權威,震攝國內群眾抗爭。中共人大通過港版國安法,準備對香港所有反對派團體進行全面清洗。此舉,意味著香港民主運動已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

在這樣的局勢危機的驅使下,6月13日,多個臺灣自由派NGO於自由廣場舉辦了聲援香港抗爭的集會。主辦單位聲稱有七千人參與。訴求民進黨政府給予全體香港抗爭者以政治庇護權,並且高喊反對紅色資本、反對中國帝國主義、支持香港獨立、港臺同行等口號。

然而,民進黨政府大選前拒絕明確的給予全體香港抗爭者以政治庇護權,上任後流亡至臺的香港抗爭者僅有一小部分的抗爭者獲得政治庇護,一位來自高雄的女性告訴我們:「我知道今年一月你們(指ISF)在臺北發起爭取香港抗爭者庇護權的遊行,庇護權現在更重要了,希望支持罷韓的朋友也來支持。」

中港臺基層勞工團結抗暴

一位受訪的香港留學生表示:「如果運動更有組織,甚至有協調全港的罷工委員會,或許就能不只是『各自努力』,團結組織很重要,所以一開始有人想過與中國反獨裁聲音建立團結,可惜後來運動陷入疲累和僵局而較少人提,但當初反送中就是因為不反抗會失去既有權利,那現在不連結中國反獨裁抗爭也可能失去更多。」

面對中共獨裁政權對香港民主運動的全面進攻,香港民主抗爭若要贏得勝利、有力反擊,所需要的決不會僅僅是「港臺同行」。面對一個統治13億人口的且史上規模最龐大的獨裁政權,單單仰賴港臺兩地的民主抗爭,是無法推翻中共獨裁。所需要的,是中港臺基層人民與工人階級團結的民主鬥爭,才能真正推翻中共獨裁——其中,中國工人階級是最為重要的抗爭力量。

香港民主鬥爭所需要反對的,也絕不會只是紅色資本與中共獨裁——港資和外資也支持維護利潤的政治製度。而在美國BLM的種族平權與民主鬥爭中,清晰可見,美帝國主義的鎮壓比起中共獨裁毫不遜色!因此,香港的民主鬥爭絕不能只是反對中國帝國主義,也必須與美國的抗爭一道反對「種族歧視與富豪專政的美帝國主義」。

而香港的民主鬥爭若要贏得徹底的勝利,絕不能將運動孤立在香港一地,必須連結中國境內的群眾反抗——推翻中共獨裁,才能擁有徹底的民主權利。若不與中國基層群眾一同推翻中共獨裁,香港也不可能擁有「民族自決」的民主權利。

香港未曾徹底民主,運動出路並非光復過去。唯有打破這種局限,將香港革命輸出中國以至全球的工人階級鬥爭,反對資本主義體製,為民主社會主義而鬥爭。

中國:迪士尼《花木蘭》電影廣遭負評與抵製

2020年9月4日,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資製作的電影《花木蘭》上映。該片內容改編自同名中國民間傳說,主要描述一名代父從軍的傳奇女性人物花木蘭。長期以來,好萊塢被指責存在被白人壟斷、白人飾演非白人角色的問題,華人自然難以在其中施展拳腳。直到好萊塢、迪士尼日趨看重中國市場、與中國電影界合作越來越多,好萊塢大片中才更多地出現中國元素。今次該片雲集劉亦菲、甄子丹、鞏俐和李連傑等多名華人影星。然而,從2019年8月開始,影片就惹來相當多的爭議。

2019年8月14日,就香港反送中運動,《花木蘭》主演劉亦菲於新浪微博表態支持港警;另一主演甄子丹在今年6月30日於臉書慶祝香港國安法實施。該片在片尾感謝了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吐魯番公共安全局等多個中共及中國政府機關,而吐魯番公共安全局負責關押上百萬維吾爾族人的「再教育營」。考慮到電影於2018年8月開拍,劇組應是在中共於2017年升級對新疆鎮壓後前往當地的,因此也被質疑是否剝削少數民族勞工,或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合作。以上政治因素令港臺、泰國民主人士發起抵製行動,隨後該抵製行動擴大到韓國、美國等地。

除上述政治問題,《花木蘭》的劇情也存在諸多瑕疵,即使在中國也招致很多負評。原作《木蘭辭》並未記載木蘭所處之年代、年齡、籍貫、居住地,但是可以確定故事發生地對應今天的中國北方,年代應該在北魏;而電影中出現了中國南方、宋朝才開始有的土樓,以及其他不符合年代的物件。故事本應是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建立功勛的令人振奮的故事,但電影卻把原意改編成了生硬的「孝」。可見,考證不嚴謹、對中國元素錯誤應用,讓這部電影呈現出的仍是西方人對東方的臆想(即「東方主義」)。本來是一套向中共獻媚的電影,卻被《環球時報》批評為「藝術水平低下」,實在可笑。

早在1996年,迪士尼就因支持電影《達賴的一生》(被視為對達賴喇嘛的同情之作)而激怒中共政權,還造成1998年迪士尼出品的原創動畫片《花木蘭》被迫推遲一年在中國上映,且票房成績很差。今天,隨著中國資本進軍,為了保住中國市場,維持自身收入,好萊塢會對自己的電影先進行自我審查,刪改之後再推出。例如,2016年迪士尼子公司漫威推出的《奇異博士》刪除了一個藏人主角,以避免電影因為西藏議題在中國遭封殺。

對於電影在新疆取景的問題,美國19名跨黨派國會議員詢問迪士尼相關細節,然而其中包括盧比奧、克魯茲在內,有不少都是公開的親資右翼政客,代表美帝國主義利益。至於民主運動人士發起的抵製行動,有進步的一面,因為中國確實存在民主權利被打壓、少數民族受到特別壓迫等問題,而有一定組織、串連多國的抵製行動有可能引發更多普通民眾對於中國人權問題的關註。然而,抵製行動的發起人大多對美國政府少有批判,因此行動也會被美帝國主義操弄,從而疏遠中國大陸甚至海外工人群眾。況且,抵製行動成效不佳,《花木蘭》在臺灣和泰國上映兩周後,票房分別達到196萬和230萬美元,在臺灣更登上全臺新片票房冠軍。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電影業必然被資本控製,拍攝出的作品通常也必須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而大部分電影公司則為了追逐流量、票房、獎項等因素而製作電影,將利潤置於觀眾愛好之上。只有擺脫獨裁政權的控製,並且消除商業市場的因素,電影藝術才能有真正的自由發展。

臺灣:政治庇護權問題揭穿民進黨虛偽

媒體人鐘聖雄透露,他曾協助 5 名香港反送中抗爭者,在今年 7 月 18 日由香港出發抵臺,但時隔兩個月、這5人仍「扣在陸委會手上」。政府至今沒有正面響應,只有不具名的「消息人士」經《中央社》證實此事,但否認5人被「軟禁」。從中可以合理懷疑,蔡英文政府對此事下達封口令,禁止消息外流。

部分綠營人士更抹黑鐘聖雄為爆料的「內鬼」。他們只想合理化民進黨軟弱的立場,不想蔡英文政府受到群眾壓力。他們說揭發事件會引起中共註意,但5人的身分及路線早在8月已有媒體報道。民進黨所謂要求對事件保密,只是為了壟斷事件的話語權和決策權。過去綠營支持者也狡辯說,如果開放庇護權會讓中共間諜乘機滲透臺灣,這更是無稽之談。中共間諜有更多方便快捷的途徑入臺,例如商務簽證到訪或投資移民。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要求政府釋放該五人,在充分保障其人身安全下交代五人的狀況,並為他們提供全面的政治庇護保障,包括保護其人身安全。

《香港人道救援行動方案》

自去年六月因著中共當局的迫害與黑警暴力,香港已有眾多抗爭者流亡至臺灣。遲至今年六月十八日,在中共強推「港版國安法」所刺激起的輿論撻伐中,民進黨政府才總算推出《香港人道救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此方案限於給予已經身處臺灣境內的香港抗爭者以政治庇護並提供生活援助。

此一方案的出爐是一項極為有限的成果。許多遭到港府限製出境的香港抗爭者(而在疫情所致的邊境封鎖下,未遭限製出境的香港抗爭者也相當難以入境臺灣),難以藉此方案取得援助與庇護,唯有另尋「非合法方式」入境臺灣的管道。民進黨政府為避免觸怒中共當局及刺激保守民意反彈,也公然表態不鼓勵香港抗爭者非法入境。另外,政府也不想接納大量移民,避免為保障難民而增加公共開支,但卻寧願用錢去購買軍備。這暴露了民進黨政府並非真正的民主捍衛者。

蔡英文政府利用香港反中共抗爭獲得民意支持,但卻極少實質行動挑戰獨裁政權。

中美沖突下,包括臺灣在內的親美陣營將會更多利用民主人權議題向中共施壓,但不代表它們是反獨裁抗爭的盟友。只有依靠青年和工人的群眾鬥爭才是出路。

我們主張,不論入臺途徑是否經由「合法管道」,所有遭受中共獨裁政權迫害的抗爭者皆有權取得在臺政治庇護權與相應生活援助,並且需要進一步修立法以製度化保障政治庇護權。民進黨政府不會自願實踐這個要求,要使它成真,需要團結的基層群眾抗爭,為中港臺兩國三地基層群眾反獨裁抗爭的團結而戰!

臺灣:拒絕開放瘦肉精美豬!食安不容出賣!

八月二十八日,蔡英文宣布用行政命令開放進口含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此舉是反民主的,因為有69%民意對此大為反彈!在此壓力下,民進黨才轉為舉行立委聯席審查。

前工總理事長、仁寶集團老板許勝雄明確支持政府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透露出眾多資本家為了想要臺灣加入BTA,而支持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進口。明顯,為了利潤、犧牲人民食安!

蔡英文政府提出一百億豬農基金無法維護基層人民的食安,從中得到最大好處的,是畜牧業資本家。產地認證無法防止含瘦肉精美豬流入基層人民身體,可見其治標不治本。

研究指出萊克多巴胺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歐盟等110國家禁止使用含萊克多巴胺飼料來餵養牲畜。蘇偉碩醫師說:「超大劑量瘦肉精會影響大鼠胎兒腦神經發育,美國兒童自閉癥盛行率從1994年起攀升,沒必要拿下一代試驗。」

萊克多巴胺的健康風險

而豬肉內臟往往會製成加工食品,並流入到窮人的胃裏。開放含萊克多巴安之美豬所帶來的食安風險,將為臺灣基層所承擔!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亦是禁止臺灣豬農使用萊克多巴胺——可見自己也深知其食安問題。美國最大豬肉生產商與另外兩家肉商也陸續禁止使用萊克多巴胺,我們怎能接受一個連美國大企業都不接受、且有食安疑慮的瘦肉精美國豬呢?

反對含萊美國豬的抗爭,要獨立在國民黨等親資在野黨之外,國民黨是虛偽的,因為他們自己過去就支持過美國豬牛開放,抗爭需要工人階級組織起來,也不能冀望個別立委能擋下含萊美國豬,我們只能依靠群眾鬥爭,反對有食安風險的美豬,為食安與民主權利奮鬥!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拒絕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豬,我們認為國際貿易需要受到食安專家、消費者團體、工人民主全面監督。但只有食物供應鏈全部在民主公營的前題下才可能受到達到這一目標。

社會主義者反對BTA,我們追求的不是與美國進行不平等的「自由」貿易。美國利用臺灣作為中美地緣政治鬥爭的棋子,並從臺灣榨取更多利潤。只有在社會主義下,各國工人階級對生產和進出口進行民主規劃,才可以合作分配資源,達到真正公平的貿易。

臺灣:工人組織鬥爭!反對紓困救市不救人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蔡英文政府所推出紓困方案,共六百五十九億用於勞方,還未算被資方或中層管理者剋扣的部分,而資方卻有高達一兆一千七百九十五億——這數字是勞方紓困金的十八倍之多!

然而,誰最需要紓困金呢?臺灣失業率連續四個月維持4%以上。九月,無薪假的人數仍維持1萬6千865人次的高水平。而在疫情沖擊下,旅遊業、觀光業、電影業勞工的沖擊最大。

財團大佬貪得無厭

九月初,政府推動紓困金3.0之時,有許多工商大佬用中小企業艱困藉此勒索政府要更多錢!

曾經推動支持勞基法修惡、刪減七天假,反對居住正義的全國商總理事長賴正鎰在記者會上表示:「17個服務業沒被紓困到,像是茶葉、中藥都因為沒觀光客生意下滑,估計這些沒被紓困到的產業影響約200~300億」,並建議「減免企業各項稅賦負擔,營所稅稅率由現行20%調降至15%」。

事實上這是利用中小企業的艱困,來讓大資本家與財團和政府要更多的利潤、挖公帑。

然而,事實上企業經營並不像賴正鎰所言的「艱困」;而賴正鎰自己就是多個建商協會理事、新冠肺炎疫情底下房價甚至還上漲!

蔡英文政府固然在疫情底下取得高民望,但疫情沖擊下法律服務業的工人薪資下降了兩萬,廢物處理業工人少也一萬!據統計,僅55%企業會發中秋獎金,金額也創七年來新低。工人階級在疫情底下承受著生活費用的提升,為了工作與通勤需要自己購買防疫用品,但無薪假與失業率提升加深了生活的艱困。

工人階級既是社會運作的主人,社會要能不受疫情影響,需要針對工人階級、失業者進行紓困才能做到,而非給與那些只會開除或放無薪假的工商大老更多的錢。

要爭取到工人紓困方案,需要建基於工人階級抗爭,並提出課徵資本利得稅、免除基層住戶的租金、建立組織工會爭取紓困金,抵抗裁員和無薪假。只有將大企業和銀行公有化,收歸工人民主監督,工人才能真正掌握如何運用自己創造的財富。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50:59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4-6 23:53 编辑

臺灣:對抗地產霸權,本外移工團結!

9月29日,MENT舉行「同工同酬不落實,官員無恥噴幹話」記者會,抗議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提出鬆綁營造業移工來降低臺灣房價的謊言、反對勞動部三十年來對於勞工與移工同工不同酬問題漠視不管。

當日,有臺灣國際勞工協會、臺灣移工聯盟、消防員工會、桃園市產產業總工會、華航企業工會、新海瓦斯工會三十多人參加記者會。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亦參加其中。

TIWA代表表示:「高房價多起因於地產炒作、房產囤積。但為了幫建商省錢,次長連『營造業開放聘僱移工會讓房價下降』的邏輯,都講得出來!試問,當財團、老闆省了人力成本而賺錢時,消費者物價指數會降低?房子,會在蓋房子的工人薪資下跌時,而使得胼手胝足的工人階級,買得起?」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郭家瑋說到:「當民進黨政府稱頌臺資回流將帶給勞工工作機會,但我們看的是,這些錢最終大部份會流入房地產炒作和金融股票的套利遊戲中,加速惡化勞工的生活,根本就不會流入基層勞工的口袋。

而勞工自己蓋出來的房子,自己卻買不起,2020年的房價指數又到達歷史的新高!建商假惺惺的說人力不足而要鬆綁移工,事實上是建商不願意雇滿人力、不願意給予安全職場環境,過去建商把建築業工人當成免洗筷,現在他們只是要更多的廉價免洗筷而已!」

最後,勞動部派科長陳輝江出來接受記者會陳情,面對移工團體吳靜如問題——營造業本外勞是否有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勞動部科長回應鬼打牆的官話說:「移工是補充性人力」、「我們再回去研議」。

可見不論是要改善本勞還是外勞的處境,都不能夠寄望親資民進黨及其官僚,而要透過本外勞團結鬥爭,爭取降低工會組織門檻到6人之下、本外勞共同建設工會組織鬥爭,透過群眾運動挑戰臺灣藍綠白三黨與財團專製,透過課徵資本利得稅、爭取工人階級民主管理社會財富,才能落實本外勞工的同工同酬,以及職場安全防護網、免費的公共住宅及公共醫療,並解決本外勞血汗過勞的處境以及職業災害等問題。

臺灣:社會主義者對民進黨政府修憲的立場

在中美帝國主義沖突加劇的背景下,親美抗中的民進黨政府正在讓「臺灣主權問題」成為美帝反中戰略裏打擊中共民族主義權威的政治工具。

在這個戰略中,民進黨推動「修憲」之目標的實質政治意義之一乃在於藉此宣告「臺灣2300萬居民有權決定中華民國憲法修訂,而非中國的13億居民,兩岸互不隸屬」,並且得以進一步削減「中華民國憲法」中的「中國因素」;使中共不斷宣稱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更加脫離現實與可笑。

在國內,因著群眾反中共情緒的升溫、民主主義及臺灣民族主義情緒的強化,今年初藉此勢頭、收割民意贏得連任的民進黨政府若要能夠繼續維持民望,勢必得對這民意有所回應。而當前的「修憲」其主要內容如「下修公民權至18歲、廢除考監兩院」等主張正是一個既不會損害臺灣資產階級利益、又能夠維持執政聲望的舉措。與此同時,這些主張又能使民進黨從青年群體中爭取支持。

有限的民主改革

在這次的修憲案中最有可能成案的主張分別為:廢除考監兩院與下修公民權至18歲。廢除考試院,將使得原先不受選民經由選罷監督的公務員(事務官體系)未來更加受到執政黨的藉由行政部門來控製指揮;廢除監察院,將使監督與調查違法失職的公務員的權力回到民選產生的國會中;而下修公民權至18歲,最重要的影響便是擴大投票權與增加「選民」人數,但這不過只是與其他資產階級民主製國家看齊。而尼加拉瓜和奧地利這兩國的投票年齡則是為16歲!可見僅是下修到18歲並不足夠。

可以說,這些修憲主張能夠帶來民主權利在臺灣政治製度中的一小小寸進步,但這個修憲案即便實現了,也絲毫不會減少一點資本財團透過國家官僚與藍綠白三黨來推動不利於大多數基層人民與工人階級的反民主政策。只有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建立自己的政黨與工會,才可能抵抗資本財團所推行的反民主政策。

諷刺的是,這極為有限的進步性修憲若要實現,還得在公投中獲取900萬以上的贊成票才有可能成案,在臺灣選舉史上、要獲得這樣高的贊成票數近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當初這樣的修憲製度設計,也正是為了剝奪臺灣人民翻修憲法的民主權利。

這個修憲案的推動過程勢必將面對來自中共獨裁的威嚇與施壓,而美帝國主義也可能藉此將自己偽裝成「民主之友」來騙取臺灣人民的支持,進一步拐騙臺灣人民在中美兩強的強盜搏鬥中淪為美帝的反中馬前卒——但這掩蓋不了美帝國主義施壓民進黨政府來強迫臺灣人民吞下瘦肉精美豬的反民主罪行。

社會主義者認為,固然工人階級與基層人民應對「廢除考監兩院、下修公民權至18歲等進步性的修憲主張」表示支持,但這一小小寸的民主改革要能實現,絕不是單靠民進黨政府或立院各黨同聲支持便能完成。並且需要認清,民進黨政府推動修憲的目的乃在於鞏固民意支持與配合美帝反中戰略,絕非是出於真誠擴大民主權利——真誠支持民主權利的黨派,絕不會滿足於如此微小的民主改革。同時我們認為臺灣工人階級與基層人民有權決定是要修憲或是重新製憲,中共獨裁政權無權反對。

根據民調,現在仍有近五成受訪者反對廢除考監兩院與下修公民權至18歲;可見,要實現這一小小寸的民主改革,必須要有強大的群眾性民主運動才能對抗臺灣社會中的保守主義與反民主傾向。

我們對待修憲的立場

這一群眾性民主運動需要獨立在所有親資黨派之外,並且為著更迫切、更為工人階級與基層人民所需要的民主權利進行鬥爭——工會組織門坎下修、政治罷工權、工會權力的擴大與保障、不在籍投票權、移工政治平權、或是無數進步青年與工人階級所支持的民族自決等要求——而這些民主要求,之所以被民進黨等親資黨派所無視與反對,正是因為它們威脅著臺灣政商權貴與財團的統治地位與利益,也會挑戰中共獨裁政權。因此,要真正的完善與擴大民主權利,工人階級與基層人民所需要的是一場反對政商權貴與財團統治的反資本主義鬥爭,絕不能止步於當前卑微且有限的「修憲」。

臺灣:同婚通過滿周年  平權抗爭需重建!

在去年五月十七號,同婚專法通過後,臺灣正式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這是無數平權運動支持者與團體所打拼出的成果。但同婚專法施行一年後,對於同性戀者的偏見、歧視仍是存在——根據民調,仍有約三成民眾認為同婚通過帶來社會的負面影響、並且反對跨國同婚。並有將近五成的民眾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誌。根據調查,仍有高達五成的受訪者表示在職場中沒有任何保護同性戀者的性別友善政策。也僅有38.1%的同性戀者敢於在職場中公開出櫃。

資本主義製度下社會上根深蒂固的反同偏見是難以消滅。同誌平權需要繼續鬥爭,連結至職場中的勞工抗爭,團結起各種性傾向和性別的受雇者,對抗雇主的歧視性待遇。

平權仍需繼續奮戰

曾經虛偽地表示支持同誌平權的民進黨政府,如今仍未修法給予同誌家庭共同與接續收養的民主權利。同誌配偶不能收養養子女,只能收養配偶親生子女,不能接續收養,也就沒有辦法共同養育小孩,但自己生又不讓同誌進行人工生殖。

法律限定,國人若要與外籍同性伴侶在臺結婚,則其伴侶必須來自同婚合法化的國家。全球目前只有二十七個國家通過同性婚姻,而亞洲內仍未有其他國家設有合法同性婚姻。反同勢力仍日復一日的在社會中擴散、孳生,等待下一個向平權運動進攻的時機。就如同近期,反同團體「全國家長聯盟」再次對促進性別平權的書籍展開歧視性攻擊——要求教育部撤下帶有同性平權觀點的童書《國王與國王》。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在爭取同誌婚姻平權的運動中,活躍進行著爭取民眾支持、對抗反同勢力的行動。現在所需要的是建基於基層且強有力的平權運動——在職場、小區、校園之中組織起來,對抗各種反同勢力與保守偏見。唯有消滅資本主義製度,反同勢力才不會再有故態復萌、重振旗鼓的空間。

臺灣:時代力量退黨潮—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第三勢力」?

自2019年8月起,時代力量黨就對待民進黨的取態發生黨內路線鬥爭而造成分裂。爾後,又於今年爆發該黨主席徐永明涉嫌受賄200萬元新臺幣一案,並宣佈退黨,使時力受到更大的打擊。

親綠與否的路線鬥爭

這路線鬥爭的爭執關鍵,乃是在於時代力量黨對待民進黨的取態。民進黨因著收割了群眾中高漲的反中共獨裁情緒、爾後又因在疫癥中呼籲「國民團結」中取得相當的政治聲望。時代力量受到這股「團結支持民進黨」的壓力,因此較親綠的派別不滿其當權派對民進黨的批評與監督。退出該黨的一大票人物,從林昶佐到黃捷都傾向於與民進黨合作或至少不要尖銳批評民進黨。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54:07

時代力量黨成立之初,仰賴著318運動的知名人物光環和當時國內反國民黨的抗爭情緒而形成。但它從來沒有提出過獨立於民進黨以外的政治綱領,只是作為監督民進黨的臺派側翼。面對獲取親綠選民支持的壓力,該黨內形成一股支持民進黨的趨勢。在民進黨第一次全面執政後民望下跌,接連而來的群眾抗爭浪潮,也促使了時代力量黨內形成了一個主張批判民進黨的親資保守來獲取進步性選票支持的集團——而代表這一路線的黃國昌所獲取的社會支持則又強化了這股力量。時力的路線和組織方法也是其失敗的原因。該黨並不從事群眾鬥爭,其運作圍繞著選舉和議會工作而進行。沒有群眾鬥爭的力量,小綠政黨在議會裡要不是向民進黨妥協,就是被排擠。該黨沒有基層黨員組織和民主架構。青年與工人的參與僅限於投票和追隨政治明星,卻不能作為建黨和決策的一員。這種小圈子領導層的政黨在政治情勢複雜時必然陷入分裂。而當權派強力把持決策機構,因此被批判黨內獨裁。

勞工出路

這樣的內部沖突致使先進青年與工人對其發展感到失望與挫折。從綠黨、社民黨到時代力量,這種小資產階級的第三勢力都不能帶來任何出路。 若要能夠建立一個強勁的、足以挑戰所有親資黨派的「第三勢力」,我們所需要的正是一個建基於群眾運動並具有清晰反資本主義左翼綱領、堅實基層組織與黨內民主的工人政黨,才能夠使臺灣政局不再被親資政黨獨攬於手。

社會主義者如何看待國民法官法?

近年來,由於群眾要求使司法過程公開透明的改革訴求越來越多,而且對於臺灣司法「不盡人情」和「恐龍法官」等等的呼聲也越發甚囂塵上。

而政府為了應付民怨,於是頒布了國民法官法,對司法作出輕微改革。該法案內容是將故意致死案及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但牽涉毒品案及青少年案件除外),由原先法官全權審理的觀審製改為三名法官加上隨機抽選、無法政背景的六名國民作為國民法官來共同審理的參審製。

據司法院所說,立法的目的是希望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出身背景的國民,得以直接在法院形成判決過程中,並使審案過程能夠更加透明化。然而,由於國民法官皆無專業法政知識,國民法官的意見在審案過程中受到職業法官主導,例如同樣是參審製的日本,裁判員便常常因受到職業法官的威權主導,而導致裁判員的意願參與度年年下降。而且據統計,符合國民法官法所適用的案件一年內只有五百到六百多,數量可謂微乎其微。拿108年的刑案數22萬3千件來比較,其佔比僅不到0.003%,導致國民法官法形同虛設,一般民眾在司法過程當中的參與度幾乎沒有任何提升。

職業法官的威權

絕大部分法官來自社會上層,而法律學院將司法人員的價值觀訓練成服膺資本主義秩序。富人除了享有壓倒性的法律資源,還因為其社會地位而被法官偏袒。相反,窮人、少數族裔和性小眾等往往更易被視為罪犯,這不是輕微改革司法系統能改變的。

社會主義者認為,這次輕微的司法改革並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歷史上資產階級只有面對群眾鬥爭時才會作出重大的讓步。所有司法人員應該領取普通工人薪金,不能享有經濟特權。法官應該由民選產生並且可以隨時被罷免,任期不能過長,需要被定期更替。

但即使這樣也遠遠不夠的,因為資產階級法律始終是維護私有產權的國家機器,在富人統治的世界裡不可能有平等的法律。只有在徹底消滅資本主義壓迫後,司法系統才能真正受到工人民主監督。

臺灣:勞保修惡即至—臺灣工運如何應戰?

勞動部部長許銘春在八月底提出,不惜烏紗帽也要修惡勞保年金,她所提出的方案也不僅只是多繳少領延後退而已,也提出要溯及既往。

修惡的內容包含提高費率、降低年資給付率從1.55%至1.3%和,擴大平均薪資採計期間從60個月至180個月。依照學者計算,工人階級將會損失25%~33%的退休金。

此草案很快地受到各黨團及民進黨內部的反對壓力而推遲,但這些黨團的反對聲音是為了自己的選舉利益。雖然政府也提出會在明年將挹註的資金從今年的200億提高到220億,但光是今年6月的提保金額就高達了230億,政府挹註的金額是遠遠不足。目前勞保基金的潛藏負債已高達了9.11兆。勞動部部長也在公開的場合提出不排出今年底就會提出草案,同時民進黨政府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處境下,也會有更大的壓力提出更多打壓工人階級的政策。

資方正在向工人開火

2020工總白皮書也指出,要求政府進一步的修惡勞基法,更多的彈性工時以及推動罷工預告期,取消產業工會罷工權,對於金融業的資方也會樂見透過更差的退休保障來獲得更大的金融保險市場。

臺灣所受到疫情的直接沖擊雖然較其他國家來的小,但全球危機的影響早晚會波及臺灣,資本家正為向工人階級開刀作準備。今年的基本薪資調漲是蔡英文政府執政以來最低幅度的一次,僅調漲了月薪200元,時薪2元,是比其他經濟沖擊更大的國家的基本薪資調漲還低。勞保破產終究來說是長年新自由主義政策——企業稅率低和金融去管製化——所造成的。工人階級拿到的退休金本來已極為微薄。政府不敢向臺灣企業增稅填補,而是準備向工人階級開刀。可預期民進黨未來會再次地將勞保修惡提到議程上面。

工人階級及青年必須為此準備組織起來,抵抗一連串的新自由主義攻擊。工人需要大量加入工會,在職場由下而上地組織起來。各大工會需要召集大會,發動遊行和集會,讓各行業的工人共同討論鬥爭的訴求和策略,以及如何準備一場真正的大罷工,為下一波的鬥爭所準備。整場工運應主張徵收富人稅,並且把銀行民主公有化,為全民退休保障提供財源。

臺灣:政府小編過勞死 網紅政客壓新聞

今年8月4日,新北市金山區公所「小編」陳嘉緯下班回家洗澡,本打算再回職場剪片卻在浴室猝死。朋友口中積極任事的他只有2.4萬月薪,死亡當月工時超過276小時,加班超過100小時,更長期每月加班超過80小時,大幅超過勞工每月加班上限的54小時(何況這是2017年民進黨政府以「勞工要賺加班費」為藉口修惡勞基法後的標準)。經常10點才回家的陳嘉緯,早已面對慢性致死的環境,反映了政府基層勞動條件正在惡化,遑論民間企業和小公司。

治喪期間市府四度前往陳家,暗示說話「要小心」,意指陳的死是「自己問題」,民代也找上家屬可恥地暗示陳是太胖才死,當家屬希望法醫解剖釐清死因時更被阻撓(使得家屬轉而擲筊決定不解剖),這正是陳起初沒能被判為「過勞死」的重要原因。陳猝死隔天電腦就被格式化、工作使用的LINE群組也被踢出,若非家人收著手機提供調查,最終只能死無對證。直到10月勞保局終於判為「過勞」,這並非由於政府開明,而是當時無數勞工和群眾的同情,才讓官方試圖抹滅的此事重新得到關註,使政府有壓力進行調查。

收買媒體控製輿論

陳嘉緯死後TVBS等媒體隨即報導,影片卻在不到一天內消失,但網民備份立即喚起大量同情和共鳴,才引發後續的媒體深入報導和監察院調查。

諷刺的是,被長官指示第一時間壓掉陳嘉緯相關報導的,恐怕就是與陳職務類似的「新聞聯絡人」、「新媒體小編」或新聞局員工。侯友宜接替朱立倫成為新北市長後,繼續讓區長(例如金山區長廖武輝)和局長為自己搭設「網紅競賽」的舞臺。

掏空人力的作秀排場,以及政府基層員工和公關公司員工的血汗,恐怕是侯友宜目前坐擁九成民調支持度的秘密。行政院長蘇貞昌等藍綠白政客已經用著同樣的方式來鞏固自己的支持度,往後肯定更多官僚食髓知味、爭相模仿。

面對基層勞工超時過勞的處境,侯友宜稱陳嘉緯是「認真的員工」,就像先前他動員大量員工加班,只為回應自己臉書上韓國瑜支持者針對核四議題的輿論抨擊。此後他說的是「非常謝謝小編的努力」,這和賴清德任行政院長時稱超時工作為「做功德」並無二致,與政府內部與外包工作項目下的勞動條件改善並無任何關係。

當華而不實的活動掏空人力又累壞基層、當小編日日「跟行程」幾乎耗盡血汗,此時,新北市政府和金山區公所卻竭力掩蓋內部員工死去的新聞,之所以能夠這樣,靠的是「養媒體」:平時用飯局攏絡記者、用美其名為「政策行銷」的採購案年年餵養媒體財團公帑油水。一位新北市政府員工透露,曾多次被迫為特定廠商量身訂做採購案。

僅管政府大量使用低薪約聘製、限製加班費和強迫補休,而製造了大量同工不同酬的情況,但不穩定勞動契約下的勞動者卻仍是孤立的少數,能合法組工會的勞工更是少數中的少數。同時,相對待遇優渥而更有條件抗爭的基層公務員若想變革,也無合法組建工會的權利。

就像許多大老闆和親資政客有意識地利用年齡、性別、全/兼職、本/外勞身份來分化抗爭者,政府內也有滋長基層勞動者分化和歧視的製度,這正是不分藍綠白在中央或地方執政時樂於維持的,以便控製國家機器和壓製「內亂」。釋字第785號釋憲後,雖然公務人員能繞過更官僚的救濟途徑直接訴訟,但過去以「特別權力關係」為藉口剝奪組織工會權的情況仍存,「政府公開法」也未保護揭露醜聞的吹哨者,不受上司職權騷擾。陳嘉瑋這種基層公務員,與侯友宜等親資本主義政客之間的階級利益是互相對立。因此基層政府員工不應淪為規避法律謀財害命的白手套。

「陳嘉瑋」的命運更不應重演在任何人身上,他的家屬應該受到充足的賠償。他的死因應該被經由基層員工、專家學者與家屬所組成的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侯友宜等市府高階長官應該得到嚴厲的懲罰。同時政府必須立即擴編人力改善公部門勞動條件,在不減薪的前題下實現真正的八小時工作製。基層公務員應該全部受正式雇用,且保障組織工會權。

抗爭才有出路

要阻止政府收買媒體控製輿論,必須將所有媒體收歸民主公營。媒體管理層由工人選舉產生,使其運作和編採方向受到工人的監督。高層只領取普通工人的薪金水平,不享有經濟特權。而只有立基於公私部門基層勞動者團結鬥爭,打造戰鬥性全國總工會以及左翼勞工政黨,才能實現這些改變。

2020年臺灣同誌遊行——13萬人上街反對性別歧視

10月31日,在臺北市府廣場前,彩虹公民行動協會與一眾支持性別平權的青年與NGO人士舉辦了第18屆臺灣同誌遊行。這一屆臺灣同誌遊行,也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唯一一場實體舉辦的同誌遊行;13萬人響應參與,許多在臺外籍人士也熱情響應支持。眾多性平、勞權團體也響應參與——酷兒盟、性平教育協會、消防員權益促進會等等。

在本年度遊行中,主辦單位提出「支持性自主、障礙者性權、反對各種形式的性別刻板印象、支持修憲保障18歲公民權」等訴求;國際社會主義前進除了參與本年度遊行並且支持上述訴求外,我們也在遊行市集中公開提出且宣傳「向前爭取真平權!終結歧視、需要結束製造不平等的資本主義製度!」,並且向參與同遊的民眾募集、爭取對於我們在香港、中國進行抗爭工作的支持與認識。另外,今年中國上海市的同誌驕傲周首次被中共政府勒令取消。過往這場活動並不是遊行集會,而只是室內的酒會和娛樂活動。習近平的高壓統治連溫和的同誌社群交流活動也不放過。可見同誌平權運動就是需要為民主權利而鬥爭,必須挑戰中共極權!

民進黨號召支持者入同遊

在前幾日,蔡英文公開網上呼籲支持者與黨員參與本年度同誌遊行,試圖妝點其「進步開明形象」,作為鞏固挺同民意支持的政治策略,並借此民意支持用以推行親財團政策。

蔡英文公開號招支持者與民進黨黨員參與同誌遊行的舉動,引來臺灣反同教會各山頭的聯合反彈,並表示不邀請蔡英文參與今年度的「國家祈禱早餐會」。此舉導致了長期親近綠營的長老教會宣布退出籌辦該活動,致使該活動20年來首度停辦,這對於反同基督教勢力而言是一個挫敗。

在當日的同誌遊行途中,民進黨的遊行隊伍遭到公開抗議,人民民主黨與日日春協會的成員當眾在民進黨隊伍前批評與斥責民進黨政府,屈從美國霸權、不顧食安而堅決推動開放含萊美豬的政策。亦有少部分遊行參與民眾對此抗議行動表示贊賞與支持。

平權抗爭須重建

同婚專法通過施行,固然是一項民主權利的進展、平權運動支持者奮力爭取而來才有的階段性成果。但該法仍是一項由政府主導在平權運動和反同勢力之間進行保守性折衷的產物,並且仍不保障同誌婚家的收養與人工生殖權、對於跨國同誌婚姻仍有重重限製與阻礙,而無數有意成婚的同誌伴侶仍受迫於家族與職場內的歧視偏見、而不敢出櫃或登記成婚。

因此,要爭取同誌平權的再度邁步前進,是需要在職場中、抵抗性別歧視,進而促成不分性傾向的工人階級團結;在社區中、抵抗家庭與社區內的性別暴力;在校園中對抗反同勢力的入侵和洗腦。這都需要身處其中的基層群眾與工人階級、青年組織起來,為平權而戰。施壓政府落實同誌伴侶迫切需要的人工生殖權、收養權與跨國同婚的全面開放,並且進一步爭取民法保障同婚,不屈就於製度性歧視的專法。

然而,有誌於追求性別解放的人們,若想要終結根深蒂固於階級社會中的性別歧視,就需要組織起這樣的基層群眾抗爭,朝著製造社會不平等與滋生、維系保守偏見的資本主義製度進攻。

臺灣:南鐵東移案 暴露民進黨親資反民主

臺南鐵路地下化工程,正如當今資本主義下的許多公共工程,加劇了都市房地產炒作與社會清洗和階級排除。該工程歷經許多方案的更叠,臺南市政府號稱鐵路地下化能縫合地面生活空間,但2009年的核定版卻仍以地產開發和私人轎車為首要考慮,不僅東西向的步行空間沒被縫合,還使得建商和大地主得以從中獲取房地產開發炒作的套利空間,親資政客與技術官僚充當為其開財路的鷹犬,財團媒體與「獻策」的成大學者更與之沆瀣一氣。

今年早些,行政院長蘇貞昌繞過交通部直接指示鐵道局強拆最後四戶,到了十月、強拆黃家樓梯時卻引爆抗爭者與施工人員、警方的激烈沖突,導致社會輿論開始群起關註,交通部長林佳龍才像事後察覺般派王國材到場,「更有技巧」地給予無用的承諾,嘗試減緩社會輿論中對政府強拆民房的批評。但在藍綠白三黨背後掠地若渴的建商,往鐵路腹地挹註遊資的一眾大小房產套利者早已急不可耐,迫切想趕走反迫遷的住戶與抗爭者。

受拆遷戶成立自救會抗爭至今已逾8年,如今抗爭僅存黃春香一戶仍奮力拒拆。民進黨當局利用著疫情控製得宜、經濟前景樂觀,及反中共的形象帶來的民望,藉此加速推動各項爭議性的土地征收和基礎建設工程。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55:17

照顧宅:分潤收編拆遷戶的工具

除了鐵路東移地下化以外,還曾有原軌地下化等可行方案;就算東移,也能透過設定地上權和許多法律工具,來維持拆遷戶原有的土地產權,但政府卻只是在市郊興建「照顧宅」讓居民以成本價承購,藉此釋放部分房產開發利益,來使拆遷居民從中分潤。政府讓拆遷戶獲得優於房屋現有市價的征收費用和補償費,並得以用成本價和低利貸款購買照顧宅,這些誘因為的是瓦解抗爭者的反拆遷意誌。然而,相較於政府收買住戶的甜頭,這些拆遷戶遭征收的土地將讓地產商兌換更為龐大的開發利益,遠遠大於持有照顧宅的套利空間。在這過程中,原先鐵路沿線老舊民房的租戶,恐怕是未來最大的受害者,連蠅頭小利也碰不到邊,不僅是被迫搬遷,還必須面對未來房產拉升後更高昂的租金。

此外,臺南市政府竭力宣傳鐵路地下化後將帶來的發展與繁榮,利用市民置產分紅的心理,來孤立與分化反迫遷炒房的居民與抗爭者。前臺南市長、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大力宣傳照顧宅的好,有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形塑市府恩施德政、抹黑居民貪得無厭、可以搬進照顧宅的受拆遷戶充當市郊地產開發的馬前卒,為承包建商「富立」戴上公益的面具,實際上富立只用略高於底價的價格得標,這價差比起未來的利潤根本微不足道!

財團媒體與市府的「互惠」

在賴清德任期,賴拉攏地下賣藥電臺老板為市府顧問和黨內初選後援會長,利用其動員聽眾換取支持,不僅使臺南市民受盡思想和身體毒害,也和市府豢養的臺南地方報社一樣,在草根輿論中孤立反南鐵東移抗爭者。親綠的自由時報也為賴提供禦用貼身記者,專門褒揚市長市政,此法行之有年,因此被收攏為市府官員的墮落記者趙卿惠現已當上副市長。正是運用這種可恥的官商「互惠」,民進黨在臺南不僅消滅反對南鐵東移的聲音,更用令人作嘔的筆觸為親財團政客塑造形象。

民進黨長期控製的臺南市府更解編公共設施用地,讓三禾公司在南鐵東移後的沿線囤地炒房,這間公司是親綠營的三立媒體集團林昆海與年代媒體集團練臺生,與客運及地產壟斷者鐘嘉村合資成立。從運輸、媒體到地產的聯合壟斷,驅動市府外擴征收土地面積、更讓地下化工程一再延伸至善化、永康共約8公裏,以便鐵路遁地後營造公路、公園等有利炒房的「題材」,備妥沿線大片腹地供財團開發逐利。

拿回城市規劃的權力!

年初大選前,蔡英文以「平衡南北」為名,提出「大南方計劃」,藉此滿足臺灣富豪炒房炒地搞套利、奪地設廠的需要,而地方上的腐敗政客亦可從中分取開發紅利。南鐵東移的強硬推行,正是整個當前民進黨政府大南方計劃的一環,目的就是要將過剩的臺灣遊資,投向南高屏地區,鞏固南臺灣的富人、中產對該黨的支持,並滿足回流臺商的各項逐利需要。

南鐵東移所引發的抗爭可以使基層工人和青年由此看清民進黨的親資、反民主的本質,但這場抗爭面對著巨大的挑戰:從不分藍綠白的政客、親資媒體、建商、大地主,一直到警察、投機者、鐵道局和學術界的技術官僚,還有統治階級老練的分化伎倆。

這場反對南鐵東移的土地抗爭給予我們的啟發是,未來臺灣資本主義政府勢必再以這種從強征、基礎建設、房產開發中,以部分持有房產居民能「分潤」的手段,來瓦解各種反迫遷抗爭,並使拒遷戶陷於孤立。未來的土地抗爭,若要能夠對抗這種政府以分潤予居民來孤立反迫遷抗爭的手段,便需要使抗爭不再孤立於反迫遷的要求之上,不只要確保補償能使居民獲得有尊嚴的生活,而且征收後的開發收益,用於建設真正公共化的社會住宅、公共長照或托育等公共服務機構的免租空間,歸於居民所需之服務及基層生活保障,以此使抗爭更有力地爭取在地租戶以及大多數居民的同情和支持。

更需自此建設以工人階級作為核心的左翼群眾性政黨,作為廣泛的鬥爭平臺,將勞工階級、居民、無屋者、鐵路和各大產業的戰鬥工會、因各種壓迫走向左翼的青年,以及所有同受政商權貴壓迫的人民團結在同一陣線,才足以迎擊資本主義國家的鎮壓機器!

透過這樣的力量,我們才足以使都市更新在居民民主自願的前提下進行;使公共運輸工程得到專業且民主的規劃,在不與居住權沖突的情況下完竣,逐步取代私人載具,以建立所有人而非僅有錢人才能近用的宜居步行城市;廣建公共住宅並使城市有序發展,讓市區土地得到高效運用,把郊區的農業和生態留給人民休憩而非大肆逐利開發。而這些願景只有透過建設社會主義的工人民主製度與計劃經濟,徹底取代資本主義,才能得到實現和鞏固。

臺灣:反對瘦肉精美豬進口,如何能夠取得抗爭勝利?

自蔡英文宣布將於2021年1月1日起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以下簡稱美豬)進口入臺後,民間反對輿論逐漸升溫,反對開放的聲浪起自對食安的疑慮、對本國養豬產業的沖擊、以及對民進黨的昨是今非感到憤怒。反彈的聲音,也橫跨所有黨派傾向。

從蔡英文宣布開放美豬進口的8月28日至今,歷經三個月余的輿論醞釀和沖突,早已形成鮮明且居於多數傾向的民意反彈,察覺到這點的國民黨、民眾黨、旺中集團等敵對於民進黨的政商權貴集團皆想利用此事來為自身博取政治支持和拉擡聲望。

但這一回,臺灣社運與工運有一部分人並沒有像多數親綠社運組織那樣,因著國民黨對該議題的主導或騎劫而放棄對一個反民主、親財團政策的抵抗。

參與在「秋鬥平臺」中的社運與工運團體,率先的把握住建立群眾抗爭的機會,發起反毒豬的秋鬥遊行。國際社會主義前進當天亦是派隊參與響應。

反美豬的「秋鬥」平臺,如何抵抗國民黨騎劫?

不可避免的是,國民黨與旺中集團形成政商聯盟來操作反美豬議題,在11月22日的「秋鬥」遊行中,可恥的將「秋鬥」遊行扭曲為國民黨與中天的政治造勢,以此點燃忠實的藍營支持者之熱情與仇綠情緒,為國民黨重振聲勢跨出第一步。媒體報導本年度「秋鬥」遊行共有5萬至6萬人上街響應,其中有近半數以上為國民黨支持者,其規模遠勝於秋鬥主辦團體所動員的抗爭群眾。

共同主辦「秋鬥」遊行的NGO、工會與社運份子與學者等人,雖已做出拒絕國民黨、民眾黨等政客上大臺發言的決議、並要求參與遊行的國民黨、民眾黨的隊伍不得攜帶黨旗或把遊行弄成自身的造勢場。更甚至公開的在大臺上痛批國民黨的過往劣行、表明反對親財團的藍綠兩黨。

但在懸殊的動員與組織實力差異下,仍無可避免的被國民黨、民眾黨、旺中蔡衍明奪走了秋鬥遊行的焦點。

事實上,秋鬥主辦團體所能做的,就是在遊行中更加凸顯並且表明獨立於藍綠白三黨之外的政治立場,並宣傳給參與群眾認識學習——而我們認為這立場理當是捍衛工人階級與基層福祉、促進社會改造的左翼政綱。

如此,才有可能使那些由國民黨和旺中集團所宣傳動員下而帶來的個別基層群眾,從中接觸認識一個有別於藍綠白之外、屬於且服務於工人階級與基層人民的政治選項。

也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抵抗民進黨政府的抹藍與孤立,才能跨越反美豬議題的「藍綠象限」,使一樣不認同開放美豬進口的親綠或中立但憎恨國民黨的群眾,成為反美豬運動的一員。

但正是因為國民黨與旺中集團主導了反美豬輿論,導致了相當多的群眾為了反對國民黨、旺中集團及其背後的中共獨裁,而連帶的也把反美豬一事給反對下去;或選擇旁觀、沈默。這乃是因為這些群眾不願意藉此給國民黨做球,使其有望能重振旗鼓。正確的來說,如果繼續讓國民黨與旺中集團主導反美豬輿論,這將不利於反美豬運動擴大社會支持,並成功擋下美豬進口。

秋鬥的願望——臺灣向左轉!如今機會出現了

真誠的反對美豬進口、想要捍衛食安與民主權利的抗爭者們,需要將重點放在推動群眾鬥爭行動上,尤其是相關食品產銷運輸等行業的工會及工人展開會議討論, 將行動升級為公民抗命以及工會行動,並且串連受美豬影響生計的養豬戶共同鬥爭。只有工人階級的獨立鬥爭以及反資本主義的路線才能確保運動可以抵抗資產階級政黨的影響。

日前主辦「秋鬥」遊行的工運與社運團體們,若能夠把握當前反美豬輿論逐漸沸騰升溫的形勢,將有機會能夠以此平臺擴展出一個藍綠白三黨外的政治版圖。一個能夠挑戰藍綠白三黨,代表工人階級與基層群眾的左翼政黨的版圖。「秋鬥」遊行過去總自我期許能促進臺灣左翼運動的擴展,如今機會來了——必須戮力把握。

臺灣:秋鬥遊行反對瘦肉精美豬,不靠藍綠白三黨!

由許多社運人士及團體舉辦的秋鬥遊行,在11/22號下午於臺北舉行,五十余個團體,包含工會、社運團體集結在凱達格蘭大道上,以「反毒豬、反雙標、反黨國」為主要口號;該場遊行主題圍繞著反對瘦肉精美豬進口而進行,並提出有別於且批評親財團藍綠兩黨的勞工、環境、土地政策。

藍營與旺中騎劫「秋鬥」

為了從反對美豬進口的問題上收割民意支持,並打擊民進黨的政治聲望。國民黨、民眾黨、旺中集團蔡衍明等政商權貴集團可恥的騎劫「秋鬥」遊行,將遊行扭曲成自身的政治造勢。

但國民黨、民眾黨與旺中集團的可恥陰謀,事實上也為「秋鬥」遊行帶來了史上最多人參與的規模——近6萬多人參與遊行。遊行中的勞工議題負責團體就藉由行動劇來對民眾進行關於當前臺灣工會運動的訴求之教育和講解。環境與反迫遷運動團體亦是如此把握機會進行訴求宣傳。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亦參與到此次「秋鬥」遊行之中,我們藉此向參與遊行民眾說明,國民黨與民進黨是一丘之貉,反對美豬進口的抗爭若要取得勝利,必須擺脫國民黨的騎劫,需要有獨立在藍綠白三黨之外的群眾抗爭及其領導層,才能使反美豬進口的抗爭不再被廣大仇視國民黨的群眾視為國民黨嘗試藉此復辟的前奏曲,也才能爭取不分藍綠白三黨的基層群眾在捍衛食安的運動中團結起來。同時,反對美豬進口的抗爭也需要挑戰支持開放美豬進口的眾多臺灣富豪們,他們為了取得有利於財團、損害基層工人利益的臺美貿易協定,惡質的要以「食品安全」與無數人的健康來向美國獻祭。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也有眾多社運與工會團體和活躍份子因著國民黨、民眾黨將參與此次遊行,而宗派主義式的拒絕參與「秋鬥」。很不幸的,這樣子「孤芳自賞」的態度與立場,只會一方面使反美豬輿論的主導權仍被國民黨把持,另一方面使得眾多社運團體繼續蜷縮在自己的小圈子之中。

需要行動升級

遊行結束當日,「秋鬥」主辦單位對外宣誓如果政府執意要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將重返凱達格蘭大道進行抗爭。秋鬥遊行過後,民進黨政府表示將「嚴格把關」瘦肉精美豬進口之流程與品管,但事實上仍不改執意開放瘦肉精美豬的態度。這絕非是沒有聽見民意、這絕非是對於瘦肉精懷有任何非科學的認識,而是有著強硬的為著臺灣資本家們爭取臺美貿易協定的決心——而「食安」是被犧牲的。

要捍衛食安,要拒絕瘦肉精美豬進口——現在就需要為著下一場群眾抗爭集結來在校園、社區、職場之中進行獨立的動員與組織!不能被動的等待民進黨政府強行開放成功後,才做最後的絕望抵抗,屆時將可能因民憤消退與群眾無奈接受該結果而導致擋下美豬的機會錯失。現在迫切需要舉行大會讓各團體和工會進行民主討論,決定將行動升級的工會行動和公民抗命方案。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56:20

臺灣:中共獨裁傳聲筒受挫——NCC決議不予中天換照

11月18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簡稱NCC),正式做出不予中天新聞臺續牌的決議。這意味著它將在12月11日後退出有線電視與MOD等媒體平臺。

NCC說明道,這是因為中天新聞臺「違規紀錄嚴重」且受到大股東,也就是親中富商蔡衍明的「不當幹預」。中天新聞臺在這六年期間,違規紀錄乃是全臺之冠。共有21件違規遭到裁罰,裁罰金額高達1073萬。違規項目包含著:節目廣告化、違法事實查證原則、營運不當等等。就連在6年前的馬政府時代中,中天執照審議換照之時,都有高達6名NCC咨詢委員(咨委總計11名)反對撤換執照(意味著關臺)。僅是因為由馬英九任命的主委石世豪曲解換照辦法,才勉強得以得到換照。

許多親民主反獨裁的青年與基層群眾對此決議感到歡欣鼓舞,他們視此結果為中共獨裁代理人的挫敗,並且有益於民主權利的穩固。

中天新聞臺及其所屬的旺中傳媒集團有著許多反民主、親獨裁且煽動性別歧視的劣行。長年以來,旺中集團就是蔡衍明整肅異己、攻擊商業與政治敵人、愚弄人心謀取其利的工具。

除了眾所周知的該集團背後藏著中共政權並為其擦指抹粉哄騙群眾之外;2019年,他們惡意的攻擊抹黑長榮空服員罷工。2018年~20年,他們大力的為韓國瑜進行令人瞠目結舌的造神宣傳。2014年,他們為了攻擊反服貿運動並轉移焦點,惡意的進行物化女性抗爭者的宣傳。任何支持社會進步的人們,都不應該捍衛蔡衍明與旺中集團利用電視媒體、平面報紙來為中共獨裁欺騙群眾、為財團攻擊工運、煽動偏見與歧視的「自由」。ISF的成員,也曾因舉辦抗議行動譴責旺中集團抹黑香港民主抗爭而遭到蔡衍明及其旺中集團提告,最後北檢偵查終結不起訴。

不幸的是,即便中天關臺、蔡衍明手裏仍握有中國時報、中視新聞等多家傳媒工具能為其利益陰謀服務。中共傳聲筒,仍然安在。

什麽力量導致中天「不予換照」?

2019年6月23日,近20萬人上街響應的反旺中、反中共集會所帶來的政治能量,使得民進黨政府有了攻擊中共代理人旺中集團的民意基礎。但民進黨政府攻擊旺中集團,並不是為了讓財團不再操弄新聞工業、也不是為了捍衛民主權利,而是中美帝國主義沖突中親美抗中政策的產物。蔡英文利用「民主」議題來增加自己的民意支持,藉此削弱敵對於美帝國主義與親美臺灣資產階級的親中財團勢力。與《保防法》、《反滲透法》、《代理人法》一樣,民進黨關閉中天的行動會強化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當工運和群眾鬥爭強化起來時,這些國家鎮壓工具的瞄頭就會指向工會和反抗的群眾,包括發動輿論攻擊和打壓組織自由。

誰控製新聞工業?

NCC強調,不予中天換照的決議,乃是因為大股東蔡衍明不當幹預新聞產製。那麽,我們得思考,其他的私人新聞臺與報業集團呢?是否也操弄在不同的富豪權貴手中呢?

三立集團,控製在親綠資本家林昆海手中,近十年來、林昆海成功藉由旗下新聞工業扶植起在自身在民進黨內的派系,並另一手影響著民視集團、然後另一手結夥炒作房地產,影響政府人事任命等。年代集團則是控製在資本家練臺生手中,練身兼錢櫃KTV董事長、並與林昆海一起控製壹電視、一起從房產市場炒作套利。東森集團如今控製在房地產、營造業起家的資本家張高祥手中。以上三位掌控新聞工業的富豪,個個都是百億身家以上。這樣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讓我們窺見臺灣的新聞工業早已成為了少數富豪的私器,而非服務公眾利益的「第四權」。

綜觀全臺各大私人新聞臺與報業集團,其實與旺中集團並無多大不同;區別只是假新聞少一點、業配文少一點、或是中立或敵對於中共政權。相同的,是他們都一致的在去年長榮空服員罷工抗爭之時,選擇扭曲是非黑白,與專製獨裁的長榮資方一同圍剿、抹黑、打臭空服員職業工會與罷工的空服員。相同的,是他們都曾在2017年之時不約而同的選擇支持勞基法修惡,為各種資方打壓勞權的理由尋找正當性。

親綠色彩鮮明的《自由時報》,多年來也忠誠的為各種親財團反勞工的政策辯護開路,並且惡意的抹黑臺灣工運團體都是中共的「第五縱隊」。《自由時報》已故創辦人林榮三,仰賴土地炒作暴利起家,在黨國獨裁時代中以錢換權、加入國民黨攻擊黨外運動、賄選買票當立委、身價超過兩千億,其家族在房地產業稱霸一方,也難怪《自由時報》會將工人運動視為洪水猛獸,無所不用極其的抹黑它。

因此,將中天新聞臺撤照不僅不能清除蔡衍明對新聞工業的操弄。整個新聞工業在中天撤照後,仍然是繼續受到超級富豪們的不民主控製。因此,我們得問——如何才能使新聞工業成為一項服務公眾利益、促進社會進步並且受到民主控製的部門?

讓新聞工業受到民主控製

要真正使新聞工業民主化,需要的不是國家機器的審查把關,不是賦予政府封殺惡質媒體的權力,因為它也可以以此權力封殺對於政府或統治階級帶來顯著威脅的媒體。

要使新聞工業及其經營、製播流程不再受到超級富豪的操弄,首先需要的是基層新聞從業人員組織戰鬥性的工會來抵抗當前超級富豪們對旗下新聞臺的操控,並且抵製那些不利於工人階級與基層人民利益的輿論宣傳,以工會集體組織的力量來拒絕自身所處的新聞工業成為超級富豪們謀取私利、推行惡政的工具。也因此,我們支持三立、中天、年代等新聞臺的基層員工組織工會,不僅要捍衛自身的勞動條件、對抗新聞業長年來的血汗過勞,更需要成為抵抗超級富豪利用新聞臺愚弄人民的先鋒、吹哨者、監督者。

不僅如此,追求新聞工業的民主控製,更是需要藉由廣泛且團結的工人運動來爭取將新聞工業施行民主公有化,使其擺脫大財團或政府的控製,亦確保政府無權作出任何幹預。新聞的采訪編采方向和內容全部由媒體工會集體決定,拒絕任何政治審查。主管由員工民主選舉產生,他們只能領取普通傳媒員工的薪水,並且可以由員工隨時撤換。

媒體並以公共資金按社會需要與民眾支持度來撥款維持其運營、而非使新聞工業仰賴廣告收入或收視率、更不該以營利為目的——才能使其獨立在廣告贊助商、財團與媚俗民粹之外。對收視率的依賴與營利的目的相結合,使得當前臺灣的新聞工業淪為綜藝化、白癡化,早已受人詬病。

民主公有化意味著由新聞從業人員、相關專業人士、學者與閱聽眾代表之民選代表民主管理,並由全體閱聽眾民主監督。只有消滅資本主義才能使新聞工業不再淪為財團或政府愚弄輿論的工具,而是真正成為推動文化進步、服務公眾利益的社會公器。

臺灣資本主義真的那麽「穩定」嗎?

拜登的時代並不意味著兩岸關系更為平緩。雖然拜登的措辭會比川普溫和,但其執政只是代表著美帝國主義圍堵中國帝國主義的戰略升級——以多邊合作與串連來孤立中國、「圍剿中國」。其中,科技戰仍是最重要的戰線。

拜登時代的兩岸關系

對於美帝國主義而言,要成功的在科技冷戰與帝國爭霸中致勝,它需要「臺灣」這枚關鍵的「棋子」,拜登時代的美國將繼續深化、推進對臺灣的支配及合作關系,以此確保科技戰中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斷供打擊繼續升級(如中芯、華為),因為臺灣資本主義有著在半導體產業中的關鍵份量,以及芯片製造的技術優勢;並逐步推進對臺軍售與臺美軍事同盟、及在外交戰線上繼續以「捍衛民主臺灣」為名,對中共獨裁進行輿論攻擊。這是一場資本列強之間的權力鬥爭,而民主權利永遠不是它們的主要考量。工人階級不應該被愚弄。

許多臺灣資產階級期盼著未來能夠與美國順利簽訂臺美貿易協定,也因此使得民進黨政府在萊豬開放的問題上有難以向反對民意妥協的壓力,因為萊豬開放正是簽訂臺美貿易協定的前提之一——讓臺灣資本主義融入在美帝反中的供應鏈重組戰略中、借此撈取經濟利益,已是一條在臺灣統治階級當中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路徑。

未來,兩岸間的政治對峙與軍事緊張也不會因著川普卸任而走向緩解。中美統治階級只是視臺灣為其在冷戰中爭奪霸權的戰略資產,其真正目的是互相奪取在臺灣的控製權。

臺灣資本家及藍綠白政黨過去都為了逐利而甘於成為中美的附庸。臺灣勞動人民一定要避免跌入其中一個陣營,否則只會有害無益。工人和青年對抗中共的戰狼外交政策是正確的,但必須謹記美國以「民主」包裝起的政策同樣也是威脅。正當中共政權的危機越來越深遠時,美國的政策使在未來數十年發生軍事災難的機會增加。來年將會是動蕩的一年。資本主義製度下,政策大轉向、波動和震驚事件是新常態。新冠疫癥讓我們窺探到資本主義製度會帶來的震驚,沒有任何一國的政府的政策可以長年持續。

短期內,臺灣資產階級內的親中勢力將會繼續式鏈。在疫情期間,59.6%的民眾認為臺灣經濟表現好。」這一定程度反映出,國內民情輿論與統治階級正在擁抱美國的供應鏈重組戰略,拒絕加入RCEP。

原因不單是對於中共獨裁的仇視,更是因為短期的經濟刺激帶來了對資本主義的幻想。一方面是中美脫鉤下令臺資回流,使臺灣資本主義經濟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相對其他國家看似復甦。另一面加上臺灣產官學三方的「合力演奏」使得越來越多的群眾,尤其是青年,對於經濟前景逐漸感到樂觀。

根據《遠見雜誌》調查,20~29歲族群,有高達46.9%認為2021年經濟會變好,有高達62.1%覺得個人財務會變好。過去四年以來扮演著臺灣社會抗爭主要參與群體的青年族群,如今正暫時處於臺灣資本主義「將要」繁榮且能從中受惠的幻想之中。

「分紅幻想」

然而,現實的發展將打破這樣的憧憬。央行實行低利率以刺激經濟,讓湧入臺灣的熱錢流入房產和股市。股市已經出現暴漲,而政府因為房價過熱的壓力而祭出壓抑炒房的政策,但信用管製是難以澆熄房市熱潮。有限實體經濟恐怕承載不到大量熱錢,連資本家都開始倡議要增加公共投資以拉動內需。未來通貨膨脹危機風險大增,貧富差距勢將加劇。工人階級建立一個強大的工人運動和起來鬥爭,否則財富更集中在少部分富人手裏。

美中對抗逆轉了三十多年來臺資大舉西進投資中國的趨勢。如今,原先設廠在中國的勞力密集產業正在逐步轉向東協,配合美國戰略使東協、尤其是中南半島,逐步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而資本密集產業回臺的趨勢將繼續一段時期,因著科技冷戰所帶來的戰略與經濟利益考量。但國際疫情還在惡化,世界經濟需求增長緩慢,臺資科技業產能增加,但長遠會否有足夠的訂單來維持利潤是一個問號。臺灣經濟仍面臨眾多的風險與危機。

工人階級的戰略

在臺資大舉回流興業之際,當前臺灣工人階級與工會組織需要為著各產業工人勞動條件改善、職工福利增加、加薪與減少工時來進行組織抗爭,才能拿回更多由自身創造的社會財富,而非讓資本鉅富們一手獨占。經濟成長,從來就不自動等於受雇者、勞動群眾、工人階級的生活條件與經濟收入將自動好轉;在這過程中,資本家們仍不可避免地會對勞工權益發動攻擊、或是推動各項反民主、親財團的政策——例如要犧牲食安、開放萊豬,來換取圖利財團的臺美貿易協定。

要對抗這些反民主、親財團的政策,要使臺灣工人階級在經濟趨勢向好的局面中贏回更好的勞動條件,我們需要建設一個獨立於財團和藍綠白三黨之外的左翼政黨,在整個地區建立工運的跨國團結與鬥爭,才能讓臺灣的先進工人與青年,擁有一個對抗財團統治與腐敗藍綠白三黨的武器。

臺灣:「報復性罷免」下的右翼反撲與民粹攻勢

2020年6月6號,群眾民主抗爭因為罷免韓國瑜而趕走了親中共的右翼政客。韓國瑜擔任高雄市長期間,其政治空話、親財團與親中共的色彩引發無數群眾的憤怒,隨後因香港民主抗爭所引發的反中共獨裁情緒,韓國瑜非但無法在總統選戰獲勝,更於大選後遭到罷黜。然而,泛綠勢力將罷韓運動限製在選舉輪替上,防止群眾鬥爭進一步激進化。另一個親財團政客陳其邁接任高雄市長,沒有解決工人階級的生活困境。

多個右翼勢力不約而同在罷韓運動結束後,將矛頭對準黃捷、陳柏惟、陳致中、林智鴻、王浩宇與劉世芳等反韓形象鮮明的泛綠民意代表。目前王浩宇的罷免案已經成立,陳致中、黃捷已進入查對程序,未來將進入最後的公投階段。

這次報復性罷免並不是隨機偶然的現象,而是政治分極化的結果。「韓流」的支持者多為受新自由主義沖擊、不信任民進黨且被韓國瑜的草根修辭吸引的基層群眾。由於民進黨的執政無法真正滿足基層勞動者的需要,政局分極化最終迎來了更加尖銳的罷免浪潮。

國民黨中常會於11月18日表示,將會進一步推動桃園、高雄的罷免運動。隨著民進黨強行進口萊豬所導致的執政滿意度下滑,讓士氣低迷的國民黨重新找到了政治破口來,企圖挽救其搖搖欲墜的聲望。從中常會的結果來看,國民黨極有可能將罷免運動結合反對萊豬的公投,收割這場群眾鬥爭的政治資本,並將其扭向右翼。

非建製右翼攻勢的診斷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反對藍綠白的親資政策,主張為工人階級的出路而鬥爭。右翼民粹派聚焦在個別民代的反韓立場上,而不關註較深層的政治問題,可見他們發動罷免的目的與工人階級的利益完全沒有關系。另一方面,泛藍的右翼政策不僅無助於解決任何的社會危機,還會強化新自由主義對勞工的剝削與打壓,也讓親獨裁勢力有再崛起的機會。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主義前進認為,工人和青年不應捍衛民進黨及泛綠勢力。他們自己需要為右翼民粹運動的罷免浪潮付上責任。民進黨親財團、開放萊豬進口以拉攏美國帝國主義的意圖,使得右翼民粹派有更寬裕的空間對其發起攻擊。除此之外,工人群眾不應絲毫信任被罷免的民意代表。舉例而言,王浩宇反工運、反環保的立場,顯示出其絕非工人階級的好戰友。而陳致中作為陳水扁家族的第二代,其洗錢、海外贓款的權貴行為同樣是可恥的。而帶有進步形象的黃捷雖然有較多先進青年的政治聲望,但仍非獨立於藍綠白之外的替代方案。

真正的處方簽

無論各地區的罷免案通過與否,都不會改變右翼罷免潮背後的製度性問題。即使民進黨從報復性罷免潮安然脫身,但經濟和社會危機只會不斷為右翼民粹勢力製造反撲機會。民粹主義可以表現為泛藍的中華民族主義,在未來也可以表現為泛綠的臺灣民族主義。

要想擺脫親資政黨惡性爭權的泥沼,就只有建立一個下而上的群眾性工人政黨,才可以有組織地將工人群眾的不滿,引領到徹底反對資本主義的鬥爭上。工人政黨不是服從資本主義選舉遊戲的投票機器,而是強調群眾組織與運動、且供資本主義替代方案的抗爭型政黨。最重要的是,只有實現社會主義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製造右翼民粹政客的土壤。

臺灣青年連續自殺——問題在哪呢?

在臺大,五天內三起學生自殺;在成大(成功大學),九月以來也發生三起學生自殺事件。過幾日,陽明大學也有一位學生自殺。統計指出,自殺已經成為臺灣15歲到24歲第二大死因,而在2020年已有76名學生自殺致死。另一方面,意圖自殺的人數從前年八百多人,去年增加到一千三百五十人。

其中一起臺大自殺案,自殺地點是在教授常往來的樓層,而許多人議論自殺者是為了報復教授只關心自己的學術成就而不在意學生教育的報復行動——總而言之,是對於教育的不滿,源自於高等教育的崩壞,要求大學教師定期定額產出學術研究,而不是讓教師專心在教學事務上。

根據調查,臺大有六成的人發現自己念的系不是自己要的,有三分之一的臺大學生認為上大學是為了找好工作,而當「找好工作」的期待落空後又會引發學生的焦慮。高學歷已不再是光明前途的保證,反而承受著較高的社會期望。

臺大在自殺案後社科院所做的「保護措施」是討論增加屋頂欄桿高度。諷刺的是,在11月29日,一名臺大學生從男生宿舍跳樓自殺,反映的是自殺不會因為一個地方增加欄桿而被阻止。

我們要怎樣的教育?

統計顯示,每十個學生就有一位需要咨商,但現有法規中一千兩百名學生要有一名輔導人力並不足以應付這樣的需求,我們可以看到臺大校方輔導人力符合法規要求,卻還是不斷發生學生自殺。我們知道,光是在2009年到2019年十年間臺大心理輔導中心接受個別晤談的人數就從4322人飆升到了11390人!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支持擴增校園中咨商輔導的人力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服務,但更需要解決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經濟問題:青年出路、失業、住房。

為免異化的教育製度繼續壓迫學生,我們需要透過學生組織鬥爭,爭取校園民主,讓學生會選舉產生代表委員會,參與製訂校政和考試製度等,推動教育變革。

只有青年的生活和前景得到保障,教育的目的才不再是為了資歷而競爭,而是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專長。然而要實現如此理想,學運必須扣連至工人階級鬥爭,抵抗精神壓迫和經濟壓迫的資本主義製度。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57:27

臺灣:「婆婆殺了我」 製度造成的家暴悲劇

八月,一名張姓女子因為受不了長年被婆婆言語霸淩,留下了臉書《我的婆婆殺了我》貼文後自殺。在自殺前的錄音中,張姓女子向婆婆說二十次「對不起」、「我道歉」、「我不能決定事情啊」,婆婆說「我安靜的話就被你吃了。」等言語冷暴力。精神科醫師表示:「婆婆的字字句句都像拿針刺人,是用言語的暴力殺人於無形。」

據統計,臺北市婆媳家暴事件從2018年的7件增長到2019年的14件。但在父權社會、婆媳權力不對等的情底下,通報的案件只是真正數字的冰山一角,而婆媳家暴又是整體家暴事件的冰山一角。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家暴通報人數約10萬人,但臺灣婦女遭受親密關系暴力的一年盛行率約10%。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工系王珮玲教授指出,等於一年約有90萬名婦女可能遭受暴力,但實際通報人數相差十倍以上。」

婆媳問題的根源

父權社會的家庭觀念下,媳婦被視為「嫁入」於夫家,往往要住進男方的家庭,被當成丈夫的附屬品——家務勞動力。資本主義因高房價、長照責任歸咎於家庭本身、雙薪家庭育兒困難等問題,使夫妻與公婆間、因為資源短缺而必須同住,意即所謂的「三代同堂」家庭。婆媳常常遇到生活習慣不同,常常為了如何養育小孩等責任產生各式各樣的沖突。在雙薪家庭下,女方還得承擔下班後家務勞動、照顧小孩、公婆的第二輪班。資本家剝削工人階級家庭的丈夫,丈夫回家以其父權地位將家務勞動的責任壓在婆媳身上,婆婆又以傳統家庭的長輩地位欺壓媳婦。

這樣的權力結構使媳婦受到三重壓迫。因此,張姓媳婦自殺不是個別事件,而是父權社會的製度暴力所造成的。

之於整個世界,在疫情及經濟危機之下,各國民眾外出工作和活動機會較少,使全球家暴問題惡化。

2003到2019年,臺灣勞工的平均收入沒有增加,房價卻上漲了2到3倍,使女性更難獲得經濟獨立。衛生福利部今(20)日公布今年1至3月全國家庭暴力通報案件約3萬2000件,1至3月的全國家庭暴力通報案件較去年同期增加5%。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主張為免費與更優質的公共服務而鬥爭,包括公共住宅、日間長照與托兒所,以及實現男女同工同酬,反對對於已婚婦女的就業歧視,確保女性有經濟獨立的權利。如此,彼此生活不合的家庭有權、也才能有能力選擇分居,就能大大舒緩婆媳沖突。

因張姓女子自殺,在網路上有人推動了「姻親法案」,要求姻親不得以話語、行為幹涉婚姻當事人的婚姻內事務,也不得強迫自己分外的家務勞動,不得幹涉養育小孩等等。

可惜這種法案的效果是相當有限的。臺灣是亞洲第一個實行《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國家,但只要家暴的社會條件繼續存在,問題永遠無法得到解決。因為「家醜不出外傳」的錯誤觀念,媳婦要檢舉自己的親人會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也因為害怕失去經濟依靠而吞聲忍氣。

此外,家庭內部糾紛往往被視為私人事務,外人往往難以調查。舉例來說,在公婆同住的情況下,什麽是自己份內的家務勞動呢?打掃共同使用的客廳與廁所算是份內的家務勞動嗎?此外,傷人於無形的言語霸淩更是難以舉證。

此外,法權規定媳婦去世之後的大體與所有物都是屬於夫家。張姓女子的父親想要拿到女兒的遺物還得寫借據。這樣的法律更不利於婆媳霸淩事件的調查,可見國家機器本身就蘊含著性別歧視,並將已婚女性視為夫家的私有物。

建設群眾抗爭

女權鬥爭是不能透過單純法律上的改革,而是需要靠群眾運動來打倒資本主義!只有解除家務勞動對女性的束縛,使男女有平等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地位,從而扭轉男主外、女主內的歧視觀念,才能確保真正的婚姻自主。

因此,反家暴和女權鬥爭需要結合工人階級的經濟鬥爭,要求課征富人稅借此實現公共住宅、公共托育、與家務勞動社會化。資本家必然抵抗這種工人和女權的鬥爭,所以運動必須將大銀行和企業民主公有化,從而打破資本家的經濟權力。

臺灣:對抗企業牟取暴利,不要窮人為健保買單

明年開始將調漲健保費率至4.97%~5.52%。代表一個月薪為4.2k工人、負擔兩名子女納保,則每個月最高需要多繳312元的保費。

事實上健保收入短絀是新自由主義長期下來的惡果,源自於歷年收入不平等持續惡化,青年工人負擔加劇使社會出現少子化、勞動力結構老化的結果。回過頭來惡化將稅基置於受薪勞動者薪資的健保製度。這也是為什麼即便費率漲幅最高的版本,仍需要在2024年再度面臨考量繼續調漲的需要。

健保短絀誰該檢討?

工商界大佬固然在這次費率調漲支持較輕幅度的版本,是基於資方需要負擔六成的保費。然而在當前工會抗爭不發展的社會,資方也會在後續竭盡所能的將調漲的保費轉嫁至工人身上。

醫療屬社會必要支出,社會保險的支出幅度隨著人口老化而增加支出是必要的政策。許多基層工人與基層醫師也擔心若不調漲健保資源將耗盡而轉向支持調漲費率。但使健保財政短絀的元兇並不是工人階級,我們不該為此買單。

必須抵抗的是那些透過剝削工人、股市套利,而賺進上億的財團企業,為何只繳不成比例的保費。以及察覺那些藥商、財團法人醫院以及他們在醫學會、醫師公會、醫院協會中的代表,是如何透過各種手段將健保資源放入自己口袋。

在近期健保開源節流公聽會上,衛福部拋出四至六年的健保改革計畫。未來很可能再度增加藥品的部分負擔上限,屆時對於在這社會上最受剝削的族群來說將會是一場災難。藥商和醫院高層佔盡社會地位和輿論優勢,利用這些偽公聽會推銷他們的「節流」方案,企圖將負擔壓在工人身上。

在資本主義私有製下,社會保險的醫療製度也會越來越破敗,最終將無法照護到社會上大多數基層人民的醫療需要。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主張需要大幅增加醫療等公共服務的開支,讓人人可以免費享用,並且向大企業增稅。我們需要實行民主公有製,使各大壟斷性藥廠以及、實際上為營利性質的醫院收歸於公有,並交由基層的醫師、護理師、工人消費者代表,來民主的共同管理社會上的醫療資源。

臺灣:完善公共交通促進機車族通勤安全

11月20日,機車路權促進會於臺北市發起「待轉大富翁」,試圖凸顯市府強製待轉政策將帶來諸多問題。該會不單只針對此路口的交通規定,而且常年爭取「車速分流」代替「車種分流」,但都遭到交通部的無視,才轉向癱瘓交通的抗議手段。

而當日市府配合監理單位與環保局聯合稽查,並將不服指揮車輛開罰來強硬地回應這場抗議。亦有通勤民眾在不知情狀況下,無辜遭罰。從中能察覺警政機關與交通部習慣了用粗劣的行政手段來掩蓋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盤根錯節的交通問題何解?

根據交通部統計,去年因機車事故致死人數為1695人,其交通事故死亡率是小客車的四倍多。但是以私駕車通勤來說,仍有大部分受薪勞動者選擇駕駛機車往返通勤,以早晨尖峰時段往臺北市方向的車流量來看,機車就占了六成五。著名「機車瀑布」的臺北橋來說,早晨尖峰通勤時段機車流量更是高達小時一萬四千輛。

這反映了大部分的受薪勞動者負擔不起居住在離職場較近卻高昂的商業繁華地段、也負擔不起高昂的汽車購買、養護相關費用。至於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比起機車,仍因考量各項開銷、等待班次間格、擁擠的考量下,不這麽有吸引力。以捷運最發達的雙北地區來說,常因捷運沿線的租屋成本更為高昂,迫使部分受薪階級選擇交通風險較高的機車。

政府對於公共運輸系統的預算不足,加上公共運輸產業多半是私營性質的、或是公司化的,營運利潤被納為考量,導致公共運輸時常在必要卻不容易營利的地段缺席。結果來說,這是變相的將成本轉嫁給機車通勤族去承受空汙與事故風險。

改善交通不能僅是從道路交通規則著手,更需要的是發展更免費、方便、優質的公共交通,甚至還需要從縮短通勤時間來減少交通風險。我們主張透過群眾運動,來爭取大幅增加公共交通的經費,並實施真正的八小時工作製及彈性上班時間,就能有效舒緩上下班時間的交通緊張問題。同時我們更需要一個工人階級的政府,才使各區居民代表及交通業員工組成的委員會,從車輛生產、都市規劃、道路工程,進行全面性的交通規劃。

二零二一年

臺灣:終結資本主義才能應對幹涸危機

陰晴不定的氣象、變化多端的天候,這兩個詞句是人們形容全球氣候變遷的最佳寫照。今年臺灣沒有任何臺風登陸,水情的警報鈴瞬間大響,臺灣將迎來56年來最嚴重的水資源危機。

臺灣主要的降雨量大多集中在夏季,而梅雨和臺風季帶來的雨量就占全年降雨量的78%。氣象局解釋,臺灣平均會遇到3至4次臺風登陸,這也是臺灣賴以維生的降雨來源。

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下,今年梅雨季的降雨量減低了,並削弱了對流發展,導致臺風的生成與強度減低。中研院預測,未來能夠影響臺灣並帶來降雨的臺風數量將大幅減少。需要指出,這次危機僅是開端,未來的水資源問題勢必將更加嚴峻與惡化。

幹旱之島

截止至10月,臺灣水庫的總供水量僅剩25%,其余供水需求完全仰賴河川取水。盡管各地區都不斷傳出水情吃緊的警報,但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臺灣的水資源缺口只會不減反增。經濟部預估未來十年間,全臺水庫的有效蓄水容量只剩下10億噸,將有四百萬人會面臨無水可用的困境。

依照臺電的統計數據,全臺21座發電用水壩/水庫在今年上半年的有效容量僅64.1%,發電效率將會較往年更低。另一方面,供應南部用水的曾文、烏山水庫之有效蓄水量剩余29%,供水不足的情況直接致使嘉南一期水稻停灌。依照統計,若幹旱天數持續增加,未來農業用水的缺水率將飆升至40%。由於缺水問題的擴大,水資源的分配矛盾將被激化。臺中大甲溪與大安溪的輸水工程遭到環團批評,指水利署為中科園區的三期廠房作供水準備,而此舉會深深地傷害河川中下遊農業與石虎棲地。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臺南地區,曾文水庫9月底的蓄水率為36.8%,加深了南科園區與農業灌溉的用水矛盾。

在缺水的困境下,穩定「工業需要」與「財團利益」將成為地方政府的優先要務。以南科園區為例,南科今年度的營業額已突破1兆臺幣,若缺水率超過50%,預計每日損失達28億臺幣。只要根本的缺水危機沒有解除,相同的水資源分配矛盾將會不斷深化,並造成農地荒廢、生態破壞等災害。

根據聯合國資料,臺灣的缺水程度在全世界排行第18位,每人平均可分配的降雨量是全球平均值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臺灣的平均降雨量卻也超出全世界平均值的2.6倍。這種水資源的「矛盾」,反映了臺灣自然條件的限製,以及蓄水管理的製度缺失。

蓄水管理製度的不足,可歸結於管線漏水率高、水質惡化與過度開發等問題。資產階級輿論指,因為水價低廉造成的用水浪費,因此要調漲水費。社會主義者反對這一論調,基層家庭並無資源去維修送水管道和設施,責任應在政府及財團身上。深究而言,過度開發與水質惡化實為最大的缺水元兇。前水利署長楊偉甫指出,氣候變遷下的異常暴雨,將透過臺灣山勢陡峭的特性,沖刷巨量泥沙到水庫中並形成淤積。不僅如此,暴雨也使水庫的防洪需求增加,讓蓄水空間受到縮限。

盡管經濟部於2016年曾擬定「水庫庫容有效維持綱要計劃」,試圖透過排沙、抽泥與陸挖等方式清淤,然而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的資料,水庫的淤沙率仍是不減反增。水庫蓄水不足的問題之所以無法系統性地得到解決,不僅是因為水庫的清淤成本過高,不具「經濟效益」,還建基在土地的過度開發。臺電在2013年的報告表明,水庫淤沙最根本的解決方式,在於上遊邊坡的河岸整治,換言之,若能有效減低河道兩岸的邊坡破壞,就能最大程度地改善水庫淤沙的問題。然而,高海拔集水區的道路開辟工程與農作物種植,將造成地質不穩與地表破壞。綠色陣線協會就指出,臺灣最重要的石門水庫周圍至少就有六個都市計劃案在持續開發,而集水區的山林濫墾不僅讓水土保持工作更難執行,還會造成雨水逕流量增加,使泥沙淤積量有增無減。

新水庫解決幹旱問題?

為緩解用水困境,水利署預計新建三座新水庫,以增加臺灣的總體蓄水率。然而,這並不能真正解決臺灣的水資源危機。依據環保署的資料,臺灣50條主要河川中,有超過30%的河川都遭到重度汙染,無法灌溉與飲用。再者來說,只要氣候變遷持續加劇、降雨量持續減少,新建水庫所能帶來的成效都極其有限。更重要的是,水庫工程將破壞臺灣珍貴且日益縮小的生態環境。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就強調,臺灣森林區每年的蓄水量為25%,能蓄留約73座石門水庫的水資源。解決幹旱的策略應是減少對集水區與森林區的開發、註重水土保持與造林工作,才能涵養更多上遊林區的天然水資源。臺灣的缺水困境,除了製度上的管理缺陷之外,全球資本主義製度帶來的氣候末日同樣是病根。聯合國水資源組織指出,氣候變遷下的最大沖擊,並不是暖化與冰層融解,而是水資源的控管將越來越不穩定。

總體來說,全球氣溫上升至今使大氣層的水霧增加了4%,而這情況使降雨次數減少,但每次降雨量增加。暴雨和洪害變得更頻繁,同時地下水和下層泥土較難在短時間內補註水份,使缺水與幹旱加劇。水源短缺是全球現象,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說表示,如果全球持續升溫,全球年降雨量將減少40%到60%。

目前全球已有30億人受到水資源短缺影響,而過去20年人均獲得的幹凈用水減少至五分之一。聯合國的資料也表明,2030年有2400萬至7億人會因為水資源不足而流離失所。缺水危機下的經濟損失同樣讓人觸目驚心,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計,未來因為水資源而衍生的經濟損失可能達到14兆美元,這個數字大約是全球GDP的20%。

除此之外,氣候兩極化下的水患危機,同時威脅著數億萬計的人類生命。今年亞洲各地區的水災,已影響超過960萬人的生活。中國面臨50年來最嚴重的暴雨,共5400萬人受災害所牽連。今年7月在印度、尼泊爾與孟加拉所暴發的水患,也奪走超過280人的性命、波及至少225萬人。

左翼的替代方案

全球水資源危機還會帶來健康危害、大規模糧食短缺與疾病擴散。因為降雨異常,河川、濕地和湖泊等淡水生態系統會更加脆弱,淡水領域的生物也會承受更多危險。世界資源研究所表示,惡化的水資源問題會進一步引發區域沖突,高度缺水的中東國家將首當其沖,爆發大規模的「搶水戰爭」。

我們需要由下而上、民主管控的計劃經濟,才能徹底解臺灣的水情困局。在當前的問題中,水庫淤沙由於缺乏經濟價值,導致清淤工作始終難以執行。因為管線設備與農業灌溉系統的老舊與粗製,管線漏水率長年居高不下。不僅如此,為使工業保持低成本高利潤,使得政府需要犧牲農業與環境。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6 23:58:46

在計劃經濟之下,政策的製定並非是利潤導向,而是為了回應整體的社會需要。面對缺水困境,社會的公共財富將更大程度地投註在管線維護、水庫清淤上,因為這牽涉到社會絕大多數工人的生活福祉。我們也需要對高耗水產業、大企業開征更多稅金,進而提升整體送水設施的技術品質。

另一方面,計劃經濟具有更全面的公共社福製度與教育體製,我們需要更徹底的環境教育製度與下至上的公民參與,才能改善水資源的浪費。如此才能確保社會有充足的水源讓人人免費享用。計劃經濟製度能在滿足多數人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同時維系生態環境的平衡。我們主張以森林涵養來涵養水源,並將天然自源、開發商和建築企業公有化,交由工人階級民主控製,才能有效落實嚴格的環保措施,反對財團為了私利而破壞集水區的水土保持與自然環境,借此根絕人為開發對水源造成的汙染和傷害。

全球的抗爭

自1988年以來,100家跨國大企業生產超過70%的碳排放,可見氣候變遷的威脅是跨國性的。反對氣候變遷抗爭,不能限縮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只有全世界工人階級團結一致,才有可能擺脫水資源危機-氣候變遷-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社會主義者主張將民主公有化的經濟,並終止因為利潤沖動而破壞自然環境。

只有在國際上推翻資本主義製度,並且在實行計劃經濟製度,才能擺脫資本利益的束縛,促成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和協調,團結一致扭轉氣候變遷的倒數計時。所以實行社會主義製度是當務之急。

中臺兩地工人團結 反對軍事恫嚇和資本主義

自2020年初蔡英文連任以來,本已緊張的兩岸關系進一步惡化:教育上中國暫停2020年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臺升讀工作,文化上中國影片集體缺席臺灣金馬獎,外交上雙方外交官在斐濟打鬥,而中共對臺頻繁的軍事恫嚇更使兩岸關系陷入了冰點。

頻繁軍演

根據統計,中共軍隊從7月下旬以來至11月底,已經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海域的軍演40場左右,其中包括多次以臺灣為假想對象的實彈射擊演練。截止到十月二十日,中共軍機今年擾臺多達1710次,闖入臺海中線49架次。十月,中共軍隊又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部署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中共把這個針對中近程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的高超音速武器部署在東南沿海的意圖不言而喻。習近平同時期視察駐紮廣東的海軍陸戰隊,要求他們「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備戰打仗上,保持高度戒備狀態」。

臺灣作為中美帝國主義新冷戰下的地緣政治棋子,習近平政權對臺軍事恫嚇一方面便是想要控製臺灣這一「棋子」並希望借此根本性改變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對美國的軍事力量平衡,而且這也是中共政權「大國崛起」的重要象征。面對正在惡化的經濟問題,中共用大漢民族主義來轉移視線。但頻繁的軍事恫嚇只會讓臺灣人民對於親資獨裁的中共政權越來越反感,不論在特朗普還是未來拜登時期,臺灣群眾的情緒都會被美國政府收割。美國將升級對中國的軍事和外交壓力,並利用臺灣作為棋子與中國互相挑釁。社會主義者堅決反對美中臺資本主義政府的軍事和政治詭計。

另一方面,習對臺軍事恫嚇的行動也是服務於黨國內派系鬥爭的需要。今年上半年以來以李克強為代表的團派與習權鬥日益公開化,並且太子黨任誌強、前中共黨校教授蔡霞等人對習也多有尖銳的批評。

習近平通過使用進一步推動戰狼外交和強硬鎮壓的手段來達到在新的危機中鞏固權力的目的。習在10月的五中全會之前密集地對臺軍事恫嚇也是要震懾黨國內敵對派系,進一步樹立統治威信。

雖然短期內發生公開軍事沖突和侵臺戰爭的可能性不高,但帝國主義勢力間緊張角力的局勢也會對群眾造成危險。各方統治階級都正在用民族主義來分化、打擊群眾抵抗和工人鬥爭。本應用在社會必需的醫療和教育等方面經濟資源,會被轉而使用在製造大殺傷力武器上。

最近拜登顧問麥克克裏斯托表示:「美國必須在自家軍力和區域聯盟上多加努力,先發製人,遏阻中國對臺灣采取行動。」「美國必須串連東南亞國家及其他亞洲盟邦,且在思考和行動上都必須把自身當成一個亞洲強權。」

這表示拜登上臺後,只會繼續奧巴馬、特朗普以來的反中政策。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酈英傑於11月28日表示,臺灣已是公認全世界最大的美國武器采購國,2020年也是臺灣花費最多購買美國武器的一年。雖臺灣統治集團對於美國對臺軍售過多有諸多不滿,但在中美沖突加劇的大背景下,臺灣未來還會被迫接受更多的軍售案。美帝對臺軍售並非要保衛臺灣的民主自由,實質上卻是花臺灣人民的巨額血汗錢來為其在東亞的霸權買單。

社會主義者的立場

我們反對中美兩大帝國主義與其軍事競賽,社會主義者並不站在中美帝國主義或臺灣藍綠白親資政黨一方。因為拜登、習近平或蔡英文都不能給兩岸三地以至世界工人階級提供出路,中美沖突最終只會把全世界的群眾拖入更惡劣的生活處境。而工人階級需要有獨立的政治立場。

列寧說過「資本主義意味著戰爭」,而結束戰爭、侵略和軍事恫嚇的唯一方法就是社會主義革命。軍事預算應該用在公共教育、公共醫療、公共住宅等方面上,以提高工人勞動者的生活水平。我們支持臺灣群眾的民族自決權,但這需要站在工人階級團結鬥爭、推翻兩岸以至國際的資本主義、並建立起一個民主社會主義的中國與臺灣的基礎上、作為廣大的亞洲民主社會主義聯邦來實現。

臺灣:財團與官僚借太魯閣事故煽動公司化

今年4月2日,載著約500人的「太魯閣號」臺鐵列車,在前往臺東的路上撞倒邊坡墜落的貨車,導致脫軌擦撞隧道口而扭曲變形,造成多達約50人死亡和多人受傷。這是臺灣70多年來最嚴重的鐵路事故,距離18死的普悠瑪事故僅隔不到3年。

罪魁禍首?

墜落軌道的貨車屬於「義祥工業社」,老板李義祥沒有剎好車,導致貨車墜落到軌道上造成慘重死傷,自己肇事逃逸。臺鐵增加邊坡安全的工程,卻交給有偷工減料歷史的廠商。然而,只是法辦義祥工業社無法避免類似悲劇再發生。實際上,臺鐵本來有自己的運工機電和各種維修保養的工作編製,轉眼間國營事業已淪為企業牟利的競技場,將許多工作外包給私人企業執行。

官僚長期惡化勞動條件掏空人力、放任設備老舊,於是以「結合民間專業」為名向財團輸送利益。正是在這個基礎上,臺鐵和政府官僚根本不能維持也不願挽救公共運輸安全,同時也知道像義祥工業社這樣數不盡的「借牌搶標」小承商,根本無力維持公共安全。親資中天新聞撻伐義祥工業社,卻稱大營造廠能確保安全,事實是據媒體報導統計營造業平均每2.17天就死1人,將公共運輸托付私人公司只會讓全民處在高風險中。

漠視工會改革訴求的交通部偽裝成重視運輸安全,卻以改革之名重新鼓吹公司化(即逐部私有化),好便讓那些不滿意一口一口蠶食臺鐵的公司直接將整個臺鐵變成私人資產。

公司有利可圖、赤字全民承擔

死者屍骨未寒時,國民黨人洪孟楷、朱立倫就要求公司化的具體時間:「不能再拖!」親資聯合報呼籲蔡政府學習柴契爾夫人硬推民營化。政委張景森、與交通業壟斷者關系匪淺的交通部次長王國材,側面表態支持公司化,而蔡英文和蘇貞昌避談「公司化」不過是害怕危及八月選舉,但這不妨礙民進黨人交通部長林佳龍辭職前啟動公司化進程。

補貼弱勢族群票價、支持偏鄉路線、辦好員工退撫、更新老舊不安全的設備,這些都是社會需要,但公司化後政府打算讓臺鐵帶走賺錢部門,無利可圖的部分則以公帑支應再轉嫁給基層。臺鐵本身就面臨人力短缺,怕事的官僚本來就不敢裁員,而因此政府聲稱「公司化前不裁員」只是空話。但公司化後,打壓工會的力量將從官僚獨裁變成利潤獨裁,並以「善用附屬事業、多元人才進用」為名,將更多臺鐵勞工推向派遣、承攬等無保障的處境。「評估需求」和「合理漲價」也將會是臺鐵削減偏鄉服務和提高票價的托辭。

在即將公司化的面向中,政府把「營業用資產」留為國有,不過是避免整個車站都被賣了,但鐵路沿線腹地都將任憑新的親資官僚以「資產活化」為名,步上南鐵東移案中迫遷炒地皮的後塵,而「投資獎勵免稅」將發揮火上加油的作用,讓資本家從中牟取暴利。

財團嗜血分潤

現為臺車董事長的前綠委蔡煌瑯,以「中華軌道協會」專家面具道貌岸然地說為挽回臺鐵信譽該將臺鐵公司化,附和蔡政府國機國艦國造,打出「國車國造」的經濟民族主義口號,實則和日資共謀,為的是在壟斷了大臺北輕軌電車政府采購之後,繼續向臺鐵邁進。這間公司也搭上「新南向」帝國主義政策,輸出資本搶標東南亞捷運。

資本建製引用日本國鐵公司化後由虧轉盈的神話,但那不過是把虧損項目留給政府收拾的把戲,讓鐵路公司濫設站點炒地皮蓋百貨公司、停止偏鄉路線和無利可圖的部門,遑論JR西日本福知山線超速脫軌撞公寓造成逾百人死亡,JR北海道不到三年就發生7次脫軌事故。因此,臺鐵企業工會和臺鐵產業工會都表示反對,日前曾計劃罷工抗議改製減薪的臺鐵企工宜蘭分會吳理事長也說:「公司化後臺鐵只會吸食公帑,無法轉虧為盈也不會認真改革。」

反對公司化 要工人民主控製

只要官僚還控製臺鐵,就能佯稱票價過低是虧損主因,煽動員工把提高票價和公司化當作改善待遇的萬靈丹,分化廣泛通勤勞工與臺鐵基層勞工的團結,企圖孤立工會抗爭。國際社會主義道路(臺灣)認為,只有基層鐵路產業工人及全臺勞工共同阻止公司化、踢走臺鐵官僚,取消外包製度,將臺鐵收歸民主控製,才能大幅改善鐵路安全設施和工人待遇,盡力避免下次悲劇,而只有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才能擺脫大財團與小承商們逐利失序,建設安全優質的公共運輸。

臺灣:建設群眾鬥爭 公投保衛藻礁

民間團體發起「搶救藻礁」公投,反對中油公司在桃園大潭觀塘工業園品興建天然氣第三接收站(下稱「三接」),保衛極具生態及漁場價值的海洋棲地。二階連署已逾52萬份,遠超過公投所需的門檻,意味著公投可望於八月舉行。連署的成績反映了看似高民調的蔡政府執政下,群眾對不民主的政策仍有相當的憤怒。

桃園就擁有27公裏藻礁海岸,是全世界在淺灘上最大的一個藻礁生態系統,豐富生態養育近百種生物,有「生物的育嬰房」、「重要的基因保存庫」等稱號。由於海岸建設的填海造陸把藻礁活埋甚至鏟挖,加上工業廢水汙染,藻礁生態長年已受到相當的破壞。今次中油再興建三接工業專用港工程將破壞300公頃以上的藻礁,占整個觀塘工業港面積的三分之一。

整個破壞生態的計劃是「財團虧損、國家買單」的故事。早在20年前,東鼎公司勾結當時執政的國民黨非法取得200多公頃海埔地,打算建港接收海運液化天然氣,轉手供應給臺電大潭電廠,來獲取長年巨額利潤(4000億的天然氣供氣權)。不過是因為東鼎虧損停止開發,才讓藻礁暫時逃過一劫。當時東鼎董事長陳由豪卷款潛逃,公司轉到國民黨大掌櫃劉泰英手上。後來,中油拿到供氣合約,並在2016年高額收購失去供氣利潤的東鼎——作為國企的中油運用國家財產,幫助「不當黨產」和財團收拾留下的虧損爛攤子,任資本家盜走巨額財富。現在蔡英文政府不但沒有處置「不當黨產」懲罰這一勾當,更為此計劃護航,可見所謂「轉型正義」的承諾是虛偽的。

綠營團體利用國民黨的參與為借口反對運動,實際上他們自己為黨國資本及整個財團製度護航。今天國民黨的資本已經融入整個資本主義製度中。蔡英文既然擁抱財團利益,自然也不敢傷害黨國資本家的利益。對社會主義者來說,不論藍綠白的資本家所有的財產都是不當的,都應該將其公有化並收歸民主控製。

揭穿民進黨的謊言

民進黨政府和中油宣稱,現時方案中,觀塘工業區的開發面積只有23公傾,比國民黨時期提出的減少九成。但這算法只是取巧的謊言。因為開發計劃對藻礁的破壞不僅僅在工業區的範圍內,而在於整個觀塘工業港。因為工業港填地、建波堤和碼頭淺橋的工程會幹擾海流,造成突堤效應,使得藻礁被海砂覆蓋或遭到侵蝕。且中油必將逐部擴展工程,加大對藻礁的破壞範圍。

此外,政府刻意貶低環團提出替代方案,只為方便財團快速逐利。環團建議將天然氣接數站興建在40公裏以外的臺北港,再興建管道供氣至桃園觀塘工業區。經濟部指,因為興建供氣管道需要耗費11年,所以不可接受,但沒有提出計算方法。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鄭明修研究員則提出僅需要4~5年。這方案原本是中油提出的,現在他們卻否認。

政府謊稱要興建三接才可「穩定北部供電」,根本是製造缺電恐慌。就算扣除由三接供氣的兩組大潭發電機組,電力備用容量率也能維持在11%,足夠避免缺電。而前任行政院長林全表示備用容量率7.2%就夠,多了就變浪費。中油和臺電只是以儲備電力為名,維持供電過剩降低電價,幫財團節省成本。

如何致勝

國民黨嘗試介入運動中,使其變為攻擊民進黨的籌碼,並把運動變成他們復辟的工具。國際社會主義道路(臺灣)主張「搶救藻礁」運動應與國民黨完全割裂,不應接受其任何的資助和支持,並拒絕與他們參加在同一活動中,包括遊行和集會。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臺灣)呼籲各位在公投中票投贊成。然而,我們知道政府和財團在公投中往往占有優勢,因為他們通過掌握媒體、財富和動員機器掩蓋真正的民意。若公投製勝,政府仍能延宕時程、借口缺乏替代方案等種種方式來架空公投結果,財團也可再將來將計劃改頭換面再度推行。

運動若要成功,第一是必須組織起來。運動最重要的戰場不在投票本身,而是發起遊行、集會和群眾大會,以至聯串工會發起工業行動。現在運動迫切需要召開一場群眾大會,吸引所有環團、勞團、社運團體和學生組織參加,共同商議下一步的鬥爭方案。運動要建設具民主架構的基層組織,在學校、職場和社區建立民主組織,民主討論並決策如何進行宣傳行動、口號和綱領。各地的「搶救藻礁」基層組織可以串聯起來。

其二,運動必須有反對資本主義的綱領。從中油與東鼎公司的劣跡,就知道持續保衛藻礁、解決空汙、加速綠能發展,必須要打倒藍綠白所代表的資本主義製度。這必須建設一個以工人階級為核心、紮根於產業的群眾性左翼政黨。只有擺脫私人資本的操控,發展計劃才可以確保環境受保護,並且以民生需求為依歸。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主張:

1. 支持藻礁公投。運動不信任民進黨,並與國民黨割裂,建設獨立於財團勢力外的基層運動。

2. 運動不能單靠投票而取勝,需要發起群遊行、集會以至工會行動,也要在召開群眾大會,由下而上在職場、學校及社區建設群眾組織。

3. 反對臺電和中油淪為保證財團利潤的工具,徹底改組國營和官股公司的領導層,交由工人民主控製,所有董事只能領取工人薪金,踢走官僚腐敗的管理層。

4. 將所有私人能源企業、工業及銀行公有化,大規模投資在綠能發展,反對核能復辟,迎擊氣候危機。

臺灣:國際勞動節——反低薪、要求全面勞工退休保障

五一勞動節是國際工人階級團結鬥爭的一天。全球疫癥下經濟深陷危機,工人階級面對嚴峻的凍薪潮、失業潮及就業不足。疫癥以來臺灣經濟表面復蘇,臺資回流製造了經濟泡沫,沒有為工人待遇沒有改善。在中美帝國主義沖突下,蔡英文政府利用「抗中保臺」的庇護,以民主之名繼續行財團專製之實,根本與國民黨無異:開放萊豬進口、為財團寬免稅項、限縮工會勞檢權等新自由主義政策;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最近全國外送員產業工會的籌備成立。這群底層工人被UberEat和Foodpanda改動勞動合約剝削,造成職工安全及過勞問題。國際社會主義道路支持他們的鬥爭!

K型薪資差距擴大!

去年失業人數平均46萬人,年增1.4萬,這代表疫情對於臺灣失業影響至今沒有完全恢復。另一方面,2020全年的勞資爭議案高達27523件,至六年來的新高。積欠工資與加班費的勞資爭議也高達11392件,來到三年來的新高。這說明即使沒有明顯的失業浪潮,資本家對工人的攻擊永無停止,所以組織戰鬥型工會是我們唯一的防線。

行政院公布今年平均薪資達到43125元,年增2.07%,聲稱今年「終結臺灣長達18年薪水倒退」,使很多工人自嘲「抱歉,是我拉低平均薪資」。然而事實是什麽?根據人力銀行yes123求職網日前統計,2020年有87%勞工一年以上未調薪,勞工總計平均被凍薪3.8年、創八年新高。此外,不同行業的薪資差距差大,在平均薪資數字上升的背後,大部分工人薪資沒有上升。2019年有67%勞工低於平均薪資。在中美沖突底下,傳統產業出口衰退、半導體產業需求提高,因而不同產業工人的產生了K型化的薪資差距,只讓少數人得益。

現有基本月薪2.4萬,國際社會主義道路(臺灣)支持基本月薪提高至4.2萬元,才能讓工人階級應付生活所需,然而這需要建設強大的工會鬥爭才能成功爭取。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7 00:00:15

民進黨推出所謂「五一勞工大禮」——《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草案》,讓四人以下企業強行納保。然而,勞保年金在2026年面臨破產危機尚未解決,勞保潛藏負債已破10萬億,半年前民進黨嘗試推動勞保改惡「繳多、領少、晚領」,企圖將負擔壓在工人階級身上,但因勞團抗爭、社會壓力而遏止。

另外,工殤協會4月14日在立法院門口抗議表示,10年間勞保認定職業性癌癥人數低,明明該由職災保險支付的醫療支出,多半都是由健保全民來買單,累積至208億的呆帳。曾在RCA工廠工作又因工業汙染而得癌癥的阿貴說:「退保了(以後)我右邊得了乳癌,左邊也得了乳癌,都要靠自己看病。」這凸顯了現在勞保問題——退保即喪失請領職災醫療給付資格。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認為,勞保不應是「世代互助」方案,否則所累積的債務在少子化、老年化將來也會面臨破產危機, 並由工人來承擔昂貴的成本。而我們看見的是——臺灣資本家一方面大肆剝削社會勞動賺取巨額利潤之余,卻只承擔0.21%的職災保費率。因此在如此懸殊的責任不對等情況下,社會勞動的成本如醫療、住房、退休保障等必然出應入不敷支。要解決這個問題並落實全民退休保障,必須大幅征收富人稅,並由工人民主管理社會財富才能解決勞保破產危機。

建設工人階級群眾政黨

疫癥以及經濟表面復蘇使臺灣工運過去一年陷入暫時的低潮,但經濟危機和資本家的攻擊將會加劇。工人階級需要建設一個自己的政黨,將這些抗爭力量與意識團結在它的旗幟底下:它需要反對藍綠白財團專製,在中美帝國主義沖突下反對中美帝國主義,聲援國際工人與民主鬥爭,特別要支持在對岸同樣受壓迫的工人。此工人黨要提出一個社會主義替代方案,並以工人組織和鬥爭行動為重心。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主張:

課征資本利得稅,落實全民退休保障
基本月薪提高至四萬二、縮小不平等的K型薪資差距
支持工人組織工會, 取消工會組織門檻,反對限縮產職業工會陪同勞檢權
征收富人稅,民主公有化財團及銀行,支付勞保基金
建設工人階級群眾性政黨, 反對藍綠白財團專製,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臺灣:聲援緬甸革命反對軍事政變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臺灣)參與3月28日的自由廣場集會,聲援緬甸革命。這場活動由緬生團體University Youth Prayer Committee發起,近千名參與者中多數為緬裔人士,但也有各國聲援者,一位菲律賓女性學生說:「相信來這可以給緬甸抗爭者信心。」

集會大臺高喊「拒絕政變、還我民主」,反映緬甸當地抗爭決心,兩位緬籍男性活動誌工也說,以往緬族對羅興亞人被屠殺無動於衷,現在群眾廣泛同情少數族裔,希望跨種族團結共抗軍政府。但與此同時,鄰國政府卻在軍人節表態支持國防軍總司令敏昂來,2位緬籍女性學生擔憂:「抗爭需要轉捩點。」一位化名小明的緬籍男性勞工:「軍方占據了產業、銀行還有武器,我們要建立工會連結才能討回我們的東西。如果和有武器的原住民和少數族裔合作,還能一起對抗暴力。」然而,回到全民盟與軍方合作的執政是不可能的,單靠「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CRPH)也不足以終結軍方統治。

我們支持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建立罷工委員會,並由工人、青年及受壓迫民族組成自衛委員會,抵抗軍方鎮壓。只有工人階級的政府才能停止軍事政變,獲得真正民主權利,而一個公有化財產的綱領才能從軍方手上奪回銀行和產業控製權,我們主張召開民選的革命會議,取代現時的聯邦議會,普選產生政治代表,組成代表所有民族的勞苦大眾的政府,作為建立緬甸及東亞社會主義聯邦的起點。

我們主張:

• 反對軍事政變、廢除2008憲法、解散軍隊並代之以民主控製的人民自衛武裝。

• 釋放所有政治犯、反對網絡封鎖、要求言論自由。

• 譴責中共幹預,不信任美國和聯合國,拒絕依賴任何帝國主義政府。

• 緬甸建設全國罷工委員會,由工人、青年及受壓迫者民主地組織武裝自衛隊。

• 支持民族自決,停止壓迫少數民族。

• 臺灣群眾團結鬥爭,要求政府立即實現全面庇護權。

• 東亞以至全球群眾團結鬥爭,實現緬甸及東亞民主社會主義聯邦。

臺灣:高雄空汙揭穿「能源轉型」欺騙群眾

藻礁公投引發關於空汙的討論,揭穿了倡議能源轉型的民進黨政府與國民黨沒有根本分別。破壞藻礁的中油,同時在高雄大林煉油廠荼毒民眾的呼吸道、還企圖迫遷居民;而在石化業資本家的壓力下,民進黨反悔拒絕提高大社工業區空汙管製,且刻意分化群眾團結,企圖使南部居民將對空汙的憤怒轉嫁到護藻礁抗爭者身上,以減緩選情壓力、削弱群眾鬥爭。

空汙元兇

在高雄,大林蒲與鳳鼻頭一萬九千多位居民從1960年被臨海工業區包圍至今,800多只煙囪排放硫化物含量全臺最高的氣體,近3 年已逾21人死於肺癌等空汙疾病。2016年民進黨上任後利誘居民接受遷村,但遷村預定地卻有更多汽機車排氣。

取而代之是韓國瑜和陳其邁在任時都推動的「新材料循環園區」,看似是項環保產業,實將耗資600億興建7成是汙染性事業的工業區。何況回流入主該項目的臺資,超過58%曾在兩岸排汙受罰。其實,全臺逾614萬噸工業廢棄物,超過五成是可再利用的,但循環回收技術就像綠能一樣被逐利失序的資本主義擋在門外。氣候危機迫在眉睫之際民進黨屈從財團,空談緩不濟急的「能源轉型」(2025綠電占兩成),宣傳「燃氣」這種排放更多溫室氣體的假折衷方案。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資料,全球平均綠能發電率在2020年首季已占28%,而全球必須在2050年前將綠能發電率提升至80%,才可有效緩和危機。蔡政府即使達標仍遠落後於全球進度,遑論解決危機。所謂「能源轉型」只是用以麻醉群眾危機感的宣傳,從而掩蓋科學家響起的警號聲。環運不應附和此等宣傳,幻想可在現製度內監督完善「轉型」過程,而需主張徹底的製度變革。

臺灣以至世界需要的是一場「能源革命」。只有將處在各種汙染風險下的工人與市民團結在行動中,並打造出與資本建製決裂的群眾性左翼政黨,以群眾運動的力量奪取控權,才可能迫使企業吐錢更新設備、重整產線並處理汙染。我們並不相信政府環評會等假監督機構,只有將工業產業民主公有化並由工人階級接管,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才能創造真正以環保而非利潤為目的的綠色產業,並解決這場可招致人類滅絕的氣候危機。

臺灣:2021勞動節遊行——抗爭情緒在復蘇

2021年的勞動節遊行,約有三千人參加在隊伍裏,並提出了反對低薪、反對勞保年金改惡的訴求。隊伍在凱達格蘭大道集結後,遊行至立法院及監察院。參與的工會包含近期籌備中的全國外送員產業工會、正在抵抗資方打壓的美麗華工會,以及爭取5月1日國定假期的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等,還有日盛銀行工會今年首度加入勞工團體遊行,反對富邦金與日盛金準備利用年底的合並對工人權益開刀。去年勞動節遊行因疫情取消,並沒有停止勞動條件的繼續惡化。今年遊行多了不少年輕面孔,一位女性教師提到,認為如果不參加工會,就沒辦法改變現況。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臺灣)亦參與在其中,提出「捍衛工會權反打壓/反對臺鐵公司化/不要藍綠白/建設工人黨」,並有臺灣基層產業護理工會的青年支持者與我們同行。

違法時薪103元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臺灣)訪問了年資10年的保全工人王先生,他的時薪只有103元,遠遠低於現在法定工資160元,更惡劣的是他每一天都要加班四小時,卻還沒有加班費!他所在的公司有60個保全,但公司卻用竟各種方法讓他們互相不認識,為的是讓保全工人之間不會有組織工會、團結爭取權益的機會,讓血汗剝削成為公司內的「潛規則」!

反對臺鐵公司化

針對近期政府執意要將臺鐵公司化,一位北區捷運電聯車駕駛產業工會的會員表示:「我自己是反對臺鐵公司化,我認為這樣不能解決問題,在官僚控製下,出事只會一個一個怪下來,最後基層員工背黑鍋。公司化只會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嚴重,甚至更肆無忌憚違法,變成利潤說了算,交通運輸安全更沒保障。」

要求全面退休保障

一位退休19年的工人表示,自己每個月拿到的退休金只有3000元,根本養不起自己,並反對蔡英文政府強推勞保年金改惡,因為這會讓社會保障的成本賺嫁到工人身上、延後退休,勞保年金的成本也不應該由勞方來承擔,我們主張,需要課征富人稅,並向財團加高資本利得稅,用以落實全面的、有尊嚴的退休保障。

工人鬥爭情緒反彈的前兆

經歷一年多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壓抑,蔡政府在疫情下號召「國民團結」,加上利用中美沖突煽動民粹支持,讓去年五月民意一度上升至超過70%,許多抗爭與社會運動並沒有在這期間爆發出來。但高房價、低薪、環境破壞等根本的社會問題遠未得到解決,這使群眾開始看到藍綠政黨都是親財團的,導致蔡政府民意下跌到54%。蔡政府最近不惜消耗自己的民意,利用太魯閣列車車禍推動臺鐵公司化,這樣的政策將進一步導致臺鐵工會與其他產業工人的反對。

各個職場工會正在起來抗爭,我們遇到了許多青年剛剛加入工會、第一次參與勞動節遊行,工運中正在出現被壓抑許久後開始反彈的抗爭情緒。蔡英文政府的高民意並非穩固如山,現在表面上的經濟復蘇不會讓廣大的工人階級受惠,而只是造成貧富差距與薪資進一步的擴大。這將導致工人更質疑為何經濟變差時要「共體時艱」,經濟回升卻分享不到成果,認識到當中的矛盾,將使他們的鬥爭更具有信心和覺悟。國際勞動節遊行後,工人階級要繼續組織起來,建設獨立於藍綠白和財團以外的勞工政黨,團結所有受壓迫者共同反對資本主義的剝削與壓迫,為鋪設勞工階級贏得民主權利的社會主義世界而奮鬥。

臺灣:專法同婚兩周年,平權解放未完式

同婚通過兩周年了,需銘記在心的是,同誌平權現階段的成果,是從2016年23萬人上街頭反對保守勢力開始,以及一次又一次的站上街頭爭取而來的。如果沒有當年23萬人的群眾抗爭來反對當時反同勢力的歧視性言論與社會壓力,民進黨會順應當時保守的地方勢力與長老教會的要求,落實更不徹底的同婚權。

然而,由於同誌運動缺乏由民主架構組成的群眾性組織來動員宣傳、集體決策同誌平權運動方向。面對2018年底反同公投的攻擊,當年只有社會主義者繼續在街頭指出同婚專法的不足,堅持民法同婚的訴求。然而許多NGO拒絕批評專法方案因此這部歧視性的同婚專法留下了不平等之處,包含:沒有跨國同婚、沒有雙親收養權、沒有人工受孕權。此外,職場歧視仍然存在,同誌咨詢熱線和婚姻平權大平臺今年調查顯示,近四成受訪者表示有同事曾發表對同誌不友善的言論,超過五成受訪者稱公司缺乏針對同誌或性別友善的措施。ISA臺灣主張工會要為職場同誌平權鬥爭。

跨國同婚

全世界27個爭取到同婚的國家中,只有臺灣不承認跨國同婚。過去臺灣政府以涉外婚姻須以雙方母國承認為由拒絕跨國同誌婚姻,但這卻是虛偽的借口!因為當2010年柬埔寨禁止臺柬婚姻之時,法務部直接排除柬埔寨母國的規定,宣布雙方可以直接在臺結婚!當然,法務部當時首要是為了維護跨國婚姻仲介的利益,而不是婚姻自由。

今年一月司法院提出讓跨國同婚能被承認,卻不包含中國與臺灣同誌伴侶結婚的同婚權,我們可以看到性別歧視、國族分化的意識形態阻礙了同誌平權解放鬥爭的前進。中共正在推行男子陽剛化的宣傳,加強對同性戀者的歧視。如果我們要實現同誌平權的徹底解放,沒有理由眼睜睜地看著在習近平高壓統治底下受盡歧視、壓迫的同誌斷絕在跨國同婚的民主權利之外。

另外一方面,女同誌的人工受孕並不被法律承認,往往工人階級的同誌伴侶要花上百萬龐大費用到國外進行人工受孕,或是在非法渠道下——缺乏衛生設備、承擔感染的風險進行。甚至有女同誌伴侶到醫院尋求人工受孕,卻遭受醫院歧視性的拒絕,然而異性婚姻關系卻可接受人工受孕,顯然是歧視。

我們需要爭取不論性別、單身或結婚的人,都能使用現代科技自由的人工受孕。對於工人階級的伴侶,在醫院進行人工受孕生一個小孩可能就會先花十二萬臺幣的龐大費用,因此我們提出免費的人工受孕權,要達到這樣的願景,就需要透過將醫療全面公共化及民主管理,大幅增加醫療開支才能完全落實。

對於想要有小孩的同誌伴侶來說,在臺灣現行的資產階級法權中必須先與伴侶離婚,才得以單身的法定身分收養小孩;但另一方面異性戀卻可以不論單身、雙親身份來收養小孩, 可見這是歧視的法律。

多元成家

如果我們要實現徹底的同誌平權解放, 我們還要堅持2013年曾經推動,現在卻因保守社會壓力被遺忘的《伴侶法》以及能多人成家的《家屬法》等多元成家的法案,且在多元成家的願景底下,我們同樣認為收養小孩的民主權利,收養權不應限製單身、異性雙親、同誌雙親,而要開放予任何形式的關系。

然而對於工人階級同誌伴侶來說,阻礙自己收養小孩的不只是歧視性的法律本身,而是低薪、過勞,買不起房、養不起小孩的生活處境,這也正是現時臺灣普遍工人階級所面對的困境。美國中央情報預測臺灣今年出生率全球最低。因此,我們需要提出落實公共住宅、公共托育、公共教育來減輕工人階級扶養的負擔,讓社會承擔養育小孩的責任,工人階級才能擺脫龐大的經濟壓力下,爭得真正成家權。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主張:

1. 全面落實跨國同婚——包含中國與臺灣同誌伴侶

2. 同誌伴侶適用《人工生殖法》並在免費公共醫療下進行人工受孕

3. 雙親收養權,支持任何形式的關系下收養小孩

4. 工會為反對職場歧視同誌而鬥爭

5. 消滅經濟剝削的資本主義,爭取真正成家權

臺灣疫情爆發:同島不同命 基層要自救

新冠肺炎疫癥橫掃全球一年半,臺灣過去「本土+0」不復存在,確診人數在一個月內由1000人至今增加6091人。每日本土案例新增確診數從25人增加到新增550人。

資產階級媒體去年吹噓蔡政府「抗疫有功」,然而「超前部署」一年半的結果卻反映醫院資源遠遠不足,是長期醫療商品化和撙節政策造成的惡果。現時雙北負壓隔離病房已過載,8家醫院發生感染案例,醫療過載的情況甚至發生確診個案被要求返回防疫設備不足的家中,其中一名確診案例在家等了兩天遲遲沒有救護車接送。眼看臺灣目前70萬劑AZ疫苗,就算全部施打完也不過3%人口,遠遠不及能達到群體免疫的70%人口來阻斷病毒的傳播。大規模爆發本土病例的結果,是醫療篩檢量能嚴重不足導致延遲公布個案。醫療商品化下不足夠的篩檢機器、人力、空間而無法篩檢龐大數量。

同島不同命,何能來抗疫?

各種抗疫措施都沒有幫助到工人階級及窮人子女,反而為打擊工人待遇和生活條件打開大門。調查顯示,工人階級在疫情之下,最需要的是降低自有住宅房貸與消費性貸款利率、給付子女就學費、減班休息津貼等——這些維持勞動的生活基本開支卻在疫情下成為了工人階級的最大壓力。

資本家郭臺銘呼籲大家「沒事待在家」,有如古代皇帝的「何不食肉糜」。他可安在家中依靠剝削工人繼續賺錢,但服務業工人卻被迫放無薪假而捉襟見肘。蔡英文說勞工「可以請」防疫照顧假,但沒有對工人發放任何補貼,等同鼓勵企業為保利潤而要求向工人開刀,就像雄獅旅行社卻強迫80%員工放無薪假。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7 00:01:38

原本第三級警戒下學校停課為的是要避免群聚感染,但對於工人階級的家長來說,去放無薪的防疫照顧假在家照顧小孩就等同於餓死,而放任小孩獨自在家沒有照顧卻很危險。因此還發生醫護帶小孩去上班的狀況,這不免增加群聚感染的機會,蘇貞昌此時又反過來宣布:「家長無暇照顧子女仍可送至學校」,這就完全違反了學校停課的政策原意,同時亦意味著雙職父母的學童面臨更高的感染風險。

勞動部宣布物流產業「可適用『天災事變或突發事件』加班、免除七天休息一天的規定,每日工時亦可超過12個小時,每月加班工時可突破46小時上限。」這簡直是病急亂投醫,現在社會急需的是疏散集中勞動的工人,以防工作場所疫情大爆發。但現在卻趁火打劫強化了物流工人的血汗剝削。

臺灣貨運倉儲產業工會發出聲明指出:「松綁工時上限來達到提升產能運能的方式,稍有不慎便會讓資方大開後門,打著防疫大旗恣意剝削勞工。」並指出:「物流業勞工大量增加密切接觸風險,高壓過勞的工作環境恐使從業者免疫力下降,一但發生群聚感染,更將嚴重影響民生物資的配送任務」

此外,跨國藥劑企業為了牟利而生產疫苗,並利用專利限製技術的分享,致使疫苗全球分配造成重大障礙。臺灣之所以無法采購足夠的AZ疫苗,正是因為新加坡、以色列以翻倍的價格和世界藥商購買AZ疫苗,唯利是圖的藥廠見錢開眼,只管向最高價買家出貨,無視各國實際疫情所需。富國囤積疫苗,大量疫苗因過期而遭廢棄,但小國、窮國則不夠疫苗使用,可見世界資本主義下的不平等。

征召的醫護

因北市防疫醫護人員嚴重不足,北市長柯文哲征召退休、離職醫護加入防疫工作。僅僅在一日之內就有1200名醫護報名,這些醫護願意為了廣大的基層人民與社會運作站上防疫戰場的英勇精神值得贊許,可見真正犧牲安危抗疫的是前線工人,而非口頭吹捧的資產階級政客。

然而,政府虛偽地向醫護人員說「國家需要你」,但其實是要基層醫護為醫療商品化和資源短缺作出犧牲。但需要警告的是北市府的「征召」僅僅是面對平日並不充足、卻也不願花錢訓練的防疫醫護人力的應急作法,他們之所以選擇退休與離職醫護,只是因為可以更少壓力的進行解雇與調度。早在去年二月,招募了284位「護理誌工」。近八成誌工是在職人員,在200多個日子裏,「無償」﹑「無價」地自主排班。

全國護理人力缺口從18年15000人增加到今年19000人,資產階級政府從未正視醫護血汗過勞等訴求。征召的醫護只有一個禮拜的防疫訓練,根本不夠充足。倘若疫情加劇醫療過載的情況之下,會有更多確診案例送往「加強版防疫旅館」,將會難以應付。新北市一位醫學中心護理師說:「疫情後要離職,過去反映醫院人力問題,卻沒有改善。」她直言,這次政府要求許多醫院增加負壓病房,但增加後,醫院根本沒有多余人力!

不信任政府防疫 工人需要自救

但遲來的疫情殺個蔡政府措手不及,揭穿了它根本沒有真正抗疫部署。蔡政府利用「國民團結」以及經濟數字的表面復蘇,過去一年享受了相當的民意支持,今次造成的經濟後果將會比去年深遠得多,甚至可能成為她的統治陷入危機的轉捩點。過去一年因為疫癥使群眾鬥爭被壓製下來,但從美麗華工會和臺鐵工會反對公司化,以至關於美豬、藻礁和核四的公投,都可見到對蔡政府的憤怒正在增加。雖然疫癥升溫短期內會壓製街上的抗爭,但抗爭的情緒仍在積累下去。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主張,基層群眾不應信任蔡政府的防疫工作。工人階級要自救,就要加入工會或組織防疫委員會,團結鬥爭反對企業裁員及強迫放無薪假,並要求充足的防疫措施。我們主張透過課征財團資本利得稅,給予勞工足夠的防疫津貼、不扣減薪水的防疫照顧假。在疫癥期間應該豁免基層租戶與小商店的租金,廢除學貸與房貸。

然而資本家與財團並不會接受這樣的方案來進行最有效防疫措施與紓困,因為他們只想把疫情所增加的成本轉嫁給勞工,因此工人階級需要把各產業和銀行全面民主公有化,並實行民主計劃經濟。國際社會主義道路認為,資本主義世界無力對抗這場大瘟疫,一如它們無力解決全球暖化氣候危機等問題。唯有全球社會主義民主才可以克服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共同協作解決危機。

臺灣:不要假能源轉型 要反資的能源革命

藻礁公投在疫癥下延至12月舉行。這場運動挑戰親資能源政策、爭取到廣泛支持,成為了刺穿蔡政府民意泡沫的第一支針。在群眾反對聲音的壓力下,政府提出號稱避開藻礁的外推假讓步方案,但還是不得民心。藻礁公投仍有41.1%支持度,可見蔡政府的政策已受到巨大挑戰。

外推是政府假讓步

藻礁公投運動聯盟認為這是假讓步,堅持遷址。政府寧願加碼到1300億蓋外推三接,卻不願拿來推動可再生能源,本來可以更有效保護環境 ,但只為維護石化燃料利潤、以及讓財團逐利的「備轉容量」儲備發電。「燃氣過渡到綠能」完全是政府用來拖緩綠能放任空汙的謊言。天然氣還是化石燃料,雖然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煤少,但開采時有甲烷逸散的問題,而輸送過程勢必外泄可觀的甲烷,且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90倍。我們社會主義者反對一切石化燃料,而應該全面采用綠色能源。

蔡政府及財團刻意將三接與廢核對立起來,仿佛讓民眾只能選擇破壞藻礁才能防止核電復辟。其中聯貸給三接營造商的兆豐等銀行聲稱自己支持「非核家園」,這種形象宣傳技倆背後目的只是牟利。

不要假能源轉型,要能源革命

民進黨2030年綠能目標只是要達兩成,但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比已逾27.3%,可見臺灣的目標遠遠落後。而今民進黨政府為了鞏固支持,跟隨歐盟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2050凈零碳排」(屆時全球將有3.5億人死於氣候異常)。西方所謂「凈零排碳」並不代表著停用石化燃料、全面用再生能源,而是寄望屆時有足夠的科技消除大氣的碳化物,或者讓企業購買「綠色」排碳額。例如,臺積電宣布2050使用綠能和凈零碳排,並在屏東設置太陽能板的同時,卻要摧毀1200公頃的森林。

上述事實已證明「能源轉型」只是麻痺群眾的輿論宣傳。要我們只要靜待政府的部署就會循序漸進解決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但事實是,若不徹底消滅資本主義製度,由工人階級公共民主計劃經濟,正如2018年聯合國的氣候報告所指,現時的氣候暖化會在八年半內將迎來不可逆的氣候災難。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能源革命」。

批判右翼政黨及NGO

向來為臺積電等財團和民進黨護航的臺灣基進,卻說藻礁抗爭者只會在家吹冷氣。基進黨完全是民進黨政府的打手,而且其綱領是親資本主義的,它帶著比執政黨「更臺獨」、「更開明」的假面具,實際上更加依附著財團,是幫助「吃電怪獸」的企業轉移註意力。絕大部分的耗電和排碳源頭來自大企業。臺灣僅10間企業就製造全臺逾四成的溫室氣體,其中包括中油、臺泥、臺積電等。2015年臺灣0.1%有錢人的碳排量是50%基層民眾的314倍。

政府的方案招降了部分專家和環團NGO,例如地球公民基金會、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等,使公投運動陷入分裂。NGO並沒有改變社會製度的替代方案、遑論反對資本主義的綱領,他們將問題去政治化,只能在多個現行體製內的爛方案之中選一個,期望在社會各階級的利益之間找一個「平衡點」。但在資本巨獸與受壓迫的群眾之間找平衡點,就是自然成為壓迫者的幫兇。

什麽是能源革命?

從我們ISA分裂出去的「國際社會主義前進ISF」采取了機會主義、改良主義的NGO立場。他們將解決氣候危機與推翻資本主義割裂開來。在其刊物《盜火者》創刊號的一文《能源轉型如何走得更盡善盡美(!!)》裏,指「政府需要拿出決心」加大投資綠能。他們認為,只要苦口婆心地勸喻民進黨政府,使他們加大改革力度,而不需要從資本家手中奪回整個經濟,也可以「民主管理」能源轉型。真正革命社會主義者的任務不是要階級敵人下決心做好事,而是向群眾揭露資產階級根本無心、無能解決危機,從而動員群眾鬥爭徹底改變製度。

真正的能源革命將會直接打擊資本家的利益,也會挑戰藍綠白政黨的利益,因為群眾鬥爭、向財團課重稅,這些必然受到資本家的抵製甚至撤資。因此能源革命運動必須將電力、運輸、金融和所有關鍵產業民主公有化,意味著剝奪資本家的私有財產,才能交由工人階級與受壓迫族群共同民主控製。否則權力一天在資本家手中,普通民眾沒可能有效監督。在民主公有製下才可以全面改用綠色能源、廢除所有石化燃料,並以民主計劃來改組經濟。只有國際的社會主義共同合作,才能解決跨國的氣候危機。

臺灣:疫情下飽受煎熬的勞工階級

臺灣疫情至5月15日開始快速惡化。在資本主義製度下本已受盡剝削和壓迫的工人階級,在疫情下處境更加嚴峻,群眾的不滿將無法被「同島一命團結抗疫」的官方宣傳簡單地麻醉,只會給未來的工人鬥爭的爆發埋下更多炸藥。

如果疫情爆發之初,民進黨政府不猶豫於影響財團利潤而遲遲不升級警戒,像今天這樣讓三級警戒連續超過五周的慘況本可避免。結果現實卻是將人民折磨得疲憊不堪,勞工階級尤其承擔最大代價。

民眾躲在家裏網上購物,使貨物寄送爆量,物流業勞工應接不暇的同時,更首當其沖被政府和資方強迫放寬加班時數。現在政府還進一步把製造業、批發業、綜合商品零售業、倉儲業等4業別適用勞基法例外彈性,縮短輪班間隔為8小時,放寬加班時數,直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疫情警戒第3級解除。

民進黨政府在疫情爆發前盲目樂觀、得過且過造成如今的惡果,所謂「超前部署」根本子虛烏有。現時產業資本家與政府不是亡羊補牢,反而是聯手利用疫情讓工人面臨過勞還增加傳染的風險,讓公司利用倍增的需求趁機撈錢。

早前,中和工業區員工確診,老板卻下令全公司照常上班,苗栗3電子廠群聚案依然強製臺灣員工上班,私下威脅若請假就對工人不利。即使經過篩檢員工仍擔憂自己是偽陰性,但害怕工作不保只能硬著頭皮上班。

工地工人在炎熱的天氣工作,在搬運重物曬太陽的煎熬下戴口罩很容易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缺氧,脫下口罩卻擔心被檢舉。營造業資本家為了省錢,工地缺乏基礎的定期消毒、衛生設施和獨立休息空間。工人們只好在室外吃飯時摘下口罩,結果遭檢舉罰款仍要由工人自己承擔。政府明知體力勞動的勞工不可能居家辦公,而密集勞動的場所更只會令他們暴露在更高染疫風險中,卻不勒令營造業停工,並給予工人有薪防疫假。

旅遊業、餐飲業受到疫情打擊只能關店,政府只給失業勞工極少紓困,很多打工人甚至根本領不到。其他的行業員工也面臨裁員和無薪假,這顯示受到新冠肺炎打擊最深的是工人。失業或放無薪假的工人現正面臨迫在眉睫的困境,他們失去收入,沒有錢付房租。房東可以緩繳房屋貸款,但租戶卻不能緩繳租金。面對疫情加劇的住房危機,房東和相關圖利者卻一方面挖地三尺將租戶迫至山窮水盡,另一手卻依然厚顏地拿去大筆政策補助。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臺灣)認為應強製房東在疫情期間不得驅逐所有房客,並且免卻基層租戶和小商店的租金,違列者的房產應該立即被收歸公有,受工人階級居民民主管理。同時在疫情後基層租屋族也要組織起來,對抗節節上漲的租金,要求實施更有力的租金管製,就像美國社會主義替代 (ISA美國)在我們西雅圖的市議員Kshama Sawant的領導下要求實施管製,並在任內成功課征亞馬遜的財團稅,增加建設公共住房,以解基層工人之困。

疫癥因病毒不斷變種變得更加難以消滅,工人階級必須要現在組織抗爭。資本主義和工人的健康是對立的,在疫情爆發前政府吹噓今年經濟向好,還編列8400億紓困預算,為企業慷慨解囊,但對工人卻吝嗇分毛。紓困貸款政府補貼利息,意味著政府把現在理應用於防疫與公共救濟的公帑送給銀行和企業,方工人對紓困政策和資源用處沒有控製權。

工人急迫需要這筆生活費補償疫情損失,申請緊急救濟卻被重重設限。工人階級需要組織起來,抵抗一切的裁員、無薪假和強迫加班,要求在不扣減薪水的前題下選擇留家工作或者停工,並要求雇主提供充足的防疫設備,由工人民主製訂防疫下的工作守則。

我們必須把那些被資本權貴私藏的社會財富收歸公有,並且民主管理,包括醫療系統、藥劑企業、防疫用品以至食品生產等,才能克服為財團利益而犧牲大眾的市場製度。消滅了財團利益的影響,代表勞苦大眾利益的政府製訂的防疫政策(包括警戒升級與產業的開關),才能由衛生專業人員和勞動人民來民主決定,不再為利潤服務,並有效防止病毒傳播。抗疫需要組織勞動力和實行計劃生產,才可以迅速改變經濟生產的模式,以應付疫癥下的社會需要。

臺海會爆發戰爭嗎?

4 月,《經濟學人》雜誌稱臺灣為「地球最危險的地方」。這個封面頭條引發熱烈討論。臺灣怎麽可能被拿來與朝鮮、阿富汗或加沙相提並論?但近年來,特別是拜登政府上臺後的幾個月裏,將印太問題和與中國的戰略競爭放在首要位置,而臺海緊張局勢已經升溫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21世紀中美帝國主義之間劃時代的沖突中,臺灣問題在經濟、政治和地緣戰略上都是個關鍵。對這個名不符實、絲毫沒有共產主義的中共黨國來說,臺灣是可以用來煽動民族主義,在沒有將其拿下之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無法實現。但中共對臺政策不能僅憑這種象征意義來解釋。

中國的紅線

中共政權不能容許臺灣在新冷戰沖突中正式「分裂」到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因此,臺灣正式宣布獨立、美國等大國推動臺獨、美軍駐在臺灣,都是其「紅線」。一旦越過這些紅線,將是中共政權的歷史性挫敗、甚至可能導致其下臺。這就是北京不僅要采用戰狼措辭,而且還增加了在臺灣周邊空域、海域的軍演次數的原因。(2020年解放軍空軍進入臺灣領空達到史上最高的380次,今年則更多)與臺灣沖突密切相關的南海爭議海域,中美兩方行動正在同時升級。北京的行動是警告臺北和華盛頓不要挑戰其「紅線」,並通過民族主義來協助習近平在中共黨內權鬥,以鞏固他對中共黨國的終身統治。

對美方而言,情況正好相反:如果中國與臺灣「統一」,並由解放軍牢牢控製住,這將是美帝國主義的歷史性失敗。在軍事上,控製臺灣將使中國能夠主宰東亞和西太平洋。美國將被決定性地削弱,其與日本、韓國、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區域大國的戰略聯盟也會開始瓦解。美國作為自1945年以來亞洲主要超級大國的信譽將遭受不可逆的打擊。

與蘇伊士運河危機的比較

一些評論員將中美新冷戰與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第二次中東戰爭)相提並論,當時埃及的激進泛阿拉伯主義總統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國有化蘇伊士運河,令企圖控製蘇伊士運河的英國、法國和以色列遭遇挫敗。蘇伊士運河危機標誌著英國和歐洲帝國主義不再是世界列強。美國置身於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外,任其盟友蒙羞。如果美國未能或拒絕阻止解放軍奪取臺灣,這將標誌著美國的「蘇伊士時刻」的歷史性轉折。但在今天的狀況下,這樣的結果對西方資本主義而言會更壞。正如《經濟學人》引述特朗普亞洲事務資深主任博明(Matt Pottinger)所言,當英國在蘇伊士運河遭遇挫敗時,美國已經取代英國成為西方世界的領袖。今天,「沒有另外一個美國在背後等待」

顯然,當今冷戰中的任和列強都不會從人民的福祉、安全或民主權利的角度來看待「臺灣問題」。2300萬臺灣人不幸成為了爭奪印太地區最高權力和控製權的競爭中一粒重要的棋子。在臺灣,人們現在才逐漸明白到各勢力的地緣政治聯盟的完整意義。臺灣民族主義的資產階級領導(執政的泛綠陣營)利用社會對中共政權的痛恨來推動親美議程並贏得選票,令群眾意識變得更復雜。

在臺灣民族主義的基層支持者中(特別是壓倒性支持獨立並將其視為民主權利保障的年輕世代)仍有一種認知,認為問題可以在臺灣內部解決,也可以通過外交和與美國結盟來解決。但是美國支持了全球75%的獨裁政權,而在其地緣政治利益改變時,曾背叛過對庫爾德人、阿富汗女性、西藏康巴遊擊隊等無數的支持承諾。對於美帝國主義來說,正如過往支持蔣介石政權所展現的那樣,只要臺灣「站在我方」,就算臺灣是獨裁統治也沒有道德上的疑慮。

原則上,由臺灣人民來決定臺灣的未來當然是非常合理,但這無法在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基礎上實現。不幸的是,臺灣的命運現在是由北京和華盛頓決定,並由他們淩駕於臺灣人民之上進行的「贏得21世紀」的競爭來決定。只有國際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終結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臺灣和其他國家的人民才能決定自己的未來。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7 00:03:12

「戰略模糊」

中美資本主義都想控製臺灣這粒棋子。更準確地說,他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阻撓對方奪取控製權。正因如此,地緣戰略的僵持不下至今仍是雙方都可接受的。這就是美國仍然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作為外交政策的原因。根據這個政策,美國並不承認臺灣是獨立國家。這是前美國總統尼克松和中國領導人毛澤東50年前達成的外交協議,堅持「一個中國」是美帝國主義在當時的冷戰中將中國拉到美國一方以對抗蘇聯而願意付出的代價。因著全球關系變化,臺灣於1971年被毫不客氣地踢出聯合國。

美國對臺的「戰略模糊」政策也由此產生。美國承諾「保護」臺灣(向臺灣出售軍備),但卻沒有表明在中國武力犯臺時會出兵保護臺島。但今天的情況已大不相同。特別是自拜登上臺以來,雙方都大幅加劇了臺灣的緊張局勢。與特朗普反覆無常的政策相比,拜登正在推行一種更連貫、有計劃且(至少到目前為止)有精細的外交戰略來「擠壓」中國,比如組建國際聯盟與「美國已重回談判桌」的言論。習近平政權則強化其民族主義的戰狼外交政策和國內鎮壓作為回應。

美國擔心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實力最終會讓中國能夠武力奪取臺灣。中國海軍的規模現在已經比美國大(中國有360艘艦船,美國僅有297艘)。中國擁有在離本土更近的地方作戰的優勢。美國軍事和外交政策界正在就是否應該放棄過去的「戰略模糊」,轉而主張美國明確保證會軍事介入臺灣的爭論。反對意見警告說,這反而可能會觸法習近平入侵臺灣。

拜登和其重新集結的盟友並沒有完全拋棄「戰略模糊」,而是改換措辭,在姿態上出現微妙變化,以此警告習近平。6月在英國舉行的G7峰會上,以及在此兩個月前日本首相菅義偉會見拜登時,官方公報都提到了「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西方領導人過去從未在他們的論壇上提及臺灣。北京將其視之為挑釁,這也是他們的用意。最近,日本副首相警告說,中國入侵臺灣的話將會「威脅日本的存亡」,這顯然意味著日本會參戰保衛臺灣。近幾個月來,包括國防部長達頓(Peter Dutton)在內的澳大利亞政客也作出類似警告。

7月,拜登的印太政策協調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發表廣受報導的講話,並重申美國「我們不支持臺獨」的立場。這當然不是什麽新鮮事,這是自尼克松與毛澤東達成外交協議以來美國一貫的政策。但坎貝爾演講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警告中國對臺動武都將是「災難性的」。坎貝爾表示,國際社會「明顯感覺到」中國利用香港事件在試水溫,以此評估國際未來可能對臺灣的反應。

坎貝爾的講話暗中承認美國無力阻止中國對香港的政治打壓,但警告中共不要指望對臺灣能夠采取類似的做法。一場激烈的競爭正在展開,雙方都采取更極端的行為來威懾對方。但由於雙方都不能丟面子,這只會助長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

習近平會發動進攻嗎?

那麽中共武力攻臺的危險有多大呢?盡管言辭明顯強硬(中共官方提到「統一」時已經不再加上「和平」),但習近平除非對於打贏戰爭完全有信心,否則不會冒險發動戰爭。由於臺灣的海岸線多巖石峭壁、天氣情況不可預測,從軍事和地理角度看,需要投入大量部隊才能入侵臺灣。除了革命,對於任何政權(特別是獨裁政權)而言危險最大的,正是戰爭以及戰敗帶來的影響,就像1904-1905年的俄國、1982年的阿根廷和許多其他案例所顯現的那樣。在戰爭中被擊敗、被迫中止侵略、傷亡慘重——這些都可能引發政權危機,可能是習近平倒臺,甚至是整個中共政權倒臺。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中共將如何統治臺灣?鑒於絕大多數臺灣群眾反對統一與中共統治,中共若要統治臺灣,將需要大規模的軍事占領與警察國家。即使這成功了,這也會給北京帶來帝國過度擴張的危險。在臺灣遭遇失敗以及群眾抵抗,會把情勢的不穩定和社會動蕩帶回中國。多年來向臺灣提出的「一國兩製」設想是有一定邏輯的,並將香港被視為可能的模範。北京設想能夠通過親中共的國民黨或類似的「買辦」政府來統治臺灣,這與香港1997年主權移交後的早年沒什麽兩樣。但是,被習近平對香港的血腥鎮壓破壞後,這個選項如今已變得不大可能。臺灣群眾對「一國兩製」反感,連國民黨都跳出來反對。

革命危機

就這樣,習近平對香港的強硬路線讓中共政權在製定對臺政策上陷入困境。中共當然不能放棄「統一」目標,但現在從現實看,這只能通過戰爭來實現。為了動員應對新冷戰,美國軍方多次發出警告稱北京可能會在6年內發動對臺入侵,或如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John Aquilino)上將在今年早些時候表示:「比大部分人所想的還要更接近」。

在現階段,這些預測似乎有誇張成分。但是,如果當前的權力天平決定性地倒向其中一方,其他情況則可能發生。比如,當中國發生嚴重危機、革命危機時,習近平或他的繼任者為了將群眾視線從政治危機移開,可能會驚慌失措下發動軍事進攻。另一方面,如果美國未來發生嚴重的政治危機或經濟崩潰,可能會迫使美國從印太地區撤出軍事力量,繼而造成權力真空,以今天的力量格局來看,只有中國才有能力填補這個真空。在這種情況下,臺灣及其脆弱和不穩定的資產階級民主可能面臨193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命運——作為帝國主義協議的一部分,被「賣」給中國。

這些不同的展望臺灣的命運不會主要由其內部發展決定。越來越渴望獨立的工人運動和青年需要明白,他們當務之急必須把他們鬥爭與中國、美國和全球工人與青年聯系起來。部分左翼和許多秉持激進民族主義立場的人卻未能明白這種聯系,並傾向於將世界關系、中國、中美新冷戰視為與臺灣政治無關、純粹有趣的外部發展。但盡管大多數臺灣人有明確的獨立願望,在資本主義框架下,臺灣不太可能實現獨立。

坎貝爾剛提醒了大家,不是一個、而是兩個帝國主義超級大國在反對臺獨。資本主義下的臺灣,註定是帝國主義冷戰的囚徒:沒有國家地位、高度軍事化並處於隨時爆發「熱」戰的陰影之下。社會主義者為建立工人運動而奮鬥,為了以社會主義綱領來奪取權力,並廢除臺灣資本主義,完全捍衛臺灣人民自決權,並且作為亞洲和全球反對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更廣泛鬥爭的一部分。

臺灣:全國三級警戒下的血汗外送員!

臺灣爆發新冠肺炎社區感染,全國升級到第三級警戒,人們被迫在家工作,因而外送需求增加。但外送員的待遇更加血汗過勞。

有許多外送員在疫情期間因害怕感染不願上樓而被評點負評,甚至外送公司說「若不願上樓,客人有權取消訂單」。在疫情爆發後,外送員要自己承擔護目鏡、酒精等必要防疫設備。

外送平臺商本來就理所當然應為外送員提供安全合理的工作條件,這些增加成本本來理應由疫情底下賺取超額利潤的外送平臺商來承擔。但實情卻是外送平臺商趁火打劫大肆圖利。

防疫成本增加

疫情底下外送員增加更多的跑單、更加血汗剝削,因防疫措施的不足,讓外送員對於平臺更加憤怒。曾有報導指一名外送員送餐給一名居家隔離對象,對方沒有準備無接觸平臺讓外送員放餐,因而只能冒險把餐點送入家中。外送平臺熊貓在疫情期間遲遲不取消現金付款,無視防疫破口與外送員健康安全。

日前熊貓外送平臺宣布,疫情較嚴重的地區在用餐期間每單加碼10元,但同時卻取消對於下雨天雨量加碼,因此這措施並不被外送員買單,以至於出現外送員不足無法送餐的情況。因為在疫情嚴峻底下,10元的「加碼」根本彌補不了外送員工作增加的風險——硬幣紙幣的交換、送餐至防疫旅館、面對不戴口罩的客人等等,對於外送員來說都是危及生命的感染風險。更別說所謂「雨量加碼」的獎金甚至還時常領不到!

因大量外送需求增加,小吃店與餐廳製造食物的速度跟不上,導致大量外送員聚集餐廳外,這不免增加群聚感染風險。在疫情底下,外送員送餐意願下降、人力不足,因而導致外送平臺系統自動「夾單」(同一店家取2單以上)或「疊單」(不同店家取2單以上),而導致拖延送餐三十、四十分鐘,消費者在這樣的情況底下有權取消訂單,這變相把成本轉嫁給外送員,犧牲了外送員等餐時間。但另一方面,外送員染疫風險的增加同樣都會間接危及到消費者的安全。在這些情況下,都可見拒絕承擔防疫責任的資本家老板是如何傷害員工與消費者。

訪問吳姓外送員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訪問了新北吳姓外送員,他是家樂福的兼職工人,但時薪不足以支撐生活開銷,導致他還需要出來跑外送才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在外送平臺中他一個月工時113小時、跑了235個訂單,一個月共賺了16988元,平均起來一小時才賺127元,遠遠低於法定工資每小時158元。

外送工人工作毫無任何保障,資本家在疫情艱難的情況下只把責任通通推給員工,任由其自生自滅。吳姓外送員說:「外送員自己所負擔的成本中,機車的成本最貴,我買了二手機車所以常常送去送修,買車到現在共花了5000元送修,加上搬家以及最近出車禍就賺不了什麽錢。」「有的同事,可以一天跑50個訂單,但要花16個小時去跑,這等同於只剩下8小時可以休息睡覺。我最多紀錄一天跑12個小時,接了24個訂單,賺1800元,但這是非常辛苦的,連吃飯都沒有時間!而且最怕出車禍和機車壞掉,尤其是撞到別人的機車,那就需要賠別人錢!」

組織工會抗爭!

世界各地所謂外送經濟興起,但外送員同時卻是最欠缺保障的一群。英國早在2018年外送員發動過罷工抗爭,隨後更蔓延至歐洲多國,工人之間團結串聯。即使在專製的中共管治與打壓下,外送員依然組織起「外送江湖騎士聯盟」,揭露外送平臺侵害欺壓外送員的黑幕,並奮起與之抗爭。中國官方急急將之鎮壓,亦正顯示出工人組織起來後力量之強大。國際社會主義道路支持全國外送員產業工會的成立,外送員的血汗過勞不滿並沒有因疫情而下降。外送員在疫情底下增加了許多送餐服務工作,為了社會的持續運作做了重大的貢獻,然而追逐利潤的資本主義社會卻沒有給予足夠防疫設備與津貼,反而給予他們歧視與汙名。因此外送員產業工人與全國產業工人需要共同組織抗爭,爭取提高收入和要求資方提供安全的工作條件和風險保障。新成立的全國外送員產業工會是一個好開始,工人階級需要獨立於藍綠白之外的獨立工會力量,以街頭宣傳以至組織產業行動為重心,才能團結工人對抗資本剝削。

臺灣:疫情加劇醫療暴力!支持工會組織抗爭!

在雙和醫院,發生新冠肺炎病人砍傷護理師事件,第一時間雙和醫院對外聲稱只是被「劃傷」,企圖淡化這起暴力事件,實際上受傷的三名護理師中,一名韌帶與神經被砍斷、一名氣胸、一名腹部遭砍傷——這樣的工殤將造成日後工作的困難,也將花費非常長久的時間才能康復。然而在疫情下,病人對護理師的暴力攻擊,並非單一個案,亞東醫院、臺大醫院、北市聯醫皆發生確診病人對護理師的暴力攻擊事件。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反對醫療暴力,醫療暴力的發生有其根源——臺灣醫療暴力從2016年133件上升到2019年322件,然而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數字。

從二月到五月,護理師離職人數高達795人,盡管蔡政府「下令」補足醫療人力,但防疫護理師是需要接受一定時間訓練才能自主工作成為可用人力,並不是一朝「下令」就能像魔術般補足人力,這是需要真正超前部屬訓練防疫護理師才能有效準備,但疫情揭穿了蔡英文政府的唯一部署就是維護財團的利益。

新北市防疫護理師的公告薪資是一天7500元,護理師報到後卻被告知是病房一天5000元、社區篩檢一天2500薪資,政府一方面呼籲「國家需要你」,但又在防疫薪資上欺騙護理師。面對疫情的高風險、穿著悶熱的「兔寶寶裝」、醫療暴力的危險下掀起的離職潮,又有多少人願意投入防疫工作呢?

防疫護理師僅僅接受了一個禮拜的訓練就被推上防疫戰場,部分一般病房的護理師甚至還未受到防疫訓練就成為了專責病房的護理師!加上病人承受新冠肺炎的癥狀、在封閉的病房中獨自面對未知的恐懼、無助,才造就病人暴力攻擊現象特別突出。

在這次的疫情中,根據一位基層護理師的描述:「主管在一天內要求護理師回覆是否留下來照顧新冠肺炎的病人,主管負責開張專責病房,卻把它交給留下來的護理師自己想辦法,然後丟一些別的單位的資料,要護理師們憑空想像照做,把一般病房改造成專責病房。」

每當醫療暴力發生,衛福部與院方都說「積極給予關懷及心理治療」,然而卻缺乏實質作為。基進黨作為民進黨政府的打手,要大家看陳時中為醫護人員哽咽的影片並為此舉辦征文比賽,但跟著蔡政府感謝醫療人員的「無私奉獻」,並不會讓護理產業工人有任何實質幫助或欣慰。

在三十年前,臺灣醫療尚未完全大規模私營化、市場化,醫療暴力並非廣泛的社會問題。但當醫院開始利用更少的護理人力,一人當三個人用,並為了賺取更多利潤把原本分門別類的專科病房改造成大雜燴的混科病房,這讓護理師需要去學習龐大、不同科別照顧技術與知識,加上護理師常跨科別病房支援、畸形班表導致作息不穩等狀況,在疲倦過度的狀態下又無法有足夠的精力去落實全面照顧病人,才造成近年來醫病暴力增多的現象。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支持各護理工會反對醫療暴力,同時我們明白到這是撙節政策和市場化造成的悲劇,罪魁禍手在於政府和資本家。但病人沒有得到充足而公平的資源分配時,製造了醫病之間的緊張關系。製度不改變的話,悲劇只會繼續發生。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告訴我們,醫療部門的工人階級能爭取社會廣泛的同情與支持,抗爭的角色將逐漸擴大。尤其在很多去工業化的國家中,醫院已經成為了有最大規模團結力量的工作場所之一。由香港、緬甸、法國、愛爾蘭以至南非等,多國的醫護人員在疫癥期間都發動罷工,對臺灣醫護來說是很好的示範。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支持醫護人員組織工會,團結鬥爭,要求全面補足有防疫訓練的護理人力,在不扣減薪水的前題下實施八小時工作製。醫護人員應大幅增加防疫津貼,由向財團增加的富人稅來埋單,並在工會的監督下發放給前線醫護,避免津貼被資方拿走或拖延發放。醫院要確保充足的防疫裝備和隔離房。護理產業工人鬥爭須要求將所有私營醫院、藥劑企業以至全部大企業公有化,交由工人民主營運,並要求大幅增加公共醫療資源。護理工人是鬥爭的前線,要團結全國其他產業工人共同抗爭,才能擊倒真正的病毒——資本主義製度。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4-7 00:04:20

臺灣:同婚合法兩周年 抗爭並未完結

臺灣同婚通過已超過800天,然而抗爭未並完結。今年五月,一對澳門、臺灣跨國同誌取得登記權,這是群眾鬥爭勝利的一小步。然而,內政部仍未撤回違憲的跨國同婚限製函釋,使法院裁決無法一體適用在其他跨國同婚者身上。9月11日伴侶盟公開邀請民進黨黨籍、內政部長徐國勇辯論跨國同婚,然而卻未見徐國勇現身!

日前,針對跨國同婚蔡英文總統口口聲聲說:「高度重視這個議題。」結果卻是這兩年來法務部推給內政部和移民署,又推給司法院,沒有一個政府單位重視跨國同性伴侶的結婚權,可見性別平權解放不能仰賴政府官僚與藍綠白政客,而是須建立群眾組織推動鬥爭!

另外,臺灣首例跨性別免手術更換性別,也在9月23日法院判決勝訴。這也是鬥爭一小步的勝利,但此案例同樣因內政部仍未撤回強迫人民需動手術才能更換性別的釋函,而無法一體適用在所有跨性別者身上!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ISA)支持徹底的跨國同婚、跨性別免手術更換身分證性別註記等LGBTQ鬥爭。現時,同婚伴侶若有一方的國家不允許同婚,在臺灣依法無法登記結婚,因此港臺伴侶與中臺伴侶都不能享有同婚權。在去年甚至出現了中國與臺灣一對女同誌伴侶為了可共同生活,安排中國女方與臺男假結婚,最終事情曝光而無法再度入境!我們認為跨國同婚不能排除任何國籍,否則就是種族和國族歧視。

恐同主義仍在教育、職場和宗教系統裏無處不在。臺灣同誌諮詢熱線協會公布臺灣首次同誌(LGBTQ)學生校園經驗調查。調查結果指出,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表示曾聽過老師、教職員發表恐同言論。僅有十分之一的學生表示,就讀學校有反霸淩、反騷擾的政策。調查結果也發現,跨性別學生更容易因為自己的性別、外表、性別認同及性別氣質表現而感到不安全,並因此避免使用學校廁所、遊泳池等性別二分的空間及設施。

社會主義者支持同誌全面的法律權利,但單單這樣並不足夠,學生和工人需要組織起來為保障同誌的物質條件而鬥爭,包括要求校園、企業和社區製定反恐同措施,包括落實性平權教育、設立學生會與工會監督的投訴機製、設立同誌友善的廁所、更衣室、庇護所、 免費的性別傾向心理認同諮詢 。

此外,臺灣LGBT鬥爭需團結聲援中國LGBTQ鬥爭。習近平因統治陷入危機,企圖鞏固一男一女核心家庭體製,以施加強力的社會控製。許多LGBTQ的公眾號與媒體被強迫關閉,並將LGBTQ抹黑為「西方價值」、「境外勢力」以煽動民族主義。中共官方宣揚陽剛文化、貶抑陰柔風格的男性及男藝人,加強對LGBTQ的歧視。LGBTQ在中國遭到全面的打壓,不僅沒有同婚的權利,甚至不少學校的官方教材中居然仍稱同性戀「是一種心理精神疾病」。同誌權利是民主權利之一,我們必須明白中國的LGBTQ運動是對抗專製鬥爭的戰線之一。

恐同和獨裁的猖狂是沒有地域限製的,唯有中國與臺灣群眾需要團結鬥爭,打倒整個父權資本主義體製,才能實現真正的性別平權解放。

臺灣:男女勞工團結捍衛女性夜間保護措施!

臺灣勞權和女權再次受到打壓!八月,大法官釋憲取消女性夜間保護措施,讓資方可以讓女工於晚上十點到隔天早上六點間工作,不需要工會與勞議會議同意。

法庭聲稱為男女平等,亦取消了女工上夜班資方須提供必要安全衛生設施、交通工具和女工宿舍,因為男性沒有這些設施!稍有常識都明白女性受到性侵害的機會比男性高得要多,因此需要這些保障。這種做法本末倒置,使夜班女工的人身安全威脅加大。釋憲取消女工夜間保護,只是為資方開辟道路,不但沒有落實性別平權,反而是對勞權和女權的攻擊。

資本家進一步壓榨工人的目的大家都知道。釋憲後一則高階醫管師投書出現在《自由時報》上,指出「限製工時,對於『願意加班的勞工』不合理」,企圖進一步消除各行業的工會權與以及工時規管。勞工的「加班的自由」只是老板奴役工人、剝奪其私人生活時間的自由!

女工是自願上夜班嗎?

女工從事夜間工作的主要原因復選調查,67.14%女工上夜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可獲得更多津貼」,而因為「因應公司要求」的則有56.43%,證明大部分女工是因為生活困頓所苦、為了賺更多錢,而且被資方強迫排夜班,而非「自由的選擇」。

根據職安研究所報告,從事夜間工作產業中,有女工工作產業的高達64.29%。在這當中,女性從事夜班中實行輪班製的比例高達52.78%。而研究指出輪班製所造成對於身體的傷害,遠遠大於固定夜班製,通常要花三到四天才能恢復身體的生理時鐘與代謝。

調查同時指出有93.21%女工因夜間工作影響生理周期,威脅身心健康的則有69.64%。根據研究夜班輪班女工比白班女工不孕高80%。臺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一方面資產階級的新聞媒體,為了未來產能、勞力的需要大聲疾呼提高生育,蔡英文政府更提出所謂了微薄的育兒補貼政策(當然背後只是為了自己的選票),但卻同時取消女工夜間保護措施與工會權,這難道不是很矛盾且虛偽嗎?

法庭是資本家的工具 勞權鬥爭要靠工人

藍綠兩營都提出填補法例漏洞的對策。國際社會主義道路(ISA臺灣)支持勞工不分性別的夜間保護措施,但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取決於在職場建設屬於勞工自己的工會,以群眾鬥爭的方式抵抗打壓,而非仰賴曾經推動砍七天假、勞基法修惡的藍綠政客。藍綠兩黨都不介意為勞權作出小修補,但他們終究是財團利益的護航者,因而都害怕工人階級的獨立組織和鬥爭。

明年一月份就開始要給付輪班勞工津貼,且資方需給付加班費,不能再推搪說輪班「不算工作」、只屬「待命」。資產階級法權在此時釋憲取消女性夜間工作保護,為資產階級開了另一個削減勞力成本的手段,以性別平權之名行為資方減少成本開辟道路。可見法庭不是中立的,而是保護資本家利益的機關。而只有強大的工會組織和群眾鬥爭,才能避免勞權的改良成果被偷偷盜走。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ISA(臺灣)捍衛女性夜間的保護措施,捍衛工會同意權。我們支持在生活工資的前題下,落實真正的八小時工作製,且讓工人自由選擇上班時間。工人一定要組織起來,加入工會團結鬥爭,才能停止法庭和資本家的打壓,並且提高工資至可生活水平,才能免於被迫上班夜班的奴役。

臺灣:美麗華罷工勝利後 要抵抗資方報復

當勞工階級在疫情中受盡解雇和過勞等壓迫,美麗華高爾夫球場勞工也遭到解雇,但他們發動罷工持續105天,抵抗種種壓迫,並成功復職,迫使企業撤回絕大部分的訴訟。這場勝利應該傳入更多工人的耳朵,統治階級唯恐全體勞工親眼看到並且爭相仿效!

美麗華工會成員曾為了反對解雇在2018年罷工並贏得復職。罷工展現了勞工團結鬥爭可以多麽有力量,這是為何老板黃世傑不到五年就再度發動瓦解工會的攻勢,玩弄企業並購法,開除工會領袖並把剩下勞工拆分到四個公司,讓員工都剛好未達30人,因而無法合法組織企業工會。

5月11日罷工開始了!加入罷工並非毫無代價,他們遭到資方的濫訟和解雇、承受家庭的壓力,但美麗華勞工罷工就是犧牲自己短期的利益,換取整個企業以至全體勞動者的長期利益。

罷工因為疫情封城而受到了孤立。工運和社運團體不能大力動員聲援行動,而工會積極走到臺北車站宣講,力圖打破地理和輿論上的孤立。美麗華資方企圖利用群眾對疫癥的恐慌,責難罷工糾察線的群聚,並以此藉口拒絕出席勞資會議。更可恥的是,美麗華資方一手開除勞工,一手把這些勞工納入員工名單向政府申請紓困,企圖以不實資訊領取高達348萬的公帑。

因為資方嘴臉比平常兇惡百倍、穿著保全製服的打手在罷工糾察線恫嚇工人、勞動局官員想結束罷工只是為了把牲畜趕回待宰的羊圈,中央和地方執政的藍綠兩黨對這場罷工充耳不聞,遲遲不撤回濫訟的法院,使工人在短時間內明白到政府和法庭不過是資方的幫兇,只有自己的鬥爭才能對抗這一切打壓,鬥爭的經驗和意識迅速成長,最終獲得勝利!

罷工結束後,資方就立刻展開報復,繼續濫訟工會領袖、將工會會務假記為曠職。國際社會主義道路(臺灣)支持工會繼續組織和擴大,並積極對外宣講爭取大眾支持,準備再一次的反擊!民進黨政府過去打壓工會權利和提高組織門檻,現在則會縱容資方走法律漏洞、秋後算帳打擊工。經此一役,工運不應再信任藍綠白任一黨,而應該建設自己的工人政黨,對抗資本主義,讓工人徹底將世界改造為沒有壓迫的社會!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臺灣)主張:

資方停止秋後算帳及濫訟工人
譴責民進黨縱容資方打壓工人
取消工會組織門檻及單一企業工會限製
將企業公有化由工會民主參與和監督企業決策,包括紓困金派發與公司合並或拆分
不信任藍綠白三黨,建設工人群眾政黨

ISA Taiwan 於 11 月 28 日發起了聲援彭帥的抗議活動

 中國網球冠軍彭帥在11月2日因舉報中國前副總理張高麗性侵,隨後「被消失」,明顯是中共將她綁架,並使她噤聲。正值中國舉辦冬奧前夕,事件已經震驚全球,而中共拙劣粗暴的回應令危機進一步化大。彭帥勇敢站出來指控中共權貴性侵,其勇氣可嘉,國際社會主義道路在此表示團結聲援。

  中共為了製造彭帥人身處於自由和安全的假象,由官媒播放一段彭帥現身餐館的影片,但其刻意造作令人廣泛質疑造假。由始至終中共對性侵的指控只字不提,更封鎖網路上的相關消息,連關於網球的帖文都刪掉。

  而上周末國際奧委會在其主席與彭帥視訊通話的影片公布後,就發出聲明指她在北京的家中平安無事,明顯也是中共與國奧會的自編自導。國奧會為了壓製社會對彭帥案件的憤怒,全力配合中共所擬定的劇本演出。國奧會的高層向來都貪汙腐敗、性別歧視、與獨裁政府合作的機構,根本是體育界的寄生蟲,應當解散。

  中共向來包庇性侵嫌犯,由中央電視臺前主持人朱軍的性侵案到阿裏巴巴經理強奸女員工案,都阻止公平的調查和審訊,早已使群眾的憤怒積累起來。面對女權運動的興起,獨裁政權只會加強鎮壓,迫害女權分子及打壓女權組織,更剝奪離婚權、限製墮胎權、延後女工拿退休金的年齡,企圖以父權主義鞏固獨裁政權。但這一切只會適其反,引起更大民怨。

  近年全球女權運動興起,改變了群眾意識和公眾輿論,造成自下而上的巨大壓力,使國際網球協會(WTA)都表態不信任中共的謊言,更表示準備撤出中國市場。我們在此呼籲臺灣的民眾、女權分子和運動員都共同支持彭帥。

  然而,我們並不信任美國拜登政府。他們虛偽地表示關註事件,但「五眼聯盟」成員國考慮采取的所謂「外交抵製」冬奧,即繼續派運動員出席、只是官員缺席,根本如同無所作為。美國帝國主義只是為了爭奪地緣政治的利益而利用「人權」事件攻擊中國,但卻不能舍棄冬奧帶來的龐大商業利益。我們要靠群眾自下而上的抗爭壓力,才能有力挑戰中共獨裁,而不能依靠西方政府的介入。

  11月25日為國際反性暴力日,我們國際社會主義道路(ISA)在全球發起女權行動。我們聲援彭帥,要求停止迫害彭帥,舉報性侵無罪,中共性侵、綁架有罪。反對中共網路審查!我們要求獨立調查張高麗性侵案,而因為中國法院徹底受中共操控,只有打倒獨裁政權,才可能有公正獨立調查事件。我們要求解散國際奧委會,由運動員和群眾民主控製體壇盛事。

二零二二年

臺灣:解決住房危機 需要群眾鬥爭

「這四年來你過的好嗎?你買的起房子嗎?」九年前蔡英文臉書貼的宣傳圖文被翻出來引起網上眾怒。

蔡英文在2016年選前承諾實現居住正義,但執政六年來房價不僅沒有下降,反而2021年成為房價創新高的一年。臺北住房所得比為16,意味著平均每人要不吃不喝工作16年才能買到中位價的住房,這數字已是世界排名第十高的城市。然而這卻只是表面的數字,臺北市擁有三房的房價平均2500萬元(新臺幣,下同),臺北服務業與工廠工人薪資中位數4.2萬元,實際上對一個基層工人來說,要不吃不喝五十年才能買得起家庭式住房。如果選擇不買房而租屋,臺北市電梯大樓租房平均4萬3000元,就算是雙薪家庭租屋也超過了總收入的一半。

民進黨拒絕囤房稅

2016年蔡英文提出「八年二十萬社會住宅」政策,實際上只完工0.1%,且還是2017年時世大運選手村改建而成。蔡政府主要推動過向房東妥協的軟弱政策,例如讓房東減稅為誘因,讓其租屋成為社會住宅。但即使包含這項政策帶來的數目,16年承諾的政策仍留下12萬間社會住宅的缺額。

房屋囤積在少數人手上,且這些少數人手上的空屋越來越多。根據統計,擁有10戶以上房屋者手上的空屋有18%。2015年到2021年,非自住房屋從54.6萬戶成長至69.7萬戶。蔡英文為了回應住房問題的壓力,元旦演說中提及會重視居住正義,但隨即兩天後財政部就宣布不修改囤房稅,揭露了民進黨親財團本質。

蔡政府知道高房價壓製住經濟發展,使民眾生活負擔嚴重,以致消費力低下,並且使生育率處於危機水平。然而她作為資本主義體製的代表,並不能、也不願意傷害資本家的利益。而時代力量在立院提出,要求提高房屋稅最高限製從3.6%稅率升高到10%,並根據持有者的房屋數目而調整累進稅(囤房稅)。但它並不是一個主張工人鬥爭的政黨,沒有群眾鬥爭,在議會內提出相對進步的方案註定會被否決。

臺灣經濟和房地產已經形成了緊密關係,統治階級害怕倘若推動有力的打房政策,會導致經濟陷入更嚴重的低迷。根據惠譽國際信評的統計,臺灣自用住宅的貸款,占GDP比重已達85%,可見住房負擔極為嚴重。

政府大量賣地,而後建商高價標下成為房價上漲的原因之一。由於地方政府依靠賣地作為收入,在18年後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增加賣地,建商再透過高價標下土地,進一步讓周圍住宅與土地價格、租金上漲。而蔡政府因為避免地方政府陷入財政短缺,也必需要縱容這種行為。光是臺南市在18-21年就賣出了300億的12萬坪的土地(1坪約等於3.3平方米),賣地的金額比起14-17年成長了23倍。

工人階級不應相信藍綠財團專製能解決住房問題。在2020年立委選舉中藍綠立委有一半的政治獻金來自於建商財團,遠東集團(旗下擁有遠揚營造、亞東水泥)在2016年就資助了藍綠兩黨政治獻金共5800萬,而知名的地產業者興富發就資助了藍綠兩黨1160萬元,註定他們是為財團建商服務,而非基層工人的住房需求。

組織群眾抗爭實現一個免費公共住宅政策

正如我們美國西雅圖Kshama Sawant推動與組織租客運動,歷史性阻止租金上漲一樣,並迫使市政府大量增建公共住房。這證明要靠群眾鬥爭的力量才迫使議會改變政策。

社會主義者支持囤房累進稅這種改良政策,同時也要知道其局限性,因為資本家往往有辦法避稅。目前所囤積的空屋,早就能滿足全臺工人的住房需求。全臺租屋需求共300萬人口(包含學生與工人),全國空屋高達166萬間。一間空屋能住兩個人,已足夠立即滿足300萬住屋需求。一個社會主義的政府會將所有空屋公共化,分配予所有租戶。

當然這政策會引來銀行和建商拼命反對。在資本主義下金融銀行與建商把持著經濟命脈,且給予藍綠兩黨龐大的政治獻金,藍綠財團專製並不會挑戰財團與資本主義社會。因此我們需要透過群眾抗爭奪走資本權貴的權力,把全國的金融銀行與建商、住房公有化並交由工人階級民主管理,取消所有基層工人的房屋貸款,讓每一個人都能夠住得起房,讓房屋不論為資本炒作工具。




欢迎光临 红色中国网 (http://redchinacn.net/)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