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标题: 顽皮蛋 —— 关于人工智能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打印本页]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7:54:33     标题: 顽皮蛋 —— 关于人工智能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3-1-13 18:00 编辑

以下是顽皮蛋同志在关于人工智能长篇文章下的跟帖: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50980#comment

远航一号同志:
你好!
我是该文作者,现在我向你的评论回复:
对于人工智能本身,该文的看法应该是它能从两个方面对社会产生作用,一是排斥人的劳动,提高有机构成,降低剩余价值率,这是对于终结资本主义社会的意义。第二点就是经过物对人的排斥,消解脑体分工的差异,以摆脱人的物化,促进人的觉醒,这是对于终结人类史前史的意义。于是该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达成人类迈进自由王国的目的。
表面上看,这篇文章似乎有一种技术派的唯生产力论的意味,但是既然该文的观点是该技术是“认识实践自身”,那么恐怕就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了。这篇文章说的其实是人的自我实现,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会诞生相应的技术手段以实践,这样的实践又反过来进一步作用于人自身的认识,而不是在形而上学的观念下向智械或者别的什么技术屈膝,因此并不是唯生产力论。
至于对人工智能这一技术是否具有夸大的成分,也许需要详细去考察这一技术才能作进一步的判断。
不过,也许变革世界的技术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考虑人类在世界中如何自我实现。而所谓技术,也只不过是人类寻求在劳动中获得解放,从而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一种手段而已,至于这个技术是什么,也同样是由人自身决定。我想这才是这个这篇文章想说的。只不过在该文的观点看来,人工智能恰好就是这样一个技术条件。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2:07

xmx同志:
你好!
我是该文作者,现在我向你的评论回复:
按照这篇文章的论调,应该是不需要太久的时间,而是就在当下,在未来三五年内可见轮廓,它的发展会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同时进行。这同样会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阶级力量的对比,在经济上的一个反映就是劳动力市场买(即资本家雇佣方)和卖(即工人受雇佣方)双方的对比。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2:28


对xmx-2:
一方面,朴素地看待社会的“躺平”“摸鱼”现象,其实就是劳动者要求提高工资而不得的扭曲映现——我干的活我觉得不值价钱,但是我又没有更好的去处,所以就在上班摸鱼,偷工减料,或者干脆躺平,还有就是少生孩子甚至不结婚。尽管有着很大的消极性,但这样看来,其实也是一种劳动方力量上升的一种扭曲变貌,一来它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伤害也是实实在在的——消费萎缩,商品实现的过程受阻,有潜在的“滞涨”风险;不仅如此,二来劳动者的经济斗争也会愈发活跃起来,进而从“躺平”“摸鱼”等消极的被动抵抗走向自发到自觉的斗争,如果这些斗争取得了成果,那么可以说,阶级力量对比的转换在经济领域就从潜在的可能性取得了现实实现,此时资本主义国家要面对的就是“利润挤压”的问题,于是进一步有了“滞涨”的风险;并且另外地,三来长期也会加剧老龄化的趋势,劳动力的再生产受阻,导致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紧张。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2:54

对xmx-3:
另一方面,在红中网这一支左派所继承的世界体系理论下,现今世界应该没有哪个国家或者地区具备承接来自中国的产业转移的现实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上世纪70年代美国通过产业转移至中国以化解自身国内阶级矛盾的手段就没有了。此时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或者说暂时地限制阶级力量对比的转换的手段,在帝国主义争霸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就只能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从社会整体上看,因为在经济领域上劳方如果真的走向强势,那么换而言之就是劳动力价值的相对上升,如果“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降低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价值。而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则又必须提高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徐禾《政治经济学概论》P110)劳动力价值的降低,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其实也就是有机构成的提升。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3:37

对xmx-4:
在现有社会条件下,以核聚变为代表的能源技术突破看起来稍微有点飘渺,并且它还无法直接割裂脑体分工的界限,对于现代社会广泛存在的城市脑力劳动者的直接联系可能比较小。而人工智能技术则是一年比一年新,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并且它的涵盖的范围是极广的,从互联网数据的分析与使用,到管理系统的优化,机械工程与土木工程上的故障分析与问题检测,甚至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乃至于最基础的自动化生产,都能够涉及到。在唯物史观的观点下看,这个技术的历史路径是和机器代替手工生产的模式是一致的,只不过它有进一步迈进替代脑力劳动的可能。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3:55

对xmx-5:
机器生产是劳动分工的延伸——将复杂劳动分析,然后转变为有步骤的简单劳动,进而使用机器排斥人的体力劳动,而人工智能技术也同样是如此,只不过可能情况在某种意义上刚好反过来了——它是知识的抽象与归纳,然后再反过来实践于现实,并且不仅可以排斥体力劳动,也同时可以排斥脑力劳动,从而模糊了脑体分工的界限。在脑力劳动者的队伍逐渐壮大的这个时代(也许这里的脑力劳动者包含但是不限于红中网所说的被收买了的小资产阶级),如果资本主义国家真的要拿劳动力价值开刀,那么不仅要降低传统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也要降低新兴的、更加普通化了的脑力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执行这一手段以缓和经济上反映出的阶级力量对比的转换,那么人工智能技术,不难成为一个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重要手段。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4:21


对xmx-6:
按照我的看法,人工智能技术若得到广泛应用,最开始将会是实现在服务和文艺作品等非具体化的商品上,然后才接着广泛进入传统具象商品的生产领域,在传统生产领域,它可能会以柔性工厂之类的面貌出现,这个东西有点像小O.G.A.S.。
但是,提高了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就向资本主义的丧钟敲响再前进了一步。一旦形成利润率不可逆的降低,利润率降低到连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稳定与国际秩序都维持不下去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也就到来了。
而为了实现那个不可逆的降低,并不是说大家等着机械降神空降地上天国就完事了,而是要靠全部劳动者,或者说普通人自己的斗争去实现。在这里,我有一个对未来不成熟的幻想。与红中网所持的地方割据论观点不一样,当然,也许并不是全然的对立,而是会交织在一起。我认为,若能够相当程度单位商品价值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领域广泛开始实现时,则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会因为商品的售卖无法获利而崩解,此时资产阶级会如网友“Grieg”所言“为了利润消灭生产力。”[quote]xmx: 写的很好,不过如果达到作者说的未来,一是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科技发展,这期间可能已发生了数轮无产阶级革命;二假如时机成熟,人工智能派或许与“旧势力”产生  ...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4:44


对xmx-7:
于是,此时的革命形式是工厂工人(以及更广泛的非传统体力劳动行业的劳动者)为了保卫生产而作武装斗争,逐渐结成自治社团乃至政权。该政权的核心工作就是保卫生产,将资产阶级的逻辑反过来,为了生产力去消灭利润,并且在对外输出革命理念的同时,输出廉价产品,以破坏商品交换逻辑,击垮外部的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的实现条件。在这里,害不害怕外部的统治阶级提高自己的有机构成以抗衡革命政权呢?应该是不害怕的,因为如果外部统治阶级执行人工智能技术,相当程度降低自身生产领域的单位商品价值的话,等着自己的也是死亡——因为那就是将自身赖以维生的利润断送。都不用那个革命政权输出,在这里发生的革命,在外部也会同样发生多次,对于整个资产阶级而言,这应该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当在一国之内的某个地区或者某个行业首先完成这项技术并且被劳动者直接掌握时,就有可能造成割据。这个割据的结果首先是在武装斗争的同时,破坏全国的商品交换逻辑,取得全国政权之后接着对外输出。[quote]xmx: 写的很好,不过如果达到作者说的未来,一是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科技发展,这期间可能已发生了数轮无产阶级革命;二假如时机成熟,人工智能派或许与“旧势力”产生 ...[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5:04


对xmx-8:
但是这个幻想也有点问题,在这个革命政权的初期很弱的时候,它也许无法在能源和原材料进口被封锁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因此,这个幻想的未来的起点,恐怕也仍然是对能源和材料进出口不那么敏感、或者不易被封锁的地区或者行业产生,或者当革命政权掌握生产技术之后,为了生产而去占有能源和原材料产地。这里的割据,也许也并不会是之前的传统地方割据,它可能会是一种新的面貌。当然,以上都是有些形而上化了的静止、线性的看法,也许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在劳动者斗争-生产技术革新的死亡翻滚中螺旋前进。资本主义社会在万向维度、各个行业、各个地域此起彼伏、各个层次上不同而合一的斗争的阴影下走向灭亡。它的面貌,也许会和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有显著区别。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5:28

对xmx-9:
于是,总观上述整个过程,并不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形式呈现的唯生产力决定论,而是人的实践改变世界——如果认可这篇文章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自由意志就是“要求客观世界的变化符合人自身的主观企图”,或者说,人类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依托客观规律改变世界的话,那么,也许就能对上述粗浅论述有进一步的了解。基于这个观点,对上述论述再作一下总结与延伸。
第一,技术进步就是人的实践的反映,它不是孤立的、形而上的东西,而是“要求客观世界的变化符合人自身的主观企图”的具体实现。为了将人类自己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了更好的生活,人类将自身对世界的认识实践于生产领域,从而造成技术进步——如果不是因为人这样的主观能动性存在,那么人类社会就和蚂蚁社会别无二致,没有任何新事物的产生,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更不用说会有什么技术进步了。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5:51


对xmx-10:
第二,在第一点的观点下审视,在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这主观愿望也没有改变丝毫。只是在知识相对贫乏的劳动者手中(尽管现在并不那么贫乏),可能没有那么好的条件直接实现重大技术进步(但是很显然,很多技术进步都是出自劳动者本身)。但是人对自由的渴望因为所谓主观能动性而长存,那么就将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式——例如消极抵触工作的情绪以及自发自觉的斗争——而实现,从而倒逼他们在阶级社会的对立面——统治阶级及其附庸来实现自身的愿望,具体来说就是解放异化劳动的技术进步乃至于社会制度的进步。因此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劳动者们才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真正动力的具体承担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直接映现,就是实际工资、有机构成和产品实现率之间的矛盾,而利润率由有机构成、实际工资以及产品实现率共同决定(孟捷《利润率的政治经济学》P72-孟捷.非均衡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一个一般分析框架)。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6:13

对xmx-11:
一方面,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低导致了产品实现率低,并且也同样引起了生活困苦的劳动者的斗争,例如那个描述生产相对过剩的煤矿工人买不起自己生产的煤的笑话,这时是产品过剩作为生产相对过剩的主要形式。而为了产品足够的实现,在市场无法像之前的资本主义时代那样继续开拓的情况下,就只能给劳动者提高实际工资总额,首先是提高工人的总人数,就像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这样。然而当产业后备军消耗殆尽时,也就是工人总人数不能进一步提升时,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只有提高工人的实际工资了(而这往往也要经由工人自己的斗争实现),但是提高实际工资,实际上就是工人在产品价值的份额中占据了更大的一部分,就会造成所谓“利润挤压”,这时,资本的利润率降低,资本过剩成为生产相对过剩的主要形式。为了降低工人实际工资,在既没有国内产业后备军,也没有国际产业后备军的条件下,资本最终不得不祈请技术进步以提升有机构成。
然而另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又会导致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实现率降低,产品再次出现过剩。资本主义社会陷入过剩双循环,或者干脆双重过剩。[quote]xmx: 写的很好,不过如果达到作者说的未来,一是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科技发展,这 ...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6:33

对xmx-12: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的因素在活动着——是人要求实现自身主观企图,是作为劳动者的人想要从异化劳动中挣脱出来,是作为资本家的人想要追逐更多利润而进行扩大再生产以及技术革新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是作为劳动者的人想要拿更多的工资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作为不分你我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想要追求各自的自由解放。从而在诸多社会现象与规律的虚掩背后,带来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的回复动力,也带来了整个阶级社会流转不息的阶级斗争,也带来了整个人类社会一往无前的技术进步与社会革新。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6:57


对xmx-13:
最终,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技术也好,还是别的什么技术也好,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决定着人类的东西,而是被人类决定的东西。是人类因为自身的需求,自身的主观企图,实践着以获取技术的到来,从而实现自身。在这背后,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人类自身身上的映现,只不过有人将这个辩证过程的一个环节视之如绝对的神明,倒向形而上学,最终造就了不少悲剧。而当劳动者作为矛盾的次要方面无法直接实现进步时,就以消极反抗和积极斗争倒逼统治阶级及其附庸来实现它,最终导致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实现,还有奴役着劳动者们的统治阶级自身的灭亡。就像自我被非我规定,又反过来规定着非我,并经过一个运动过程,在一个更高的范畴中扬弃了对方一样,阶级斗争与技术进步的辩证关系,也在于此。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7:16


对xmx-14:
以上是对于网友“xmx”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其实也同时回答了网友“Grieg”的问题。对于网友“xmx”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不存在什么单一的“人工智能派”,那样的狭隘技术派别,也难以承担起变革世界的任务。真正变革世界的,是全部普通人。如果真的有什么“人工智能派”,那也只是变革世界潮流诸多势力中的一支而已。至于所说的“新革命”,应该并不在无产阶级革命之后发生,而是与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最终它们互相发现彼此是同样的一个革命——在终结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或者稍后,终结人类史前史。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7:36


对xmx-15:
而所说的“旧势力”,除了本该要打倒的资产阶级之外,也有每个人、每个群体自身的独断倾向要克服。如果谁仍然崇拜着某种绝对的东西——各种上帝、绝对物质及其各种变体、某种绝对理论、绝对意识形态或者伟人,或者外星人,那么就很容易陷入意识形态上的异化,也许那样的人,就是所说的“旧势力”吧。独断论是人在物化条件下(也就是阶级社会下)的必然产物——他相信自己是被某物决定的,这个物可以是任何东西,可以是上帝,可以是物质,可以是规律,可以是奴隶主资本家,也可以是一坨屎。假如失去了这种在观念上臆想的主人,这个人就会很恐慌。只有人自身从物化中挣脱出来,实现自由的“自为之有”,才在这个过程中明白,原先以为的把自己决定的东西,原来只不过是对物崇拜的唯心或唯物反映。而唯心独断先于唯物独断,也是人类本能地对物的异化的消极反抗。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8:00


对Grieg-1:
Grieg同志:
你好!
我是该文作者,现在我向你的评论回复:
很感谢你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因为你和我说的是同一回事。你所说的决定论统治下的世界,其实就是我所说的独断论下人们臆想的世界。我想,我对网友“xmx”的回复,同时也回答了你的问题。这篇文章的论调,并不是以技术进步形式呈现的唯生产力论。相反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一问题答案就是这篇文章以及对网友“xmx”的回复中反复提及的人类“要求客观世界的变化符合人自身的主观企图”。我应该和你没有根本的分歧,你已经是站在这篇文章的立场上,反对这篇文章所反对的东西了。无产阶级不是毫无所为,而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3 18:08:19

对Grieg-2:
也许唯一的分歧在于,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继续提升这个问题,可能我的朴素看法与你会有些差别。也许在未来的不久时间内,或者说可见的未来中,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有机构成提升完毕之后空降一个共产主义社会,也不是无产阶级专政下资本有机构成继续提升。历史的这一个阶段,而阶段本身之内的运动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全体劳动者(包含以体力劳动工人为代表的传统无产阶级在内的所有劳动者)在斗争中使有机构成提升,有机构成的提升进一步促进阶级斗争,正如鳄鱼的死亡翻滚,或者象棋中双炮连环的“双杯敬酒——一杯接一杯”。在一环扣一环的逐步迭代螺旋中,从量变引起一个质变。在那时候,无产阶级专政的意义乃至表现形式,也许会较前社会主义国家有较大不同。当然,我的观点连一家之言也算不上,仅仅作为一个空洞的观点。
不过不管如何,所期望的社会愿景,绝不是等天上掉下个馅饼,而是要靠人自身去实践以实现。而渴望变革这个世界的人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充分展现。[quote]Grieg: 决定论统治的世界只可能存在于一个完全不会被人为干预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显然不是现实世界。 如果我们单纯的寄希望于 ...
作者: 张惟为    时间: 2023-1-13 19:55:39

本帖最后由 张惟为 于 2023-1-13 20:14 编辑

1、作者对人工智能技术太乐观。要区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一般说的人工智能指的是图像、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但对于工业生产更重要的则是机器人技术。前者发展得还可以,因为主要是算法和数据,互联网公司就可以做。但机器人技术是个更复杂的东西,可能并没有那么乐观。这两者经常被混为一谈,但完全是两回事。

2、因为人工智能比机器人技术发展得更好,所以最先消灭得不是体力劳动,而是低端的脑力劳动。最终结果并不是脑体劳动界限模糊了,而是脑体劳动界限拉大了!低端的脑力劳动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而人工智能技术同时会创造一批体力劳动岗位——也就是人工智能数据工程师之类的,这些岗位不需要专业知识,没有学历也可以胜任,比如在图像识别行业中,人工智能数据工程师的工作就是在图片中把要识别的东西标注出来,有手就能干。

3、如果作者对机器人技术也有绝对信心的话,那么需要进行更详细的考察工作。没必要纠结什么“唯生产力论”、“技术决定论”这些大帽子,这都是无聊的问题。

4、作者将人工智能抬高到认识论实践的层次上,那这个人工智能只能是【强人工智能】,而强人工智能与现在的人工智能差着十万八千里,现在的人工智能在哲学上看是很蠢的联结主义。作者可以画个半个小时研究下什么是卷积神经网络(CNN),就知道这玩意有多蠢了。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3-1-14 01:11:13

张惟为 发表于 2023-1-13 19:55
1、作者对人工智能技术太乐观。要区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一般说的人工智能指的是图像、视觉、语音、自 ...

在这个问题上我赞成张惟为网友
作者: 红色游骑兵    时间: 2023-1-14 01:28:06

机器人领域目前其实更多的来说运用的仍旧是一些传统算法,与人工智能并无太大关系,近年来的广泛运用其实更多是因为技术成熟与算力带来的成本降低,而非人工智能的发展。

而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仍旧是大部分依赖于监督学习,必须基于大量基于人工的数据标注的基础上,且本质上仍是一个黑盒,很难解释究竟在这个过程中神经网络学习到了什么,很多从业者也戏称为训练网络的过程为炼丹。


事实也确实如此,目前该学科仍旧是一门类似于中世纪炼丹术的实验学科,缺乏理论依据。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主要源自于计算设备的算力增长与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数据增长,而非理论创新。个人看来离真正可以带来下一次技术革命的通用人工智能还有很遥远的一段距离。
作者: 顽皮蛋    时间: 2023-1-14 07:19:27

感谢远航一号的转载!
作者: 顽皮蛋    时间: 2023-1-14 07:22:27

张惟为 发表于 2023-1-13 19:55
1、作者对人工智能技术太乐观。要区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一般说的人工智能指的是图像、视觉、语音、自 ...

张惟为(这个网名很让人蚌埠住)同志:
你好!
很感谢你的评论!现在我回复你的评论。
1.
你的第一点,主要是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有差别,乃至于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诚然,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这属于信息处理的范畴,似乎与生产技术漠不相关,以至于人们将此技术与自动化技术割裂看待。但人工智能理论自其历史的开始,就和自动化控制论是密切相关的。而从长期的实践来看,应该同样也不是这样的漠不相关,相反地,作为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反而会进一步刺激你所说的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美国的波士顿机械狗,正是基于对环境的各种信息通过算法进行识别而取得实现。而京东的物流机器人,同样也是要求在复杂的物流传送环境中获得实现,而这仍然要基于智能认知的模式识别与规划。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跟自动化控制理论,是合二为一的东西,它们都是人类认识-实践过程的映现。
另,又以机械故障与装配错误的检测为例,当一个部件被安置在装配台上,机械发生故障,或者装配产生错误时,就会产生异常的振动。装配体的结构往往是复杂的多体系统,涉及多体动力学,其振型复杂,一般的机器检测系统难以处理。而如果使用人力检测,则会产生一定的停机时间,影响生产效率,如果是单纯的装配错误还好,人可以看得出来,而如果是机械故障,则修理测试的时间则会更长,老练的工程师可以通过经验判断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而没有充足经验的工程师则可能要进行很多测试才能找出问题。而如果将机械故障的振动信息作为数据以频响函数的形式表达,将不同的振动响应与故障类别以某种形式对应起来,则就可以快速识别出具体的故障类型,减少停机时间。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模式识别。它同样也为进一步的生产自动化提供了前提——首先判断是机械故障了还是装配错误了,如果是装配错误,是哪里出错了?如果是机械故障,是哪里发生故障了?当机器自己“知道”了自己在哪里出错的时候,也就为自动调整乃至于修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从而进一步排斥了人的劳动,并且这个人还是不同于传统体力工人的从事脑力劳动的工程师。
而这样的模式识别,也同样是人的认识-实践过程之再次映现。老练的工程师基于自己长期从事生产活动积累的经验,能够比新晋工程师更快地判断机器故障。而人工智能的模式识别技术,也同样是基于作为“经验”的广泛数据样本集形成的,通过某种算法作为抽象与归纳的过程,将不同的故障错误类型与机械现象联系起来,并以规划的形式予以解决方案,通过非人之物实现了这一认识-实践过程,从而排斥了人的劳动。
综上所述,我想,应该能够回答你在第一点中所讨论的问题。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与自动化控制论,首先就是密切联系的两个东西。第二,在认识论上,两者可以达到统一——因为都是人类自己的认识-实践过程之再反映。人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又如何基于自己的认识改造这个世界?这就是人工智能的意义。
而历史上,在20世纪中叶几乎同一时期内,“人工智能之父”图灵,经典控制论的鼻祖维纳,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以及“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他们个人之间也有着交流往来。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反映了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继续要求从劳动中解放自身的愿望。只不过因为新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领域上的蓬勃发展,经常使人忘记了它原本的工程背景,以及在工程上的继续发展。
2.
你的第二点,认为这一技术会将脑体劳动界限继续拉大。但是你举出的例子,却恰恰证明了脑体劳动界限不是继续拉大,而是缩小乃至于模糊。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劳动进一步变成了简单重复劳动,脑力劳动被排斥,从而变成只要是有手就能干的简单劳动,最后逐渐被替代。换而言之,原先的脑力劳动,就变得不那么“值钱”了,乃至于和体力劳动没有什么差别。再换句话说,坐在格调高雅的写字楼里的脑力劳动者,和在机器轰鸣的工厂里的工人,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我在第一点的回复里所说的机械工程师是这么个道理,而你说的人工智能数据工程师给图片打标签也同样是这么个道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那个“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也就可以在现实中进一步显化——劳动的质的界限在现实表达中都被消解了,仅仅留下量的差异。
而就算不论人工智能技术,单单仅看社会整体的发展,技术劳动与脑力劳动者的无产化也是发展的趋势。而之所以有这样的趋势,也同样是技术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简单重复化——曾经的工匠在历史的技术经验积累传承和自身手工技巧的累积中使自己成为了工匠,这些知识、经验与技术,使得一个行业工匠与其它行业的劳动者产生了质的区别,而一旦他的技术生产过程被分析,代为一组有顺序的分工之简单劳动,则该工匠的优势则不那么明显了,因为劳动的质的界限已经被打破,普通人开始能够胜任。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流水线式的熟练作业,传统工匠甚至陷入劣势,斯密就举过一个例子,将工匠生产铁钉的过程分工为18个步骤,以10人分工来完成这18道工序,一天可以产出4.8万枚铁钉,平均一个人生产4800根针,如果不分工,可能连1/240,甚至是1/4800都无法达到。而分工使劳动简单重复化,又进一步为生产过程的机器替代奠定了前提。分工导致机器发明的核心在于,分工使一组复杂的过程转化为相继完成的简单过程,其中某些过程终于导致机器的采用。于是很多行业的传统工匠职业已经在生产上失去了自身存在的资格,彻底沦为了一般的工人岗位。而在现在以及未来,例如之前的需要庞大知识体系与丰富经验的工程师、甚至于律师和医生等职业,最终也同样会是因为知识的抽象与归纳的学习过程与组织规划的过程被替代,从而丧失自身所业劳动与其它劳动的质的区别。这个野心在20世纪70年代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们对专家系统的开始尝试就已经得到了初步体现,并在地质学、医学等领域证明了其价值。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在专家系统上遇到了困境,它局限于非常狭窄的专业领域,使用起来并不灵活,并且难以识别领域界限,同时它对问题的解释能力也有限。这样一来,则又进一步重新刺激了延续至今的对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因此,一方面,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精细,导致的反而是技术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简单重复化,模糊了不同劳动之间质的界限,而在原文的观点下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作为这个发展趋势的承担者,或者说实现形式。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下,就很好理解这个问题。
而另一方面,无论是历史上的发展还是未来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不是一个线性甚至是孤立的过程。并不会像救主降临一样突然蹦出一个【强人工智能】出来,而是在人们逐步的实践与反思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诞生这样一个技术,用来解放人类自己,以获得自我实现。从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角度,能够理解这个问题。
至于你说的人工智能技术最先消灭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低端的脑力劳动,也是与原文以及回复的观点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可能它能做的事情是更多的,除了一般性的重复劳动,对于文学艺术领域的生产,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大有可为的。
3.
你的第三点,也很有建设性。之所以在前面讨论了“唯生产力论”、“技术决定论”,是要去回应网友的担忧。这个担忧是网友的评论中隐含着的对原文章中人工智能技术观点可能是形而上学化观点的担忧,它的一个反映是认为夸大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另一个反映则是认为对技术的讨论因为可能具有决定论的意味而排斥了无产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担忧本身就很有意义,因为这建立的是一个对技术的反思,于是要去进一步讨论技术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同样有着建设性意义。也许这些问题对专业有所涉及的人,看似无聊而没有意义,但是对于专业之外的人,也仍然要去说明,就像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籍的导读简介一样,在没有取得详细的认识之前,外围性的讨论是有必要的。
4.
对于你的第四点,在对你第二点的回复中已经有所涉及,现在作一下延伸。
所谓【强人工智能】,是一定要去实现的,你已经认识到了认识论与强人工智能的联系。而抛开强人工智能,单单论现在人工智能这一技术的发展,也是基于曾经或者现在看来非常愚蠢的东西。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从来都不是孤立着的时空片段,而是一个横贯一体的辩证运动过程。在1958年,第一个从算法上完整描述的神经网络Rosenblatt感知器就已经被心理学家Rosenblatt提出,而它在现今发展了的人工智能领域中依然以最基本的形式——位于两个类之间的超平面决策面而有效。在那个年代,谁又能想到神经网络在今天发展的面貌呢?更不用说曾经在历史上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早期,人工智能技术在当时没有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和应用而被美国取消许多资助项目、英国科学研究委员会的James Lighthill爵士甚至提议取消人工智能独立学科的地位,以及80年代中期之后应用专家系统的困境、人工智能项目的资助严重萎缩导致人们开始预测人工智能的“冬季”将要到来这样的两次“黑暗时期”了。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线性的,对于人工智能本身也同样如此。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将之前看起来很蠢的东西作为自己的一个环节(或者说一个方面),在否定之否定的扬升螺旋中不断完善自身。正如相对论出现之后,将牛顿经典时空观作为自身在宏观低速特殊条件下的近似描述一样。两者都是对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描述,而相对论在电磁学发展的基础上突破了牛顿经典时空观“以太”绝对参考系的形而上学束缚,从而将其在继承中扬弃。
而无论是CNN网络(值得一提的是,卷积这个词最初也是从经典控制论来的)也好,GAN网络也好,还是作为回归方法的基于核方法的支持向量机也好,抑或是各种聚类算法也罢,模拟的都是人的抽象与归纳、判断与推理的过程,或者说是人类这些能力的延伸。只不过因为各自都具有某种片面性,从而不能达到完全理想的智能。这些算法的片面性,恐怕同样也体现在其内含的形而上学观念上。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中,这样的对于一个系统的形而上学绝对物则往往以参数的形式出现——因为它往往影响了整个系统,但是系统中间任何的运动,都无法反馈作用至那些被人为设定的参数。当一个系统的静态参数越多,则经常越需要人类的监督训练或者维护,泛化能力也就越弱——面对不同的条件乃至于不同的问题,可能需要重新设定参数值甚至修改参数项,从而成为一个不太智能的孤立系统。
而如果想要建立一个强人工智能,恐怕它的参数控制将会处于一个非常次要的位置。更多的是自身如同左脚踩右脚上天一般,以辩证运动的形式建立自身。
就算是现在的人工智能,也不仅仅是联结主义,同样还有着符号主义和行为主义这两个流派。也许这三个流派都各有片面,但是它们无疑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变貌。符号的意义由关系赋予,而关系又是在行为(即运动)中产生的(这听起来很像语言)。将三者在辩证法下统一起来,也许就能进一步接近历史的答案。
而现今人工智能领域对无标签数据学习、半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零次学习等问题的研究,就是为了回应这样一个问题所作的努力。当人们越来越接近那个问题的答案时,不可避免地就要重新认识自身对世界是如何认知,就像相对论的出现重构了人类的世界观一样。反过来,哲学这一研究人如何认识世界与自身的学科,为了从象牙塔里拯救自己,就必须以自身的认识实践自身。具有深刻工程背景和数学背景的算法设计者们,往往更依赖于自身专业的知识与经验,从而造成了片面性的认识(正如他们创造的专家系统局限于狭隘的专业领域一般),因此产生了相较于实现【强人工智能】而言的片面性的算法(尽管如此,这些东西都是突破,而不是愚蠢的)。这恰好就给了哲学家们去实践自身观点的机会。而作为左派,既然承担着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又承担着实践,还承担着历史的发展方向,为什么对技术的革新不是报以积极接纳的态度,而是通过历史的某个片段,或者是某个方面,去排斥历史自身呢?终归还是将事物孤立看待的结果。
社会会如何变化?历史的发展走向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如果孤立地谈王侯将相史,或者宣扬一切都是上帝、神灵、统治阶级乃至命运的安排,尽管这是大部分人朴素认识,但永远都从中得不到正确地答案,人也始终屈居于被动位置。而从中进步,看到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它的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荣耀。如果脱离对经济基础的进一步研究,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再生产图式与阶级力量对比割裂,把一切都简单地片面地归结为单纯的生产相对过剩,将整个过程简单地想为一个孤立的线性运动,从而孤立地、形而上学地看待垄断资本主义问题,导出的结果,就必然是红中网目前在与一些人作理论斗争的“中帝论”等问题,同样也导致了对阶级斗争的线性化、静态化看法,无视工人具体的经济诉求,仅仅单纯地号召政治诉求,幻想着以政治斗争摆平一切。而对于如何发动起工人这一问题,在这样割裂的情况下,也只能祈请“阶级意识”、“工会意识”等已经被形而上学化了的“主观能动性”了,其实践结果,恐怕也难有所成。
但是经济基础会如何变化?一方面要考虑工人的实际工资,另一方面要考虑资本的有机构成,同时也要考虑产品的实现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之前的评论中已经作过简述。只看一方面不看另一方面,或者将三方面割裂来看,也是不合适的。而资本的有机构成如何发展?这个问题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中,它仅仅是作为一项外部引入的参数——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在藤森赖明的《马克思经济学与数理分析》中,则反映为投入系数和劳动系数这两个技术系数。但是有机构成可以被唯物史观的范畴接纳——劳动分工与技术进步,是一对左右脚向前走的关系。劳动分工促进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又反过来造成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而机器生产与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我想我已经作了论述。而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实现,恐怕有需要认识论上的进展,或者反过来促成认识论。辩证法的光辉,可以在这里展现。因此,我才在我的观点中表达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乐观,我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其中的联系。
5.
再次感谢你的评论!也感谢大家的评论,这些评论至少对我来说都很有意义,使我能够针对问题继续展开自己的观点。我之所以回复这么多,是因为要把这个思考作为一个未来的可能性,供大家判断辨明。我的知识并不丰富,会有相当多的认识错误,希望能够宽容理解。

作者: 张惟为    时间: 2023-1-14 10:04:31

本帖最后由 张惟为 于 2023-1-14 10:28 编辑
顽皮蛋 发表于 2023-1-14 07:22
张惟为(这个网名很让人蚌埠住)同志:
你好!
很感谢你的评论!现在我回复你的评论。

1、为什么要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分开,因为很显然,前者只是后者技术集中的一部分,前者的发展不代表后者的发展。机器人技术要发展,对传统工业的要求更高,比如国内不仅芯片卡脖子,谐波减速器也是卡脖子的,而谐波减速器是机器人技术中特别重要的东西。为什么会卡脖子?还是生产工艺的问题。靠人工智能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就像是国内根本不缺芯片设计的技术和人才,但就是造不出来芯片,没那个精度的工艺。还有,机器人技术显然需要工业软件,工业软件的技术含量显然是要吊打人工智能的,一方面缺人才(ai炼丹师懂点数学就可以上岗了,工业软件工程师不仅要懂数学、力学,还要有过硬的软件开发功底),另一方面要直面美国的成熟技术的垄断。没有大量资金的扶持很难发展出来,但大量资金投入进去也未必见到成果,比如可能会有腐败之类的问题。机器人领域没有核心技术,那就是购买各种部件,自己只负责组装,那利润就薄,这也是传统工业面对的问题。所以看待机器人行业,就像看待传统工业似的。

2、人工智能消灭低端脑力劳动,将低端脑力劳动转换为体力劳动。那么体力劳动和高端脑力劳动之间的分界线就更加分明了。
本来是【体力劳动 ----- 低端脑力劳动 ----- 高端脑力劳动】
人工智能将中间的消灭了,转换为了体力劳动,那么就剩下【体力劳动-------高端脑力劳动】,这样两者之间的鸿沟更明显了。被消灭的脑力劳动,本来也不怎么值钱,坐办公室的小职员可能工资还没有工地抡大锤的高,现在这些本来就不值钱的脑力劳动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消灭掉。
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不同,后者可以消灭体力劳动,前者只能消灭低端脑力劳动。后者对社会的变革是立竿见影的,前者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是微弱的。机器人(传统工业)的发展受阻,实际上就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的体现。


3、以上都是笼统而论,要得出准确的结论,需要有实际调研做支撑。

作者: 顽皮蛋    时间: 2023-1-14 14:58:42

红色游骑兵 发表于 2023-1-14 01:28
机器人领域目前其实更多的来说运用的仍旧是一些传统算法,与人工智能并无太大关系,近年来的广泛运用其实更 ...

红色游骑兵同志:
你好!
很感谢你的评论!现在我回复你的评论。
关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我想我已经在前面对网友“张惟为”的回复中作了简述,在此不再赘述。
至于你评论的后两段,则正是抓住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瓶颈——因为认识论上还没有弄清楚,人们往往更依赖于工程背景的经验与单纯的数学灵感,因此看起来就像炼丹或者魔法一样,人们不太知道从何而来,而只得到其结果。在人类自身对自身的认识过程,都还没有完全认识的情况下,将其中的一部分移植到机器上,自然而然就是看起来难以理解、玄之又玄了。人们难以理解人工智能的“黑盒”,在于还没有完整理解自身的认识过程。
至于你所说的“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主要源自于计算机设备的算力增长与互联网带来的数据增长”这个说法,还有待商榷。一方面,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成果是一年比一年新的,并没有陷入停滞的境地;另一方面,算法理论的革新也同样会进一步刺激硬件设备的继续发展以满足自身的实现需求,同样会有一种辩证关系在里面。只不过刺激硬件设备的继续发展的动因,不仅仅只是人工智能而已,因此看起来就像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被硬件设备的发展决定了一样。这同样也是一个形而上学化了的孤立看法。
但是尽管在这样的看法中,也同样有着建设性意义,这就在于通用型人工智能技术理论革新的实现,恐怕就是要回到认识论的范畴中去,才能得到解决。而这个未来并不遥远,分析哲学、现象哲学早已准备好,并已经在语义网络与知识图谱等领域有了自身的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前沿的探索者们也逐渐开始对哲学关注(其实经典控制论的起点维纳那里与哲学的相互渗透就很深),认识论与人工智能技术继续交叉发展。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的辩证法,声称自己是描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辩证法,又在做什么呢?但是相反地,在我看来,尽管辩证法因为左派的意识形态桎梏而畏缩不前,但最终回答这一问题的理论,恐怕恰恰就会在辩证法之内产生,或者在辩证法之外,实现与辩证法自身的殊途同归——只不过那样的话,难道不会是以实践为传统、探讨过认识与实践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的耻辱吗?有种抱着金碗讨饭吃的感觉,这金碗就是辩证法,而那饭就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
作者: 顽皮蛋    时间: 2023-1-14 15:00:05

张惟为 发表于 2023-1-14 10:04
1、为什么要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分开,因为很显然,前者只是后者技术集中的一部分,前者的发展不代表后 ...

张惟为同志:
你好!
很感谢你的再次评论!现在我继续回复你的评论。
你的第三点很有建设性意义,我非常赞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只不过,我想表达我对你前两点的异议。尽管可能会演变成没有建设性的论战,但这仍然是展开自己观点的一次机会。
1.
对于你的第一点,首先你直接犯了一个逻辑错误——A是B的一部分,A发展了,B没有发展,这就是观念片面性形而上学化的直接映现,将部分与整体割裂成两个漠不相关的部分。既然你已经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机器人技术集中的一部分,为什么又要将两者完全割裂呢?简单的逻辑上就已经陷入了一点小小的混乱。接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去解决的,或者诞生之初,就隐含着的问题方向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通过组织形式实现目标,这就是规划问题,在既定约束条件下求取最优解,同样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课题。“力大砖飞”的道理谁都懂,但没有现实条件,就什么都做不了吗?恰恰相反,在有限的资源与条件下获得发展变革从而解放自身,就是人类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反映在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而人工智能,就是这个运动模式的再映现。你提及的相关于材料科学方面的东西,我不太懂,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是普遍地说,任何材料的使用,不仅需要考虑材料自身强度与性能,同时也要求最合理地组织使用材料,以在有限资源和条件下经济地实现既定作业目标,这是一众材料力学和工程材料方面的书籍都会提及的一般性原则。而人工智能,正是可以达成这个目标的一种可能性。即使将材料部件的开发与人工智能的内部联系割裂来看,仅仅讨论外部联系,则两者的漠不相关更难以成立。一方面,材料部件的突破将会为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实现在机器上提供条件——原先仅仅只能作为算法中的算子,在计算机上模拟的东西,现在可以通过机电运动来完成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刺激材料的开发——已经在理论上有了一个蓝图,那么接着就是寻找将这个蓝图如何实现的可能。
至于你说的“AI炼丹师”,那并不是面向人工智能发展所讨论的,而是面向人工智能的应用所讨论的(然而在这一众“炼丹师”之中,也大有人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前进的方向),如果仅仅陷入形而上学的观念,将“炼丹”作为“炼丹”,而并不在此基础上谋求发展,认为“阴阳五行,此乃亘古不变之常理”,那么也就会像古代中国的方士一样,无法从这样的经验技术应用中产生成体系的近代化学。而对于更前沿一点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者,则完全符合你对工业软件工程师的描述,神经动力学可以了解一下。不仅如此,在其它学科上,他们也会与之交叉。
至于你说的工业软件工程师,本身他就是做软件的,你为什么在这里,又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与机器统一了呢?事实上,现在的工业工程领域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工业工程的人大有人在,基于工程背景去研究人工智能的人也层出不穷。已经举过例子的机械故障与装配错误的诊断、对机器狗的稳态研究,甚至于土木行业通过分析结构的动力学振型快速评定桥梁承载能力,无不是将工业工程(以及土木工程)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实践中结合的体现。两者的联系,已然在实践上与你的说法有差别。人工智能技术强就强在这点,它可以与任何学科交叉,因为它自身就是认识论的体现,而所有学科,都是人的认识过程。
2.
对于你的第二点,则是完全把【高端脑力劳动】当作一个高高在上的形而上学化绝对物看待了,并且完全没有解释不同劳动质的区别,缺乏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什么是【高端脑力劳动】?凭什么所谓【高端脑力劳动】不可替代?历史已经证明,所谓【高端脑力劳动】同样可以被替代,最开远古时期人们组织修建工程的组织者,已然是当时当地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高端脑力劳动】,而现在这些人就是土木的施工员;而最开始的资本家钻孔心思经营产业,应该不是所谓【低端脑力劳动】吧?而现在这些人是职业经理,资本家则日益沦为了剪息票度日的寄生虫。所谓的高端低端脑力劳动,本身其就需要在一定的社会技术条件下具体地判断,从而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其次,既然所谓的【高端脑力劳动】可以因为社会分工而转移,那么,也就必然能够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这个道理,我已经在对你的上一篇回复作过简述。
至于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割裂看待,然后说“后者对社会变革立竿见影”,“前者对社会的影响是微弱的”,同样也是形而上学化观念下的产物。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该说的已经说了。
至于最后一句话,“机器人(传统工业)的发展受阻,实际上就是落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阻碍的体现。”我高度赞同,只是这句话与前文论述,除了将机器人行业受阻的原因归结为“缺人才、美国垄断、腐败”之外,并无实质性逻辑联系。
3.
还是非常感谢你的再次评论!
比起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我还是更希望大家能够看到马克思主义三板斧——辩证法、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之间的联系,重新审视辩证法自身和它与认识论实践的联系,以及考虑具体的人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自身从形而上学的僵化观念中解放出来。正如最开始对远航一号回复的最后几句话:“也许变革世界的技术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考虑人类在世界中如何自我实现。而所谓技术,也只不过是人类寻求在劳动中获得解放,从而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一种手段而已,至于这个技术是什么,也同样是由人自身决定。我想这才是这个这篇文章想说的。只不过在该文的观点看来,人工智能恰好就是这样一个技术条件。”
不过不论如何,这终归也仅仅只是我个人的看法。除了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可能性的角度之外,别无任何实际意义。因此,希望大家的讨论能够继续发扬建设性的精神,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那样空洞而没有建树性的论战,恐怕左派本身已经承担得够多了。
作者: xmx    时间: 2023-1-16 17:38:09

谢谢顽皮蛋同志的回复,我对哲学了解不深,你的观点增加了我的认识
作者: 报与桃花一处开    时间: 2023-1-18 20:02:36

确实不错。学习了




欢迎光临 红色中国网 (http://redchinacn.net/)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