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标题: 第一次尝试写一篇随笔 —— 关于“抽象”的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倦鸟    时间: 2024-1-7 15:43:54     标题: 第一次尝试写一篇随笔 —— 关于“抽象”的人

本帖最后由 倦鸟 于 2024-1-7 20:23 编辑

现实中怎么可能存在“抽象”的人?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写到——“唯名论,唯物主义的最初形式,主要存在于英国经院哲学家中间。”这句话可以换一种表述方式,即“真正的唯物主义必然从唯名论开始。”

为此有必要先解释一番唯名论。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那么,共相又是什么?共相无限接近于柏拉图的理念,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并且构成事物的本质的一种东西,相当于普遍概念。而具体事物是分有或摹仿理念的存在。显然柏拉图的理念是具有实在性的东西,或者可以说,柏拉图的理念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而在唯名论哲学家的观点中,不论是极端的唯名论者如奥卡姆或是洛色林,亦或是温和的唯名论者阿伯拉尔,都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共相”的实在性。洛色林认为共相只是一种声息,奥卡姆认为共相不在物之先,也不在物中,只存在于物之后,是我们经由认识的抽象能力而在脑海中形成的概念。

那为什么唯物主义必然从“唯名论”开始呢?首先这是一个物质与思维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之所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恩格斯不认为它们也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式,是因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诸如火本原说 水本原说,四根说和种子说等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注重于本体论。而唯名论中的代表司各脱,以一种带有神学色彩的语言,向后世所有哲学家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物质到底能不能思维?”这实际上把物质与思维这两个对立物以某种形式统一起来。其次,唯名论也表示出某种“思维能否认识物质”的倾向,因为概念本身就是从我们的认识能力中得出来的。因此,唯名论明显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更进一步。

唯名论与“抽象的人”又有什么关系?我们不妨把本文题目再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才能称得上“存在”以及作为抽象的概念的“人”为什么在现实中不存在。

阿尔都塞提出过马克思的认识论断裂的问题。我这篇文章可以说同样也是基于阿尔都塞的这一观点来看待“人”。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可以分为两阶段——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前者的代表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阶段的马克思思想属于一种带唯心主义残余的人道主义。后者则是以《资本论》为代表的老年马克思思想,阿尔都塞认为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反人道主义的。同时,阿尔都塞也认为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对立是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
当然,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有其内在缺陷,阿尔都塞过分强调“断裂”——非连续性的间断,而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思想发展与变化的连续性,以及这种断裂的内在原因。但是这并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本文旨在借用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问题来说明两种看待“人”的方法。

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简单来说是,意识形态预设了一种本质,并从这种本质出发而达到现实,这一方法的缺陷在于抽象与僵死的概念如何能解释具体的,现实的,一直变化的人?这与谢林哲学中的问题可以说异曲同工——谢林的“绝对”总归要面对这个有差异,不绝对的世界,二者如何能调和呢?这与康德的自在之物(康德把物体二重化为现象与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用于超越性的范畴来使用也是类似的——康德预设的自在之物同样也是无法面对变化着的现实的。而科学则拒斥完美的终极的概念,甚至不承认“本质”,而从现实的存在来思考一切。

倘若用唯名论来解释,“人”只是一个概念,一种声息,一种语词,而现实生活中的人才是具体又感性的个别的人。我承认作为一种概念,一种共同性的人当然表示着某种相似性,或是某种联系。但是正如奥卡姆所解释的那般,我们能说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个独立的联系,这个联系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其存在的载体吗?显然不能,现实中只存在相互联系的事物,而不存在作为语词与概念的“联系”。当然唯名论也有其不足之处,那就是,我们只在主观范围内讨论共相是否具有实在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把目光放在真正变化中的现实上来。

我们可以把目光放置于运动上,现实生活中也只存在正在运动的事物,运动是具体事物的运动,同时,具体的事物也是运动中的事物。对于人的理解也应当如此,如果我们承认人在某种程度上的共性,那么我们必须也同时应该承认,这种共性必然以每一个具体的人为载体,否则这种共性将失去其载体,而成为另一种腐朽的,死去的上帝。所以,“人”只有且仅有指向具体的感性的人时,才能有其积极意义与鲜活的实在性。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句话,同样也只有将视角转换到具体的人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现实中同样不存在单纯的社会关系,只存在以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并从这一点出发来重新审视人本身。我们才不会落入庸俗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陷阱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何为“抽象”的人与“具体”的人。


作者: 倦鸟    时间: 2024-1-7 15:48:14

本人来红中网大概一年左右,这是我第一次发帖。还望各位同志指出我的问题
作者: xin    时间: 2024-1-7 16:44:22

您好,本人提出一个拙见,文章应该一段一段分开,每一个观点为一个段落,这样让人看着顺畅,不然挤在一起显得杂乱。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4-1-7 16:58:16

与“白马非马”类似的问题?
作者: 倦鸟    时间: 2024-1-7 18:28:28

xin 发表于 2024-1-7 16:44
您好,本人提出一个拙见,文章应该一段一段分开,每一个观点为一个段落,这样让人看着顺畅,不然挤在一起显 ...

已修改,感谢批评
作者: 倦鸟    时间: 2024-1-7 18:29:33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4-1-7 16:58
与“白马非马”类似的问题?

我认为是类似的,但是我不想像公孙龙一般只着眼于纯粹的思辨,我的目的是想提供某种方法论。
作者: 乐不眠    时间: 2024-1-7 18:34:01

本帖最后由 乐不眠 于 2024-1-7 18:42 编辑

有点像是数据库E-R图和关系模式转换。

从这里看,简而言之,唯名论似乎认为,“联系”,“逻辑”,“共相”是人为对于物体的构建,是物之后的,是先有了物体和现象,人再去认识,构建出联系。
这种情况按照康德的说法,没有分清唯我之物和自在之物的区别。


举个例子,地心说和日心说在当时其实都能解释天体运动的现象,按照康德的说法,万有引力显然是不能认识的,因为都能解释嘛,怎么就能确定了呢?天体的联系这时候成了自在之物,而人们的认识,地心说,日心说成了唯我之物。

这种分法,混淆了“认识”与事物内在的联系,事物的内在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有没有人的认识都一样,人认识不认识到天体的内在联系都不影响地球绕着太阳转。

不知道我的理解有没有问题。


作者: 倦鸟    时间: 2024-1-7 18:36:51

乐不眠 发表于 2024-1-7 18:34
有点像是数据库E-R图和关系模式转换。

从这里看,简而言之,唯名论似乎认为,“联系”,“逻辑”,“共相 ...

唯名论者对于共相这一词的理解都各太不相同,不过您的理解没有太多问题,这恰好也是真正的唯物主义的必然出发点。
作者: 倦鸟    时间: 2024-1-7 18:40:24

本帖最后由 倦鸟 于 2024-1-7 18:41 编辑
乐不眠 发表于 2024-1-7 18:34
有点像是数据库E-R图和关系模式转换。

从这里看,简而言之,唯名论似乎认为,“联系”,“逻辑”,“共相 ...

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唯名论都是唯物主义,唯名论只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共相的实体性,恰好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借用了这一论点罢了。
作者: 倦鸟    时间: 2024-1-7 18:48:16

本帖最后由 倦鸟 于 2024-1-7 19:08 编辑
乐不眠 发表于 2024-1-7 18:34
有点像是数据库E-R图和关系模式转换。

从这里看,简而言之,唯名论似乎认为,“联系”,“逻辑”,“共相 ...

感谢指正,我其实在文中也谈到了,若我们承认有某种“共性”,那么我们同样也必须承认这种“共性”必然以某种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为载体,否则它只存在于我们的思辨中。若没有物作为载体,联系这个词不就变得空洞了吗?

我大概想表述的是这个意思,可能笔力浅薄,没能很好表达出我的观点。

作者: 倦鸟    时间: 2024-1-7 19:22:33

感谢远航,就远航提出的“白马非马”多写几个字。

“白马非马”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意义不大的,对于认识论上有些许帮助,能给我们一种启示——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词语来表达思辨内容。

为什么说“白马非马”意义并不大,是因为“白马非马”对于我们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个人感觉甚微,不过,它可以给我们一种反面上的启示,那便是若我们只是沉迷于各种诡辩,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的话,我们很难面对这个坚硬的变化着的现实,当然,在实践前对于我们的理论进行思辨和交流是绝对有必要的。显然,大家应该都明白,主观与客观中间的中介是什么。
作者: 俞聂    时间: 2024-1-7 21:56:33

看完之后的一个感想,就是不能离开(无论自然界的,还是社会关系的)客观实在来谈论人的认识、概念、理论、抽象

其实就是马克思在《提纲》中的那句: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不知道楼主是不是谈的这个问题?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4-1-7 22:20:02

倦鸟 发表于 2024-1-7 19:22
感谢远航,就远航提出的“白马非马”多写几个字。

“白马非马”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意义不大的,对于认识论 ...

我提出“白马非马”的用意不在于探讨“诡辩”,我也不认为公孙龙提出的这个问题是纯粹的诡辩(利用逻辑漏洞似是而非、胡搅蛮缠)

而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认识与实在的关系中这样一种现象:

白马是具体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到白马甲、白马乙),所以许多人都承认,这样的具体的白马是存在的。

但是,“马”不一样,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一匹具体的马符合抽象的“马”的概念。“马”的概念需要我们从大量的具体的马中总结出来。于是,就产生下面的争论:这种抽象的“马”是否存在?是客观存在,还是仅在我们头脑中存在?

这种辩论今天仍有大量的现实意义。比如,有的资产阶级学者只承认有美国的资本主义、欧洲的资本主义、亚洲的资本主义等等,但不承认“资本主义”是一种有意义的概念。中国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伪装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哲学上也属于否定社会主义“共性”的存在。

后现代主义反对所谓“宏大叙事”,也就是否认人类历史要遵循某些普遍的、一般的规律。

现实斗争中,有的同志认为只要关注具体的、每天的、一点一滴的斗争就可以了,认为不需要总结资本主义矛盾发展、无产阶级斗争怎样总结胜利的规律,认为那些太遥远、太抽象,总结了也没用。

凡此种种,都是白马非马论的变种,或者说,只承认个性,不承认共性,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看不见矛盾的普遍性。
作者: 俞聂    时间: 2024-1-7 22:28:43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4-1-7 22:20
我提出“白马非马”的用意不在于探讨“诡辩”,我也不认为公孙龙提出的这个问题是纯粹的诡辩(利用逻辑漏 ...

我记得之前张惟为网友就混淆了规律本身和人对规律的认识
作者: 远航一号    时间: 2024-1-7 22:30:25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4-1-7 22:32 编辑
俞聂 发表于 2024-1-7 22:28
我记得之前张惟为网友就混淆了规律本身和人对规律的认识

好像是有这么回事
好像他是借我们对规律的认识(我们平常说的“科学”,其实是科学家的认识)有时会被实践否定,来否定规律或客观真理的存在。

作者: Primummovens    时间: 2024-1-8 03:32:57

本帖最后由 Primummovens 于 2024-1-8 03:37 编辑

在阿尔都塞那里补充一下,准确来说,阿尔都塞认为即使在《资本论》第一卷里,马克思仍然有黑格尔痕迹影响的存在。
读者可能知道,我以前曾捍卫过这样一个观点,即马克思的思想根本不同于黑格尔的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有过真正的断裂或决裂。我越研究就越感到这个观点正确。然而,我必须承认,我那时说这一决裂可能是发生在一八四五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那就显得太突兀了。有些带决定意义的东西的确是从一八四五年开始的,但是在马克思能够用真正新的概念记载下他同黑格尔思想的决裂以前,他需要一段很长的革命加工时期。著名的一八五九年《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还是充满着黑格尔主义和进化论思想。一八五七年~一八五九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本身打着黑格尔思想的深刻印记,因为在一八五八年马克思怀着惊叹的心情重读了《大逻辑》(Logic)。
  当《资本论》第一卷问世时,仍然保留着黑格尔影响的痕迹。只有到后来,这些痕迹才完全消失。《哥达纲领批判》(一八七五年)以及《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八八二年)就完全彻底地摆脱了黑格尔影响的一切痕迹。
  所以,对我们头等重要的是知道马克思是从哪里开始的:他的起点是新黑格尔主义(这是一种从黑格尔退回到康德和费希特的思想),然后转到纯粹的费尔巴哈主义(Feuerbachianism),之后再转到充满黑格尔影响的费尔巴哈主义(《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2],到一八五八年又重新发现了黑格尔。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althusser/1971/03.htm

《哥达纲领批判》才算是阿尔都塞认为,成熟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品。
========
不过我印象里确实在某处看到了 1848《共产党宣言》发布是马克思从早期走向成熟,但是不是阿尔都塞,这我就不记得了。
作者: 倦鸟    时间: 2024-1-8 09:49:11

俞聂 发表于 2024-1-7 21:56
看完之后的一个感想,就是不能离开(无论自然界的,还是社会关系的)客观实在来谈论人的认识、概念、理论、 ...

确实如此,感谢点评
作者: 倦鸟    时间: 2024-1-8 09:52:38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4-1-7 22:20
我提出“白马非马”的用意不在于探讨“诡辩”,我也不认为公孙龙提出的这个问题是纯粹的诡辩(利用逻辑漏 ...

感谢远航,是我理解方向有误了,没在“白马非马”上做过多思考。
作者: 俞聂    时间: 2024-1-8 15:04:26

本帖最后由 俞聂 于 2024-1-8 15:05 编辑
Primummovens 发表于 2024-1-8 03:32
在阿尔都塞那里补充一下,准确来说,阿尔都塞认为即使在《资本论》第一卷里,马克思仍然有黑格尔痕迹影响的 ...

我比较认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的历史唯物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提纲》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其实就放弃了费尔巴哈关于“个体、类、类本质”的观点。而在《形态》中,马恩也不再是从思辨的“类本质”来解释人的异化现象,而是从物质生产出发研究社会分工,真正揭示了异化产生的物质基础。这种分析路径可以说一直贯穿他们此后的思想。
作者: 倦鸟    时间: 2024-1-8 16:24:28

本帖最后由 倦鸟 于 2024-1-8 16:35 编辑
俞聂 发表于 2024-1-8 15:04
我比较认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的历史唯物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提纲 ...

我也稍作补充。

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也提过,在《费尔巴哈的提纲》里,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预设是以经验主义与唯心主义为前提的。为了使人的本质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必须建立在具体的主体上,这意味着主体的经验主义,为了使这些经验的个体成为人,他们每个人都必须具有人的全部本质,这意味着本质的唯心主义。根据阿尔都塞的解读,这一时期的马恩跳出了费尔巴哈所预设的人的本质。摒弃了这两个假定的体系。

作者: 倦鸟    时间: 2024-1-8 16:29:08

Primummovens 发表于 2024-1-8 03:32
在阿尔都塞那里补充一下,准确来说,阿尔都塞认为即使在《资本论》第一卷里,马克思仍然有黑格尔痕迹影响的 ...

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写于1965年,《列宁与哲学》写于1971年,我这篇文章还是基于《保卫马克思》时的阿尔都塞出发的,阿尔都塞也同样会反思他本人的哲学观点并对进行更新(甚至他晚年都魔怔了),至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至少我在《保卫马克思》中没有见着。
作者: 俞聂    时间: 2024-1-8 16:45:09

本帖最后由 俞聂 于 2024-1-8 16:52 编辑
倦鸟 发表于 2024-1-8 16:24
我也稍作补充。

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也提过,《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人的本质的预设是以经验主义 ...

谢谢补充。

我再多说一点。结合《提纲》和《形态》来看,马克思没有抽象出一个思辨的人的本质,主要强调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一切思考都应该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从现实的人出发,有可能像阿尔都塞说的那样,走向经验主义和唯心主义。比如施蒂纳就是这样思考的,他认为只有具体的个体——我、唯一者。我们知道,施蒂纳恰恰是那个时期的马恩所重点批判的对象。


在马恩看来,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至少有两层含义:

第一,现实的人都表现为个体,如果离开了个体,人必然是一个虚幻的抽象的存在。

不过“现实的个人”还有更重要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人类个体并不是彼此孤立的,那样的人类个体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是现实的人。人本主义恰恰是把彼此孤立的人看作人类个体,于是就不可能从人与人的关系去观察人,而只能从“人自身”(费尔巴哈思辨地构想了一个具有自然同一性的“类”,施蒂纳批判费尔巴哈的思辨而提出了具体的“我”)去看人。

从《提纲》和《形态》开始,马恩思考人的本质问题就不再是思辨的抽象,而是现实的抽象。在他们看来,任何人都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人。但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而是表示这些现实的个人由于其进行的活动而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因此,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人,必然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的。在阶级社会中,个人—集团(阶级)—社会是统一的,个人属于一定的集团(阶级),而各个集团(阶级)构成特定的社会。因此,人类社会的关系是个人—集团—社会,而不是个体—种—类。个人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取决于他所属的阶级的命运,而阶级的前途则取决于社会形态的变化。

换句话说,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从个体和类的角度出发,关注的是寻找个体的永恒不变的本质(即“类本质”),他只能看到人的抽象的同一性——人就是人。马克思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这就是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社会属性及其历史发展。《提纲》和《形态》时期马恩给我们最重大的启示就是,在阶级社会中我们首先要看到人的阶级属性。










欢迎光临 红色中国网 (http://redchinacn.net/)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