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99|回复: 2

要坚决地将一般民主发展成无产阶级大民主(一)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6-5-29 18:28:4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铁心兰兰 于 2016-5-29 18:30 编辑

邓小平集团前任统治者们基于社会压力和呼吁还假惺惺地讲些根本不打算落实的,也毫无实质内容的空洞民主套话,现任统治者们连套话都已经收起来了,而另一方面,民主几乎成了所有政治上的异议派别运用的最频繁,也被抬得最高的概念,现在又加上宪政两个字,这几乎又是左中右派都要使用的概念。


邓集团显然知道自己的最终归宿,此起彼伏的群众性抗议、暴动,各种冷嘲热讽,社会心理认同的垮塌,经济、金融、财政上的根本不可能摆脱的困境,除了压制和强制还能剩下什么?连欺骗性的宣传自己都心不在焉,怎么能让群众相信?

在未来中华大地会诞生一个政治新生命,这个政治新生命必然有民主基因,这一点连它的敌人也不怀疑了。固然,它的敌人会千方百计扼杀它,但它仍然将顽强地生长着,看着它的敌人垂死,走向灭亡。

民主、宪政民主与中国的政治新生命联系如此密切是有它的特殊国情的和历史原因的。

在欧美是劳动人民揭露资产阶级把自己们的民主歪曲成是为大家的,也是为劳动群众的民主的斗争,是使民主突破资产阶级操纵的有限的框架的运动,在中国是封建性的非民选的官僚政治与专制主义(政治组织制度和民权保障还停留于中世纪)和现代民主要求——哪怕是资产阶级民主——的强烈对比。

比起专制的、法西斯的组织政治方式,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它的进步性。一、剥削阶级内部有权力监督、制衡机制。无论是多党轮替、三权分立、民选票决,都比非民选的、垂直委派各级官僚、等级制的、高度集权的官僚政治、专制制度要好;二、资产阶级民主制下剥削阶级内部有个公开、和平的政治博弈机制,比起专制制度统治阶级内部残酷的党阀、门阀、派系斗争、血腥洗牌要好。因为那套冠以各种好听名目的权力洗牌搞不好就是军事政变、宫廷内乱,甚至谁也压服不了谁的情况下还会发生各路党阀、门阀、军阀相结合的内战,最后缴纳血税、爱国捐的还是老百姓;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有政治自由的,也就是老百姓不仅有一票权利,还能上街,这其实赋予了老百姓争取资本主义范围内资产阶级改良的可能,——当然只是可能,也不是不用流血也能改良的,无论八小时工作制、普选制、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都是流过血、死过不少人的,固然统治阶级最后不得不妥协了。

如果统治阶级觉得资产阶级民主制是能把握掌控的,那他就会采用,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哪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都会使阶级斗争获得广阔的历史平台,而这种阶级斗争将完全改变阶级力量对比,极有可能使无产阶级获得政权。因此,在特定的资本主义中,连资产阶级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法治都会被统治阶级毫不犹豫的拒绝并镇压。这就是自由派的在特色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追求资产阶级民主而不得的原因。自由派不知道并不是所有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都能采取民主的组织政治的方式,对于某些类型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资产阶级民主是要极大增加成本和摩擦,最终导致利润率崩溃的,所以,必须实行专制甚至是法西斯的政治统治方式来维护。

相比自由派的无知而言,党国大官心里就是一清二楚的。党内派系——金融帮高级成员楼继伟部长就很明白这点,他说:

"2008年1月实施这个《劳动合同法》是很有弊端的,当然,很多人可能不同意我的看法。它的弊端主要在于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职工可以炒雇主,但雇主不能解雇职工,很多投资人离开中国也是这个原因。推行企业集体谈判是对的,但是提出行业集体谈判和区域集体谈判,是可怕的,欧洲就是这个问题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僵化。"

————楼继伟演讲: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及实现途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5-29 20:30:57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如此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5-29 20:32:1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马列托主义者 于 2016-5-29 20:34 编辑

法西斯是资产阶级革命压力过大或没有革命压力的产物,而资本主义形式民主是有革命压力但是有不太大的产物
就是说没有革命压力,资产阶级更愿意法西斯统治,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如果革命压力很大,资产阶级不得不采取法西斯统治,如果有革命压力(斗争)但是还不至于要了资产阶级的命,那么资产阶级可以让步允许形式民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19:13 , Processed in 0.022239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