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14|回复: 0

顽石:不计毁誉很可怕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10-23 23:02:0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益友 于 2012-10-23 23:03 编辑

顽石:不计毁誉很可怕

来源: 作者博客 | 作者:顽石 | 时间:2012年10月23日 17:00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正常人都会顾忌脸面,在乎人言,计较毁誉。如果一个人完全不计毁誉,无视人言,那这样的人就是属于不要脸的。古往今来,真正信奉“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毕竟是少数。

    为什么要计较毁誉呢?魏征说得好,“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即算英明如唐太宗,也有犯糊涂、犯错误的时候,至于一般人在为人处事上出现过失的现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而一个人最不容易发现的就是自己的错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个人的过失和错误需要别人指出来。当然别人指出的也未必就完全正确,但至少可以警示我们去思考,去反省。做人如此,做事同样如此。如果有很多人都对某事不以为然,那这件事“一贯正确”的可能性恐怕就应当大大存疑,在多数人都心怀疑虑甚至深表不满的情况下,还一意孤行不计毁誉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从小的方面说就是不要脸,从大的方面说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在贤相晏子的反衬下,齐景公似乎很昏庸,很草包,可就是这样一个草 包君王也很顾忌老百姓的看法。比如,有一次,景公的猎狗死了,景公下令外官准备棺材,内官准备祭品,他要给猎狗搞一个隆重的葬礼。晏子听闻后马上前去进谏。晏子说,老百姓看不起病,住不起房,少无所依,老无所养,而大王居然要为一条死狗举办如此奢华的葬礼,百姓听说后,必然怨恨君主;诸侯听说后,必然轻视我国。百姓怨声载道,诸侯轻视齐国,那齐国就会很危险。齐景公听了晏子的劝诫后,立即命人将狗送至厨房烹煮了。在《晏子春秋》这部书里,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个时代,没有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所谓百姓怨恨,齐景公根本就听不到;即使有各种媒体,齐景公也完全可以制造出“坚决拥护”的声音来。可齐景公还是很在乎百姓的看法,计较天下的毁誉,可见这位齐景公其实并未昏庸到家,还不算愚蠢之极。

    至于千古一帝唐太宗就更是非常重视毁誉。他曾经对侍臣说:“有人认为君王至高无上,可以无所顾忌,我却不这么看。我上怕皇天的监督,下惧群臣的注视,劳心劳力,兢兢业业,还怕不符合上天的旨意和百姓的期望。” 唐太宗一再强调:“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因为唐太宗十分在意百姓的期望,所以在治理国家中才谨小慎微,生怕伤害了黎民众庶。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科举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而这些改革始终以国家强大、经济发展、百姓安乐为目的,不仅没有只为少数人谋利益,反而想了很多办法来抑制贵族豪强的势力。唐初的改革之路从来就没有杀得鲜血淋漓。史载,贞观三年,全国判处死刑的仅仅29人。到了贞观八九年,天下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真正的而不是自吹自擂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正因为唐太宗关心民生,重视民意,计较毁誉,改革成果惠及了天下百姓,所以唐太宗不仅深受当时的百姓拥戴,也获得了后世的普遍赞誉。

    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不计毁誉的典型。流氓天子夏桀荒淫无道,大臣关龙逄进谏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如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人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夏桀听了,非常生气,下令将关龙逄杀死。夏桀最终众叛亲离,成了亡国之君。夏桀以降,商纣王、隋炀帝、慈禧太后诸帝后,赵高、秦桧、严嵩、魏忠贤、李鸿章诸奸相都是不计毁誉的,其结局要么身败名裂,要么国破家亡。他们的事迹众所周知,恕我不再一一道来。

    不管你计不计较,作为统治者,当代和后世都会有评价,或毁或誉。可以封杀一时的舆论,但不可能永远封杀历史的评判;可以不许人说话,但禁锢不了民心。所以,但凡要脸面的人,都是会计较毁誉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20:06 , Processed in 0.019696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