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2071|回复: 1

德媒: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该怎样认识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7-4-27 10:46:34 |显示全部楼层
引子

     大约在1978年前后,从有机会去国外从事学术活动的人那里听到这样的惊诧:“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不像国内那样“狭窄”,视角宽泛的多。这对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中国,学术界似乎无法理解。他的感觉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在西方学术界乃至部分政治家眼里并非是“洪水猛兽的歪理邪说”,因为在他们看来,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客观上还绕不开马克思的《资本论》所涉及的诸多观点和问题。

     苏联解体之后,盖达尔等人也曾发表文章重新审视了苏联这样一个“帝国”如何是“顷刻坍塌”的。1990年前后前苏联由于能源价格下跌带来的经济下滑和随之而来的“粮食严重短缺”这只是事态演变的导火索。但这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面临着严重的先天不足。盖达尔认为,“关键是苏共领导集体长时间内失去了对事物判断的洞察力,我们不能责怪马克思说的都不对了”。

     最近,德国《商报》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话题: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该怎样认识。以下为这两篇文章的全文。其中红色字体是根距国内学者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同看法而标记出的要点,供参考。


     一 、德媒:马克思《资本论》到今天仍影响深远


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7_04_25_405290.shtml

      据参考消息报道,德国《商报》4月13日发表文章《《资本论》及其剩余价值》(作者 米夏埃尔·布拉克曼),内容如下:

      150年前,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工作。其中的许多内容今天似乎显得过时。然而直至今天,谁想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一再产生危机,他就绕不过这部著作。

1875年时,已经流亡至英国伦敦的卡尔·马克思(资料图)

      卡尔·马克思,伟大的经济学家,却不懂得如何用钱。“在当前的状态下,我几乎无法离开我的家人。”他在1867年4月写道。尽管如此,马克思还是在“暴风雨下”乘“汽船”从伦敦驶向汉堡。在那里,他的出版商奥托·麦斯纳已等的不耐烦,马克思终于把他的代表作《资本论》第一卷的手稿给她送来了。

      150年前当马克思在完成《资本论》第一卷后曾预言,这部著作甚至不会给他带来写作时所吸香烟的钱。《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是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出版的。

      今天,《资本论》这一“工人运动的圣经”,可能是除了《圣经》之外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籍。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资本论》第一卷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部著作属于“人类的记忆”。因为它“在世界范围内对社会运动有巨大的影响。”


      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

      东欧集团解体整整四分之一世纪后和《资本论》出版150年后,人们应当不具意识形态地问:马克思今天还要对我们说什么?他在《资本论》分析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

      清楚的是:马克思在这部巨著中所提出的任务看起来相当野心勃勃。他无外乎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对他来说,这一规律更多地源自历史的物质和社会驱动力以及阶级斗争。

      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论述的基础上,马克思在寻求资本主义的元素形势——在拥有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矛盾特征的商品上发现了这一元素形式。

       在这方面,劳动力作为商品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对于资本家来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于它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它自身的价值:工人们必须工作更长时间,并产生比以他们的工资形式所表现的更多的交换价值——这是著名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赚取剩余价值。所以,劳动的净收入从总体上不是用来造福社会,而是服务于私人资本家。该机制之所以能有效运行,是因为无产者在关系到生存的斗争中只能把他们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

      马克思只在《资本论》第一卷强调了“只有从直接生产者、工人那里榨取的这一剩余劳动的形式”将各种经济社会形态区分开来,例如奴隶社会与雇佣劳动社会。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


     “利润率趋于下降”引争议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从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推导出一种对《资本论》全集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鉴于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进步得到提高,同时降低了仅仅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源的相对重要性,因此也减少了资本家的利润。

再加上资本家之间的互相竞争,不断压低报价,以便能经受市场的考验,马克思写到,资本收益的下降虽然能暂时停止,但据他估计,随时会达到因为创业者可期待的回报率太低而不再投资的某个点。结果是:最终将所有经济领域推向危机的投资大罢工。


      应如何评价这一危机理论?

相当倾向于马克思的经济学家哈拉尔德·格尔芬在关于《资本论》的后记中写道:“我们今天必须确定这样的事实,既没有任何利润率趋势化下降的迹象”

长期担任慕尼黑伊福研究所所长的汉斯-维纳尔辛恩对马克思更多持保留态度,但他认为马克思的“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是“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事实上,国家必须通过信贷融资的政府支出来补偿企业所欠缺的投资意愿,今天属于政治和经济辩论的标准剧目。

辛恩坚信,随着欧洲央行推出的零利率和负利率政策,赋予了马克思“利润率趋于下降”的理论新的重要性:“资本的利润率当前明显下降,以至于当人们选择了最硬的通货并且几乎是把钱扔给公司时,它们只能被引诱去投资。是的,在某些时候人们甚至还支付给公司资金,帮助它们借款和投资。”


      预判资本主义走向寡头垄断

      马克思作为经济研究先锋的角色可能是无可非议的。他可能是首个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扩张不仅以间或的危机为特征,也以“制度固有的”高潮与低潮的依次交替为特征。马克思指出了经济周期的短期和长期波动,这点在几十年后才被经济学研究采用。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他形成了一种理论,根据该理论,增长因为放弃消费(也就是说节约和由此而产生的资本积累)而产生。他直观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个体的积累和享乐欲望是如何形成一个浮士德式的冲突的”。

      马克思也是首位明确认识到下面这点的经济学家:在不太远的未来,大企业将控制整个行业。在《资本论》第一卷,他谈到“已经形成的资本的集中”和“资本家对资本家的剥夺”。尽管1867年之前的经济结构还是以小企业为主要特征,但马克思预料到:资本主义正走向寡头垄断。后来的发展印证了他的话。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2011年得出结论,一个只有147家企业(绝大多数是金融财团)的群体通过股份交织控制了所有跨国企业价值的近40%。眼下,这种集中度可能还要更高。这听上去不太像是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更像是卡尔·马克思预见到的资本主义权力经济。

       马克思的功绩在于,他用自己的辩证法在很多方面令人信服地找到了本质与现象以及资本主义的存在与表象之间的差异。传统国民经济学把技术进步多少视为偶然产物。马克思却指出,技术进步和与之相连的生产方法的改变是资本主义根本的、同时也是既充满希望又蕴含危机的特点。

      马克思分析说:“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此前没有人提出或思考过这样的论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7-4-27 10:46:50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德报文章:马克思会如何看待当今世界?  

     http://www.guancha.cn/strategy/2017_04_20_404628.shtml

        据参考消息报道,德国《商报》4月13日发表文章《马克思今天会怎么想?》(作者 克里斯蒂安·里肯斯),内容如下:

      《资本论》在150年前问世,到了今天,许多东西已经发生改变。这足以令我们发问:马克思会如何看待当今的世界?

      “伊斯兰国”组织——趋利的雇佣兵团伙

卡尔·马克思最为人熟知的一句名言并非出自他本人,实际上最早是列宁掷地有声地说出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虽然马克思也对宗教和鸦片问题有所思考,但他援引的大概是海因里希·海涅的相关表述。

       不管这句话出自谁,它是否有助于我们理解所谓的“伊斯兰国”组织甚或一般意义上的宗教狂热呢?对马克思而言,宗教是遮盖真实实力对比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他认为,这一对比关系仅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得以体现。

      马克思指出,宗教和鸦片一样,令人麻痹并阻碍他们认清现实。实际上,“伊斯兰国”组织在他们的核心区域叙利亚和伊拉克依照的并非宗教团体法则,而更多的是一种趋利的雇佣兵团伙法则:榨取被占领地区,比如通过收取保护费,藏匿艺术珍宝或绑架妇女。

      宗教上层建筑帮助其吸引狂热的新成员。基于宗教的严厉规定和惩罚措施为统治被占领地区提供保证。因此,“伊斯兰国”组织至少是一个既唯物又有宗教内涵的组织。

      不过,这无法解释“伊斯兰国”组织核心区域以外的恐怖主义。但或许可以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种思想:生产关系造就集体认同,比如人们都是牧民、农民或工人,一旦生产关系发生改变,这种传统关系也会被打破,人们就会去寻找新认同。

      时事评论员、《资本论》诞生150周年纪念选集编纂者马蒂亚斯·格雷弗拉特通过这种“社会黏合剂”的丧失来解释当今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伊斯兰国”组织的袭击者——大多是年轻男子——最终寻求的也是一种极端形式的归属感以及超越死亡的自我证明。

       “素食日”——也会成为有力武器

      马克思擅长语言讽刺,他最喜讽刺不向资本主义宣战、而是寄望于逐步将其驯化的怯懦改革者。难以想象马克思会用怎样的长篇大论抨击2013年联邦会议选举中号召“素食日”的绿党政治家。这些政治家要求食堂和其他商业厨房每周有一天只提供素食,以减少肉类消费带来的严重生态后果。

      “素食日”实际上代表着缓和资本主义一个基本矛盾的尝试:资本主义的运转依赖持续的经济增长,而至少迄今为止,经济增长始终导致资源消耗增加,但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所有重要资源被用尽之时,资本主义也将寿终正寝。

      在《资本论》的三卷中一再出现对资本主义生态维度的评论,马克思写道:“生产和消费的排泄物”。那时他当然还无法认识到全球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规模。如果马克思活到今天,他很可能会参与到这场辩论中,即经济增长是否也能带来资源消耗的减少——例如通过自愿放弃尤其是污染环境的消费形式,比如无节制的肉类消费。

       加入跨越150多年的时空穿梭没有令马克思的思维反应变迟钝,他可能会站在怀疑者一边。马克思大概会指出,在资本主义中,虽然经济增速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所额外消耗的资源不断减少,但消耗永远不会降至零,更不用说出现原本需要的资源消耗的绝对减少。

      马克思今天很可能会论证说,即便出于生态原因,克服资本主义和与之相连的被迫持续增长也是唯一途径。不过,这样看来,如今左派圈子讨论的大规模拒绝消费是令资本主义崩塌的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几乎没有什么能比缺乏需求更快动摇这一制度了。

       我们应意识到:只要抱有正确的革命态度,即便是“素食日”也会成为武器。


       “尾气门”事件——尾气检测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德国联邦议会“尾气门”调查委员会主席赫伯特·贝伦斯在被媒体问及汽车工业和国家之间的利益纠缠是否让他联想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不假思索就给出了回答。“是的,绝对如此,”这位左翼党联邦议会议员说,“人们绝对应该这么看。”要知道,贝伦斯在1989年以前是德国共产党党员。在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方面,他应该是足够权威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各行业向少数几个企业的集中。苏联革命领导人列宁继续发展了这一命题:到资本主义末期,余下的企业集团因规模庞大而极具权势,国家机构也将沦为其仆人。

      确实引人注目的是,有关大众汽车柴油发动机作弊装置的传闻最初出现时,德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充耳不闻。与本土汽车制造商未受牵连的美国相比,德国随后对此事的调查澄清过程也极其缓慢。

      如今人们不一定会立即将此称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如果是马克思,他肯定会这样做。

      基本收入——要看是否够多

      马克思会如何看待无条件基本收入?这是一个甚至可能在马克思主义者中引发激烈争论的问题。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统一的月工资是共产主义乌托邦社会合乎逻辑的结果。其核心是将人从强制的有报酬工作中解放出来。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他获得自由后,可以“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如果工作是依据兴趣原则而不是迫于赚钱压力,那就必须根据其他标准而不是自身的劳动生产力来分配金钱。那为什么不采取基本收入的形式呢?

       科隆的贫困问题研究者克里斯托夫·布特韦格等左派基本收入批评者说,在不改变所有制关系的情况下,实行基本收入只会降低而非提高社会公平。毕竟基本收入取代的是通常甚至更高的传统社会福利。这场辩论表明,最终存在两种基本收入理念。一种是自由理念,保障略高于满足基本生活条件的收入可是社会福利国家更为有效:不再施压企业保留不赚钱的工作岗位。

      对这种由汉堡经济学教授托马斯·施特劳布哈尔呼吁实行的自由的基本收入,马克思大概只会嗤之以鼻。他可能会抨击其为“大资本家扔给无产阶级的廉价施舍,以使自己彻底摆脱所有社会联系,从而更加无拘无束地沉溺于利润最大化。”或者给出类似评价。

      相反,马克思主义基本收入只可能在剥夺资本家生产资料的支配权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唯有如此,才能根据个人所需分配全部生产收入——如果到时还有可用来分配的收入的话。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22:34 , Processed in 0.026241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