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8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三)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29 21:37: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春华 于 2020-5-1 13:47 编辑

中国劳工论坛的原文连结:https://chinaworker.info/cn/2020/04/27/23204/

中国劳工论坛的telegram连结:https://t.me/chinaworkerISA

中国劳工论坛的twitter连结:https://twitter.com/ChinaWorkerISA

如果有兴趣订阅《社会主义者》杂志,可发电邮至:cwi.china@protonmail.com


与托洛斯基结盟


在列宁归国几周后,托洛斯基也回到俄罗斯,此后两人形影不离,共同领导了革命。他们早期的分歧,被他们的敌人戏剧性地夸大了,是关于需要一个紧密团结的革命党和革命的不断性这两个问题,而这在实践中得到了解决:托洛斯基开始相信列宁在第一点上是正确的,列宁认为托洛斯基在第二点上是正确的。双方都充分认识到,俄罗斯的革命只有作为更广泛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才能取得成功。


列宁喜欢引用浮士德的话:“亲爱的朋友,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他用这句话来解释为什么他改变了先前呼吁“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的立场。他说,那些死记硬背这句话的人现在已经落后了,他们“跑到小资产阶级方面去反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这些人应当送进革命前的“布尔什维克”古董仓库(或称作“老布尔什维克”仓库)。”


事实上,正是像这些事件展示了列宁的真实性格,而不是被他的反对者妖魔化的那样,也不是某些崇拜者“造神”并把列宁描绘成无所不能。列宁犯了错误,或者可能做出错误的评估。但是当他持错误意见时,他也能改变观点,这种改变通常是和同志们激烈的讨论之后产生的。


正是这种方法,再加上他与托洛斯基的紧密联盟,使得布尔什维克党赢得了以苏维埃为代表的工人群众和士兵的支持,并领导11月(儒略历10月)的革命走向胜利。新的苏维埃政权开始在社会主义路线上改造俄罗斯。


帝国主义者自己也正确地明白,社会主义的俄罗斯将成为其他地方工人的灯塔。他们在俄国发动了一场残酷的内战——包括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和法国在内的至少14支帝国主义军队支援前沙皇和白军,试图击败革命。工人阶级在战争中所作的英勇牺牲使他们筋疲力尽,并且消耗殆尽。世界革命的延迟,特别是在社会民主党人背叛德国革命之后,使原本落后的经济陷入孤立的状态。这造成了革命的反动与堕落。


列宁最后的斗争


列宁曾遭遇两次未遂的暗杀。1918年,左翼社会革命党人范妮.卡普兰(Fanny Kaplan)的第二次暗杀几乎成功,列宁的颈部被一颗子弹击中,这导致了他在1924年去世前受到中风的折磨。然而,在这一时期,他意识到,在新苏维埃国家内部,反动势力正围绕着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的三人帮,不断积聚力量。列宁将其描述为“被卷入肮脏的官僚主义沼泽”。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他与托洛斯基达成了一项协议,与正在发展的官僚主义作斗争,但不幸的是,客观形势对他们不利。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一场官僚主义的政治反革命发展起来,最终形成了可怕的斯大林式独裁,在保持生产资料国有制的同时,推翻了革命的许多社会和民主成果。


列宁的遗产


列宁除了与托洛斯基一起领导俄罗斯革命外,还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遗产。他论证了为什么要建立一个有明确纲领的强大的革命组织,才能够团结工人阶级为社会主义而斗争。他也警告说,这样一个政党在所有国家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建立。他认为,革命者应做好准备干预所有“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一种新的方式、以一种共产主义的方式在所有这些方面进行工作”。


他对国家作为阶级社会的镇压工具的分析,在今天具有巨大的意义,当资本主义政府试图说服我们,在面临新冠肺炎危机时,我们要一同共度时艰,但实际上是要工人阶级承担经济崩溃的代价。


即使在今天,当许多资本主义政府无论在库德斯坦、加泰隆尼亚、西藏还是在北非都拒绝承认民族自决权的时候,列宁对待民族问题的方法仍然是革命性的。


当然,还有布尔什维克采取统一战线方法的经验,这使他们能够通过苏维埃建立强大而团结的运动,以推翻资本主义。


但最重要的,也许是列宁对待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他从来没有把它当作教条,而是根据实践经验发展起来的,正如他所评论的那样:“谁要是等待『纯粹的』社会革命,谁就永远要落空。这样的人只会是不懂得真正革命的口头革命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10:45 , Processed in 0.028746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