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78|回复: 0

通过未明子来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22-12-4 16:37:1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惟为 于 2022-12-4 17:19 编辑

守着教科书马经的下场就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具体体现为右倾的经济主义(代表人物,本站君行早网友)和左倾的政治主义(代表人物,未明子所批评的激流网)。

真正重要的是认识到政治和经济是一体两面的:在做经济工作的同时,要意识到,这本身就是政治工作;在做政治工作的同时,要意识到,单纯的脱离经济基础的政治工作并不是真正的政治工作,而是充斥投机性的盲动。

很多人都知道,将经济和政治僵化割裂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将经济和政治僵化地组合,同样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因为僵化地组合就是建立在僵化地割裂之上的。要想避免僵化地割裂,就要认识到经济和政治是一体两面的,不是机械的而是悖论性的关系。


一、经济主义

1、经济主义等于改良么?

列宁在《怎么办》中早就批评过经济主义,但很多人简单的将“经济主义”等价于“改良主义”,认为只要我不主张改良,我就不是列宁所批评的经济主义。这就是自欺欺人的借口,不是拿自己当白痴就是拿别人当白痴。

经济主义可能会导向改良,但并不是和改良绑定的,一个口口声声拒绝改良的人,同样可能是经济主义的视角来看待革命的。比如总危机理论,认为随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将会到来,然后就是爆发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用总危机来论证资本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是可以的,但仅仅通过总危机来幻想革命,则是很粗糙的。因为这完全忽视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2、意识形态重要么?

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是统治阶级哄骗被统治阶级的洗脑术。但这是错的,从现实来看,意识形态远非虚假意识或者洗脑术这么简单。真正的意识形态本身是具有物质性的,体现在1、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物质性存在;2、意识形态将个体质询为主体,质询过程本身是伴随着被质询者的物质性行动的。

比如爱国主义,并不是个体生下来就自发萌生的爱国情怀,因为“国”是行政上划分出来的,爱国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意识。为什么人们头脑中会产生“爱国”这种政治意识呢?因为学校是国家的意识形态机器,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是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机器,每个人在学校中就要学习“爱国”。比如升国旗、唱国歌、写爱国题材的作文、读爱国题材的教科书文章……。那么意识形态机器让我这样干,我就一定会爱国么?当然是不一定的。但无论你是否爱国,你对他人所表现的姿态,只能是爱国的。因为如果你对他人表现出你并不爱国,那么你将失去主体的位置。在阿尔都塞的质询理论中,“主体”是一种位置、身份,是需要被承认的,如果不被承认,个体就无法成为主体。如果某个个体破坏了大家公认的意识形态规范(比如某人公然声称自己不爱国),那么他就不会被承认为主体。反过来,个体为了获得主体的身份,他需要遵守意识形态规范,并付出实际行动,无论他自己内心是否认同某种意识形态。

所以意识形态并不是什么虚假意识,而是说,即使每个人都知道它是假的,但每个人仍然会按照它行事。这就像是未行动起来的小资产阶级左派所面对的矛盾:因为他懂得左派的基本观点,能够意识到生活中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但他为了维持自身的小资产阶级身份,仍然会按照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行事。

教科书所培养出来的“唯物”主义头脑,不懂得意识形态机制,同时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还会拒绝学习,因为他会认为这是唯心主义,学多了唯心主义会成为政治废物 —— 那什么不是政治废物呢?盲动冲塔还是等待总危机呢?所以政治上盲动同样也是经济主义的一种体现。

3、劳动人民没有被蒙蔽么?

经济主义认为当事人的内在意识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是同一的,是贯穿的。这当然是不一定的,现实情况是当事人可能懂也可能不懂。举个例子,很多人都会认为资本主义能发展经济但对人民不好,社会主义对人民好而不能发展经济。然后就会在【发展经济】与【对人民好】这两个点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上争论来争论去。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问题,题干就是错的,资本主义相比于社会主义,既不能发展经济也对人民不好。但现实情况是,只有部分人懂后者,更多的人还是陷入前者的错误的对立中看问题。而前者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

实事求是地讲,劳动人民还是会被蒙蔽的,部分下岗工人甚至会认为朱镕基是对的。劳动人民懂自己的经济利益所在,但劳动人民并不自私,并不会围绕着自己的经济利益看问题,并不会认为对我好的就是对的,对我不好的就是错的。劳动人民看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很依赖官方话语的。

劳动人民依赖官方话语,并不仅仅是“智识”导致的,并不是说劳动人民没有知识,只能听官方的,无法自己独立思考。而是说,官方话语在那放着,即使你内心不信,但你表面上还是要装作相信,否则你将失去主体身份。主体身份并不是社会身份,因为社会身份往往关涉当事人利益,但主体身份则是关涉当事人能否在社会上存在的,是更为重要的。

4、未明子是经济主义么?

不是,未明子的经济工作中蕴含有政治的意味。如果是单纯的经济工作,那么就是公益而不是工益。其实单纯的公益本身也是有政治的位面的,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位面。比如影视明星的公益本身不是在打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而是在维护。

未明子早期b站讲课,是在冲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但效果有限,微乎其微。当前他的工益和他呼吁人们参与进他所主张的工益运动,并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而已经是现实地介入政治了。


二、政治主义

1、什么是政治?

单纯的政治主义会导向盲动,这里的重点其实是理解什么是“政治”,很多人张嘴闭嘴谈论政治,但实际上并不理解什么是政治,或者说他所理解的政治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政治。比如将行政决策视为政治;将派系斗争视为政治;将推选政治代表视为政治……这些“政治观”其实就是僵化割裂政治和经济之后得出的政治观,这种割裂本身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要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要看这篇文章以及其中指向的视频:

什么是政治?—— 马克思的权力批判

这篇文章及其指出的视频很重要,他能够帮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升一个档次。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批判并不是因为私有财产导致剥削,而是因为私有财产意味着权力和统治。这个东西才是政治。经济当中所蕴含的政治才是真正的政治,既不能空洞地沉浸于虚假的政治中,也不能仅仅停留于经济剥削层面。

2、富士康与白纸革命

“白纸革命”之所以被称为“革命”,是因为上海自由派对保守派喊话:“xxx下台”,这是政治口号,但仅仅是口号,没有背后的物质力量来支撑,所以是必然失败的。这是标准的资产阶级炮制出来的虚假的政治观下的产物。“白纸革命”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政治。

但其实白纸革命的人求最大公约数,是反抗过度防疫(比如核酸阴性被拉走隔离)。这是可能成功的。

富士康事件也不属于马克思意义上的政治,因为其反抗目标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最终也是在经济层面达成和解。参与富士康运动的工人,虽然其社会身份是工人,但并没有达到无产阶级的意识,这也就是自发性不靠谱的一种体现。

三、经济主义与政治主义的撕逼

这种撕逼是很常见的,经济主义者指责政治主义者盲动、忽悠他人为自己的政治阴谋送命;政治主义者指责经济主义者保守,用经济利益诱惑劳动人民是反动派常用伎俩(比如官方对改革开放的吹捧就是“终于吃饱饭了”)。

但实际上,经济主义和政治主义是一回事,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僵化地割裂经济和政治。经济主义者无法从经济工作中看到政治的层面;政治主义者无法从政治工作中看到经济的层面。

比如,经济主义者认为经济工作的目的在于获得群众基础,因为有了群众基础,就有人可以跟着我干革命了。这仍然是“拿经济利益诱惑劳动人民”,只不过官方诱惑农民分田单干,而经济主义者诱惑劳动人民干他所谓的“革命”(他这个革命可能是很马列的,比如推翻当局,建立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但这样理解革命是幼稚的)。

这种经济主义者自己并不会认为自己是经济主义者,而是认为自己先搞经济,以获得群众基础,然后再搞政治。也就是前后分期,在时间上将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切分开来。

但如果你要问政治主义者如何看待这种模式,那么政治主义者八成会告诉你,“这没问题,我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两者的分歧在于经济工作阶段和政治工作阶段的切分点或者过渡期不同,经济主义者会喷政治主义者太着急、太冒失,把切分点提前了;政治主义者会喷经济主义者太保守,是不是要走改良路线?把切分点延后了。

事实上,就不应该有切分点或者过渡期之类的,经济工作并不是笼络人心的手段,只有农民革命才会谈什么笼络人心,才会关注谁谁谁像袁术一样称帝了(指组建先锋队)。而是要意识到,在经济工作的同时,就是在帮助劳动人民进行政治启蒙,帮助劳动人民达到马克思意义上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如果你不能理解这句话,那么未明子的工益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

除了未明子之外,过去大寨村记工分也是经济当中蕴含政治的一个例子。记工分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经济工作,但大寨村采用“自报公议”的模式来记工分,这就是政治思维的产物。参与这类活动的劳动者本身就是被社会主义的政治模式所陶冶了。

最后,“群众基础”这个词,你仔细琢磨,其实并不好听,你要说某种理念有群众基础,那没问题,但你要说某人或某团体有群众基础,这本身就是经济主义者所反对的先锋队优越主义了。经济主义者一方面推崇群众的自发性,另一方面又将先锋队神化,认为谁谁谁成立先锋队并不是真正的先锋队,真正的先锋队要如何如何……(这里面罗列的各种要求包含着浓厚的道德意味,把所谓“真正”的先锋队捧为圣人队)。但实际上,先锋队既是不可或缺的,又不是那么“神圣”的。要把先锋队理解为水管工,你没有水管工,你自己修不上水管。但水管工就是来修水管的,你给他钱就好了,不用给他烧三柱香、磕两个响头。


四、最后一种错误

前文讲过,经济和政治是一种一体两面的悖论性关系。经济主义和政治主义是将“两面”切分成了“两个”,僵化地看待经济和政治的对立关系;第二种错误,就是将已经被切开的经济和政治机械式地再拼合在一起,也就是认为有个什么顺序,比如先搞经济工作笼络人心,再搞政治工作发动革命;还有最后一种错误,就是将经济和政治等同于一个东西 —— 经济的本质是政治,政治的本质是经济 —— 这同样不是正确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是认识到经济中蕴含有政治的位面,政治中蕴含有经济的位面。

将两者直接等同,与将两者机械切割相同,都是消除了悖论性关系。

将两者直接等同,在现实中的体现,就是将经济指标视为政治指标,比如过度防疫就是如此。防疫的初衷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与生活(有生命才有生活),但最后却沦为政治站队的指标,反而戕害了人民的生活甚至生命。或者将政治指标视为经济指标,比如用 GDP 来考核官员的绩效。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21:42 , Processed in 0.018533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