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47|回复: 1

评《流浪地球2》中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23-1-26 16:14:4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炬手 于 2023-1-26 16:19 编辑

今日去看了《流浪地球2》,没看过原著,对里面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有一些看法,分享给大家。

电影中一派人主张把人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中,让人类以数字形式存在;而反对者认为,人类只有以实体存在才有文明。计算机技术员图恒宇的女儿丫丫因车祸而意外死亡,图恒宇把她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中,让丫丫以数字形式继续存在;而他的同事马兆持反对态度,认为数字形式的人类不是人类,是虚拟的,没有意义。
他们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马兆:“人死了就是死了。”
图恒宇:“你没有资格定义死亡。”

图恒宇说得对,马兆对于死亡的定义是先验的。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显然,数字生命也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社会关系就使得他们具有一定的人的属性。我们要分析数字生命与人类的差异,就要从其社会关系的差异入手;如果能在数字世界建立与真实世界的人类相同的社会关系,那他们就没有本质的不同。

在影片的结局,我们看到,图恒宇和丫丫在数字世界中完成了上级给他们的任务(尽管这段剧情完全是个人英雄主义),最终拯救了人类。这也恰恰是数字生命的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他们对拯救世界作出贡献,这样的社会关系赋予了他们“战士”这一身份——无论他们是数字或是实体的。

马兆认为“数字世界是虚拟世界”恰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数字信息也是一种客观存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在于,对对象、感性、现实的理解,都是从客体、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若从人的认识和活动出发,数字世界于数字生命,和实体世界于人类,没有本质的差别。

试想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出现“虚拟网民”这一产物,它们是一些人工智能操控的账号,在网络上活动,可以写文章、可以发视频、甚至可以在评论区和人对线。这以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来看,并不是多么科幻的东西。无疑,这样的“虚拟网民”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人;特定条件下,它们也许还会有阶级性表现出来,在网络上发表左翼或右翼言论。这种情况下,从其社会关系出发分析其行为规律,也是必要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23-1-28 15:44:47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21世纪都不可能出现强人工智能,而目前的所谓人工智能不过是人的工具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5:48 , Processed in 0.021082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