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政权对皇帝的依赖比较严重。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因素对社会制度的影响非常重大。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个人因素对制度的影响开始不断衰弱,小团伙或小集体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毛泽东时代有些类似封建和资本主义时代的中间阶段。毛泽东的个人影响力,一度接近了封建时代皇帝的影响力。但是,显然毛泽东并不赞同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那么我们看到,毛泽东试图建立一支队伍,以对抗另一支队伍。
历史可以这样理解。封建制时代,地主阶级需要一个皇帝(或者皇族)带领他们,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统一他们之间的利益分歧,维持和发展阶级统治。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纷争,无论从复杂程度还是尖锐程度都远超出了封建时代。所以资本主义时代的统治,皇帝开始不那么重要了,资本管理集体的作用开始越来越凸显。所以在这个时代,政治语言从,“皇帝诏曰”,转变为,国家国家国家。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毛泽东时代的毛泽东,面对一个极力将他塑造成“神”的党集体(数以百万千万党官僚组成的集体),必然是压力巨大挑战重大。因此毛泽东选择通过社会运动的方式,试图打乱当时党集团的秩序,目的是重建一个新的革命集体。可是很快,毛泽东就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成功。所以,那场真实的社会运动,仅仅只进行了大约两年的时间,而不是后来写历史的所谓十年。
这个当时正在建设和维护统治制度的党集体,经过了毛泽东时代的锻炼,之后迅速步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当然这个话题不是这会要讨论的。
社会运动的失败关键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反思历史的重要原因。
先看下客观因素。首先,当时的群众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知识水平的低下,决定了阶级觉悟的不足。群众的阶级觉悟水平跟不上继承了地主阶级基因的资产阶级群众的觉悟水平,必然无法取代其成为统治者。
其次,掌握话语权和行政管理权的人们,是一个由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领导干部主导,建立了庞大关系网络的群体。庞大的关系网络,需要与之匹敌的破坏和重建力量,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条件。
第三,时间。毛泽东的寿命对于一个阶级跨越式的成长,一个农民阶级成长为工人阶级,一个阶级觉悟的产生和成熟,实在是太短。
接着说下主观因素,或者叫做主观能动性的因素。
毛选择社会运动,主动挑战党官僚集体。激进的方式带来的社会动荡,并不符合劫后重建的群众需求。特别是,我们看到从50年代到60年代,人民群众的饥饿问题得到普遍的有效解决,50年代以前,在中国农村普遍的,衣不附体食不果腹现象基本消失,在中国城镇普遍的黄赌毒泛滥,贫民要不居无定所要不家徒四壁,漏风漏雨都不算贫困的,这些现象也基本消失了。所以,可以判断,解放后15年时间,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整体生活水平增长显著。因此,65年之后,社会生产和群众在物资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更高的需要,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就在这个时候,忽然自上而下发起的社会运动,带来的动荡是绝大部分老百姓难以适应和接受的。
除了社会运动,毛还选择重组领导集体。他公开扶持了被后人冠以“四人帮”头衔的一群,能够接受毛泽东政治路线,且在毛的判断里,较为可靠的领导干部。他寄望于这么一群人,能够对抗那个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党集体。可是,显然他的想法错了。被他从党集体中筛选出来的这群人,最后成了“孤家寡人”,既没有在官僚集体中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没有全国范围基层的群众基础。
在进行一系列政治体制建设的尝试过程中,党集体建立了军衔制,毛取消了军衔制,党集体建立了工资等级制,毛没有取消工资等级制度。最终带来的影响是,对旧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认同,得到新中国新人民群众的有效继承。本来这个人民群众是可以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新政治秩序的建立,而建立新的社会分工的合理性认识。可是毛没有在这方面做到足够的努力。
在另一方面,前面我们说到,建国后15年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可是从社会运动开始之后,直到80年代,人民群众最大的体会就是,艰苦朴素,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和提高。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为毛死后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换而言之,在毛发起社会运动的时候,事实上是放弃了另一条相对温和的革命路线,即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积极扶持学习和生产管理型的群众组织,以及积极探索和培养,扶持来自生产一线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组织。
毛选择了社会运动,而不是社会建设。
其实狭义的社会运动在西方是很常见的社会现象。中国的社会运动,据说也直接影响了西方,法国的五月风暴就是个常被人提起的例子。近年西方最著名的社会运动是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和日本的素人运动。社会运动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来得快去得快,热闹完很难留下什么积极的成果,或者说是被人民群众广泛认同的积极成果。通过社会运动,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和前途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同时参与社会运动的成本巨大,最终多数人权衡下来发现一个结论,参与社会运动是错误的。
其实是,在没有足够社会建设做基础,发动的社会运动更像被旋涡扯断根的浮萍,同时因为社会运动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其产生的成本相应也巨大,付出巨大得到的回报却不足。这让社会运动的有效性受到影响。毛泽东发动的社会运动,目的是锻炼群众和清洗旧官僚集体建立新领导集体,但这个目的显然是失败了。而五月风暴的目的,目前看起来应该是为了改变法国的政治制度,显然也失败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张贴了无数的宣传广告,矛头指向美国的资本权贵,最后资本权贵们照旧在朝堂高高在上,显然占领华尔街运动也是失败的。
不能说社会运动一无是处。但是,没有足够社会建设做基础的社会运动,显然不适合用做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即使在中国解放前,由大量社会建设工作支撑起来的军事运动和土改运动,才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主要力量,而五四之类的浮萍式社会运动,仅仅只是主流革命运动的一种辅助性运动。而且,这种辅助作用的实效性,多数时候其实相当可疑。五四运动并不能影响民众的革命选择,但是影响了正遭受严重打击的地主阶级群众,并促使部分地主阶级群众走向国民党或者共产党的革命道路。五四运动并没有决定革命道路到底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方向,只是促使还在犹豫不决的地主阶级群众,在新旧交替的大时代,尽快的做出选择。
如果我们不承认社会建设比社会运动更重要的事实,那么就无法直面人民群众觉悟水平跟不上资本发展速度的现状。就好像解放前的革命运动,如果我们无法正确认识五四运动,和土改运动之间的区别,就无法正面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
毛泽东选择社会运动的方向推动社会建设,而不是从社会建设的方向推动社会运动的产生,这在当时来说,极为冒险的选择。而这样的冒险,直接导致了之后至今,整个中国工人阶级为之承担后果。
最后,我觉得可以从我们的工运经验来说说。不少人知道我们曾直接支持过一些工人集体维权运动,可是却不知道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其实有一起案例,部分细节在网络上有痕迹可查。仅说这起案例中,长达大半年的建设部分工作是最后运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保障,但是在运动阶段,不可控的社会影响,和部分工人对狭义社会运动的盲目信任和依赖,则导致该案例战略目的没有实现。而一次战略失败的运动,造成的影响是持续和深度的。
作者:石秋 来源:工人论坛 转载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