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27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德平谈改革忆父亲:政府面对改革要有气魄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04:11: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laobing 于 2013-4-20 04:21 编辑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4-19/4744654.shtml
2013041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海口4月18日电 (记者 王子谦)“从情感上让人觉得非常痛苦,非常痛惜他的逝世,但是从历史上来说没有一点遗憾,他活得值。”原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18日在此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若能将父亲胡耀邦的思想整理出来,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胡德平18日下午在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开幕前举办《改革放言录》读书报告会。4月15日是胡耀邦逝世24周年纪念日。报告会主持人称,今天的活动也是对胡耀邦的一次纪念。

  《改革放言录》是胡德平继《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之后的又一部作品。他称该作品是“一个人历史言行的真实记录”,是对中国改革建言的真实心声。18日的报告会上,胡德平介绍《改革放言录》主要内容,再次从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与全球化等方面为中国改革开放放言。

  “政府面对改革应该下定决心,要有气魄。”胡德平强调,改革不能推辞,“如果一个政府启动了改革又没有担当,不推动、不与改革相始终,这是不负责任的,(虽然)现在一时看不到利益,过了难关之后,胜利是全民的,也是对世界的”。

  他认为,当前如何保证生活必需品的质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软肋,水、电、环境气候、教育、医疗、住宅等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必需品。“国有及全民所有制企业应该挑重担,为全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

  当日的报告会吸引了很多听众,在互动环节,听众提出了不少问题。针对近期一些媒体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国梦”的现象,胡德平认为国人对“中国梦”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无需别人指指点点,画个框框。你好就国家好,你富就国家富。”

  听众黎老伯关注法治和民生话题,将胡德平的主要观点做了详细记录,“他的观点比较新,谈得实在,对思考中国改革发展有益。”大学生庄兴初特意赶飞机前来:“对中国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很关注,报告会对自己有所启发。”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在报告会后,胡德平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坦言,悼念胡耀邦的方式有很多,“如果将其思想整理出来,看看他什么地方为人民说了话,什么地方做的还不够,在一个党的集体领导中他起了什么好的作用、又有什么不足,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3-4-20 04:27:55 |只看该作者
两处黑体是我加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3-4-20 15:04:38 |只看该作者
胡德平胡乱谈改革。
18大前,胡德平在北京《经济观察报》刊登文章,特别谈到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现象。他说"国有垄断企业要讲市场法则,不能用行政指令的方式收购整合资源,否则就是“国进民退”。这完全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很明显,他说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他指责“国进民退”,就是支持“民进国退”,也就是新兴资本家进,国企/集体企业退。而在这里他却说“国有及全民所有制企业应该挑重担,为全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 一方面要国企退出市场,一方面又要国企保证生活必需品的质量,保证水、电、环境气候、教育、医疗、住宅等社会化大生产必需品,请问这是什么逻辑?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13-4-20 19:20:38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评胡耀邦“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讲话不得要领”,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我觉得资改派也真悲哀,实在是找不出一个稍微象点样的当旗帜,只好反复把这个三流人物推出来。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5#
发表于 2013-4-21 09:50:41 |只看该作者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父子仨(还有小儿子胡德华)不打洞,专挖墙脚。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6#
发表于 2013-4-21 17:10:30 |只看该作者
胡德平,你以为你是一个王子?劝你别那么喜欢随意评点,你算老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17:08 , Processed in 0.021911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