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50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工人罢工自由之后。。。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6 00:47: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理论上说,其罢工自由不会导致革命局面。因为这必然调节劳动力市场,让劳动者获得更多,客观上是增加市场需求,消弭生产过剩的危机局面。从而会使社会趋于稳定。而没有罢工自由,政府就只得以大笔维稳资金来维持专制局面。社会矛盾会越来越强烈,经济危机也无法得到解决。这必然会是革命。倘若说扩大内需,允许罢工自由则是扩大内需最有效的途径。也节省下大笔维稳资金,避免自己被革命的命运。
以上仅仅是简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罢工自由的结果,是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但也不代表不会出现革命。实际工人实现罢工自由,变数同样很大。能否摆脱危机局面,还取决于多方面,以下就是具体分析。
倘若投资消费的比例开始由于工人组织起来,要求增加薪水而转变,其转变也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得要有些技巧去调节。
即消费被强烈压制的领域,就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领域。这些生产领域的产品,本身就利润较薄。其大幅提高工资要求,多半会导致企业亏损乃至破产,从而使提高工资的要求本身遭到打击。或者加价转移风险。
工人罢工斗争,谁垄断性强,谁获得的益处多。即便是商品普遍加价,其幅度也有不同。这得看那些商品已经供需平衡,那些商品没有供需平衡。一般来说,劳动者即便工资再低也要保证刚需消费,如食品等。劳动者获得了更强购买力,要弥补的短板也不会是这些最基本的刚需领域,而是提高自己的生活待遇,满足其他部分。如医疗,如住房,如教育等等,这是亏欠的消费领域。这些部分才更可能面临加价的局面。并不在于其行业内工资待遇提高多少,而在于社会需求立即大幅增加了,这导致供不应求的结构性问题。但其加价并非就全部消除掉劳动者提高待遇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红利。这必然导致的是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流入这些领域,在高额利润的诱导下实现其大幅扩张。从而渐趋达到重新平衡的局面。这个过程里,政府协调是必要的。不能出现工人提高了工资就全被加价消灭掉的状况。也不能出现工人待遇提高,而迫使企业出现破产的局面。从而压制工人,使其斗争半途而废,反成社会问题。
应当做的是做好允许工人自由组织罢工的提前准备。
无非面临如下几个问题,工人待遇恶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低,承担风险能力差,容易导致破产。

工人待遇提高要补足的短板是医疗教育等比生存更高的需求部分。而这些部分产能较低,存在结构性的问题。一旦待遇提高,会出现如同“黄金周”挤爆旅游地类似的不协调局面。

债务经济下,各企业已经严重负债,工人待遇提高会使其负债更加严重。从而要求向市场转嫁风险。如果碍于市场对手不能转嫁,就免不了破产命运。

要避免出现这些突出问题,企业,工人,政府三方都需各自作出准备。工人方面需要准备,企业可能出现的破产风险。企业方面则应准备,转移投资方向。政府方面则工作是重中之重。

政府协调,应当继续提供企业贷款,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阵痛”状态。要在医疗教育等需求短板产业预置生产力,防止出现供不应求局面。要积极促成企业的兼并联合,加强抗风险能力,使企业能够不致破产,弱势的有靠山,主动促成其兼并。要应对必然出现的劳动力的社会流动,劳动力必然会撤出一部分产业,而加入另一部分产业。做好岗位培训,使之能够顺利流动,不出现梗阻。

这里最具风险的是工人组织,其获得了自由罢工的权利,但却不能提高自身待遇。企业本身破产,而工人大批失业,此时失业工人就要争取他们的生存权益,可能出现反动的法西斯,有可能出现革命态势。总之,社会面临大规模暴力的时代。
不涨价就没法活的,必然会被淘汰,反映的是集约程度不够。工人组织若足够强大,应当形成互保。威逼政府促成资本转移,保护自己可能失业的阶级弟兄。压力传播到企业这里,就是要求企业不破产,而要求顺利兼并,要求强势的企业兼并之,从而让这个因工人要求而濒临破产的企业获得新生,让劳动者提高待遇有地方要钱。就是工人组织垄断增强,就要求优势企业去结对子,帮扶弱势工人。避免失业,这对于资本家来说是侵犯眼前利益,保护其长远利益。政府看不到这一点,那么活该被革命的份儿。

结局取决于工人组织的垄断程度,要价能力。企业的垄断程度,承担风险的能力。政府本身的远见,协调矛盾的能力。
几种状况,工人组织垄断能力不够,企业垄断强,政府无远见,如当下,悲惨局面,危机局面。
工人组织弱,企业垄断弱,政府无远见。导致的多半是黑社会帮派横行局面。
工人组织垄断强,企业承担风险能力不够,政府无远见,导致革命局面。
工人组织垄断强,企业承担风险强,政府无远见,长期政治动荡局面。
政府有远见,一切可协调。但未雨绸缪,需要准备的很多。降伏资本的短视利益,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手腕。

工人罢工形成组织,要想能够存活下去,保卫自己的根本利益。还是要寻求国际联合,与欧美工人一道反抗资本势力。这是长远之计,倘若不这么做,恐怕在国内范围内即便允许了罢工自由也难以扭转自己的劣势地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能罢工破产的问题,根本反映该产业的低端地位。然而低端只是相对,倘若能够国际联合起来,这个低端产业就能挟制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不仅不是企业利润低破产来教训工人不应提高待遇。而是挟制了全行业而要求资方支付更多的赎金。跨国的劳工组织垄断就极为重要。胜败最终是取决于它。而非政府——无论政府多么有远见,也不能替代工人自己捍卫自身利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3-10-26 06:10:25 |只看该作者
“罢工自由,让劳动者获得更多,客观上是增加市场需求,消弭生产过剩的危机局面。从而会使社会趋于稳定。”
也只能是“理论上讲”,而且,“理论上讲”的逻辑也不通。
罢工取得增加工资后,资本家难道不会把新增成本转移吗?物价上涨是怎么回事?工人年年要求增加工资又是怎么回事?
“消弭生产过剩的危机局面。”
是工人拿着新增工资去买过剩产品吗?工人老大粗没你那么傻吧?高质量的名牌产品不会有什么“生产过剩的危机局面”,如果你在说义乌生产的裤衩背心,拖鞋袜子;私企的粗钢劣质水泥,那是要单独讨论的问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板凳
发表于 2013-10-26 07:53:16 |只看该作者
signal 发表于 2013-10-26 06:10
“罢工自由,让劳动者获得更多,客观上是增加市场需求,消弭生产过剩的危机局面。从而会使社会趋于稳定。” ...

工人工资水平提高,压低利润率。这当然有利于市场需求增加,你说成本转移?要是成本都能转移,那么还罢什么工?就是说罢工不罢工结果都一样?那么还要什么经济斗争?
投资消费畸形状态,在工人取得罢工自由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平复,即消费比例会上升,对缓解危机有利。经济斗争若是释放了压力,那么就没有经济斗争不成就要革命的逻辑。即维持了资本主义的正常秩序。
物价上涨,是罢工的后果?现在物价上涨,是由于货币注水,输入性通胀,本币贬值,或者大规模压低消费搞投资造成。

过剩的危机,当下是全方面的。你一个局部的过剩,只不过局部的行业危机。现在的危机是金融危机,是全行业生产过剩,反映到了资本层面上来了,协调不力了。生产过剩问题的解决,也绝不是低水平地充分扩张,而是结构性的解决。相对过剩部门的资本转移到不那么过剩的部门来,结构调整过程。工人得到的薪水会刺激结构转变。

生产过剩的危机,我看你连什么是过剩危机都还没搞清楚。还处在马克思时代的认识水平上么?当下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0-26 09:47:54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3-10-26 12:16:06 |只看该作者
对先争取到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等权利,这些权利都没有,想入想入非非要进行罢工了。革命总是一步一步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6#
发表于 2013-10-26 16:00:29 |只看该作者
老汉 发表于 2013-10-26 12:16
对先争取到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等权利,这些权利都没有,想入想入非非要进行 ...

我想你说的这些权利,不会是施舍的。还得通过劳动者的罢工等政治斗争来争取。统治者不会平白无故地赋予人民所谓的权利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3-10-27 11:25:35 |只看该作者
你这话说得很对,宪法给你的权利,你都没有享受,反而要倒过来用宪法没有给予的权利罢工--来争取人民应该享受的权利,做得到吗?!用非法的罢工来争取合法的权利,不符合逻辑吧!这和用武装斗争来争取罢工权利一样不合逻辑。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8#
发表于 2013-10-27 12:49:50 |只看该作者
老汉 发表于 2013-10-27 11:25
你这话说得很对,宪法给你的权利,你都没有享受,反而要倒过来用宪法没有给予的权利罢工--来争取人民应该享 ...

历来的斗争,都是如此。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3-10-29 00:58:35 |只看该作者
哪就请你搞武装暴动来夺取政权吧!一步到位岂不更好,何必拖泥带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06:59 , Processed in 0.020513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