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力: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十六)—贷款经济和螺旋法则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21:43: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asfqcmz888 于 2014-7-25 21:48 编辑

贷款经济和螺旋法则

一、前面说过当国外市场仍然不能化解第二剩余价值时,国内银行就得为余下的部分买单。

答:银行首先以贷款的形式预支企业的第二剩余价值,使企业利润得以完全实现,并有能力支付银行利息。但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银行并不真正购买企业的产品。因此银行还得贷款给有财产抵押的消费者,扩大他们的购买力来化解第二剩余价值。

二、比如之前说的海外国家。

答:这是发达国家用贷款援助外国的一个重要目的,使之能够一边用昂贵的价格吸收发达国家的第二剩余价值,一边用本国的廉价资源还债。上世纪六十年代后,许多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大量资源被收归国有。国外市场的严重缩水使第二剩余价值的消化功能更加恶化,以致七十年代后整个西方世界爆发了冷战以来最大的需求危机。危机中的美国被迫退出布雷顿森林体系,放弃金本位美元,放弃对中国的制裁,企图打开亚洲新市场挽救帝国没落的命运。

三、看来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反而比贫困的社会主义国家更经不起制裁和封锁。

答: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制裁是把双刃剑。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不能像社会主义经济那样不经过市场把第二剩余价值直接转化成社会财富,资本主义世界在制裁别国的过程中首先遇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并不得不向社会主义的中国缴械投降。不幸的是,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忘记了他所倡导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不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而是根据阶级斗争的规律演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在马克思的预期影响下,社会主义国家过于注重阶级斗争,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研究和了解。当看不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斗争有激化的可能时,便认为资本主义已成功地利用民主政治解决了阶级冲突的问题。事实上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威胁不再是第一剩余价值而是第二剩余价值。

四、正如在讨论需求危机的周期特征时所分析的,西方国家七十年代后第二剩余价值过剩的问题是加重了而不是减轻了。

:而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剩余价值问题只能通过日益缩小的市场来解决,而不能通过选举等伪民主的政治手段来解决。

五、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竭力掩盖第二剩余价值,使人们没能及时发现商品经济的这一陷阱。

答:由于把资本家阶级当成铁板一块,忽视了资本主义早期产业危机的竞争目的正是为了实行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的一种努力,经典马克思主义把商品经济最基本的矛盾:生产的无限性和市场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政治化了,变成了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确十分尖锐,可以说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主要反映。

六、今天已不再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了。

答:所以化解第二剩余价值的困境上升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后帝国主义时代的主要表现。由于没有抓住这个阿喀琉斯之踵,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没能及时正确地解读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的新的危机,已经完全不同于有广大的国际市场时所具有的周期性过剩危机。苏联等东欧国家被表面的舆论宣传所欺骗,在没有严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发生了和平演变,丧失了公有制经济直接转化第二剩余价值的功能,使国内经济倒退了几十年。到2009年,俄罗斯整个工业的增加值仍然只是其1990年的72%,其中纺织业和皮革业还不到1991年产出水平的30%。

七、公有制的苏联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倒退。

答:前面的讨论说到由于西方国家在主动发起的冷战中与社会主义国家竞赛制度的优越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报酬和福利,也因此减少了产业利润。其结果是行业危机的周期缩短,而世界同步危机的周期却拉长了。当国际市场缩小后,西方国家已不可能提高产业利润和工人福利。因此不得不另辟蹊径来解决第二剩余价值问题。

八、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鼓励和放纵贷款消费和超前消费。

答:同时在产业和金融业之间悄悄地展开了一场金融战争。

九、这到没有听说过。

答:西方经济学不可能告诉你这些。当企业的产品卖不完时,为了仍然能够偿还银行贷款和利息而不至造成企业倒闭,如果你是资本家,会怎么办?

十、让我想想。减少工人报酬。

答:工人报酬减少后会降低他们的消费能力。

十一、再向银行借更多的钱来支付利息。

答:原来的贷款都还不了,银行是不会增加贷款的。

十二、减少生产?

答:产量减少后利润减小,同样会有还债上的困难。提醒你一句:取消金本位后,银行贷款只是纸币贷款。

十三、就是说可以设法使贷款贬值。对了,提高产品价格。

答:你可以当一名合格的资本家经理了。如果只是少数企业存在还贷问题,个别厂家提高产品价格后会降低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如果所有同类产品的厂家都遇到还贷问题,并同意一起提价,就可以把企业危机转嫁给消费者和贷款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沙发
发表于 2014-7-25 21:46:30 |只看该作者
十四、可这样一来,消费者不就有可能减少消费了吗?

答:这不要紧。资本家可以给工人涨工资维持工人原有的购买力。比如说,资本家把产品涨价一倍,再把工人工资提高一倍。这样工人可以照样购买原来所需要的商品,而资本家的利润却涨了一倍。虽然这多一倍的利润具有与原先相同的购买力,但资本家所需偿还的银行贷款所占利润的比重减少了。同时银行获得的还债虽然在数量上不少于贷款,但实际购买力下降了一半。这就相当于贷款贬值。

十五、资本家也够毒的。

答:资本家之间的争夺也是你死我活的。产业资本家利用“涨价—涨工资–再涨价”的螺旋法则不断减轻贷款负担。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能力虽然不断提高,物价却是不断增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营企业不须向银行贷款和还贷,所以能够保持物价长期稳定。

十六、难怪只有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做到物价稳定。那么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资本家就甘当冤大头了吗?

答:当然不会。他们可以提高贷款利息,增加贷款数量和扩大贷款范围。就这样在产业和金融业之间展开了一场静悄悄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一定有明确的宣战程序,而只是产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利用市场经济谋求各自最大利益的自然表现。结果就是战后西方国家物价和贷款利息的不断上涨和工人表面收入的上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贷款利息都曾高达两位数,并出现经济危机时通货膨胀的反常现象,称之为“滞涨”。今天这些反常现象早已成为常态。就在眼下的经济危机中仍然可以看到通货膨胀的影子。

十七、谁是这场战争的赢家呢?

答:没有。但首先崩溃的是制造业。由于物价上涨,美国工业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1968年全球制造大国美国出现了战后首次外贸逆差,迫使美国放弃了金本位制。随后美元疯狂贬值,暂时扭转了外贸逆差。但好景不长。很快从1976年始,美国的外贸逆差变成持续状态。海外市场的丧失和第二剩余价值的过剩是七十年代后美国需求危机的直接原因。从此美国的制造业不可逆地走向衰落并逐步淡出美国。

十八、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美国那时的贸易逆差是美元升值造成的。

答:那美元升值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两位数的美元升值不可能只是美元贬值后的反弹,也不是政府的强势美元政策能够保持的。美元升值是美元利息升高后,国外对美元的需求大幅上升造成的。美元升值加重了外贸赤字,因此有美国施压日本升值日元的故事。后来美元贬值后,贸易逆差并没有改变。

十九、这样的解释能够前后贯通地理解战后西方经济的主要变化。不像读西方经济学时总是一头雾水,理不清前因后果。

答:别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这样的理解更符合逻辑和事实。

二十、那么银行呢?

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靠产业贷款生存的金融业因大量制造业衰退而失去一大金主,便开始扩大服务业贷款,将外迁的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运回美国来销售。这便是美国制造业衰退后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服务业技术含量低,开业成本小,销售利润大,竞争格外强烈。与制造业不同,有降价余地的服务业走得是价格竞争的道路。大量的廉价连锁零售店和批发店占据了销售额的大部分。产业与银行之间的金融战终因制造业的衰落而暂告一段落。“涨价—涨工资—再涨价”的弯弯绕也到此为止。近二十多年来,美国工薪阶层的收入又开始下降,两极分化重新拉大,中产阶级的队伍越来越小。

二十一、这种不同行业资本家之间的战争只会发生在私有制经济中。

答:社会主义国家也会有“涨价—涨工资—再涨价”的螺旋现象发生,但原因不同。中国改革开放后物价上涨主要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否则因中国物价的严重低估在国际贸易中吃亏太大。为了补偿消费者的损失,在涨价的同时也就需要增加工资和生活补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19:04 , Processed in 0.046965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