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学习园地 查看内容

【第12讲】次贷盛行意味着需求过剩还是生产过剩?

2012-1-8 10:05|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3190| 评论: 1|原作者: 马克思主义100讲

摘要: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终于出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就是消费信贷。在消费者一时入不敷出之际,寅吃卯粮,以消费者提前支取远期收入来贴补生产者的即期利益,双方各得其所,多创造出来的需求也提振了经济,何乐而不为。然而,透支未来的收入是不可能持久的,因为未来还是要不断消费的,这就埋下了危机的一个隐患。可见,透支消费的产生及盛行,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应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必然选择,归根结底,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马克思主义100讲  透过《资本论》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之一
  
次贷盛行意味着需求过剩还是生产过剩?

作者:王佳菲

  时隔美国次贷危机卷起的风暴已四年有余,其间,人们也曾为世界究竟是进入了“后危机时代”还是即将“二次探底”产生过争论,而欧美债务危机的乱局则清楚无误地告诉世人,这场新世纪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始终不曾远去。这里我们不妨稍稍作些回顾,重新把目光投向这场危机的先兆与缘起。

  消费信贷:谁的救命稻草?

  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无疑是“美国梦”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人都是业主,这个梦想能否实现?除了一些房地产税收优惠措施之外,美国政府并没有拿出过具体实施方案,但这些口号却强化了人们的美好期许,并转化成金融机构们的大好商机。

  对于低收入者来说,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简称次贷)的出现,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也能获得住房贷款,这个虚幻的梦曾一度触手可及。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无须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混合型可调整利率房贷 、只支付利息贷款大行其道,允许借款人在借款的前几年中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数年后才进入还款高峰。这样,从表面上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到 2006年末,美国次贷余额约为1.6万亿美元,涉及到近500万个家庭。

  次贷的确是一项重大发明,既保持住房价不下跌,又让穷人能买得起房子。这可不是什么慈善福利事业,而是一桩财源滚滚的好生意——富人的房产投资能够不断增值,参与运作的各类金融机构大获其利,房地产公司及相关产业眉开眼笑,就连其他行业也跟着沾光,因为许多人将房屋再次抵押后,可获得贷款用于消费支出。这正是美国政府所乐于见到的景象,美联储大幅降息、增加货币投放、放松监管,再助一臂之力。在世纪之交,美国经济曾经历了互联网股市泡沫、恐怖袭击和一系列的公司丑闻,经济濒临衰退;若不是居民债务的快速扩张,这么迅速平稳地重返一派繁荣是不可想象的。通过发展借贷消费,家庭消费支出可以实现远高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从而减缓经济衰退。无论如何,“透支消费”至少从表面上看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使美国进入一个所谓的“稳定增长时期”,以至于“经济周期消失论”在美国风靡一时。

      上面这些看起来是皆大欢喜的场面,蕴含了美国大力发展次贷的诸多理由。进一步深入分析,从最根本上讲,发展次贷、促进消费,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需要。《资本论》中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资本家必须不断地把工人当作雇佣工人来生产,工人的这种不断再生产或永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工人如何能够再生产出来呢?也就是说,如何维持自己和繁衍后代呢?这只能靠消费。所以说,工人阶级的个人生活消费,只是把资本用来交换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再转化为可供资本重新剥削的劳动力,它是资本家最不可少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给工人添加各种生活资料,是为了维持劳动力的继续运转,这跟给蒸汽机添煤加水,给机轮上油没什么区别。正因如此,工人的个人消费对他自己来说是非生产的,因为这种消费仅仅是再生产出贫困的个人;而对资本家和国家来说则是生产的,因为它生产了创造别人财富的力量。 

  《资本论》还告诉我们,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不仅保证他们维持自己和再生产自己,另一方面,还通过生活资料的耗费来保证他们不断重新出现在劳动市场上。“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虽然具体的雇主可能经常更换,工人似乎很独立很自由,但最终还是要从中选择其一,否则就没办法维持生计、养家糊口。想想看,假如工人仅靠喝西北风就能过活,岂不是花多大价钱也雇不到他们了! 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实际上,工人在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以前就已经属于资本了”。 消费,就是资本家拴牢雇佣工人的一条“看不见的线”。

  如果不发展次级房贷及其它消费信用,就无法让美国工人花光他们所收入的一切,也无法维持美国工人的住房消费和生活消费,资本主义再生产就难以维系。透支消费模式把美国工人牢牢地拴在资本的绳索上,使他们不得不提前将终身的劳动力出让给资本家阶级,而为了偿还贷款又不得不一面努力地为雇主工作避免失业,一面把今后的收入中可观的一部分预留给银行债主。

  当然了,要使再生产顺利进行,工人光在劳动市场上出现还不行,商品市场上也必须要出现他们的身影。不然的话,东西卖给谁去?利润又怎么能最终实现呢?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迫切地需要同步扩张的购买力来消化。可是,工人的工资并没有得到改善。连萨缪尔森等人也不得不承认,“近20年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及低技能、低教育水平劳工工资下降的现实,已经逆转了传统的潮流。伴随对市场的重新强调而来的,是更多的无家可归者、更多的贫困儿童以及许多城市中心地带的贫困化。” 在工人的支付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消费需求,生产过剩的危机很快就会到来。扩大政府支出,虽不失为一个方法,但力度和范围都很难扩大。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终于出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就是消费信贷。在消费者一时入不敷出之际,寅吃卯粮,以消费者提前支取远期收入来贴补生产者的即期利益,双方各得其所,多创造出来的需求也提振了经济,何乐而不为。然而,透支未来的收入是不可能持久的,因为未来还是要不断消费的,这就埋下了危机的一个隐患。可见,透支消费的产生及盛行,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应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必然选择,归根结底,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

  谈到这里,一些相关的疑问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消费信贷的膨胀是广大美国人民疯狂追求高消费的结果吗?没这么简单,各类金融机构及整个资本家阶级才是最起劲并且强有力的推动者,政府也在积极地推波助澜。人们是先把收入花光了才想到去借钱,而且要不是能很痛快地借到钱,他们又怎么能、怎么敢继续消费呢!

  又如,有人提出,次贷危机似乎是由于消费需求过于旺盛而产生大量借贷引起的啊,这不是“需求过度”么,怎么说是“需求不足”呢?是的,马克思指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群众有限的消费是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要知道,这个消费需求指的是有实际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认为危机是由于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引起的,这纯粹是同义反复。” 而透支消费的膨胀不仅没有真正促进有效需求的增长,反而恰恰说明了生产相对于真实需求水平的日益严重的过剩。这样的“虚假的消费需求”仅仅是暂时弥补了即期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从而掩盖了生产扩张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无非是将这一内在矛盾的爆发从当下推到了未来而已。

  再如,透支消费模式是美国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吗?此言差矣。透支消费的背后,是美国社会贫富严重分化这个事实。正是大量低收入者的存在,构成了次贷的承担主体;正是他们偿还能力的丧失,导致了次贷泡沫的最终破灭。美国凭借着发展信贷消费,在劳动者实际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消费的增长,从而延缓生产过剩和经济衰退的到来。可惜这只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丰裕中的贫困,过剩中的饥寒

  无论是次贷市场的产生,还是次贷泡沫的破灭,都是由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造成的。2005年,美国最富有的1%和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都达到了192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1‰的人口只有30万,最穷的50%的人口达到1.5亿,但如果比较一下这两部分人口各自的总收入,居然不相上下。 包括纽约、华盛顿、亚特兰大和新奥尔良等在内的大城市中,贫富差距之悬殊堪比非洲城市,纽约市1%最富有的人的收入占纽约市总人口收入的37%。  

  在放贷机构那里,低收入人群都被划入到低信用级别之列,利率较低的优惠贷款是轮不到这些人的,只有通常高出优惠级贷款利率2%~3%并执行浮动利率的次级贷款才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产品。可见,没有大批的低收入者,也就谈不上发明“次贷”这个东西,更不会有次贷市场的迅速膨胀。

  然而,穷人毕竟是穷人,他们入不敷出,怎么能还上贷款呢?一个指望就是房价继续上涨,房产不断升值。但是房价又不可能无限升高,万一哪天跌下去,就算卖了房子也不一定够还银行的本息,反而背上了所谓的“负资产”。另一个指望是利率继续下降,这样通过借新债还旧债也能够暂时把窟窿堵上。但是利率总有降到底的时候,一旦出现逆转,恐怕光是利息就会成为很重的负担。很明显,次贷的按期偿还,是建立在脆弱的假设前提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上,而且这些条件完全不取决于低收入者自己!正如我们看到的,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触发了房价下跌,美国房地产市场陷入“寒冬”,贷款人开始无力支付高额月供,按揭违约事件大量增加。低收入者们纷纷从拥有自己家园的“美国梦”中猛醒,发现自己依然是一无所有,甚至被扫地出门后仍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次级贷款的出现,并没有促进有效需求的真实增长,并没有改变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状况,因而也就不可能阻止危机的最终到来。《资本论》中曾经提到,“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 “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也就是说,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不断扩张的生产力相对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产生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恰恰意味着群众由于贫困而购买力有限。而群众有限的消费是由他们在分配中获得的有限的收入造成的。“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  

  当次贷泡沫破灭之后,美国众多低收入者的处境更加艰难,数量越来越多的人被无情地抛入贫困、饥饿、疾病,一些曾经有着体面工作的白领沦为无家可归者,两极分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8年8月公布的统计数字,2007年,美国的贫困率为12.5%,贫困人口3730万人,比2006年的3650万人多出80万人,其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18岁以下儿童达到18%,高于2006年的17.4%。 

  ——据《华盛顿邮报》和哈佛大学等机构2008年联合作出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金融危机使低收入工人中80%的人难以支付燃油或存退休储蓄金,超过60%的人难以负担医疗保险,50%的人难以支付食品和住房费用。 

  ——职工养老金大大缩水,享受不到医疗保障的人越来越多。2008年10月美国国会高级预算分析估计,美国的退休账户在过去15个月里缩水了20000亿美元,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他们需要延长工作年龄。 美国人口普查局发表报告称,2007年美国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4570万人。 而美国19个州已开始制定或提议在2009、2010财政年度削减针对穷人的医疗补助计划开支以及州级儿童医疗保险项目。 由于医疗费上涨,许多公司不为职工购买医疗保险,许多人因付不起医药费而放弃看病或治疗。

  ——据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露宿街头或住在收容所的长期无家可归者达123822人。2006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160万人经历过无家可归和寻找收容所。 在华盛顿地区平均每天有超过6000人无家可归。其中,有47%的人长期无家可归。 

  毫无疑问,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危机,虽然首先引爆于金融体系,但实体经济领域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才是其最深刻的根源。在这一点上,它与以往的所有经济危机并无二致。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了矛盾的一面——群众的工资收入徘徊不前导致有效需求难以持续提高,那么矛盾的另一面——生产相对过剩,又有哪些重要表现呢?

  我们先简单地回忆一下《资本论》中对产业资本循环采取三种形式的分析。资本家在市场上用货币(G)购买了劳动力(A)和生产资料(Pm),进行生产(P)得到了新的商品(W'),再到市场上卖掉并拿回比原来更多的钞票(G'),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G—W…P…W'—G',或它的详细形式G—W=A+Pm…P…W'(W+w)—G'(G+g)。在这里,产业资本经过了一系列的形态变化,每种形态都在执行与其相适应的特殊职能。先是购买——货币资本转化成商品资本,然后生产——以生产资本的形式进入生产阶段,最后出售——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接着再进入下一次循环,周而复始,延绵不绝。只有不停顿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这种资本循环才能正常进行。 

  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循环出现中断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资本在第一阶段G—W停顿下来,货币资本就会凝结为贮藏货币;如果资本在生产阶段停顿下来,一方面生产资料就会搁置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劳动力就会处于失业状态;如果资本在最后阶段W'—G'停顿下来,卖不出去而堆积起来的商品就会把流通的流阻塞。” 事实上,一旦发生了生产过剩,那些本来应当循环自如的资本就可能在任何一个环节停滞下来,在任何一种产业资本的形态上沉淀淤积。

  现在,再对照一下美国的现实情况就会很容易发现,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三种形态的过剩是并存的:

  其一,供生活消费的产品过剩,典型地表现在住宅商品的大量闲置。据美国人口统计部门一份《关于房产行业整体状况》报告所示,美国2008年有1400万套房屋空置,比起1985年的740万套,差不多翻了一倍。这些房屋足够安置4000万以上的人居住,包括上百万因贫困、身陷债务而不得不与父母或其他人同住,以及那些流离失所露宿街头的人。 

  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世界性的生产过剩也暴露得更加明显。就拿美国维持多年的大量贸易逆差来说,包括中国、德国等国在内的其它国家以等量的实物出口支撑美国的借贷消费,这首先说明了世界强大的生产能力,美国人无需亲自动手生产也不用发愁买不到他们所需的消费品。而在中国对美国的以千亿美元计的贸易顺差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日本等其他国家在华投资生产或加工的成果,美国那边一闹危机,亚洲国家一直倚赖的外需靠不住了。因此,尽管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向来是“勤奋工作、勤俭节约的好孩子”,但与“大手大脚”的美国人相比,他们在经济衰退中可能遭受更大的打击,备受生产能力过剩的折磨。

  其二,生产资料以及生产能力过剩。相当数量的过剩发生在生产资料而不仅仅是生活资料领域,导致了生产能力的过剩。美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早在本世纪初网络经济泡沬破灭后就已露出端倪,据美联储理事会估计,2001年2月美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约78.1%,创9年来新低;半导体产业的产能利用降至约80%,且持续下滑;计算机业的产能利用率也达到3年来最低水平。 随后,房地产业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大量投资向房地产和钢铁、汽车等制造业集中。随着次贷泡沫的褪去,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逐渐浮出水面。2009年6月,美国第二大钢铁生产商纽柯公司(Nucor)在纽约举行的“钢铁业生存战略大会”(Steel Survival Strategies)上表示,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将长时间持续;纽柯目前的产能利用率仍处于45年来的最低水平,远远低于正常水平。 

  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大批美资企业在别国合资或独资设厂,美国的生产能力过剩不仅表现在本土,还要从美国资本足迹所至或业已形成控制力的更广地域来考察,已遍及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

  其三,资本过剩,并转战到纯投机领域。美国2000年工业资本的闲置率是29%,2001年就上升到36%,2002年后期已达37%,事实上2000年以后美国的资本闲置率很少低于30%,2008年9月的数据为34%。 由于资本在生产领域不能获利,转而进入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投机领域,吹起了大量资产泡沫,炮制出了黑夜来临前的最后一场狂欢盛宴。

   “丰裕之中的贫困”,原本是凯恩斯发明的一个用语 ,他以此来说明所谓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弊端——虽然总产出或国民收入迅速增长,社会已相当丰裕,但由于投资引诱不足和消费倾向不强,将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以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非自愿失业的劳动力大量存在,国民经济停滞甚至下降。他相信丰裕可以通过刺激总需求而实现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之内,这纯粹是个“经济问题”。但是,马克思早已在《资本论》中作出了著名的论断,宣判了资本主义体系内部是不可能解决这个矛盾的。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具有对抗性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财富的积累与贫困的积累,只是资本主义积累这枚硬币的两面。而不断积累的驱动力,来自于资本对利润的无止境追逐。“决不应当忘记,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或积累,也是这种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资本追逐利润的路线图,同时也是一幅经济危机演进的路线图。(待续) 
 
参考文献:
————————————————
1通常头几年为固定利率,此后根据市场利率每半年上调一次,上调幅度通常很大。其中一种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甚至允许借款人每月支付低于正常利息的月供,差额部分自动计入贷款本金部分,因此当借款人每月还款之后,会欠银行更多的钱。
2参见《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59-661页。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62页。
4参见《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92页。
5《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66-667页、第666页。
6[美]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萧琛等译,《宏观经济学(第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7《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6页。
8程恩富,大卫•科茨: 《中美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与大卫•科茨对话——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影响与根由》,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4日。
9资料来源:《纽约时报》,2008年4月9日。
10《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11《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8页。
12《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13资料来源:路透社,2008年8月27日。
14资料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08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新华社北京2009年2月26日电。
15资料来源:《侨报》,2008年10月8日。
16资料来源:《纽约时报》,2008年8月27日。
17资料来源:《侨报》,2008年12月12日。
18资料来源:《纽约时报》,2008年7月30日。
19资料来源:《华盛顿邮报》,2008年12月13日。
20参见《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0、63页。
21《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22数据来源于[美]哈拉比,见范强威、余斌:《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走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对话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瓦迪•哈拉比》,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3月3日。
23张玉文:《产能过剩拖累美国经济》,载台湾《远见》杂志2001年5月号。
24资料来源:《中国冶金报》,2009年6月26日。
25数据来源于[美]哈拉比,见范强威、余斌:《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走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对话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瓦迪•哈拉比》,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3月3日。
26参见[英]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高鸿业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6页。
27《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3-744页。
28《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5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易水寒 2012-12-15 08:28
资本主义离不开海外市场来吸纳剩余资本,这就是他们意识形态输出的目的:打开你的国门,逼你成为他们的海外市场。但几乎所有开放的国家最终都产生出自己的剩余资本。可利用的海外市场只会越来越小。另外次贷不过是饮鸠止渴。资本主义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8 17:29 , Processed in 0.01164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