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学习毛泽东》第三章

2013-12-9 22:5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398| 评论: 0|原作者: 水陆洲 |来自: 东方红网

摘要: 《学习毛泽东》第三章时间:2013-12-09 10:42来源:作者:水陆洲点击:40 次 《学习毛泽东》第三章毛泽东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第一节社会主义社会是过渡的社会形态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性”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社会主义各国的执政党及理论界争议颇多的一个问题。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的看法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中的得失值得我们细心地探讨。“过渡时期”一词是马克思在一八七五年写的 ...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近年来,有不少的人注意到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提出了不少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建成”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建成”问题的思考上。 
  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五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比较完整地表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时,还只是提到“基本上完成”“一化三改”。 
  一九五四年六月十四日,他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了“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为此“打下一个基础”的区别。前者需要五十年左右,后者大概是十五年左右。 
  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他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闭幕词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与“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的区别。前者大约要三个五个计划;后者就需要五十年的时间。 
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四日,他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是不是这样。”
这里第一次提出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与“完成”(即“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别。他认为,基本上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社会可以说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尚未建成或尚未完全建成。 
  一九五七年六月十九日,他在公开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
固。”
这里采用了“建立”与“建成”相区别的提法。 
  一九五七年七月,他在《一九五七年的夏季形势》中指出:“只有经过十年到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现在还未建成,还差十年至十五年。” 这里说的“从根本上建成”,也就是前面说的“完全建成”或“建成”。 
 
由于文献的限制,以上的回顾是极不完整的。但是,从这个简略的回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思想发展的线索。
(1)从一九五二年开始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规定了要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一化三改”;
(2)十五年左右完成了“一化三改”以后,中国的社会形态属于什么性质?他的回答是: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3)十五年左右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吗?他的回答是:不是。要达到这个目标,社会主义社会还要几十年的发展;
(4)一九五六年“三改”基本完成,“一化”还差得很远,这时,中国的社会形态属于什么性质?他的回答是:从社会制度来说,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了,应该说,中国的社会形态已经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了,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并没有完全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还刚刚起步,所以说,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建成、还没有完全建成、还没有从根本上建成,而离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主义社会,那就差得更远了。 
 
  这些论述实际上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思想,表明毛泽东在当时至少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第二个阶段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第三个阶段是建成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九五八、一九五九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思想有那些变化?
有的人认为,毛泽东犯了“超越阶段的空想论”的错误。根据是:他急于将多种形式的所有制改变为单一形式的全民所有制;急于改变按劳取酬政策,实行名曰具有共产主义因素实为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不切实际地单纯强调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基本否定和忽视利益原则的积极作用;无视中国落后的客观实际,企图实现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穷过渡,或者说企图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甚至可以提早进入共产主义。
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这些论据本身是否概括准确。暂且假定这些错误在实际工作中都是存在的,我们也还要注意区别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与毛泽东本人对这些问题的观点有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另一种是,对所有制、分配制、加速建设、提早过渡等方面的错误观点与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整体理论有联系,也并不是一回事。所谓“超越阶段的空想论”,有没有人能够提出证据证明:毛泽东的思想变了,这个时候,他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刚刚建立,甚至是已经建成了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主义社会了,或者,他认为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不需要经过“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阶段,就可以提前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十日,党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企图过早地否定按劳分配的原则而代之以按需分配原则,也就是说,企图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勉强进入共产主义,无疑是一个不可能成功的空想。”“在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在社会主义阶段停步不前,但是也不能陷入超越社会主义阶段而跤入共产主义阶段的空想。”
这能否证明毛泽东本人在一九五八年就是陷入了“超越阶段的空想论”呢? 
 
(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 
 
  经过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毛泽东根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他在第一次郑州会议的讲话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概念。 
一九五九年二月底、三月初,他在郑州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究竟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中国到建成社会主义要经过一系列阶段。完成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国家工业化等等任务,还只是第一阶段,以后还要有第二、第三个提高的阶段,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
这个讲话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 
  一九六零年一月十七日,他在上海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分几个阶段,要把我们的国家搞强大起来,要把我们的人民搞进步起来,要争取我们的经济接近美国和苏联那个时候的水平。 
一九五九年底至一九六零年春,他在读书小组会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至今还不过四十多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不成熟,离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还很远。”
这个讲话,首先是针对一九五八年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说的,决议提出:“共产主义在我国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并由此影响到一部分人产生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同时也是针对国际思潮说的,一九五九年
二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一大”宣布苏联已经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并宣称世界社会主义各国“将大致同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还不成熟”,应该说是对当时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状况,作出的重要判断。
他还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 
 
  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和“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确实是一个创造性的观点。 
 
  列宁在一九一八年、一九二零年曾经数次便用过“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提法,以及与此类似的“完全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彻底胜利和巩固了的社会主义”、“完全巩固的”社会主义等等。但是,他只是把这些概念看作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描述,并没有把它们作为专门范畴来论述。列宁关于“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提法,并没有引起列宁同时代人的重视,倒是布哈林一九二八年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一文中,用过“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术语。一九五八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十一代表大会的文件中曾经用过“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一词。 
 
毛泽东提出:(1)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不成熟;(2)中国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还要经过一系列阶段,要分几个阶段;(3)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4)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5)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应该承认,这不是几个孤立的提法,而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这决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主要是从哲学角度提出问题的,不完全是从政治经济学出发,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运动和我国国情作出具体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因而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而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具体分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当然,这些科学理论同任何科学理论一样,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不应该用现在的认识去苛求前人。这些科学理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当时克服和抵制国际、国内的错误思潮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五节  评“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论 
 
有人说,从一九五六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党对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问题,虽然作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说我们党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七六年,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性问题,一直处在不完全的清醒的状态,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它有意抹杀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所作的巨大努力和获得的丰硕成果。 
 
有的人为了证明毛泽东“一直处在不完全的清醒的状态”,指出:党一度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的这个错误。
这个错误确有其事。前面已经说到,一九五八年八月,党中央北戴河会议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中提出:“共产主义在我国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并由此影响到一部分人产生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刮起了一股“共产风”。正是毛泽东及时地总结经验,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在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就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尚处在“初期阶段”的正确论断。难道说仅仅根据这一事实,就能夸大成“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吗? 
 
有人说,“在较长的时间里,又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两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
按照他们的观点,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激烈斗争,这就是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阶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历史已经证明:对于社会主义义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究竟是谁一直缺乏正确的认识?究竟是谁一直处在不清醒的状态?
 
为了对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科学理论,邓小平、赵紫阳在执政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五日,赵紫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说: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们曾经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以为单凭主观愿望,依靠群众运动,就可以使生产力急剧提高,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我们还曾经长期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还“以阶级斗争为纲”。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或者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东西,被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东西,被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由此而形成的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同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教育我们,清醒地认识基本国情,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极端重要的问题。”
  “那末,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这个“初级阶段”论,是经过秀才们炮制出来的,作了“社会主义”包装的,一般人很难捉摸它的真意。我们还是看看赵紫阳自己在私下是怎么说的吧!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二日,赵紫阳说;
“在经济落后国家搞革命,只能由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来领导。……但这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由于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不能够实行社会主义,只能进行社会主义的准备,或者叫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准备阶段,也可称为新民主主义阶段。”
    《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第37页(1992年4月12日同宗凤鸣的谈话)
 
一九九二年七月五日,赵紫阳说;
“所谓改革的理论,就是落后的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是走‘过了头’,必须退回来。这就是对现有制度要进行改革,使其适应现有的生产力水准,也就是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或者说只能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又说:“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增加社会主义成分,来发展经济、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也就是毛主席所论述的新民主主义论。这就是改革的理论。”对此,毛主席已有精辟的论述。由于毛主席过早地结束了新民主主义阶段,超阶段地实行社会主义,欲速则不达,也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这需要从思想上重新理顺过来”。“所谓超越阶段,是指公有化程度太高了。”
    《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第45页(1992年7月5日同宗凤鸣的谈话)
 
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八日,赵紫阳说;
“经过东欧、苏联和中国进行半个多世纪的那种社会主义实践说明,在落后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不能马上建立社会主义,必须补资本主义课。”
    《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第86页(1993年4月28日同宗凤鸣的谈话)。
 
一九九三年五月六日,赵紫阳说;
“关于落后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提法,而应是不该过早地建立社会主义,这两个说法实际上一致的,不过(后边)这个提法更精确些。”
《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第92页(1993年5月6日同宗凤鸣的谈话)。
 
一九九三年七月一日,赵紫阳说;
“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革命胜利后不可立即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为社会主义创造和准备条件,应补资本主义这一课。”
“目前改革的人有点腰不直气不壮;有人认为现在没有改革的理论,这是不对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改革的理论。这是根据中国国情、生产力水准低下提出的。如果说党的‘七大’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理论,那么‘十三大’就是找到了中国建设的理论。正因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要发展商品经济,才要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来发展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出现利益集团的多元化,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
    “过去中国的改革没有明确提出改革的理论,改革者好象不那么理直气壮;而反改革的人却利用旧的观点进行折腾,致使改革有反复。现在的问题是,要突破所有制理论。苏联垮台了,中国是一个大国,改革又进行了这么多年,完全可能并且有资格提出一套有关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来。其他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却不行。‘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共同富裕。’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即使实行私有化,发展资本主义也没有什么可怕,也没有可责难的。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共同富裕。这就是改革的理论,也就是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
    《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第285页(1993年7月1日同宗凤鸣的谈话)。
 
赵紫阳的这些话对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十分透彻的说明:
1,经济落后的国家在革命胜利后,不能够实行社会主义;不能过早地结束新民主主义阶段,超阶段地实行社会主义;所谓超越阶段,是指公有化程度太高了。
2,经济落后的国家在革命胜利后,只能为社会主义创造和准备条件。
3,经济落后的国家在革命胜利后,必须补资本主义课。
4,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准备阶段,也可称为新民主主义阶段。
5,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增加社会主义成分,来发展经济、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6,正因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要发展商品经济,才要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来发展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出现利益集团的多元化,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
7,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即使实行私有化,发展资本主义也没有什么可怕,也没有可责难的。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共同富裕。
8,这就是改革的理论,也就是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
 
由此可见,邓小平、赵紫阳等人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内在的包含着剥削阶级消灭论、需要和生产是主要矛盾论、资本主义补课论、发展市场经济论、实行私有化论、等等,这与毛泽东就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发达阶段”,在内容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2003年8月17日修改
2008年8月6日再修改
2013年12月9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6 11:37 , Processed in 0.048429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