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统计与政治(四)

2014-2-14 17:41|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2662| 评论: 1|原作者: 《开放时代》2013年论坛

摘要: 有一个亲历者在网上写文章说,当时调查死亡人口的时候,凡是不在村子里面的逃荒人口统统报成死亡人口。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这个村子1200多人,但是当时只有300人在家,其余的965人全部报上去作为死亡人口,后来其余930人又回来了。
四、中国“大饥荒”的发生机制

  曹树基:产量、征购与口粮

  我这个题目是“产量、征购与口粮”,因为有个副标题是跟无为县的比较,那要交代一下背景,有关无为县大饥荒的文章已经正式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有关无为县的研究,与这篇文章有一个相同的地方,是我们主要用到了当时县委会纪录。县委讨论粮食问题:粮食的产量、征购与口粮的安排等等,通过这些材料,探讨无为县大饥荒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对于大饥荒的研究并不是在一些大的数据上面纠缠,我们认为那个研究已经过去了,我们要解决一些很实际的问题。我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在同样一个制度下,不同的省份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死亡率,而且死亡率差异非常大?在同一个省里面,何以在不同的县有不同的死亡率?这样的追问可以一直到乡镇与村庄。借助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来探究那个制度和那个时代。当然,这个题目也非常契合我们会议的主题,因为我们很多的研究,或者说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数据入手的。

  我的文章写的会比讲的要复杂,我希望用最简单的话来讲述。我们对数据有很多怀疑与不相信,文章中有许多对于数据的考订,今天在讲述中,我们都省略掉。庐江县与无为县相邻,都在巢湖的南岸,地形差不多,自然条件差不多,这个县下雨,另一个县一定会下雨。1959年11月15日庐江县县长孙光目在公社党委会上检讨说:“我下乡把张凯帆的话到处讲,并说无为县死了20万人。”通过无为县的研究我们知道,1959年上半年无为县发生过严重的饥荒与死亡,7月,副省长张凯帆来无为调查,马上就开仓放粮。这个时候,他不知道庐山会议在召开,回到省里,他被打成了反党集团。他自己有一本相当不错的回忆录记叙此事。我们现在要讲的是,庐江县县长在讲无为县的人口死亡,说明无为县人口死亡的故事已经在一个省的某一个层面上流传开了。现在,我们的一个大的问题是庐江有没有大死亡。

  《庐江县志·人口志》记载了1953~1964年庐江县的人口变动,包括年末人口、出生人口、出生率、死亡人数、人口死亡率、年末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等。有几个数据是比较怪异的,例如1962年的人口少于1961年,另外,1964年的庐江县人口增长率只有7.7‰,但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是40.6‰。如果这两个数字都是真的,就意味着有大批的人口外迁。在1964年,并没有人口的大规模外迁。我们用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每年的人口增长率进行修正。从1958年末到1961年末,庐江县的净减少人口是10万人。如果以此作为全部非正常死亡人口,人口死亡率约为14%,远低于无为县26%的人口死亡率。庐江县委只承认非正常死亡了2万多人。这是一个大大缩小的数据。

  和无为县的研究一样,我的分析从粮食的产量做起。庐江的粮食有两季收获,一季是5月中旬的小麦,小麦的产量很少,大概是全部产量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主要用于度过从5月中旬到7月中旬这两个月的春荒。庐江的粮食主要是水稻,水稻从7月中旬以后开始收割。从1955年到1957年,庐江县的粮食总产分别是5.5、5.3和5.7亿斤,这几个数据可能是一个从苏联学来的计划增长数,修县志时不调整1955~1957年的数字。无为县也有这个问题。1960年的粮食总产是4.5亿斤,而根据县委会记录则是4.1亿斤。我采用4.1亿斤来进行计算。1958年的粮食总产只有3.4亿斤,是因为整个上半年降雨量很低,水稻最需要水分的6月只有14.9毫米,基本上没有下雨。

  先讨论口粮。县委会记录中说1958年的总产量是6.1亿斤,实际上收获3.4亿斤,虚报了2.7亿斤。征购数是1.4亿斤,净外调粮食是0.87亿斤。从1958年7月15日以后到1959年的7月14日,是一个跨自然年度的口粮年度。7月15日至12月25日有165天,假定这个时候的城乡居民口粮没有差别,以全县72万人口来计算,人均1斤成品粮,按照75%的折粮率,可以计算相应的原粮。其实,一个县的粮食,除了口粮外,还要加上饮食业的用粮、饲料、工业、酿酒、种子等。这样计算之后,在庐江县,到1959年上半年,农民的口粮每人平均只有65斤成品粮,只够两个半月的消费了。也就是说,在5个月里面,有一半时间缺粮。

  1959年2月,冶山公社食堂每天只给群众吃1两米,情况非常严重。不过,1958年庐江县回销成品粮食5960万斤,折合原粮7947万斤,农民每人日均成品粮0.78斤,基本满足了农民的口粮需要。无为的情况不同,在出现了1959年上半年的人口大死亡之后,才向农民回销粮食。虽然从账面上看,两个县1958年农民的口粮标准是相同的,但结果却不一样。

  与无为县一样,庐江的粮食危机出现在1959年。庐江县委除了尽量减少外调粮食、从外地借粮外,县委书记与粮食局长等人共同瞒报了国库1000万斤粮食,说是贪污,其实是救济农民。1953~1957年的每人日均的成品粮,是0.74斤、0.81斤、1.30斤、1.27斤、1.10斤,1.30斤是按照前面那个“计划数字”算出来的,是有问题的。1958年是0.78斤,1959年是0.6斤,1960年是0.89斤,到了1962年以后,就到了1.06斤、1.18斤、1.10斤。1960年的每人日均成品粮不足0.6斤,这是一个一定会饿死人的水平。

  我们这里做三个讨论。第一点,就是1958年和1959年的问题。在张凯帆下乡之前,无为的人均口粮是理论上的,而在庐江县的县委会记录里面,则没有提到粮食的问题,似乎正常。回到我开头讲的,庐江县委书记孙光目讲,无为死了20万人,我想孙光目在讲这个话的时候,他所领导的庐江县应当没有死人。如果庐江县人死得一塌糊涂,他不敢这样去讲别人。第二点,在1958~1959年的两年里,庐江县的人均净产量已经明显比无为县要少,但人均口粮接近或者超过无为县,这表明上级政府从无为县调走的粮食,或从每人身上调走的粮食,要比庐江县多。从粮食区划上看,无为县的粮食是供应上海的,庐江县北部的粮食本来是通过公路调往巢湖以及合肥,它的南部是由水路调到南京、上海的,1959年的2月,改为调合肥了。调粮方向的这一更改把庐江给救了,庐江外调粮食的压力明显减轻了。第三点,要回头再看一下我关于无为的研究。我用“知情”、“回避”与“服从”这三个词来概括大饥荒时代的县级政府。在庐江县,我看到的却是对上级指示的不服从和低服从。所以,才有县委瞒报1000万斤的粮食。还有,如果比较两个县的县委会记录,无为县的姚奎甲天天在省里面开会,打电话回县对县里的干部施压,当然他也有很大的压力。庐江县的孙光目在哪里?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医院里。我们在无为看到的是服从,有些时候是病态的服从,在庐江看到的则有所不同。我们这里有一个假定性的推论,制度与干部的素质可能是造成区域人口死亡率差异的最根本的原因,但不是全部的原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4-2-14 17:53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01:06 , Processed in 0.01513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