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动态信息 查看内容

我也质疑周小川——给外资输送了多少利益?

2014-2-21 01:39| 发布者: ahjoe| 查看: 1261| 评论: 0|原作者: 韩强|来自: 韩强的博客

摘要: 在国企和银行改革过程中,外资占了大便宜,受损失的全体中国人民。质疑周小川:为什么中国要大量购买美国债券?为什么在2008、2009年不在国际市场买黄金,从2013年开始又在国际市场大量买黄金,所有这些问题加在一起,国家的损失究竟有多大?

韩强:我也质疑周小川——给外资输送了多少利益?


【阿早按:这个周小川是温家宝的马仔,温家宝又是邓小平的马仔;周小川,有整个邓腐党做后盾,不把邓腐党连根拔起,中国人民起码还要挨过当前邓腐党头头习近平这十年!】  

                    

作者:韩强 发布时间:2014-02-19 来源:韩强的博客                        
在国企和银行改革过程中,外资占了大便宜,受损失的全体中国人民。质疑周小川:为什么中国要大量购买美国债券?为什么在2008、2009年不在国际市场买黄金,从2013年开始又在国际市场大量买黄金,所有这些问题加在一起,国家的损失究竟有多大?

  看了清议《公开质疑周小川》,很受感动。这才是一位学者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由此,我也想到一些问题,为什么中国要大量购买美国债券?真像某些经济学家说的那样:不买美国债券,外汇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吗?而且进一步的疑问是;为什么又买了相当多的日本国债?为什么在2008——2009年不在国际市场买黄金,从2013年开始又在国际市场大量买黄金,所有这些问题加在一起,国家的损失究竟有多大?

  其实,早在2007年8月4日在我的博文《左小蕾的忽悠,意图何在?》就对著名国际金融专家左小蕾的观点提出质疑。她说:香港股市的风险主要是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美国政府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拯救措施。但是旁观其第一轮的表演,应该承认决策是果断的,思路也是清晰的,大有不费一枪一弹,成功“攻城略地”和“一本万利”之感。虽然戏还没有演完,但这种调控,却值得我们借鉴。”(左晓蕾:《美高调救助次级债危机的背后》2007年8月17日《中国证券报》)

  这种判断与原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的判断截然相反。

  世界银行前负责经济发展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日前在法国《回声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当前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任时实行的政策有关。

  文章说,一切源于2001年的美国经济衰退。布什总统在格林斯潘支持下推行令富人受益的减税政策,但没能使美国走出网络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衰退。美联储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除了降低利率别无他法。但是,上世纪90年代的过度投资是经济衰退的一大原因,所以降低利率没有极大地刺激投资,美国经济虽然繁荣起来,主要是因为美国家庭更多地贷款买房和负债消费。而且,由于低利率促进了房地产业的持续繁荣,美国人对自己不断增长震荡的债务负担一直不以为意。(2007年08月23日《中国证券网》)

  事实证明了我在8月4日的判断,同时也说明著名经济学家左晓蕾女士对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估计不足,甚至轻描淡写,还要借鉴什么经验,难道要借鉴“美国人对自己不断增长的债务负担一直不以为意”的经验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e02cb01000cfv.html

  2008年1月9日我的博文《在主流们的忽悠下银行股被贱卖》。就提出质疑;当时主要是质疑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同时也包括周小川和许小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e02cb01008per.html

  2008年5月30日我在博文《建行三折贱卖国有股引起网上热议》再次提出国有股被贱卖的问题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e02cb0100aa6s.html

  现在,我要质疑的是周小川同志。2005年11月30日,在《证券时报》有一篇文章《周小川辩驳国有银行改革肥水外流》充满了周小川的辩解。他说:

  类似现在国有银行改革过程中的争议在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时“已经遇到了很多次”。在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相关行业进行股份制改革以及上市的时候,也有人曾提出类似的疑问,比如,经济命脉能不能进行股改?国有股比重下降会不会有危险?会不会肥水外流?对此,周小川表示,“不少行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后,人们才体会到,只有真正能够把行业、企业做强做健康,使它的竞争力提高,不用国家不停地补贴、赔钱,才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最大利益和安全、稳定”。他说,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引发一些争议,也是改革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周小川最后表示,建行财务重组的代价与个别人的评论相距甚远。他说,建行这次重组中将可疑类资产剥离并以模拟市场价格出售,道理上不存在政府补助。但由于我国资产处置市场深度不够,定价能力弱,在估值批发与零售中产生的价差应视为本次财务重组的成本。此外,中央汇金公司在2003年底向建行注资225亿美元是一项投资行为,目的是取得回报,而不能用来填补建行账面上的窟窿。并且这项投资迄今已有良好回报,国家并没有为此付出代价。

  发表类似观点的,还有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他说:

  吴敬琏教授说:“之前国有银行,我们搞了许多年,资本金变成了零,甚至负数,这样一个银行让投资者怎么信赖呢?第一个进来的人需要承担风险,后来的投资者才会随后进入,价格才会越来越高。”“国人容易有民族情结,很容易情绪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过于情绪化,就容易出问题。要解决国有银行的问题,就要仔细地把问题的症结弄清楚。”(《吴敬琏不赞同国有银行贱卖论称国人容易情绪化》《新京报》2005年12月10日)

  我的质疑是:

  这里我们首先要说明,国有银行上市之前已经过资产剥离,资本金不是零,其资产不仅仅是账面的,而且对一个国家金融系统来说具有战略意义。然后我们从A股与H股比较来看这个问题:如果在香港上市的银行股没有贱卖,那么A股市场银行发行股票就是贵卖了,因为都是银行股为什么内地发行价要高几倍?如果内地发行价正合适,那么到香港发行就是贱卖了,为什么H股比内地发行价要低几倍?

  我们请经济学家吴敬琏说一说,中石化A股发行价4.22元人民币,H股发行价1.6元港币。格差一倍半,究竟是H股贱卖,还是A股贵卖?当时的社保基金也是以4.22元人民币进入的A股,被套了很长时间。现在社保基金虽然解套了,但是却眼看着H股赚钱,这又是什么问题?

  2007年9月1日《华夏时报》有一篇《国有银行改制外资饕餮盛宴一年疯赚10000亿》,看了让人触目惊心!

  较低的入股价格使得境外战略投资者们在中国金融股身上享受着暴利。据一项市场统计,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狂赚了7500亿,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估计,外资一年从中国的银行身上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张宏良在作《中国银行已成为外资超级提款机》的调查统计时,为这种巨额财富的流失忍不住流泪。

  不过,这样的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

  8月30日下午3点,股市高位震荡盘升,金融股强势不改。一笔2851手的买单将深发展拉伸到37.7元收盘,最近5个交易日,深发展的五日均价已在38元以上,意味着外资股东新桥持有的深发展股票市值已高达132.3亿元。而中国平安(98.11,-1.53,-1.54%),这个以汇丰为第一大外资股东的金融控股集团已在8月27日突破百元大关,汇丰在平安身上的账面利润在1000亿元以上。

  余云辉等学者在《谁将掌控中国的金融》一文中发出警告,将外资可以在中国本土“攻城略地”的基本路线图为八步:

  第一步,小比例参股,进入董事会,了解被投资企业情况,同时了解和掌握所在行业趋势和市场状况;

  第二步,通过增资或收购等途径把持股比例提高到离控股国内金融企业仅有一步之遥的某个临界点(或直接控股);

  第三步,通过外资所在国的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借助中国经济的上升周期,迫使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使外资机构所持有的人民币资产(金融企业股权)升值;

  第四步,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出口逐步下降,而国内需求因财富外流却难以提高,最后导致宏观经济环境逐步恶化;

  第五步,在中国宏观经济环境逐步走向恶化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已经处于高位。此时,外资机构通过政府组织和其他手段要求中国开放资本账户,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第六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周期一路持有的股权不仅分红丰厚,而且得到股份增值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双重收益,外资再通过金融企业上市减持股份,并把投资和利润兑换成为外汇撤离中国。

  第七步,当这种撤离行动变成一种一致行动时,人民币不得不大幅度贬值,国内金融危机爆发。

  第八步,利用金融危机和人民币贬值之际,境外机构再将外汇回流兑换成人民币,并进一步增持或收购中国金融机构股份,达到控股目的,完成对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控制。

  事实上,就目前来看,人民币大幅升值、通胀压力下,余云辉称其模拟外资进入金融业带来危机的某些征兆已经显露。这实际上是一场“金融战争”。

  我想,这篇文章,周小川同志不会没有看过,不知他是什么感想?我请问:这就是周小川所说的“正常现象”吗?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就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现在,实践已经给了答案:国企和银行改革过程中,外资占了大便宜,受损失的全体中国人民,也包括在A股市场上高价买入银行股和中石油股票的广大股民。

  现在,我要质疑的是:关于买卖黄金和美债的问题。

  2008年,在国家某机构的一个座谈会上,我指出,美国将发发生金融危机,原因是“两房”危机已经露头,这两家受政府支持的公司,一旦出现更大的危机,会引起链锁反应。现在中国应该放弃买美国国债,从国际市场买黄金,经备不测。当时,国际关系学院的江涌教授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坊间传说,他与当时的外汇管理懈局长有一场辩论,江涌教授主张买黄金,外汇管理懈局长却说;这个你不懂!

  现在,实事证明:江涌教授是对的,因为当时的国际黄金是每盎司1000美元上下,如果当时买黄金,2012年在黄金高点上卖出。中国将大赚一笔。但是,中国2008年没有买黄金,却在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大量买入美国国债。已经持续了好发几年。到了2013年又在黄金不断下跌过程中,不断买国际黄金。

  清议对周小川的第二个质疑是:

  “近一段时间,境内外媒体均有大量报道或评论,说您领导下的央行已秘密大幅增持黄金储备,增持数量从数百吨到上千吨不等,而存量从2710吨至5000吨不等。此报道内容岂止令我夜不能寐,几至哀而涕之。

  我之所以由哀而涕,个种缘由想必您也知道。过去一年国际市场金价每盎司由年初的近1700美元跌至年尾的1200美元以下,跌幅之大,不可不谓自金价上涨十几年来所不遇。不说投资者,就连瑞士央行都报告说金价下跌致其一年损失了166亿美元。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全球央行的黄金储备价值至去年10月的一年中损失了3500亿美元。由于之后金价再度下降跌,想必全球央行最终录得的全年损失会更大。

  您不至于反过来质疑我偏听偏信吧。最好如此。但是,既然央行之盈亏皆百姓之盈亏,且涉及金额数以千亿计,这样的重大事件性报道难道不值得央行及时出面澄清吗?您不觉得,正是央行的沉默让上述报道所喻示的巨亏几近昭然若揭了吗?

  所谓纸包不住火,过去一年里,不断有报道指中国的金融机构竞相涌入欧美银行纷纷退出的大宗商品业务。这不能不让人看作是央行大举增持黄金的注脚。

  因美元的持续贬值而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市值发生重大亏损的事实您不能否认吧。如果再多了个黄金储备市值损失,您主导下的国内外汇储备亏多少才是个够呢?您怎么就不能学学陈云的“交换、反复、比较”,来实事求是地重新厘定储备政策呢?

  我非常不明白,既然欧美银行纷纷被迫退出包括黄金在内的大宗商品业务,为什么国内金融机构要反其道而行之争相涌入呢?是不是和大妈一样心存抄底之侥幸呢?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作为世界头号金融体,岂容投机心态之横溢。据说,禁止银行对大宗商品的持有和交易的监管将延续至2018年,这段时期,谁能断定包括黄金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不会继续震荡下行呢?”

  我完全同意清议的这个质疑。我要说的是,在美元下跌的时候,大量买美国国债,现在又在黄金下跌的时候大量买黄金。这个操作,完全做反了,其中的损失是很大的。周小川同志应该在今年两会上提交述职报告,说明这些问题,而且要从数据上说明这两个过程,究竟造成什么后果?

  清议指出,陈云的“交换、反复、比较”经济理论,我认为非常重要。《财富周刊》2013年7月31日的一篇文章《中国真正懂得黄金的经济学家就是陈云》:

  老一代革命家陈云在1972年把中国仅有的外币换成了二百吨黄金,七年获利24倍!看来中国真正懂得黄金的经济学家就是陈云,陈云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经济学家金融家!他经历过战争的磨练,在与国民党和日本鬼子斗争时保障了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的纸币的安全流通。在与国民党及日本鬼子的货币战争中打了漂亮一仗。而当今极大多数经济学家金融家,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不懂政治、军事,连黄金是国家经济金融保障这一基本常识都不懂,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不负责任误导老百姓,误导有关政策的制定者。鼓吹黄金无用论,就是鼓吹中国不需要造航空航舰,这帮出卖国家民族中国利益的所谓精英就是卖国贼。书生不要误国!政治经济学,离开政治谈黄金是偏面的!研究黄金就是研究整个世界,必须从政治、军事、经济全方位去认识黄金!(作者系中国黄金投资第一人王卫列)

  请小川同志认真学习陈云同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23:33 , Processed in 0.034055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