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铭记甲午国殇耻史 共筑中国宏伟蓝图

2014-3-1 23:45|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646| 评论: 0|原作者: 张亦民|来自: 东方红网

摘要: 今年是甲午国殇120周年。“甲午”两字令中国人民刻骨铭心,那是因为120年前悲壮的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国留下一道太深的、至今仍未愈合的历史伤痕。鉴于当前我国面临的中日局势与共筑中国宏伟蓝图,进行对甲午战争的纪念与追思,甚为必要。

张亦民:铭记甲午国殇耻史 共筑中国宏伟蓝图

时间:2014-03-01 12:12来源: 作者:张亦民 点击: 次

铭记甲午国殇耻史  共筑中国宏伟蓝图

——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

 

今年是甲午国殇120周年。“甲午”两字令中国人民刻骨铭心,那是因为120年前悲壮的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国留下一道太深的、至今仍未愈合的历史伤痕。鉴于当前我国面临的中日局势与共筑中国宏伟蓝图,进行对甲午战争的纪念与追思,甚为必要。

一、前奏: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海天相望的近邻。在过去二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主要受益国而友好相处。历史演变到19世纪中叶前后,东方国家继印度之后纷纷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时候,地处东北亚的“弹丸岛国”与“远东孤儿”,嗅觉灵敏、奇迹般地避开了西方列强虎狼吞食的历史厄运,一跃跻身于国际政治舞台。中国呢?这个东方巨人却从鸦片战争开始,从文明之巅陷入黑暗之谷。两条不同之路的标志就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本来,鸦片战争前后,受西方思想影响,在中国封建士大夫中已经出现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维新思潮的先驱,如被称为清代文坛“三百年来第一流”诗人和近代中国维新思潮第一位启蒙思想家龚自珍(1792-1841);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位民族英雄的林则徐(1785-1850)和首创“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魏源(1794-1857),就是要求“外抗强敌,内求变革”的杰出代表。其中首开中国系统研究西方先河之作《海国图志》的出版,意味着中国闭关自守思想时代的结束,魏源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今有称毛泽东是让“世界睁眼看中国的第一人”,从而将魏源和毛泽东被称为湖南近代史上的两个“第一人”)。这本书不仅影响着中国先进人士,也影响着当时面临与中国相似危机的日本。日本史学家称:“《海国图志》唤起了日本先进人士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启迪了日本人的开港论;向日本人介绍了许多西方新文化、新思想,使日本民族受益非浅。”为明治维新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然而,当时的中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又受到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清廷内部于1861年开始出现了主张继续“闭关自守”的顽固派与当时主外交全权大臣的恭亲王奕沂为代表主张改变外交通商的洋务派。同年8月,咸丰病死承德,奕沂同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与那拉氏串通,乘机发动宫廷政变,捕杀顽固派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受命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主张对外实行妥协政策;“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开展洋务运动;认为洋枪、洋炮、洋船“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远,得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作为“自强”“治国之道”。

中国洋务运动的最大成果是通过买船置炮,创造了一支东方最强大(世界第六,有说第九)的中国海军。与此同时,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呼声下,为了支持和发展军事工业,相继创办了运输、电报、采矿、冶炼、纺织等民用工业。无疑,这对中国发展现代工业起了促进作用。但帝国主义资本乘机大量进入,使洋务派和一些为“洋人所素信”的买办相结合,造就了中国早期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以,洋务运动实际是外国侵略势力和清朝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的开始,也是清廷政权半殖民化的严重步骤。

日本的近代史,是从1868年推翻德川幕府政权的倒幕运动(即明治维新)开始的。此前的幕府时期,对外实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严禁人民出外经商,除准许中国、荷兰商人在长崎一个港口进行有限的贸易外,禁绝与外国的一切交往,严禁天主教在日本传教。日本的闭关锁关政策和残酷的封建剥削,加上连年饥荒,迫使农民和城市贫民奋起反抗。1801-1868年间,农民起义达五百多次,市民骚动也频连不断。

1840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英俄两国在亚洲展开争夺殖民地斗争,英利用日本阻止沙俄势力东进南下,随后美国也插手远东,利用日本作它侵略中国的跳板。他们的舰队常在日本长崎与中国上海间来回游弋、胁逼,1854年日本政府被迫开港通商,先后与美、俄、英、法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结束了闭关锁国的时代,同时也开启了倒幕运动。

196813,倒幕派在京都召开了御前会议,宣布“王政复古”,成立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开始进入“脱亚入欧”的不完全的资本主义新时期。“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马克思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臭名昭著的取台湾、并朝鲜、占满蒙,征服中国的“大陆政策”。从此,明治政府在国内实行一系列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日本外交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怕强欺弱,1871年开始,一方面派出代表团到欧美各国活动,试探修改同日本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结果遭到蛮横拒绝;一方面对待它落后、软弱的亚洲各邻国关系上,却表现出凌人的凶焰,开始张牙舞爪地侵略扩张活动了。

18745月,羽毛未丰的日本,在英美等国教唆下开始武装侵略台湾,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截至8月,日增兵13次,达3658人;清军调至万人,在台湾军民的英勇抗击下歼敌561人,日军很快陷入进退维谷之中,如果中国方面坚持下去,日军很快会被赶出台湾。但清政府李鸿章在英驻华公使劝诱胁迫下,同日本代表大久保利谈判,同意赔款五十万两白银为日军撤军条件,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这是近代日本向外扩张的第一次意外的收获。堂堂中华帝国的软弱可欺,大大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胃口,助长它侵略扩张的气焰。

1879年,日本向琉球进攻,琉球国王向清政府请援,清政府爱莫能助,遂为日本吞并,改置冲绳县。由于清政府害怕战争,不敢履行援助邻邦共同抵抗侵略的义务,更加纵容了日本扩张野心。日本的侵略政策就是以朝鲜为起点:第一步割断中朝关系,以孤立朝鲜;第二步迫使朝鲜沦为日本“保护国”;第三步则以朝鲜为基地,进而侵略中国,以遂其征服亚洲和称霸世界的野心。从此,日本成了东亚的一个不安定因素和战争策源地,一直到“二战”战败为止。

二、备战:日本磨刀霍霍待较量,中国歌舞升平备寿庆

日本明治维新后,通过“征台”之役,意识到自己尚不具备与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一决胜负的实力,为了来日较量,岛内从天皇、百官到庶民,竭尽全力战备了十个春秋,于1878年底改扩陆军省参谋局为参谋本部,任命堪称日本军国主义鼻祖的山县有朋为参谋总长,表明要同中国与朝鲜大规模开战的决心。1880年,山县有朋向天皇进呈《邻邦兵备略》指出:“邻邦中国养兵百万,兵多无用,屡订城下之盟,日本必须引以为鉴”,并说:“兵强则民气始可旺,始可得互市之利益,而国民之劳力始可积,国民之富贵始可守”,这段话成为日本新老军国主义分子鼓吹军备压倒一切的经典。

1887年,山县有朋制定了《清国征讨策》,不仅测算了兵力,制定了北攻北京南占长江要地的作战计划,甚至详细拟定了战后割裂中国、分而治之的具体方案。他叫嚣:要以5年为期,对中国发动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1888年、1890年,又接连抛出《军事意见书》、《外交政略论》,为侵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并说服国会通过一个又一个扩军备战议案。1890年,山县有朋出任内阁总理后,日本政府每年以60%的财政收入用于建立和发展现代化海军。18927月,中国北洋水师的日本之行,更加刺激了日本当局加快扩充海军的步伐。

日本在疯狂扩军备战中,用传统的“武士道”封建毒素和“忠君爱国”思想,狂热地进行军国主义毒化教育,培植日本国民对中国的憎恶感、占欲感,把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整个日本国民,培养成为天皇的“圣战”而效死尽忠的“忠良臣民”。他们派出一批批穿华服、说华语、蓄发辫的间谍潜入中国各地搜集情报。到甲午战争前夜,他们对清军在各地布防情况和和作战地形已了如指掌。在外交上,日本想尽一切办法,孤立中国,取得美国的支持,赢得英国的同情,离间挑拨英、俄对立,最后独占中国。

在日本侵华战争准备中,有两件事促使日提前发动战争:一是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激起了民众的不满,也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起来。为了使日本国民的注意力从对国内现状的不满中转移出来,就决定用“惊人之举”,“定此骚动之人心”;二是1891年俄国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刺激。这对日实施“大陆政策”产生巨大震动。有政论家说:日本之寿命将“随着西伯利亚铁路延长而缩短”。据此,山县有朋在189310月向天皇建议,为了将来肯定要进行对俄作战,必须首先确保战略要地朝鲜,并尽快找机会跟它的宗主国中国作战。

“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戈”。正当日本岛内磨刀霍霍准备对华战争的时候,清廷高层集团内部的“帝”“后”权力之争中,慈禧太后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只图骄奢淫逸生活。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后,竟挪用海军军费去修颐和园。从1892年起,下令军机处为筹备迎接她花甲大寿而耗资挥霍白银1000多万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年收入的七分之一,其中大部是“边防经费”“铁路经费”,后来章太炎不无愤怒地写道: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在中国歌舞升平备寿典中,终于迎来了日本早已磨刀备战的甲午较量。

三、较量:“上邦大国”败倒“弹丸岛国”脚下

早已决心向中国挑衅的日本,只等“遇有可乘之机”。18945月,朝鲜东学党在全罗道起义,为日本侵略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清政府应朝鲜之请,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部队二千余人开往汉城。谁知清军出动之际,日本以“保护侨民”为由,不请而来。朝鲜政府要求起义平息后双方撤军。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一面命叶志超率部撤至牙山,候令回国,一面命时任“驻朝总理通商事宜”的袁世凯交涉日本撤兵。日本早有预谋,非但不撤兵,反而源源增兵而来,并于723日突然进攻朝鲜王宫,掳去国王李熙并扶植大院君李罡应组织傀儡政权,下令“驱逐中国军队”,进攻牙山清军。725日拂晓,日军通过在华间谍掌握了电报密码,获知中国有几艘运兵船舰经过丰岛海面,日军在那里待机突袭,中日甲午战争就从丰岛之战开始。

丰岛海战爆发后,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的李鸿章不但不做任何御敌部署,以其“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思想,异想天开地想依靠英、美等国的“调停”消弭战端;然而,始终怀着“以日本为打手,坐收渔人之利”的英、美等国,却纷纷“宣告中立”。清政府在无奈情况下,81日,中日两个皇帝彼此下诏宣战。明治天皇的宣战诏书是咄咄逼人之架势,鼓励日军“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以全帝国之光荣”。光绪皇帝的宣战诏书是通篇和缓防御之口气,慢条斯理与强盗理论是非,令人作呕。当清军在平壤集结据守时,日军分四路进攻,并乘清军退过鸭绿江,乘胜侵入中国东北,进占安东、九连城、长甸、宽甸、金州、大连、旅顺等地。日本舰队又在鸭绿江大东沟外的黄海海面袭击中国舰队,双方激战五小时,北洋舰队失利,日本海军亦受重创。此后,李鸿章令北洋海军躲在威海卫军港内不许出战,造成束手待毙的局面。日本陆军在山东半岛登陆,威海陷入包围之中。日本从海面和陆地开炮轰击,中国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全军覆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4 09:33 , Processed in 0.014504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