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江青小传:62、毛泽东接见向三立

2014-3-12 22:50|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741| 评论: 0|原作者: 水陆洲|来自: 东方红网

摘要: 江青小传:62、毛泽东接见向三立时间:2014-03-05 10:39来源:作者:水陆洲点击:183 次 1949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菊香书屋接见了向三立。 这天下午5时许,向三立刚下班,毛岸英就来了,二人一起乘车去中南海。来到菊香书屋时,正是夕阳西下,毛泽东外出散步去了,院子里只剩下几位工作人员。毛岸英叫向三立稍事休息,自己则去倒茶。不一会儿,江青回来了,她身后拥着李敏、李讷,还有刘思齐。毛岸英向江青介绍了向三立,并让李敏、李 ...

江青小传:62、毛泽东接见向三立

时间:2014-03-05 10:39来源: 作者:水陆洲 点击: 183 次
      1949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菊香书屋接见了向三立。
      这天下午5时许,向三立刚下班,毛岸英就来了,二人一起乘车去中南海。来到菊香书屋时,正是夕阳西下,毛泽东外出散步去了,院子里只剩下几位工作人员。毛岸英叫向三立稍事休息,自己则去倒茶。不一会儿,江青回来了,她身后拥着李敏、李讷,还有刘思齐。毛岸英向江青介绍了向三立,并让李敏、李讷喊“表舅”。
      毛泽东散步回来了,走进菊香书屋,来到客厅。毛岸英迎上前去,指了指已经站起来的向三立,对父亲说:
      “爸爸,三立表舅来了。”
      “主席!”
      向三立激动地喊了一声。
      “向先生。”毛泽东朝他点点头,热情地向他伸出手去,说道:“你是开慧的表弟,来北京多久了?”
      “报告主席,我来北京已经两个多月了。”
      “现在哪里工作?”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
      “哦,对了!你会打算盘。”毛泽东好像想起了什么似的笑着说:“听岸英和田家英秘书讲过,你擅长财会工作,便推荐你到了中央财经委员会。”
      “谢谢主席的关怀!我一定好好工作,为人民服务。”
      “你初到北京,工作和生活习惯吗?”
      毛泽东关切地问;向三立说:
      “工作愉快,生活也习惯。只是餐餐吃馒头有些不习惯,不过我想以后慢慢会习惯的。”
      这时有人进来向毛泽东报告,说:
      “东北有一位领导同志来看主席。”
      毛泽东去了一会儿,又回来同向三立拉家常。江青走了进来,毛泽东向她介绍说:
      “这位是向三立同志,是杨开慧的表弟,是湖南来的。”
      又对向三立介绍说:
      “她是江青。”
      江青说:
      “刚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
      向三立连忙喊了一声:
      “江青同志。”
      江青笑着同他握了手。外面来人报告说:
      “主席,开餐了。”
      毛泽东说:
      “吃饭去吧,等会我们再谈。”
      众人来到餐厅,毛岸英、刘思齐夫妇正和妹妹李敏、李讷在说笑。李讷见父亲来了,就说:
      “我们家院子里放了许多瓜。你们看,爸爸像个瓜吗?”
      李讷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了。向三立暗暗吃惊,想不到孩子们在毛泽东面前竟敢如此放肆。没想到毛泽东依旧是满面春风,和蔼地说:
      “瓜有许多种,有南瓜,冬瓜,葫芦瓜。”
      李讷俏皮地说:
      “爸爸的肚皮像南瓜。”
      说得大家又笑了起来。向三立被他们父女之间的和睦、融洽、欢乐的气氛感染了。晚餐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着。毛泽东对向三立说:
      “今天是星期六,有客人来,特意让厨师加了两道菜。辣味菜你习惯吃吗?”
      向三立也是湖南人,自然是习惯吃辣椒。 
      “吃吧。”毛泽东又说。他边招呼边吃饭,自己夹了一块红烧肉和几片鲜蘑菇。还嘱咐向三立说:  “多吃菜,随便吃吧。”
      又嘱咐毛岸英说:
      “你照顾三立表舅一下。”
      毛岸英要给向三立敬酒,向三立忙说:
      “我不太爱喝酒,请上饭。”
      毛岸英就让服务人员给向三立上饭。毛泽东已经喝了几口葡萄酒,见向三立如此,就向他敬酒。向三立连忙起身说:
      “主席,我已用饭。我们湖南老家的习惯是用饭不再喝酒。”
      毛泽东说:
      “老习惯也可以打破呀!吃饭可以喝酒,边吃饭边喝酒也行。”
      向三立只得喝了一口酒。众人吃完饭回到客厅,李讷端来两盘又红又鲜的苹果,拿起一个让向三立吃。毛泽东见了,就说:
      “给客人吃水果要拣大一些的。”
      李讷按照父亲的意思,又选了两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送给向三立,说:
      “表舅吃这个。”
      毛泽东难得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和家人共度周末,兴致依然很高,他接过刘思齐为他沏好的一杯茶,喝了一口,就讲起故事来:
      “古时候有两个秀才,一个姓刘,一个姓李,两人都爱作对联,一见面就想对对子。有一次,两人又见面了,商定对对子,谁对不出就要受罚。李秀才先出上联:‘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刘秀才一看李秀才用了老子李耳的典故,心想:‘他要占我的便宜,没门!我也非损他一下不可。’于是,他略加思索对了下联:‘斩白蛇,兴汉室,高祖是刘。’刘秀才以汉高祖刘邦自比,来对‘老子’,高过李秀才一筹。李秀才不得不服,就说:‘高明,高明!你赢了,我服输。’”
      刘思齐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称赞道:
      “爸爸,那个刘秀才真有学问。”
      毛泽东说:
      “思齐呀,那个刘秀才是你的祖先,他崇拜汉高祖刘邦。那个李秀才可算是我的本家,因为我在延安时曾化名李德胜。但我不信老子的观点学说,他提倡出世思想,清静无为。你说得对,人家多有学问;对历史掌故如此熟悉,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并且一用就活。一下把人吓到了。这就是知识的力量。知识一旦灵活运用,就可以变成武器,用来保卫自己。所以,你们要努力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尤其是要学习历史和古典文学。
      刘邦出身贫苦,没有多少兵力,没有万贯家财,却能称霸一方,统一天下,并且使汉朝长治久安。其原因主要是他善于用人,他手下两个重要的谋士,一个是张良,一个是韩信,这两个人都能够为他所用。刘邦的对手楚霸王项羽却是个孤家寡人。当初,他的势力比刘邦大多了,拥有庞大的军队,统治着中国大块富庶之地,兵强马壮,不可一世。但他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不听谋士的进言,鸿门宴放走了刘邦,当然,项羽心肠好。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却不肯杀刘邦,刘邦说了几句好话,他就心软了。范增向他进言,他却不杀刘邦,而把刘邦放了,等于放虎归山。项羽没有理睬他的话,结果被范增言中。刘邦逃走后,势力不断扩大,与项羽争雄,结果打败了项羽。项羽被围在垓下,只得别姬自刎。项羽也不善用人、招贤纳士。韩信去拜访项羽,项羽却看不起韩信,结果韩信却被刘邦所用,为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殷鉴不远。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要记取项羽的教训,切不可骄傲自满,对敌人更不要心慈手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现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蒋介石到了台湾,还想要反攻大陆。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将革命进行到底。”
      毛泽东停了停,又说:
      “刘邦的治国之道,任人唯贤,广纳贤才,治理好国家,实现长治久安,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毛泽东的故事讲完了,孩子们一窝蜂走了,只剩下毛泽东和江青、毛岸英、向三立。毛泽东喝了一杯茶,询问了向三立的大哥向钧被捕和牺牲的经过,对向钧的牺牲表示惋惜。毛泽东又问道:
      “明卿先生还好吗?”
      向三立答道:
      “身体还健康。”
      “他如今还住在平江乡下吗?”
      “是的,他还住在老家。”
      毛泽东回忆起往事,深情地说:
      “我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时,明卿先生从事地下交通工作,常给我通风报信。有一次是他及时报信,才使我脱离险境。后来,我住在长沙清水塘,他常去看我,与我谈当时的局势,高谈阔论,给我以信心。”
      向三立认真地听着,想不到叔父还有这么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毛泽东停了一下,又说道:
      “你叔父向明卿先生是个忠厚老实人,是个好人。过一段时间,我还想请他到北京来作客哩。”
      毛泽东渐渐地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他说:
      “我小时候在家里,母亲对我非常好,她心地善良,为人厚道,同情穷人,常常和我背着父亲接济那些困难的亲戚和穷苦人。我离开家后,母亲得一种病,叫淋巴腺炎,脖子上长着瘤子,全身奇痒。这病现在并不难治,可惜那时候医学不发达,没有药物治疗,母亲就那样过早地去世了。”
      毛泽东说到这儿,似乎有些哽咽了,他继续说:
      “我母亲要是还活在世上,那该多好啊!她死的时候,才53岁,要是到现在,也才80多岁。”
      向三立说:
      “主席,您不必难过。您没有辜负您母亲的希望。您母亲若是九泉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毛泽东沉默了一会儿,又说到他的父亲,他说:
      “我父亲勤劳俭朴,精打细算,善于持家。但他为人固执,严厉,吝惜钱财。他每天起早贪黑,自己推脚车,贩运粮食,为家里积攒了一些钱财。他会做生意,那时候常贩卖谷米,运到湘潭、长沙去销售,运货回来,销售给乡亲们。赚的钱,用来买田,放高利贷。只几年我们家就发了,用几百银洋发展到十几亩田,几十亩田,成了当地的一个富户。父亲对我们很严厉,总是叫我们劳动,不准我们躲懒,并说他辛辛苦苦劳动都是为了发家致富,都是为了替我们兄弟造福。可我们都没有继承他的财产。父亲真是用心良苦啊?”
      毛泽东说到这儿,关切地问向三立:
      “你知道韶山那边的情况吗?我家那座房子还在不在?是不是破了?”
      向三立说:
      “听韶山的人说,那房子还在。过去国民党没收了,现在人民政府又收回来了,并且做了一些修理。”
      毛泽东点点头,说:
      “我家里过去很穷,祖父是贫农。到我父亲手里,积攒了一些钱财,买了一些田,家里逐渐富了。我父亲可算是一个富裕中农。”
      向三立说:
      “主席家总不能划富农吧!”
      “不好。我们应当实事求是,按政策办事,该划什么成份就划什么成份。”
      毛泽东郑重地说着,又陷入了深思。向三立问道:
      “主席是不是想家了?想回去看一看?”
      “是的!”毛泽东深情地说:“我很想回去看看,只是现在没有时间。新中国刚成立,百业待兴,有很多事情要做。下一步怎么走,还有待研究和探讨。总之,要把国家治理好,暂时没有时间去考虑别的。”
      毛泽东又谈到了他是如何走出韶山冲,怎样到长沙读书,受过哪些老师的影响。他说:
      “杨怀中先生其实是个伦理学家。他留学多年,在日本、德国读了不少书,治学严谨,在逻辑学、伦理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对王阳明的理学也有很深的研究,他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向三立说:
      “杨姑爷在世时酷爱读书、藏书,去世后没留什么家产,却留下了不少藏书。原来,1937年抗战之前,杨姑爷还留有不少书,放在板仓那座阁楼上。我过去到板仓去,常见到那些书,都是很有价值的书。”
      毛泽东忙问:
      “那些书还在吗?”
      向三立说:
      “解放后我就不知道了。”
      毛泽东说:
      “那些书如果散失了,多可惜呀!”
      少顷,毛泽东突然问道:
      “开慧是怎样牺牲的?她牺牲时,你在哪儿?”
      向三立说:
      “霞姐牺牲时,我才13岁,在板仓附属实业高小上小学。霞姐带岸英兄弟到我家住了一年多,住到1930年。其间,何健又多次派人追捕,均摆脱了。她后来回板仓去了。不久就被何健逮捕了。这一年10月,被害于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
      毛泽东听了,不禁黯然神伤,沉默不语。江青见状,起身离开了客厅。毛泽东沉痛地对向三立说:
      “开慧要是在你家,就不会出事的啊!”
      向三立也说:
      “是啊,如当时霞姐不回板仓,继续在石洞住下去的话,多少受一些保护,不至于那么容易遭到何健的包围、逮捕,乃至杀害。可她不想连累向家,更不想亲戚为她而担惊受怕,毅然带着孩子回了板仓。”
      毛泽东又谈到杨展,说:
      “你在《新湖南》报上写的那篇文章,我和江青都看了,写得不错。看了你的文章,我对杨展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所说的文章,是向三立在1949年9月2日发表的《悼念杨展》一文。向三立说:
      “杨展到延安后常和我通信,谈延安的情况,谈对革命形势的看法,使我很受鼓舞。1941年后,我就没听到她的音讯了,我猜想她可能牺牲了。”
      毛泽东说:
      “杨展到延安后,我们不常在一起。后来,她去了华北抗日前线。再后来,听说她牺牲了。”
      毛泽东深情地说:
      “展儿是在华北抗战中牺牲的,她是一个好孩子,爱学习,向往革命对革命事业充满热情。为了中国革命,我们党牺牲了许多同志,何止杨展一人呢?”
      毛泽东见向三立流出了悲伤的眼泪,又安慰道:
      “杨展是为革命牺牲的,你们不要难过。只有好好地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才对得起牺牲的同志,也才是对展儿的最好纪念。”
      向三立想起自己曾在穷途末路时去广州粤中盐务局谋职,感到内疚。他说:
      “比起杨展来,我的思想落后多了,我曾为生活所迫去了广东,为旧政府做过事。这是不应该的。”
      毛泽东说:
      “这也难怪你呀,那是因为生活所迫,何况你在那里还学会了本事。要不,你到北京来,怎么能从事会计工作?你不是先学农业后搞财会吗?如今你参加了工作,建设新中国,需要大批人才,你的那些本事不是都可以用上吗?”
      向三立闻言,倍受鼓舞。毛岸英见父亲谈到了建设问题,就插话说:
      “有一位中学老师,提出您的著作中的一些说法不一致,比如《农村调查》、《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中,一些观点不统一。”
      毛泽东说:
      “一个人的思想是变化的,而且也有时代的局限性。”
 
摘自毛泽东大传第225章
 
水陆洲  2014年3月4日转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03:40 , Processed in 0.016748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