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让唯物史观深入大众日常生活

2014-4-24 22:0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82| 评论: 1|原作者: 王远山|来自: 中国社会科学报

摘要: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搞清楚史实,包括历史的细节,固然必要。但回应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道路的否定、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否定,必须在理论上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揭示它的实质和危害,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青年乃至整个社会的历史教育和唯物史观教育。

让唯物史观深入大众日常生活

作者:王远山 发布时间:2014-04-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搞清楚史实,包括历史的细节,固然必要。但回应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道路的否定、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否定,必须在理论上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揭示它的实质和危害,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青年乃至整个社会的历史教育和唯物史观教育。

  “很多学生不认为自己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而实际上他们却已经接受了一些具体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谈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军这样告诉记者。

  杨军曾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当代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负责就高校师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其主要观点的知晓度和认知度进行调查。通过抽样问卷、访谈以及平日和学生们的交流,杨军对时下青年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了解颇多。

  杨军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网络上有这样的说法:孙中山脾气急躁,在条件不充分时就发动了起义,害得很多人送了命。武昌首义时他还在海外,回国后就成为革命领袖。慈禧在清朝风雨飘摇的情况下,努力维系,实在不易!一些学生认为这些说法言之有理,不自觉地就认同了。

  “表面上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都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杨军表示,历史虚无主义看似没有一个系统、集中表述理论观点的文本,其核心观点分散于专业研究成果、通俗历史读物、回忆录和人物传记、网络博客、影视作品等,不像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有多种系统的理论著述,易使人产生这样的印象:重说、重评中国近现代历史,不过是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或者是学术研究的推进,纠正了过去的一些错误结论,并无什么政治意图,以致有观点认为根本就不存在历史虚无主义。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因此历史虚无主义较其他思潮更具迷惑性。

  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回应呢?

  杨军认为,回应历史虚无主义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理论研究、思想教育、大众文化等多方面协同展开。

  “历史虚无主义常在细节上做文章。往往用一个细节,否定一个人、改写一件事。此外,一些虚无论者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进行细节上的捏造,再加上捕风捉影的猜测、推断,引导人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去怀疑、反思,重新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杨军告诉记者,当前我国一些学者已经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毛泽东的攻击、歪曲,对一些历史事实、细节做了考据、论证工作,如毛泽东与贺子珍结婚的问题、“毛泽东万岁”口号提出的问题、毛泽东的“巨额稿费”问题等,以澄清强加在毛泽东身上的不实之词。但是,学者们认真、细致地做这些工作,其所费时间成本远远高于那些信口开河的编造。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搞清楚史实,包括历史的细节,固然必要。但回应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道路的否定、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否定,必须在理论上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揭示它的实质和危害,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青年乃至整个社会的历史教育和唯物史观教育。”杨军认为,唯物史观能给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的工具和方法,也给人们提供了判断历史是非得失的标尺。当前,大学生、社会大众普遍缺乏历史知识和正确的历史观,因而很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观点牵着鼻子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会不断纠缠一个个细节,但是我们不能陷入这种纠缠,应该在教育大众上争取主动。”

  那么,如何评估我国理论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回应、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呢?

  杨军很关注如何使主流观点通过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现的问题。她表示,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是一个基本趋势。历史虚无主义常常借助影视节目、文学作品和网络论坛等载体传播,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的理论宣传教育也应该走日常生活化这条路。

  “现在人们更乐于接受‘短、奇、新’的信息,长篇大论、话语老套的很少有人去看,除非是做专业的。微博很受欢迎,最多只有140个字。”杨军告诉记者,她发表的一篇短评只有2000字,依旧有学生认为“太长了”。“互联网和大众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杨军认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一定要适应这种变化。理论界关于社会思潮的研究有很多成果,有的有较高理论价值,均发表在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期刊上。但这样的成果无法面向大众、吸引大众,只有少量专业读者,因而难以起到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教育大众,应该有很多形式可以用,如影视剧、动漫、游戏等。”杨军说。


(责编 玉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易水寒 2014-5-1 00:35
把一件艺术品打碎,随便捡起一片都能证明这个艺术品是没有价值的,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愚弄人民的基本手法。它的泛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毕竟多数人对系统科学缺乏兴趣与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是来自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如今系统理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我们的社会科学还停留在近代《自然辩证法》的阶段,没有从整体上和规律上解读社会现实的能力,因此很难和虚无主义的鬼把戏抗衡。人们对碎片感兴趣是因为”理论“没有引力。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09:59 , Processed in 0.01303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