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国际观察 查看内容

躺在账单上的美国已被财阀绑架的国度

2014-4-27 21:3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641| 评论: 0|原作者: 国际战略电子期刊

摘要: 债务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美国通过本国货币手段,把通货膨胀的成本分散到全世界,给不少国家带来输入性通胀。一旦美国需要资本,把美元抽回去,发展中国家就会出现热钱撤退,遭遇负面影响,比如印度。这是美国货币霸权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美国霸权的核心标志。

  (“真实美国”课题组执笔:蓝培源)负债运行是美国的老问题,建国初期,美国即借债支撑国家运行,还在宪法中明确了债务责任,联邦继承了邦联欠下的债务。美国学者查尔斯?比尔德在《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中研究了美国建国背后的债务问题,他发现建国者大都是国家的债权人,他们对美国的控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在出席制宪会议的五十名代表中,四十人拥有公债券,十四人是土地投机商,二十四人是高利贷者,十五人是奴隶主十一人从事商业、制造业和航运业。没有一个人代表小农和手工艺人的利益,而这些人却占当时美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比尔德指出,制宪会议的结果与这些人的经济利益存在直接而紧密的利害关系,而且国债收益的确在宪法实施后大大提高了。在这个意义上,新政府要防止出现多数人的暴政,实质上说的是要保障富裕的少数不受多数人的侵犯。当然,负债运行不仅仅是美国的独特问题,也是整个当代西方社会的普遍问题。

  图1展示了从1791年到2011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盈余和赤字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791年到1928年美国采用的是GNP统计标准。1929年开始使用GDP标准。上面这条线是零,零以下是赤字,零以上是盈余。每次打仗赤字率就急剧上升。1815前后出现的首次赤字高峰,原因在于“第二次独立战争”,这是第一次比较大的赤字,但联邦政府很快扭亏为盈,接下来的第二次赤字峰值是内战,第三次是二战。

  二战之后到1961年这十几年中,美国保持高速增长,中间也有反复。但1961年以后到2001年,财政状况越来越恶化,2001年启动反恐战争之后反而有了一些盈余,但随着战争陷入泥潭,再次出现赤字。今天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国债收益率在1780年的萧条后,1790年收益率上升到8.7%,1792年美国第一银行成立,国债收益率下降,为4.7%。建国之后国债收入萧条。然后1798年达到8.1%。国家收益率在建国初期比较高,符合债主的利益。

  在1796-1797年出现恐慌,不动产市场崩溃引发萧条。1798年相对于1792年国家收益率略有下降,到了8.1%。下一个历史事件是1821年,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结束,但在处理第二银行问题上出现失误引起1819年的恐慌,国家收益率降到了4.6%。1835年又出现了经济大繁荣,国家收益率比较低,接着这之后开始上升到1861年6.6%,1837年再次萧条,英国限制贷款引发棉花价格和投机放贷减少,这个持续了六年一直到1843年。国家收益率从1861年6.6%降低到1864年5.3%,此后一直下降,到1900年国家收益率一直降到2.9%。1861年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也需要军费,提高国债收益率可以吸引资金。

  接下来是1857年的金融恐慌,1857-1860年国家经济衰退,美国大型银行经营失败,出现萧条。这可能也是内战的一部分原因。1877年是铁路大罢工,这时候收益率在总的下降趋势下有一些上升。1860年的4.2%到4.5%。1907年美国进步时代银行垄断股市引发银行的信用和挤兑危机。但国债收益率一直在上升,1907年是3.3%此后一直上升,到一战的时候1915年达到3.7%,1920年到5.6%。但1920到1921有萧条。美联储上调利率控制战后通胀,这时候产生了大量退伍军人,进入就业市场后降低了美国工人的平均工资。1900-1920国债收益率是在上升,1920年-1929 年之间一直在下降,到二战期间仍在下降。

  由此可见,在每次出现危机的时候,国债收益率都是上升的。国债市场的收益不是市场价格,而是政治价格、权力价格,1929年大萧条一直到1941年,国家收益率为4.2%,是上升了。二战期间收益率降到历史最低点1.7%。然后很快,1945年到1981年这36年在不断地上升,1981年最高点到 15.8%,超过我们目前的定期存款利率三倍。1965年到1973年美国卷入越战。1969年美联储上调利率来应对经济过热问题。1971年从1969 年的7.9%降到5.5%。1969年到1971年也是非常重要的金融秩序变化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但是重要的金融组织仍然存在。这个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国控制的国际清算银行,也属于这个体系的一部分。这个体系形式上瓦解,但是支撑这个体系的所有这些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都还在,仍然在维持着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

  1973到1974发生了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导火索——第一次石油危机。1979-1980是第二次石油危机和伊朗人质事件。1981年美联储主席沃克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20%,以控制美国的通胀。1980年代是整个西方历史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进入了老龄社会,遭遇了全面系统的由资源引发的经济危机,通胀率也特别高达两位数,从这个时期开始,从美国国内的历史看,保守主义思潮从1968年崛起,1981年达到高峰,在1984年国债收益率下降,从 1981年15.8%降到1984年的13.9%以控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胀。但是石油危机之后还是引发了经济衰退。1991年之后美国经济才开始复苏,本来复苏应该继续维持利率稳定,但美国提高了利率。1991年海湾战争使国债收益率价格下降。1993年降到5.5%,1994年升到7.5%。从1980 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波动变得特别频繁。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美国的经济波动特别大,1980年代危机的周期在缩短,短暂的复苏后,通胀,再进入衰退。在2007年之前是2004到2007难得的经济上升期,国家收益率上升。2007年后出现系统的金融危机一直持续到现在。 2010年的收益率只有2.5%。

  这个图表也标明了美国历史上有多少危机和萧条。下面是结果,上面是危机。大概是15次经济恐慌与危机,结果就是经济的衰退。在整个历史上,经济危机是美国社会危机的一部分,并不是独立的,可能同时伴随着政治上的危机:工人罢工、铁路停运、联邦的统一存续问题、种族问题、安置退伍军人问题,等等。

  二战之后,美国的危机不仅仅是国内的,同时受到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的影响。大概是1930年代和1950年代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1980年代之后整个危机的形式简单说是内因为主。美国224年的历史,15次危机,平均每15年一次。这与美国的历史和政治学家总结的政治周期相吻合,12-16年一次。

  美联储大规模买国债是从1980年代开始,之前很少用这个工具,而更是更多依赖于利率调控。这和美国国际力量的变化是有关系的。在美国感知日本和中国经济上的挑战之后,开始大规模利用这个工具。之前用得最多的是美联储上调或下调利率,调节国内经济秩序,1990年代之后调节国际经济秩序。这也和冷战结束有关系。还有一点是里根时代奉行货币主义,70年代是通过调节利率来控制货币发行量,原因一个是针对1970年代滞涨的局面,二是里根针对之前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时期可能也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不是简单的是财政部印钱美联储买。凯恩斯主义是印货币进行投资。之前是美联储印钱给财政部然后美联储投资。多印的钱用来建基础设施水坝、机场拉动就业。现在基本没有这个要求,它们直接回购。

  从1980年代后国债收益率一直下降,是因为美国政府对金融资本的依赖大大降低,因为它找到了最好的方式——直接印钱。政府控制的“枪”比金融资本的钱更为强大,垄断了暴力的政府能以这个力量印钱,所以问题基本可以用印钱来解决,便无所谓收益率。之后收益率不再是国内政治的斗争工具而是国际政治的斗争工具。美国可以把它继续拉低,对中国和日本不利。1980年代日本购买美国国债较多,1990年代中期美国收益率开始下降,中国开始买进美国国债,中美买卖的最多的时期是最近十年,中国买的多的话对收益率的影响应该是降低。一直下降的收益率趋势对美国有利。美国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在这个问题上放弃讨价还价,一致对外。

  1968年之前是民主党统治的时代,杜鲁门、肯尼迪等人等都是对小罗斯福的继承,对小罗斯福的政策没有多大改变。罗斯福靠投资,公债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二战到1969年这28年是民主党的天下。1969年之后是共和党的天下。有能力逆潮流而动的只有克林顿。

  按两党统治时期来划分,最左边是总量,单位是万亿计,下面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个图的变化最明显的是1980年代到1990年之初,里根时期国债急剧地上升。到克林顿执政期间才有下降。1970年代之前,民主共和不太差距大,1970中期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民主共和党都在上升,只有克林顿把总量降下去了。但现在已近达到17万亿。对比2010年的6万亿,说明2010年之后涨了很多,奥巴马显然很无能。从比重看,从1950年一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国债总量下降从80 %下降到23%,说明经济在增长。石油危机之后,从比重看,共和党总统更倾向于扩大赤字,民主党相对来说好一些。最好的是克林顿。另一个表现是1950年代以后,共和党执政时间比民主党长很多,大概长一倍。

  图4反映的趋势和刚才看是一样的,二战期间到二战结束初期是有大规模的上升,石油危机之后无论是总的债务还是公债都在上升。总的债务包括私人债务包括家庭债务都在上升。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5 17:26 , Processed in 0.034496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