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马钟成:美国是如何用“楔子战略”分化中苏、中朝、中越关系的 ... ... ... ... ... ...

2014-8-29 22:3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636| 评论: 1|原作者: 马钟成|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中国应该重新认识国父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并继续从中汲取营养,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美国全球范围围堵中国的计划得逞,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

马钟成:美国是如何用“楔子战略”分化中苏、中朝、中越关系的

作者:马钟成 发布时间:2014-08-29 来源:乌有之乡 

  2013年2月15日

  一、分化中苏的“楔子战略”:美国1950年佯装放手台湾与朝鲜半岛

  1、朝鲜地缘位置的极端重要性

  2、遏制中国——二战后美国的远东基本战略

  3、放手台湾与朝鲜半岛?——美国分化中苏的信息舆论战

  4、台湾与朝鲜——对于美国来说一个都不能少

  二、一箭三雕的“楔子战略”:美国利用朝鲜战争分化中苏朝联盟

  1、影响今天中朝关系的历史问题——朝鲜战争究竟如何爆发?

  2、俄罗斯解密档案无法证明金日成及斯大林发动了朝鲜战争

  3、美国是朝鲜战争的顶级发动师

  4、美国60年前在朝鲜半岛的整个战略布局

  5、一箭N雕——美国妙计意图分化中苏朝联盟

  三、以史为鉴:美国如何通过“楔子战略”分化中越关系

  1、从越南到朝鲜——共产主义国家的代际退化

  2、乔治·凯南的越南战略

  3、越南自1977年2月后开始反水

  4、中国当年仍有机会将越南留在自己身边

  四、朝核危机的起源:美国老布什政府如何离间中朝关系

  1、2013年的朝核危机

  2、朝核危机起始于1992年中韩建交后美国对朝鲜的军事威胁

  3、中朝关系如何被老布什打入了第一根“楔子”

  4、1992年后朝鲜走向核武之路几乎是一种必然

  五、克林顿与小布什的接力赛:“朝美核框架协议”与朝核危机的深入演化

  1、克林顿政府与第一次朝核危机

  2、小布什政府与第二次朝核危机

  3、朝核危机的罪魁祸首是美国

  4、美国针对中国及朝鲜的根本战略

  六、朝核危机迈入终局:奥巴马要狂烧最后一把火

  1、中朝友谊的最严峻考验

  2、朝鲜已展示出倒向美国、日本的蛛丝马迹

  3、赫鲁晓夫的教训——警惕中朝关系被美国再钉入楔子

  七、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应对周边危机中国需做出系统的大战略调整

 

  一、分化中苏的“楔子战略”:美国1950年佯装放手台湾与朝鲜半岛

  1、朝鲜地缘位置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须弥不可忘记的是,中朝之间是“同志”关系,即两国曾拥有相同或相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在两个国家独立解放进程中及后来的朝鲜战争中,两党两国在并肩战斗中形成了血肉联系式的深情厚谊。同时,两国之间更是“兄弟”关系,即便中国与朝鲜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完全不同,中国也应该明白,作为一个有庞大的人口、广阔的领土、丰富的资源、独立的文化传统及初步的工业体系的全球性大国,中国必然是美国及西方遏制、围堵乃至肢解的对象。唇亡齿寒,历史已经多次证明,朝鲜半岛被敌视中国的外部势力控制,辽东半岛乃至京津地区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中国的灭顶之灾。环顾中国周边便可发现,如果美国及其他敌对国家选择一个中国邻国,作为进攻中国东部核心政治经济区域的跳板,西部南部有高山沙漠阻隔,北部的俄罗斯块头太大难以吞下,而朝鲜无疑是最佳选择。中国历史自古至今的基本规律,便是朝鲜亡则中华危,中朝两个民族正是在共同应对外来威胁、保持自身独立自由的历代战争中,形成了“兄弟”关系。

  假如美国军队控制朝鲜,控制黄海,其对中国大陆京津核心地带产生的威胁是致命的。这就是美军将朝鲜战争战火烧至鸭绿江后,中国选择抗美援朝而被迫暂缓解放台湾计划的根本原因。再看看日本当年在英美支持下侵略中国的计划,第一步是攻占琉球和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甲午战争中,正是日本先在朝鲜战场、随后在黄海、最后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胜利而直接威胁到了京津要地,这才使清政府如芒在背胆战心惊,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还顺势窃取了我钓鱼岛————清政府担心日本进一步攻占京津。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发生在朝鲜、黄海、辽东一线,绝非偶然。战胜国日本提出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而清政府则首保辽东半岛,其次才是台湾、澎湖。最后清政府借助俄、法、德的干涉,支付了巨额“赎辽费”才使日本当时吞并辽东的计划并未达到。朝鲜及辽东的重要性,是连最腐朽的封建王朝都明白的道理。

  120年前,中国正是由于在朝鲜半岛的失败,从而失去了台湾和钓鱼岛,几十年后紧接着就是东北、华北……因此无论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也不管朝鲜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中朝“兄弟”友谊永远是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之一。假如朝鲜被外部敌对势力控制,或者说朝鲜与中国反目投靠外部敌对势力,黄海的制海权必定完全沦入外敌之手,中国的核心区域地带将直接面临灭顶之灾。

  朝鲜半岛一直被传统中国视为核心国家利益,其地位在琉球台湾之上。对于今日中国来说,朝鲜半岛不能被美日等外敌控制,同样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2、遏制中国——二战后美国的远东基本战略

  今天某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解决台湾问题,因此中国应缓和中美关系,“以朝鲜换台湾”。他们主张,中国应该放任甚至协助美国解决朝鲜问题(如颠覆朝鲜政权),同时采用各种手段促使美国放手台湾。为了论证这一点,他们指出,正是1950年中苏结盟、朝鲜战争的爆发及中国的抗美援朝,才使美国决定敌视新中国、军事支援台湾、阻扰中国统一,因此当年的抗美援朝是错误的决策。这种想法是单纯、幼稚而缺乏基本战略眼光和历史常识的表现。

  先看看二战后美国的远东基本战略。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美、苏、英、中四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曾提议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管理,但蒋介石提议中美共管琉球群岛。1945年日本战败,然而美国不仅没有将琉球交给中国,也没有实施中方提出的中美共管琉球方案,而是自己独占琉球,顺便也独占了不属于琉球而属于中国台湾的钓鱼岛。早在1942 年,美国垄断资本寡头的重要谋士、著名战略家、耶鲁大学国际研究所主持人斯皮克曼便出版了《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美国与权力平衡》一书,其中提醒美国,战争的结束不是权力斗争的结束,以中国的大小、地理位置、天然资源与人力来预测,中国将成为大陆强权,“一个现代的,焕发活力的,军事化的四亿人口的中国,不仅仅是日本的威胁,更是对西方权力在西太平洋地位的威胁。……流行的观点或许会继续将日本看做最大威胁,但很久以后平衡将导向中国一方,我们将不得不在远东采取曾经在欧洲的政策”,即像援助英国对抗欧洲大陆那样援助日本对抗中国。[1]

  斯皮克曼于1943年去世,1944年他的《和平地理学》一书出版,其中对即将统一的中国依然充满了警惕:“美国为了保卫它自己的安全,不得不坚决地阻止在这些地区里面建立起具有压倒优势的强国。……假如中国达到了真正的统一,而日本的军事力量又被完全消灭,则远东的支配势力将无疑地是中国。……如果西方强国还想在这个地区保存一点势力,就必须为它们的实力建立岛屿基地。从中国确实有限的实力资源看来,这样的基地大概就足以对抗中国将来要想完全统治远东的企图。”[2]二战后,斯皮克曼的地缘战略思想一直十分深入地影响着美国。美国长期霸占琉球群岛和钓鱼岛,并一直坚定地阻止中共解放台湾,显然与这种主张有关。

  也就是说,在日本战败而短时间内难以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就已经开始重新提防中国的崛起,这个中国,不仅仅是共产党中国。1943年时,在中国大陆,国民党政权仍然占有绝对优势,而美国已经开始警惕国民党统一中国后使中国成为强大国家了。1946年11月美国政府宣布托管琉球,1947年10月18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张群提出琉球群岛应该归还我国,但美国拒绝了中国的要求。可以想象,假如内战中国民党一方获胜,美国对国民党的中国仍然会采取一半利用(对抗苏联)、一半限制甚至肢解的策略。20世纪的历史基本按照类似的逻辑进行,只有打不败的对手才是朋友,那些潜力巨大的大国只能是美国利用、遏制和肢解的对象,尤其是当它投靠美国的时候:美国面对强硬的斯大林的苏联和毛泽东的中国,只得被迫承认其国家利益和势力范围,但对戈尔巴乔夫的苏联及叶利钦的俄罗斯则毫不犹豫下手进行肢解。

  美国对待国民党的中国尚且如此,某些人认为1949年的新中国通过讨好美国、远离苏联的方式可以顺利解放台湾,岂非不可救药、一厢情愿的亲美幻想?同样,认为2013年的中国,可以用抛弃朝鲜、讨好美国的方式来统一台湾,更是缺乏历史常识和基本战略思维的亲美幻想。

  3、放手台湾与朝鲜半岛?——美国分化中苏的信息舆论战

  历史的事实是,在1949至1972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利用经济、外交、军事手段阻止中共解放台湾,这一基本战略美国从未动摇过;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政府和军队已经达成一致,要继续加大对台军事支援;朝鲜战争刚爆发,美军第二天便封锁了台湾海峡,直接参加了国共内战,而此时中国尚未参加朝鲜战争——这一切事实表明,当时的美国不会为了缓和中美关系、分化中苏关系而牺牲台湾。

  1949年12月16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父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开始对苏访问,当时的中国面临两件主要大事,国家的完全统一及国内工业化建设。解放台湾,当然是当时最迫切的问题。美国某些部门担心中苏结盟,曾主张采取“楔子战略”(包括政治、心理、经济等一系列手段),要把新生的共产党中国从社会主义阵营中分裂出来。1949年12月23日,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美国国务院和军方关于台湾问题的意见出现分歧:双方原则上都主张要阻止中共解放台湾,防止台湾落入共产党人手中,但国务院主张暂时采用外交和经济手段,缓用军事手段,从而给离间中共和苏联的关系留下战略空间;而军方则主张采用军事手段干预。[3]也正是在这一天,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三方提出了NSC/48号文件(六天后该文件得以修改),这份文件更多地体现了国务院的意见:一方面美国应继续承认和支持台湾国民党政权,拒不承认中共政权,同时也阻止其他国家承认中共政权。另一方面,“美国还要通过恰当的政治、心理和经济的渠道利用中共与苏联之间、中国的斯大林分子和其他分子之间的一切嫌隙”“在适当的时候,应使用隐蔽和公开的手段来达到分裂中苏的目的”。为此,美国不得不释放某些放手台湾的信号。[4]

  紧接着,美国国务院在情报部门的配合下展开了离间中苏关系的系列行动:例如,美国务院于12月23日向驻外使领馆发出一份内部文件,文件指出,台湾的丢失、国民党政府的垮台是意料之中的事,为了防止美国的声誉在国内和国际上受到损失,应当运用一切材料向公众宣传,台湾没有什么战略价值,没有特殊的军事意义,台湾的丢失不会严重损害美国和其他反共国家的利益;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政府的事情。[5]

  这份文件显然是美国国务院和情报部门的“信息舆论战”手段,因为国务院的底线和军方是一致的,即要防止台湾丢失、阻止中共解放台湾,而做到这一点,拥有海军、空军绝对优势的美国并不困难。这份文件显然不是国务院真实的意图。后来发生的一切则完全证实了这是一次巧妙的心理战操作:麦克阿瑟司令部竟然把这份文件泄露出来,1950 年1 月3 日,一位驻东京的美国记者把文件发回国内发表,引起报界轰动。——这一系列操作明显是美国情报部门早期的标准范式,文件的泄露及媒体的披露当然是有意的,没有情报部门的允许,美国核心机密文件不会轻易泄露并被美国媒体公之于众。1月5日上午,杜鲁门就台湾问题发表正式声明,似乎在暗示美国将从国共内战脱身,声明说:“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和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无意使用武装力量干预现在局势。”[6]

  1月12日艾奇逊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美国对亚洲政策的长篇演说,其中讲到苏联是对亚洲人民的最大威胁,俄国世世代代以统治亚洲各国人民为目的,并试图使外蒙、内蒙、新疆和满洲脱离中国。艾奇逊直接对中苏关系进行挑拨,他说,宣称忠于莫斯科,就等于宣称忠于“中国的敌人”。[7]

  今天某些人认为艾奇逊的这个演说,公开宣布了美国太平洋防御圈战略,“明明白白把台湾排除在美国承担军事义务的范围之外了。”因为在谈到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安全问题时,艾奇逊指出,美国的防卫线是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经冲绳往南到菲律宾群岛。[8]其实,这更多地是一种误读。在艾奇逊所说的“防御圈”,也没有包括朝鲜半岛,但这不意味着美国把朝鲜半岛“排除在美国承担军事义务的范围之外”,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军迅速介入,就是明证。其实1949年3月1日,麦克阿瑟在东京接见记者时,曾谈过同样的问题:“太平洋被认为是敌人可能进犯的通路。如今太平洋已成为盎格鲁-撒克逊的内湖,我们的防线贯穿了亚洲海岸边缘的一连串海岛。这条防线从菲律宾开始,延伸到……琉球群岛。然后折向日本,经阿留申群岛直到阿拉斯加。”[9]麦克阿瑟公开谈的“防御圈”跟艾奇逊是完全一致的,虽然麦克阿瑟强烈主张美国军事干预朝鲜半岛和台湾问题。

  对于台湾海峡及朝鲜半岛事务,艾奇逊1月12日的演说也说得很明白:“就太平洋其他地区的军事安全而言,必须讲明,谁也不能担保这些地区不受军事进攻……如果发生这种进攻……开始一定依靠受到进攻的人民起来抵抗,然后依靠整个文明世界根据联合国宪章所承担的义务。到目前为止,决心保护自己独立、抵抗外来侵略的人民所依赖的联合国,一直表明它并不是一根脆弱的芦苇。”[10]很明显,艾奇逊演说的完整含义是,假如菲律宾、日本等美国直接驻军的地区受到敌人(如苏联)的进攻,美国军队将毫不犹豫地反击;假如南朝鲜、台湾等美国的盟友受到敌人攻击(如北朝鲜及中共),美国将以联合国的名义进行抵抗和反击——当时的联合国已经基本上被美国主导。在艾奇逊反苏演说发表的第二天,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代表雅各布·马立克发表声明,在驱逐中国国民党的代表之前,苏联将不参加安理会也不承认它的合法性,随后退出会场。[11]——于是后来在朝鲜半岛,美国顺利地兑现了艾奇逊的上述声明。

  艾奇逊在其回忆录中描述了他发表此演讲的用意:“其目的是要讲清楚美国政府在保卫太平洋的重大利益上已作的事情,而不是去推测万一在亚洲发生各种紧急事件时美国政府会做些什么。”[12]总而言之,艾奇逊的演说只是划定了美国在太平洋军事安全利益的底线,也就是当时美国军队实际上存在并直接控制的势力范围。至于美国的其他盟友,如台湾及南朝鲜地区,艾奇逊当时并不认为美国应该放弃或者从这些地区进行收缩。

  早在1949年,美国及苏联的军队已经都撤出了朝鲜半岛,当然,美国留下了500多人的顾问团。至于中国内战,美国也一直站在幕后而没有直接插手干预。1950年前后,美国的亚太战略一直是比较清晰地,那就是在稳固日本和菲律宾军事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进攻干预朝鲜和台湾问题乃至越南问题,全面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当然,出于分化苏联和中国关系的意图,杜鲁门及艾奇逊的公开演说没有强调后者,乃至会给人造成一种美国可能放弃台湾及朝鲜的假象。

  杜鲁门及艾奇逊之所以在1950年1月展示出放手台湾的假姿态,主要用意是在进行离间中苏关系的“信息舆论战”。美国不会真正放手台湾,杜鲁门声明中的“目前无意”四个字的真实含义就是如此。美国的小伎俩、小聪明当然蒙不住毛泽东的眼睛。经过毛、周的努力,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签订——恰好艾奇逊及杜鲁门插手台湾及朝鲜问题的议案也于这一天通过。新中国自此正式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并在后来的五六十年代借助苏联的援助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甚至曾给予了中国部分核武器技术。这样宝贵的援助,美国从不曾给过其铁杆盟友,无论是如蒋介石政权还是日本、南朝鲜等。中国解放初如果在美苏间保持中立(像欧洲的南斯拉夫那样),会从美国那里得到什么,是显而易见的。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第一次在中美苏三角关系中间占据了主动地位,因为这意味着美国如果要继续分化中苏关系,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实质性代价。比如真正地停止对台军事支援,放弃协防台湾、围堵中国的远东基本战略,而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耍弄心理战的小伎俩。事实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虽然签订,但斯大林和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怀疑态度仍然很强烈。斯大林和苏联真正尊重中共并决定对中国大规模援助,是由于后来中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表现。整个五六十年代,中共与美国的接触一直在进行,对美国的大门也一直敞开着,美国仍然有机会在中苏之间打进“楔子”,只不过中苏联盟越稳固,中国自身越强大,美国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越高,这就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

  从1950年初开始,美国如果付出一定代价,比如果断地断绝对台湾的军事支援,中美苏的三角关系及世界局势将是另外一幅样子。但这恰恰是美国所不愿承担的。而且美国如果做出这种选择,显然要冒很大的风险,在美国看来,这是一场极不靠谱的赌博:或许《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会于1950年签订,中苏同盟关系暂时被阻扰,但统一了台湾的新中国会倒向何方,仍然是个未知数。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不会是美国的盟友,倒很可能是苏联的盟友——在国共内战过程中,双方的壁垒已经十分清楚。因此,杜鲁门的1月5日声明本质上只会是个障眼法。艾奇逊即使主张通过放手台湾的方式来分化中苏关系,此主张也会遭受军方的抵制而不可能落到实处,更不可能在美国政界得到广泛认同,尤其是共和党那边。二战后,美国国务院在外交决策中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而军方及情报部门的重要性一直在提升。

  如果知道美国对1949年丢失中国大陆是如何的气急败坏,就不难理解1950年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大战略。在中国国共三年内战过程中,美国虽没有直接出兵介入,但是给了国民党史无前例的军事援助。最终结果是,美国于1949年丢失了中国。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谋划朝鲜半岛之大战略的同时,也正在进行“谁丢失了中国”的讨论。毫无疑问,从大战略的角度,假如美国采用当年对待中国大陆的方式对待朝鲜半岛(即只给韩国军事援助而不直接出兵),那么朝鲜半岛的结局将和中国大陆一样,迅速被共产主义政权所统一。所以,美国对朝鲜半岛事务的干涉程度,只能比对不久前中国的干涉程度更深一步:这一次要确保朝鲜半岛不要沦入共产主义之手。因此,在1950年初,美国将朝鲜半岛和台湾划出其太平洋防御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美国的真实战略意图,不能光从其如何说的方面去分析,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是如何做的。当1950年年初,杜鲁门和艾奇逊按照“楔子战略”用“信息舆论战”的手段离间中苏关系的同时,美国事实上从未停止通过军事手段阻止中共解放台湾的活动。

  比如,1950年1月26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延长“紧急应战计划”至1951年底,其中包括一旦台海发生战争,美国将阻止苏联(中共)得到台湾。1949年9月美国国会曾通过一项用于“泛指的中国地区”的7500万美元拨款,进行反对中国的情报搜集等活动,1950年2月,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国防部长约翰逊的支持下,从这7500万美元中划出3000万美元,作为留给台湾和西藏的“应急储备金”。1950年2月,美国西太平洋舰队前司令柯克上将到台湾担任蒋介石的高级顾问。[13]……当时处于历史巅峰感觉自我良好的美国,不会为了缓和中美关系、分化中苏关系而付出实质性的代价,因为它还没弄明白中国共产党的真正实力,它还不知道新生的新中国是一个打不败的对手,是一个值得做出让步的对象。经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惨败后,美国只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至1977年毛泽东逝世前后这段时间里,才真正准备过要放手台湾。想让美国对1949年的中国做出1972年的认知和让步,只能是一种空想。

  实际上,艾奇逊1月12日演说发表不久,就和杜鲁门一起提出了新的议案,1948年美蒋之间签订的“援华法”延长几个月及对南朝鲜追加军事拨款这两个问题一并被提出来,并在1950年2月14日完成了法律手续。[14]1950年3月份,美国国会又把1948年“援华法”确定的款项中未用完部分的有效期(1950年2月15日到期)延长到1951年6月30日,国会还通过1950会计年度援台金额4000万美金。[15]1950年6月1日,艾奇逊致函国防部长约翰逊,明确1948年“援华法”将继续执行,美国向台湾供给1.25亿美元的军火援助将继续,这意味着美国将继续参与国共内战、协防台湾、围堵中国。[16]这意味着,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总统杜鲁门、美国国务院艾奇逊就已经和强硬的军方在对华战略上取得基本一致。

  同样,杜鲁门及艾奇逊的演讲,也并不意味美国已经将南朝鲜划在太平洋防御圈之外。

  1949年之后,美国不仅仅是要武力阻扰中国解放台湾,还曾计划用武力消灭北朝鲜政权,让国民党军队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反攻大陆。据2010年日本学者香村正光在日本出版的《朝鲜战争中的日本人将军》一书披露,在1949年5月,美国驻韩大使穆乔同韩国国防部长申性模、内务部长金孝锡进行了会晤。穆乔指示韩国做好准备,“努力促进‘三八线’以北总攻击时机的早日到来”。驻韩美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威廉·罗伯特特意向韩国陆军参谋长丁一权推荐了旧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次长河边虎四郎,参谋军官有末精三、田中新一、小野良三等四人,由他们组成名为“KATO”(即上述四人姓名的打头字母)的智囊团,协助“北进”计划的细化工作。据KATO成员有末精三的遗著介绍,“北进”计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10个师主力集结于三八线,在美军(计划时美军未撤退)配合下,实施美韩联军直取黄海道西登陆作战;第二阶段,美韩联军将在平壤地区粉碎朝军,直进鸭绿江边,统一朝鲜半岛;第三阶段,在蒋介石军队配合下跨过中朝边境线,对中国东北实施美蒋韩联合“扫共作战”。但是由于韩国国内的左翼反抗运动如燎原之势迅速蔓延,韩军内部也不断发生“武装叛变”,“北进”计划被迫中止。李承晚一方面大规模屠杀左翼群众,另一方面以早年服役于日军的“反共干将”组成“调查班”大规模清洗军队。截止1949年底,韩国军队共有4749人因赤色嫌疑被处决,8000多人遭关押。[17]

  这个“北进”计划显然是由美国一手指导,由日本军人具体细化的大规模战争计划。美国的最终作战意图,当然不仅仅是占领朝鲜,而是要最终使蒋介石反攻大陆。可以想象,假如朝鲜战争爆发后新中国军队没有跨过鸭绿江,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美军占领朝鲜后,蒋介石军队跨过鸭绿江!

  就在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刚刚公开发表演讲、将台湾和韩国划出太平洋防御圈后,1950年1月26日,美国与韩国签订了美韩《相互防御援助协定》,2月9日至10日美国参议院与众议院也先后通过《对韩援助法》,据此向韩国提供了1090万美元军事援助。1950年3月15日,在美国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下,南朝鲜军事当局制定了对北方的作战计划,即《陆军作战命令38号——附陆军防御计划》,其基本内容是所谓诱敌深入,“在后退中寻机反攻”。该计划经过不断完善,最终于6月19日被韩国国防部定名为SL-17计划,它对美军后来的作战行动产生了影响,据起草该文件的美国军事顾问柯蒂斯说,后来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的想法即来自这里。[18]

  总之,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的公开演讲,本质上更多的是一次试图阻止中苏结盟的信息舆论战。

  在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前,美国虽然想分化中苏关系,但自己却又不愿对中国做出一丁点实质性让步。欺骗性质的心理战伎俩失效后,美国最终不得不坚定了用军事手段阻止中共解放台湾的战略决心。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刚爆发,26日美国就参加了战争,27日美军第七舰队就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封锁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行动如此迅速,只能表明,美国以军事手段干预台湾问题的战略早已确定。而这一系列具体决策则是杜鲁门总统于6月25日、26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决定的,除了积极参加朝鲜战争和封锁台湾海峡外,杜鲁门还做出另外两项决策:加强在菲律宾的美军,加强对在印度支那(越南)法国军队的援助并派出军事使团。[19]杜鲁门和艾奇逊的“杂耍”不得不告一段落,美国真正的底线至此已经暴露:美国对新中国展开了全面围堵。

  为何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就迅速部署兵力从朝鲜、台湾、越南三个方向加大对新中国的围堵?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全面围堵中国的远东基本战略从未改变过。这个事实也充分证明,台湾和朝鲜半岛,都在美国的太平洋防御圈之内而不是之外,杜鲁门、艾奇逊1950年1月的演说仅仅是“信息舆论战”伎俩。

  如果说6月27日之前,美国只是站在幕后,积极帮助国民党“剿共”的话,从6月27日开始,美国军队已经正式走向台前介入了国共内战,中美事实上已经成为战场上兵戎相见的敌人。新中国由于缺乏海军和空军的优势,于是在1950年10月25日选择在朝鲜半岛与美国军队交手,要利用自己的陆军优势打破美国的全方位围堵。因此,不是中国的抗美援朝彻底恶化了中美关系,而是美国6月27日封锁台湾海峡直接加入国共内战的行为彻底关闭了中美关系缓和的机会之门。不过,此时的毛泽东仍然给美国人留有了余地,选择以“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方式入朝参战,避免中美两国成为法律上的交战国。在根本意义上讲,抗美援朝战争,也是一场全局意义上的“解放台湾战争”:只有在朝鲜战场及其他战场上给美军以重创,美国才有可能最终知难而退、放手台湾。战略大师毛泽东在1950年作出了最正确的选择。而新中国正是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等强硬方式,才迫使美国于1972年抛弃国民党政权、承诺断绝对台军援,美国此时已经决定要放手台湾。除此之外,新中国没有生路。

  假如1950年6月27日美国不是封锁台湾海峡,而是放弃对台武力支援,中共选择打台海战争还是打朝鲜战争将会是个未知数,中美苏三角关系未来将如何发展也是未知数。然而狂妄至极的美国十分轻易地中止了对中国的“拉”拢策略,因为它不愿为分化中苏同盟付出任何真正的代价,更不想给中国留下丝毫发展壮大的战略空间。美国的一系列动作显然是在明示中国:首先,对于朝鲜,美国是要定了,对于台湾,美国也要定了,美国要在台湾和朝鲜两个方向围堵中国(实际上还有越南方向)。历史的逻辑是如此的坚硬,它不以某些人的“意志”而转移,更何况“空想”。

  上述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已经充分说明:首先,美国军方武力阻扰中共解放台湾的意志从未丝毫动摇,而1950年1月前后杜鲁门和艾奇逊的“楔子战略”,更多地停留在心理战伎俩层面,本质上是一种低成本的战略欺骗。1949年台海的局面十分明朗,没有美国的军事支援和干预,台湾将在50年底被新中国解放。因此,美国“楔子战略”的窗口期或许只有一年。美国从未下定决心用台湾换取中共于这一年多时间里在美苏间保持中立,因为统一后的中国走向何方,仍然是不确定的,也是更加危险的。

  今天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假如1949年新中国在苏联与美国之间保持中立,也不参与朝鲜战争,美国或许会放手台湾,而使中国得以在1950年完成统一。因此,今天的中国也应该抓住机会远离朝鲜,不可再犯1950年抗美援朝错误。然而,这种判断显然低估了美国人的战略思维能力。很多中国学者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解,正是由于美国的分化中朝联盟的“楔子战略”发挥了作用。事实上,即便1949年新中国在美苏间保持中立,美国仍然会阻止中国于1950年解放台湾,因为美国既担心统一的中国倒向苏联,也担心统一的中国自身的发展壮大。美国顶多以“和平”的名义,在中共与台湾国民党政权间搞点平衡游戏,正如美国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那里做的一样,断然不会让新中国统一台湾。美国更不会像苏联那样帮助新中国迅速实现工业化及建立强大的国防(如提供原子弹技术),而这些对中国崛起及最终解决台湾问题都是根本性的物质条件。

  4、台湾与朝鲜——对于美国来说一个都不能少

  对于美日来说,在台湾和朝鲜半岛两个方向围堵中国,是围堵中国的两个主要支点。美国不会因为要打朝鲜战争便放弃台湾,也不会因为台湾问题而放弃朝鲜。在美国眼里,为围堵中国,台湾和朝鲜半岛一个都不能丢。美国军方的态度不必言说,即使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也从未主张当中共解放台湾时袖手旁观,美国白宫从未真正制定抛弃台湾的政策。

  结合二战后美国的远东基本战略,我们可以做出如下三个判断。1、假如1950年2月中国没有与苏联结盟而是在美苏间保持中立,中国不可能获得苏联大规模援助,而美国仍然会将共产党中国当做敌人。在美国积极支援台湾的情况下,缺乏苏联援助的中国,是没有实力短期内解放台湾的。由于轻视新中国的实力,美国甚至会积极支持国民党反攻大陆。2、即便新中国像国民党那样全面投靠美国,美国按照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基本战略仍然要肢解、分裂中国。3、假如1950年中国解放台湾的战争先于朝鲜战争首先打响,美国的反应一定是派军队进入台湾海峡(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已经决定要军事干预台湾问题),并同时加大在朝鲜半岛的兵力部署。

  对于中国来说,假如朝鲜半岛一失,美日军队控制黄海威胁北京,中国安全自保都困难,哪有力量解放台湾?这是1950年的中国和2013年的中国,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一个人头部受到敌人的威胁时,不知防卫,反而把主要精力用在维护脚的安全上,岂非求死之道?因此对中国来说,朝鲜一丢,东北方向屏障被敌人突破,东南方向收复台湾的工作将更加困难。

  实际上,反美的朝鲜政权越稳定、朝鲜政权越强大,朝鲜在东北方向对美日军事力量的牵制也越大,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空间也越大。假如中国帮助美国顺利解决朝鲜问题,中国手上还有什么牌可以制约美日?美国一旦顺利解决朝鲜问题,美国对中国尤其是京津核心地区将产生史无前例的威胁和压力,此时一贯欺软怕硬的美国只会得寸进尺,又有什么理由去放手台湾?此时被美国全面包围的中国,要解放台湾,将更加困难。因此,今日的中国只有加强与朝鲜的“兄弟”关系,帮助朝鲜发展壮大,才能有效地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其逻辑和1950年中国选择抗美援朝一样。

  1950年,美国在朝鲜、台湾、越南三个方向围堵中国,新中国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集中优势兵力,先后在朝鲜战场、越南战场重挫美军,并逼迫美国于1972做出准备放手台湾的重大让步。正是在朝鲜战场,新中国保卫住了最根本的国家核心利益:抗美援朝的胜利不仅保证了中国东北及京津核心区域的安全,更对美国形成了心理威慑——后来的越南战争中,由于担心中国出兵参战,美国始终不敢越过17度线,这是美国陷入泥潭并走向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六十年后,今日的美国又同时在东部的朝鲜半岛、台湾、日本(钓鱼岛)、菲律宾(黄岩岛)以及西部的西藏、新疆等方向展开了对中国的全面围堵,中国必须确保的核心利益,仍然需要在朝鲜方向实现。中国能够制约美国并进而打破美国围堵的“优势兵力”,仍然在朝鲜方向。如果说在其他方向,中国都处于被动的守势从而有点焦头烂额的话,朝鲜方向是中国仅有的进攻资本。如果美国通过朝核危机顺利颠覆朝鲜政权,等待中国的又是什么?当中国京津核心区域受美日直接威胁时,美日虽然不会在这个方向直接进攻中国,但是来自其他方向(如台湾、钓鱼岛、新疆、西藏)的压力必然的进一步增大。

  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并非简单地、完全地局限在当前所主张的领土版图之内。台湾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中国尚未收复的领土,其地缘位置的重要是主要因素。当前中国的领土版图,是近代历史尤其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各方力量博弈的结局,但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则有其自己的历史逻辑和历史惯性。如果说,对于明清时期的中国,朝鲜的地缘战略地位高于琉球及台湾,更高于越南的话,对于今日中国来说,保证地缘位置最重要的朝鲜是中国的“兄弟”而不被外敌控制,和收复台湾领土一样重要,都是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同样,假如冷战中败下阵来的是美国,苏俄成为全球霸主和中国的头号威胁的话,外蒙的问题就会跃升为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然而,历史逻辑的惯性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国的主要敌人一直是西方帝国及其扶植的日本,而非俄罗斯。只要美日仍然将台湾和朝鲜当做围堵中国的两只手,朝鲜问题和台湾问题,对中国来说就同样地重要。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解鹿刀 2014-8-30 05:30
责编:解鹿刀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6:04 , Processed in 0.03607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