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韶山风物耐人思

2014-9-16 06:5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129| 评论: 0|原作者: 胡新民|来自: 共识网

摘要: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毛泽东生于韶山,长于韶山,但他不仅仅属于韶山,而且属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属于世界。韶山因他的出现而闻名中外。

胡新民:韶山风物耐人思

作者:胡新民 发布时间:2014-09-15 来源:共识网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毛泽东生于韶山,长于韶山,但他不仅仅属于韶山,而且属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属于世界。韶山因他的出现而闻名中外。

  多年来,无数的人民群众和外国友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韶山参观后,在思想上精神上获得的感受和启示是很重要的的。1963年3月25日,叶剑英元帅来到韶山。他在参观完“毛泽东青少年时代陈列室”后,激动不已,挥笔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韶山风物耐人思”。

  “政治寒暑表”

  1993年4月,毛泽东百年诞辰纪念日前夕,曾任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馆长、时任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副局长的高菊村在接受采访时承认,韶山的游客数量曾有过大起大落,而且认可采访者提出的“政治寒暑表”之说。高菊村提到了1950年到1992年的韶山接待的游客数量总共3000万,其中来自海外的16万。高菊村还特地提到了几个年份:1965年20万,1966年剧增至290万;1978年下降至70万,1980年跌至23万;随后缓慢回升,直到1989年下半年才开始加速回暖,1990年至1992年分别达到91万、105万和108万。

  在韶山游客“大落”的那几年,日本毛泽东思想学院院长竹田幸子,依然带领学院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访问韶山。1980年10月,她率团第七次来到韶山。访问团的一位教师看到四周空荡荡的,心存疑惑,问道:“现在来韶山人少多了,是什么原因呢?”韶山的一位负责人坦然解释说:“毛泽东同志从神坛上走下来,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容易影响一部分人的认识,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位负责人并告诉说,中国共产党的共识仍然坚持认为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竹田幸子对此表示赞同,她在结束这次访问时留言道“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全面了解了毛泽东的功绩。”

  后来有关专家解读了韶山游客的从“大落”和“大起”的过程。文革结束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全面正确的评价。在起草这个决议的时候,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决议》的)中心的意思应该是三条。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邓小平还强调说:“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但当时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并没有关注并且深刻认识到这个核心问题的历史意义。与此相伴的是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全面否定毛泽东的思潮,人数不多却影响不小,这也反映在韶山游客的数量上。在这种情况下,韶山毛泽东故居纪念馆甚至还一度面临“办”还是“关”的问题。

  1989年的政治风波教育了人们。特别是被形形色色的思潮一味推着走的青年人终于有机会回头来思考一个问题: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为什么在中国选择了一条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对毛泽东的复杂情感和对中国革命历程以及未来走向的思考,终于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寻找毛泽东热”。数年少人问津的毛泽东选集热销起来,中央有关部门很快组织修订,于1991年发行了第二版毛泽东选集,新华书店门前排起了长队,半年的销售量达到1000万套。在这股热潮中,参观韶山的游客数量开始重新“大起”,而且这个“大起”延续至今。2014年春节期间,韶山的游客达到了69万,这7天的游客数竟然是“大落”期间1980年那一年的三倍!

  江泽民于1991年3月来到韶山,在谈到两年后的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时强调:“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不能丢。”1993年12月20日,他专程从北京来到韶山出席毛泽东铜像揭幕仪式,亲自为毛泽东铜像揭幕。这一年,韶山游继续升温,来访人数达到150万。

  松山一号楼和滴水洞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先后50次到过湖南。其中第1959年6月的15次和1966年的6月的第40次回到了家乡韶山。

  1959年6月,为了研究解决大跃进、公社化中的一些问题,考虑纠“左”,毛泽东决定抓紧到有关省市进行调查研究。在武昌出发往长沙前夕,毛泽东对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说,听说湖南农民生活安排不错,他们搞得比较稳当,你可以向他们学习,互相学习很有必要。

  当时的湖南农业情况相对较好,还调出了18亿斤粮食支援粮荒的外省。时任副省长华国锋后来回忆道,1958年大跃进,湖南相对而言没有大冒进,这与毛泽东经常来湖南教育、指导,养成比较实事求是的作风有关。

  1959年 6月24日,毛泽东及其随行人员乘专列从武汉来到长沙。正在湖南视察工作的副总理兼公安部长罗瑞卿随即参与陪同并负责安全工作。毛泽东对罗瑞卿约法三章:一不要派干部去韶山,特别不要派公安人员去;二在行动上给予自由;三到了韶山不要阻拦和群众的广泛接触。

  毛泽东于1959年6月25日下午5时许到达韶山,入住韶山招待所松山一号楼(今韶山宾馆松山一号楼)。住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当地负责干部了解家乡各方面的情况和他的亲友的情况,然后请公社党委书记毛继生替他通知一些乡亲次日来松山一号楼共进晚餐。

  6月26日一早,毛泽东祭拜了父母之墓,之后看望乡亲邻里拉家常。接下来查看了旧居等地,看望了韶山学校的师生,最后是下到韶山水库游泳。

  游泳归来时,松山外面站满了人。罗瑞卿担心毛泽东太累,劝他回招待所休息。坐在车上的毛泽东说:停!停!有群众的的地方我都要停。毛泽东走下车,与四面围上来的群众握手寒暄。事后工作人员发现,毛泽东的右手都红肿了。

  夜幕降临,毛泽东请的客人都来到了松山招待所参加便宴。毛泽东发现有一位他记挂的亲戚毛碧珠没有来,便问当地干部怎么回事。那位干部开始支支吾吾,毛泽东继续追问,才知道因为毛碧珠被划为富农,当地干部没有通知他参加。毛泽东听到干部的这个说法,有点生气,说道:“富农又怎么样?他是我的堂弟,他还能害我吗?你们一定要去把他找来。”毛碧珠赶来后,毛泽东和他嘘寒问暖,关切地问:“当地对你怎样?”毛碧珠有分寸地回答:“他们没有把我当富农看。”毛泽东望着这位堂弟一会儿,摇了摇头,说:“我看你这个富农可划可不划。”停了一会儿又说:“现在已经划了,你有什么意见?”毛碧珠说:“没有意见。”毛泽东把手伸过去,拉着毛碧珠的手说:“你也老了,身体也不好,不要再劳动了。告诉你的后人,听党的话啊!”

  毛泽东白天走访时就听到了不少群众对于农村的浮夸风,农村基层干部的唱高调,讲假话和吃不饱等问题的反映。在便宴开始前,毛泽东专门召集干部群众开座谈会。他鼓励大家讲真话。当场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纷纷对浮夸风、公共食堂等问题提出尖锐的意见。毛泽东为了表示对“忠言逆耳”的鼓励,特地让摄影师为他和几位敢“直谏”的老人单独合了影。最后,毛泽东说道:

  “乡亲们,你们提意见是对党的热爱,对政府的支持,希望你们今后还多提,大胆讲。回到北京后,中央要开会,好好研究,向全国下个文,统一解决食堂问题。我们搞社会主义,是才搞,没得经验,出了问题,中央要负责,特别是我要负责。”

  6月27日,毛泽东又接见了部分群众和干部,听取了有关生产、群众生活等情况的汇报和意见。下午离开韶山返回长沙途中,先后在宁乡县高桥村、望城县曹家坳村停车,下到田间地头查看。当他看到有些田中插着“卫星田”、“跃进田”的牌子,亩产指标都在数千斤以上时,便摇头。他对围观的干部和农民说,这样的田早晚两季能打800斤就谢天谢地了。在曹家坳村,他问闻讯而来的村支书杨仲秋他们的一亩田能产多少斤。杨支书回答大概600斤。毛泽东点点头说,这还有点像。接着对陪同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那些亩产千斤的都是吹牛的。

  七年以后的1966年6月16日至28日,毛泽东回湖南调研考察。这次行程本来并没有计划去韶山,是到长沙后临时决定的。

  6月16日,毛泽东乘专列从杭州到长沙,住在湖南省委九所三号楼。因天气炎热,房间没有降温设备,已经73岁高龄的毛泽东感到比较难受。听到接待的工作人员提起在韶山滴水洞修建的房子可能凉快一些,于是毛泽东一行临时决定,去韶山滴水洞。

  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曾对周小舟说,能否在滴水洞给他搭个茅棚,以便他退休后居住。第二年,新上任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到韶山实地查看,发现在此地建房,不但空气清新,而且安全,连飞机都无法侦察到,有利于战备。在滴水洞住房工程完成几年后的1970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备战,又在一号楼后面建立了防震室和防空洞。顺便提一句,江泽民1991年3月11日参观韶山,当晚和大家一起参观了滴水洞。在防空洞参观时,他特地把陪同的广州军区司令员朱敦法叫到跟前,说:“毛主席提倡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种洞看来有好处,万一出了情况,还可以利用。”

  滴水洞住房工程由三栋楼组成。按设计,一号楼供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使用,二号楼是陪同的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休息处,三号楼供随行的警卫人员和地方接待工作人员住宿。滴水洞工程于1960年下半年启动,到1962年基本完成共计3638.62平方米的三栋楼。竣工后不久,滴水洞开始接待中央领导人。但除个别领导同志在此小住外,一般人不得进入。1963年,时任团中央书记兼湘潭地委书记的胡耀邦,也在滴水洞住过40多天。

  毛泽东此次回故乡,是“绝对保密的”,因此没有和韶山的乡亲们交往。外界也对毛泽东这段时间的行踪一无所知。在这12天里,毛泽东整日关在一个书籍和文件资料的世界里,不停地思考着一系列重大的问题。他的业余时间,除了到山间散步,有时还和工作人员打打乒乓球,还有就是到不远的韶山水库游了一次泳。在这里,他思考得最多的是在我们这个国家如何“烧一烧官僚主义,但不要烧焦了。”

  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一首别样的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

  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

  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

  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

  故国人民有所思。

  这首诗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时的复杂心境,同时也真实地记下了毛泽东当时南国之行中一段神秘的经历和深沉的思索。“青松怒向苍天发”,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斗志,而“修正主义者”则是“败叶纷随碧水驰”。数天后的7月8日,毛泽东致信江青,详谈了他对形势、斗争的看法,表达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初衷和决心。当时,他并不认为“文化大革命”的时间会拖得太久。他曾经表示过:“这样的运动时间不能太长久了,两三年足矣!”

  在给江青这封信中,毛泽东还提到了“我的朋友的讲话”。这是指林彪1966年5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林彪在讲话中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政变事实,要求全党高度警惕。林彪还说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毛泽东看了很反感,自问道:“我的话真的那么管用吗?”但是,为了发动“文化大革命”,以防止中国出修正主义、不使中国“改变颜色”,他不惜在他一生中第一次“在重大问题上,违心地同意别人。”这个“别人”指的就是林彪。

  6月26日,毛泽东在一号楼会议室接见了包括湖南省委代理第一书记王延春、书记处书记兼副省长华国锋和湘潭地委副书记兼韶山公社书记熊清泉在内的湖南省的一些干部。王延春向毛泽东汇报了韶山灌区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的情况,请毛泽东为韶山灌区题词。毛泽东摇头说道:要高产才算,灵了再写。

  据说后来毛泽东在一份材料上看到韶山灌区工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便会心地笑了。毛泽东早就强调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他知道这项工程是华国锋指挥修建的,因而对华国锋的印象更深了。1988年9月,在联合国粮食组织召开的灌溉系统评估及水管理会上,24个国家和地区的水利水电专家们,肯定了韶山灌区的综合经济效益,认可其达到了世界同类灌溉的先进水平。不过这是后话了。

  接见完毕,毛泽东对大家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以前我带你们长征,现在我又要带你们长征了”。

  毛泽东原定28日下午离开韶山。28日清早,他突然通知随行人员上午离开滴水洞。9点多钟,毛泽东和省地负责人、有关方面工作人员70余人合影。拍照完毕,毛泽东又回到一号楼客厅中坐了几十分钟,表现出浓厚的乡情愁绪。

  在等待毛泽东登车的时候,大家分立在道路两侧准备为毛泽东送行。从一号楼客厅出来的毛泽东见此情景。突然说道: “你们走啊,我还进去休息一下。”然后他走进一号楼前厅的沙发上默默地坐下来。

  时间在悄悄地流逝,四周一片寂静。一位随从人员有意把左手伸得老远,将手表露出来,提醒毛泽东:主席,您该走了!毛泽东装作没看见。后来,工作人员走到毛泽东身边,小声说道:“主席,一切都准备好了,走吧!”毛泽东站起身,打量了房子周围,出来后又看了看左右的山峦,上车离去。

  当车经过毛泽东纪念馆时,毛泽东叫司机停车。他掀起窗帘,朝着纪念馆看了一眼。过了这段路,汽车再也没有停顿,一直开到长沙。

  1976年9月9日凌晨,对当时的湖南韶山滴水洞管理员廖时禹来说,有一件事情令他一时百思莫解。9月8日上午,他们接到通知,说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晚上要来检查接待毛泽东回家乡休养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深夜快12点的时候,他们又接到一个电话,说张平化不来了。难道毛泽东不回来了?廖时禹心里清楚地记得,1966年6月28日上午毛泽东离开滴水洞时,亲口告诉说:“我还要回来的啊。”

  1976年9月9日凌晨零时10分,毛泽东与世长辞。滴水洞沉淀了一串凝重的历史话题,也铭记着一代伟人难圆的归根梦。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5:23 , Processed in 0.012161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