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工 农 查看内容

昆明晋宁冲突尚存五大疑问

2014-10-19 12:00| 发布者: 坐地巡天| 查看: 546| 评论: 1|原作者: 云清|来自: 新浪网

摘要: 10.14昆明晋宁县群体性械斗事件,以令人震惊的方式和伤亡结果引起舆论持续关注。这起因征地而起的严重恶性事件已致8人死18人伤,可事情真相至今还深陷于械斗现场的硝烟里。  10月16日下午15:11分,昆明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通报晋宁事件。  通报称,公安机关初步查明,晋宁县晋城镇富有村部分村民因泛亚工业品商贸物流中心项目建设问题,与建设施工方素有矛盾纠纷,以至于项目于今年5月中旬以来陷于停滞状态。10月14日,项目建设 ...

10.14昆明晋宁县群体性械斗事件,以令人震惊的方式和伤亡结果引起舆论持续关注。这起因征地而起的严重恶性事件已致8人死18人伤,可事情真相至今还深陷于械斗现场的硝烟里。

 

  1016日下午15:11分,昆明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通报晋宁事件。

 

  通报称,公安机关初步查明,晋宁县晋城镇富有村部分村民因泛亚工业品商贸物流中心项目建设问题,与建设施工方素有矛盾纠纷,以至于项目于今年5月中旬以来陷于停滞状态。1014日,项目建设方近千名人员进场恢复施工。当日,正在富有村吃早餐的8名施工方人员被村民非法扣押至村内捆绑手脚后殴打,并被泼洒汽油后,拖至村外项目施工现场附近道路上。之后,百余名村民持械冲向施工现场,施工方事前组织的数百名持械着统一服装人员与村民发生短暂激烈冲突。在此过程中,村民向对方投掷自制燃烧瓶,并点燃被扣押人员身上的汽油,施工方人员也持械与村民对殴,现场互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其中,建设施工方6人死亡(其中4人为被村民非法扣押人员,且均有烧伤痕迹),村民2人死亡,双方共计18人受伤。

 

  这份官方通报,与媒体调查相去甚远。那么,接下来问题来了。这份看似已做定论的官方通报能否解答公众疑问呢?

 

  一问:施工方组织数百持械人员意欲何为?

 

  参与械斗的双方都是何人?村民一方已明了,可施工方这数千人从何而来?为何而来?通稿给出的答案是“1014日项目建设方近千名人员进场恢复施工”、还有一批人是“施工方事前组织的数百名持械着统一服装人员”。

 

  试问,有哪个工程的施工现场会有千人一起进场作业?哪些事前组织的数百名持械着统一服装人员也是来施工的吗?

 

  《北京青年报》给出的答案迥然不同。该报17日刊发《征地矛盾升级引发惨案》报道,记者采访到了参与械斗的“施工”方人员杨进良。他说,之所以参加这场械斗,是因为老乡承诺老板事后每人给300元。他们的任务是“强制驱散”富有村村民,这场行动早在一周前就已开始准备。

 

  根据报道,这些“施工者”并不是来施工的工人,更像是一场事先就做好准备的“械斗”,像杨进良一样为了300元酬劳来参与械斗的人,“任务就是听到命令就动手打人, 至于要打的人都是什么身份,以及为什么打架,他一点也不清楚。”

 

  二问:被控制的8施工者进村只为吃早餐?

 

  晋宁冲突事件造成的8名死亡人员中,有4名来自被村民控制的施工方“人质”。

 

  他们是怎么被控制的?通稿称,“当日,正在富有村吃早餐的8名施工方人员被村民非法扣押至村内捆绑手脚后殴打,并被泼洒汽油后,拖至村外项目施工现场附近道路上。”

 

  对于“吃早餐时被控制”,多家媒体在报道中已予以证实。问题是,如果只是单纯的吃早餐,村民为何要动手?

 

  村民周丽辉告诉北青报记者,村民在13号便接到消息,有一群穿着统一制服戴着头盔的人集结在一起距晋城镇不远的方家营,怀疑是要来对付富有村的。14日上午,8个穿蓝色制服的人被村民发现,随后在米粉店将其控制。经过村民询问,8人承认他们是被雇来的,早晨到富有村是先来踩点,看看村里人多不多。“踩点”的报酬是350元。

 

  三问:施工方警用盾牌和催泪瓦斯哪来的?

 

  本次事件,施工方人员的统一着装引发了网友极大的关注。通稿称他们进场只是为了“恢复施工”,可他们为何要穿类似协警的制服?

 

  警用制服代表公权力,尤其在乡镇,人们对着警服的人会有所敬畏。现场照片显示,施工人员不仅穿着类似协警的制服,还有持有警用盾牌和催泪瓦斯。

 

  富有村村民提供的视频显示,他们从被村民控制的8人车内搜出了统一规格的军绿色挎包,里面装满了鸡蛋大小的石块。

 

  参与械斗的杨进良也证实,自己1012日在晋城镇领到这身统一的深蓝色制服,还领到一个军绿色挎包和头盔。械斗时“穿统一制服的一方除了警用盾牌外手中都挥舞着铁棍、钢管,而村民一方则手持锄头、桑叉等各种农具。”

 

  《人民警察法》第36条规定:人民警察的警用标志、制式服装、警械、证件为人民警察专用,其他个人和组织不得持有和使用。

 

  光明网16日在评论中便质疑说:如果没有政·府参与安排的话,这些非军警人员和单位不可持有、也无法获得的制式装备,究竟是什么人批准、通过什么渠道流入到施工方手中的?

  以上,通稿均未给出解释。

 

  四问:冲突现场到底是谁先动手?

 

  每一场斗殴总有先动手的一方。

 

  官方通报所勾勒的现场是,百余名村民持械冲向施工现场,施工方事前组织的数百名持械着统一服装人员与村民发生短暂激烈冲突。

 

  从现场图片来看,施工人员所配备的器械更像有组织有预谋的“备战”,整齐划一,还使用专业警用的盾牌,催泪瓦斯枪。倒是村民们的“家伙”大多来自家里农具,锄头、桑叉,找到什么用什么。

 

  对于谁先动手,冲突双方各执一词。多家媒体采访了村民和“着警服”的人员,但因冲突现场并未安装视频监控设备,无从对证。富有村一方称,冲突是从“穿制服的”向村民们丢石块开始,随后发生了村民张胜被追打致死。而“施工人员”杨进良则表示,他听到动手的命令是在村民开始向这边投掷燃烧瓶之后。

 

  五问:冲突“短暂”导致警方未能出现?

 

  官方通报强调冲突是“短暂激烈”的,可媒体报道称是光对峙就有“4个小时”之久。

 

  如此惨烈的冲突,4人被汽油烧死,4人被活活打死,又是如何“短暂”呢?在这“短暂激烈”的冲突中,警方又在哪呢?

 

  澎湃新闻15日报道称,村民阿树荣说,在双方开始对峙的时候,他便拨打了6次昆明市的“110”,警方竟无一前来。北青报的报道更详细,早在13日,富有村村民发现大量统一制服着装的人开始,便有村民报警,昆明警方根本没有重视。当数百人在对峙、斗殴时,警察在哪里?当地政·府去哪儿了?

 

  事前没有重视,那事后呢?

 

  据报道,冲突发生前,富有村所有村干部便逃离此地,村民守住村口,不允许任何车辆进村,等待“政·府的人”来处理善后。事发后大量警力集结在富有村附近,在昆磨高速富有出口外,数十辆警车封锁了直通富有村的道路,可其中的警员表示暂时没有接到进入富有村的命令。

 

  村里的人等着政·府的人来,政·府的人在村外等命令,村民们也不知道“善后”该怎么办?甚至因为找不到“政·府的人”,在冲突里被打死的两名村民,尸体还停在村委会等待说法。没有经过冷冻处理的尸体,已经开始腐坏。

  17日,有媒体拍下了富有村村民在冲突现场为失去生命的村民集体戴孝的照片,画面无声地传递了巨大的悲恸。另一方面,那些在冲突里死亡的施工方人员,又何尝不是为了微薄酬劳而无辜送命的呢?

 

  当地村民与建设方何以“素有矛盾”?其原因是否是征地补偿标准过低?案件的一些关键事实,还有待司法机关调查。同时,另一些明显浮出水面的问题,当地政·府也有必要予以澄清。

 

  官方也好,媒体也罢,所有的调查都应该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事发后当地政·府、警方都没有进入过富有村,甚至对死亡的村民都没有进行过尸检。再加上一份语焉不详、与媒体报道相去甚远的通报,质疑当然会漫天而来。

 

  当地政·府对这样一个很易点燃的矛盾火药桶,当真事先一点信息都不知晓?冲突持续过程中,政·府的应急机制为何失灵?17日,《京华时报》发表评论质疑政府作为。

 

  媒体的质疑也是公众心内的疑问。

 

  巨大的矛盾并非一蹴而就,在这长达4年的纠纷和矛盾的发酵过程中,相关部门到底是束手无策还是充耳不闻?又是哪些因素和环节导致了这场矛盾以如此惨烈的结局收场?

 

  报道或许罗生门,可真相只有一个,当地政·府当务之急不应是在真相上的欲盖弥彰,而是彻查和追责。悲剧已经发生,它不应该再重演。(新浪网原创稿件。作者:云清)

 

 (责任编辑:新愚公)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4-10-19 13:55
对于资产阶级媒体热衷于报道的事件,包括群体性事件,我们都要有所分析。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一类事件是不是属于当前阶级及斗争的主流,还是属于支流,是比较纯粹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是夹杂着其它矛盾,比如劳动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当地村民不仅是扣留了施工方8个人员,而且将其中数人直接烧死,那么实际上这就属于劳动人民内部矛盾,对资产阶级利用。类似这样的事件,在当前,就不能认为是属于阶级斗争主流的,也是属于工人阶级在未来斗争中要注意的问题(如何处理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矛盾,如何处理工人阶级i内部的矛盾,如何避免文革悲剧重演)。从这样的角度考虑,红色中国网对于类似事件,目前不宜重点报道。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22:20 , Processed in 0.01423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