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改革中国卫生制度,最大程度为群众服务

2012-2-29 07:41| 发布者: 水边| 查看: 780| 评论: 1|原作者: Herzog

摘要: 文革期间,这些制度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革短短1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世界排名 从160猛进到第85位,就是最雄辩 的事实。而改开三十年,这一排名反而落后到了第95 位。应该说,有了如今的计算机网络,中国可以进一步完善文革期间的这些制度,比如 说,大力建设远程诊疗系统,这样专家甚至不用下乡,也可以提供专业支持。本地只需 做检查,检查结果实时全国联网,全国专家都可以随时会诊。我这里说的都是一些很粗 略的东西,但是 ...
改革中国卫生制度,最大程度为群众服务


中国现有卫生医疗制度的问题在于两方面。第一,大量医疗资源朝官僚精英阶层倾斜,
朝大城市倾斜。第二,医疗卫生行业本身,偏重能够挣钱的”医药和诊疗“,而荒废了
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全面预防“。这里有几个数据。
1. 邓癌时代公共卫生支出下降,超过70%的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
2. 邓癌时代公共卫生支出80%投向城市
3. 政府卫生经费的80%用在850万官僚身上。
4. 高达80%的农民因看不起病死在家里。
5.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只能报销8.6的人均医疗开支

这样一个为少数先富精英重点服务的医疗卫生制度,就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李
克强曾经在讲话里坦承中国几千万贫困农民大部分是因病致贫。此外医疗系统的畸形发
展,也导致了社会道德堕落。例如,药家鑫八刀杀人,明里看是因为他觉得农村人惹不
起,干脆杀了省事。还有那个南京老太太,摔倒了反而讹那个扶她的人,为什么?还不
是因为现在看病吃药要花很多钱,出事故了进医院花很多钱,如果变成残疾了,养活一
辈子,那简直就是无底洞了。

所以呢,改开时代以来就有了这样的民间说法,出事故了,宁可轧死,也不要留活口。
轧死了顶多坐几年牢,赔点钱。如果没轧死,被人讹上了,那就是花不完的钱。设想一
下,如果现在这种突然性的事故,费用由国家承担,老百姓不用担心住院花费是无底洞
,干嘛要去压死人啊。所以说,坏的制度让人变坏,不是瞎说的。

有人担心了,如果有病了都国家管,岂不是跟欧美有些高福利国家的医疗系统一样,不
但效率低而且负担大,中国人均GDP那么低,能承受得起吗?这个担心是合理的,但是
呢,中国完全没有必要走西方的路子,因为西方的医疗制度本质上,依然是服务极少数
医疗集团的,只不过通过所谓医疗保险制度来转嫁了,最终依然羊毛仍然出在羊身上。

中国应该采取的全民医疗制度,可以吸收毛时代文革期间的一些制度优势。具体就是从
如下四个方面一起下手。

1) 从重医药轻预防变为既重视诊疗,更注意预防。要大规模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
动,坚决消灭黄赌毒,坚决消灭性病传染病血吸虫病。要经常性消灭老鼠苍蝇蚊子臭虫
等四害。

2) 改革卫生教育。恢复三年制医疗教育制度,尽快培养出大量卫生人员到广大落后地
区,如小城镇和农村;医疗中心从大城市转向广大人民居住的地方,分散化。大医院要
经常性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人民群众之中,由坐诊改为行诊。

3) 大力发展中医和开发中草药。这方面,文革期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青蒿
素,针刺麻醉,还有张亭栋的砒霜治病等等。这样就可以避免医疗方面严重依赖国外医
药,最大程度减少国际医疗巨头对中国吸血。

4) 提倡全民性的健康健身运动。要提倡健康饮食,而不是什么多吃肉多吃油,减少所
谓的富贵病(心脏病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提倡全民性的健身运动,恢复群众性的体
育运动,从竞赛体育转为健身体育。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医疗系统的负担,将资源
更多用在广大人民身上。

文革期间,这些制度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革短短1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世界排名
从160猛进到第85位,就是最雄辩 的事实。而改开三十年,这一排名反而落后到了第95
位。应该说,有了如今的计算机网络,中国可以进一步完善文革期间的这些制度,比如
说,大力建设远程诊疗系统,这样专家甚至不用下乡,也可以提供专业支持。本地只需
做检查,检查结果实时全国联网,全国专家都可以随时会诊。我这里说的都是一些很粗
略的东西,但是只要按照这个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原则,避免走西方挣钱第一的医疗制度
,避免精英教育,就可以走对路。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反击 2012-2-29 09:33
覆巢之下 焉有完卵。中国现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中国的卫生制度。路线是个纲。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5 15:18 , Processed in 0.03591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