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文艺怎样高于生活?——在小说《钢城》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1-10-24 15:43|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4066| 评论: 0|原作者: 肖衍庆

摘要: 赵剑斌同志的小说《钢城》,我没有读完,因此,很难有发言权。读了几位同志的评论和序言,受到很大启发,尤其是韩西雅同志写的序。一位这样年事已高的老同志,竟然读完了这部长篇小说,写出这样一篇感人肺腑的推荐文章,不愧为一位长期关怀工人阶级命运的革命领导人。我想说的是这样两点:第一点,我是以什么心情读《钢城》的?赵剑斌同志初下钢城前,曾给我发过一封短信,说他要写钢城改制变局这件事,我非常高兴。因为他是我们中 ...
赵剑斌同志的小说《钢城》,我没有读完,因此,很难有发言权。读了几位同志的评论和序言,受到很大启发,尤其是韩西雅同志写的序。一位这样年事已高的老同志,竟然读完了这部长篇小说,写出这样一篇感人肺腑的推荐文章,不愧为一位长期关怀工人阶级命运的革命领导人。

我想说的是这样两点:第一点,我是以什么心情读《钢城》的?

赵剑斌同志初下钢城前,曾给我发过一封短信,说他要写钢城改制变局这件事,我非常高兴。因为他是我们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的理事,能这样带头深入生活第一线,创作当代工人阶级斗争的文学作品,这将对整个研究会的工作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看了他的代后记,才知道他是在那样个人生活困境下,挤出时间和精力下去采访的。这里反映出作者把阶级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一种情操。作者是以这样的阶级觉悟,为自己的阶级写斗争史,所以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阶级情和使命感。

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批新生的强盗抢劫和掠夺中国劳动人民物质财富的过程。我是比较注意他们在农村的抢劫和掠夺。因为在文革以后,我就以文革期间我在北京郊区农村下放插队的生活为素材,写了一部小说。为了再认识,我又到一份郊区报当记者,看看这批篡夺者比毛主席高明在什么地方?虽然农村的抢劫和掠夺欺骗性比较大,但是只要认真辨别,还是看得出来的。

我看到,这种抢劫和掠夺,变农民集体所有制为农民个人私有制,把原来一心为公的模范老支书活活气死,把有科学文化、会科学种田的村支书,罢免掉并逼迫他去干个体户,把决心建设家乡的一对青年夫妇诱引到个人发家致富上,成了农村的新贵。

有了这个再认识,我修改小说的准头更足了。

但是,对工厂的抢劫和掠夺,我知道的很少。最早是从清华同学的社会实践报告里,看到鞍钢下岗工人生活的悲惨情景,只有结果,没有过程。这次看了《钢城》,这个抢劫和掠夺,有人物,有事件,有过程,有细节,有矛盾,有斗争,让人看了真是怒发冲冠,对毛主席定性的这批货真价实的走资派,有了活生生的再认识。

这个再认识太重要了!因为这批新生的强盗是打着共产党的招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旗号,欺骗人民接受他们的抢劫和掠夺。这个抢劫和掠夺的本质,经过三十多年的展现,终于暴露在人民面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激起人民无比的愤怒。这个如铁似钢的事实,连强盗们都无法掩盖。现在他们想用所谓“蛋糕论”来忽悠人民,用“做蛋糕”和“分蛋糕”的说教,来转移人民的视线。鲁迅当年讽刺说:“强盗装正经”。如今这批由共产党变成强盗的家伙们天天都在装正经,我们要帮助人民认识他,首先我们自己要认识,这就要借助马列毛主义。

四十多年前,毛主席把走资派这个新生的党内资产阶级,用一场人民大革命的办法教导人民认识他们,说他们“比资本家还厉害”,我们有几人理解?经过这三十多年的抢劫和掠夺,我们总算认识了。这是多么大的代价啊!

毛主席一生都在教导人民认识他的开创。井冈山道路开始有几人认识?抗日山地游击战战略开始有几人认识?反对赫鲁晓夫现代修正主义,开始有几人认识?反对党内最大走资派的“三自一包”,开始有几人认识?都是毛主席用实践教育了全党,从失败走向胜利。唯独这一次,毛主席离开了我们,我们只能从更大的失败中接受毛主席的开创。太高的代价,必然会换来巨大的回报。人民群众对走资派的再认识,必然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再辉煌。

第二,文艺怎样高于生活?

文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工具。和其他认识工具不同之处是,它是通过形象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

这个特点,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这么说的:“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着普遍性。”毛主席这段话,把文艺和生活的关系,揭示得明明白白。周恩来总理也是一位精通文艺的革命领导人,他把这个关系概括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毛主席的六个“更”,集中起来就是“高”。怎样高于生活?就成为一部文艺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

有同志称《钢城》是纪实小说,恐怕就是指小说写实性太强,而高于生活还有欠缺。我读《钢城》,往往被作者描写工人工作流程和生活细节所折服。常想如果没有长期的生活积累,单靠这么短的时间采访,是写不出这样一部长篇的。因此,不能说作品没有高于生活的地方。但是掩卷一想,又觉得“高”的不够。

在哪些地方呢?

(一)立意不够高

钢城事件所以震惊全国,传遍世界,反映了它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反抗走资派和大小资本家的斗争,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事件的背后,必然是一大批工人的新觉悟。如何描写这个新觉悟,就是一个立意的问题。

小说第三章写了“宣讲宪法太重要”,我认为这个立意就不高。因为修正主义修改后的宪法已经失去了原来宪法的革命性。作为某个时期、某个问题斗争的策略,是可以的。但是把宪法神圣化、绝对化就容易使群众误解。归根结底,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现行的宪法与1974年宪法,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就有不可容忍的倒退。何况,走资派也没有真正按宪法的正确条款执行,只不过作为欺骗人民、掩护他们搞复辟的烟幕弹而已。

我们那位眼睛只往上看、经常深情仰望星空的大领导,近来不是又拿宪法说事吗?他说:“一个执政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并且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需要改变以党代政,把权力绝对化和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为此,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难道我们要和他唱一个调调吗?

我和钢城生活原型的工人领袖交谈过。他们说,工人认定:法不责众。只要大伙抱团,看他还有啥法子整治工人。我说;文革中,工人造反不就是抱团干的吗?他们说:啊呀,我们咋就没有想到这份上。并表示以后要多看文革这方面的材料。这就说明,今天工人阶级的斗争,必须用毛主席继续革命的理论武装起来。这方面越自觉,工人就越能抱团,越有斗志。

毛主席用文革的事实教导我们:路线是决定一切的。路线一变,一切皆变。走资派三十多年的翻案复辟,证明了这一点。就说国有企业,经过走资派的演变,还有多少社会主义成分吗?大部分没有了。工人群众有“国有情结”,主要是指他们怀念在毛泽东时代的主人翁地位,那时工厂就是他们的“大家”,所以能涌现无数的工人以厂为家的感人事迹。现在,经过二三十年来一系列的制度嬗变,经过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变成了由少数人当“管理者”,多数人当劳动力的纯粹的生产单位。工人群众面临这样的局面,不过是想更多地为自己争得一些稳定的劳动权,支撑自己和家庭能够活下去的比较稳定的经济保障。即使这样,走资派也要指责他们有“国有情结”,不许工人群众抵制和反对私有化。工人阶级斗争的目标,不仅是保饭碗,要的是当家作主的地位的恢复。

小说稿中类似的缺陷还有“国资委里的私改派”(第七章标题)。我认为,现在各级国资委里的主要掌权人物,主张不同形式私有化的人恐怕是多数,不宜让读者误解里面还有什么能成气候的“公改派”。

郎咸平先生是个爱国主义者,对所谓“郎旋风”要有全面分析,不然可能会误导工人的认识。

要写这样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斗争的作品,作者首先需要自觉地运用毛主席继续革命的理论武装自己。自己有了这个主心骨,笔下的人物自然就有高度了。

(二)主题要深化

钢城工人的斗争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重组,工人还不知道私有化坏到什么程度。待到第一次重组以后,他们有了切身感受,所以才有第二次重组时齐心合力的斗争。我记得第一次重组,工人不仅工资大大降低,而且劳动强度大大增高,工人所受的劳动管制,也很残酷,动不动就罚款。不仅下岗工人生活无着,在岗工人也难以忍耐。所以,写好第一次重组,工人的劳动苦难和生活困顿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把这些化整为零,加写在工人第二次反对重组的斗争中,恐怕削弱了工人的认识基础。


毫无疑问,这场私有化的阴谋,是从省委到市委主要领导预谋的,现在小说这一点写的很突出。但是,即使在资产阶级专政下,走资派的活动阴阳两面都有,好像是舞台上的主角。但在我们看来,它既是反面角色,我们就不要给他们过多的活动舞台和空间,而要把笔墨尽量留给历史的主人——劳动人民。这是个无产阶级文艺以正压邪的问题。

走资派想用廉价的农民工替代熟练的在岗工人,这当然是一种阶级分化。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写工农本是同命人。记得九十年代发生过一个劳模工人偷了一户农民的饲料粮。农民知道他是被生活所迫,就放过了他。据说当时某大走资派知道了这件事,还慨叹了一番。要借鉴《青春之歌》的经验,林道静深入农村,无疑是深化了主题。反私有化有农民的支持,力量就大多了。

有的评论正确地指出,钢城工人这次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是很必要的。打倒了一个资本家的走狗,震动了整个统治阶级,他们害怕了,暂时退却了,私企从重组中退出来,答应工人按照重组前的秩序工作。但是,这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在企业所处的地位。工人还需要继续斗争,直到整个推翻走资派的反动统治,建立自己的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恢复他们原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我还没有来得及看后半部分,不知是否写明了这一点。这里提出来,供作者参考。

题材决定了这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小说。要把这样的政治艺术化,需要在主题上加以匠心。就是说,要把两个阶级的生死搏斗生活化,艺术化,需要在主题展示运作上下翻功夫,矛盾、斗争有起有伏,有低潮,有高潮,主题的展示和深化,是抓住读者的重要条件。毛主席把《红楼梦》当政治书来读,道理就在这里。《红楼梦》的结构,值得我们借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5 17:02 , Processed in 0.020604 second(s), 12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