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时代札记——死局

2015-2-24 15:36|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645| 评论: 4|原作者: 迟飞

摘要: 放眼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因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问题,统治者寻求的补救全部以失败告终,敢于“壮士断腕”的唯有王莽而已!经济变革将是个死局。一如宋神宗的中兴是个死局一样。习君类似于宋神宗。

【时代札记】死局

2014-12-23 09:49:21| 分类: 时代札记 | 标签:国情 经济危机 债务经济 顶层设计 |举报 |字号 订阅

当下的中国经济,是个死局。
 

很多人把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九十年代末的经济形势相提并论,指出当下正处于大规模经济变革的过程中。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金融界人士则认为中国金融改革必然拉开,纷纷看好中国的未来。但当下的危机是机,更是危,相比之下危的成分更大一些。
 
相比于九十年代末,中国当下的危机储备更少了些。房价已经涨上天,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逻辑早已不现实,高校扩招,提高学费,当下已经到了极限,还因计划生育的实施,未来可能面临无生可招的局面。当时内需不足,而美国这个外需大户需求强大,稍后几年中国遇到了加入世贸组织,扩大外需的天赐良机,而美国当时正处于寅吃卯粮的经济高涨状态下。由此中国当时的经济高增长,是得到强大的内外援支撑的,当然,这也促使中国少有政治变革,而经济上大规模地推行了私有化,鼓励更多的私有老板,尤其是与政府关系较近的关系户迅速飞黄腾达。中国当时贫富差距还不甚悬殊,拉大贫富差距方面依旧大有潜力可挖。同时,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走上了快车道,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由此也刺激了内部需求的扩张。由此,所谓内需不足的问题随之解决。
 
政府做了什么?只是顺应时势,开房地产,卖土地,搞城市化,外部扩大出口,提供优惠政策而已。而国企私有化扩大贫富差距方面,则又埋下了需求不足的种子。
 
你要比当下中国的国情,说当下的中国改革与当时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当下的经济变革比当时更为困难。这真正是到了需要牺牲既得利益集团的时候。否则变革则变革不下去,只是让既得利益集团更多地获利,比如金融改革,这种误入歧途的可能性非常大。
 
当下没有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储备,也没有高校扩招的潜力,同样没有美国需求的外援支持——它正勒紧裤腰带过活。而大规模的外部市场开放已经潜力用尽,没有新的资源了。而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的农民进城运动也已经进入尾声,到处上演民工荒。计划生育的负面效果显现,未来新增人口会大幅减少,使经济发展后续动力不足。
 
分析了这些再看中国的内需问题怎么解决,你才会发现,很难处理。九十年代末的需求不足,是发展中的问题,如同西方黄金时代中的连环发展。而当下的内需不足,则是分配问题,可以说社会到了需要利益重新配置的关头,是转折问题。如同西方滞涨时代。它导致的社会运动将不止是经济方面的变革而已。
 
放眼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因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问题,统治者寻求的补救全部以失败告终,敢于“壮士断腕”的唯有王莽而已!然而他推行的“王田”遭到内外反对,最终大规模农民起义和贵族造反运动爆发,身死国灭。其余的“顶层设计”,如王安石变法,最终不了了之。现代不比古代,然而真正的改革难度是可以窥见得到的。
 
而当下的中国统治者改革的逻辑是什么呢?依旧是认识不清问题的实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发现内需不足,就四万亿救市,大规模借贷,让企业负债运行。企业达到负债累累的程度,则进一步下发文件要求降低融资成本,即进一步债务放水,同时启动股票市场的改革。它没有主要地从根本的创造需求方面入手,而是不考虑如何增进需求的状况下增进企业融资的腾挪手段。
 
中央是否意识到需求不足的问题了呢?是的,但它依旧将推动城市化作为主要方案。延续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但当下中国已经造出了未来二十年的房子,空置房屋惊人。青壮年劳动力的主力已经转移到城市里来,挖掘城市化的需求几乎已经山穷水尽,能吸引到城市里来的是什么人?是老幼妇孺,没有太多生产力的人。这不是继续周延城市化规模的问题,而是城市化建设已经到位,人们住不进房子的问题。简而言之,是分配问题。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发展经济能解决的问题。
 
至于外需问题,中国在面临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局面下,可做的只有产业升级,占据产业链高端。目前成就斐然,但既有的外需基本盘中国已经占据了,只是需求结构更替而已,它在美国需求减少的情况下维持平衡就不错了,而且外需本身属于次要问题。
 
棋既已走错,那么一步步地走向死局就成了必然。那么它一步步地未来的棋会怎么走?在自认为自己棋路正确的情况下?它当然是有套方案,即启动金融改革。
 
既然内需不足导致企业负债经营,利润降低,那么就要想办法提高利润水平,并降低融资成本。中央给出的是降息乃至股权改革的答案。即企业继续扩大负债经营,这方面降低存款储备金等还有待实施。而债务扩张不能无限进行,那么就要增加融资手段,即股权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只要股市涨上去,企业就不愁融不到钱,融到钱问题就会缓解。因此中央会坚定了决心一定要让股市涨起来。
 
当然,中央的意图还有通过政府强大的调控力量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改革,在民营经济活力下降的情况下让国企承担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即需要巨额的资金,这还是靠投资。四万亿水漫金山使资金全进了房地产,现在用的是定向投资。如高铁建设,智能电网,新能源,农村水利等。这必然要演化为投资拉动经济的逻辑,政府会越来越需要资本来推动这些改革,而受整体贫富差距拉大,需求不足的影响,这些回本会变得非常困难。即未来某个时候,政府的大规模产业结构改革会受限于严峻的经济形势而不得不中止,目前这就是无底洞。这会成为压垮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政府会更加依赖于借债手段,实际08年危机以来,中国债务规模,无论是企业债还是政府债,都突飞猛进。当下已经世界第一,超过gdp数倍之多。仅铁总就有上万亿的债务在册。对于内需不足的根本问题,这毫无助益,这透支了政府拉动内需的能力。政府当下考虑的,不是维持物价稳定,而是焦虑于如何有效地实现通胀目标——通胀且成为目标,降低还债压力。这等于是患上了投资饥渴症,逻辑是——内需不足,企业利润下降,负债经营,企业面临破产,工人面临失业,要维持运营就要需求更多的资本注入,结果是利润继续下降,形成债务循环,恶化到崩溃为止。政府同样投资饥渴——借债拉动经济,要还债的话,巧立名目寻求更多的税收收入,各种收费项目,乃至提高公共服务价格。当下铁路部门提高价格是毫无道理吗?还是负债压力所致。倘若政府改革还想减税,降低企业利润压力的话,那么这对政府负债将是雪上加霜。企业负债严重会破产,政府负债虽然不会政府破产,但这必然会导致空前严重的通货膨胀。引发社会全面危机,包括政治危机。
 
各项金融改革的确可能会让股市活力大增,但中国股市很难根本改革,有人会看你的牌,这向来是圈钱场所。其改革的后果很可能是股市暴涨,众多散户成为机构收割的稻草,由此实现“再分配”,成为一场财富掠夺。严重加剧贫富差距,使得市场更加扭曲,内需更加不足。加速恶性循环。
 
我对股市上涨行情乐观,但对政府的经济改革,长线来说完全不乐观。这个政府制度下根本上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良策。一群权贵的“顶层设计”只会偏向于权贵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本身就决定了改革不能成功。除非启动大规模的政治改革,扩大工农发言权,形成这种政治力量,参与政治竞争,斗争才能谈改变分配格局的条件。不过这将增加政治失控风险,危及政治基本稳定的问题,触犯政府当局的底线。这样来说,经济变革将是个死局。一如宋神宗的中兴是个死局一样。习君类似于宋神宗。
 
再谈点影响未来十年可能影响经济基本面的政治因素,首要的就是政府本身是否强权,核心是否稳定。反腐获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暂且不必担心。不过随着农民主力入城,计划生育导致人口红利用尽,贫富悬殊也使得人口再生产遇到障碍。在未来十年中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将呈飙升之势,劳动者的议价权将大大提升,而民工荒导致工人逐步稳定,使其组成团体共同抗战形成组织基础。未来十年很显眼的现象将是工人组织团体将大规模出现,劳工力量崛起,势必与强势的行政当局之间产生尖锐冲突,到底冲突到何种严重程度,目前不得而知。而就经济局势不容乐观的国情来说,这将大大加强劳工组织的力量。其主导政治变革尚未可知。
 
另外,劳动力价格提高,产业转移的问题,未来十年将不是个主要问题,劳动力成本提高会被劳动者技能提高部分抵消。
 
民工荒之严重将使资本家引进国外劳动力,如非洲黑人乃至南亚人,中国将越来越需要面对外来移民问题。欧洲化局面雏形将现。此外,宗教组织潜滋暗长,将成为影响未来社会格局的重要力量。趋势如此,至少当下看不到有效的调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5-2-25 01:13
起初是战争方式拖(二次大战)接下来是凯恩斯主义,接下来是中苏投降下的新自由主义,现在又是新凯恩斯主义(无论美帝还是天朝都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在新自由主义危机后一段时间会起作用,但是这次凯恩斯主义的结果还是滞涨,但是这次没有第二个中苏的投降了,所以不会再有新自由主义的出路了,要么再战争,但是似乎也不可能,所以只有革命终结资本主义。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5-2-25 01:00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能拖多久,内外的变数是什么。资产阶级并不怕死局,怕的是早死。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5-2-25 00:57
死局,谁都知道,马克思早判了,但是资产阶级还能拖,拖了100年了
引用 远航一号 2015-2-24 15:36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4)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20:43 , Processed in 0.01954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