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在不到10小时内,舆论基调从赞扬变成质疑

2015-3-5 03:04|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920| 评论: 1|原作者: 激辩《穹顶之下》|来自: 激辩《穹顶之下》

摘要: 正是柴静的公众认知度,造成了本次广泛的传播,但也正因为其粉丝群的人群混杂,带来了更大的喧哗,一度掩盖了正规的议题。在不到十小时内,舆论的主要基调已经从赞扬柴静变成质疑她。
大陆的阅读阶层因为前央视主持人柴静的雾霾纪录片,近日陷入了争辩的癫狂中。从各个角度看上去,这都像是一次极其疯狂、因而显得不甚真实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说,它在争论现实问题时严重地忽略了现实。而这个现象,在大陆一次次地发生着。

雾霾治理涉及环境与政治的对立关系,它不适合威权政权解决。

雾霾问题,柴静的纪录片不是第一个揭露的。实际上,在至少最近三年,关于雾霾的新闻报道──从深度调查到评论──可谓长篇累牍。柴静的纪录片文本并未在深度上做出贡献,它的贡献在于借助大众媒体偶像的优势,掀起了一次全民关注雾霾的机会。


正是柴静的公众认知度,造成了本次广泛的传播,但也正因为其粉丝群的人群混杂,带来了更大的喧哗,一度掩盖了正规的议题。在不到十小时内,舆论的主要基调已经从赞扬柴静变成质疑她。雾霾本身的安全问题、应对政策、全面讨论等全部走偏。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逆转,在一个强大的传播现象后,诞生了如此扭曲的结果,只怕也只能出现在大陆这么个奇怪的国度。根本原因在于,雾霾治理问题需要政府做出优异的政策组合,需要放弃牺牲环境换来的带血GDP,需要消除权贵家族掌握的能源行业。


这些治理雾霾的主要方向,无一不对政府高层提出了严重挑战,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雾霾治理的政策工具无疑会被权衡利弊,在万不得已要有所表态的前提下,选择那些容易操作、不触动雾霾核心利益的那些,比如限制机动车等,将治理重心从权力移向平民。


这个就是中国雾霾治理的现状及其局限所在。也正是因为此,柴静雾霾纪录片所引发的争论只能被围困在舆论场域,就像是被装在盆里的热水,无论温度有多高,它只能在盆里冷却,而无法形成政治压力,更难以造成政策应对。这就让雾霾的争论陷入了死胡同。


以当局现在的权力形势,其实是难以回应雾霾问题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已经失去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这个问题造成的后果不是一下子到来的,而且不是骤然威胁统治,这就让雾霾治理在日程表上处于后面的位置。没有实际措施,只有开空头许诺。


这是一个长期拖延问题的过程。拖延的结果不只是将雾霾问题变得更严重,同时也造成人群的分化。至少在治理雾霾的责任上,除了政府负责,现在还出现了一种论调,就是民众也要负责。这种对雾霾原理的混淆,加重了治理的难度,也让大陆的无力感变得强烈。


雾霾治理涉及到环境与政治的对立关系,它是一个不适合威权政权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这是因为,在民众与政府的关系上缺乏一个有利的互动与平衡,一旦雾霾加重,象征性的措施就只能牺牲一般民众。而治理雾霾必先解决政治阻碍,又加重了方法论上死结。


中国人特别健忘,在舆论受到操纵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一天前还在社交媒体上热炒的雾霾问题,因为禁令下达,已经迅速冷去,热点被郭伯雄儿子的落网新闻取代。可以想像,柴静引发的雾霾争论,将像雾霾一样消散。问题只能在等到更严重后,才有转机。


来源:东方日报 / 傅桓 文化观察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5-3-5 03:04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7 04:36 , Processed in 0.01580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