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工 农 查看内容

成都东郊老工业区调查

2012-3-11 14:44| 发布者: 水边| 查看: 1049| 评论: 0|原作者: 霍智昌

摘要: 去成都东郊之前,对老工业区的概念主要来自于《钢的琴》这部电影,一个下岗工人为了尊严与梦想的酸甜苦辣以及小人物的幽默与艰辛。在整个电影里,破败的国企最为故事的大背景出现,银幕上横亘着巨大的凌乱的厂房,生机在这里停滞了。国企,老国企,作为曾经共和国的中流砥柱的经济命脉,过去的辉煌在改革中消散了。 ...

 

       去成都东郊之前,对老工业区的概念主要来自于《钢的琴》这部电影,一个下岗工人为了尊严与梦想的酸甜苦辣以及小人物的幽默与艰辛。在整个电影里,破败的国 企最为故事的大背景出现,银幕上横亘着巨大的凌乱的厂房,生机在这里停滞了。国企,老国企,作为曾经共和国的中流砥柱的经济命脉,过去的辉煌在改革中消散 了。

 

       上世纪50年代,16.4平方公里的成都东郊,曾为我国电子、机电工业集中发展区。当时苏联援助中国的9项电子工业,4项集中在成都东郊。这里曾是四川工 业的骄傲,当时四川省的13个重点工业项目,成都东郊占了一半以上。为了祖国的富强,建设者们响应号召从四面八方来到东郊,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大西南,如 今他们有的已经传承三代。至今,不少建设者的后代还夹杂着南北口音的东郊普通话。

 

       上世纪60年代,成都东郊两千人以上的企业多达160多家,总资产300多亿元。成都虹波公司、成都亚光电子公司等,曾经参与“神五”、“神六”等中国载 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等项工作,多次受到国家、信息产业部等表彰。“前锋”是中国热水器市场的“西南王”,红光厂的黑白显像管,曾远销日本和欧美。

 

       东郊,承载着成都乃至四川的电子、机电等产业的一段发展史。而对成都人来说,那里的一个车间行吊,一堵厂区红墙,甚至半截烟囱,都能唤起那一段激情燃烧岁月的记忆。

 

       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讲述了当年那段轰轰烈烈的迁移和火红的建设岁月。

 

      “我1962年进厂,到处都是操东北话、上海话的外地人。当年,年轻木工李呈祥从沈阳迁往成都,父母死活不让走,他就一边抹泪,一边狠心上了火车。 而李 秀智迁来成都已经59岁,刚在老家盖了两间房,养了猪准备安度晚年。接到迁移命令,他二话没说就来了。”到了成都,李秀智甩开膀子和年轻人拼着干,成 了 420厂的劳模。

 

       看《二十四城记》时,很多原来的老工人哭了,那时候真正的是无私奉献。

 

       当年成都东郊流行一句话:“成都再热,没有我干革命的心热!”当年从哈尔滨到成都时,第一项任务就是建设工厂厂房,“没地方住,我们就住在水田边的简易篷里,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有了风湿关节炎,从来不抱怨一句。”

 

       作为当时“一五”计划苏联援建项目,成都东郊布局的大部分是军工保密单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里的厂子没有地址,对外则统一以信箱号代称,一号桥外,有用中英文写着外国人禁止入内字样的木头牌子,这是曾经让东郊人骄傲的保密意识。

 

       在后来鼎盛时期,成都东郊成为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世界第四大光学材料生产基地,同时也是闻名全国的四大电子基地之一。

 

       由于成都东郊的工厂大部分是军工类厂,进入改革开放后,军品的需求逐渐减弱,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东郊工厂开始转型,生产民用产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山、散、洞”的三线企业迁出山区进入大城市,成都顺势接纳,被称为“第三次浪潮”。

 

       成都工业也迎来了鼎盛时代——在东郊不足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有169家,从业人员达15.3万人。1990年,东郊工业总产值占 全 市工业总产值的52.4%,占全市国企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无缝钢管产量居全国第一,电缆产量居全国第一,光学玻璃产量占全国的60%……双燕冰 箱、 峨眉牌自行车、效力多牙膏……一度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牌。

 

       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全国其他国有企业一样,成都东郊的国企逐渐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亏损,大部分东郊企业相继陷入困境,生产规模和企业效益急剧下滑,企业经营困难,一些企业亏损严重,面临关停破产。东郊工业的辉煌逐渐散去。

 

       当 时间走到2001年,在时任市委书记李春城对东郊进行调研后,做出了用5—10年时间实施东郊工业结构的大调整的重大决策。11月份,《成都市东郊工业区 结构调整规划》出台。成都东郊工业的搬迁转移逐渐展开。在一份《关于成都市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建议》的文件里,成都市政府对于搬迁东郊工厂给出了 这样的解释:

 

      “东郊工业基地主要是在建国初期和“一五”、“二五”期间布点建设的,当时这一带远离市区,在布局上是合理的,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来意义上的东 郊,现已变成了城区的一部分,过度集中的工业企业,不仅使东郊的“三废”突出,“热岛”效应明显,城市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且企业布局零乱,土地利用率 低,使城市功能难以完善配套,损害了城市形象,不少企业厂房破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经营困难,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更新改造,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 响。为构筑我市工业新高地,提升城市形象,对东郊工业企业实施搬迁改造,是迟早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而且宜早不宜迟,越迟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为此,我们 建议将此项工作尽快摆上 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持之以恒,积极稳妥地推进东郊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工作,以适应工业经济持续发展与城市建 设需要。”

 

       并在文件里就调整的可行性、调整的主要思路进行了分析,在文件的最后,提到了调整面临的一些问题:“搬迁后将使近三分之一的职工下岗,运作不好将影响社会稳定。”、“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别“钉子户”,需要采取强制性措施。”

 

       在我们抵达东郊的2011年寒假里,东郊已经不容易被当作工厂聚集区了,如果你不是本地人的话。但工厂聚集留下的痕迹依然存在,成片的比较破败工厂家属 区,在周围大厦的包围下显得有点不和谐。电影《二十四城记》的二十四城楼盘已经建成了,豪华的大楼俯视着这片曾经机器轰鸣的土地,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大部 分工厂的工人们是住不起那个二十四城的,他们要离开这个地方了,这个居住了几十年的熟悉的老厂区。

 

       我们在住的招待所里见到了代师傅,代师傅66年出生,是工人的第二代,父母原来是167信箱的。下岗之前,他做过车工、钳工。下岗后搞过车辆维修,现在是 一名食堂工作人员。几十年改革开放以及工作生活环境的巨变在他的身上打下了烙印,也促使他思考这一切是怎样产生的。

 

       从他的讲述中,我们慢慢的了解到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各种信箱代称的企业高保密度,工人的自豪感以及主人翁意识,轰轰烈烈的生产,厂子的辉煌,先进的技术,和对成都市GDP做出的贡献。

 

       在厂子效益变差后,大量的工人下岗了。离开了熟悉的岗位后,大部分工人感到了深深地迷茫,以前在厂里,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靠技术吃饭,按时上下班。下岗 后,一切生活都被打乱了,要靠自己的双手从事不熟悉的工作来养活自己的和一家老小。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在厂子里干了半辈子,除了开机器其他的什么也不 会,迈入社会,要改行,要吃饭,要放下面子,肝脏活累活,甚至要放下尊严。下岗后,有的工人思想一时难以转变,谋生的困难,使他们走上了歪路,在九十年代 的东郊,打架、斗殴、帮派、保护费,这些东西开始出现,这里成了治安的灾区。

 

       1998年大量的企业关停并转改,大量职工失业。失业的职工大概有三条谋生的路子:一是通过返聘,返回企业靠技术就业。这无疑是最好的一条路,但回去之后 发现,曾经的福利与待遇没了,低工资,无福利成了常态。二是随着这里治安的恶化、拆迁的进行,大量的利益纠纷出现,一些男工下岗后投入地方政府怀抱,成为 基层政府的拆迁队、打手。三是从事黄赌毒的行业。川棉的下岗女工许多在下岗后,为了生存,不得不成为舞女、陪酒女郎。下岗是对工人社会地位与做人尊严的双 重剥夺。

 

       我们走在工厂的家属区内,大部分的房子都显得破落,和周围的漂亮的高楼的玻璃建筑相比更加显得陈旧。曾经的厂子的工人和大量的退休工人依然住在这里,没有 钱搬到一个好的地方去,他们在将就着。这个以老人居多的社区里,气氛也并不安宁。在我们前来调研的前几天,这里刚发生了一起罢工事件。拆迁也是这里面临的 问题,地产商的机器不断地蚕食着老旧的房子,在二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贫穷与陈旧无法立足,它属于有钱人的逐利场或者豪华的商厦或者辉煌的酒店。墙壁上 写着红色的标语: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不上当。时时告诫着这里居住的人们,要坚持下来。但这似乎并不乐观,谈妥的居民正在逐渐离开,如果不是政府压价 压得太低,温顺的百姓乐意妥协。

 

       碰到正在带孙子、下象棋的老人们,和他们谈上几句,他们总是愿意回忆那些辉煌时刻,并对当下的社会提出深刻的批判,更多的时候,他们显得忧伤,社会变坏 了,好的风气不在了。经济大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威力横扫一切,把道德、把敬业、把奉献、把无私扫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脱离了一切束缚的个人在路上狂奔。

 

       我们始终没有弄清这一切是怎么来的,一个辉煌的厂子怎么走向衰败的。但我们听到了很多的声音,国家政策的导向无疑是这一切肇事的源头,严重的贪污腐败则加 速了腐朽的进程。改革开放中,有多少人,正是在国企的改制中,巧取豪夺,完成了资本积累的第一桶金。而付出代价的则是艰难建构起来的国家的工业以及为建设 这些工业所付出了艰辛劳动的人民。

 

       尽管厂子已经不复存在,但烙印在成都人心中的工业情怀却依然没有消散。没有了机器轰鸣后,这里除了成了地产的王国外,还建起了一个工业文明博物馆,保留了 一些曾经的遗迹。政府的报告里,东郊已经成功的完成了转型,消除了污染,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正走向新的辉煌。而一位曾经的退休工人大妈最愿意做的,还是 白天去工业文明博物馆转转,晚上在曾经的厂房边散散步。

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5 23:16 , Processed in 0.01944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