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没有“中国”的现代台湾想象

2015-5-14 16:21| 发布者: 水边| 查看: 864| 评论: 2|原作者: 张智琦|来自: 苦劳网

摘要: 当反课纲论述违背现实地把「中国」再现为某种遥不可及、封建专制的天朝,也就同时放弃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遗产,而只能挪用不接地气的“公民”和“民主”论述来想象现代台湾。

四月底以来,教育部“微调”后的高中课纲再度成为抗议焦点,各界人士组成“反黑箱课纲行动联盟”,直指公民、历史、国文等科目都有“去台湾化”的倾向,且增加不少和中国连结的内容,根本是“中国天朝中心主义”在作祟。台中一中学生也在校内发起反对“洗脑”课纲行动,并获得台南市长赖清德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反黑箱课纲的运动仍有扩大的趋势。

没有“中国”的现代台湾想象

没有“中国”的现代台湾想象

笔者认为,新课纲的调整是否适当,并非没有商榷的余地,但综观台面上对于课纲的讨论,多半都夸大了其可能对高中生造成的影响。课纲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知识的问题,因而也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对课纲的论断如果脱离台湾整体的知识状况,就不能充分掌握究竟什么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什么思想正在被压抑和摒弃。换句话说,公民、历史、国文不能仅仅被视为高中课堂教授的科目,而是应该镶嵌在一个更宽广的台湾知识脉络来看待──这就包括社会和媒体等公共领域中大量生产的论述。

下面我将透过分析这次反黑箱课纲运动中较具代表性的论述,指出在抵制“去台湾化”的运动声浪中,实际上存在一个规模更大、影响更深的“去中国化”的过程,它使得我们在知识和政治上失去参照,也让我们在文化和认同上失根失语。

没有中国的现代台湾想象

反黑箱课纲的历史教师许全义在“公民史学宣言”一文中,表明新时代的历史学应以建立“自由国度公民”为核心关怀,并提出三个原则:即历史必须与公民站在一起、必须为公民所关切、必须与公民共同对话来建构。然而,“新课纲既非公民所关切,也不足以培养台湾新时代公民”,反而停留在中国天朝中心主义、宣扬中国幻想,与新时代要求环境史、经贸史与人权史等议题的精神背道而驰。是以,台湾人应鸣鼓而攻之!

有趣的是,整篇文章极尽所能地凸显“中国”古老陈旧的一面,并将之和新时代的“台湾”对立起来。讲到中国,就是“隋唐制度租庸调制”、“南朝”、“培养帝国顺民的大明王朝”,而讲到台湾,却变成“自由国度”和“新时代公民”的代表。台中一中学生声明也运用了类似的二元对立叙述:“远处虚无缥缈的中华江山、五千年悠悠历史”相对于“脚下最温厚的土壤”和“现代民主国家”。我们可以看到,许全义的公民史学和一中学生所意图建立的“新时代台湾公民现代民主国家”,是藉由否定“封建中国”来证成的。在这样一个注定残缺的历史视野下,一则奠定中国文化传统的明郑时期和清代的“封建台湾”被一并否决,二则中国被窄化成只有“前现代”的意义,而没有晚清以来“现代中国”的存在,彷彿台湾的现代性全是日本殖民之功,1895年后更和中国毫无瓜葛。

事实正好相反,台湾并未自外于“现代中国”的一波波革命浪潮,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担任《台湾民报》编辑的张我军将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思潮带入台湾;1929至1933年,画家陈澄波赴上海任教期间,和上海艺坛交流密切,并在画风里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左翼分子简吉在日据时期是农民运动家,战后又参与了中共地下党在台的抗争。种种例子可见现代中国一直都和殖民地台湾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是台湾现代文学、艺术、政治的养分来源。然而,当反课纲论述违背现实地把「中国」再现为某种遥不可及、封建专制的天朝,也就同时放弃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遗产,而只能挪用不接地气的“公民”和“民主”论述来想象现代台湾。

台中一中学生的声明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他们认为新课纲“忽略台湾与大航海时代的接轨,却不断强调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发展”,是想用“大中华史观”彻底取代“世界史观”。这显示出历史论述绝非单一课纲所能主宰,而是在台湾既有的知识状况下进行再生产,因为所谓“大航海时代的世界史观”正是陈水扁执政时期确立的一套新的史观,强调台湾是所谓的“海洋国家”,自古就拥有对外开放的海洋性格等等,以此分隔于中国这种封闭落后的“大陆国家”。然而,这类论述最大的问题,恐怕还不是以本质化的策略抹消中国和台湾的历史文化纽带,而是将17世纪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荷兰占领台湾,美化成与西方现代化商业文明接轨1。这不但令我们无法反思欧洲帝国主义向外扩张、殖民、掠夺的血腥历史,还巧妙地为19世纪末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台湾铺垫正当性。

台湾人内在的中国人

不过,在反课纲论述中最触目的大概是“捍卫台湾文史青年组合”发起的联署活动,他们宣称新课纲的用语把“中国”改为“中国大陆”,公民科删减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章节,添加台湾社会具有的中华传统与文化,都是“去台湾化”的证明。文宣更以斗大标题写着“不准中国人拟台湾课纲!阻止黑箱课纲葬送教育!”最后诉求提高课程的台湾文学比例,以捍卫台湾主体性2

“不准中国人拟台湾课纲”无疑是一种非常煽动性的类法西斯语言,把主张加入跟中国相关内容的台湾学者都指认为其心必异、非我族类的“中国人”,又把二二八和白色恐怖都视为这些“中国人”设法清除的“台湾”的一部分。曾几何时,“中国人”成了台湾岛上的异族,成了无法洗脱的罪名,好像“我们”从来就不是“他们”。然而,按照郑鸿生的回忆,1950年代到1970年代成长的世代可以毫无障碍地说出“我们中国人”,1960年代有学生发起所谓的“中国青年自觉运动”,1970年代初的台大学生报纸上也有各种以“中国”为名的文章,例如“中国人要什么”、“谁是中国的主人”等等。中国人身分的大转折是经历1970年代国际局势的变动(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和中美断交)才崩解的,并在李登辉的两国论出台和陈水扁执政时达到高峰,“这个自称遂变成不能公开说出的私密暗语”3

这个认同上的巨变之所以有必要仔细描述,就是因为像“捍卫台湾文史青年组合”的论述,其实是很粗暴地在对待台湾人的认同变迁背后复杂且纠缠的过程。当我们把“中国人”和“台湾人”当成互不兼容、非此即彼的认同,就无法理解许多父母辈、祖父母辈为什么和现在强势的“台湾人”、“台湾意识”、“台独”主张存有隔阂;当我们把中华文化传统说成是“中国的”,把二二八和白色恐怖说成是“台湾的”,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盛行于台湾乡镇的民间信仰仪式会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此相似,而又为什么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受难者有那么多认同“祖国”的台湾人们。终究,这种带有强烈偏执和洁癖的去中国化论述,伤害最深的不会是其所设定的“台湾人以外的中国人”,而是“台湾人内在的中国人”。

汪晖不久前在谈太阳花运动的一篇文章说,中国作为“政治范畴”在两岸已经不再争夺了,两岸唯一可以勾连的剩下“文化”4。他没能看见的是,当前台湾在各个层面的去中国化,正把我们带向一个中国作为“文化范畴”也不再争夺的未来。或许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想建立什么样的台湾主体性?是自绝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资源的,移植西方现代化论述和正当化殖民主义的,抑或是超越这两者的其他可能性?

1.这段论述参考自戴宝村,《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页21。戴是鼓吹海洋史观的历史学者之一。

2.对于新课纲删除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内容的质疑,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有另一种说法:此次微调的主要方向之一是“适当精简内容”,故公民科和历史科有进行横向整合,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在微调后不但未遭删除,反而在历史课纲中提升至教学的主要重点。见陈星贝,“别再胡乱解读高中课程纲要,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网站。

3.郑鸿生,“台湾人如何再作中国人:超克分断体制下的身分难题”,《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74卷, 页 95-139。

4.汪晖,“当代中国历史巨变中的台湾问题──从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谈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棲霞客 2015-5-14 06:54
疯狂的弱智, 就是奋勇争夺被殖民的"歷史主体性"还自以為高尚. 甚麼海洋国家? 是人家坐这炮舰过来征服吧, 如果能发展出像明代那种航海技术到世界各地去转, 才够资格称為海洋文明或海洋国家!
引用 水边 2015-5-14 04:22
编辑 水边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3:08 , Processed in 0.01793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