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清华园里的恶之花——蒋方舟的成名揭秘(补足第四部分)

2015-5-20 12:11| 发布者: 汪北泉| 查看: 641| 评论: 0

摘要: 致编辑的信:您所说的缺损,在我的原文本上是完全的。为了提供您参考,我特意将此部分再一次发送,并对您提出问题的一部分加上颜色显示,请酌情安排。谢谢。汪北泉。2015年5月20日12点。

四、蒋方舟成名的价值

 

      尚爱兰制造女儿蒋方舟成名的神话,具有丰厚的经济利益、极深远的学术研究价值与社会文化警示。很少有人理解尚爱兰对中国大陆现实生活的无奈与痛苦感受。她大约看够了文坛与出版社的嘴脸——文坛对陌生人的面孔是最无情的!在当今生存竞争特别激烈的时代,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深深体会到弱者的痛切。在她人生当初,就输在起跑线上,好不容易在年华老大之时,依靠榕树下网络文学获得一点小名气,几乎全凭侥幸。可她的下一代呢?怎样才能让年幼的女儿,不像她那样,一开始就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呢?可以说,尚爱兰只是背着坏女人的声名,其实,她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成功的“好”母亲,尤其是她弄假成真的厚黑学手腕在文坛上是首屈一指的。更重要的是,尚爱兰为中国学界提供的成名神话的典型案例,值得许多学者长久地思考的。在千夫所指中,没有一个人理解她生存的焦灼以及对女儿的拳拳之心。而蒋方舟呢,虽然外表风光,但是一开始,就在母亲的严格督促下读书、写作。她写的文章要经过母亲的反复修改甚至完全代笔才能发表。有谁体会到她成长的失败感与焦灼呢?为此,她付出了整个残酷的童年。但是,她们母女的所有牺牲都是有回报的,就是她成名神话的巨大价值。

 

注释:

[1] 黑明 《走进清华》。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20011月第1版。第126页。

[2]黑明 《走进清华》。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1月第1版。第126页。

[3] 田兆元 《神话学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2月第1版。

 

    首先,蒋方舟成名神话的价值根基建立在巨大的经济回报上。没有代笔就没有神话。神话只要不被当场戳破,就仍然是神话。出版业惟利是图,没有道德良知。对于无名的新人,自己出钱好了。最少是3000册。书出版好了,自己拉回家,分赠亲友,自己欣赏还是直接送进废品回收站,都是作者自己的事了。而对于名人,情况则完全相反。一开机就是5万、10万册,赚得盆满钵满。出版业需要作者的名声,有神话自然喜出望外。因为神话意味着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无论是真是假,只要有广泛的知名度的神话,出版的书籍才能卖出去。以出版为核心的文化工业,它真正体现的是捉刀者、作者、书商、出版商各方面利益的博弈。通过出版畅销书,拍电视剧,可以令出版社赚得饱饱的,也可以为蒋家母女提供起码的或足够的金钱支持,至少能够使她们高踞于穷苦人激烈的生存竞争之上,可以从容地读书、写作。尚爱兰就做女儿蒋方舟的贴身老师与秘书好了。母亲做女儿的老师与秘书没有什么不好!代笔就一直代下去。反正女儿是她生的,母女一命!以一个半老徐娘练达的文字,挂上青春女儿的名字卖出去,合两代强强组合,将在中国文坛上战无不胜。经过若干年岁月的磨砺,总有一天,女儿蒋方舟的文字将超过母亲,蒋方舟不就弄假成真了吗?

    其次,我们遭遇的是一个媒体时代,虽然,名声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笔无形的资产,但从来没有像媒体时代这样,对成名产生巨大的渴望。现代文化工业“实际上就是一种‘窥视欲’的生产与再生产。人们借助媒体窥视他人的生活,乃至犯罪过程、性与暴力的过程。人们的私有空间成了媒体聚焦之所,整个世界方方面面的事情不尽必要地展现在人们面前[1]”。人们对名人是高度关注的,而对于寂寂无名之辈则完全不屑一顾的,哪怕他或她的作品再好。这就决定了媒体对名人的热衷以及热衷于不断地制造“名人与追星”和消费热点,也诞生了一条隐秘的成名术与成名谱系。

    唐代对隐士与高僧格外热衷。对功名有热望的又不爱考试的李白上嵩山隐居,结纳高僧,高僧进入宫廷推荐上李白。李白才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机会,进入皇宫,在翰林院当一段时间翰林的机会,才有日后的名满天下的声名。当时的人际传播效果不差,但高人推荐则是人际传播中的最有效果的门径。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一篇讲的就是如何靠作假成名的故事。四个画家穷愁潦倒。辛苦画出的画,没有人买,生计无着。于是,他们决心想一个办法:举办一个将要死去的画家的画展。并且在当地媒体上隔三差五地报告病情,吸引社会的注意。最后,这位画家不治而“死”,画家作品的身价顿时上涨百倍。其实,这四个画家一个也没有死,而是在家里拼命画画,都署上那位所谓已“死”画家的名字卖出去。最后,四个画家朋友狠狠地赚了一笔,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隐姓埋名,专门创作那个所谓已“死”去画家的画,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有一篇纪实的短篇小说,内容也是一个以年轻少女的名义发表作品的故事。小说讲的是战后,一位声名狼藉的中年作家遭人鄙视,任何出版社与刊物都不发表他的作品。但是,这位作家始终不屈服,一个人在家里默默地写作。不久,文坛上出现了一位青春美少女的新人,刚刚读大学二年级。新人的作品以格外的文学才华摘取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奖。然而,新人的获奖作品如此有才华,与美少女的年龄、经历很不相符,令人怀疑。最后,真相大白,原来是那位中年作家,借这位美少女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当真相揭穿之时,中年作家已死。

    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有署名为“雪米莉”的艳情小说畅销一时。若干年之后,人们发现,是山西四个老男人,利用人们对年轻的美女作家的“窥视欲”,专门炮制的所谓雪米莉的故事。其实,雪米莉子虚乌有。到后来,狠赚一笔完事。

     更近一点,是上世纪80年代,经常发生在鲁迅文学院的秘密交易。当时,尚爱兰身在其中。那个年代的鲁迅文学院招收的全是一些文学青年。他们擅长写作,但是,投稿出版无门,又急需生活费。而江浙一带的书商主动上门求购小说手稿。这种交易,让一些文学青年赚到了生活费。通常,小说稿是连署名权一同卖出去了。这些书商回家将小说署上自己儿女的名字出版,名利兼收。其实,整个文化工业一直在后台从事制造名人的成名术。那些报纸的污七八糟的八卦新闻,影星们的色情裸照,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制造名人与明星,制造公众热点与媒体卖点,不过,普通的公众不知道而已。

     粗略地回顾这些文坛成名术与成名谱系,让我们知道,成名术是自古已有的终南捷径,只有极少数的精英浅尝辄止。成名术有着巨大的文学传播价值。作家尚爱兰对女儿蒋方舟的成名设计,不全算她的专利,但在电石火花的灵感之间,她的确走在时代的前列。成名有术!超低龄的写作神话+作品系列出版+拍成电视剧+全国性大奖+进入清华大学(美女与才女)。这些操作步骤,都是经典的成名术设计,令许多默默写了一辈子作品的作家汗颜。

     中国大陆的文坛以及其出版行业是江湖。前者,只要能出版作品就算成功。至于说,由无名之辈写出的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很难有出版的机会。中国文学的一百年,成名才是一切。而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们的文化名人之中,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鲁迅最后不想写了,因为他看透了中国人的虚妄。巴金干脆自认为是业余作家。他的作品也是应时之作,借助政治传播而成名,真正的文学价值他自己都知道没有。其他的人,不过是出版了书籍吧。出版行业讲究名声,至于作品的文学价值,那些出版书籍的双方,其实都不懂真经。文学的行情也年年在变!而出版行业则始终惟利是图,讲究畅销。如果连出版几本书都赔本,只能喝西北风了。所以,出版业热衷于名人与制造名人,讲究打动人心的选题。从蒋方舟的成名来看,连一个还没有社会阅历的小姑娘,都可以接连出版作品,可见,炮制神话,推出品牌,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文学传播专业研究几十年。

     蒋方舟代笔成名具有深刻的社会警示意义。如同抄袭一样,以代笔制造神话成名是应该大加鞭挞的。蒋方舟以欺骗的手段,占有了更多的社会空间与生存资源,这对其他的人是很不公平的。但是,这起代笔成名神童美女作家大学生事件,并不是孤立的,也并不完全是单纯的对立关系。相反,有认同、利用、消解、破坏等一系列表现。整个文化工业与著名的清华园所持的是利用,庞大的不明真相的读者是认同,充满正气的抗争,除了网友的声音之外,还有谁?而且,它与当前社会流行的人脉、加分、高考移民、暗箱操作、权力寻租、贿赂、假唱、代考、抄袭等是一致的。就像打朴克有人偷牌!所有的办私校、升官、参军、发财、结婚、出国、作生意、买卖期刊版面、假冒伪劣的商品与论文都在干着作弊的勾当!它们都是破坏社会运转游戏规则的作弊。我们的社会,却与这些作弊有着或明或暗的鱼水深情。作为本应该主持社会公道的公共权力机构,如政府机构,文坛主管部门,监督缺位或站在利益一边。而他们本应该为读者主持公道,扫除精神污染,纯洁社会空气。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周围的社会正时尚着作弊文化。到处都在欢天喜地地作弊!

     其实,中国大陆上时尚的何止作弊文化呢?整个社会,多少罪恶假正义招摇过市,多少淫秽假爱情畅通无阻!当剥削已成为时尚,当贫穷已成为耻辱,当奢侈已转化为消费,当教育已转化为产业,当失业已消解为下岗,当国有企业全都流到工贼、贪官的帐户上去了,当执政的官吏的腐败愈反愈败,当中国人民都忙于建新房消费,赚钱去了,当中国青年的心忧天下苍生的热血与豪情,成功地消解到一己的衣食悲欢的忙碌之中去了……整个社会正在盛世歌舞的升平声中,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呐喊声中急剧地堕落!当此之际,如果默默的众生过分地责备一位女作家尚爱兰母女的代笔成名,就显得太不厚道,太不公道!她们本身就是弱者,支配她们的是生存的压力形成的焦虑。她们是做得太不光明正大了。但是,她们给大家带来的不全是副面的东西。还是上床睡一觉,说不定你明天早晨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一夜成为名人了。张爱玲说,成名好哇,成名要早!一句瑞典格言说,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当我一路跌跌撞撞登上山巅,蓦然发现,本来就有一条笔直的路,可以直达山顶。

 

                                                                                       20098於黄冈

注释;

 [1]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月第2版。第390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21:13 , Processed in 0.01916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