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谈欧美债务危机教训对中国的启迪

2015-7-6 03:3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635| 评论: 0|原作者: 金刻羽|来自: 观察者网

摘要: 我的主要观点是,人们过多的争论所谓的全球失衡,也就是各国巨大的经常账户和贸易失衡的问题。但是与经常项目失衡相比,更重要的问题是全球流动性失衡。
 金刻羽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助理教授
发表时间:2015-07-05 08:24:03

1986年的“巴山轮”宏观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因其对中国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而留名,更以提携青年学者著称。那次会议上的很多青年学者在未来纷纷走上重要经济工作岗位。2015年6月28日开始的新巴山轮会议,年长学者依然发挥热情积极讨论,相比之下,青年学者的出场比例不能算多。但主办方还是特意安排了何帆、乔虹、宋铮、金刻羽等中青年学者担纲主持与讨论工作。 

青年学者与年长学者的思考方式和发言风格各有特色。年长学者无论是前经济官员项怀诚、宋晓梧、张燕生,还是前银行高官杨凯生等,数十年来对投资、储蓄、国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问题持续关注,富有经验和情怀。青年学者如芝加哥大学宋铮副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金刻羽教授、Emory大学经济系俞宁教授等,常年在国外从业,具有天然的国际比较视野,研究方法上则更着眼于寻求新颖的idea。 

80后的金刻羽教授以往较少在中国国内发言。她曾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呼吁欧洲学习中国政府的果断决策经验,平等正视中国的合作关系。此番巴山轮会议为这些国际化的中国学者提供了面向中国经济事务和舆论的舞台。金教授发言主旨在于欧美金融危机及其资本管理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迪,内容事关长短期资本期限错配,术语较多,逻辑缜密。观察者网记者在演讲之后向金教授讨教,才得以整理出全文。70后宋铮教授则以新的态度审视中国政府和市场环境中的非正规制度(现场有年长学者回应称这个叫“走后门”——观察者注)。80后俞宁教授则关注新科技对劳动生产率的负面影响,比如“时间杀手”电玩和社交媒体如何减少了人们的工作时间问题。听得出来,他们有很多新想法希望与中国听众交流。观察者网将陆续推出。 

以下是6月29日金刻羽演讲内全文。 

要汲取欧美债务危机教训 中国高储蓄率时代正是做好国际化的黄金时代 

金刻羽 

首先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来参加会议,30年前我父亲受邀参加第一次巴山轮会议,是以翻译的角色。30年以后我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来参加,也算是圆梦。 

我在经济学方面的意见,可能有时候跟我父亲不太一样。今天我们谈的是国际化和中国经济的国际视野,而我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国际宏观经济学。 

今天我讲的内容讲从全球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集中讨论最近以来重要的全球趋势,以及中国考虑全面开放资本账户的时候,可以从其他经济体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我的主要观点是,人们过多的争论所谓的全球失衡,也就是各国巨大的经常账户和贸易失衡的问题。但是与经常项目失衡相比,更重要的问题是全球流动性失衡。 

最近几十年,最突出的趋势是各国资产和负债总量的爆炸性增长,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出现了期限错配(金教授在演讲后半部分解释了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这是欧洲危机的核心所在。随着中国成为全球主要角色,认识这些全球趋势对中国非常重要,提醒我们注意在国际大背景下影响国家金融是否脆弱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讨论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全球趋势中的一些主要事实,主要有三点:     

首先,各国之间的资金流动总量发生了快速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在1970-1990年期间,跨国持有的资产增加了6倍,这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跨国资产。这也许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加深的结果。但是这不一定意味着各国之间的净流动增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常账户或者净资本流入或流出。美国可能在欧洲国家持有很多资产,同时欧洲国家在美国也持有很多资产,但是净资产持有量可能很小,经常账户数字也很小。所以流动总量和净流动总量不是一回事,大家过份的争论净流动总量,而发达国家之间重要的是互相持有的流动总量。最近的趋势,就是在发达国家之间净流动总量比较小,而互相持有的总量比较大。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二个事实。我们再来比较一下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整体净流动。亚洲国家在持续上升。比较让人莫名其妙的是,现在资金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富裕国家。经常账户是储蓄和投资的差额。原则上,经常账户逆差可能是由于各国之间的储蓄差额造成的,也可能是各国之间的投资差额造成的。刚才各位很多谈到投资方面,中国投资量很大。但是,按照不同国家来看,主要是储蓄差额造成的,而不是投资差额造成的,这一点是我们最近研究出来的结果。 

中国和美国的储蓄率有很大的差别,美国的储蓄率数字在往下走,中国的在往上走。中国在1982-2009年之间,储蓄率从5%增加到20%,美国从5%降低到2.5%,这是储蓄的差别造成的,而不是投资的差别造成的。 

第三个事实,世界利率持续的下降,很多人把这种下降归因于新兴经济体储蓄的增长。用布兰科的话来说,就是储蓄过剩。但是,如果新兴经济体的较高储蓄和发达国家投资需求的增加相匹配,实际利率未必会下降。因此,有理由认为,利率的下降导致了杠杆力的上升,引起过多的风险偏好,这也是最近美国和欧洲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但是,重要的是要理解造成利率下降的因素,并不仅仅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储蓄的上升,也就是说,不能归咎于诸如中国的高储蓄率。应该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全球投资需求没有维持上升。这是双面的,如果全球储蓄与投资一起上升,利率就不会下降。再强调一遍。问题应该转向为什么投资需求在整个世界是下降的。 

中国考虑开放资本账户时,必须倍加小心的一点是资产和负债总量的期限和货币错配问题。我演讲的主要观点是流动性失衡比经常账户失衡更值得关注,我还想进一步讨论欧洲危机以及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时应当引以为戒的经验和教训。 

经常账户失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些人认为这样的全球失衡可能是造成最近一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全球实际利率下降,增加杠杆力,引发了金融危机。但是无论经济失衡规模多大,只要储蓄增长比投资增长更块,利率降低就会自然发生,所以全球失衡和经常账户失衡是没有太多关系的。 

此外,经常账户失衡与危机发生与否,或严重性程度之间的关系也很小。比如人们担心美国巨额外债可能会形成金融危机,这个未能成为现实。事实上,这正是全球化的好处之一,所以国家一定要努力减少经常账户失衡这一说法的理由不够充分。 

的确,有庞大外部赤字的国家,要承受外来资本突然撤出并引发危机的风险。但是一个不断增长的经济体的借款和一个停滞不前经济体的借款,性质上有根本区别。尽管经常账户赤字可持续性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家主要担忧的是经常账户需要回转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些对于汇率的压力。所以,经常账户赤字是否可以持续,这是大家要关心的一点。但是当前问题,并非在于被过份强调的赤字规模,而是借款国的流动性错配。决定一个国家金融系统脆弱与否的关键,在于外部债权债务总额增长速度是否过快,而且特别是其货币结构和债务期限结构如何。经常账户不能充分反映金融风险,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把重点从全球经济失衡转向流动性失衡。更具体的说,经常账户不能准确反映的是一种融资风险,比如一个国家也许只能发行短期债务,但是资金回流期限却比较长。这种情况下,期限错配会产生短期风险,国家会面临突然断流的危机。如果外部投资者认为投资机会不太有利的时候,危机就有可能发生,这是我们看到拉丁美洲过去经历的事情。 

另外一个例子,可以解释为什么经常账户是顺差还是逆差未必重要。假设一个国家在国外进行投资,该投资的融资方式是从外部贷款,如果贷款是短期的,该国依旧面临短期风险,这和危机前夕欧洲的情况非常类似。欧洲当时是以美元短期资金借贷市场融资,以支持美国房地产市场长期融资,该地区的经常账户是基本平衡的。但是在07、08、11年时,欧洲的银行发现,他们无法通过借新还旧偿还短期债务负债,因此遭受了严重的融资危机。拿整个欧洲来说,这个国家经常账户02-07年期间大致平衡。美国资本输入一半来自欧元区,美国相当数量的资本输出是进入欧洲的,如果流动资本是匹配的,就不会造成欧洲融资危机。问题是欧洲资本流出总量很大一部分是购买美国住房融资资产,所以这是很不一样的。 

欧洲银行主要的资产是担保商业票据融资,以这些资金支持其全球的房贷,这些银行面临很高程度的流动性错配。所以一个国家可以像德国一样维持庞大经常项目顺差,或者像美国一样有经常项目赤字,却免受融资风险,因为美国流动性很明显。不那么脆弱的国家会有充足的流动性资源,可以抵销即将到期的流动负债。但是当市场冻结导致私人提供的流动性不足时,就需要投放货币,以避免低价抛售,这个时候政府起了一定作用。 

全球金融最突出特点之一是新兴市场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 M2从23%增长到09年的42%,美国和欧元区仅仅为1-2个百分点,跟新兴经济体42%的区别很大。我们所说的这种情况,并不随着欧洲融资危机结束。欧洲银行大规模去杠杆化和低价抛售,意味着新兴经济体也遭受了损失。全球投资者在新兴市场的风险资产转向收购美国安全资产,这种资产也是短缺的。08年首先造成很多新兴市场突然大量资金停滞,当量化宽松重新推动资本,向新兴市场流动时,又在10年出现了回流。根据对最近一系列事件的观察,感觉到我们对资本账户开放,流动资本账户波动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我们觉得新兴市场受制于发达国家变幻无常的经济状况和他们中央银行的政策。但是这种观点也许有所偏颇,因为一个经济体的脆弱性程度,首先取决于其基本面是否健全,其次是动用官方储备的数量,或者私人和公共部门流动性的可支配状况。那些不大受制于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错配影响的国家,例如欧洲发展中经济体和拉美国家,我们不可同日而语。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忘记在常规情况下资本流动的益处,而不只是专注于经济情况糟糕时的风险。我们也不要忘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从廉价劳动力转向廉价资本模式,意味着下一波的波浪恰恰来自于使人民币成为全球货币,就像美国和英国快速聚集财富的黄金时期那样,资本账户放开和汇率放开,会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但这是迈向这个目标的第一步,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最近的教训向我们指出,哪些才是真正关键的因素,也是在未来需要加以研究的一些问题,我就先讲到这里。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JinKeYu/2015_07_05_325643.shtml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7:49 , Processed in 0.01553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