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赢家通吃,资本为王

2015-7-22 23:1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806| 评论: 0|原作者: 滕威|来自: 羊城晚报

摘要: 今天不是单独哪一脉,比如说院线经理控制了中国电影市场,政、商、学、文、网,所有这些都被资本裹挟、被资本引诱,拧成了一股绳,成为宰治的力量,赢家通吃,资本为王。


滕威:让思想从电影院滚出去?

1没有商业片,何来艺术片

  羊城晚报:蔡明亮导演将美术馆视为艺术电影走向大众的新渠道,您认为这种形式可以被更多导演借鉴吗?

  滕威:这种形式并不是前所未有的新鲜尝试。艺术电影包括地下纪录片在美术馆播放,其实还挺常见的。比如伍迪·艾伦、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就常在美术馆博物馆里展映。我记得2013年有一个关于蔡明亮的访谈里说,希望通过美术馆这个渠道将他的电影带到大陆来,说明这个计划他其实已经酝酿很久了。对于其他导演来说,比如张艺谋,如果哪天他说自己的电影只在美术馆播放,那就是爆炸性的;但对于蔡明亮来说,这不是什么大事件,因为他的片子几乎不在主流院线播放,他的片子就是为电影节和电影资料馆拍的。今天他把影片放在美术馆来播放,和在电影资料馆播放唯一的不同可能是,放置在一个特别的空间内,讲究一些装置,讲究和空间艺术相结合,这也许是比较值得期待的方面。

  羊城晚报:蔡明亮说他宁愿选择自己的片子不上院线,他更看重的是去参加电影节,片子迟很多年再和大众见面也没有关系。您怎么看他这种将电影视作自己的艺术品,并不在乎被多少人看到的观念?

  滕威:早期蔡明亮也担任过《不了情》的编剧,也有一两部商业片。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完全拒绝市场的。后来他慢慢成为国际电影节的专业户,当然这和台湾当局的支持分不开,希望借电影进行国际公关和形象构建。得奖多了,他的立场也就慢慢比较纯粹。每次他的访谈他都会说到,我不在乎市场票房,几个人看都无所谓。我一方面佩服他的勇气和坚持,尤其在今天中国大陆不差钱还出烂片的语境下,这是值得尊敬的。另一方面我也觉得他之所以能做这样的表态,是因为他确实有资金来源,所以能不断地拍片,艺术生命能延续。不是每个导演都有这种底气的。比如说张猛拍《钢的琴》,背后的故事让人很心酸,演员不要片酬不说,还都砸锅卖铁地支持导演,最后这么好一部电影居然就在院线排不上好场次。去年好不容易拍了部《胜利》,因为黄海波被举报嫖娼,整部片子根本就没法上映了。这种境况之中,张猛就没办法说,我一点也不在意观众,我不需要票房。他不以拍商业片赚钱,又怎么去拍他自己想拍的东西呢?可是无论蔡明亮拍的电影的艺术性或者哲学性有多深,它真的不和现实发生直接联系,所以有时候很世俗地想,他的片子即便现在想回到主流市场,其实也不可能啊。

2赢家通吃,资本为王

  羊城晚报:长期以来,所谓小众电影在院线是备受排挤的。此前王小帅《闯入者》、崔健《蓝色骨头》,更早的《美姐》,直到最近的《少女哪吒》,排片都少得可怜,并非没有观众想看,而是几乎没有影院排片。戴锦华也曾在和王小帅对谈的活动上提到中国电影市场的不健全,似乎院线经理在左右中国电影发展,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滕威: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全是没有多元化的院线,只有大片院线。我去年在美国麻省的Cambridge住了一年。在那里,可以在AMC这种主流院线看到《地心引力》这样的大片,也能在MIT旁边的小电影院看到欧洲的艺术电影、美国的独立电影等,哈佛大学自己还有一个老电影院,专门放经典老片比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等。

  中国现在大屏幕数的增长速度全世界第一,3D银幕数世界第一,imax也很多,硬件软件都一流,但同质化发展,只发展一种院线。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应该是多元化的,比如可以有儿童院线、艺术院线、纪录片院线,等等。图书都分畅销书和长销书,电视剧也分首播和第二轮、三轮播,为什么电影院线不可以更细分、更多样呢?并不是我们的主管部门或院线没有这样的概念或视野,而是不想做,因为那样资金回笼很慢,不能立竿见影收钱。

  很多片子我们想买票去看去支持,但你都没机会。去年最好的国产电影《推拿》,最后要在网上众筹,在“再见,《推拿》”告别场,最后播放专门制作的特殊的片尾鸣谢字幕,包含众筹的所有支持者名单,这样好的片子最后竟然要用这样的方式和观众见面。相比之下,《心花怒放》、《小时代》这些动不动票房过亿,因为所有的资源都整合在大资本的朋友圈里。你不在这个圈子里,那就没人带你玩。比如姜文《一步之遥》,之前《让子弹飞》,有如此好的票房,万众期待,但怎么一夜之间风向就被逆转了?他也不差钱,也不是电影营销没做好。今天不是单独哪一脉,比如说院线经理控制了中国电影市场,政、商、学、文、网,所有这些都被资本裹挟、被资本引诱,拧成了一股绳,成为宰治的力量,赢家通吃,资本为王。

3“国产电影”该如何保护?

  羊城晚报:既然是这样的情况,您认为行政干预对保护和扶持国产电影有效吗?比如说暑期档要保护国产电影。

  滕威:“国产电影”这个概念本身很复杂,有时候很难说一部片子是中国电影还是好莱坞电影。小马奔腾为好莱坞电影做特效,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取景;中国电影有那么多国外品牌的植入,还有海内外各种发行分账的合作,电影市场的全球化有时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说,我们所有引进的大片,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影集团,全中国只有它一家有引进权。中影集团是政府亲生仔啊。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所谓“国产片”“引进片”对管理层来说,不过是手心手背的关系。你说它保护哪个,打击哪个?

  但话说回来,韩国、日本、印度、法国等国,都有民族电影工业的保护政策。虽然,有时候这些政策也会变化摇摆,但好过没有啊。戴锦华教授最早说“狼来了”、“冰海沉船”,当年说她杞人忧天的,现在都找不到地方哭了吧。长春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这些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非常成熟的电影生产机构,我们曾经非常多元和完整的电影工业,包括故事片、译制片、军事片、儿童电影、戏曲电影、少数民族电影,等等,今天还剩下什么?都变成博物馆和文化产业园区,也就是房地产概念了。有人会说,没有就没有呗,谁拍得好就看谁的,为什么非得看中国电影?但当整个国家的文化灭亡之后,这个国家就灭亡了,这不单是电影的问题了。所以作为我个人来说,还是希望政府能有保护和扶持民族电影工业的措施。为了招商引资,对跨国大公司有那么多种多样的优惠政策,为什么不能对自己的民族电影工业进行扶持?当然,我说的是政策扶持,而不是不该干预的地方瞎干预。

4“越骂越看”、“越看越骂”现象

  羊城晚报:您曾在和戴锦华老师的访谈中谈到2014年中国本土电影有36部电影票房过亿,烂片占大多数。今天一方面有导演说观众的观影品位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是倒退的,另一方面院线似乎又全被这样的烂片所占据?

  滕威:我原来也认为中国电影观众很可笑,但最近我有了另外的感受。大家全在骂观众浅薄没文化,之所以爱《小时代》是因为没文化。这些说法让我有点不舒服,因为骂观众是最便宜的一件事。如果一千个观众爱看《小时代》,是观众品位有问题,可是,一代观众都爱看,那是观众有问题,还是那一代人的成长过程出了问题?

  我作为70后,小时候是没有什么品位的,看录像厅和闭路电视里的盗版港台片长大的。新浪潮什么的都是上了北大之后才知道。今天的80后、90后不一样,他们是被DVD、互联网文化养大的,他们的电影视野、电影氛围跟我们及我们以前的人完全不同。可为什么这代人被嘲笑?是他们不努力,不学习,不接受新鲜事物,只配看烂片吗?不是。他们是被电影市场喂养成这样的。90年代中后期,电影市场复苏之后,电影院给这批观众看的是什么呢?最近北京电影学院的某位教授,居然大言不惭地说:“让思想从电影院里滚出去。”你还指望能有什么样的观众?今天的电影院变成了享受休闲时光的场所,看电影成了娱乐,捧着爆米花、喝可乐,坐在舒适的椅子里,成了节假日的节目。新世纪以来,观众被“消费主义”的话语召唤回了电影院,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天对这些观众而言,电影就是消费品。而且近二十年来国产电影最有号召力不过是张艺谋、冯小刚等,观众一直在电影院看这些,能在出来之后摇身一变成为娄烨的粉丝吗?今天你不去骂更有权势的强势力量,单单骂观众,不是很便宜的事吗?就好像八卦手骂李晨,王思聪骂范冰冰,你不敢回骂,手撕前女友倒是挺威猛。柿子捡软的捏。

  当然,我不是说爱看《小时代》没问题。戴锦华老师说过,成熟的电影观众应该是不仅仅通过短片、海报、明星来决定要不要掏钱去看一部电影。我们不买票看《心花怒放》,我们支持《钢的琴》或《少年哪吒》,因为钱在我们手里兜里,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明态度。可是为什么今天的观众不愿意这样做?这不是个体性的选择。前面我说之所以今天的观众是这样的,这是90年代以来的电影文化结构造成的,同时也是今天的互联网空间造成的。因为你不去看《小时代》,不关注热搜,就会被网络乃至社会边缘化。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越骂越看”、“越看越骂”的现象——你如果不看,就无法加入骂的行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17:22 , Processed in 0.01282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