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诚恳讨论“中国与世界资本主义”·回应潘毅和卢映西

2016-2-20 02:5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115| 评论: 1|原作者: 卢荻|来自: 破土网

摘要: 由潘毅教授《从世界人民革命的中心走向资本的中心》一文引起的关于中国是不是世界资本主义中心的讨论,卢荻教授、潘毅教授和卢映西教授都给出了各自观点。上一轮商榷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如如何理解新自由主义、如何理解世界资本主义的局部和整体,以及国有企业的作用问题。

【破土编者按】前段时间,由潘毅教授《从世界人民革命的中心走向资本的中心》一文引起的关于中国是不是世界资本主义中心的讨论,卢荻教授、潘毅教授和卢映西教授都给出了各自观点。上一轮商榷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如如何理解新自由主义、如何理解世界资本主义的局部和整体,以及国有企业的作用问题,卢荻教授认为可以进一步讨论整理,并给出了更加具体和全面的论述。破土是一个开放平台,欢迎广泛参与讨论。来稿请寄groundbreaking@126.com.

卢荻:诚恳讨论“中国与世界资本主义”·回应潘毅和卢映西

写作本文有一个基本设定,即:必须心平气和,诚恳、严肃讨论。这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潘毅和卢映西两位、以及其他基于知识兴趣或政治热枕愿意参与讨论者的期盼。在讨论中带着激情或愤慨本无不可。只是,如果情绪反应竟至于遮盖了讨论本身,那是知识上不负责任;相对于所讨论课题的重大意义,如果因为情绪反应而竟至于推导出违背了(自己或彼此都认同的)基本立场的判断、结论,从而误导了实践,那是政治上不负责任。

课题的重大意义来自潘毅的设定,即,她提出的问题:今日中国是不是世界资本的中心?

这里,解答问题所需的关键判断,一是今日世界资本主义的主导运作逻辑,二是中国的情况。就前者,潘毅判断是新自由主义,卢映西认同,我也认同。然而何谓新自由主义?

理解新自由主义

潘毅在第一篇文章中(《从世界人民革命的中心走向资本的中心》),将新自由主义界定为自1980年代初以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主导运作逻辑,这是我所认同的,也就使得彼此的对话能有一个共同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在短评文章中进而引申(《中国与新自由主义》):

“对应于现实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运作(也即系统性的资本积累模式),新自由主义历经三代政策信条的演变,在1980年代强调市场化,在1990年代强调私有化,在2000年代强调金融化。所以,大致上从19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和主导运作逻辑是金融霸权…”

这段引文的最后部分应该略作修正,或许可以改为:自1990年代初期(大约是自1992年英镑被金融投机者迫出欧共体货币体系的汇率联系机制起始)至今,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是金融霸权,主导运作逻辑是经济金融化。

我理解,经济金融化,意味着资本的投机化导向,投机活动挤压生产性投资、长期投资。其逻辑后果,一方面是投资不足,再加上收入分配恶化压抑了消费,导致系统性的需求不足成为常态,构成危机的基础;另一方面,投机活动性质上只是分配利润而非生产利润,在生产愈趋受挤压的情况下,系统性危机往往就是首先以金融危机形式爆发出来。总括而言,新自由主义的极致形态即经济金融化具有内在的不可持续性,逻辑上是不可持续的。

然而事实是经济金融化持续了相当长的期间,尽管有这里那里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其中最惨烈是1997-98年的东亚危机),就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而言是一直持续至2007-08年。何故?因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体系的空间扩展,在全球范围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将游离于体系之外的生产性资源廉价吸纳进来,构成新的利润来源。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掠夺性积累”,即,一方面是货币金融形式的财富劫掠,另一方面,更根本是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榨取。

从资本主义体系的外围经济体的角度看,“掠夺性积累”对于它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论上大有可能是负面的(而非新自由主义建制所宣扬的正面),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所谓生产性资源,在最根本意义上是指劳动力,全球范围的积累于是表现为资本追逐廉价劳工,设立低劳动技能的血汗工厂,支付低水平的工资,推动外围经济体之间竞争到底,导致它们堕进“低技能、低工资的发展陷阱”。更有甚者,“掠夺性积累”一方面扩大了全球范围的(尽量以劳动替代资本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又加剧了全球范围收入分配不均,导致需求不足更为恶化,系统性危机更易爆发,而首当其冲的正是欠缺内部需求作为缓冲的外围经济体。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燧鸣 2016-2-16 01:16
责编:燧鸣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4 04:24 , Processed in 0.02909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