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批判三种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庸俗化的谬论

2016-9-13 04:3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208| 评论: 2|原作者: “红旗永扬”|来自: 红旗网

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本身就说明了:人的认识受阶级立场的局限,人们是戴着他们的阶级眼镜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必然只能从中看到他们的阶级立场要求他们看到的东西。在当前的时期,最主要的倾向是忽视上层建筑、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成物质决定论的倾向。
批判三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谬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我去年在《名词解释》里简略提了几句。我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复杂的道理,不必多提,应当重点阐述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但现在看来,真正能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都做了庸俗化理解。


  一、先简述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含义。


  经济基础包括两部分,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和适应这种水平的组织生产、生活的方式,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指的是适应这种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政治制度、道德观念、法律、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等通称为“文化”的东西。文化是由经济基础生产出来的,生产出来的目的就是维护这个经济基础的正常运行。因为人不是机器,输入指令就可运行,必须让他相信,他这样做乃是出于自愿。通俗地说,文化就是解释既存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何是合理的,不但合理,还是高尚的、神圣的……文化就是统治术。当新的阶级夺权后,自然会有证明新秩序高尚神圣的新统治术。这就是我们在人类历史上观察到的文化的演变。古代的价值观不是天经地义的,今天的也不是。当然,它们在还未被推翻时总认为自己是天经地义的,是公序良俗的要求,是文明、理性的要求,没有了天地就不存在了。


  生产力的发展将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将在旧生产关系的边上悄悄兴起。譬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奴隶的干活效率比不上农民,封建制就会出现。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旧的生产关系再也无法容纳新的生产力,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就会产生社会革命,代表新生产关系的阶级将通过被称为内战的阶级斗争战胜旧生产关系的代表者。与此同时,上层建筑,即文化领域中的战争也在进行。新的阶级将对旧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法律道德、宗教、文艺进行全面批判,提出适应新生产关系、代表自身阶级利益的一整套新文化观念(尽管他们自己意识不到,总认为是公理、正义、人道、文明之类的要求使他们产生了这些观念)。而旧统治阶级将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国将不国、千年文明毁于邪说,疯狂镇压新文化的传播者。

  马克思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应当掌握这个规律为自己服务,就像掌握别的客观规律。一个人不懂电学,就会把电看成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对自称能操控闪电的人顶礼膜拜;或者盲目去碰,被电死。不懂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会把社会发展看成神秘的过程,对现存秩序顶礼膜拜;或者盲目反抗而死。马克思由这个原理出发,创立了指导无产阶级夺权、建立新社会的完整学说。


  但形形色色的中国左派是怎么理解这个原理的呢?

二、第一种谬论是生产力决定论。

  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上层建筑,那么提高生产力就好了,一切以生产力是否提高为标准。这是修正主义叛徒最爱的理论。



  (一).唯生产力论里又分为两派。从伯恩斯坦到胡耀邦的一派,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认为采用那种制度的“文明国家”都生产力高度发达,所以它最先进。而另一派,挖掘“文明国家”的发家史,认为它们在搞民主主义之前都存在一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因此中国倒退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方能快速提高生产力。对资本主义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倒退到资本主义方能提高生产力,两派都没意见,只是对倒退到哪种资本主义,产生了分歧。国家垄断派目前排挤了民主主义派,独占了统治权。


  对这些传统的唯生产力论,现实是最好的批判,不需要重复。值得注意的是,民间的左派,大部分都继承了走资派的衣钵,正在把唯生产力论包装成各种新鲜玩意出售。对这些变种,需要仔细的分析批判。



  (二).有的左派高喊“产业布局”,仿佛那是多了不得的新鲜玩意。斯大林在1952年(去世前一年)写了篇《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前半部分侧重讲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随心所欲蛮干;后半部分批驳党内的各种糊涂思想,其中一种正是“产业布局”论。有个叫雅罗申科的经济学家说:“社会主义政治泾济学的主要问题不在于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关系,而在于探讨和发展社会生产中生产力组织的科学理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化的理论。”什么叫“生产力组织的科学理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化”呢?普通人很可能被这套术语唬住。实际上,这人的意思很浅显,他是把自己当一个超级垄断公司的管理者看待的,根据公司现有的人力物力,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譬如派多少人去炼钢、多少人造机床、多少人生产轻工业消费品、多少人种粮食,而与此配套,又需要多少电厂、多少铁路、多少卡车、多少医生教师、多少工程师……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一群工蚁在他这种蚁后的指挥下高效地干活,社会主义经济学就是“组织”、“计划”工蚁的学问。而“共产主义就是社会生产中生产力的最髙科学组织”,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使工蚁们通过“组织”、“计划”达到了最高的生产效率,所以叫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


  斯大林严厉驳斥了这种近乎精神病患者的思维。他说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三个前提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公有制的确立、完全废除商品生产;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不被束缚于某一种职业中。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尽量缩短劳动时间,以保证有足够时间去接受全面教育。为了缩短劳动时间就必须生产力高度发达。同时必须保证公有制,因为商品制度下社会不是为了需要生产,生产力被极大浪费,人作为劳动力商品也没有可能去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在这些复杂的客观规律下,使人获得解放。至于“生产力合理组织的问题、国民经济计划化的问题等等”,斯大林斥为“片面的和干瘪的生产工艺学,即布哈林的‘社会组织技术’之类的东西”、“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而是领导机关经济政策的对象。”


斯大林认为这种“生产力合理组织”论完全忽视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如果苏共竟按这种意见办事,苏联的生产关系很快就会变得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冲突不可避免。这是显然的,不把人的解放放在第一位,却去操心如何组织工蚁干活最有效率,工蚁当然要造反。



  (三).比“产业布局”、“科学的组织计划”更能迷惑人的是工业党大师马前卒的“唯物主义”。他的主要理论表现在《唯物主义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一书中(网上有下载,他还未写完,这种完整的历史理论不是一年两年可完成的)。此书的大部分篇幅属于对世界历史演变的具体技术分析,譬如气候、地理的影响,农业文明的特征,工业革命的原因。这些分析的正误只是细枝末节,重要的是,他据以指导全书的“唯物主义思想”究竟是什么?以下几段可完整代表他的看法:



  在今天看来,当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很严重的问题和历史局限性,最终间接导致了第一次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它确实是对人类社会宏观运动描述最精确,预测最准确的理论,这也正是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传统马列主义认为自身的基础是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精神也同样适用于历史和社会研究,主张从绝对客观的视角去考察人类社会,这也正是本书的出发点之一。但是,马列主义不仅是一个对历史和现实做出陈述的理论,马克思自己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19世纪和20世纪,马列主义是革命者理解社会的背景材料,同时也是革命者推翻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重新规划新社会的指导理论。革命者不仅用历史规律去解释新社会的胜利,还宣称新社会是一个更美好,更进步,更符合人类需要的社会。


  这种目标其实已经超出了纯粹的唯物主义。因为科学是客观的,绝对不会以道德为基础给任何历史事件带上“进步”或“美好”的帽子,为历史设定一个目标更是从根本上违反了科学精神,后面几章将会具体谈到这个问题。不过,如果我们把“先进”定义为财富的增长和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扩大,那么人类社会,特别是西欧社会在工业革命前后的数百年内确实在“进步”,其中的大部分居民都直接或间接从这种“进步”中得益。即便以今人的眼光看来,把尽量发展工业经济、让大部分社会成员享用到尽可能多的工业财富做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还是正确的,在马克思和列宁生活的那个时代更是如此。



  在工业党大师看来,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解放的目标、新社会的理想是非科学的、违背唯物主义的,而“进步”就是尽量发展工业经济,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所以这“纯粹的唯物主义”万变不离其宗,只是唯生产力论。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本来是一个哲学博士,想以哲学教授为生,但受到当时的革命运动吸引,不愿去思想高压的大学里过死气沉沉的生活,于是投身革命。他看到革命者的理想是伟大的,但缺乏对社会的科学分析,只是些主观愿望,于是用自己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哲学来补足它。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就必须彻底了解资本主义运行的规律,于是他又改行研究政治经济学,整个后半生致力于《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的立场非常明确:站在革命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指导无产阶级正确夺权、正确建立美好进步的新社会!正是这种不“客观”的立场,使马前卒认为他违背了“纯粹的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里没有纯“客观”的思想,一切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马前卒却认为他的唯物主义是超阶级的、不以某个阶级的道德观为基础的、纯客观的科学!


  我们以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分析下这位工业党理论家的思想根源。


  民主和科学历来是资产阶级的两大旗帜。实际上一切新阶级反对旧阶级时,都会抬出“民主”和“科学”,只是那时不用这些名词。譬如古代中国的儒法斗争,法家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就是“民主”,倡导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就是“科学”,也就是客观、唯物主义。新阶级反对旧阶级时总认为自己客观唯物,而旧阶级满脑袋祖上的偏见,主观、唯心。资产阶级是最晚出现的,因此认为自己最客观唯物。他们的大学里至今满是这种“客观”的学术。


  从纯哲学认识论上说,人的头脑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必然受物质世界的规律约束,譬如无法摆脱大脑构造的局限;在阶级社会里,更重要的是阶级思维的约束。(前一点后边略去不提,因为在阶级社会里谈物质世界的约束没有意义。)因此不可能存在纯客观的认识,认识的主观性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资产阶级所想像的那种“纯客观”,就是认为自己是上帝,不受环境影响,认识过程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感受。我们不认识这样的上帝,因此也不知道哪里存在这种“纯客观”。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的就是这种“纯客观”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我摘抄一段:“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和辩证法相结合的新唯物主义,把主观和客观看成一个整体,没有纯客观也没有纯主观,有的只是人在实践中认识并改造包括自身在内的自然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只能在实践中去解决这种规律的“客观”,是万物有生皆有灭、只有矛盾斗争永存的“客观”,是人的思想不是单纯的思想、和经济基础密不可分的“客观”,不是旧唯物主义那种割裂主观、自命上帝的客观。


  以往的唯物主义不懂这种辩证法,他们嚷嚷的客观,无非是把站在自己阶级立场上的认识说

成是客观世界的真理,把自己的主观说成客观。马前卒的“客观”的唯物主义也只是这种。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不搞这样的欺骗,旗帜鲜明地说出这是无产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立场上的认识。无产阶级运用这种新唯物主义去改造世界,才有可能消灭阶级本身,使人的思维摆脱阶级的束缚。如果按照旧唯物主义去夺权,只是一种新的有待推翻的阶级统治。


  工业党的这位理论家想必读过资本论,读过马恩全集中的大多数文章,自认为已精通马克思,但却始终没明白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基础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他倒退到了资产阶级的旧唯物主义,却自以为是突破了马克思的历史局限性。这只是认识错误吗?我们知道,这三十多年来,民族资产阶级一直在国家垄断资本的保护下发展,他们对垄断资本既不满又依赖。最近十年来,垄断资本变得越来越反动,阶级固化,思维僵化,排斥新鲜血液,内耗加剧,锐气丧尽,越来越无法承担对外扩张、对内镇压的民族主义重任,民族资产阶级因此非常不满,希望去接过垄断资本的枪。垄断资本想继续干下去,就制造各种维稳理论。民族资产阶级的各派为了劝垄断资本交枪,就制造各种左派理论(当然也有一大部分在制造右派理论)。理论必须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马克思也不是凭空就制造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百年历史不可分割,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民族资产阶级要制造理论,就很自然地从马克思主义中取材。他们按自己的阶级立场,把马克思主义中有利于自己的东西拆出来为自己服务,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中国左派。马前卒所代表的那批受过高等教育、自命精英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利用,只是其中一例。说到底,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思想总是打上阶级烙印的,阶级立场决定认识。


  马前卒“证明”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规律已经结束了,大意是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生存竞争的方式,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需要以传统的生存竞争为前提。


  我们要回答:不,你所知道的那种以提高生产力为目标的唯物主义大约已结束了,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远远没有结束,起码正在你身上得到了证明。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6-9-13 07:55
该文探讨了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该文有力地批判了工业党,这是可贵的。但结尾部分过于消极,过于强调所谓“新文化”,看不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即使是中国现在的马列毛队伍比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不知强大多少。五四前,全中国才多少知识分子?
引用 远航一号 2016-9-13 07:54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转载时修改了 标题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00:51 , Processed in 0.01554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