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2016-12-29 08:05| 发布者: Liuyuxi1948| 查看: 2701| 评论: 0|原作者: Liuyuxi1948|来自: 原创

摘要: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发展或阻碍甚至是破坏作用。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发展或阻碍甚至是破坏作用。任何生产关系的变动或变革,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但这绝对不意味着阶级斗争的结果决定生产关系。例如,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阶级斗争发生过数百次,重新确定的生产关系仍然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为什么?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支撑确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程度。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在起作用。当生产力的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蒸汽机时代的出现),与这种生产力相联系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产生以后的阶级斗争,才可能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这不是马列毛主义理论的基本常识吗?
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不仅需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阶级,也需要(1)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的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这就必须具备物质的极大丰富才能实现;(2)全体社会成员觉悟的极大提高,自觉地劳动成为每一个人的第一需要。这是马列毛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
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不可能实现按需分配的原则。
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以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例,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全民所有制(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个人所有制(为补充)的所有制形式,就是由当时的不同地区(城乡)、不同的行业(机器生产的重、轻工业与手工业、服务业)生产力水平不同决定的,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实行全民所有制形式。只有这样的生产关系才能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而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个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否则就会阻碍或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毛泽东时代建立的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当然也多次调整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仅用了20 几年,中国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并建设成了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和农业集体化的世界强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实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促进发展或阻碍甚至是破坏作用。这是马列毛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任何生产关系的变动或变革,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但这绝对不意味着阶级斗争的结果决定生产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的失败,资本主义的复辟,也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由于社会主义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这种生产关系的变动和倒退,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复辟,不可能是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复辟。
中国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不是生产力没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水平的结果,而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表现(这个问题我的《资本主义复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已有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最后确立,必然要经过多次的复辟与反复辟的阶级斗争,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历史上的确立都是如此,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最新型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确立恐怕会更艰难一些,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践证明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复辟,给生产力带来了具大的破坏。仅就生产力要素中的劳动对象(自然资源)而言,就是惊人的。中国的GDP有三分之一是靠出卖土地资源、三分之一靠出口矿产和自然资源实现的,而这些都是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人们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发生革命也是必然的,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就像毛主席当年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一样。
                                                                                                         (2013-6-1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05:08 , Processed in 0.01698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