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河南省渑池县作为个案,从日常生活史的角度重新认识大跃进时期的农村幼儿园,呈现国家如何参与乡村生活以及普通妇女、儿童在国家推行社会主义集体化过程中的体验。文章认为,农村幼儿园的创办反映了国家对妇女解放的重新论述。一方面,农村幼儿园承担了部分照看儿童的责任,有效减轻了妇女的抚幼负担,从而使母亲能够走上田间地头,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提高了政治、社会参与水平,丰富了其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了妇女解放;另一方面,幼儿园也意味着育儿任务的社会化,通过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新母亲的形象,不再将女性价值禁锢于家内,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成为令人尊重的职业,给农村女性开启了新的职业机会。对于儿童而言,农村幼儿园则突破了传统育儿模式,使他们能够参与集体生活,体验社会主义教育,留下了不同寻常的集体化记忆。

 毛泽东时代的六一儿童节

在传统中国,农村地区一直以来没有而且也看似不需要幼儿园,“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格局保证了女性在家庭中承担起抚育儿童的义务。但1949年之后,随着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和农业合作化的不断发展,随着农村妇女逐渐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劳动,农村地区开始产生对于托儿组织的需要。1957年,幼儿园在局部农村出现。全国妇联提倡“在农村应当继续发展亲邻相帮、农忙托儿小组和农忙托儿所、幼儿园等多种多样的托儿组织”。1958年,随着大跃进的不断推进,为了响应《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号召,全国妇联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托儿组织,幼儿园的普及性得以提高。从全国幼儿园收托的儿童来看,1958年比1957年增加26倍。1959年、1960年则是农村幼儿园发展的高峰。农村幼儿园在普及率上一度反超城市。据全国妇联1960年的统计,全国农村入托儿童约占需要入托儿童总数的70%,城市仅占40%左右。但这种农村超过城市的抚幼格局,仅出现在大跃进时期。大跃进运动一结束,作为对激进农村政策的反思,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幼儿园随即陷入停办状态。

河南渑池的幼儿园发展历程其实是全国农村幼教工作总趋势的缩影。幼儿园作为“向三岁到六岁的学前儿童提供教育和照料的早教中心”,直到1957年才在渑池农村首次出现,当时共建园35所。后来,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断开展,农村幼儿园逐渐走向普及。1958年渑池县已组织幼儿园420个,入园儿童8944人,幼儿园基本做到了一村一个。此项运动更是在1959年和1960年达到顶峰。至1960年的4月间,全县181个大队已基本实现了幼儿园化。但令人遗憾的是,渑池这种热火朝天在农村兴办幼儿园的尝试却在1961年随着大跃进的结束戛然而止。其时,虽然妇联组织仍然强调在农村兴办托儿组织的重要性,幼儿园还是在农村地区迅速消失了。

无论从渑池还是全国范围内进行考量,大跃进时期的农村幼儿园均呈现出存在短暂却发展惊人的特点,这引发出更为深层的困惑:为什么这种同现代化相联系的设施恰恰出现在农村历史上最为困难的时期?与此同时,幼儿园给妇女和儿童的生活带来了什么独特的体验?整理前人研究,当前尚没有针对大跃进时期农村幼儿园进行研究的专门著作,与此相涉的内容也多是在梳理相关女性史和教育史时才有提及。照料儿童,常被归在家庭关系和家务劳动的范畴之内,用以探讨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解放等议题;或者仅从教育的角度去泛谈幼儿园的规模、入园人数和教育方法等。但从这些角度出发,都不足以解答大跃进时期农村幼儿园的出现和消亡。

对比前人研究,本文更强调从文化角度去解读大跃进时期轰轰烈烈推广幼儿园的国家运动。基于以往有关性别与民族、国家等研究的一些核心概念,如国族构建(nationalist projects)、再生产(reproduction)、男性气质(manhood)和女性气质(womanhood),借鉴社会学研究中儿童主动性(initiative)等概念,本文既凸显农村幼儿园的建立给乡村社会关系尤其是妇女儿童的生活所带来的深刻改变,并随之生成新的社会主义女性和儿童形象;又强调妇女儿童的主体性,试图理解他们怎样参与农村幼儿园的建立和日常运作,如何体验集体制度。

本文力图通过个案更好地呈现大跃进时期的农村幼儿园。选取的个案——渑池县,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黄河南岸,在大跃进时期隶属洛阳行政专员公署管辖。作为最早树立起来的样板,河南省妇联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在本省范围内普遍推广幼儿园。到1959年,整个河南省已建成幼儿园9428个,托儿所168748个,共收托598万儿童,占适龄儿童的54%。而作为河南省内解放较早的地区之一,渑池县在整个大跃进中也保持了一贯积极的态度,其切实开展的农村幼儿园工作,可供完整追溯农村幼儿园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程。加之农业立县的渑池,地处丘陵,土地多贫瘠,生产力发展缓慢,同大多数农业地区相类似,在整个大跃进阶段完整经历了起初的集体化狂潮和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从渑池县的个案中,可以窥探到河南省乃至全国推进农村幼儿园建设的部分图景。

一、生产与再生产的平衡:农村幼儿园的建立

农村幼儿园的主要职能在于照顾幼儿,这与生育以及家务劳动等同属再生产的范畴。与此同时,围绕幼儿园所展开的叙事和讨论又紧密联系着大跃进时期的生产局势。作为连接生产与再生产节点的农村幼儿园成为妇女解放的具体体现,积极参与着农村妇女形象的塑造。

(一)妇女解放话语下的农村幼儿园

大跃进时期,农村幼儿园作为集体福利事业的组成部分,被视作妇女解放的重要举措。这为中央和地方所共同接受。在大跃进的动员中,妇女解放一直被强调是同农业集体化融为一体的进程。《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就提到“创办了大量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等集体福利事业,这就使得几千年来屈伏在锅灶旁边的妇女得到了彻底的解放而笑逐颜开”。

一方面,国家希望通过创办农村幼儿园,有效减少妇女耗费在照料幼儿上的时间,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使得妇女能够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提高政治、社会参与,实现妇女自身的解放。全国妇联主任扩大会议上就曾提到“由于大量举办了食堂和托儿组织,逐步实现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就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大大地减轻了妇女的家务劳动”。而这些时间则可被妇女用来“和男子一样参加生产,进行政治文化技术学习;使她们能够得到必要的休息,增进身体健康;并可以促进家庭和睦,使孩子受到比较良好的教养”。

更进一步,农村幼儿园的建立有助于打破小家庭生活对于妇女发展的限制和家长制的残余。农村幼儿园和其他托儿组织,常与公共食堂联系在一起,构成集体化生活体系。实现了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后,公社就成了一个大的集体单位,从而使妇女摆脱小家庭的束缚,打破个体小家庭生活给妇女的限制,使她们能够和男子一样地没有牵累地参加社会劳动。当时的宣传中还强调,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家长制开始破除,妇女彻底解放和男女真正平等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在这种条件下,家庭将不再是束缚妇女的智慧、消磨妇女精力的场所,社会主义制度下真正幸福的民主团结家庭生活即将实现。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的建立标志着将沉重的抚育幼儿的任务转化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事业,从而标志着妇女解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彭德怀在讲话中提到:“要大力办好集体生活福利事业和社会服务事业,由组织主要家务劳动向全面组织集体生活发展,更近一步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把分散的、繁琐的、使人愚昧的家务劳动改造为集体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事业。正是在此种考虑之下,在农村大规模创办了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等福利事业,把过去分散进行的很大一部分繁重的家务劳动,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事业。广大妇女劳动力获得了进一步的解放,我国妇女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伟大的力量。”

上述围绕农村幼儿园的论述同大跃进时期的妇女理论密切联系。妇女解放的特点被归纳为具体的3个方面:绝大多数妇女成为社会劳动者,这是实现妇女彻底解放的第一个重要标志和特点;家务劳动社会化是妇女运动新阶段的第二个特点;广大妇女精神面貌起了深刻的变化则为第三个特点。农村幼儿园的建立,既可以使妇女摆脱抚育幼儿的沉重负担,使她们能够成为活跃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也推动了家务劳动社会化,并将其办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与此同时,妇女因为参加到集体事业中去,获得时间学习和发展自我,将自身的提高与集体生活福利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农村幼儿园的建立包含向苏联妇女工作学习的因素。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的道路对于当时正在兴建的人民公社具有很明显的借鉴意义。早在1954年,《新中国妇女》就开始介绍苏联农村妇女工作的经验:“在农业合作化中求得农村妇女的彻底解放……(苏联)集体农庄里有的是幼儿园、托儿所,你爱把孩子送到哪里,就送到哪里好了……一方面说,这样可以使妇女腾出更多的时间参加农业劳动,还可有时间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另一方面说,这些过去不被人重视的家务劳动,也显示了它们的价值。”

而当大跃进真正开始之时,农村地区整体的社会主义福利体系同苏联的集体农庄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此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开始大规模地兴办。更重要的是,农村幼儿园的建立同共产主义妇女解放的理想紧密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女性解放是内化在阶级斗争中的。马克思提出,家庭是女性受到压迫的根源。因而女性解放应该回归社会生产,并且打破家庭的经济单位作用。恩格斯认为:女性的解放必须通过参与劳动和减少花在家务上的时间来完成。列宁的妇女解放思想沿着相似路径进一步发展,他提出:女性仍然受着“家庭的奴役”,仍然是“家庭的奴隶,她们被最琐碎、最粗重、最辛苦、最使人愚钝的厨房工作及一般家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只有在开始把琐碎家务普遍改造为社会主义大经济的地方,才有真正的妇女解放,才有真正的共产主义。因此列宁强调,女性解放依赖于女性对于家外劳动的参与以及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必须把妇女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他把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的建立,称之为伟大共产主义事业的开端。还指出:这些平凡的工作,实际上能够真正解放妇女,减少和消灭她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作用上处于与男子不平等的现象。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对于妇女解放的看法,他提出:“只有当阶级社会不存在了,笨重的劳动都自动化,农业也都机械化了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总体来看,上述共产主义妇女解放的叙事强调了两个方向的努力:从家内来看,要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在家外,则要创造机会使妇女积极参加到社会劳动中。农村幼儿园的创制,正是因为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妇女被孩子牵累的程度、使妇女在更大程度上参与日渐繁重的集体劳动而成为大跃进时期在农村推进妇女解放的重要举措。

妇女解放

这套关于妇女解放的论述很好地为基层政府所接受。在渑池妇联布置农村幼儿园的建立过程中,妇女解放一直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坚持生产、生活一齐抓,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这是彻底解放妇女,实现妇女家务劳动社会化,实现妇女工作大跃进的根本途径。这就是说,我们各级妇联组织,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必须紧抓住办好以公共食堂为中心的集体福利事业。如托儿所、幼儿园、妇产院、缝纫厂,等等。只有把广大妇女从穿衣、吃饭、管孩子这些家务劳动小圈子解放出来,才能使她们走上工农业生产战线,才能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才能彻底解放广大劳动妇女。”

由此可见,渑池妇联在推进农村幼儿园的发展中,妇女解放仍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除了官方叙述之外,普通村民也普遍接受农村幼儿园对于解决妇女牵累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将农村幼儿园的建立看作妇女解放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