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国际情况,为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进行了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该报告经过多次整理修改,于1957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定名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正处》是毛主席在社会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1957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

为纪念《正处》发表60周年,激流网、毛泽东旗帜网和《红色年华》杂志于2017年6月18日共同举办了“纪念《正处》发表60周年”研讨会,与会人员就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与阶级斗争、《正处》发表前的修订情况、《正处》在现实应用中的困惑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主题发言,并就如何学习应用《正处》处理当今的人民内部矛盾和左翼内部矛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研讨会由激流网勤务员余锋主持。应邀参会的学者和激流网网友共30余人。

人民群众学习《正处》

对外经贸大学的阳和平老师首先发言。阳老师认为,《正处》发表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是毛主席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进行的初步思考,也是他明确提出“走资派”概念之前的思考。

阳老师认为,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党内当时存在着非常激烈的斗争,这从“整风”到“反右”的转变中可以看得出来:“整风”与“反右”,在方针、路线、政策上都是对立的。“整风”的矛头向上,指向党内,方法是发动群众、“大鸣大放”,政策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反右”的矛头向下,方法是“运动”群众,政策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我们不应该混淆当初反击右派的进攻和后来的“反右”运动。伤痕文学所控诉的恰恰是“反右”的方针、路线和政策。

要认识毛泽东时代的阶级斗争,我们首先就必须区分“路线斗争”和“道路之争”:前者是革命者在大方向一致的条件下就如何进行革命的争论后者是在“路线斗争”的掩盖下,进行的是走资本主义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斗争。“路线斗争”的本质是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用民主集中制来解决;“道路之争”的本质是敌我矛盾,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前提条件,因而不能通过民主集中制来解决。

毛泽东时代的很多干部犯了“走资派”的错误,其主要表现就是捍卫官僚特权,反对群众监督,用资本主义的逻辑去建设社会主义,但他们不同于少数“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大部分犯“走资派”错误的干部和广大群众之间的矛盾依然是人民内部矛盾。

区别这两类矛盾,有一个最根本的难题,第一,我们没有任何方法能像透视镜一样将一个人的思想准确无误地揭示出来,因而区分真假马列主义者比较难;第二,人的思想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处理这些矛盾时,我们也要警惕自己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而不是“以理服人”的错误。

阳老师的发言引起大家深深的思索。《正处》修订与发表的过程正处于从“整风”至“反右”的历史转变中,探索《正处》的修订过程,对比修订前后的文本变化,对于我们理解当年复杂的党内外矛盾斗争不无帮助。为此,北京大学的蒋老师接着作了《正处》修订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按时间顺序描述了《正处》曲折的修改历程,以及在修改过程中透露出的当时党内形势、国内形势和毛泽东本人思想变化的情况。

蒋老师指出,《正处》涵盖了1957年2月到3月毛主席一系列讲话的内容,在55天内(4月24到6月17日)一共修改了13次。至于为什么最终发表稿与2月27日讲演稿会存在区别,主要有两种说法:胡乔木篡改说和毛主席本人修改说,后者又包括是毛主席综合同志们的意见主动补充修改,还是迫于党内压力的妥协修改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来自胡绩伟,认为主要负责整理毛主席讲话的胡乔木“把一个生动活泼的讲话改成一篇阐明理论文章,特别是把主席反左为主的精神篡改为反右为主的精神”。但蒋老师认为这种说法不是十分可信,其一、任何书面上的正式发表稿都要将讲话予以润色、将口头语书面化,这种修改只是形式上的修改,而非本质内容的篡改;其二、从最终成稿的内容看,“反右”并不是发表稿的重点,发表稿中只有唯一一次间接地触及到了“反右”(见第八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发表稿中从未提到“右派”、“反右”的字样,只提到过一次“右倾机会主义”,还是针对共产党员说的,不是针对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说的),由此可见这个发表稿的精神并不是以“反右”为主。

第二种说法以戚本禹为代表。戚本禹认为,毛主席讲话后,社会上出来那么多言论,其中很多是攻击党和社会主义的,也许毛主席觉得自己讲话有不妥,又可能受到各种上报材料的左右,他就同意做改动。

接着蒋老师通过对比不同版本内容上的微妙差别,详细讲解了《正处》从初稿逐步更新,最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定稿的过程。其中,蒋老师特别指出了5月25号“草稿第三稿”中的重要修改。毛主席在原稿的基础上加入了:“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表现为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谁胜谁负问题还没有解决”,并增加了关于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但是蒋老师也同时指出,毛主席在1957年2月27日前就已经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斗争的问题,而且在主席《正处》的原始讲演中,就有非对抗性矛盾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矛盾(阶级斗争)的明确表述。另外,毛主席的讲话提纲和演讲中就有毒草和香花的内容,只是在2月27日的演讲中没有充分展开,尤其是对香花和毒草缺乏界定,为谨严起见,主席需要在整理稿中补足界定的内容。区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标准,其初衷也不是为了划分右派,“提出这些标准,是为了帮助人民发展对于各种问题的自由讨论,而不是为了妨碍这种讨论。”划分右派的标准是8月份才定的。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提纲的两页手迹

蒋老师还提到发表稿中一处很容易为反对整风的人所利用的修改,就是对待闹事的带头人物的处理办法,从原讲演稿中的“不应该开除”改为“不应当轻易开除”。他认为也许不应该增加“轻易”这个词。

最后,蒋老师赞成这样的观点:《正处》的发表不是造成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根源,它对继续开展整风和同时进行反右派斗争都有指导意义。

蒋老师对《正处》曲折的修改历程的详细讲解,使大家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