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文革发生原因的唯物史观分析

2017-6-28 22:3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2268| 评论: 0|原作者: 郭建波|来自: 星火网

摘要: 郭建波同志认为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出发,必须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为此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发生是具有必然性的。但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是以文化大革命的方式出现,又具有偶然性。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生和偶然性的统一。 ...
(三)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部分,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及产品分配形式,同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及产品分配形式又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这三者之间是对立的统一,构成了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运动,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我们的研究就从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运动做起。
1、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九五六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虽然在国家经济中占居了绝对支配地位,但是其它性质的经济——个体所有制经济仍然存在。那么,在国家经济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所有制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们下面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中业已占据绝对支配地位。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在不断发展壮大,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下面我们以一九七三年各种经济成份在我国工、农、商业中的比重为例,来说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状况。
先说工业。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百分之九十七,工业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三,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六。集体所有制工业占固定资产的百分之三,人数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二,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四。此外,还有人数占百分之零点八的个体手工业。
再说农业,在农业生产资料中,耕地、排灌机械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拖拉机、大牲畜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是集体所有的。全民所有制的比重很小。因此,全国的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集体经济生产的。国营农场所占比重很小。此外,还保留着少量的社员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再说商业。国营商业占商品零售总额的百分之九十二点五,集体所有制商业占百分之七点三,个体商贩点百分之零点二。此外,在农村还保留着相当数量的集市贸易。
以上数字可以说明,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在我国确实已经取得了伟大胜利。以上海市郊区为例,一九七四年公社一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上一年的百分之二十八点一,上升为三十点五,大队由百分之十五点二,上升为十七点二,生产队由百分之五十六点七,下降为五十二点三,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9]
这组数字反映了一九七三年我国工、农、商业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状况。这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搞了八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巩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从中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在工、农、商业中占了绝对支配地位,个体经济虽然所占比例甚小,但是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又分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工、商业中占了绝对支配地位,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农业中占了绝对支配地位。农村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经济虽然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但是生产队仍然是基本核算单位,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由此可以看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同时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了绝对支配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同时存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工、商业中占了绝对支配地位,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农业中占了绝对支配地位。集体所有制经济仍然面临着在适宜条件下向全民所有制经济过渡的严重任务。
2)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表现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其所有权归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所有。集体所有制,其所有权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所有制,又具体表现为城市集体所有制和农村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而以农村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不论是全民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虽然从性质上来说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却存在着重大不同,形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内在矛盾。
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建立,不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而且还是将农业上的剩余及时调拨到工业上来,满足工业化发展要求的重要保证。当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封锁和制裁,在国家工业化实现之前,就要求农业为工业(全民所有制经济)提供积累,这具体表现为由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劳动力。这个时候是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持城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压缩消费,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这期间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存在是具有必然性的。国家实现工业化以后,就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这个时候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又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推动国家工业化的继续发展。这就要求工业和城市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价格适宜的工业品。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既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这就要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实行工农业并举,促进工农业的协调稳定快速发展。[10]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虽然存在着重大不同,但是从性质上来说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且全民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发展的归宿。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集体所有制经济建立起来了。由于资金、劳动力、生产规模的扩大,通过内部合理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在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经济内部,随着社有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在条件适宜的时候,基本核算单位也要由生产队向生产大队,再由生产大队向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过渡。而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由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当然,这个过渡时期是长期的,此起彼伏的,最后也是必然会完成的。
当然还会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性,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不能实现这种过渡,而且还适得其反,发生倒退,退回到包产到户或分田到户,致使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趋于瓦解。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由于此时集体所有制经济主要还是采用手工生产,比较落后的缘故,也是由于商品制度的存在对集体所有制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当然还有其它方面复杂的原因。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不同经济形式的存在,是商品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得以存在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要进行结算的缘故。商品制度不仅存在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之间,还存在于不同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及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内部。这说明社会主义社会是存在商品经济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分化。这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必然会在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在集体所有制度经济内部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一部分厂矿企业可能会发展壮大,一部分厂矿企业可能会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被淘汰掉。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会在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内部引起分化。这种分化如果任其发展的话,就会成为新的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
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会使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变化,又会使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面临失去资金、原料和市场的风险。这样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的有序循环就会被打破,不仅有可能导致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发展中走向衰败,甚至还有可能改变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因而能不能巩固和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促进集体所有制经济向全民所有制经济的过渡,不仅是关系到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也是关系到全民所有制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以上我们分析了集体所有制经济与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关系,以及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同趋向对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影响。其实,全民所有制经济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趋向。
全民所有制经济建立后,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或者是巩固、发展和壮大,或者是被削弱,走向衰败。全民所有制经济在面临两种发展前景的情况下,即使抛开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影响暂且不论,单纯从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来看,为了巩固、发展和不断壮大全民所有制经济,防止其被削弱,进而走向衰败,就要在坚持全民所有制经济性质的前提下,探索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加强管理,改革创新,群策群力,实行民主,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使干部职工爱厂如家,以高昂的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解决全民所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全民所有制经济得以健康发展。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由此看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虽然都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相同,既存在着密切联系共同发展的一面,又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这就要不仅正视而且还要解决两种经济形式之间存在的矛盾和斗争,搞好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创造条件推动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防止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瓦解和破坏,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顺利发展。
3)个体所有制。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已经占了绝对支配地位,但是个体经济仍然存在。由于其固有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卷土重来,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冲垮社会主义公有制大厦。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个体所有制经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中虽然所占比重极小,却分布极广,遍布于手工业、农业和商业领域。个体所有制经济就是小生产。小生产的历史绵长,当时还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出发,当时国家尚没有力量包揽整个社会需求的方方面面,而个体所有制经济又以其生产的适用性,经营方式的灵活性,渗透到社会需求的方方面面,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还有着一定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经济尚有着其存在的必然性,难以被消灭。这就是个体经济存在的社会背景。
尽管个体所有制经济有其存在的背景,但是并不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对个体所有制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11]小生产就是个体所有制经济。个体所有制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分化,一部分壮大了,一部分破产了。这样在分化的基础上,就会产生资本主义和新生的资产阶级。列宁认识到在小生产存在的情况下,如果不对其发展加以限制和引导,就会产生资本主义和新生的资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复辟的社会基础。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向无产阶级政党发出了资本主义复辟的预警。
由此我们看到,个体所有制经济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必然性,但是个体经济的发展却又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隐患。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对个体所有制经济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限制、利用和引导的方针,既发挥个体所有制经济满足人们社会需要,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有利的一面,也要对个体所有制经济膨胀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保持高度警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服务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进步,最后将个体所有制经济逐步消灭掉。
4)生产资料所有制内部的矛盾运动。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内部存在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又是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构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内部就存在着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才推动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发展变化。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的性质不同,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当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占了绝对支配地位,而个体所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很小,却分布极广。从两种经济发展的结果来分析,或者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消灭个体所有制经济,或者是个体所有制经济不加节制地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私营经济再次出现,最后颠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二者必居其一。
从全民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在国家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和比重来看,对个体所有制颠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担忧似乎是杞人忧天。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对这种状况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这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个体所有制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同时社会上的私有观念以及落后习俗的广泛存在,构成了个体所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而个体所有制经济具有自发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熟视无睹,麻痹大意,默然置之,不是限制、利用,而是采取鼓励其发展的方针政策,就极有可能冲毁社会主义经济大厦,造成蚁穴溃堤的严重后果。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虽然都是公有制,在发展过程中却也存在着矛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是集体所有制经济顺利发展成为全民所有制经济;一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瓦解,倒退回包产到户或分田到户,最后导致全民所有制经济解体。集体所有制经济既有可能在前进的基础上成为全民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有可能在倒退的条件下成为全民所有制经济解体的分化因素。同样,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搞好的重要条件,反之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最终也难以逃脱瓦解和破产的命运。这就要求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人要保持高度警惕,采取有力措施,清除消极影响,妥善处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发展的矛盾,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防止不利局面的出现。
这样看到,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种趋向:一是个体经济发展为集体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再发展为全民所有制经济;一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实行包产到户或分田到户后,倒退回个体所有制经济。个体所有制经济又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最后导致全民所有制经济性质的蜕变。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变质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人实行什么样的方针政策,就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0:01 , Processed in 0.01763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