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政 治 查看内容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2017-8-8 22:48|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432| 评论: 0

摘要: 空谈理论的“左派”、“毛派”,贩卖政治幻想的“左派”“大师”,只能忽悠左派群众于一时,未来的生活实践将逐步淘汰他们。什么“健康力量”、“二次文革”,见鬼去吧!历史靠新的一代去创造。

八七会议,虽然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比较幼稚,还不懂得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因此虽然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独立自主地开展武装斗争的正确方针,但是对当时的革命形势、敌我力量对比,缺乏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作出了在南昌、长沙、广州等大城市开展武装暴动的错误决策。这种思想、政策,后来在党内形成了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给革命造成了惨重损失。

三次“左”倾路线,都是把苏联十月革命关于城市暴动的方法不加分析地搬到中国,李立三路线的时候更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严重脱离了当时中国的现实。三次“左”倾路线的实质,其实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马列主义的理论、政策、策略加以生吞活剥,不懂得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6.png

熟悉党史的人都知道,是毛主席以审慎、务实的精神,经过艰苦探索,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才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基本战略,才探索出“游击战十六字诀”,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做到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才纠正了三次“左”倾路线的冒险主义,才挽救了中国革命。

我们今天,学习和运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也要随时随地与当今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既要坚持继续革命的精神实质,又要防止生搬硬套。例如,所谓的“二次文革”理论,就是一种生搬硬套。毛主席在世时,我们开展文革、坚持继续革命,当然是在毛主席为首的党内无产阶级司令部领导下进行的,当时的党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需要开展自下而上的造反、革命、整风,但是党的基本性质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二次文革”论者就这样引导我们来生搬硬套,毛主席不在了,也要在党内找出“健康力量”,才能与群众运动“内外结合”,这样才叫“坚持继续革命”。你如果对他们这种思想方法提出质疑,他还会给你反扣一顶大帽子:“难道你认为毛主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不适合当今了吗?”好家伙,这可是原则性问题呀!

“二次文革”理论,往好了说,就像当年的三次“左”倾路线一样,对革命导师的理论、政策、策略进行生吞活剥,不调查现今具体的实际情况。但是,“二次文革”理论在客观上起到的作用,却是“保D救G”、是美化走资派,是把群众的思想搞乱,因此“二次文革”理论有着极右的实质,我们必须警惕。
27.png


1945年8月13日,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著名讲话。这篇讲话深刻地分析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治的基本形势,提出以革命的“两手”来对付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两手”,指出对于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都不能抱任何一丝幻想。

现在,经常有人拿毛主席和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联蒋抗日”的政策来说事儿,什么“西安事变都不杀蒋介石”、什么“八路军摘下红五星换上青天白日帽徽”等等,目的是让大家看看那时候毛主席、共产党是多么“灵活”、多么“讲究策略”。其实,这样来说事儿的人,真实目的在于为自己的“保救”主张寻找理论根据。那么,就请看看毛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这篇讲话。在这篇讲话中,毛主席阐述的首先一个观点就是,尽管八年抗战我们对蒋介石和国民党实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但是对蒋介石、国民党绝对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因为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过去打过整整十年的反革命内战”,“抗日战争中间,又发动过三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因此,对于国民党反动派和蒋介石,“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精炼的概括!我们对修正主义当权派,又何尝不应如此!看看他们在毛主席逝世之初怎样“彻底否定”了继续革命理论、后来又怎样强调“主要反左”,其后继者又是怎样不遗余力、一以贯之地对内推行私有化、对外继承其“掏胱羊毁”政策,不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其现在走的是什么政治路线了吗?他们将来会走哪条路?某些号称“左派”的“大师”总是喜欢听新上任的当权人物说一句话、表一个态,如果当权人物引用了一句毛主席语录,这“左派”“大师”就鼓吹要“继续帮促”了。这些“左派”“大师”们,请你们认真学习一下毛主席这篇讲话中的相关观点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3:24 , Processed in 0.01342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