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世界革命 查看内容

布尔什维克党靠什么赢得革命的胜利

2017-8-19 23:54|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664| 评论: 0|原作者: 葛平|来自: 《星火导刊》89期。

摘要: 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党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一方面是激烈的政治和思想路线斗争,另一方面是实际工作的停滞和收缩。怎么办?在巴库工人的革命工作中锻炼成一个“实际的战士和实际的地方工作领导者”的斯大林,代表巴库党组织提出了解决党的危机的方案,直言“党病了”,强调要使工厂党委会成为党的主要堡垒,加强俄国国内的组织工作,把实际领导中心迁回俄国。 ... ...

三、“巴库倡议”的实践基础

斯大林的“巴库倡议”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斯大林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以斯大林领导布尔什维克巴库地方组织开展巴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

巴库是当时世界石油工业重镇,也是俄国重要工业中心,在巴库聚集了近10万来自多个民族的产业工人。巴库也是俄国工人运动的重要中心。1901年巴库成立了社会民主党地方组织,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到工人群众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03年巴库第一次爆发了全城总罢工。斯大林从19041912年,除了被捕流放之外,是巴库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和巴库工人运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多年后,斯大林回忆起这段历史时期时说:“在石油工人中间的革命工作把我锻炼成一个实际的战士和实际的地方工作领导者。一方面,在和巴库先进工人如瓦泽克、萨拉托维茨、菲奥列托夫等的交往中;另一方面,在工人和石油业主最激烈的冲突风暴中,我第一次知道了领导广大的工人群众是怎么一回事。……在巴库,使我(从革命学徒)成长为革命事业的一名帮工。”

1904年,在此前群众工作的基础上,斯大林领导巴库党组织,发动了第二次总罢工。这次罢工团结了全城近10万工人阶级,提出了符合工人阶级切身利益的斗争目标,成立了全市罢工委员会作为工人阶级斗争的领导机关。经过半个月的斗争,迫使石油大亨们不得不与工人群众签订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劳资集体合同,同意了工人群众提出的几乎所有要求,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由于布尔什维克党扎根于工人群众,领导工人群众团结斗争,使得巴库工人运动始终较为活跃,在阶级斗争中保持了一定的力量优势。因此即使在1905年革命失败、工人运动陷入低潮时,资本家的进攻仍无法完全剥夺巴库工人所争得的权利。斯大林在1910年向党中央汇报的《高加索来信》中描述了当时巴库工人运动的状况:巴库工人享有俄国其他地方工人所没有的权利。在各油矿-工厂普遍建立有工人委员会作为团结工人群众的基层组织,在全市有着比较强大的产业工会组织。工人运动享有一定的“合法机会”,比如地方自治机构中工人代表享有一定选举权,工人和石油业主之间有定期的“协商会议”,工人群众有权组织自己的医疗、文化、福利等活动。布尔什维克党正是充分运用、依托工人群众的各种组织,扎根于各个基层油矿、工厂,从而成为巴库工人阶级的强大核心,团结凝聚起全体工人阶级,形成了伟大的阶级斗争力量,迫使资本家不得不承认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各项权利。而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又充分利用各个“合法机会”(而又不依赖于此),领导工人群众与资产阶级开展反复、细致的斗争,以进一步争取更大的权利、锻炼,发展工人阶级的革命力量,为下一次革命高潮做好准备。斯大林在1905-1912年的一系列著作,都反映了巴库党组织如何与工人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如何领导工人群众开展日常斗争捍卫切身利益,如何利用“合法”与“非法”两种手段与资产阶级开展反复斗争,以反击资产阶级的进攻、捍卫并扩大工人阶级所争得的权利。斯大林在《党文》中提出的积极领导群众的日常斗争以保持与群众的紧密联系、以工厂党委会为党组织的基础、培养先进工人担负党的工作,正是对巴库斗争经验的总结与提炼。1913年,虽然斯大林已再次被捕入狱,但在他领导下的群众工作的基础上,巴库工人再次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发动了总罢工,这次罢工斗争坚持两个半月之久,最终粉碎了石油大亨们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的反攻倒算,又一次取得了巨大胜利,恢复甚至扩大了此前争得的所有权利。巴库工人在十月革命中建立了著名的巴库公社,从巴库工人以及巴库布尔什维克党组织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四、“巴库倡议”的历史作用

斯大林代表巴库党组织提出的“巴库倡议”在历史上有没有起到作用呢?当代俄罗斯对斯大林采取比较公正态度的历史学家叶梅利亚诺夫这样评价“巴库倡议”的作用:“这是斯大林及其同志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发动的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巴库倡议的贯彻,实际上就是要把党的领导中心从流亡国外的知识分子集团手中移到国内先进工人及与先进工人密切联系的革命者手中,就是要使党更深入地扎根于工人群众中,使党更加无产阶级化。可以说,正是“巴库倡议”的贯彻,使得布尔什维克走出了危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在1917年能够担负起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当时,“巴库倡议”一定意义上是在与与列宁为首的流亡国外的党中央唱反调(这也是苏联时期,“巴库倡议”的历史作用一直未被充分强调的重要原因)。斯大林的《党文》以及他领导的巴库地方组织当时通过的一系列决议都表达了对党中央工作的不满:他们虽然原则上支持列宁与党内各错误思潮的斗争,但认为流亡国外的中央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过分重视在国外流亡者中的思想斗争,而领导国内革命工作不力。他们认为当时最重要的不是在国外争论,而是要搞好国内的工作。当务之急要恢复党与群众的紧密联系,要使党能够在工人群众中扎下根,担负起领导工人群众斗争的责任;是要重建党在国内的领导中心,凝聚、恢复、壮大党组织的力量。

而列宁的伟大,就在于能够重视、接受来自基层、来自实践的批评。列宁为首的党中央并没有因为斯大林及巴库地方组织“不与中央保持一致”、批评中央而批判或处罚他们。而是接受了他们正确的建议,领导全党在实践中基本贯彻了“巴库倡议”。这表现在布尔什维克党把党的领导中心移回国内,选拔”巴库人”为代表的与工人群众有紧密联系、在领导工人群众斗争中经受过考验的革命者和先进工人进入党中央领导岗位,在国内创办全国性报纸,重视扎根于工人群众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领导工人群众的日常斗争。1911年布尔什维克党成立了在国内的俄国组织委员会作为党领导国内工作的中心,在这个委员会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是来自巴库党组织的邵武勉、奥尔忠尼启则等同志(斯大林因为被捕流放而未参加),而这个委员会的主要成员都是在国内扎根工人群众开展工作的先进工人。俄国组织委员会把国内布尔什维克组织重新联合起来,并以国内组织代表为主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拉格代表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正式决定把党的领导中心移到俄国本土,成立了由十人组成的俄国中央局,其中来自巴库党组织的有3名(包括斯大林)。而在这次会议中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和俄国中央局中都大大增加了国内先进工人的比例。随后又在1912年在彼得堡创办了全国性日报《真理报》,斯大林担任了首任主编。通过这些措施,布尔什维克党各地方组织以及杜马党团又重现凝聚起来,开始了统一的全党工作。同时布尔什维克党也更深地扎根到工人群众中,巩固和发展了党的基层组织,逐步恢复了与工人群众的紧密联系。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整合与深耕工作,使得布尔什维克党能够始终保持较好的群众基础,能够锻炼出一批善于做群众工作和组织工作的革命干部以及一大批基层先进工人和群众领袖,从而使布尔什维克党能够经受住世界大战的考验,在党的高级领导几乎全部被捕或流亡的情况下,仍能够保持基层组织的力量与群众联系,从而在二月革命后能够迅速掌握群众的力量,奠定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

五、“巴库倡议”的启示

斯大林的“巴库倡议”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今天的斗争有什么启示呢?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启示:

1、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必须也只有掌握群众力量才能胜利。在工业化时代,掌握群众的具体方式就是要把革命力量落实到工厂中,把工人群众组织、发动起来,就是要“支部建在厂内”。革命力量只有建立了扎根于工厂的基础,才能有效的掌握千百万工人群众。

2、革命力量要掌握群众就必须把革命的政治斗争与争取群众切身利益的日常斗争联系起来、统一起来。不能脱离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脱离群众的切身利益,搞抽象的政治灌输。只有把革命原理和群众的切身经验联系起来,只有在参与、领导群众日常斗争中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真正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才能实现对群众的政治领导。

3、革命政党内部必须正确地开展路线斗争;重大路线问题必须全党讨论,尤其要给基层的、直接领导群众斗争的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和组织以发言权,要允许他们唱反调——允许他们批评上级甚至中央的政策路线(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反潮流)——这是防止上级和中央犯机会主义错误的重要保障。

4、可以积极利用合法的机会来建立各个地方革命力量的联系。通过具有合法空间的某些媒体、活动、团体,来使各个地方分散的革命力量能够经常交换信息、讨论问题、形成共识,从而能一定程度上凝聚成统一的力量、开展统一的工作。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布尔什维克党靠什么赢得革命的胜利?——谈谈斯大林的“巴库倡议”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激流网作者:葛平来源:《星火导刊》89期。责任编辑:邱铭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4 20:46 , Processed in 0.04665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