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敦刻尔克英军赢了,斯大林格勒苏军输了

2017-9-11 06:53|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799| 评论: 0|原作者: 鹿野

摘要: 笔者在这里并不想说太多题外的话。仅就对敦刻尔克和斯大林格勒两个重大战役上西方专家与亲西方的公知们怎样利用话语优势把大败说成大胜,把大胜说成大败来胡乱歪曲解读历史的。

敦刻尔克英军赢了,斯大林格勒苏军输了


回首这些舆论话语对二战历史重新书写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明白话语权对于现实有多么大的影响。西方人与苏联公知可以把敦刻尔克英军的大败说成大胜,也可以把斯大林格勒苏军的大胜说成大败。这为推动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败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看看中国影视作品与历史专家们吹捧国民党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惨败的战役,却拼命攻击解放了一亿人的八路军、新四军等等表现,难道不是与那些人如出一辙吗?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共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敦刻尔克英军赢了,斯大林格勒苏军输了

近期,随着电影《敦刻尔克》在中国上映,很多中国精英纷纷借机吹捧敦刻尔克战役对二战的伟大作用。包括某著名以爱国自诩的军事评论员都表示:“诺兰视角独特,他看到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如果没有敦刻尔克40万人大撤退,就不可能有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其实,这种视角在公知那里一点儿都不独特。例如,不少台湾国民党人都表示:“有一种胜利叫撤退,如果没有1949年国军成功转进台湾而一直留在大陆,今天大陆就绝不会有这么多崇尚民国范儿的果粉。到了今天,我们才能真正看出当年常公放弃大陆的高瞻远瞩……”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上也长期设立“金门大捷与胜利转进台湾”的重点内容。


不过,笔者在这里并不想说太多题外的话。仅就对敦刻尔克和斯大林格勒两个重大战役上西方专家与亲西方的公知们怎样利用话语优势把大败说成大胜,把大胜说成大败来胡乱歪曲解读历史的。


所谓敦刻尔克大撤退,其实就是1940年5月份希特勒进攻西欧的时候,英法联军在西线一败涂地,最终在敦刻尔克一带组织了40万人的撤退。结果有338000人成功撤回英国,包括英军215000人,法军9万人,比利时军队33000人。与影视作品中敦刻尔克撤退冒着枪林弹雨的艰险不同,事实上大多数人能够成功撤退是因为希特勒在5月24日下令停止进攻了。有人说希特勒下达这个命令是因为当时装甲部队过于疲惫,也有一些人说希特勒认为如果要是放英国撤回本土就能够与英国实现和解,以便集中力量同苏联展开决战。


笔者认为后者的可信度还是更高一些的,因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不久,英国的丘吉尔等人马上拒绝了戴高乐等人增加海空部队帮助法国同德国作战的建议,随后借口法国政府的要求将撤出的大部分法国军队送回法国作战,结果当然是很快全军覆没了。这些很有可能是给希特勒在敦刻尔克放过英军一马的回礼。至于后来两个国家没有谈成,无非是因为英国还在大西洋上具有一定的海空优势,而希特勒一方又要价高了些而已。


不过,即使敦刻尔克大撤退不是英国同希特勒的一场交易,其在二战中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首先,英国从来不是一个以地面部队见长的国家,二战之中地面部队也从来没有过什么像样的战绩,而敦刻尔克撤退中撤出的基本上都是地面部队。其次,这些地面部队仅仅是人员撤出来了,所有的重装备全都丢给了德国人,而二战初期还没有经过大量人员消耗的情况下,撤出一些在战场上丢盔卸甲的伤残部队对于英国本土陆军人员的补充作用还未必能够弥补上这些人散布的“德军不可战胜”这类神话对英军士气的打击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员也没有多少人。


要知道,敦刻尔克撤出的英军一共只不过有215000人,而一个半月的西欧战役当中,仅德国歼灭的法军部队就有300万人(包括投降)。一般认为,法军比同等规模的英军地面部队战斗力要略强一些。也就是说,仅仅在包括敦刻尔克战役在内的西欧会战中,德国平均三天就能够灭掉一支撤出的英军,仅消灭掉的法军部队就相当于英军撤出部队战斗力的15倍以上。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敦刻尔克对二战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了。


其实,说句不好听的,即使敦刻尔克大撤退没有实现,所有的英军被包了饺子,结果也和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实现不会有什么两样。要知道,和希特勒在东欧苏联不断的进行丧心病狂的大屠杀不同,德军在西欧从来没有进行过对战俘和平民大规模的屠杀,因此也不太可能把这些英国人都杀了。同样,当时战争刚开始,德国并不缺乏劳动力,缺的是粮食,把这些人长期养着也只能是浪费粮食。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作为德英议和谈判的一个前提条件,德国把在敦刻尔克海滩上俘虏的20多万英军战俘一个不剩的放回英国国内。然后就是西方的导演们70多年来不断的拍摄关于“丘吉尔在谈判桌上大胜希特勒,成功营救回20多万战俘为赢得二战奠定基础”的故事……


至于被西方人吹上天的诺曼底登陆等战役更是一个笑话,1943年至1945年西线的大体情况是这样的:在1943年苏联困难的时候天天求着西方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美英一直强调没有做好准备登陆,按兵不动。到了1944年夏天,苏联已经把德国的精锐部队消灭的差不多的时候,已经不希望美英在法国登陆了,认为单纯依靠红军的力量也完全可以解放巴黎和整个欧洲。结果此言一出,把美英吓得马上在诺曼底登陆。希特勒得知美英成功在诺曼底登陆之后非常高兴,多次表示希望单独同美英议和,然后联合进攻苏联。为了表示诚意,其把主力部队全都拉到了东线,西线只是弄了一点老弱病残象征性的抵抗。可是美英误认为是德军战斗力不强,因此拒绝了希特勒的请求。后来,希特勒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又发动了一次阿登战役,结果少数老弱病残居然把美英打得丢盔卸甲。丘吉尔赶紧哀求斯大林东线发动攻势,斯大林本来由于美英的无耻作风不想管,但是后来考虑到按照美英没有下限的一贯做法,如果真让德军把美英赶下了海,很可能会导致美英联合德国进攻苏联。于是,苏联在东线发动大规模攻势,使得德国从西线又把本来就不多的老弱病残部队抽调了一部分前往东线,才使得美英联军没有闹出第二个敦刻尔克大撤退……也正是因为这些铁的事实,决定二战后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会议是在苏联召开,而不是在美国或英国召开。三巨头在会上争吵时,斯大林说得最多的便是:“如果不是苏联摧毁了德军的全部精锐,你们谁能够打得过希特勒……” 而罗斯福和丘吉尔一听到斯大林这种话,马上面红耳赤,赶紧让步。


可惜的是,经过战后几十年来西方诸多反共文人的生花妙笔,美英这两个借二战之机一方面大发战争财,另一方面靠同纳粹德国勾勾搭搭迫使苏联同意它们下山摘桃子的流氓国家却被描绘成了战胜希特勒毫无争议的主力军乃至救世主。


当然,在重新书写二战史的过程当中,苏联公知也一样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很多人认为苏联邦达列夫等的《解放》是关于卫国战争最好的电影,但实际上真正的杰作是二战结束后不久巴甫连柯的《攻克柏林》。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了二战中苏联青年一代的心态。其有好多苏联青年战士遭遇到困难时,一想到斯大林就精神百倍,高喊着:“为了斯大林,冲啊”之类的场面。但是,在斯大林去世以后不久,这部电影就由于所谓“宣扬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而被禁播。此后,所拍出的所有卫国战争电影中,都必须得有关于斯大林与个人崇拜的严重错误及不良影响内容,甚至连斯大林格勒也改了名字。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场中攻击二战中苏联表现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多了。


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开创者是苏联作家格罗斯曼。其在斯大林时期写了一部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长篇小说《为了正义的事业》,结果在斯大林去世以后被视为“粉饰现实,把社会涂抹成一片玫瑰色”的平庸之作遭到批评。于是,格罗斯曼吸取了教训,在1956年苏共20大后进行了180度的大转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生活与命运》(在中国80年代也被译为《风雨人生》)。 小说宣称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军战胜了苏联。其强调,“斯大林格勒战役毫无新意,毫无值得惊奇之处。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包围德军,不过是重复原始人狩猎已经使用过的原理,甚至连狼也知道包围羊群。相反,倒是包围圈中的德军虽然最终绝大部分被歼灭,但是在整个战役过程中表现出了精湛的指挥艺术。未来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记住的胜利者必然是德军而不是苏军”。而且小说完全否定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强调希特勒与斯大林都是极权主义统治,而且斯大林的残酷性远远超过了希特勒,希特勒在这方面最多只不过算是斯大林一个不成器的学生。因此,美英与德国的交战是正义的,苏联与德国的交战是非正义的,就算美英打得不如苏联好,也一样应该是美英联军贡献大,诸如此类。


因此,连赫鲁晓夫等人也感觉格罗斯曼走的太远了,当时苏联并没有发表这部作品。不过,1988年戈尔巴乔夫时代《生活与命运》正式发表。其和帕斯捷尔纳克否定十月革命的《日瓦戈医生》发表被苏联公知吹捧为“1988年文学界的两件大事”。而且格罗斯曼受到的吹捧甚至更胜一筹,《生活与命运》被不少公知说成是“第一部正确解读了卫国战争,特别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文艺作品”,“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事实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恰恰是其中洋溢着的爱国主义激情。如果要是像格罗斯曼那样把拿破仑兵败莫斯科硬说成是拿破仑取得了大胜,那么这部小说只能成为历史的笑柄。不过,格罗斯曼对卫国战争的攻击还是对苏联解体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在苏联解体以后,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瓦西里耶夫、巴克兰诺夫、贝科夫和格拉宁等诸多苏联文学名家纷纷接过了格罗斯曼的话语,极力渲染战争的恐怖,把斯大林格勒战役等一系列苏军取得辉煌胜利的战役说成是苏联红军的惨痛失败和德军的胜利。这一切与西方《珍珠港》和《敦刻尔克》等众多把美英大败说成大胜的作品交相辉映,最终重构了二战的历史。


回首这些舆论话语对二战历史重新书写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明白话语权对于现实有多么大的影响。西方人与苏联公知可以把敦刻尔克英军的大败说成大胜,也可以把斯大林格勒苏军的大胜说成大败。这为推动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败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看看中国影视作品与历史专家们吹捧国民党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惨败的战役,却拼命攻击解放了一亿人的八路军、新四军等等表现,难道不是与那些人如出一辙吗?

【鹿野,察网专栏作家】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06:46 , Processed in 0.02079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