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如何用阶级斗争评析《红楼梦》

2017-10-1 22:3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656| 评论: 1|原作者: 徐缉熙|来自: 《学习与批判》1973年第三期

摘要: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红楼梦》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清朝乾隆时期。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而乾隆时期又正是这一王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时期,因而也是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最后崩溃的转折时期。这一转折时期的特点是: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彻底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荫芽正在复苏和发展。 ... ...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过,翻开历史一查,在“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些封建家族,不但每时每刻都在吞噬着广大劳动人民,即使在本阶级的内部,他们也在吞噬着他们所能吞噬的一切。一部《红楼梦》,人命惨剧层出不穷,阶级斗争剧烈地进行着。只要看一看书里写到的几十条人命是怎么死的,很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吃人的世界:

贾府的大老爷贾赦,看中了几把古扇子,就支使官府把扇子的主人石呆子弄得家破人亡。

薛家的“呆霸王”薛蟠强抢民女,打死了人,却“没事人一般”。而知府贾雨村,明知那民女就是自己过去的恩人的女儿,为了讨好薛家,“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

王熙凤一纸书信,就把一对未婚夫妻逼得一个上吊,一个投河,自己则坐享贿银三千两。而且“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单书里写明的死在她手里的人命就是五条。

瑞珠触柱,金钏跳井,晴雯夭亡,司琪撞墙,潘友安自戕,鸳鸯自缢。这是奴才们的悲惨命运;尤三姐的自刎和林黛玉的抱恨归天,这是叛逆者的悲剧结局。秦可卿、尤二姐、贾瑞、鲍二家……等等的丧生,则是主子们糜烂生活的恶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那些遭受悲剧命运的人物,除了丫环奴才,并非封建社会真正受压迫的阶级和阶层。且不说广大农民,就是在贾府内,奴才就分上、中、下三等。处在最底层的是那些只能做些粗重生活、连主子们住房的门槛也没资格跨过去的下等奴才。有的还是奴才的奴才。还有那些家生奴才,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世世代代只能做奴隶,主子们可以把他们象牲口一样出卖、赠送以至处死。自然,象花袭人这类“津津乐道地赞赏美妙的奴隶生活并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的”媚主求荣的忠顺奴才,可以从主子那里分得一碗残羹。少数的管家,如总管赖大,儿子可以捐个县官,家中一样地是亭台楼阁,奴仆成群。但是大多数的奴才,特别是那些具有反抗精神的奴婢,都不会有好的结局。至于那些中、下等的奴才,就不仅要受主子的奴役,还要受那些上等奴才的奴役。怡红院里的小丫环坠儿,偷了个镯子,晴雯等大丫环不但可以任意打骂,还可以作主把她撵出去,临走还叫回来给她们磕两个头。作者虽然很少去描写挣扎在最下层的奴隶们的血泪生活,但可以想象,他们的命运较之晴雯、鸳鸯等上等丫环要悲惨得多。

贾府的统治者们天天在制造奴隶们的悲剧,同时也为自己的覆灭创造着条件。他们的内部关系用贾探春的话来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封建社会越是发展到末期,封建阶级就越是倒行逆施。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以及整个封建阶级的日趋没落,又必将加速其内部的分崩离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变,以及贾宝玉式的叛逆者的出现,就是这种分崩离析的突出表现。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以前,贾府似乎还“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作者一开始就点出这不过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已。第二十二回以后,这个大家族的内部矛盾和内部危机就日益暴露出来。小说的气氛也为之一变。那千奇百怪的矛盾,归根到底都围绕着财产和权力这根轴心转动。在荣国府中,贾赦一家与贾政一家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王熙凤仗着娘家的权势、贾母和王夫人的宠信,独揽了财政大权,因而成了众矢之的,连她的婆婆也嫉恨不已。她也明知自己是 ‘骑上老虎了’,但决不肯自动退出舞台。她和贾琏名为夫妻,实质同床异梦,各存各的体己,各怀各的鬼胎。因贾琏偷娶尤二姐而爆发的一场丑剧,表面上是争风吃醋,实际上是王熙凤唯恐尤二姐威胁她在荣国府的地位,所以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为了夺取继承权,买通马道婆要治死王熙凤和贾宝玉。贾宝玉的弟弟贾环,也不择手段陷害贾宝玉。赵姨娘的亲生女儿贾探春,因为是“庶出”,为了维护自己主子的尊严,连亲生的母亲也不认。请看,这个“诗礼簪缨之族”,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姑嫂、婆媳、妯娌以及大小老婆之间,为了争权夺利,就这样明争暗斗,你要我的心肝,我要你的五脏。以致贾探春恨恨地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贾府的“一败涂地”,自然不是什么“自杀自灭”,而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贾府的结局是“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是说以彻底的覆没而告终。这一结局,不过是整个封建阶级的历史结局的前奏曲。小说第一回,作者借甄士隐之口,描绘了那些名门大族的急剧的升降变迁:“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这种变迁,固然反跌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一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的普遍规律;但这种再分配的过程,如此急剧地进行,却是封建社会末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

《红楼梦》在揭露四大家族内部各种矛盾的时候,刻划了代表各种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物典型。作者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通过对立面的冲突、对比和衬托,来塑造鲜明的典型性格。

封建正统派和叛逆者的矛盾,是《红楼梦》突出地描写的主要矛盾线索而这对矛盾,又主要是通过贾政和贾宝玉这两个典型人物的冲突来加以体现的。

如何用阶级斗争评析《红楼梦》-激流网图片来源:网络

被封建卫道者看作“孽根祸胎”的贾宝玉,是寄托着作者的政治观点的理想人物。作者借女娲补天的神话,写贾宝玉是因“无才补天”而被遗弃的一块顽石的化身。说贾宝玉是顽石,意思是封建教化对他已经失灵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宗法和礼教规范,对他来说已经很不神圣了。作者又借贾雨村之口,说贾宝玉秉“天地之邪气”,不属于“应运而生”的“大仁”一类,而是属于“应劫而生”的“大恶”一类。“运生世治,劫生世危”,这种唯心主义的解说,明明在暗示读者:贾宝玉并非生于“治世”,而是生于“危世”。而所谓的正邪善恶,用阶级观点去分析,“正”者、“善”者,无非是指那些合乎封建阶级的政治、道德标准的忠臣孝子节妇义仆;而“邪”者、“恶”者,则是指那些封建阶级的逆子贰臣,或者旧世的造反者。贾宝玉这块顽石,就是生于“危世”的一个逆子贰臣。他的“痴”,他的“顽”,他的“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友之规谏”,在封建卫道者们看来,是“逆”,是“不规”,是“乖僻邪谬”;而在我们看来,正是反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作为一个关在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性情。他没有照警幻仙子的嘱咐,去“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的思想和言行越出了封建正统的轨道,处处表现出一种叛逆的精神。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祖,这是封建阶级知识分子奉行的正道。可贾宝玉却不走这条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是“禄蠹”,攻击时文八股“不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账话”。男尊女卑,这在宗法封建社会是天经地义的。贾宝玉则偏要做翻案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当然,他对男人还是区别对待的。他最讨厌贾雨村这类无耻官僚,但对琪官这种被人瞧不起的“优伶”,他倒结为知交。说“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说“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所以他姐姐元春“加封贤德妃”,全家“莫不欢天喜地”,“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这些思想和行为,明显是跟封建正统观念相对立的“异端”,自然为封建卫道者们所不容。

这种异端思想在一部分贵族妇女中也必然要产生出来。林黛玉就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从思想上来说,林和贾宝玉是一脉相通的。她从来不对宝玉说那些“混账话”,所以被宝玉认作唯一的知己。他们的爱情,就建筑在这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之上。这确实使《红楼梦》在爱情的描写上,比《牡丹亭》、《西厢记》前进了一大步。把林黛玉和杜丽娘、崔莺莺相比,后者虽然在婚姻问题上,冲破了封建礼教的藩篱。但她们也仅仅只是在那种一见钟情式的恋爱上,才和礼教的规范发生了冲突。一旦郎才女貌大团圆,冲突也就解决了。所以她们并不具备悲剧的性格,她们和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也并没有多少不协调的地方。而林黛玉的思想和性格,要复杂得多。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同周围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贾宝玉这个知己,很少有人喜欢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一首葬花词,虽然带有一点少女“伤春”的情怀,但更多的还是对周围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根源于此。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17-10-2 09:58
责编 水边

查看全部评论(1)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17:46 , Processed in 0.01171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