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政 治 查看内容

毛泽东的教育奇谋

2017-10-2 23:58| 发布者: 水边| 查看: 2672| 评论: 1|原作者: 伍迪希

摘要: 毛泽东认为需要切换整个官僚阶层来实现心中社会主义中国目标,便毫不留情,看来一点都不念旧。但想想长征时红军从八万多人到后来剩下数千,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的数百万士兵捐躯,都来源自农村。毛其实并没有忘记,并无背弃以鲜血为中国争取到独立自主、打下社会主义江山的农民子弟兵。 ... ... ...

历史资料显示,大跃进后中国官僚系统采取重城市轻农村策略。1962年小学入学率大幅降低至56.1%(在校生7157),而普通高中招生更只有43万人,占同龄人口约2%(表四),而大学生占全部在校生比重却从1951年的0.3%大升至19611962年的1.1%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p101)。当时大学生都是解放前入读小学,自然绝大部分来自解放前的上层(识字的20%)家庭。在国家仍文盲充斥时扩张大学教育,不先完成普及基础教育,并采取重城市轻农村策略似乎显示当时官僚阶层(他们主要住在城市确是开始显示上述“惯性”。有意或无意地,为自身所属阶级谋取私利。为所属阶级子女谋取最佳教育机会,以持续自身阶层在上层社会的地位。

  有些作者认为当时低小学入学率,极少人能入读高中的教育政策符合当时国力。但基础小学教育、扫盲根本无需太大经费。新中国成立前对一般人民来说,读书识字花费巨大是因为识字率只有20%,老师自然值钱,若识字率提高,小学老师供应充足,基础教育无理由再是花费巨大的项目。

  十九世纪初期普鲁士、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实施全民教育并非基于任何工业社会基础。很明显,是先有全民教育,才有工业社会国力,决非先有国力,才有全民教育。基础教育发展关键其实只在于政治领导推行政策的决心和能力,而非经济实力。毛泽东当时就有这样的决心及能力。

  但实施全民教育,是否就要打倒当时的当权派及整个官僚系统?这实在是不容易简单回答。但从毛大跃进后退居二线,小学入学率急剧下降看来,普及教育政策确在当时遇到很大抵制。而教育改革亦真的是近年众多西方国家的尖锐内政问题。原因是涉及太多不同利益集团,又和每个人的长远利益有切身关系。而历史显示,许多重要的“民权”及“教育权利”都是在统治阶层面对重大挑战时才爭取得到的。例如:1806年普鲁士对拿破仑战争失败,后为追上英法工业革命进程,1807年便改革农奴制,1825年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

  1842年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割让香港,十年后美国“贝利将军”以战舰威逼日本开放通商。日本统治阶层眼见从前学习榜样中国没法抵抗列强,为求自保便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1872年取消旧的等级身份制,实行士农工商平等,并开始推行四年制初小义务教育。

  1918年,美国妇女终于争取到早在百多年前独立时宪法已列明的选举权,而背景则是一次大战中美国需要妇女积极参加工厂工作,支援战争后勤。

  1986年印度面对最大盟友苏联国策重大转变,出口市场不保,统治精英阶层生存面临危机,开始尝试努力加强全民教育。

  毛泽东大增基础、中学教育,但又为何要破坏当时的大学教育?大学停招四年,然后办大学侧重内陆,全国文革十年又只招收约一百万的“工农兵”子弟,其学业水准平均比停办前的学生差许多,这到底意义何在?动员一千六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一些和高技术、工业化生产毫不相干的事情,白白浪费这些精英的十年。在中国急需高等人才建设国家的时候,毛这样做是否老昏了?

  作者推测毛是希望达成以下目的:

  1. 文革高潮196667年,为新中国成立第1718年,那时的大学生都是在刚解放前出生的。以1963年普通高中入学率只有2%1952-1955年小学入学率不超过55%看来,可相信大部分大学生的父母都是在民国期间中上层社会的一群(那时只有20%识字率),或是解放后官僚系统、统治阶层的中坚分子。其实这两阶层在当时存在一定的重叠性。解放时只有很少人能中学毕业,1931年总共只有一万,1936年全国只有54万中学生。解放前数年,毛泽东及其同僚统治能影响的地区仍只占中国极少人口。新中国成立后大大提升小学入学率至49%1952年,低下层才开始获得接受教育机会。但在1967年他们才20岁,根本无可能进入官僚系统,枉论成为统治阶层精英。

  透过上山下乡,令那些来自上层家庭社会的知识分子接触占当时中国人口80%的农民,了解中国实情,实质转变这些出身上层家庭年青人的出身背景;当时上山下乡的知青、老三届刚从中学毕业,文革十年正值他们的结婚年龄。而据“中国知青史”研究,知青与农民结婚是主导婚姻。这样便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城市知识分子与当时农村社会低下层的阶级阻隔。增加了低下层向上移动的阶层流动性。

  2. 大学停招四年,可以说是透过残酷地剥夺或延迟了当时上层社会、知识分子阶层子女接受大学教育的权利。令他们将来难以或延迟了进入官僚体系。1970年再招生,是确保当时进大学的都是解放后出生, 1958年后入读小学(即入学率由195761.7%大升至80.3%)的学生,再加上收生成份主要考虑工农兵,便确保大学生大量来自普通人民群众。6869年后,即64年大增小学入学率至80%后的4年,更大增普通初、高中学额。在此数项措施影响下,大学生便完全扭转文革前来自上层家庭的倾向。

  由于任何国家的统治官僚阶层其实来源自大学毕业生,文革十年只招一百万来自工农兵中下家庭的学生,便使在毛去世后,招收、提拔年青干部的过程中,低下阶层农村子弟能与上层知识分子、城市人口在较接近的基础上竞争。

  十年知识分子断层,在另一方面看,是五十年权力大转换。虽然这十年内入学的大学生专业水平平均较低,但出身背景较接近基层群众,确保占中国80%的农村人口利益将来不被严重忽视。纵使邓小平复出全面掌权后于1978年恢复以考试收取大学生,放弃毛晚年主要讲求阶级成份、政治思想。但因当时招收的大学生都是1960年后出生,在毛晚年大力推动普及基础教育下长大的一代,而文革的当权派在邓小平复出后被打倒,文革期产生了特权分子阶层(农村干部)子女,都无法再以特权入读大学。所以中国过去数千年间官僚精英绝大部分来自上层社会(识字的20%及其后代)的倾向便被历史性地划上句号。

    三十年前毛泽东急剧推行普及教育政策,打断了当时上层社会垄断高等教育的趋势

  

毛其实是透过翻天复地改革当时教育体制,全力发展普及基础教育,破坏当时的专业大学教育,(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1963年前普通教育开支约占教育总开支45%1963年后大幅提升至1969年的95.4%1976年毛去世时为67.1%)。为推行现代化所必先实施的全民普及教育铺平道路, 并以当时国家发展,中国罕有的知识分子(亦即当时的上层阶级)的幸福及前途为代价,完全扭转中国长远的权力天平,避免中国走“印度之路”。


  文革结束后普通中学教育仍可维持比文革前高45倍速度发展,证明批评毛在基础教育政策上过于激进,不符合当时中国发展、国力的言论根本无法成立。

  实际上,中国之所以在91年苏联解体、国际关系剧变,面对比80年代不友善的国际环境下,仍能顺利在90年代推行开放改革, 全面踏入商品市场经济,人均GDP超过印度。 是因为1964年后便一直贯彻的普及教育政策,为二、三十年后开始出现的现代化市场经济工业社会打下必要的基石。中印同时在70年代末期开始经济自由化政策,中国成功而印度失败,原因就在于1964年开始的全面普及教育为1978年开放改革及时地提供必须的、具有基本文化基础的年青劳动力。

  在未推行普及基础教育,国家文盲充斥下推行开放改革,不单只无法令中国顺利全面演变成商品市场经济工业社会,更可能把国家推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国时期,忽视基础教育,小学入学率低至20%1936年全国只有54万中学生。这便是民国政府在当时无法摆脱失败命运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一生醉心“矛盾”,相信“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理性、有序、发展的中国所必须具备的全民普及教育基础及平民阶层子女大量涌入官僚系统就在文革中诞生、固定下来。

  比对中国及印度这两个在上世纪中叶差不多时间相继独立及解放,起步条件接近,但今日社会状况、前景,尤其是中下层处境便大不相同。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以流血革命换来解放,诞生了一个和旧上层社会毫无关连的统治核心,能带领国家真正走向独立强国之路的政策得以落实,旧统治精英阶层、既得利益集团无法左右;另一方面,因为在毛晚年,知识分子、官僚阶层为毛泽东心中理想的中国不明不白地付出了灾难性的代价。对他们来说,文革完全是无妄之灾。毕竟人总是人,官僚精英阶层在位日久,自然有维持自身利益的惯性。但偏遇到熟读历史的毛泽东,四弟妹及妻子杨开慧,全为革命牺牲,儿子朝鲜战争中为国捐躯。故为着达成心中的理想便视整个统治阶层,身边共事多年的同袍为革命工具,视他们的灾难如无物,听来十分冷酷。

  毛泽东认为需要切换整个官僚阶层来实现心中社会主义中国目标,便毫不留情,看来一点都不念旧。但想想长征时红军从八万多人到后来剩下数千,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的数百万士兵捐躯,都来源自农村。毛其实并没有忘记,并无背弃以鲜血为中国争取到独立自主、打下社会主义江山的农民子弟兵。

2

鲜花
3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17-10-2 10:01
责编 水边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21:32 , Processed in 0.01403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