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中国革命 查看内容

从山西农业合作化运动看毛主席和刘少奇的争论

2017-11-21 23:10|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867| 评论: 1|原作者: 常利兵|来自: 开放时代杂志

摘要: 从毛泽东的简短意见中,虽没有直接针对争论中一再牵涉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性话语表达,但其背后的时代意涵却是不容小视的。这一方面体现为生产关系的改变是可以优先于生产力方式的改变的,另一方面则显示出,1949年后的新中国时时处于“新与旧”“理与时”“情与势”的交织变动当中。也正是一系列政治经济的局势变化使得原有的政策方针在贯彻落实的历史实践中变得复杂多样起来。 ... ...

四、结语:问题与主义之争

至此,我们详细讨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由山西省委和长治地委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论的历史生成过程及其时代性意涵。如果我们要对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经验作一概括的话,那么,可将其称为在地方与中央之间产生的一场有关土改后农村发展去向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这也是本文试图在考察分析具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去思考和探讨的思想性课题,而不是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作抽象的演绎说明。

就问题而言,本文所探讨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治老区农村究竟出现了哪些新问题,以致引起长治地委和山西省委的高度重视,进而要通过试办合作社的办法来达到“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文章以重读农村调查报告的方式直接进入历史对象中,通过剖析具体问题及其所指来展现地委和省委对土改后老区农村互助合作实践的理解和把握。事实上,他们所采取的用以扭转互助组消沉、涣散和解体、农民单干、富农倾向等问题的政策规定和原则办法充分体现了省委和地委处理农村经验问题的立场、做法和思考。也正是基于此,对诸多问题的关注和定性成为他们进行试办合作社的历史依据。当然,这只是问题展示和讨论的直接层面,另一层面是华北局在面对山西省委揭示出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决断也理应是讨论问题中的一部分。前文中已对华北局与山西省委在问题上的歧见、争论作了翔实的分析讨论,显示了调查报告中反映出来的具体实践问题如何一步步上升到牵涉新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层面的生成过程。其中的关键之处已不简单是长治地委农村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了,更重要的是如何对问题进行理解和把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由此,就引申出与问题相关联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等政策层面的“主义”了。文中使用“主义”一词意在表明山西省委和华北局在如何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问题争论上经历了一个从经验事实到政策路线的历史性过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办法”再到“产生争论”的过程中,凸显了地方与中央针对老区农村问题时显露出的观念、认知、做法方面的差异性存在。山西省委和长治地委的解决办法首先来自于他们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共同纲领》等政策精神的学习、贯彻和利用;而华北局对前者的不断批评和质疑也同样是出于对中央相关政策方针的理解和把握。赖若愚以省委名义进行的申述意见中对此差异性就有很明确表达,但在华北局看来,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各自的问题界限把握,必须遵守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历史语境,否则就超越了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客观存在,而陷入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中。所以,在问题与主义之争的交织状态中,实际上也暴露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在历史实践中准确地规定和把握,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着缺陷或不足。显然,无论是华北局,还是山西省委和长治地委,他们的言行举止本质上彰显了各自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知、感觉和践行。

出人意料的是,随着毛泽东赞同山西省委的做法后,这场问题与主义之争结束了。从毛泽东的简短意见中,虽没有直接针对争论中一再牵涉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性话语表达,但其背后的时代意涵却是不容小视的。这一方面体现为生产关系的改变是可以优先于生产力方式的改变的,另一方面则显示出,1949年后的新中国时时处于“新与旧”“理与时”“情与势”的交织变动当中。也正是一系列政治经济的局势变化使得原有的政策方针在贯彻落实的历史实践中变得复杂多样起来。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从山西农业合作化运动看毛主席和刘少奇的争论-激流网(作者:常利兵。来源:开放时代杂志。责任编辑:邱铭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17-11-22 11:56
责编 水边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04:19 , Processed in 0.01894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