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社会主要矛盾论

2017-12-1 23:3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873| 评论: 1|原作者: 吴吉寅|来自: 红旗网

摘要: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它决定着其它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精神关系,思想关系;阶级斗争就是围绕着生产关系及其所有制而展开的。那些否定生产关系,否定阶级斗争的理论,才是真正的历史唯心主义,或必然要导向历史唯心主义。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就分离成了不同的阶级,紧接着随后就产生了国家,即管理生产,不,是占有生产的政权组织。阶级这一概念,是专门用来表述社会分离和分化的概念,是社会的异化,是私有制度和剥削制度的产物,指的是在生产过程和生产体系关系中所形成的不同利益集团,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私有制度,把社会的人群分离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集团——劳动阶级和剥削阶级,即生产阶级和占有阶级,管理者变成了占有者。没有剥削,也就没有阶级;消灭了剥削制度——私有制,消灭了剥削者和剥削思想,也就消灭了阶级。所谓异化,也就是占有别人的劳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剥削和压迫。因此,在私有制社会里,生产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也就直接地转化成了剥削阶级与劳动阶级的矛盾,转化成了阶级斗争。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为了能够压迫被剥削的阶级,即生产者和劳动者,剥削阶级就必须建立一个压迫剥削的暴力体系——国家,一个以军队为核心的政权组织和机构,以实现其对生产者劳动者的征服。国家是阶级的专政和专政的阶级,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地方和时候就产生国家。国家政权的存在,本身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也就没有国家,不需要国家。因而,阶级的存在和威胁是客观的,而不是无形的。只要是国家,只要国家还继续存在,那么,其社会内部和其内部社会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就是阶级矛盾,而且也只能是阶级的矛盾,是也只是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矛盾。在奴隶国家即奴隶社会里,主要是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在封建国家即封建社会里,主要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在资本国家即资本社会里,主要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所谓“主要是”,是说在这一国家和社会中,除了一个基本的阶级主导关系外,还有旧社会旧阶级关系的残余和新阶级新社会关系的萌芽,只是这些旧阶级或新阶级的关系已经失去或尚未取得社会的主导地位。奴隶阶级是相对于奴隶主阶级而言的,农民阶级是相对于地主阶级而言的,工人阶级是相对于企业主资本主阶级而言的,无产阶级是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的,此外无它。也就是说,人类的文明史,即自私有制以来的国家史社会史,都只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它左右着其它的一切社会现象、矛盾和斗争,一切社会现象、矛盾和斗争都可以在这里追根溯源,找到说明:为阶级利益而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就是阶级的斗争;所以,才有列宁和毛泽东对政治的不厌其烦的强调,一个不能从政治上看问题的党只能是不成熟的党,具体到人也是一样。阶级矛盾是阶级社会的根本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即私有制社会的根本规律,根本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的文明史,就是阶级斗争史,这是历史最为重要的一个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得出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结论;所以,阶级斗争的观点,阶级斗争的理论,就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理论,根本原理。其它的观点,其它的理论,其它的原理,都是围绕着阶级斗争这一主线而展开的,是为这一理论服务的;或者是这一理论的不同表述,或者是这一原理的丰富和发展。如群众史观,就是为阶级斗争所规定的,是阶级斗争的另一表达。在阶级斗争中,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群众的力量,阶级的力量,才能实现其对社会的改造;离开了阶级即群众的意志和力量,任何个人都只能是一事无成。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导致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导致共产主义;这一理论就是阶级斗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阶级斗争的归宿即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历史途径——无产阶级专政,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前途和走向——共产主义。历史的走向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回答的不能回避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题中之义;否则,是不完整的。至于怎么争取共产主义的实现,这一问题,即无产阶级革命问题,就交给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具体科学来回答,它已经超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共产主义即消灭私有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结论和必然结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后结论,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即共产主义,其根本是阶级斗争,其核心是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一头连着历史唯物主义,一头连着科学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基础,即其三个组成部分,-是关于宇宙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即宇宙观;二是关于历史发展的阶级斗争理论,即历史观;三是关于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学说,即资本观。其中,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必然为社会主义生产所代替,因而成为共产主义最重要最基础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之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历史即人类社会的思维科学。阶级斗争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理论,阶级分析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是人类思维的至高点;分析历史,分析社会,一刻也不能偏离阶级和阶级思维。需要说明的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一现象,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发现,但却是马克思主义把它作为历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发现而纳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并作为历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规律来加以阐述的——科学的不妥协的完全彻底的阐述;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就是因为它是建立在阶级斗争即无产阶级革命之上的,为共产主义找到了物质力量和现实力量,找到了共产主义的生产载体和阶级载体——大工业和无产者;离开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也就不存在什么马克思主义了。一句话,从生产到生产关系再到阶级斗争,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这一根本理论是从社会内部,从社会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的,提示的是私有制社会和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

  不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才是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吗?不是说,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吗?是的,这种似是而非的见物不见人的机械的庸俗的观点,一直在广泛地流传着,散布着,流毒甚深。本文在论述社会基本矛盾时说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本源上来说,一般地说,是正确的;但把它当作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却是错误的。历史的真实是,现时中的现实是,人即生产者劳动者一头连着生产力,即自然,一头连着生产关系,即社会,是当然的社会核心。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生产者劳动者是最能动最革命的因素,代表着现实的生产力。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们相互争夺生产的斗争才构成社会的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即所有制关系。生产力,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的只是生产的成熟度,提供的只是一种改变现状的可能性及其客观必然性即盲目的破坏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最终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斗争才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直接力量和现实力量,是内因,才具有现实的必然性,才决定生产的最终的和最后的归属。这就涉及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要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而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只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基础;在讲到社会变革时,离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而单独地讲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割裂,是片面的,错误的。前文所谓的社会大矛盾,从基本矛盾中导出的大矛盾,基本矛盾中所包含着的社会大矛盾,也就是而且也只能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历史,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是也只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所有制的更替,而不是生产力的增长。所有制的变化,才是社会根本的变化,而所有制又紧连着政权,没有政权的变化也就没有所有制的变化;也就是说,没有上层建筑的变化,也就没有经济基础的改变。革命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是政权问题就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的。生产力不会自发地改变所有制关系,必须通过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就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是也才是阶级社会的大矛盾,最大的矛盾,它一头连着生产关系,一头连着上层建筑,方能堪此大任。如无产阶级的革命根源于大工业,但大工业本身不能改变个人占有制,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把公有制变成现实并维护其发展;工人的革命也不是因为机械化大生产,而是也仅仅是因为资本家的剥削。所以,生产关系及其阶级斗争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最终动力。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斗争,直接构成上层建筑。而生产力矛盾,即单一的独立的生产力方面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起始矛盾和共有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不构成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其对社会即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来说,是外因而不是内因,是间接作用而不是直接作用,是起始作用而不是最终作用。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只是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而不是其根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理论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即使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这一社会最基本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只是这样来表述,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而不是单纯地强调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唯一正确的完整表述,单纯的决定论是违反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的。在唯心论和意志论面前,有时可作直接的强调,但在辩证法前面就万万使不得了。把起始矛盾和共有矛盾,即基本矛盾,当成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即根本矛盾,把单纯的生产力决定论当作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当作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庸俗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是修正主义的理论总纲,即生产力论或唯生产力论。生产力论或唯生产力论,只讲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不讲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特别是不讲生产关系对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即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一句话,只讲生产和生产力,不讲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

  私有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已如前所说。现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是个公有制的社会,它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文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历史发展到今天,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回避的必须予以正确回答和科学面对的现实问题。它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里的指导地位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里的贯彻问题。否则,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不彻底的,只能是过时的夭折的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也就不科学了。问题是很尖锐的,不可调和的!至于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后的社会,其主要矛盾的情形和具体表现是什么,历史还没有那样的实践,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那样的理论;这,只有等后来者了。

  矛盾,即问题,主要矛盾,即主要问题,是必须花主要的最大的精力去解决的事关全局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就是事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事关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所谓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社会,此外无它。一句话,就是看有什么能置社会主义即公有制于死亡的境地。什么能置社会主义于死亡,我们就主要抓什么,防什么。这是毫无疑义的,是谁也不会反对的,也是反对不了的。而要回答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看社会主义还存不存在着阶级,还是不是一个阶级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建设还有没有来自于某一或某些阶级的破坏和颠覆;也就是要看有没有这样的一个阶级,这个阶级不仅希望于社会主义的灭亡,而且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灭亡。如果有,那么,毫无疑问,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也就自然是阶级的矛盾和阶级的斗争,必须时刻谨防敌对阶级的破坏;如果没有,那就另当别论了。

  上面已经说过,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只要是国家,只要还存在着国家,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仍然还是阶级矛盾,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只不过是有时激烈,有时不激烈罢了。社会主义还是不是一个国家呢?是的,仍然是的;现实中,任何人也不敢否认,也不能否认,社会主义仍然还是一个以军队为核心的政权组织。既然是这样,那么,社会主义就仍然还是一个阶级社会,其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仍然还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就是确定无疑和无可辩驳的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呢?其阶级斗争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大家知道,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的政权,因而是也只是无产阶级即工农大众的专政即统治,专资产阶级的政,对地主资本家剥削阶级和剥削分子进行压迫和改造,防止其卷土重来,反攻倒算,使社会主义半途而废。无产阶级是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的,是指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阶级。所谓社会主义的灭亡,就是私有制的恢复和重建,此外无它。所以,资产阶级就是这样的一个阶级,它虽然失败了,但它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还要垂死挣扎,不仅希望社会主义的灭亡,而且随时不忘进行颠覆和破坏,只是有时隐蔽,有时公开,有时温和,有时激烈而已。他们始终想使生产的成果为少数人所占有,骑在劳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介于此,无产阶级就必须加强而不是削弱自己的专政,并紧跟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政策,以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直到资产阶级的彻底消灭,从而无产阶级自己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为止。那时,也只有到那时,无产阶级才失去了自己的对立面,没有了专政的对象,国家也就不成其为国家,自然消亡了,社会的各种组织,特别是生产的组织管理就失去了国家即政权的性质。这个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政者,镇也;政权,即镇权,镇压之权。没有了阶级压迫,还需要国家即政权做什么呢?没有了阶级斗争,国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所以,社会主义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仍然存在着无产阶级即工农大众与资产阶级即地主资本家剥削阶级残余势力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仍然是一个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这与资本主义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在社会主义里,矛盾的两个方面倒转过来了,无产阶级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专了资产阶级的政。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是个过渡的社会,是个从阶级压迫的社会过渡到无阶级压迫的社会,尽管这一过程是长期的,但作为一个社会形态它却是不成熟的,不是成熟的稳定的完整完全的独立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随时可能复辟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所以,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然还是一个阶级社会,其主要矛盾仍然还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这是毫无疑义的;越是在其初期阶段和初级阶段,即不稳定阶段,矛盾和斗争就越发复杂激烈,而绝不是相反。处于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者越发不能睡大觉而忘记阶级斗争。一句话,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及其阶级斗争,就是公有化和私有化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主要矛盾决定着社会的性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权的无产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政权的社会主义性。反之亦然!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社会主义里,与资产阶级及其残余的斗争,不仅指其生命的个体,更主要的是改造其思想——剥削阶级的思想和思维,使其成为自觉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革命战争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其阶级的反抗力,革命胜利后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即改造其阶级的思想。阶级的形成和划分根源于所有制——私有制,但私有思想和剥削思想,反对剥削和反抗压迫的思想,都不会自觉地随着剥削制度的消灭而消失即自发地消亡。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阶级认识和阶级觉悟,阶级认同和阶级归属的重要标识标志之一,有时候还会成为决定性的标志。你能说一个满脑子剥削思想的人,不是资产阶级的信徒?你能说一个坚决反对剥削的人,仍然是资产阶级的分子?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阶级意识虽然根源于经济地位即所有制,但阶级意识与经济地位这两个方面也不是机械地对应的;同一的所有制可以产生不同的思想,同一的思想也可以由于不同的所有制而产生。而矛盾着的方面,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占据支配地位而成为主要的方面,从而决定事物的性质。经济地位只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具体到某一个人,那就只能依他的思想和行为而定。这,不独社会主义然。上面说过,阶级性,即所有制性。认同、拥护和坚持公有制,反对、批判和否定私有制,就是无产阶级;反之,认同、拥护和坚持私有制,反对、批判和否定公有制,就是资产阶级,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思想和思想建设如果不重要,那人们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什么呢?思想工作,教育工作,就是要塑造人的,或者塑造旧人,或者塑造新人,此外无它。全社会剥削思想的消灭消亡之时,就是社会主义的完全巩固之时。一句话,社会主义是消灭私有制,消灭资产阶级的过程和社会。

  资产阶级残余容易理解,问题是,除了残余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会不会有新生的资产阶级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回答是肯定的,社会主义还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分子。为什么呢?第一,外部世界的影响,即帝国主义的存在。帝国主义时代,是世界的资本主义时代,而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统治的某一环节,主要是在其薄弱环节展开和取得胜利的。因而,在社会主义的周围,布满着强大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社会主义被包围着。资本主义不会甘心于它们的失败,必然要进行疯狂的报复和反扑,以夺取他们失去的天堂。而他们要这样做,要实现他们的计划,一是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和侵略,将社会主义扼杀于摇篮之中;二是利用社会主义内部那些有利于他们的因素,主要是:其一,支持和帮助甚至直接武装社会主义国内的资产阶级残余,壮大他们的反抗、破坏和颠覆的力量;而国内的资产阶级残余为了颠覆新生的社会主义,也必然要投靠帝国主义,与国外的资产阶级相勾结。而那些动摇的中间阶级和阶层,就伺机跟着跑出去,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其二,与国内资产阶级一起在社会主义政权内部物色、培养和扶持他们的代理人,利用他们来实行走向资本主义的路线和政策。这些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被称做走资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些,就是帝国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两手,或武装颠覆,或和平演变。在这样的情势下,无产阶级能睡大觉吗?能不加强自己的政权而与资产阶级作殊死的斗争吗?第二,商品经济的存在,即资产阶级法权。社会主义里,还有不同的等级,即特权,政权里有,经济里有,其它领域同样还有;它们都根源于社会主义的商品制度和商品经济,仍然是属于资产阶级即剥削阶级的眼界和法权。所谓资产阶级法权,就是指那些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法定权利,是资产阶级和剥削阶级的意识和思维所认同认可的制度和做法即其体制机制,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范畴。虽然在总体上,在领导力量上,社会主义的生产已经达到了公有制和有计划的水平,但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主要是工农业生产的差别,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关系还不可能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在全民所有制的领导下,还有大量的集体所有制关系的存在。此外,还有众多的个体生产,如个体户和集体农民的家庭副业。对于这些个体劳动者,其财产的集体化过程,共产党的政策是只能教育和示范,而不是剥夺;共产党绝不剥夺劳动者的财产,用敌我矛盾的手段来解决人民内部的问题,打内战。所以,社会主义的生产还有不同的占有者,它决定了商品在社会主义阶段还不可能消灭,在计划的领导下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作补充。受生产水平以及商品关系的影响,在分配上,仍然还是按劳分配,而不管人口的多少,仍然还有各种等级制的分配,如工资的差别等也不管家庭和个人的实际需要,这在实质上仍然是不平等的,客观上激发了人们的个人占有欲,特别是很容易导致生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变成生产的占有者,即政权的蜕化变质,从而产生新的腐化分子和新的剥削分子,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但这些,又都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一步消除的。所以,只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加以引导和限制,利用不断巩固的公有制及其政权的力量以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第三,大量的小生产。小生产,一是个体劳动;二是规模狭小的手工劳动。刚从资本主义薄弱环节中取得突破的社会主义,其生产,大量的还是个体劳动和手工劳动,不管工业还是农业,当然特别突出地表现于农业。虽然在力量上,它是从属于大工业大生产的,但在数量上其仍然是十分庞大,可以说是汪洋大海。小生产在大工业即机器生产面前必然要破产,从而走向两极分化,一极是资本,一极是劳动,这是铁的经济规律。如果没有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全面扶助和全力支持,没有无产阶级政权的坚定领导和坚强保障,自发的小生产就必然要导向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其实质,即其生产方式就是雇佣劳动;其运行模式,就是市场经济——自由的无序的完全任由市场即价值规律来调节的生产——是商品经济的最后的,也即最高的阶段和最发达的形式,是小生产的自然归宿。商品经济和小生产是新生资产阶级及其代表走资派的经济基础,只有在全民所有制的领导下才能保证其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的性质。以上的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发展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是不确定的,说其前途未卜也并非过分;它可能往前走向共产主义,也有很大的可能随时倒退到资本主义,走一段回头路。这只能视无产阶级政权的建设和工农大众觉悟的程度而定了。

  私有制社会直接把人群分离和异化为不同的对立对抗的阶级;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其主要任务就是要防止人们在新的即公有的但还非常幼弱的和还未完全成熟的条件下重新分离异化和走向对立对抗,因而不得不继续压迫那些想使人们重新异化的剥削阶级及其分子,直至把所有的人都改造成为自觉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就是社会主义作为阶级社会与之前的阶级社会的区别,一个是催生阶级,一个是消灭阶级,如此而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当社会主义的政权弱小之时,它的主要任务是要防止内外资产阶级的直接武装打击;当其政权强大和相对稳定之时,它的主要任务是要防止内外资产阶级在共产党政权里的代表人物走资派的破坏和颠覆,即和平演变,使国家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无形中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国家的占有者。工农大众和走资派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变化发展的内因。工农大众是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即大工业和公有制的代表,走资派是旧的生产力和旧的生产关系即小生产和私有制的代表,在大工业和社会化的条件下仍然坚持用小生产和个人占有的方式来管理经济,为少数人谋福利;二者的力量,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性质和走向。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为社会主义的政权建设和国家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所以说,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阶级斗争,就是公有化和私有化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这是规律的发现和揭示!这一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是早已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普遍真理。这一光辉思想和理论,是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国际无产阶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伟大的贡献。至此,关于社会主义的性质和阶级斗争问题,已由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正确的科学的毫不含糊和毫不妥协的完全彻底的回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推到了新的历史顶点。毛泽东思想就是关于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思想,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17-12-1 23:48
责编 水边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12:01 , Processed in 0.01269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