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文革各派在毛式公共领域问题上的不同政见

2017-12-26 01:43|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4051| 评论: 12|原作者: 纪念毛主席诞辰124周年|来自: 激流网

摘要: 文革与毛式生产政体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于官场修正主义的识别标准就在于此,群众组织起来对干部行使批评权的依据,就是对单位制内部持久的干群互动的历史记忆的激活。起源于三湾改编的毛式公共领域的不同政见,是文革派别分化和改革认识的起点。
老田 | 造反派的文化大革命之五:
文革各派在毛式公共领域问题上的不同政见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4周年
原创 2017-12-26 老田 激流网

在革命战争年代,由少数官员掌握管理手段去激励或者控制被管理者的管理想象力,不能成立。为此,有了一场管理上的革命,对于这一次管理上的革命,邓小平和党内许多高官是有着不同政见的。建国后,在革命时代的管理想象力和普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确立了否定雇佣劳动制的毛式生产政体——单位制,在单位制内部管理权不得侵犯劳动者的成员资格,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毛式生产政体内在地继承了革命时代的精神遗产,并与苏联那种“缺政治”的体制形成鲜明的对照,1960年3月毛泽东归纳了鞍钢宪法,其内容不仅继承了三湾改编的精神遗产,也与苏联那种干部垄断管理权的生产政体形成了区别。

文革与毛式生产政体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于官场修正主义的识别标准就在于此,同时,群众组织起来对干部行使批评权的依据,就是对单位制内部持久的干群互动的历史记忆的激活;而反对文革的保守派和当权派,也一样依托单位制内部具体的干部互动关系。在文革进程中与结束后,对毛式生产政体内部最为关键的精神遗产——起源于三湾改编的毛式公共领域的不同政见,是文革派别分化和改革认识的起点。

1、革命路线与毛式公共领域

1927年秋收起义的残军在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改编,这次改编确立了完全有别于常规的管理规则,毛泽东称之为“军队内的民主主义”,这些管理权的新规则的内容是:“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繁琐的礼节,经济公开。”这些规则,虽然降低了官员干预下级的能力和手段,但是在管理对象那里的收获则空前好:“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象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派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1]

三湾改编确立的各项规则,是对常规管理想象力的根本性颠覆,这意味着追求管理绩效不再依靠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去对被管理者进行激励和控制,而是转而依靠被管理者自愿付出的高水平努力。革命时期出现的这种对常规管理想象力的否定,是受到环境条件的逼迫,不得已而为之。1958年毛泽东对此一变革有一个回顾,说:“根据地搞民主,无钱、无粮、无枪,孤立无援,必须依靠群众,党必须与人民一致,军队必须与人民打成一片,官必须与兵一致。要搞好这些关系,非搞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可。以平等待人民,军队内废除肉刑,不枪毙逃兵,经常教育,经常做斗争,打一仗,新兵来,又要做教育。所以,老爷态度虽有点,但民主作风还是学了一些。这是因为斗争艰苦,时间长,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可是至今还有一部分人不赞成说服方法。”[2]据黄克诚回忆,之所以搞官民一致和待遇完全平等,是因为迫不得已,井冈山大小五井地区“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因为经济困难缺乏进行差别待遇激励的条件,不得不实行待遇平等的管理方式。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管理权的行使方式,进行了新的归纳,要求“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1948年他又把这个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行使的新型管理权模式,概括为“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军事民主”。

从三湾改编开始确立的政治和经济平等,到延安整风时期推广的群众路线,革命年代对管理的想象力抛弃了依靠管理者通过管理手段去激励或者控制被管理者的常规想象力,管理权较为全面地对被管理者开放,管理绩效更多地依靠被管理者的自觉努力,而管理者的工作重心不再是如何有效运用管理手段作用于被管理者,而是反过来建设和维护被管理者对于目标的高度认同和高水平努力。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营企业管理相比,这个管理想象力是抛弃了私人领域的规则,实现了管理权行使方面的公共化,确立了一个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积极互动的毛式公共领域,在这一公共领域中间共同处置管理事务。

干部和群众的积极互动,是毛式公共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基础内部管理权民主化的关键,在这样的管理权行使过程中间,葛兰西所称的有机知识分子才能够存在,并通过掌权的干部和参与管理事务的积极分子来体现,群众的要求和体验会通过这样的权力运作过程源源不断地输入管理过程,而运作权力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也会内在于劳动者的经验和认识。革命年代干部脱离群众就无从生存,因此,干部深入群众有一定的自觉性。在共产党获得执政地位之后,这个脱离群众的“无机化”取向有增无已:“我们一定不要脱离群众,不能脱离群众是一条;另外一条就是不能脱离马列主义。我们党在四九年、五〇年、五一年这三年当中,群众是拥护我们的,是尊重我们的,因为当时是艰苦朴素的,吃小米,住帐篷。当时刚打完仗,还有饱满的革命热情,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一九五二年以后情况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干部在群众当中开始受冷落。……过去和群众在一起吃、穿、住,现在有些脱离群众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没有听我的话。……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机构改革要适合联系群众,不要搞官僚机构。”[4]从这个方面回顾,不再联系群众而行使权力,肯定是有机知识分子“无机化”的起点,干部也不再与群众同甘共苦了,这也是社会分化规则作用于干群关系领域的关键。

如果把干部主动或者被动采取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作为标准去考察,就能够发现:自从造反派出现并开始有组织地对干部行使批评权的那一刻开始,干部立即就会感到空前自觉的联系群众需要——不过首先是联系保守派群众去压制造反派。群众中间的亲体制力量就此受到干部的动员,迅速进入政治场域实现与干部联手,毛泽东看到了——“过去党团员受‘修养’的影响脱离了群众,没有独立的意见,成了驯服工具,各地不赞成过早地恢复党团组织,过半年或一年后再恢复。”[5]干部重新开始与群众结合,恢复某种有机知识分子的特点,最初是在造反派的批评压力之下,通过与保守派密切联系来实现的。

文革伊始,造反派作为政治异化的批判力量一出场,就给予当权派以强烈的刺激,使得他们首次感到需要去紧密结合保守派,这是主动的有机化,而造反派对于当权派及其主导的政治异化的批评力度和有效性,则构成了当权派不得不选择的被动有机化。当权派不得不选择一定程度的主动和被动的再有机化努力,还会在毛泽东强调文革“过七八年再来一次”的心理威慑下而放大。群众组织起来行使批评权,是与当权派滥用权力而积欠的政治债务大小有关的,只要下一次文革还会重来,在权力行使之先,就需要考虑减少各种得罪群众的权力滥用方式以及力戒各种不公正地运用权力的偏私,这迫使当权派关注权力滥用的负外部性记忆问题,为此不得不更为谨慎而公正地运用其手中的权力。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7-12-27 12:49
巴黎公社是被外部推翻的,这和巴黎公社原则要防止的内部推翻根本是两回事,说巴黎公社原则不能被说是准确的,本身就违背了马克思和列宁的认识。毛体制和斯大林及其他斯大林政权都是内部被推翻的,居然荒唐地说毛没有时间实践了,搞了10年文革,还有前面20年,还说没有时间。抽去财产权(没有金钱政治)普选和提名数下的随时罢免制是巴黎公社原则的重要内容。怎么能用资产阶级的形式民主普选来比呢,其次哪怕是资产阶级的形式民主普选也是进步的成果,虽然毛在十月革命压力下采取了公有制计划经济,这是非常大的进步,但是其封建任命制比资产阶级形式民主普选要落后。并不是瑕不掩瑜,是一个致命弱点。斯大林的进步因素公有制计划经济也是十月革命压力的产物,但是斯大林在尽他可能地抵消这种进步压力,把战时临时措施长期化绝对化,培育和发展了官僚主义和民族主义因素,这两点最终葬送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包括中国。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7-12-27 12:48
kallangur: 巴黎公社的实验是伟大的,她证明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首先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巴黎公社的具体运作上,是不成功的,因此只坚持了很短的时间,就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显然公有制建立起来后,要通过上层建筑建设来保证公有制计划经济,那么就要从上层建筑的核心处着手,这就是国家层次,而不是工厂,单位,如果国家层次解决了这个问题,工厂,单位自然而然会解决,如果国家层次不解决,而从工厂单位开始是没有用的,因为上层建筑的核心不在这里而在国家,而经济关系的核心在工厂,单位。但是工厂,单位的所谓鞍钢宪法不是经济关系范畴,经济关系范畴是公有制。

在上层建筑建设中,毛本末倒置,本来不应该是他这样一个比较具有马列主义素养的人应该有的认识,列宁为此还专门写国家与革命,重视革命中的国家因素。 ...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7-12-27 12:47
kallangur: 巴黎公社的实验是伟大的,她证明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首先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巴黎公社的具体运作上,是不成功的,因此只坚持了很短的时间,就 ...
毛派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毛抽象肯定巴黎公社原则,具体否定巴黎公社原则呢?

毛只在微观领域或中观领域引入了一些民主因素(而且这种因素还不是产生官僚的办法),他不能对整个官僚制度按照巴黎公社原则实施呢,或许毛派会认为毛认为巴黎公社原则不可行,为什么断定不可行,肯定没有理论依据,因为马克思列宁都肯定巴黎公社原则,那么要从实践来看,难道毛认为巴黎公社原则在实践中被证伪了,那么毛脑子太简单了,首先巴黎公社原则在巴黎公社中形成,但是巴黎公社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政权,巴黎公社原则根本不可能很好的实践就结束了,如果这也能证伪巴黎公社原则,那太荒唐了,列宁的列宁在时的政权也处于极端不稳定和短暂状态中,既然如此,毛为什么不能试试(实践)巴黎公社原则哪怕20年呢,很显然一方面是他的认识问题,其次是斯大林主义影响的结果。还有一点,可能和他的地位有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显然公有制建立起来后,要通过上层建筑建 ...
引用 kallangur 2017-12-27 07:56
巴黎公社的实验是伟大的,她证明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首先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巴黎公社的具体运作上,是不成功的,因此只坚持了很短的时间,就被镇压了。就此怎么能说巴黎公社的做法就是正确的?巴黎公社远没有俄国革命,中国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时间长。如果把巴黎公社的经验简单看成是普选,事实证明普选看上去不错,实际走行不通。现在西方资本主义普遍实行普选制。竞争的两个主要政党的纲领基本一致,都是在生产资料私有的前提下,如何应用策略给选民有更多的承诺,以便收获更多选票。千变万化,生产资料私有不能变。普遍的选举只能选上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分子一类的人。不可能选上真正社会主义者。因此只能在资本主义框架下轮换。社会主义实行民主集中制,操作有一定难度,但是这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斯大林坚持的无疑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他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阶级斗争,还有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也下大力气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的一些实验还没有能够变成制度化的建设,去世了,这是中国资本主义复辟的主要原因。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已经比苏联改进了许多。当然苏联出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中国出了邓小平、华国峰,是偶然的,但是复辟倒退的决定因素。 ...
引用 曲项向天歌 2017-12-26 17:52
马列托主义者: 一句话,就是不搞巴黎公社原则,自己搞一套,以失败告终
莫非“巴黎公社”实行的是多党制?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7-12-26 14:10
最后一章分析得很好,不过似乎有一种隐含着肯定毛的方法的意思,这就不对了,毛不敢肯定巴黎公社原则是其最大的败笔,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有两点强调了马克思的方法,一就是要历时地反官僚主义,方法不断地推进强化巴黎公社原则解决内部问题,二就是要共时地不断反对民族主义,通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解决外部问题,可惜毛不能认识到并实践之,搞个自己也认为代价太大的文化大革命,其实耗竭了群众不断革命的要求或政治革命的要求。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7-12-26 14:03
无论是毛,还是斯大林,还是其他斯大林政权,结果都复辟了,除了一个更加封建化的朝鲜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7-12-26 14:01
姚文元居然对毛式体制的崩溃进程都了解了就是找不到办法防止这种崩溃,为什么,因为毛式体制有个根本点和邓是一样的,国家层面的官僚任命制,用托洛茨基的观点就是斯大林主义的官僚主义(民族主义另外再讲)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7-12-26 13:39
毛的官僚任命制和苏是一模一样而且是封建的,这点不变,其他都是瞎折腾,我认为其中的核心还是一党独裁。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7-12-26 13:25
苏联的是斯大林体制,毛不过是毛化的斯大林体制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7-12-26 13:18
有人肯定会说巴黎公社原则搞了的巴黎公社不也失败了吗,但是他不懂巴黎公社根本还没有一个稳固的政权形成,只是一个非常短暂的不稳定的起点,而毛搞了30年。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7-12-26 13:16
一句话,就是不搞巴黎公社原则,自己搞一套,以失败告终

查看全部评论(1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05:17 , Processed in 0.01438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