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孰优孰劣的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容易产生错误认识的问题。这是因为要得出两种社会制度孰优孰劣的正确结论,要比通过观察简单事物直接得出结论要复杂得多。爱因斯坦说:“天文学同经济学好象并没有什么根本的方法论上的差别:这两个领域里的科学家都企图发现对一类范围有限的现象普遍适用的规律,尽可能地弄清楚这些现象的相互关系。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论上的差别还是存在的。在经济领域里,由于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时常要受到许多很难分别开来估计的因素的影响,使得要发现普遍规律就很困难了。”

自然科学中有一类对比研究,是把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研究对象的实验变量可以限定为一种,因此从实验结果的组间差异,可以简单地推断出这种唯一的实验变量对实验对象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却不具备如此理想的对比条件。当多种影响因素并存时,如果把结果的差异归结为仅是其中某个因素的作用,很可能会得出荒谬的结论。这就是爱因斯坦这段话的道理所在。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优越性比较的复杂性产生自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MPS(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译作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或物质生产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再生产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只承认物质生产部门才创造价值,非生产部门不创造价值,只使用价值;主要指标有社会总产品(值)【1】 、国民收入【2】 、工农业总产值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译作国民账户体系,或国民体系),不分生产与非生产部门,认为凡是收入的所得者即收入的创造者,不管你是生产劳动者、资本家、总统、或妓女都一样。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农业、服务业(我国现在仍按西方经济学的老说法称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等。现在对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指标进行了换算,也有了具体的GDP数字,但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这还不好说。

2) 不一致的物价和通货膨胀率

按照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计算,1950年的100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342美元。

毛泽东时代的物价非常便宜,如果把当时的粮食、副食、日用品、电影票、公园门票、义务劳动、义务演出的等价报酬换算成美国的价格,而不是按照中国的物价计价再换算成美元,那么毛泽东时代中国的GDP数字会增高不少。

3)汇率的变化

例如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在这之前日元升值造成了日本GDP的虚高现象。80年代初,日本政府外汇操作的目标是1美元兑换240日元以上。广场协议以后的1985年,1988年1月,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换180元,到1988年,又升到120元。日元的快速升值造成了资产价格暴涨GDP虚高。再如,2011年日本人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46192美元,较上年增长7.3%,连续两年创出新高。但日本人均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元升值带来的影响。2011年平均日元汇率为1美元兑换79.81日元,日元较上年升值9%。如果以日元计算人均GDP,则连续2年出现下滑。

我们看看,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变化,1949年的1美元兑80元旧人民币,1950年3月13日,1美元兑42000元旧人民币,相差525倍。建国初期人民币大幅贬值,主要是由于当时恶性通胀蔓延,导致国内物价不断上升的缘故,而国外物价相对稳定,所以造成人民币大幅贬值。1950年3月到1952年底,随着国内物价由上涨转变为下降,以及朝鲜战争造成美国及其盟国接连宣布一系列对中国的“封锁禁运”的措施,中国为推动本国进口亟需的物资,逐步调高人民币汇价,人民币汇率由1950年4月的1美元兑42000元旧人民币,调至1952年12月的 1美元兑26170元旧人民币(相当于后来的2.617元新人民币)。

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新人民币按照折合比率1:10000兑换旧人民币。1955年-1971年人民币汇率一直是1美元兑2.4618元新人民币(1人民币兑换0.4062美元)。1980年人民币才升值到1.5803(1人民币兑换0.6328美元),这期间美元变化有多大呢?1955年100美元,相当于1970年的145美元,1980年的307.81美元,而从1955年到1980年,人民币对美元才升值55.78%。

由此可见,毛泽东时代,中国是世界上物价最稳定的国家,而西方出现通货膨胀是很正常的,汇率并未反映出物价的这种相对变化,因此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GDP数字对比会出现因多个因素造成的失真。

4)泡沫经济的因素

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土地价格飞涨,仅东京一地的房地产价格就超过美国全国的房地产价格,而土地的增值是计入GDP的。固然,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很高,在资本主义国家是最好的,但是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因素使得日本的经济指标在很大的程度上失真。

5)虚假的数据

爱因斯坦说:“在目前的条件下,私人资本家还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控制情报和知识的主要来源(报纸、广播电台、教育)。因此,一个公民要达到客观的结论,并且理智地运用他的政治权利,那是极其困难的,在多数场合下实在也完全不可能。”

互联网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据测算,中国1949年GDP是179.56亿美元,是战后日本的2倍多,排名世界第6位,其中,1960年中国的GDP还为613.78亿美元,世界第4位。后来随着中国自己瞎折腾和西方国家战后经济的恢复,中国排名逐年下降,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回升。”

如果一个无知,或对政治的险恶一无所知,或对新中国采取仇视态度的人看到这些数字,很容易轻信。可如果他看到这样一组数字,就会对这个说法产生怀疑。

中日主要工业品产量对照表


真实的资料是,日本1949年的GDP是232亿美元,中国是179亿美元。


2. 主观因素 不懂辩证法,只能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方法去作简单的对比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的逻辑是,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中国……,因为资本主义的美国比社会主义的中国先进,所以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优越。这种推断是不合逻辑的,结论也是荒谬的。

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钢产量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可以以钢产量为例,来说明这种思维的荒谬。

1980年美国的钢产量是10080万吨(中国的2.72倍),中国是3712万吨。思维简单的人很容易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速度更快的结论。但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能够严密一点,他就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造成钢产量巨大差异的的影响因素只有一个社会制度吗?如果他稍微增加一点耐心,能够了解美国在1949年钢产量就达到7074万吨(中国的447.72倍),而新中国1949年的钢产量不过15.8万吨,就会知道这31年钢产量增速较快的不是美国(增加0.42倍),而是中国(增加234倍)导致钢产量巨大差别的因素还有发展起点不同,发展时间不同。如果他再增加一点耐心,能够查清钢产量从十几万吨增加到3000万吨的时间,中国用了 30年(从1949年的 15.8万吨提高到 1979年3448万吨),美国用了40年(从1872年的 14.5万吨到 1912年3195万吨),日本用了53年(从1910年的16.8万吨到1963年的3150万吨),德国至少用了80年(从1875年的37万吨到1960年3410万吨,1955年是2134万吨),就会知道即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较早发展阶段,其钢产量的增速也不过尔尔。

两种社会制度优越性对比问题的深奥表现在,社会系统是极其复杂的巨系统,仅就生产力发展而言,影响因素就非常复杂,根本不具备单变量比较的条件。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行全面比较就更困难了。当然,通过考察生产力发展速度来对比两种社会制度优越性是完全可能的,只是要注意避免简单的思维造成结论的错误。

本文不是要对两种社会制度作全面的对比,不考虑从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仅从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两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进行比较。

要从经济上进行比较,看哪种生产关系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也是相当困难的。不仅要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还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揭示两种社会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各种因素,如生产关系诸方面因素对生产力发生不同影响的方式和过程。因此,两种社会制度优越性的比较不仅需要考察大量的实证材料,还需要以全面、联系、发展的方法开展深入的理论分析。

本文从经济方面的分析,一般只限于经济指标的对比。

通过经济指标的对比,是可以看出两种社会制度的优劣来的。但是我们还要看到非社会制度的因素也在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着影响,这些因素有:

一是经济发展基础不同社会主义无一例外地都是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取得胜利,即便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科技和工业基础最好的东德,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科技和工业基础,都是落后于西德的。而且在战后的赔偿中,德国东部较西部损失要大得多。二战后东德原有的工业设备被拆走95%,而西德只被拆走45%。而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接受的大多是封建的、殖民地的,或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烂摊子,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3】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积累起雄厚的基础。两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无论是从经济、工业基础,还是从科技和文化基础来看,差距都十分悬殊。

以日本为例:

日本自明治维新世代普及了小学教育,1948年普及了初中教育,而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有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到1952年,每万人才有三个大学生。在经济上,19世纪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清朝则仍旧欠缺。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缺少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日本经济自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之后,就把中国远远地抛在后面了。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 兴建新式铁路、公路,改善各地交通。 当时日本开始出现了数个影响日本经济深远的巨无霸公司:三菱、三井和住友。它们直到今天,对日本经济仍有着深远影响。1920年代,制造业和矿业在GDP中占的比重(23%)首度超越农业(21%)。日本到战败时钢铁生产能力250万吨。

1977年美国有小汽车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85%,而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先进的民主德国到1982年这一比例也才只有42.1%。这似乎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展巨大促进的一个例证。但如果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在1947年,美国这一比例就达到了56%,而民主德国不过是一个战后的一个烂摊子,那么就不会为美国这三十年的发展而崇拜得五体投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就普及了教育,二次大战时,一年能生产一万多架飞机。而中国在1949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只占10%。在全部制造业产值中,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产值只占27%,重工业几乎是空白。与美国相比,1949年美国的煤炭产量是中国的13.63倍,原油产量是2974.33倍,发电量是中国的80.26倍,钢产量是447.72倍,水泥产量是54.45倍。至于技术相对密集的工业,如汽车、机车和飞机等交通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部门,当时的中国都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