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阶级意识 —— 穷人与富人难以跨越的鸿沟

2018-1-10 22:44|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020| 评论: 0|原作者: 王耀海|来自: 产业人网

摘要: 阶级一定会产生自己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具有界别性、整体性和稳定性。有什么样的阶级,就会有什么样的阶级意识,进而呈现出不同的阶级意识的基本特征。由此,不同阶级因为自己的意识趋向各异,对同一个社会事物必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

即便经过宣传限缩,穷人受苦的新闻仍然时常出现。对这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会产生各异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可怜,有的人感受到悲哀,有的人觉得这是动物社会中的必然,有的人悲叹这是前世造孽太多所以福报太少,更有些人认定穷人不好好干活,活该受罪。类似的多元认识还有很多,基本上都表现为“一事诸多观点”,如同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对相同事实,会产生如此多元认识?

一、阶级意识及其特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意识被物质决定。现实来看,利益是物质的集中代表。也就是说,物质利益决定意识,什么样的利益决定什么样的意识。按照利益获得路径,不同人群对利益占有层次和程度不同。由此形成的各种人群,集中表现为阶级。这样,被利益决定的意识,就因为代表利益的阶级的形成,而被固定化为阶级意识。由其根源所在,阶级意识的内容主要有:1、维护本阶级的生存条件;2、维护本阶级的生存地位;3、改善本阶级的生存现状。

一般情况下,阶级意识往往松散。特别是在社会矛盾并不激烈的古代,社会阶级划分较为简单,与之相应的阶级意识也比较松散。再加上思想认识水平较低,往往只有到了组织化阶级反抗的阶段,阶级意识才会相对集中。随着社会日益复杂和发展,阶级意识逐渐呈现成熟化、深入化和裹纱化的趋势。也就是说,统治阶级越来越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并且能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意识形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最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作为对应存在,被统治阶级也越来越明白自己的根本利益是什么,以此作为核心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反抗。

阶级意识,具有强烈的区隔功能。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常常埋怨谁谁瞧不起自己,以至于自己不再想与他交流,更不可能成为朋友。有时你与某个人交流,总觉得有很大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又从哪里来呢?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家庭教养、从小生长的环境以及个体天生的产物。但殊不知,这些因素实际上都是在特定的阶级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为什么会被瞧不起或者有距离感呢?究其主因,这就是阶级差距形成的阶级异质而产生的排异感。也就是说,任何个体的特性,客观上都是阶级环境中产生的。所不同的,就是特定阶级环境中的具体差别。

因为意识具有阶级性,所以追求一定目标的个体人,往往内在要求自己按照某些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阶级意识分为两大层面:清晰的阶级感情和明确的阶级观点。从广义上来说,明确的阶级感情,也是阶级意识的组成部分。因为生存条件同类,同属一个阶级的个体之间,就产生相应的阶级共同感。由此形成了较为稳固的阶级感情。俗话说,天下和尚是一家,讲的虽然不是阶级,但却可以被引申出共同的阶级情感。同一阶级中的个体,往往具有相似的某些意识特点。如多产阶级的人们,倾向于轻视无产阶级,具有强烈的高傲气质。不同的人往往产生意识感应性,对某些人觉得亲切或者疏远。其亲切或者疏远的根本原因,并不首先在于所谓的缘分,而是阶级同质或者异质。阶级同质的人,往往觉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很类似,说话也比较契合。阶级异质的人,往往很难说到一起去,就会觉得有无形的藩篱在障碍着彼此,心里面总觉得隔着什么。隔着什么呢?就是阶级差别感。

明确的阶级观点,是自觉化的产物。这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感情这样的阶段,而是质变为自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也只有到了这个阶段,一个阶级才能表明是自觉的。如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提供了革命和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表明现代的无产阶级已经越来越趋于自觉。而自觉后的阶级,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么,已经该怎么去奋斗。

同一个阶级的个体,往往直接分属不同的阶级部分,形成很多不同圈子。如在一定圈子内,一个人不被别人看得起,而他又很想被这样的人看得起,于是就会努力融入这个圈子,按照这个圈子的要求塑造自己,努力让自己具有圈子的特性。而这些所谓的圈子特性,本质上就是阶级性的小团体表现。这些小团体固然具有其圈子特色,如富豪俱乐部或者官僚俱乐部,实际上都是统治阶级的分支而已。也就是说,不论参加什么样的圈子,该个体都没有脱离阶级意识的范畴之外,本性上依然是同质阶级的不同小团体归属而已。

因之,不论从整体,还是从其内部小范围的角度观照,阶级的意识都体现出强烈的团聚性。基于团聚性,阶级意识往往表现出抽象统一的整体性。阶级意识是特定阶级的整体意识。也就是说,只有有利于保存阶级整体的意识,才能是该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组成部分。损害该阶级整体存续的意识,都不可能是其阶级意识。由是以观,阶级意识是剔除不利于本阶级的意识个性后的整体意识存在。
这样,考察任何阶级意识,都应秉持整体判断这个基本原则,而不能抽取阶级意识中的例外甚至一定矛盾性的意识,来判断阶级的意识。表达阶级整体要求的意识,才是阶级意识。不可否认,任何阶级之中,都能出现反叛本阶级的意识粒子。或者在某个特殊的环境中,因为个体本性或者个体的特殊遭遇,在阶级内部也能产生其他阶级的意识,如贾宝玉的自由意识带有反叛封建统治的资本主义萌芽气质。但这样的意识或者片断观点,并不能称之为阶级意识,而仅仅是阶级意识中的例外。也就是说,不能用例外意识来证实或者证伪阶级意识,而应从特定阶级中绝大多数个体所拥有的意识状态加以判断。

由是以观,阶级意识具有稳定性。因为在特定时期内,生产力稳定,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利益分配路径稳定化。利益分配常态,是阶级意识得以稳定的根本条件。在利益分配稳定的前提下,稳固的资源得失感会造就相应的意识惯性,如一个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独生子,内心一定会造成深化的自我优越感,因为生存条件稳定而形成的阶级意识也必然由此而稳定续存。

因为利益路径稳定化,必然催生阶级固化,进而使阶级意识稳定化。在社会转型期间,往往可以实现较大幅度的阶级流动。但在社会转型完成进而稳态化之后,阶级固化也随之逐渐形成。特别是在古代社会,虽然某些政权为实现优化统治,可能会采取一定措施,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来促进一定程度上的阶级流动;但总的来说,社会流动仍然很少。相对于基数庞大的底层来说,阶级上升渠道仍然非常狭窄,进而使整个社会板结化。特别是占据社会高位的统治阶级,因为社会财富极为稀缺,统治阶级的扩容空间相当有限,而更容易通过固定化的利益分配模式,如各种特权合法化的法律规则或者礼制,实行阶级排斥,使阶级稳固化。

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发展,阶级流动现象已经比较常见。如资本主义发达社会,往往成为与古代刚性社会截然不同的弹性社会。但相对于整个社会结构来说,阶级流动仍然比较薄弱。尽管社会流动加大,在上下互流的前提下,社会各大阶级人数基本上仍然能保持稳定。由此可以判断,不论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阶级一旦形成就趋于稳定。

由上述,可以认定阶级成分往往分为两类:固定阶级人和流动阶级人。固定阶级人,就是基本上固定化的本阶级的成员,也可以称之为阶级本位人。阶级本位人,又可以分为两种:天生阶级人与惯性阶级人。所谓天生阶级人,即其个体自然素质和家庭地位符合本阶级要求,如在奴隶社会中,奴隶的儿女也必然是奴隶,即天生奴隶。惯性阶级人,即也许可能实现阶级流动,但因为时机所限,迫于习惯而成为本阶级的固定成员,如一个很具有商业头脑的贫农,在实行改革开放时已经五六十岁而不再适合创业,也就只能根据惯性去做普通的底层农民。流动阶级人,则其虽然现在是本阶级的人,却很可能变成其他阶级的个体。特别是对于新近成为本阶级的人来说,往往可能因为其基础还不巩固而更加可能实现阶级地位的反弹。假设一个被抛入无产阶级的资本家,会因为离过去资本家生活地位和经历仍然比较近,也仍然拥有不少有利于经营的社会关系,而更容易流动出无产阶级的队伍,甚至再次成为资本家。如果在无产阶级队伍里待久了,可能就会形成阶级习惯,尽管不甘心,也只能做一个惯性的阶级人了。而在阶级间隔时间久远之后,高位阶级的意识引力就会随时随代而不断下降,使得其本身或者他的后代因为惯性,而成为固定阶级人。固定阶级人的存在,是某阶级保持稳定的基本盘所在。而流动阶级人则是本阶级的变量所在。总体上来说,阶级仍然是稳定的,即阶级人群和数量大致稳定。

在阶级稳定的前提下,阶级意识也必然因此而稳定。阶级意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就会获得某种相对独立的外观。这种意识独立性一旦形成,就使人们把它可能当成独立存在,以至于更容易从意识本身出发来考察该意识,并注重从意识的改变切入来筛选更为准确的意识。虽然这种筛选,是本能推动下的模糊感应的结果;但其筛选时常趋于正确的事实,客观上加强它的存续。

但仍然应该注意阶级意识跳离的意识异位现象。客观上,某个阶级在其意识稳定的前提下,往往存在意识跳离,即本阶级成员拥有其他阶级的意识,诸如贫农具有地主意识、贾宝玉具有底层意识等。由此可知,阶级意识又分为本位意识和他位意识(亦可称之变位意识)。如果他位意识的力度超过本位意识,则会实现阶级意识的异化,即本阶级成员拥有其他阶级意识的自我悖反现象。因为对资源分配的优势认可始终存在,阶级意识的上行可能往往要大于下行可能,即下层阶级人更容易产生趋向于上层阶级人的意识,而上层阶级人往往需要在制度转型的激烈时代,因为个体化经历独特锻造或者智慧激励才能实现,如秋瑾的底层革命意识,就是在晚清时代因为认识到社会变革的趋势才具体实现的。所以,因为资源分配的优势变量始终存在,意识上行是常态,而意识下行则是特态。对权富阶级来说,奢侈和糜华具有普遍性,而勤俭节约则显示出更多的个性与教育含量,以至于在相对值的比较下,人们常常为权富家庭的孩子拥有底层意识而感叹甚至赞叹。

必须强调,阶级意识飘离与阶级流动并不必然正相关。意识飘离的个体,却可能是本阶级的固定阶级人。流动阶级人,一定会出现阶级意识飘离,但出现意识飘离的人,却并不必然导致阶级流动。随着现代社会阶级流动性越来越强,阶级意识会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而脱离过去那种单一、单向固定的统一意识。作为结果,固定化的阶级意识会逐渐增加流动性的弹性意识成分,从而使阶级意识显得疏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4 13:50 , Processed in 0.01732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